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7535U - 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17535U
CN220017535U CN202321249427.6U CN202321249427U CN220017535U CN 220017535 U CN220017535 U CN 220017535U CN 202321249427 U CN202321249427 U CN 202321249427U CN 220017535 U CN220017535 U CN 220017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control box
air conditioner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4942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迁
幸云辉
陈熙
王雷
杨克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4942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175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17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175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空调。空调包括机壳、换热组件与电控盒,换热组件和电控盒设于机壳内,空调还包括第一风扇,机壳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第一风扇设于第一侧部,电控盒设于第二侧部,电控盒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口与出风口,第一风扇具有第一排风口,第一排风口朝向进风口,第一风扇被配置为能够吸附靠近第二侧部的气流并将气流吹向进风口。第一风扇能够将第一侧部的气流吹向电控盒,电控盒接触到温度较低的气流后,温度易于降低,从而改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电控盒是空调机组的控制中心,电控盒在工作过程中易于产生热量,从而导致空调内部温度升高,进而影响空调的正常工作。目前,空调内的热量主要存在于电控盒的周围,电控盒周围的热量利用与空调外壳的接触将电控盒的热量分散至空调外壳,空调外壳再将热量传递至空调外部,以实现电控盒的散热,但是,这种电控盒的散热方式散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能够提高空调内部的散热效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空调包括机壳、换热组件与电控盒,换热组件和电控盒设于机壳内,空调还包括第一风扇,机壳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第一风扇设于第一侧部,电控盒设于第二侧部,电控盒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口与出风口,第一风扇具有第一排风口,第一排风口朝向进风口,第一风扇被配置为能够吸附靠近第二侧部的气流并将气流吹向进风口。
上述实施例中,电控盒易于产生热量,从而导致第二侧部的温度高于第一侧部的温度。通过在第一侧部设置第一风扇,且第一风扇的第一排风口朝向电控盒的进风口,能够将第一侧部的气流吹向电控盒,电控盒接触到温度较低的气流后,电控盒的温度易于降低,从而改善空调内部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机壳包括底壁,底壁具有位于机壳内的第一侧,电控盒和第一风扇位于底壁的第一侧,第一排风口与底壁之间的距离大于进风口与底壁之间的距离。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排风口与电控盒的进风口错位,降低第一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撞到电控盒的外壁后逆流的风险,进而减少第一排风口不易将气流吹向进风口的情况,有利于加快气流进入从进风口的速度,加快机壳内以及电控盒内的空气循环。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电控盒包括壳体,进风口与出风口位于壳体相对的两端,空调还包括第二风扇,第二风扇设于壳体的出风口处。
上述实施例中,电控盒外部的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壳体,经过壳体内部后从出风口排出,从而将电控盒内的热量带出,降低电控盒内部的温度。第二风扇能够为气流的流动提供动力,加快壳体内的气流的排出速度,从而提高电控盒内部的散热效率。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风扇包括第二排风口,第二排风口朝向第一侧部,第二风扇能够通过第二排风口将电控盒内排出的气流吹向第一侧部。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温度高于第一侧部的气流温度。壳体内的气流排出后经过第一侧部后,温度降低至低于壳体内的气流温度。接着第一风扇再将第一侧部的气流吹向电控盒的进风口。由此,机壳内的气流能够依次经过第一排风口、电控盒的进风口、出风口以及第二排风口,然后再从第一侧部进入第一风扇,从而形成的一个环绕机壳内圈的气流循环,进而改善空调内部的散热效率。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电控盒还包括散热器,散热器设于壳体内,散热器位于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
上述实施例中,电控盒内的发热元件能够将热量传递给散热器,从而降低电控盒内发热元件的温度。气流从进风口流向出风口的过程中,经过散热器,能够将散热器的部分热量带出,从而降低散热器的温度,以便于散热器继续对电控盒内部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包括蒸发器,蒸发器设于机壳内,第二风扇具有第二排风口,第二排风口朝向蒸发器。
