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9842U - 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9842U
CN219979842U CN202320377129.9U CN202320377129U CN219979842U CN 219979842 U CN219979842 U CN 219979842U CN 202320377129 U CN202320377129 U CN 202320377129U CN 219979842 U CN219979842 U CN 2199798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
combining
structures
floating connecto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7712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顺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98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98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包含上壳体、下壳体、复数止挡件与复数电极组。上壳体提供第二开口、复数第二结合件与第二结合面。下壳体提供第三开口、复数第三结合件与第三卡扣结构,第三开口形成在第三容置空间的第三结合面。该复数止挡件形成复数第四卡扣结构,该复数四卡扣结构对应该复数第三卡扣结构设置。该复数电极组设置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使得该上壳体以浮动的方式连接于该下壳体,通过第二结合面覆盖于第三结合面以封闭第三开口,且通过该复数止挡件插入该复数第三结合件,使得该复数第四卡扣结构卡扣于该第三卡扣结构,以决定该上壳体在该下壳体的浮动量。

Description

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多组件式浮动电连接器,在组合的过程会产生隙缝缺口,使得外部的落尘会通过隙缝进入设置端子的空间,由于端子的数量多且密集,端子之间有可能发生短路而产生误动作或是损坏。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缺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增加止挡件,使得浮动连接的上壳体与下壳体可以受到止挡,而无按压触碰电路板而导致具有短路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提供内置的电源端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在上壳体的一侧面(或称裙边)加宽以覆盖(或称遮盖)下壳体的开去,而能够免除或减少因落尘而造成端子短路风险。
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供连接插头,该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包含上壳体、下壳体、复数止挡件与复数电极组。上壳体,形成第二开口、第二容置空间、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复数第二结合件与第二结合面,该第二开口连接该第二容置空间,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形成在该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壁,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形成在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的二侧,且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在该上壳体形成复数贯孔以连通该第二容置空间与该上壳体的外部空间,该复数第二结合件突出在该上壳体的二侧边,该第二结合面形成在该上壳体的一面。下壳体,形成第三开口、第三容置空间、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与复数第三结合件,该第三开口形成在该第三容置空间的第三结合面,该第三容置空间贯穿该下壳体,该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形成在该第三容置空间的内壁,该复数第三结合件形成在该下壳体的二侧以对应该复数第二结合件,其中该复数第三结合件又形成复数第三卡扣结构。复数止挡件,形成复数第四卡扣结构,该复数四卡扣结构对应该复数第三卡扣结构设置。复数电极组,具有复数第二信号端子与复数第二电源端子,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具有弯曲结构以形成弹性体,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设置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与该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选择性地设置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其中,该复数电极组设置于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使得该上壳体以浮动的方式连接于该下壳体,在该上壳体连接该下壳体之后,通过该第二结合面覆盖于该第三结合面以封闭该第三开口,且该复数第二结合件也设置于该复数第三结合件,通过该复数止挡件插入该复数第三结合件,使得该复数第四卡扣结构卡扣于该第三卡扣结构,以决定该上壳体在该下壳体的浮动量。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二结合面形成在所述上壳体的底面和所述第三结合面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又所述第二结合面的外周缘不小于所述第三结合面的外周缘。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上壳体的剖面形状为倒T型,所述第二结合面位于所述倒T形的底面。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为凸块和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为凹槽。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形成具有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的复数固定空间和所述复数止挡件为具有所述复数第四卡扣结构的复数U形体,所述复数U形体插入所述复数固定空间,使得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结合所述复数第四卡扣结构,其中所述复数U形体将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限位于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为凸块和所述复数第四卡扣结构为缺口。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复数缺口形成在所述复数U形体插入所述复数固定空间的方向和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形成在所述复数固定空间的内壁。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第二结合面形成在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二开口的周缘和所述第三结合面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又所述第二结合面的外周缘不小于所述第三结合面的外周缘。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上壳体的剖面形状为T型,所述第二结合面位于所述T形的底面。
较佳的是,其中所述下壳体更形成复数第三电源端子槽,用于设置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显示内置电源端子的插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3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5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符号说明:
2…插头
22…第一壳体
24…舌板
26…第一信号端子
28…第一电源端子
10、10’…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12、12’…上壳体
122…第二开口
124…第二信号端子槽
126…第二电源端子槽
128…第二结合件
130…贯孔
14、14’…下壳体
142…第三开口
144…第三信号端子槽
146…第三结合件
1462…第三卡扣结构
148…第三电源端子槽
16…止挡件
162…第四卡扣结构
18…电极组
182…第二信号端子
184…第二电源端子
SCF、SCF’…第二结合面
TCF…第三结合面
SP1…第一容置空间
SP2…第二容置空间
SP3…第三容置空间
FSP…固定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于本实用新型中,使用「一」或「一个」来描述本文所述的单元、元件和组件。此举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且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提供一般性的意义。因此,除非很明显地另指他意,否则此种描述应理解为包括一个、至少一个,且单数也同时包括复数。
