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07603U - 一种棘轮扳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棘轮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07603U
CN220007603U CN202320769686.5U CN202320769686U CN220007603U CN 220007603 U CN220007603 U CN 220007603U CN 202320769686 U CN202320769686 U CN 202320769686U CN 220007603 U CN220007603 U CN 2200076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gear
support
ratchet
ratchet wrench
sleeve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6968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兴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6968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076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07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076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棘轮扳手;棘轮扳手包括支架、套筒连接头、上传动齿轮、下传动齿轮、棘轮、传动部、调向部,上传动齿轮之一与下传动齿轮啮合,下传动齿轮与套筒连接头固定连接。通过将上传动齿轮与棘轮同轴设置于水平方向,上传动齿轮与下传动齿轮垂直啮合,从而可以实现将纵向的手柄运动转换为棘轮的转动,棘轮带动同轴的上传动齿轮转动,上传动齿轮进而带动下传动齿轮转动,下传动齿轮带动套筒连接头旋转,从而带动螺栓旋转,通过设置两个上传动齿轮,并且设置调向部选择与下传动齿轮啮合的上传动齿轮,从而可以改变套筒连接头的旋转方向,从而实现拧紧或者松动螺栓等紧固结构,从而解决棘轮扳手无法适用于纵向狭小空间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棘轮扳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扳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棘轮扳手。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扳手为横向受力式模式,可以将手柄的横向运动转换为套筒的旋转运动,用于拧紧或者松动螺栓等紧固结构,但是在部分纵向的狭小空间内无法适用。
本申请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可适用于纵向的狭小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棘轮扳手,可以解决棘轮扳手无法适用于纵向狭小空间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棘轮扳手,所述棘轮扳手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设有支撑轴;
套筒连接头,设于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套筒连接头远离所述支架的一端用于连接套筒;
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包括固定连接的传动圈和手柄,所述传动圈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部用于将所述手柄的摆动运动转换为所述支架的旋转运动;
转向部,所述转向部用于将所述支架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套筒连接头的旋转运动;
调向部,所述调向部用于控制所述套筒连接头的旋转运动的方向;
其中,所述手柄的摆动运动的中心线与所述套筒连接头的旋转运动的中心线垂直。
在一种实施例中,转向部包括:上传动齿轮,包括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轴的两端;
下传动齿轮,所述下传动齿轮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下传动齿轮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套筒连接头的转动中心轴重合,所述下传动齿轮与所述套筒连接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中的一者与所述下传动齿轮啮合;
以及,所述传动部还包括:
棘轮,所述棘轮与所述支撑轴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传动圈的内侧固定设有棘爪,所述棘爪与所述棘轮配合,所述棘爪用于控制所述棘轮单向转动;
其中,所述调向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传动齿轮或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下传动齿轮啮合。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调向部包括调向开关及两个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位于所述支架两侧,所述连接片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轴连接,所述连接片的另一端与所述调向开关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设有支撑臂,所述传动圈的两侧分别设有环形凹槽,所述支撑臂分别与所述环形凹槽嵌合,所述传动圈和所述支撑臂相对转动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臂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远离所述套筒连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臂包括设于所述传动圈两侧的相对的两个支撑分部,所述第二支撑臂包括设于所述传动圈两侧的相对的另两个所述支撑分部;所述支撑分部设有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与所述环形凹槽的内侧壁嵌合,所述第二弧形面和所述环形凹槽的外侧壁嵌合。