CN220041648U - 一种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41648U
CN220041648U CN202321710471.2U CN202321710471U CN220041648U CN 220041648 U CN220041648 U CN 220041648U CN 202321710471 U CN202321710471 U CN 202321710471U CN 220041648 U CN220041648 U CN 220041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contact
wall
baffle
switch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1047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畅
李思进
鲍建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ix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ix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ix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ix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1047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41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41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416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开关,属于电气设备的技术领域。开关包括外壳和灭弧机构;外壳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口;灭弧机构设于外壳内,灭弧机构包括灭弧室和挡板,灭弧室两侧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口与排气口之间形成排气区,挡板至少部分设置在排气区的任意一侧,以阻碍排气区的气流从挡板所在侧流出。本申请提供的开关,通过挡板限制出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气流流向,减少排气区的气流在外壳中的窜动,保护外壳内的开关零部件。

Description

一种开关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气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在分闸与合闸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电弧,电弧长时间燃烧会造成开关内部的零部件的烧蚀,缩短开关的使用寿命,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开关的外壳内部都会配备灭弧室,依靠动触头与静触头所在的导电回路产生磁场,驱动电弧进入灭弧室,通过栅片把长电弧切割成多段短弧,从而提高电弧电压,实现熄弧。
但是,电弧熄灭之后,携带过电弧的气体往往依然具有较高的温度,如果不对气体进行干预,使气体及时从外壳上的特定位置排出,则有可能由于电弧在外壳中窜动而对开关的零部件造成烧蚀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其能够限制出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气流流向,减少排气区的气流在外壳中的窜动,保护外壳内的开关零部件。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开关包括外壳和灭弧机构;外壳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口;灭弧机构设于外壳内,灭弧机构包括灭弧室和挡板,灭弧室两侧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口与排气口之间形成排气区,挡板至少部分设置在排气区的任意一侧,以阻碍排气区的气流从挡板所在侧流出。
当携带着电弧的气流从进气口进入灭弧室后,电弧在灭弧室内冷却熄灭,再随着气流从出气口排出,并进入排气区,此时气流的温度仍然较高,如果排气口不是排气区的气流的唯一出口,那么,气流可能会向其他能够排出的方向上流动,从而可能对气流经过处的零部件造成烧损。上述方案通过在排气区的一侧设置挡板,挡板对排气区的气流起到阻碍作用,使得排气区的气流无法从挡板所在侧流出,或者只能够少量的从挡板所在侧流出,从而减小气流烧损挡板所在侧的开关零部件的概率,保护了挡板所在侧的零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灭弧室包括两个侧板和多个栅片,多个栅片设置在两个侧板之间,栅片之间的间隙延伸方向的一侧为进气口,另一侧为出气口;挡板设置在第一侧壁所在侧,第一侧壁为两个侧板中的任意一个,和/或,位于最两端的两个栅片中的任意一个,且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所在侧的外壳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
