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90963U - 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 - Google Patents

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90963U
CN219990963U CN202321597366.2U CN202321597366U CN219990963U CN 219990963 U CN219990963 U CN 219990963U CN 202321597366 U CN202321597366 U CN 202321597366U CN 219990963 U CN219990963 U CN 2199909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iece
supporting
rod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9736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力军
吴丹
崔鋆
黄引驰
吴雯勤
焦清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Yangmi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Yangmi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Yangmi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Yangmi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9736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909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909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909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货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具体包括底座、支架、限位组件和防翻转组件。支架包括立架、斜架和横架,横架设置在底座上,立架的底端和斜架的底端间隔设置在横架上,斜架的顶端与立架的顶端相连,斜架与横架在靠近立架一侧所形成的夹角为预设锐角;限位组件设置在斜架背离立架的一侧上;防翻转组件包括拦挡件、转动件和限制件,转动件转动设置在底座上,且位于斜架背离立架的一侧,拦挡件设置在转动件上,拦挡件用于抵接在物件上,限制件设置在底座上,且位于转动件远离斜架的侧方,以使转动件的转动范围限制在预设夹角范围内。

Description

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货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
背景技术
在车间生产过程中,重物产品需常在支撑台架及不同工序之间转运。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起吊机将重物产品从支撑台架上吊起或吊放至支撑台架上,支撑台架的平台一般水平设置,以使重物产品在其上放置稳定。
然而,在吊起重物或下放重物在支撑台架的平台时,重物相较于平台往往以垂直的方式直上直下,重物与支撑台架在接触时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从而会对支撑台架造成损害,降低了支撑台架的可靠性,增加了维修更换成本及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使物件在吊放时与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之间的冲击力减小,提高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的结构可靠性,降低安全隐患。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包括:
底座;
支架,包括立架、斜架和横架,所述横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立架的底端和所述斜架的底端间隔设置在所述横架上,所述斜架的顶端与所述立架的顶端相连,所述斜架与所述横架在靠近所述立架一侧所形成的夹角为预设锐角;
限位组件,设置在所述斜架背离所述立架的一侧上;
防翻转组件,包括拦挡件、转动件和限制件,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斜架背离所述立架的一侧,所述拦挡件设置在所述转动件上,所述拦挡件用于抵接在物件上,所述限制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转动件远离所述斜架的侧方,以使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范围限制在预设夹角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斜架包括第一斜梁、第二斜梁和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一斜梁的底端和所述第二斜梁的底端均固设在所述横架上,所述第一斜梁的顶端和所述第二斜梁的顶端均固连于所述立架的顶端,所述第二连接梁连接于所述第一斜梁和所述第二斜梁之间,所述第一斜梁和所述第二斜梁均与所述横架形成所述预设锐角。
可选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左限位件和右限位件,所述左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斜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梁背离所述立架的一侧上,所述右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斜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梁背离所述立架的一侧上。
可选地,所述左限位件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斜梁上,所述第二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梁上,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杆的另一端固连;
所述右限位件包括第三杆和第四杆,所述第三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斜梁上,所述第四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梁上,所述第三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杆的另一端固连。