上述实施例中,蒸发器在工作时,温度低于电控盒的温度。电控盒排出的气流经过蒸发器后,温度降低,从而流向机壳内部各处,以降低机壳内部的整体温度,进而使得第一排风口吹向电控盒进风口的温度低于电控盒内部的温度,便于对电控盒降温。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支架,支架位于第一侧部,并连接于换热组件,第一风扇设置于支架。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架使得换热组件与第一风扇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加强空调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包括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相对设置,电控盒和支架设于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之间,且冷风风机的顶部和热风风机的顶部通过支架连接固定。
上述实施例中,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均设置于支架,能够使得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在运行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以加强空调内部的结构稳定性。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支架设有通孔,第一风扇具有用于吸入气流的第一进气口,第一风扇设置于支架的顶部,第一进气口连通通孔。
上述实施例中,支架的通孔能够为第一进气口提供避让作用,降低支架对第一进气口造成遮挡而影响第一风扇将第一侧部的气流吹向第二侧部的风险。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压缩机,压缩机设置于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之间,通孔的正投影落在压缩机的范围外。
上述实施例中,压缩机与通孔的位置设置,能够降低压缩机对通孔遮挡的风险,扩大通孔处气流的流动空间,从而有利于第一侧部的气流流向第一通孔,加快机壳内空气流动速度,进而加快空调内部的散热效率。
本申请中的空调通过在第一侧部设置第一风扇,且第一风扇的第一排风口朝向电控盒的进风口,能够将第一侧部的气流吹向电控盒,电控盒接触到温度较低的气流后,温度易于降低,从而改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控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展示电控盒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为展示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空调 11-机壳 111-第一侧部
112-第二侧部 113-底壁 12-换热组件
121-冷风风机 122-热风风机 123-压缩机
124-蒸发器 125-冷凝器 13-电控盒
131-壳体 1311-进风口 1312-出风口
1313-导线孔 132-主板 1321-SPS板
1322-CNTL板 1323-MPPT板 133-散热器
134-绝缘垫 14-第一风扇 141-第一排风口
142-第一进气口 15-第二风扇 151-第二排风口
16-支架 161-通孔 17-PD板
18-压缩机驱动板 X-宽度方向 Z-高度方向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电控盒是空调机组的控制中心,电控盒在工作过程中易于产生热量,从而导致空调内部温度升高,进而影响空调的正常工作。目前,空调内的热量主要存在于电控盒的周围,电控盒周围的热量利用与空调外壳的接触将电控盒的热量分散至空调外壳,空调外壳再将热量传递至空调外部,以实现电控盒的散热,但是,这种电控盒的散热方式散热效率较低。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空调包括机壳、换热组件与电控盒,换热组件和电控盒设于机壳内,空调还包括第一风扇,机壳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第一风扇设于第一侧部,电控盒设于第二侧部,电控盒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口与出风口,第一风扇具有第一排风口,第一排风口朝向进风口,第一风扇被配置为能够吸附靠近第二侧部的气流并将气流吹向进风口。
电控盒易于产生热量,从而导致第二侧部的温度高于第一侧部的温度。通过在第一侧部设置第一风扇,且第一风扇的第一排风口朝向电控盒的进风口,能够将第一侧部的气流吹向电控盒,电控盒接触到温度较低的气流后,电控盒的温度易于降低,从而改善空调内部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与图2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100,空调100包括机壳11、换热组件12与电控盒13,换热组件12和电控盒13设于机壳11内,电控盒13是空调100的控制中心,能够控制换热组件12的运行,换热组件12用于空调100的制冷和制热。
参阅图2与图3,在一实施例中,空调100还包括第一风扇14,机壳1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部111与第二侧部112,第一风扇14设于第一侧部111,电控盒13设于第二侧部112,电控盒13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口1311与出风口1312,第一风扇14具有第一排风口141,第一排风口141朝向进风口1311,第一风扇14被配置为能够吸附靠近第二侧部112的气流并将气流吹向进风口1311。
空调100在运行过程中,电控盒13易于产生热量,从而导致第二侧部112的温度高于第一侧部111的温度。通过在第一侧部111设置第一风扇14,且第一风扇14的第一排风口141朝向电控盒13的进风口1311,能够将第一侧部111的气流吹向电控盒13,电控盒13接触到温度较低的气流后,温度易于降低,从而改善散热效果,提高空调100内部的散热效率。