通过上述方案,两个侧板不仅用于固定多个栅片的位置,还能形成灭弧室的两个边界,将电弧封闭在两个侧板之间。多个栅片用于切割电弧,从而提高电弧电压,以便使电弧熄灭,且多个栅片还能够在电弧移动的过程中与电弧充分接触,以冷却电弧。两个侧板和位于最两端的两个栅片形成了灭弧室的四个边界,同时也是进气口与出气口的边界,因此,第一侧壁为出气口的边界的一部分,当第一侧壁与挡板所在侧的外壳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时,说明出气口与该第一侧壁所在侧的外壳的内壁之间的距离较大,气流更容易从该方向流出,因此在在第一侧壁所在侧设置挡板,从而更有利于阻碍气流从该方向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与第一侧壁一体设置,或,挡板与第一侧壁分体设置,且挡板与第一侧壁在垂直于第一侧壁的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通过上述方案,当挡板与第一侧壁一体设置时,从制造方面来讲,挡板可以与第一侧壁一体成型。从安装方面来讲,仅需要将第一侧壁组装好,挡板的位置随即确定。因此,挡板的制造与安装均更加简单快速。
当挡板与第一侧壁分体设置时,挡板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与第一侧壁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制造,且挡板与第一侧壁各自的尺寸都相应的减小,在分开制造的过程中更加易于加工成型。挡板与第一侧壁在垂直于第一侧壁的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挡板在与第一侧壁分体设置的情况下,二者之间不会存在较大的缝隙,从而使得排气区的气流不易从挡板与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中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部分边缘的轮廓与外壳的内壁的部分轮廓相适配,且相适配的部分相接触。
通过上述方案,挡板的边缘与外壳的内壁之间不产生缝隙,或者缝隙较小,从而,排气区的气流不易从挡板与外壳的内壁之间的缝隙中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与挡板所在侧的外壳的内壁相抵接。
通过上述方案,相抵接之后,外壳的内壁能够对挡板起到加固和限位的作用,使得挡板安装后位置更加稳定,不易产生晃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挡板所在侧的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台;或者,挡板上设置有定位台、挡板所在侧的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台与定位孔相配合。
通过上述方案,定位孔与定位台相配合,限制了挡板在垂直于定位孔的深度方向的运动,使得挡板不容易在该方向上产生较大程度的位移,挡板安装后位置会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台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定位孔的横截面为与定位台的横截面相适配的多边形。
与圆形的横截面相比,上述多边形的横截面的设置使得挡板不容易围绕定位孔或定位台的轴线发生转动,挡板装配之后,其位置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灭弧室与第一壳壁接触设置,挡板设于灭弧室与第二壳壁之间,第一壳壁与第二壳壁为外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
灭弧室与第一壳壁接触设置,可以将灭弧室比外壳小的尺寸全部留在灭弧室与第二壳壁之间,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灭弧室与第一壳壁之间无需设置挡板,只需在灭弧室与第二壳壁之间设置挡板,第一壳壁可起到阻碍排气区气流流出的作用。可见,上述设置有利于在简化灭弧机构的结构的基础上,达到较好地限制出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气流流向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关还包括:转轴、第一动触头、第二动触头和静触头;转轴转动连接在外壳内,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沿转轴的轴向并排安装在转轴上,且随转轴的转动而转动,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之间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在合闸时容纳静触头;合闸过程中,静触头先与第一动触头接触,后与第二动触头接触;分闸过程中,静触头先与第二动触头分离,后与第一动触头分离;灭弧室位于第一动触头的转动区域的外周,在分闸与合闸过程中,第一动触头远离转轴的一端位于进气口内或进气口正对处。
通过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并排安装在转轴上,使得在转轴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同时转动,且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容纳腔始终位于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之间。通过静触头位于容纳腔的转动路径上,使得在开关合闸过程中,第一动触头、第二动触头及容纳腔能够同时靠近静触头,并使得静触头进入容纳腔。同理,在开关分闸过程中,第一动触头、第二动触头及容纳腔能够同时远离静触头,并使得静触头移出容纳腔。通过在进入容纳腔的过程中,静触头先与第一动触头接触,后与第二动触头接触,在移出容纳腔的过程中,静触头先与第二动触头分离,后与第一动触头分离,使得分闸与合闸过程中的电弧仅产生于静触头与第一动触头之间,电弧的能量密度更大,更容易被驱动进入灭弧室。通过在分闸与合闸过程中,第一动触头远离转轴的一端位于进气口内或进气口正对处,有利于使第一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快速进入灭弧室,降低电弧在灭弧室以外的空间内窜动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分闸与合闸过程中,第二动触头远离转轴的一端至少部分不位于进气口内或进气口正对处。