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片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支撑轴间隙配合,所述调向开关分别与所述连接片的端部枢接,所述调向开关设于所述上传动齿轮远离所述下传动齿轮的一侧。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棘轮扳手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开口,所述手柄从所述开口内延伸至所述壳体外,所述手柄绕所述传动圈的中心轴转动。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上盖,所述上盖设有支撑杆,所述调向开关的中部设置有沟槽,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沟槽卡合,所述调向开关绕所述支撑杆转动。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手柄绕所述传动圈的中心轴转动的角度范围为0度至40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上传动齿轮为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的小端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的小端均朝向所述支撑轴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传动部将所述手柄的摆动运动转换为所述支架的旋转运动,再利用转向部用于将所述支架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套筒连接头的旋转运动,实现所述手柄的摆动运动的中心线与所述套筒连接头的旋转运动的中心线垂直,从而可以将纵向的手柄的摆动转换为水平面内的套筒连接头的旋转运动,从而解决棘轮扳手无法适用于纵向狭小空间的技术问题。再通过调向部控制所述套筒连接头的旋转运动的方向,从而可以改变套筒连接头的旋转方向,从而实现拧紧或者松动螺栓等紧固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棘轮扳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棘轮扳手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棘轮扳手的前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棘轮扳手的左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棘轮扳手的另一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棘轮扳手的手柄旋转角度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棘轮扳手的又一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支架10、支撑轴11、套筒连接头20、转向部30、上传动齿轮31、第一传动齿轮311、第二传动齿轮312、下传动齿轮32、棘轮50、传动部60、传动圈61、手柄62、棘爪51、调向部70、调向开关71、连接片72、支撑臂12、环形凹槽611、第一支撑臂121、第二支撑臂122、支撑分部120、第一弧形面611A、第二弧形面611B、壳体80、开口80A、上盖81、支撑杆811、沟槽7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相关技术中,扳手为横向受力式模式,可以将手柄62的横向运动转换为套筒的旋转运动,用于拧紧或者松动螺栓等紧固结构,但是在部分纵向的狭小空间内无法适用。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棘轮扳手,所述棘轮扳手包括支架10、套筒连接头20、传动部60、转向部30、调向部70,所述传动部60包括固定连接的传动圈61和手柄62,所述传动圈61与所述支架10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部60用于将所述手柄62的摆动运动转换为所述支架10的旋转运动;所述转向部30用于将所述支架1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所述调向部70用于控制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的方向;其中,所述手柄62的摆动运动的中心线与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的中心线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传动部60将所述手柄62的摆动运动转换为所述支架10的旋转运动,再利用转向部30用于将所述支架1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实现所述手柄62的摆动运动的中心线与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的中心线垂直,从而可以将纵向的手柄62的摆动转换为水平面内的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从而解决棘轮扳手无法适用于纵向狭小空间的技术问题。再通过调向部70控制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的方向,从而可以改变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方向,从而实现拧紧或者松动螺栓等紧固结构。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棘轮扳手包括支架10、套筒连接头20、传动部60、转向部30、调向部70,所述手柄62的摆动运动的中心线与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的中心线垂直。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手柄62的摆动方向与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方向垂直,从而可适用于纵向狭小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仅以纵向狭小空间内的使用作为说明,实际上,通过调整棘轮扳手的放置方向,其可以适应于水平狭小空间或其他方向的狭小空间,只要在此狭小空间内,手柄62的摆动方向与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方向垂直即可。