参阅图1与图2,在一实施例中,机壳11大体呈长方体设置,第一侧部111与第二侧部112分别位于空调100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第一排风口141朝向第二侧部112,以使第一风扇14能够将靠近第一侧部111的气流吹向第二侧部112,从而有利于降低靠近第二侧部112的气流温度,进而降低电控盒13的温度。
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机壳11包括底壁113,底壁113具有位于机壳11内的第一侧,电控盒13和第一风扇14位于底壁113的第一侧,第一排风口141与底壁113之间的距离大于进风口1311与底壁113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电控盒13与第一风扇14位于底壁113朝向机壳11内部的一侧,第一排风口141的高度高于进风口1311的高度,高度方向Z与空调100的高度方向Z一致。
第一排风口141与电控盒13的进风口1311错位,降低第一排风口141排出的气流撞到电控盒13的外壁后逆流的风险,进而减少第一排风口141不易将气流吹向进风口1311的情况,有利于加快气流进入从进风口1311的速度,加快机壳11内以及电控盒13内的空气循环。
在一实施例中,机壳11设有电源插座,电源插座用于接入外部电源,电控盒13与电源插座电连接,电控盒13用于对输入电流进行功率转换并将电流输出到换热组件12。
参阅图2与图3,在一实施例中,电控盒13包括壳体131,进风口1311与出风口1312位于壳体131相对的两端。电控盒13外部的气流从进风口1311进入壳体131,经过壳体131内部后从出风口1312排出,从而将电控盒13内的热量带出,降低电控盒13内部的温度。
在一实施例中,进风口1311与出风口1312位于壳体131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这使得气流从进风口1311进入壳体131后能够沿壳体131的长度方向流动,提高了气流在壳体131内的流经路径,有利于对壳体131内部充分散热。其中,壳体131的长度方向与空调100的高度方向Z一致,能够减少壳体131在空调100的宽度方向X和长度方向占用的空间,进而缩小空调100的长度和宽度。
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31设有导线孔1313,以便于电控盒13内部线路与外部的线路连接。
参阅图3与图4,在一实施例中,电控盒13包括设于壳体131内的主板132,主板132为PSDR(Power Supply Distribution,电源板),主板132包括SPS板1321(Standby PowerSupply,备用电源)、CNTL板1322(控制板)和MPPT板1323(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最大功率跟踪器)。SPS板1321用于给电控盒13中的电子元器件供电,MPPT板1323在电控盒13所应用设备接入太阳能板的电源输入时作用,SPS板1321和MPPT板1323均与CNTL板1322连接。
参阅图3与图4,在一实施例中,电控盒13还包括散热器133,散热器133设于壳体131内,散热器133位于进风口1311与出风口1312之间。散热器133与电控盒13内的发热元件接触,用于对发热元件散热。气流从进风口1311流向出风口1312的过程中,经过散热器133,能够将散热器133的部分热量带出,从而降低散热器133的温度,以便于散热器133继续对电控盒13内部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器133设于主板132,主板132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散热器133用于对主板132进行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器133贴附于壳体131的内壁,散热器133通过接触传导的方式将电控盒13内的部分热量吸收并传递至壳体131,壳体131将部分热量直接散发至壳体131外部,部分热量不必经过出风口1312,从而加快散热效率。散热器133可以由多个散热片组成,也可以是具有散热效果的其他散热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器133设置有多个,多个散热器133沿壳体131长度方向分布,且每个散热器133沿壳体131的长度方向的投影与进风口1311至少部分重合。
多个散热器133同时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以增大散热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控盒13内的散热效果。另外,当多个散热器133的分布方向与进风口1311和出风口1312的分布方向一致时,能够便于气流进入壳体131内后依次经过多个散热器133,将散热器133的热量传递至壳体131外部。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散热器133沿壳体131的长度方向的投影与进风口1311至少部分重合,这便于至少部分进入壳体131内的气流在壳体131内的流经路径为一条直线,有利于气流快速从出风口1312排出。
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电控盒13还包括绝缘垫134,绝缘垫134设于壳体131的内壁,并与壳体131的内壁贴附,绝缘垫134能够防止电控盒13内部的发热元件漏电,提高电控盒13的使用安全性。
继续参阅图2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空调100还包括第二风扇15,第二风扇15设于壳体131的出风口1312处。第二风扇15能够为气流的流动提供动力,加快壳体131内的气流的排出速度,从而提高电控盒13内部的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风扇15包括第二排风口151,第二排风口151朝向第一侧部111,第二风扇15能够通过第二排风口151将电控盒13内排出的气流吹向第一侧部111。