由于开关分闸与合闸过程中的电弧仅产生于静触头与第一动触头之间,因此即使第二动触头远离转轴的一端至少部分不位于进气口内或进气口正对处,也不会影响电弧进入灭弧室。通过上述方案,灭弧室的尺寸可以制作的较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减小了栅片朝向电弧产生部位的表面积,进而减小了电弧进入灭弧室时的阻力,有利于使电弧快速进入灭弧室,降低电弧在灭弧室以外的空间内窜动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动触头与第二动触头并排的方向上,第一壳壁为第一动触头所在侧的外壳的内壁,第二壳壁为第二动触头所在侧的外壳的内壁。
在分闸与合闸过程中,第一动触头远离转轴的一端位于进气口内或进气口正对处,而第二动触头远离转轴的一端至少部分不位于进气口内或进气口正对处的情况下,第二动触头远离转轴的一侧必然存在未被灭弧室占据的空间,如果不设置挡板,则从出气口排出的气流容易在此空间窜动。因此,当第二壳壁为第二动触头所在侧的外壳的内壁时,相当于将灭弧室比外壳小的尺寸全部留在灭弧室与第二壳壁之间,并在此空间设置了挡板。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在气流最容易从排气区溢出的位置限制了气流的流动,达到了较好地限制出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气流流向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在排气区的一侧设置挡板,挡板对排气区的气流起到阻碍作用,使得排气区的气流无法从挡板所在侧流出,或者只能够少量的从挡板所在侧流出,减少排气区的气流在外壳中的窜动,从而减小气流烧损挡板所在侧的开关零部件的概率,保护了挡板所在侧的零部件。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开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开关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面剖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灭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外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外壳;11、排气口;20、灭弧机构;21、灭弧室;211、进气口;212、出气口;213、侧板;214、栅片;22、挡板;30、排气区;40、定位孔;50、定位台;60、转轴;70、第一动触头;80、第二动触头;90、静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而不排除其它的内容。单词“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存在多个。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开关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例如,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机械结构的“相连”或“连接”可以是指物理上的连接,例如,物理上的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例如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螺丝、螺栓或其它固定件固定连接;物理上的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例如相互卡接或卡合连接;物理上的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例如,焊接、粘接或一体成型形成的连接。
设有灭弧室的开关在使用过程中,有时无法使电弧或电弧熄灭后的气流按照预设的轨迹经过灭弧室后,从外壳上的排气口排出,从而造成电弧在开关的外壳中窜动,对外壳内的零部件造成烧蚀损坏。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开关。请参照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开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开关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3为沿图2中A-A面剖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开关包括外壳10和灭弧机构20;外壳10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口11;灭弧机构20设于外壳10内,灭弧机构20包括灭弧室21和挡板22,灭弧室21两侧分别设有进气口211和出气口212,出气口212与排气口11之间形成排气区30,挡板22至少部分设置在排气区30的任意一侧,以阻碍排气区30的气流从挡板22所在侧流出。
进气口211是指灭弧室21靠近动触头的动作区域一侧的开口,其中,动触头的动作区域是指在开关分闸与合闸过程中,动触头经过的区域。
相应地,出气口212是指灭弧室21远离动触头的动作区域一侧的开口,通常,出气口与排气口相对设置。
排气区30是气流从出气口212排到排气口11需要经过的空间区域,该空间区域连通出气口212与排气口11,使得气流可以经该空间区域从出气口212流到排气口11。本申请实施例中,排气区30是指从出气口212到排气口11的虚拟的柱状区域,该柱状区域的两个端面的边缘分别为出气口212的边缘和排气口11的边缘。其中,虚拟的柱状区域的具体形状根据进气口211与出气口212的形状而定。
