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90843U - 散热片和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片和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90843U
CN208090843U CN201820175487.0U CN201820175487U CN208090843U CN 208090843 U CN208090843 U CN 208090843U CN 201820175487 U CN201820175487 U CN 201820175487U CN 208090843 U CN208090843 U CN 2080908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fin
fin
radiating fin
bottom plat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754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春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lectric Equipment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R&D Center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R&D Center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R&D Center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754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908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90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908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散热片以及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该散热片(100)具有底板(10)和多个散热翅片(20),在各散热翅片(20)的换热面设置有贯通散热翅片(20)的多个通风孔(30),在多个散热翅片(20)中,通风孔(30)以能够将吹向散热翅片(20)的换热面的风引导至底板(10)的方式设置在不同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吹向散热翅片的风更多地引导至热量较高的散热翅片间的底部处,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散热翅片的散热效果,能够在保持相同散热效果的同时,减轻散热片的重量以使散热片与发热元器件之间不易松脱,且能够实现散热片的结构简单化,减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散热片和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片和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大功率元器件,由于其工作时发热量大,因此一般对该发热量大的大功率元器件安装面积大且很重的散热片,通过使风扇运转来加速散热,或者追加价格昂贵的冷媒吸热装置来吸热,以降低元器件的温度,保证电器设备的正常工作。
但是,例如空调器等的电器设备在工作的状态下振动频率高,因此,如果为了更好地散热而增加散热片的表面积使散热片变重的话,则长期以往容易引起散热片与发热元器件之间的松脱,极易导致散热不良,在工作中经常出现警报并影响空调器的正常工作,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另外,如果通过设置冷媒吸热装置来吸热,则价格昂贵,导致成本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率好且成本低,能够减轻散热片的重量以使散热片与发热元器件之间不易松脱的散热片以及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散热片,其具有底板和立起设置于上述底板上的多个散热翅片,上述多个散热翅片以换热面相互平行的方式在规定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各上述散热翅片的换热面设置有贯通上述散热翅片的用于使吹向上述散热翅片的换热面的风通过的多个通风孔,在多个上述散热翅片中,上述通风孔以能够将吹向上述散热翅片的换热面的风引导至上述散热翅片之间的上述底板的方式设置在不同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散热片中,优选上述多个通风孔设置在上述散热翅片的中部至上述底板之间的区域内。
此外,在上述散热片中,优选各上述散热翅片中的上述多个通风孔成排设置。
此外,在上述散热片中,优选上述多个散热翅片的高度不一致。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散热片,原本被散热翅片阻碍的风能够贯通于散热翅片之间,从而将蓄积在散热翅片之间的热量带走,并且,由于该通风孔以能够将吹向散热翅片的换热面的风引导至散热翅片之间的底板的方式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使得通风孔距底板的距离随着散热翅片在排列方向上的位置而发生变化,将更多的风引导到散热翅片间的底板处,从而进一步增强散热片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具有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上述室外机具有风扇和安装了元器件的电路板,该空调器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散热片,上述散热片设置在上述室外机的上述电路板上,且上述散热片的上述底板与上述电路板上的上述元器件的发热面接触,对上述元器件进行散热,上述风扇将外部空气吹向上述散热片的换热面。
此外,在上述空调器中,优选上述散热片设置在上述电路板的与上述元器件相反的一侧。
此外,在上述空调器中,优选上述散热片的多个散热翅片在铅垂方向上排列,在上述多个散热翅片中,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散热翅片的上述通风孔距上述底板的距离,大于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散热翅片的上述通风孔距上述底板的距离。
此外,在上述空调器中,优选上述散热片的多个散热翅片在水平方向上排列,在上述多个散热翅片中,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散热翅片的上述通风孔距上述底板的距离,小于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散热翅片的上述通风孔距上述底板的距离。
此外,在上述空调器中,优选在上述室外机还具有设置在上述散热翅片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出风口,经过上述散热片而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经由该出风口被排出到外部。
此外,在上述空调器中,优选上述电路板上的上述元器件包括IPM、IGBT、马达驱动芯片和整流桥。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器,能够将风扇的风更多地引入到散热片的底板处,加速上述电路板上的发热量较大的例如IPM、IGBT、马达驱动芯片和整流桥等元器件的散热,提高散热效果,从而能够在保持相同散热效果的同时,减轻散热片的重量以使散热片与发热元器件之间不易松脱,且能够实现散热片的结构简单化,减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散热片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散热片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散热片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散热片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安装有现有技术的散热片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散热片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6中的散热片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散热片和具有该散热片的冰箱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者相当部分附以相同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散热片100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散热片100的侧视图。如图1、图2所示,散热片100具有:用于与散热对象物(例如,电路板上的元器件)的发热面接触的底板10;和立起设置于底板10上的多个散热翅片20。多个散热翅片20的换热面(即,散热翅片20的主面)相互平行,且相互隔开规定间隔地在规定方向上排列。其中,该间隔的大小可根据散热对象物的设置位置来适当地设定,多个散热翅片20之间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多个散热翅片20的高度不一致,可以根据散热对象物的设置位置和空气流动的方式等来设置成不同的高度,优选越靠近散热对象物的散热翅片20设置成高度越高。另外,多个散热翅片20可以是直板形状,也可以是带有波纹的形状。散热片100例如可由热传导率高的铝合金形成。