可选地,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一加强梁的底端固连在所述横架上,顶端固连在所述第一斜梁上,所述第二加强梁的底端固连在所述横架上,顶端固连在所述第二斜梁上。
可选地,所述立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立柱的下端和所述第二立柱的下端均固定在所述横架上,所述第一连接梁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所述第一立柱的顶端和所述第二立柱的顶端均与所述斜架的顶端相连。
可选地,所述横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连接梁,所述第三连接梁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立架的底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斜架的底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上,所述斜架与所述第一横梁在靠近所述立架一侧形成所述预设锐角,所述斜架与所述第二横梁在靠近所述立架一侧形成所述预设锐角。
可选地,所述防翻转组件还包括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斜架背离所述立架的一侧,所述转动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座上,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座上。
可选地,所述转动件是截面为矩形的棱柱,所述限制件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轴向,所述转动件的棱边能够抵在所述限制件上,以使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范围限制在所述预设夹角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多个行走轮,所述横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各所述行走轮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立架、斜架和横架固连形成结构稳定的支架,倾斜的斜架作为支撑物件的台面,限位组件能够对斜架上的物件限位,避免物件从斜架滑落,从而使物件在斜架上能够稳定放置;在从斜架上吊起物件时,物件与斜架相接的下端开始吊起,而物件与斜架相接的上端仍受斜架支撑,因此,物件在吊起过程中还具有翻转动作,从而使物件能够逐渐卸载其加载在斜架上的重力,在将物件吊放在斜架上时,物件的部分首先接触斜架较高处的区域,然后,物件以该接触区域为转动中心向下翻转直至完全放置在斜架上,因此,物件在下放过程中,重力是逐渐加载在斜架上的,综上,在吊起物件和下吊物件过程中,物件与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之间的冲击力得以减小,提高了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的结构可靠性,降低了安全隐患。而且,拦挡件用于抵接在物件上,物件翻转过程中会带动拦挡件翻转,拦挡件带动转动件转动,由于转动件的转动范围受限制件限制,因此,拦挡件能够起到避免物件过度翻转的作用,从而避免吊起物件和下放物件过程中发生危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1、立架;111、第一立柱;112、第二立柱;113、第一连接梁;12、斜架;121、第一斜梁;122、第二斜梁;123、第二连接梁;13、横架;131、第一横梁;132、第二横梁;133、第三连接梁;14、第一加强梁;15、第二加强梁;
21、左限位件;211、第一杆;212、第二杆;22、右限位件;221、第三杆;222、第四杆;
3、防翻转组件;31、拦挡件;32、转动件;33、限制件;34、第一支座;35、第二支座;
4、底座;41、底板;42、行走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包括底座4、支架、限位组件和防翻转组件3。
支架包括立架11、斜架12和横架13,横架13设置在底座4上,立架11的底端和斜架12的底端间隔设置在横架13上,斜架12的顶端与立架11的顶端相连,斜架12与横架13在靠近立架11一侧所形成的夹角为预设锐角。立架11、斜架12和横架13固连形成结构稳定的支架,倾斜的斜架12作为支撑物件的台面。
限位组件设置在斜架12背离立架11的一侧上;限位组件能够对斜架12上的物件限位,避免物件从斜架12滑落,从而使物件在斜架12上能够稳定放置。
防翻转组件3包括拦挡件31、转动件32和限制件33,转动件32转动设置在底座4上,且位于斜架12背离立架11的一侧,拦挡件31设置在转动件32上,拦挡件31用于抵接在物件上,限制件33设置在底座4上,且位于转动件32远离斜架12的侧方,以使转动件32的转动范围限制在预设夹角范围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在从斜架12上吊起物件时,物件与斜架12相接的下端开始吊起,而物件与斜架12相接的上端仍受斜架12支撑,因此,物件在吊起过程中还具有翻转动作,从而使物件能够逐渐卸载其加载在斜架12上的重力,在将物件吊放在斜架12上时,物件的部分首先接触斜架12较高处的区域,然后,物件以该接触区域为转动中心向下翻转直至完全放置在斜架12上,因此,物件在下放过程中,重力是逐渐加载在斜架12上的,综上,在吊起物件和下吊物件过程中,物件与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之间的冲击力得以减小,提高了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的结构可靠性,降低了安全隐患。
物件翻转过程中会带动拦挡件31翻转,拦挡件31带动转动件32转动,由于转动件32的转动范围受限制件33限制,因此,拦挡件31能够起到避免物件过度翻转的作用,从而避免吊起物件和下放物件过程中发生危险。
可选地,横架13包括第一横梁131、第二横梁132和第三连接梁133,第三连接梁133连接于第一横梁131和第二横梁132之间,立架11的底端设置在第一横梁131和第二横梁132上,斜架12的底端设置在第一横梁131和第二横梁132上,斜架12与第一横梁131在靠近立架11一侧形成预设锐角,斜架12与第二横梁132在靠近立架11一侧形成预设锐角。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横梁13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有多条第三连接梁133,以将第一横梁131和第二横梁132稳固相连。
可选地,立架11包括第一立柱111、第二立柱112和第一连接梁113,第一立柱111的下端和第二立柱112的下端均固定在横架13上,第一连接梁113连接于第一立柱111和第二立柱112之间,第一立柱111的顶端和第二立柱112的顶端均与斜架12的顶端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梁113连接于第一立柱111以及第二立柱112的上端。