挡板22至少部分设置在排气区30的任意一侧,当有多个挡板22时,多个挡板22可以分别设置在排气区30的不同侧,以分别阻挡气流从任意一个挡板22所在侧流出。
上述方案通过在排气区30的一侧设置挡板22,挡板22对排气区30的气流起到阻碍作用,使得排气区30的气流无法从挡板22所在侧流出,或者只能够少量的从挡板22所在侧流出,从而减小气流烧损挡板22所在侧的开关零部件的概率,保护了挡板22所在侧的零部件。
请进一步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灭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灭弧室21包括两个侧板213和多个栅片214,多个栅片214设置在两个侧板213之间,栅片214之间的间隙延伸方向的一侧为进气口211,另一侧为出气口212;挡板22设置在第一侧壁所在侧,第一侧壁为两个侧板213中的任意一个,和/或,位于最两端的两个栅片214中的任意一个,且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
两个侧板213不仅用于固定多个栅片214的位置,还能形成灭弧室21的两个边界,将电弧封闭在两个侧板213之间。
一般情况下,多个栅片214沿垂直于两个侧板213的方向排布,多个栅片214用于切割电弧,从而提高电弧电压,以便使电弧熄灭,且多个栅片214还能够在电弧移动的过程中与电弧充分接触,以冷却电弧。
两个侧板213和位于最两端的两个栅片214围成近似筒状的结构,该结构的两端开口分别为进气口211与出气口212。
第一侧壁为两个侧板213和位于最两端的两个栅片214中的任意一个,即第一侧壁为围成上述筒状结构的任意一个侧壁,因此,第一侧壁为出气口212的边界的一部分。
第一阈值为任一大于或等于0的数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侧壁与挡板22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因此,第一侧壁与该第一侧壁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气流更容易从该距离形成的空间流出。
可见,在第一侧壁与挡板22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时,将挡板22设置在该第一侧壁所在侧,能够更有效地对气流起到阻碍作用,使得挡板22更大程度的发挥阻碍排气区30的气流从挡板22所在侧流出的作用,灭弧机构20的结构更加合理。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该第一侧壁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相应地,挡板22的数量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本申请对第一侧壁及挡板22的数量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壁所在侧不设置挡板22。其中,第二侧壁为两个侧板213中的任意一个,和/或,位于最两端的两个栅片214中的任意一个,且第二侧壁与第二侧壁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
当第二侧板213与第二侧壁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说明该第二侧壁与外壳10的内壁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小,此时,外壳10的内壁可以起到阻碍气流从第二侧壁所在侧流出的作用,从而无需在该第二侧壁所在侧设置挡板22,简化了灭弧机构20的结构,节省了材料,节约了成本。
当然了,如果在第二侧壁所在侧也设置挡板22,也并不会影响气流从出气口212到排气口11的流动路径,因此,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挡板22设置在第二侧壁所在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挡板22与第一侧壁之间的位置及连接关系可以有多种。
例如,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挡板22与第一侧壁一体设置。
从制造方面来讲,挡板22可以与第一侧壁一体成型。从安装方面来讲,仅需要将第一侧壁组装好,挡板22的位置随即确定。因此,挡板22的制造与安装均更加简单快速。
如图4所示,在另外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挡板22与第一侧壁分体设置,且挡板22与第一侧壁在垂直于第一侧壁的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垂直于第一侧壁的方向为投影线的方向,相应的,投影面为平行于第一侧壁的平面。
挡板22与第一侧壁分体设置,使得挡板22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与第一侧壁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制造,且挡板22与第一侧壁各自的尺寸都相应的减小,在分开制造的过程中更加易于加工成型,降低了制造难度。
挡板22与第一侧壁在垂直于第一侧壁的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挡板22在与第一侧壁分体设置的情况下,二者之间不会存在较大的间隙,从而使得排气区30的气流不易从挡板22与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中流出。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22部分边缘的轮廓与外壳10的内壁的部分轮廓相适配,且相适配的部分相接触。