其中,支架10用于承载各其他部件。支架10的一端设有套筒连接头20,套筒连接头20远离支架10的一端用于连接套筒,套筒连接头20可适配于各种型号的套筒,通过连接不同的套筒,从而适应不同的螺栓等的拧紧或松动。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转向部30包括上传动齿轮31、下传动齿轮32,上传动齿轮31包括第一传动齿轮311和第二传动齿轮312,所述第一传动齿轮311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312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轴11的两端;所述下传动齿轮32与所述支架10转动连接,所述下传动齿轮32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转动中心轴重合,所述下传动齿轮32与所述套筒连接头2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齿轮311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312中的一者与所述下传动齿轮32啮合;以及,所述传动部60还包括:棘轮50,所述棘轮50与所述支撑轴11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传动圈61的内侧固定设有棘爪51,所述棘爪51与所述棘轮50配合,所述棘爪51用于控制所述棘轮50单向转动;其中,所述调向部7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传动齿轮311或所述第二传动齿轮312与所述下传动齿轮32啮合。
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棘轮扳手的另一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传动部60包括传动圈61和手柄62,传动圈61与手柄62固定连接。如图6所示,在使用时,套筒连接头20与套筒(图中未示出)连接,套筒连接头20垂直于水平面,通过在手柄62上施力,带动套筒连接头20转动。套筒连接头20可设有固定珠,从而更方便地与套筒连接。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支架10设有支撑轴11,支撑轴11上设有上传动齿轮31和棘轮50,上传动齿轮31包括第一传动齿轮311和第二传动齿轮312,第一传动齿轮311和第二传动齿轮312分别设于支撑轴11的两端,支架10的中部设有棘轮5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传动齿轮311、第二传动齿轮312、棘轮50与支撑轴11固定连接,当支撑轴11绕其轴向旋转时,第一传动齿轮311、第二传动齿轮312、棘轮50同步转动。
如图4所示,传动圈61的内侧固定设有棘爪51,棘爪51与棘轮50配合,棘爪51用于控制棘轮50单向转动。当手柄62带动传动圈61转动时,在一个方向上传动圈61可带动棘轮50转动,而在另一个相反的方向上,传动圈61不能带动棘轮50转动。
如图2和图4所示,棘轮扳手还包括下传动齿轮32,下传动齿轮32与支架10转动连接。例如,下传动齿轮32可以通过轴承与支架10连接,从而实现转动连接。下传动齿轮32的转动轴线与套筒连接头20的转动中心轴重合。下传动齿轮32与套筒连接头20固定连接,当下传动齿轮32转动时,可以带动套筒连接头20转动。
如图3所示,下传动齿轮32与第一传动齿轮311或者第二转动齿轮中的一者啮合。图3中示出了下传动齿轮32与第一传动齿轮311啮合的情形。当下传动齿轮32与第一传动齿轮311啮合时,可控制下传动齿轮32沿顺时针转动;当下传动齿轮32与第二传动齿轮312啮合时,可控制下传动齿轮32沿逆时针转动。通过调节与下传动齿轮32啮合的上传动齿轮31,可以实现对螺栓的打紧或松动。
调节上传动齿轮31与下传动齿轮32的啮合可以通过调向部70控制。具体地,请参阅图2和图3,调向部70包括调向开关71和两个连接片72,两个连接片72分别设于支架10的两侧,并与支撑轴11连接。例如,连接片72上可以设有通孔,支撑轴11穿过该通孔,从而使连接片72与支撑轴11连接。连接片72远离支撑轴11的一端与调向开关71枢接,调向开关71可相对于两个连接片72转动。
请继续参阅图3,当需要调节第一传动齿轮311与下传动齿轮32啮合时,可以向下按压调向开关71靠近第一传动齿轮311的一端,从而使靠近第一传动齿轮311的连接片72向下推动支撑轴11偏移,实现第一传动齿轮311与下传动齿轮32的啮合。
类似地,当需要调节第二传动齿轮312与下传动齿轮32啮合时,可以向下按压调向开关71靠近第二传动齿轮312的一端,从而使靠近第二传动齿轮312的连接片72向下推动支撑轴11偏移,实现第二传动齿轮312与下传动齿轮32的啮合。
以上是对棘轮扳手的各个部件的描述,下面结合棘轮扳手的使用场景进一步说明。以图4中棘爪51和棘轮50的结构为例,再请参阅图4和图6,当在手柄62上施加向下的力时,传动圈61顺时针转动时,棘爪51带动棘轮50顺时针转动,从而将施加在手柄62上向下的力转变为棘轮50的顺时针转动。当手柄62向上抬起时,传动圈61逆时针转动时,此时,棘爪51与棘轮50可相对运动,棘轮50不转动。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不将套筒连接头20从螺栓等上取下来即可实现手柄62的抬起,节省拆装螺栓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调整棘爪51与棘轮50的配合方式,从而改变套筒连接头20的转动方向,本实用新型对于向手柄62施加外力的方向与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方向不进行限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支架10设有支撑臂12,传动圈61的两侧分别设有环形凹槽611,环形凹槽611的中心轴与传动圈61的中心轴共线,支架10的相对两侧的支撑臂12分别与环形凹槽611嵌合,当传动圈61转动时,支撑臂12可以导轨的作用,使传动圈61不会跑偏。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支撑臂12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臂121和第二支撑臂122,所述第一支撑臂12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122远离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臂121包括设于所述传动圈61两侧的相对的两个支撑分部120,所述第二支撑臂122包括设于所述传动圈61两侧的相对的另两个所述支撑分部120;所述支撑分部120设有第一弧形面611A和第二弧形面611B,所述第一弧形面611A与所述环形凹槽611的内侧壁嵌合,所述第二弧形面611B和所述环形凹槽611的外侧壁嵌合。通过在支撑分部120上设置第一弧形面611A和第二弧形面611B,从而可以使支撑分部120更好地贴合环形凹槽611,使传动圈61转动更平稳,且更不容易跑偏。