由于电控盒13所在的第二侧部112的温度高于第一侧部111的温度,第二排风口151排出的气流温度高于第一侧部111的气流温度。壳体131内的气流排出并经过第一侧部111后,温度降低至低于壳体131内的气流温度。接着第一风扇14再将第一侧部111的气流吹向电控盒13的进风口1311。由此,机壳11内的气流能够依次经过第一排风口141、电控盒13的进风口1311、出风口1312以及第二排风口151,然后再从第一侧部111进入第一风扇14,从而形成的一个环绕机壳11内圈的气流循环,进而改善空调100内部的散热效率。
参阅图2与图5,在一实施例中,空调100还包括支架16,支架16位于第一侧部111,并连接于换热组件12,第一风扇14设置于支架16。通过设置支架16使得换热组件12与第一风扇14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加强空调100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参阅图2、图5与图6,在一实施例中,支架16设有通孔161,第一风扇14具有用于吸入气流的第一进气口142,第一风扇14设置于支架16的顶部,也即第一风扇14设置于支架16背离底壁113的一侧,第一进气口142与通孔161相互连通。支架16的通孔161能够为第一进气口142提供避让作用,降低支架16对第一进气口142造成遮挡而影响第一风扇14将第一侧部111的气流吹向第二侧部112的风险。
参阅图2与图5,在一实施例中,换热组件12包括冷风风机121与热风风机122,冷风风机121与热风风机122相对设置,电控盒13和支架16设于冷风风机121与热风风机122之间,且冷风风机121的顶部和热风风机122的顶部通过支架16连接固定。冷风风机121、热风风机122通过支架16连接,能够提高换热组件12在运行时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换热组件12还包括压缩机123,压缩机123用于压缩制冷剂,促进制冷剂循环。压缩机123设置于冷风风机121与热风风机122之间,且位于支架16背离第一风扇14的一侧。通孔161的正投影落在压缩机123的范围外,这样设置能够降低压缩机123对通孔161遮挡的风险,扩大通孔161处气流的流动空间,从而有利于第一侧部111的气流流向第一通孔161,加快机壳11内空气流动速度,进而加快空调100内部的散热效率。
继续参阅图2与图5,在一实施例中,换热组件12还包括蒸发器124,蒸发器124设于机壳11内,第二排风口151朝向蒸发器124。蒸发器124在工作时,温度低于电控盒13的温度。电控盒13排出的气流经过蒸发器124后,温度降低,从而流向机壳11内部各处,以降低机壳11内部的整体温度,进而使得第一排风口141吹向电控盒13进风口1311的温度低于电控盒13内部的温度,便于对电控盒13降温。
在一实施例中,换热组件12还包括冷凝器125,冷凝器125设于机壳11内,且位于冷风风机121背离压缩机123的一侧。
空调100在运行时,压缩机123将蒸发器124所产生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气吸入压缩机123的汽缸内,经压缩机123压缩,以使温度升高,且压力升高到稍大于冷凝器125内的压力时,将汽缸内的高压制冷制蒸气排到冷凝器125中。在冷凝器125内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气与温度较低的空气或常温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为液态制冷剂,这时液态制冷剂经过膨胀阀降温降压后进入蒸发器124,在蒸发器124内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后汽化。这样被冷却物体便得到冷却而制冷剂蒸气又被压缩机123吸走,因此在制冷系统中经过压缩、冷凝、膨胀、蒸发四个过程完成一个循环。
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空调100还包括PD板(Power Supply Driver,电源驱动器)17与压缩机驱动板18,PD板17与压缩机驱动板18设置在支架16上,且位于电控盒13与第一风扇14之间,PD板17与压缩机驱动板18与底壁113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风扇14与空调100底壁113之间的距离。以避免PD板17与压缩机驱动板18阻挡第一风扇14吹出的气流流向电控盒13。其中,压缩机驱动板18用于驱动压缩机123工作,PD板17与空调100顶部的按键连接。PD板17是整机的控制板,控制冷热风机及其他器件的运行。
空调100在工作时,第一风扇14与第二风扇15运行,第一风扇14将第一侧部111的气流从第一排风口141吹向第二侧部112,气流能够从进风口1311进入电控盒13,并在经过电控盒13内部后从出风口1312排出,接着第二风扇15将电控盒13排出的气流从第二排风口151排出,从第二排风口151排出的气流能够再次流向第一侧部111,且该部分气流到达第一侧部111后温度降低至低于电控盒13内部的温度,然后第一风扇14继续将第一侧部111的气流吹向第二侧部112,以此形成对电控盒13的持续降温。在上述过程中,气流能够将电控盒13内的热量带出,以提高电控盒13内部的散热效率。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申请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申请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包括机壳、换热组件与电控盒,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机壳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第一风扇,所述机壳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所述第一风扇设于所述第一侧部,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第二侧部,所述电控盒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口与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扇具有第一排风口,所述第一排风口朝向