相适配的两个对象在形状上相同或基本相同,且能够相互嵌合。也就是说,挡板22部分边缘的轮廓与外壳10的内壁的部分轮廓相同或基本相同,且二者能够相互嵌合。
在挡板22部分边缘的轮廓与外壳10的内壁的部分轮廓相适配,且相适配的部分相接触的情况下,挡板22的边缘与外壳10的内壁之间不产生缝隙,或者缝隙较小,从而,排气区30的气流不易从挡板22边缘与外壳10的内壁之间的缝隙中流出。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22与挡板22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相抵接。即挡板22一侧为排气区30,另一侧与外壳10的内壁相抵接。
其中,挡板22可以与外壳10的内壁表面直接抵接,也可以与设置在外壳10内壁上的凸起结构抵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例如,外壳10的内壁上设置有加强筋,挡板22可以与加强筋抵接。
通过上述方案,一方面方便将挡板22安装在挡板22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上,有利于挡板22的安装;另一方面,即使挡板22无需安装在外壳10的内壁,而是安装在外壳10内部的其他零件上,通过挡板22与挡板22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相抵接,也能够对挡板22起到加固和限位的作用,使得挡板22安装后位置更加稳定,不易产生晃动。
请同时参照图4和图5,其中,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外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22上设置有定位孔40、挡板22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台50;或者,挡板22上设置有定位台50、挡板22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孔40;定位台50与定位孔40相配合。
图4和图5中,仅以挡板22上设置有定位孔40、挡板22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台50为例进行示意。
定位台50是指凸出于本体表面的结构,其中,本体是指用于设置定位台50的部件。例如,定位台50设置在挡板22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上时,定位台50为凸出于该外壳10的内壁表面的结构,在定位台50设置在挡板22上时,定位台50为凸出于挡板22表面的结构。
定位孔40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定位台50与定位孔40处于相对的位置,以便于能够实现定位台50与定位孔40相配合。
通过上述方案,定位台50与定位孔40相配合,限制了挡板22在垂直于定位孔40的深度方向的运动,使得挡板22不容易在该方向上产生较大程度的位移,挡板22安装后位置会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台50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定位孔40的横截面为与定位台50的横截面相适配的多边形。
例如,在图4和图5的示例中,定位台50的横截面为四边形,定位孔40的横截面为与定位台50的横截面相适配的四边形。在其他一些可行的方式中,定位台50的横截面和定位孔40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其他多边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与圆形的横截面相比,上述定位台50与定位孔40的横截面为多边形的设置使得挡板22不容易围绕定位孔40或定位台50的轴线发生转动,挡板22装配之后,其位置更加稳定。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关还包括:转轴60、第一动触头70、第二动触头80和静触头90;转轴60转动连接在外壳10内,第一动触头70和第二动触头80沿转轴60的轴向并排安装在转轴60上,且随转轴60的转动而同步转动,第一动触头70与第二动触头80之间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在合闸时容纳静触头90。
合闸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第一动触头70接触,后与第二动触头80接触;分闸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第二动触头80分离,后与第一动触头70分离。
灭弧室21位于第一动触头70的转动区域的外周,在分闸与合闸过程中,第一动触头70远离转轴60的一端位于进气口211内或进气口211正对处。
容纳腔是位于第一动触头70与第二动触头80之间的腔体,该腔体的至少两个腔壁分别为第一动触头70的一个侧壁和第二动触头80的一个侧壁。当开关合闸时,静触头90位于容纳腔内时,静触头90一侧与第一动触头70接触,另一侧与第二动触头80接触。
进气口211正对处是指进气口211远离出气口212一侧的区域。
通过在开关合闸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第一动触头70接触,后与第二动触头80接触,在开关分闸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第二动触头80分离,后与第一动触头70分离,使得分闸与合闸过程中的电弧仅产生于静触头90与第一动触头70之间,即本申请实施例中产生的电弧的弧柱更窄,电弧的能量密度更大,电弧周围的磁力也更大,电弧更容易被磁力驱动而进入灭弧室21,有利于实现快速熄弧,减少电弧对开关内部零件的烧蚀。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申请中的开关中的电弧只产生于第一动触头70与静触头90之间,即第二动触头80与静触头90之间几乎不产生电弧,因此,灭弧室21位于第一动触头70的转动区域的外周,在分闸与合闸过程中,第一动触头70远离转轴60的一端位于进气口211内或进气口211正对处,有利于使第一动触头70与静触头90之间产生的电弧快速进入灭弧室21,降低电弧在灭弧室21以外的空间内窜动的概率。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动触头80远离转轴60的一端不位于进气口211内或进气口211正对处。