图5中仅示出了一种支撑臂12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支撑臂12的结构不作限制,只要支撑臂12能够对传动圈61起到导轨作用即可。
如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片72设有通孔,通孔与支撑轴11间隙配合,从而使连接片72可相对于支撑轴11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活动,使连接片72更灵活地带动支撑轴11向下偏移。
如图5所示,连接片72与调向开关71枢接,例如,可以在连接片72的端部设置开口,使调向开关71嵌合在开口内。同时在调向开关71和连接片72上设置通孔,并采用同一轴贯穿调向开关71和连接片72的通孔。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调向开关71灵活地控制两个连接片72的纵向移动,实现第一传动齿轮311或者第二传动齿轮312与下传动齿轮32的啮合。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棘轮扳手还包括壳体80,所述壳体80上设有开口80A,所述手柄62从所述开口80A内延伸至所述壳体80外,所述手柄62绕所述传动圈61的中心轴转动。通过设置壳体80,可以保护壳体80内的部件,防止部件碰伤或者损坏。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手柄62与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转动中心轴的初始夹角为90度。从而在使用棘轮扳手时,施加在手柄62上的力的方向始终沿纵向向下,更易于操作。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手柄62绕所述传动圈61的中心轴转动的角度A的范围为0度至40度,从而符合人体工程原理,更易于操作。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壳体80包括上盖81,所述上盖81上设有开口80A,所述调向开关71对应所述开口80A设置,所述上盖81设有支撑杆811,支撑杆811延伸暴露于开口80A内。对应地,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所述调向开关71的中部设置有沟槽711,所述支撑杆811与所述沟槽711卡合,所述调向开关71绕所述支撑杆811转动。通过在上盖81上设置支撑杆811,当按压调向开关71的一端调整上传动齿轮31中的一者与下传动齿轮32啮合时,支撑杆811可以起到杠杆的作用,使按压更省力。
在部分实施例中,调向开关71的沟槽711可以位于调向开关71的对称轴上,从而使两侧同样省力。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传动齿轮311为锥齿轮,第二传动齿轮312也为锥齿轮,第一传动齿轮311的小端朝向支撑轴11的中部,第二传动齿轮312的小端朝向支撑轴11的中部。通过将上传动齿轮31和下传动齿轮32设置为锥齿轮,在传动时齿轮的受力面积较大,能够减小对齿轮的磨损,延长齿轮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调整上传动齿轮31和下传动齿轮32的齿数,来改变传动比,本实用新型对上传动齿轮31和下传动齿轮32的齿数不作限制。
在上述的所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扳手可以替代常规快速扳手、开口扳手、梅花扳手在纵向狭小空间内使用。
在上述的所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扳手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采用铸造和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加工,采用铆合或螺丝连接组装,本实用新型对其加工及组装方式不作限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10),所述支架(10)设有支撑轴(11);
套筒连接头(20),设于所述支架(10)的一端,所述套筒连接头(20)远离所述支架(10)的一端用于连接套筒;
传动部(60),所述传动部(60)包括固定连接的传动圈(61)和手柄(62),所述传动圈(61)与所述支架(10)转动连接;所述传动部(60)用于将所述手柄(62)的摆动运动转换为所述支架(10)的旋转运动;
转向部(30),所述转向部(30)用于将所述支架(1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
调向部(70),所述调向部(70)用于控制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的方向;
其中,所述手柄(62)的摆动运动的中心线与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旋转运动的中心线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部(30)包括:
上传动齿轮(31),包括第一传动齿轮(311)和第二传动齿轮(312),所述第一传动齿轮(311)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312)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轴(11)的两端;
下传动齿轮(32),所述下传动齿轮(32)与所述支架(10)转动连接,所述下传动齿轮(32)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转动中心轴重合,所述下传动齿轮(32)与所述套筒连接头(2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齿轮(311)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312)中的一者与所述下传动齿轮(32)啮合;
以及,所述传动部(60)还包括:
棘轮(50),所述棘轮(50)与所述支撑轴(11)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传动圈(61)的内侧固定设有棘爪(51),所述棘爪(51)与所述棘轮(50)配合,所述棘爪(51)用于控制所述棘轮(50)单向转动;