于本实用新型中,用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他任何类似用语意欲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括物。举例而言,含有复数要件的一元件、结构、制品或装置不仅限于本文所列出的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但却是该元件、结构、制品或装置通常固有的其他要件。除此之外,除非有相反的明确说明,用语「或」是指涵括性的「或」,而不是指排他性的「或」。
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在图1中,板对板浮动连接器10能够连接如图2的插头2,图2为显示内置电源端子的插头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插头2能够用于连接第一电路版(图未示),且插头2具有舌板24与第一容置空间SP1的第一壳体22、复数第一信号端子26与复数第一电源端子28。该复数第一信号端子26与该复数第一电源端子28设置在舌板24的二侧,又同一侧的该复数第一电源端子26设置该复数第一电源端子28的二侧。
回到图1,板对板浮动连接器10包含上壳体12、下壳体14、复数止挡件16与复数电极组18。于本实施例中,板对板浮动连接器10以高度为19厘米为例说明,于其他实施例中,板对板浮动连接器10的高度可不受限制。
一并参考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图1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上壳体12形成第二开口122、第二容置空间SP2、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124、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126、复数第二结合件128与第二结合面SCF。于此,上壳体12的剖面形状以倒T型为例说明。
第二开口122连接第二容置空间SP2,且第二开口122能够连接插头2,以使得第二容置空间SP2容置舌板24,进而达到电性连接的目的。
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124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126形成在第二容置空间SP2的内壁,在图3中的端子槽数量用于举例,于此不受限制。其中,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124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126之间间隔一距离。
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126形成在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124的二侧,且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124在上壳体12形成复数贯孔130以连通第二容置空间SP2与上壳体10的外部空间。
该复数第二结合件130突出在上壳体10的二侧边。于此,该复数第二结合件130以凸块为例说明。
第二结合面SCF形成在该上壳体的一面。于此,第二结合面SCF位于倒T形的底面。
下壳体14形成第三开口142、第三容置空间SP3、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144、复数第三结合件146与复数第三电源端子槽148。下壳体14能够设置于第二电路板(图未示)。
第三开口142形成在第三容置空间SP3的第三结合面TCF。
第三容置空间SP3贯穿下壳体14。
该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144与该复数第三电源端子槽148形成第三容置空间SP3的内壁。
该复数第三结合件146形成在下壳体14的二侧以对应该复数第二结合件130,于此,该复数第三结合件146以凹槽为例说明。其中,该复数第三结合件146又形成复数第三卡扣结构1462,一并可以参照图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3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该复数第三卡扣结构1462形成在复数固定空间FSP的内壁。
回到图3,复数止挡件16形成复数第四卡扣结构162,于此,该复数第四卡扣结构162为缺口为例说明。其中,该复数四卡扣结构162对应该复数第三卡扣结构1462设置。该复数缺口形成在该复数U形体插入该复数固定空间FSP的方向。
于此,该复数第三结合件146形成具有该复数第三卡扣结构1462的该复数固定空间FSP和该复数止挡件16为具有第四卡扣结构162的复数U形体,该复数U形体插入该复数固定空间FSP,使得该复数第三卡扣结构1462结合该复数第四卡扣结构162。其中,U形体将该复数第二结合件130限位于该复数第三结合件146。
复数电极组18具有复数第二信号端子182与复数第二电源端子184,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182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184具有弯曲结构以形成弹性体。该复数第二信号端子182设置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124与该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144,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184设置于该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126与第三电源端子槽148。第二信号端子182能够电性连接第一信号端子26,以及第二电源端子184能够电性连接第一电源端子28。
因此,当该复数电极组18设置于上壳体12与下壳体14,其将使得上壳体12以浮动的方式连接于下壳体14,在上壳体12连接下壳体14之后,通过第二结合面SCF覆盖于第三结合面TCF以封闭第三开口142,且该复数第二结合件130也设置于该复数第三结合件146,通过该复数止挡件16插入该复数第三结合件146,使得该复数第四卡扣结构162卡扣于第三卡扣结构1462,以决定上壳体12在下壳体14的浮动量,于此的浮动量指的是第二结合件130(例如凸块)在该复数第三结合件146(例如凹槽)在例如垂直、水平等方向移动的移动量。又,该复数止挡件16可以使得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不会触碰到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
值得注意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面SCF形成在上壳体12的底面和第三结合面TCF是形成在第三开口142。第二结合面SCF的外周缘大于第三结合面TCF的外周缘,使得在上壳体12与下壳体14结合之后,第二结合面SCF覆盖第三结合面TCF,而能够将封闭第三开口142,以避免因为落尘所造成短路的缺失。
请参考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和一并参考图6,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图5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在图5中,板对板浮动连接器10’为同样包含第一实施例的该复数止挡件16与该复数电极组18,而本实施例不同的是于上壳体12’的结构。于本实施例中,板对板浮动连接器10’是以高度为10厘米为例说明。
该复数止挡件16与该复数电极组18的说明如前所述,于此不赘述。
上壳体12’是形成如同第一实施例的上壳体12的第二开口122、第二容置空间SP2、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124、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126与复数第二结合件128,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是第二结合面SCF’是形成在上壳体12的第二开口122的周缘。于此,上壳体12’的剖面形状以T型为例说明,第二结合面SCF’位于T形的底面。
下壳体14’是形成如同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开口142、第三容置空间SP3、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144与复数第三结合件146,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是本实施例并无复数第三电源端子槽。
当上壳体12’插入第三容置空间SP3之后,上壳体12’部分插入第三容置空间SP3,直到位于第二开口122的周缘的第二结合面SCF’覆盖第三结合面TCF,而能够封闭第三开口142,以避免因为落尘所造成短路的缺失。
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然熟习本项技术者应理解的是,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举凡与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供连接插头,所述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包含:
上壳体,形成第二开口、第二容置空间、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复数第二结合件与第二结合面,所述第二开口连接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与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形成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壁,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形成在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的二侧,且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槽在所述上壳体形成复数贯孔以连通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所述上壳体的外部空间,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突出在所述上壳体的二侧边,所述第二结合面形成在所述上壳体的一面;
下壳体,形成第三开口、第三容置空间、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与复数第三结合件,所述第三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三容置空间的第三结合面,所述第三容置空间贯穿所述下壳体,所述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形成在所述第三容置空间的内壁,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形成在所述下壳体的二侧以对应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其中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又形成复数第三卡扣结构;
复数止挡件,形成复数第四卡扣结构,所述复数四卡扣结构对应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设置;
复数电极组,具有复数第二信号端子与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具有弯曲结构以形成弹性体,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设置于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与所述复数第三信号端子槽,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选择性地设置于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槽;
其中,所述复数电极组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使得所述上壳体以浮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下壳体,在所述上壳体连接所述下壳体之后,通过所述第二结合面覆盖于所述第三结合面以封闭所述第三开口,且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也设置于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通过所述复数止挡件插入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使得所述复数第四卡扣结构卡扣于所述第三卡扣结构,以决定所述上壳体在所述下壳体的浮动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结合面形成在所述上壳体的底面和所述第三结合面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又所述第二结合面的外周缘不小于所述第三结合面的外周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上壳体的剖面形状为倒T型,所述第二结合面位于所述倒T型的底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为凸块和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为凹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形成具有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的复数固定空间和所述复数止挡件为具有所述复数第四卡扣结构的复数U形体,所述复数U形体插入所述复数固定空间,使得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结合所述复数第四卡扣结构,其中所述复数U形体将所述复数第二结合件限位于所述复数第三结合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为凸块和所述复数第四卡扣结构为缺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复数缺口形成在所述复数U形体插入所述复数固定空间的方向和所述复数第三卡扣结构形成在所述复数固定空间的内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结合面形成在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二开口的周缘和所述第三结合面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又所述第二结合面的外周缘不小于所述第三结合面的外周缘。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上壳体的剖面形状为T型,所述第二结合面位于所述T型的底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浮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下壳体更形成复数第三电源端子槽,用于设置所述复数第二电源端子。
CN202320377129.9U 2022-10-13 2023-03-03 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Active CN21997984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11185U TWM642751U (zh) 2022-10-13 2022-10-13 板對板浮動連接器
TW111211185 2022-10-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9842U true CN219979842U (zh) 2023-11-07

Family

ID=86610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77129.9U Active CN219979842U (zh) 2022-10-13 2023-03-03 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242287U (zh)
CN (1) CN219979842U (zh)
TW (1) TWM642751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2751U (zh) 2023-06-21
JP3242287U (ja) 202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6121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ed component,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KR102571102B1 (ko) 양방향 삽입이 가능한 이중-위치 전기 커넥터
US727338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EP1846990B1 (en)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84598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US6315620B1 (en)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for a pre-loaded straddle mounted connector assembly
JP485151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090029592A1 (en) Connector
US20070077813A1 (en) Onboard connector
KR200496585Y1 (ko) 플로팅 커넥터
JPH0416238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18090675A2 (zh) 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CN212323275U (zh) 浮动连接器
CN112864659A (zh) 连接器
CN219979842U (zh) 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KR20050053004A (ko) 커넥터
KR101029681B1 (ko) 전자 부품 장착용 소켓
CN117977247A (zh) 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CN110534939B (zh) 连接器组件
TW202416600A (zh) 板對板浮動連接器
CN217134711U (zh) 浮动式多端子连接器
JPH11307194A (ja) コネクタ
CN220253514U (zh) 复合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
CN210007028U (zh) 电连接器以及端子
CN111952746B (zh) 卡扣式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