在各散热翅片20的换热面设置有贯通散热翅片20的多个通风孔30。在多个散热翅片20中,通风孔30以能够将到达散热翅片20的换热面的风(空气)引导至多个散热翅片20之间的底板10的方式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例如图2所示,左侧的散热翅片20中的通风孔30距底板10的距离较大,随着向中部的散热翅片20去,通风孔30距底板10的距离逐渐减小并接近底板10,从而能够将到达散热翅片20的换热面的风引导至多个散热翅片20之间的底板10。该通风孔30距底板10的距离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适当设计。此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散热翅片20的底板10附近所蓄积的热散出,优选将各散热翅片20的多个通风孔30均设置在散热翅片20的中部以下的位置,即散热翅片20的中部至底板10之间的区域内。由此,能够加快散热片100的底板10附近的散热。
此外,如图1所示,各散热翅片20中的通风孔30距底板10的距离相等,即同一散热翅片20中设置的多个通风孔30排列成一排,它们距底板10的距离相等。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对通风孔30在各散热翅片20中的位置进行随机设置。通风孔30的大小尺寸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相同尺寸或不同尺寸。
图3是表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散热片100的空调器的室外机500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3中的散热片100的放大剖视图。如图3所示,空调器具有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500,该室外机500具有长方体的形状的外壳510。在外壳510内部偏向一侧地安装有风扇520,该风扇520旋转而产生负压,使得外部的空气经由设置在外壳510上的未图示的与风扇520正对的开口进入到外壳510内部,并由风扇520将一部分空气吹向上述散热片100。在外壳510的内部,在没有设置风扇520的一侧设置有空调器的压缩机530。在风扇520与压缩机530之间设置有防音板540,将风扇520与压缩机530隔开,以抑制压缩机530的噪音向外传播。在外壳510的内部还设置有电路板550,其上装载有各种电路和元器件560,其中该元器件560例如包括IPM(智能功率模块)、IGBT(大功率晶体管)、马达驱动芯片、整流桥等容易发热的元器件。
在本实施方式1中,防音板540从外壳510的底部起竖立设置在外壳510中,散热片100与电路板550同样地竖直(在铅垂方向)设置在与防音板540大致相同的面上,位于外壳510的顶部与防音板540之间,即室外机500的中部附近,多个散热翅片20在铅垂方向上排列。元器件560设置在电路板550的靠风扇520一侧,用于将元器件560产生的热量散发掉的散热片100设置在电路板550上的与元器件560相反的一侧,且散热片100的底板10与电路板550上的元器件560的发热面接触,对该元器件560进行散热。散热翅片20的延伸方向都是从竖直设置的电路板550水平朝向风扇520的方向。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将散热片100设置在电路板550上的与元器件560相同的一侧。
如图3所示。风扇520在室外机500的外壳510中所产生的风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通过在散热翅片20上设置具有上述结构的通风孔30,原本被散热翅片20阻碍的风能够贯通于散热翅片20之间,从而将蓄积在散热翅片20与散热翅片20之间的热量带走,而原本经过散热翅片20表面的气流也维持原样,因此能够增强散热片100的散热效果。并且,由于该通风孔30以能够将吹向散热翅片20的换热面的风引导至散热翅片20之间的底板10的方式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使得通风孔30距底板10的距离随着散热翅片20在排列方向上的位置而发生变化,将更多的风引导到散热翅片20间的底板10处,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散热片的散热效果。
而且,如图4所示,在散热片100的多个散热翅片20中,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散热翅片20的通风孔30距底板10的距离,大于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散热翅片20的通风孔30距底板10的距离,由此能够顺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将风更多地引导至散热片100的底板10,从而进一步增强散热片100的散热效果。
此外,在室外机500的外壳510中的位于散热片100的下游侧的位置还设置有出风口570,经过散热片100而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能够经由该出风口570被直接排出到外部。
图5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空调器的室外机1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该空调器的室外机1中安装有散热片2,该散热片2没有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上述那样的通风口,其它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相同。图5中,虚线箭头表示风的流动方向,一部分风被翅片的换热面阻挡,且进入到翅片之间的空气较少。
通过试验进行比较,在使用比较例的散热片2时,空调器运转半小时后,功率大的元器件工作稳定,散热片底部的热电偶对测试最高温度为48.0度。
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片100时,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空调器运转半小时后,功率大的元器件工作稳定,散热片底部的热电偶对测试最高温度为35.9度,与比较例的散热片2相比,能够大幅降低散热片底部的温度,从而增强了对于元器件的散热效果。
由此可知,通过设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散热片100,能够使空气充足地流到散热片底部,加速散热,增强散热片100的散热效果。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在保持相同散热片的散热效果的同时,减轻散热片的重量以使散热片与发热元器件之间不易松脱,且使散热片的结构简单化,降低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2)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涉及一种散热片200,其与实施方式1的散热片100的区别在于,散热片200水平设置。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散热片100相同,故省略说明。