其中,所述调向部(7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传动齿轮(311)或所述第二传动齿轮(312)与所述下传动齿轮(32)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向部(70)包括调向开关(71)及两个连接片(72),所述连接片(72)位于所述支架(10)两侧,所述连接片(72)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轴(11)连接,所述连接片(72)的另一端与所述调向开关(7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72)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支撑轴(11)间隙配合,所述调向开关(71)分别与所述连接片(72)的端部枢接,所述调向开关(71)设于所述上传动齿轮(31)远离所述下传动齿轮(32)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扳手还包括壳体(80),所述壳体(80)上设有开口(80A),所述手柄(62)从所述开口(80A)内延伸至所述壳体(80)外,所述手柄(62)绕所述传动圈(61)的中心轴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80)包括上盖(81),所述上盖(81)设有支撑杆(811),所述调向开关(71)的中部设置有沟槽(711),所述支撑杆(811)与所述沟槽(711)卡合,所述调向开关(71)绕所述支撑杆(811)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传动齿轮(31)为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311)的小端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312)的小端均朝向所述支撑轴(11)的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0)设有支撑臂(12),所述传动圈(61)的两侧分别设有环形凹槽(611),所述支撑臂(12)分别与所述环形凹槽(611)嵌合,所述传动圈(61)和所述支撑臂(12)相对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12)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臂(121)和第二支撑臂(122),所述第一支撑臂(12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臂(122)远离所述套筒连接头(20)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臂(121)包括设于所述传动圈(61)两侧的相对的两个支撑分部(120),所述第二支撑臂(122)包括设于所述传动圈(61)两侧的相对的另两个所述支撑分部(120);所述支撑分部(120)设有第一弧形面(611A)和第二弧形面(611B),所述第一弧形面(611A)与所述环形凹槽(611)的内侧壁嵌合,所述第二弧形面(611B)和所述环形凹槽(611)的外侧壁嵌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8、9任一项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62)绕所述传动圈(61)的中心轴转动的角度范围为0度至40度。
CN202320769686.5U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棘轮扳手 Active CN2200076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9686.5U CN220007603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棘轮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9686.5U CN220007603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棘轮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07603U true CN220007603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93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69686.5U Active CN220007603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棘轮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076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84934A (en) Ratchet wrench with pivotable head
CN110814716A (zh) 拧螺母装置及其拧螺母机构
US6293172B1 (en) Telescopic pocket door angle drill
JP2001347468A (ja) 回動可能なヘッドを備えたラチェットレンチ
US6412138B1 (en) Adjustable length handle for flat finishers
JPH0825244A (ja) ボルト継手における締結力の管理装置
CN220007603U (zh) 一种棘轮扳手
JP4809389B2 (ja) パラレルメカニズム
US11141843B2 (en) Mounting device for lockup mechanism between transmission and shift cable
US4436004A (en) Universal multi-socket ratchet wrench
JP4730670B2 (ja) バックラッシュ調整機構を備えたロボット
CN211361283U (zh) 拧螺母装置及其拧螺母机构
CN101253350A (zh) 致动器
CN211805808U (zh) 一种角度可调的多功能螺丝刀
CN115246109A (zh) 航空维修用辅助装置
JP4362301B2 (ja) 回転式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バルブ制御方法
US4517861A (en) Continuous travel hand wrench
CN113400231B (zh) 石油化工设备用多功能自动扳手及其使用方法
CN109702677B (zh) 蘑菇状高扭力棘轮扳手
CN219474932U (zh) 一种铁塔螺栓松动检测机构
CN217097381U (zh) 一种压缩机气阀拆装专用固定装置
CN214135782U (zh) 一种扳手
CN219043887U (zh) 一种由两个旋转原动件驱动的解魔方机器人结构
JPH06102311B2 (ja) マニピユレ−タ駆動部の構造
CN214643203U (zh) 一种用于有限作业空间可直角换向的内六角扳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