由于开关分闸与合闸过程中的电弧仅产生于静触头90与第一动触头70之间,因此即使第二动触头80远离转轴60的一端至少部分不位于进气口211内或进气口211正对处,也不会影响电弧进入灭弧室21,还有利于减小灭弧室21的体积,减少灭弧室21的用料,降低开关的生产成本。
实现在开关合闸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第一动触头70接触,后与第二动触头80接触;在开关分闸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第二动触头80分离,后与第一动触头70分离的具体结构有多种,以下列举出可能实现上述过程的两种实现方案。
参照图1,在第一种实现方案中,沿转轴60的径向,第一动触头70的长度大于第二动触头80的长度;从远离转轴60到靠近转轴60的方向,静触头90靠近容纳腔一侧的侧壁向远离容纳腔的方向倾斜设置。
静触头90靠近容纳一侧的侧壁是指静触头90靠近容纳腔的转动区域一侧的侧壁。
远离容纳腔的方向即远离容纳腔的转动区域的方向。
通过沿转轴60的径向,第一动触头70的长度大于第二动触头80的长度,使得第一动触头70远离转轴60一端的端部比第二动触头80远离转轴60一端的端部距离转轴60更远。从远离转轴60到靠近转轴60的方向,静触头90靠近容纳腔一侧的侧壁向远离容纳腔的方向倾斜设置,也就是说,在转轴60转动的过程中,静触头90距离转轴60较远的部位比距离转轴60较近的部位先进入容纳腔。由于第一动触头70的长度大于第二动触头80的长度,所以在距离转轴60较远的位置,静触头90先进入容纳腔的部分只能接触到第一动触头70,随着转轴60的持续转动,静触头90距离转轴60较近的部位进入容纳腔后才能接触到第二动触头80,从而,能够实现在合闸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第一动触头70接触,后与第二动触头80接触,同理,也能实现在分闸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第二动触头80分离,后与第一动触头70分离。
在第二种实现方案中,在第一动触头70和第二动触头80的转动范围内,沿圆周方向,第一动触头70比第二动触头80靠近静触头90。
这样也能够实现在合闸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距离较近的第一动触头70接触,后与距离较远的第二动触头80接触。同理,也能实现在分闸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第二动触头80分离,后与第一动触头70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灭弧室21与第一壳壁接触设置,挡板22设于灭弧室21与第二壳壁之间,第一壳壁与第二壳壁为外壳10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
灭弧室21与第一壳壁接触设置,可以将灭弧室21比外壳小的尺寸全部留在灭弧室21与第二壳壁之间,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灭弧室21与第一壳壁之间无需设置挡板22,只需在灭弧室21与第二壳壁之间设置挡板22,第一壳壁可起到阻碍排气区气流流出的作用。可见,上述设置有利于在简化灭弧机构20的结构的基础上,达到较好地限制出气口212与排气口11之间的气流流向的效果。
在满足开关分闸与合闸过程中,第一动触头远离转轴的一端位于进气口内或进气口正对处,而第二动触头远离转轴的一端至少部分不位于进气口内或进气口正对处的基础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动触头70与第二动触头80并排的方向上,第一壳壁为第一动触头70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第二壳壁为第二动触头80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
由于第一动触头70、第二动触头80和灭弧室21之间具有上述位置关系,因此第二动触头80远离转轴60的一侧必然存在未被灭弧室21占据的空间,如果不设置挡板22,则从出气口212排出的气流容易在此空间窜动。因此,当第二壳壁为第二动触头80所在侧的外壳10的内壁时,相当于将灭弧室21比外壳10小的尺寸全部留在灭弧室21与第二壳壁之间,并在此空间设置了挡板22。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在气流最容易从排气区溢出的位置限制了气流的流动,达到了较好地限制出气口212与排气口11之间的气流流向的效果。
以下通过一具体实施例,对以上各开关结构在具体实例中的结合及结合后的作用原理进行举例说明。
请参照图1、图2、图3、图4及图5,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开关包括外壳10、转动连接于外壳10内的转轴60、沿转轴60的轴向并排固定在转轴60上的第一动触头70和第二动触头80、位于第一动触头70与第二动触头80的转动区域之间的静触头90,以及灭弧机构20。
其中,外壳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壁和第二壳壁,以及设置在第一壳壁与第二壳壁之间,并沿第一壳壁与第二壳壁的边缘围设的周壁,周壁上设置有排气口11,排气口11为多个贯穿周壁的孔结构。