图6是表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散热片200的空调器的室外机600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6中的散热片200的放大剖视图。如图6、图7所示,散热片200与电路板650同样地沿着水平方向设置在外壳610的顶部,多个散热翅片200在水平方向上排列。防音板640从外壳610的底部起竖立设置至接近外壳610的顶部,在防音板640的顶端与外壳610的顶部之间留有供电路板650穿过的间隙。发热元器件660设置在防音板640的靠风扇620一侧,即与压缩机630相反一侧。用于将元器件660产生的热量散发掉的散热片200设置在电路板650上的与元器件660相反的一侧。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散热翅片200中,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散热翅片200的通风孔距底板的距离,小于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散热翅片200的通风孔距底板的距离。由此,也能够顺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将风更多地引导至散热片200的底板附近,并更好地将风引导至出风口670,从而进一步增强散热片200的散热效果。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在保持相同散热片的散热效果的同时,减轻散热片的重量以使散热片与发热元器件之间不易松脱,且能够使散热片的结构简单化,降低制造成本。
以上仅是列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安装在电路板上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
具有底板和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散热翅片,
所述多个散热翅片以换热面相互平行的方式在规定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在各所述散热翅片的换热面设置有贯通所述散热翅片的用于使吹向所述散热翅片的换热面的风通过的多个通风孔,
在多个所述散热翅片中,所述通风孔以能够将吹向所述散热翅片的换热面的风引导至所述散热翅片之间的所述底板的方式设置在不同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通风孔设置在所述散热翅片的中部至所述底板之间的区域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散热翅片中的所述多个通风孔成排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散热翅片的高度不一致。
5.一种空调器,其具有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具有风扇和安装了元器件的电路板,该空调器的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片,
所述散热片设置在所述室外机的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散热片的所述底板与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元器件的发热面接触,对所述元器件进行散热,
所述风扇将外部空气吹向所述散热片的换热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与所述元器件相反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的多个散热翅片在铅垂方向上排列,
在所述多个散热翅片中,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散热翅片的所述通风孔距所述底板的距离,大于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散热翅片的所述通风孔距所述底板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的多个散热翅片在水平方向上排列,
在所述多个散热翅片中,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散热翅片的所述通风孔距所述底板的距离,小于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散热翅片的所述通风孔距所述底板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室外机还具有设置在所述散热翅片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出风口,经过所述散热片而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经由该出风口被排出到外部。
10.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元器件包括IPM、IGBT、马达驱动芯片和整流桥。
CN201820175487.0U 2018-02-01 2018-02-01 散热片和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 Active CN2080908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5487.0U CN208090843U (zh) 2018-02-01 2018-02-01 散热片和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5487.0U CN208090843U (zh) 2018-02-01 2018-02-01 散热片和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90843U true CN208090843U (zh) 2018-11-13

Family

ID=64063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75487.0U Active CN208090843U (zh) 2018-02-01 2018-02-01 散热片和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908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4311A (zh) * 2019-06-28 2019-09-24 彭从文 涡轮式空调外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4311A (zh) * 2019-06-28 2019-09-24 彭从文 涡轮式空调外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69407B2 (ja) 室外機用電装箱、室外機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7846813B (zh) 一种充电桩的散热装置、散热方法和充电桩
TWI496992B (zh) 散熱裝置
CN111895519B (zh)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CN109240445A (zh) 一种用于提高计算机硬件散热效率的机箱
CN208090843U (zh) 散热片和具有该散热片的空调器
TW201324098A (zh) 電子設備機箱
JPH09307034A (ja) 半導体素子の冷却構造
CN209784927U (zh) 计算机服务器节能型降温装置
CN207778627U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CN212259695U (zh) 快速散热的可调导流控制系统及热水机
CN211321892U (zh) 一种新型无线通信网关
CN210725857U (zh) 空调器及其板翅式相变散热控制盒
KR102003171B1 (ko) 강제대류 히트싱크
KR101413931B1 (ko) 공조장치의 실외유닛, 공조장치 실외유닛의 냉각방법,전장박스의 냉각장치
KR100763695B1 (ko) 냉장고
CN220017535U (zh) 空调
CN220570902U (zh) 一种电子设备散热装置
JP2001244683A (ja) 密閉筐体の放熱機構
CN211630069U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功能的高压变频器
CN216346717U (zh) 散热器、电器盒及空调
CN214536551U (zh) 移动空调器
CN208159116U (zh) 一种大功率切换卡散热装置
CN218922317U (zh) 一种冰胆散热装置
CN210579786U (zh) 一种加速变频器散热的冷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0

Address after: No. 300 Zhongnan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215123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electric equipment (China)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15300, Nanzhong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R&D CENTER SUZHOU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