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风扇被配置为能够吸附靠近所述第二侧部的气流并将所述气流吹向所述进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底壁,所述底壁具有位于所述机壳内的第一侧,所述电控盒和所述第一风扇位于所述底壁的第一侧,所述第一排风口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壳体,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端,所述空调还包括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设于所述壳体的出风口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扇包括第二排风口,所述第二排风口朝向所述第一侧部,所述第二风扇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排风口将所述电控盒内排出的气流吹向所述第一侧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二风扇具有第二排风口,所述第二排风口朝向所述蒸发器。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一侧部,并连接于所述换热组件,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支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相对设置,所述电控盒和所述支架设于所述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之间,且所述冷风风机的顶部和所述热风风机的顶部通过所述支架连接固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通孔,所述第一风扇具有用于吸入气流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通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冷风风机与热风风机之间,所述通孔的正投影落在所述压缩机的范围外。
CN202321249427.6U 2023-05-22 2023-05-22 空调 Active CN2200175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9427.6U CN220017535U (zh) 2023-05-22 2023-05-22 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9427.6U CN220017535U (zh) 2023-05-22 2023-05-22 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17535U true CN220017535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94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49427.6U Active CN220017535U (zh) 2023-05-22 2023-05-22 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175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04182B2 (en) Control box, and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same
JPWO2011083756A1 (ja) 冷凍装置
JP415608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WO2023213317A1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20017535U (zh) 空调
CN107850323A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以及空调机
CA2971991A1 (en) Heat transfer unit
CN110671750A (zh) 空调器及其相变散热控制盒
CN213983805U (zh) 一种室外空调器
CN213300252U (zh) 空调器及其室内机
CN208090843U (zh) 散热片和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
JP2003097881A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N107726474B (zh) 用于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JP2007093068A (ja) 熱交換装置
CN220524328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9372780U (zh) 电控盒及可移动空调
CN216522082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20325074U (zh) 一种带有降温结构的控制柜
CN220156945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20728364U (zh) 控温机构、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20524325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WO2022193590A1 (zh) 空调器及数据处理设备
CN218920867U (zh) 变频装置、压缩机和暖通设备
CN210717838U (zh) 空调器及其相变散热控制盒
CN213020026U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