可选地,斜架12包括第一斜梁121、第二斜梁122和第二连接梁123,第一斜梁121的底端和第二斜梁122的底端均固设在横架13上,第一斜梁121的顶端和第二斜梁122的顶端均固连于立架11的顶端,第二连接梁123连接于第一斜梁121和第二斜梁122之间,第一斜梁121和第二斜梁122均与横架13形成预设锐角。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斜梁121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二连接梁123,以将第一斜梁121和第二斜梁122连接稳固,形成结构强度满足需要的斜架12。可选地,第二连接梁123水平设置。
如图1所示,具体地,第一立柱111的底端固定在第一横梁131的左端,第一斜梁121的底端固定在第一横梁131的右端,第一立柱111竖直,第一斜梁121的顶端固连在第一立柱111的顶端;第二立柱112的底端固定在第二横梁132的左端,第二斜梁122的底端固定在第二横梁132的右端,第二立柱112竖直,第二斜梁122的顶端固连在第二立柱112的顶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梁131和第二横梁132平行,第一立柱111和第二立柱112平行,第一斜梁121和第二斜梁122平行。
可选地,限位组件包括左限位件21和右限位件22,左限位件21设置在第一斜梁121和第二连接梁123背离立架11的一侧上,右限位件22设置在第二斜梁122和第二连接梁123背离立架11的一侧上。左限位件21和右限位件22共同对物件进行支撑,提高了对物件的支撑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左限位件21和右限位件22等高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左限位件21和右限位件22的数量均与第二连接梁123的数量一致,如图1所示,均设有3个。不同的限位组件既可以用于共同支撑尺寸较大的框架物件,也可以分别支撑结构较小的物件。
可选地,左限位件21包括第一杆211和第二杆212,第一杆211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斜梁121上,第二杆212的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接梁123上,第一杆211的另一端和第二杆212的另一端固连;右限位件22包括第三杆221和第四杆222,第三杆221的一端设置在第二斜梁122上,第四杆222的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接梁123上,第三杆221的另一端和第四杆222的另一端固连。第一杆211和第二杆212相连形成三角形结构的左限位件21,第三杆221和第四杆222相连形成三角形结构的右限位件22,提升了左限位件21和右限位件22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支架还包括第一加强梁14和第二加强梁15,第一加强梁14的底端固连在横架13上,顶端固连在第一斜梁121上,第二加强梁15的底端固连在横架13上,顶端固连在第二斜梁122上。具体地,第一加强梁14的上端连接于第一斜梁121,下端连接于第一横梁131,第二加强梁15的上端连接于第二斜梁122,下端连接于第二横梁132,从而提升支架整体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防翻转组件3还包括第一支座34和第二支座35,第一支座34和第二支座35间隔设置在底座4上,且位于斜架12背离立架11的一侧,转动件3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支座34上,另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二支座35上。具体地,沿垂直于第一横梁131的延伸方向,第一支座34和第二支座35间隔固定在支架的两侧,转动件32的两端由第一支座34和第二支座35上的轴承支撑。
可选地,转动件32是截面为矩形的棱柱,限制件3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转动件32的轴向,转动件32的棱边能够抵在限制件33上,以使转动件32的转动范围限制在预设夹角范围内。也就是说,转动件32不论逆时针转动还是顺时针转动,均受限制件33的约束,从而避免与拦挡件31相抵接的物件过分翻转。具体地,限制件33邻近棱柱的一侧固定,而且限制件33与棱柱之间的间距小于棱柱宽度的1/4,以对棱柱的转动范围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拦挡件31为多个拦挡板,部分拦挡板设置在转动件32的上侧,其余拦挡板设置在转动件32的下侧,各拦挡板在物件翻转时带动转动件32转动,直至转动件32的棱边抵在限制件33上,物件不再转动而吊离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或完成在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上的吊放。
可选地,底座4包括底板41和多个行走轮42,横架13设置在底板41上,转动件32转动设置在底板41上,各行走轮42设置在底板41上。具有行走轮42的底板41能够方便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移动,便于对物件转运。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4);
支架,包括立架(11)、斜架(12)和横架(13),所述横架(13)设置在所述底座(4)上,所述立架(11)的底端和所述斜架(12)的底端间隔设置在所述横架(13)上,所述斜架(12)的顶端与所述立架(11)的顶端相连,所述斜架(12)与所述横架(13)在靠近所述立架(11)一侧所形成的夹角为预设锐角;
限位组件,设置在所述斜架(12)背离所述立架(11)的一侧上;
防翻转组件(3),包括拦挡件(31)、转动件(32)和限制件(33),所述转动件(32)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4)上,且位于所述斜架(12)背离所述立架(11)的一侧,所述拦挡件(31)设置在所述转动件(32)上,所述拦挡件(31)用于抵接在物件上,所述限制件(33)设置在所述底座(4)上,且位于所述转动件(32)远离所述斜架(12)的侧方,以使所述转动件(32)的转动范围限制在预设夹角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架(12)包括第一斜梁(121)、第二斜梁(122)和第二连接梁(123),所述第一斜梁(121)的底端和所述第二斜梁(122)的底端均固设在所述横架(13)上,所述第一斜梁(121)的顶端和所述第二斜梁(122)的顶端均固连于所述立架(11)的顶端,所述第二连接梁(123)连接于所述第一斜梁(121)和所述第二斜梁(122)之间,所述第一斜梁(121)和所述第二斜梁(122)均与所述横架(13)形成所述预设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左限位件(21)和右限位件(22),所述左限位件(21)设置在所述第一斜梁(121)和所述第二连接梁(123)背离所述立架(11)的一侧上,所述右限位件(22)设置在所述第二斜梁(122)和所述第二连接梁(123)背离所述立架(11)的一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限位件(21)包括第一杆(211)和第二杆(212),所述第一杆(21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斜梁(121)上,所述第二杆(21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梁(123)上,所述第一杆(21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杆(212)的另一端固连;