转轴60垂直于第一壳壁与第二壳壁设置,第一动触头70设置在第二动触头80与第一壳壁之间。第一动触头70和第二动触头80均为板状,且第一动触头70与第二动触头80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作为容纳腔以容纳静触头90。开关合闸与分闸时,转轴60分别带动第一动触头70和第二动触头80转动,且在开关合闸与分闸时,转轴60的转动方向相反,这使得第一动触头70与第二动触头80形成各自的转动区域,转动区域大致呈扇形。容纳腔的转动区域位于第一动触头70的转动区域与第二动触头80的转动区域之间。
在转轴60的径向上,第一动触头70比第二动触头80长,且第一动触头70在合闸方向的前方一侧具有凸出部,该凸出部使得在开关合闸时,静触头90进入容纳腔的过程中,静触头90先通过凸出部与第一动触头70接触导通,再与第二动触头80接触导通,而在开关分闸时,静触头90移出容纳腔的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第二动触头80分离,再与第一动触头70上的凸出部分离。电弧产生于静触头90与第一动触头70上的凸出部之间。
灭弧机构20包括灭弧室21和挡板22。灭弧室21设置在第一动触头70的转动区域的外周,灭弧室21靠近第一动触头70的转动区域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211,远离第一动触头70的转动区域的一端设置有出气口212。第一动触头70远离转轴60的一端位于进气口211正对处(即进气口211远离出气口212的一侧),而第二动触头80远离转轴60的一端不位于进气口211正对处,也不位于进气口211内。出气口212与排气口11相对设置,且出气口212与排气口11之间具有供气流经过的空间,作为排气区30。
灭弧室21靠近第一壳壁一侧与第一壳壁接触,靠近周壁一侧与周壁接触,靠近第二壳壁一侧不与第二壳壁接触。挡板22设置在灭弧室21与第二壳壁之间,且挡板22部分从灭弧室21一侧延伸到排气区30一侧,挡板22延伸到排气区30的部分,其边缘的轮廓与外壳10的周壁的轮廓相适配,且相适配的部分相接触,同时,挡板22位于灭弧室21与第二壳壁之间的部分,其一侧与灭弧室21相接触,另一侧与第二壳壁上的加强筋相抵接。
加强筋上设置有四棱柱状的定位台50,挡板22上设置有与定位台50相适配的定位孔40,挡板22通过定位孔40套在定位台50上。
以开关分闸过程为例,上述具体实施例的作用原理是:当开关分闸时,转轴60带动第一动触头70和第二动触头80向远离静触头90的方向转动,在此过程中,静触头90逐渐移出容纳腔,且在移出的过程中,静触头90先与第二动触头80分离,后与第一动触头70分离,并在静触头90与第一动触头70分离后,二者之间产生电弧,电弧在磁驱力下向灭弧室21的进气口211方向移动,并在进入灭弧室21之后,进一步向出气口212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电弧逐渐冷却熄灭。
电弧到达出气口212后基本已经熄灭,高温的气流从出气口212进入排气区30,由于排气区30靠近第二壳壁的一侧设置有挡板22,而排气区30的其他侧则为外壳10的壳壁(第一壳壁或周壁),因此,排气区30的气流只能从排气口11流出,从而完成整个熄弧和排气过程。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排气区30的一侧设置挡板22,挡板22对排气区30的气流起到阻碍作用,使得排气区30的气流无法从挡板22所在侧流出,或者只能够少量的从挡板22所在侧流出,减少排气区30的气流在外壳10中的窜动,从而减小气流烧损挡板22所在侧的开关零部件的概率,保护了挡板22所在侧的零部件。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口;
灭弧机构,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灭弧机构包括灭弧室和挡板,所述灭弧室两侧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形成排气区,所述挡板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排气区的任意一侧,以阻碍所述排气区的气流从所述挡板所在侧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包括两个侧板和多个栅片,多个所述栅片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所述栅片之间的间隙延伸方向的一侧为进气口,另一侧为出气口;
所述挡板设置在第一侧壁所在侧,所述第一侧壁为两个所述侧板中的任意一个,和/或,位于最两端的两个栅片中的任意一个,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所在侧的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侧壁一体设置,或,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侧壁分体设置,且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侧壁在垂直于第一侧壁的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部分边缘的轮廓与所述外壳的内壁的部分轮廓相适配,且相适配的部分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所述挡板所在侧的所述外壳的内壁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挡板所在侧的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台;或者,所述挡板上设置有定位台、所述挡板所在侧的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孔;
所述定位台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与第一壳壁接触设置,所述挡板设于所述灭弧室与第二壳壁之间,所述第一壳壁与所述第二壳壁为所述外壳的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轴、第一动触头、第二动触头和静触头;