所述右限位件(22)包括第三杆(221)和第四杆(222),所述第三杆(22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斜梁(122)上,所述第四杆(22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梁(123)上,所述第三杆(22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杆(222)的另一端固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加强梁(14)和第二加强梁(15),所述第一加强梁(14)的底端固连在所述横架(13)上,顶端固连在所述第一斜梁(121)上,所述第二加强梁(15)的底端固连在所述横架(13)上,顶端固连在所述第二斜梁(12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架(11)包括第一立柱(111)、第二立柱(112)和第一连接梁(113),所述第一立柱(111)的下端和所述第二立柱(112)的下端均固定在所述横架(13)上,所述第一连接梁(113)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111)和所述第二立柱(112)之间,所述第一立柱(111)的顶端和所述第二立柱(112)的顶端均与所述斜架(12)的顶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架(13)包括第一横梁(131)、第二横梁(132)和第三连接梁(133),所述第三连接梁(133)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131)和所述第二横梁(132)之间,所述立架(11)的底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131)和所述第二横梁(132)上,所述斜架(12)的底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131)和所述第二横梁(132)上,所述斜架(12)与所述第一横梁(131)在靠近所述立架(11)一侧形成所述预设锐角,所述斜架(12)与所述第二横梁(132)在靠近所述立架(11)一侧形成所述预设锐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翻转组件(3)还包括第一支座(34)和第二支座(35),所述第一支座(34)和所述第二支座(35)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4)上,且位于所述斜架(12)背离所述立架(11)的一侧,所述转动件(3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座(34)上,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座(35)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32)是截面为矩形的棱柱,所述限制件(3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转动件(32)的轴向,所述转动件(32)的棱边能够抵在所述限制件(33)上,以使所述转动件(32)的转动范围限制在所述预设夹角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4)包括底板(41)和多个行走轮(42),所述横架(13)设置在所述底板(41)上,所述转动件(32)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41)上,各所述行走轮(42)设置在所述底板(41)上。
CN202321597366.2U 2023-06-21 2023-06-21 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 Active CN2199909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7366.2U CN219990963U (zh) 2023-06-21 2023-06-21 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7366.2U CN219990963U (zh) 2023-06-21 2023-06-21 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90963U true CN219990963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19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97366.2U Active CN219990963U (zh) 2023-06-21 2023-06-21 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909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283669A1 (en) Elevating load platforms
JPH09165038A (ja) モジュール式パレット
CN205274082U (zh) 设有升降式面板的栈板
US3942663A (en) Dump elevator
CN107416403A (zh) 一种仓储运输设备的保护装置
CN219990963U (zh) 用于支撑起吊物的台架
KR20180033051A (ko) 물품 반송차
CN212638697U (zh) 一种挂面存放取用系统
US3743115A (en) Rack storage apparatus
US7044311B2 (en) Cask support
CN114194357A (zh) 一种用于集装箱船烟囱分段的运输方法
CN210708399U (zh) 用于半成品钢筋存放的自由组合式立体托架
CN210885075U (zh) 一种设备二次运输及就位的吊装架
CN208863944U (zh) 一种托盘翻转架
CN207537052U (zh) 一种农产品装卸货用推车
CN207312389U (zh) 一种仓储运输设备的保护装置
CN207119644U (zh) 一种钢类线材自动翻转上料装置
CN216612434U (zh) 一种可堆叠的型材物料架
CN214929813U (zh) 一种键盘膜片转运车
CN220951065U (zh) 一种具有平衡支撑架的可移动式堆垛机
CN210064569U (zh) 一种装配式钢箱梁卸货装置
CN219075665U (zh) 轧辊放置架
CN205076241U (zh) 玻璃装箱周转架
CN219948897U (zh) 一种柱状锻件坯料托盘
CN220317147U (zh) 一种天车挂梁防倾倒底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