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动触头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并排安装在所述转轴上,且随所述转轴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一动触头与所述第二动触头之间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在合闸时容纳所述静触头;
合闸过程中,所述静触头先与所述第一动触头接触,后与所述第二动触头接触;分闸过程中,所述静触头先与所述第二动触头分离,后与所述第一动触头分离;
所述灭弧室位于所述第一动触头的转动区域的外周,在分闸与合闸过程中,所述第一动触头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位于所述进气口内或所述进气口正对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在分闸与合闸过程中,所述第二动触头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至少部分不位于所述进气口内或所述进气口正对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动触头并排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壳壁为所述第一动触头所在侧的所述外壳的内壁,所述第二壳壁为所述第二动触头所在侧的所述外壳的内壁。
CN202321710471.2U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开关 Active CN220041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0471.2U CN220041648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0471.2U CN220041648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41648U true CN220041648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6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0471.2U Active CN220041648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416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2328A (zh) * 2023-11-07 2024-01-05 浙江乾泰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负荷隔离开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2328A (zh) * 2023-11-07 2024-01-05 浙江乾泰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负荷隔离开关
CN117352328B (zh) * 2023-11-07 2024-04-02 浙江乾泰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负荷隔离开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041648U (zh) 一种开关
EP3069363B1 (en) Arc baffling device
ES2272295T3 (es) Disyuntor.
JP5612099B2 (ja) 接点ブリッジを備えた少なくとも1つの単極遮断ユニットを有する開閉デバイス、および前記デバイスを備えた回路ブレーカ
ES2645855T3 (es) Polo interruptor de bajo voltaje
US20050233884A1 (en) Centrifugal separator
JP2006294511A (ja) 回路遮断器
KR950033365A (ko) 냉장고
KR102007634B1 (ko) 수배전반
KR20220164052A (ko) 박스 본체, 전지, 전기 기기 및 전지 제조 방법
CN220020919U (zh) 一种开关
KR100945346B1 (ko) 기중차단기의 소호장치
BR112012005824B1 (pt) bloco de corte unipolar que compreende uma ponte de contatos rotativa, dispositivo de corte que compreende um tal bloco e disjuntor que compreende um tal dispositivo
CN220172048U (zh) 灭弧装置和断路器
CN112420462A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JP2007115540A (ja) 回路遮断器
CN214956603U (zh) 开关装置及旋转开关
CN218769370U (zh) 灭弧机构
BR102016016404A2 (pt) disjuntor elétrico
JPH09171762A (ja) 回路遮断器
CN209045425U (zh)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室
CN218160070U (zh) 灭弧装置以及隔离开关
JPH03101018A (ja) 回路遮断器
CN215008044U (zh) 触头机构、开关装置及旋转开关
CN217983249U (zh) 一种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