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6581U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6581U
CN219976581U CN202320622037.2U CN202320622037U CN219976581U CN 219976581 U CN219976581 U CN 219976581U CN 202320622037 U CN202320622037 U CN 202320622037U CN 219976581 U CN219976581 U CN 2199765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opening
side plate
access cover
drain p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2203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乐祯
陈祖响
汪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2203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65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65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65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风管机,有助于方便地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清洗,且确保壳体具有足够的强度。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热交换器和排水盘,该排水盘被所述热交换器分隔成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且从下方支承所述热交换器,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排水盘的侧方的第一侧板,该第一侧板设置有配管安装部,其中,在所述第一侧板上,在所述配管安装部的两侧以彼此独立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对所述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进行维护,且被第一检修盖覆盖,所述第二开口用于对所述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进行维护,且被第二检修盖覆盖。

Description

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管机。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风管机(有时也称作风管式空调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热交换器和排水盘,排水盘被热交换器分隔成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且从下方支承热交换器,并且,壳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和侧板,侧板与出风口所在的面交叉,位于热交换器和排水盘的侧方,且具有配管安装部。
在风管机中,排水盘承接从热交换器滴下的冷凝水,而冷凝水通常含有灰尘等,因此,排水盘在长期使用后会变脏;并且,在风管机中,在对热交换器进行清洗后,清洗下来的脏水都需要通过排水盘承载后排出至风管机的外部,因此,这也会导致排水盘在长期使用后变脏,继而出现风管机内部的洁净度无法保证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天花板内安装风管机时,大致有两种安装方式,一种是直接在出风口处安装出风格栅,另一种是在出风口处连接延长风管,再通过风管将调节后的气流送到房间等的所需区域。在前一种安装方式的情况下,排水盘的清洗往往需要拆卸出风格栅,从出风口进行清洗作业。在后一种安装方式的情况下,无法从出风口直接对热交换器进行清洗,维护时还需要拆卸延长风管,作业难度大,效率低。并且,无论是两种安装方式中的哪一种方式,均只能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的部位进行清洗,而无法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的部位进行清洗。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方便地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清洗的结构,同时,还需要确保风管机的壳体具有足够的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管机,有助于方便地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清洗,且确保壳体具有足够的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管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热交换器和排水盘,该排水盘被所述热交换器分隔成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且从下方支承所述热交换器,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排水盘的侧方的第一侧板,该第一侧板设置有配管安装部,其中,在所述第一侧板上,在所述配管安装部的两侧以彼此独立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对所述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进行维护,且被第一检修盖覆盖,所述第二开口用于对所述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进行维护,且被第二检修盖覆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在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用于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进行维护,且被第一检修盖覆盖,第二开口用于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进行维护,且被第二检修盖覆盖,因此,通过对第一检修盖和第二检修进行拆卸等操作而使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敞开,能方便地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清洗,在需要的情况下,除了排水盘之外,还能对热交换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清洗,并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配管安装部的两侧彼此独立地设置,即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不连通,因此,确保壳体具有足够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还包括排水泵组件,该排水泵组件包括排水泵、水位检测部件和排水管,所述排水泵组件通过排水泵安装座与所述第一检修盖固定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检修盖上设置有供所述排水管贯穿的贯通孔,或者,所述排水泵组件通过排水泵安装座与所述第二检修盖固定连接,且在所述第二检修盖上设置有供所述排水管贯穿的贯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还包括排水泵组件,该排水泵组件包括排水泵、水位检测部件和排水管,排水泵组件通过排水泵安装座与第一检修盖固定连接,且在第一检修盖上设置有供排水管贯穿的贯通孔,或者,排水泵组件通过排水泵安装座与第二检修盖固定连接,且在第二检修盖上设置有供排水管贯穿的贯通孔,因此,通过将第一检修盖、第二检修盖拆下,能将排水泵组件一同拆下,为清洗排水盘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便于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热交换器二次侧的部位进行清洗作业,也方便对排水泵组件设置区域进行清洗。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开口不重叠,且所述第一开口与配管安装部之间最近的距离为2mm以上,和/或,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开口不重叠,且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配管安装部之间最近的距离为2mm以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热交换器在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口不重叠,和/或,热交换器在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开口不重叠,因此,避免了操作时被热交换器干涉,也避免了在操作时碰触到热交换器而造成热交换器的例如翅片等的变形,保护了热交换器的翅片,避免因维护后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变形而对热交换性能造成影响,确保风管机性能;并且,第一开口与配管安装部之间最近的距离为2mm以上,和/或,第二开口与配管安装部之间最近的距离为2mm以上,因此,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与配管伸出的配管安装部之间距离一定间距,确保第一侧板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在所述第一检修盖和/或所述第二检修盖上开设有视窗,该视窗被能开合或装拆的视窗盖板覆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在第一检修盖和/或第二检修盖上开设有视窗,该视窗被能开合或装拆的视窗盖板覆盖,因此,方便检修人员确认排水盘的脏污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清洗。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在所述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或热交换器二次侧设置有自然排水管,所述第一侧板具有供所述自然排水管贯穿的贯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在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或热交换器二次设置有自然排水管,第一侧板具有供自然排水管贯穿的贯通孔,因此,清洗时,可将因清洗产生的对应区域的污水排出。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的底边低于所述排水盘的顶边,或与所述排水盘的顶边齐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底边低于排水盘的顶边,或与排水盘的顶边齐平,因此,防止操作人员的手或工具深入清洗排水盘或热交换器时被开口底部的钣金件碰伤或损坏。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开口的彼此相邻的边平行,和/或,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开口的彼此相邻的边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热交换器在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和第一开口的彼此相邻的边平行,和/或,热交换器在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开口的彼此相邻的边平行,因此,在确保热交换器的固定强度的同时,便于为排水盘的清洗作业留出作业空间。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还包括热交换器固定件,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热交换器固定件连接,所述热交换器固定件与所述第一侧板抵接,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避开所述热交换器固定件的与所述第一侧板抵接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还包括热交换器固定件,热交换器与热交换器固定件连接,热交换器固定件与第一侧板抵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避开热交换器固定件的与第一侧板抵接的位置,因此,确保热交换器的固定强度,且避免操作时被热交换器固定件干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扇,在由所述风扇形成的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气流路径上,依次设置有所述风扇和所述热交换器,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所述风扇的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吊装件,所述第二开口避开所述吊装件,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吊装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5mm,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吊装件之间的最小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壳体内设置有风扇,在由风扇形成的从进风口到出风口的气流路径上,依次设置有风扇和热交换器,壳体具有:与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热交换器的侧壁;以及与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风扇的第二侧壁,在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靠近第一侧壁的吊装件,第二开口避开吊装件,第二开口与吊装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5mm,第一侧壁与第二开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一侧壁与吊装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因此,确保吊装件处的受力,并且,避免操作时被吊装件干涉。
此外,在本发明的风管机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扇,在由所述风扇形成的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气流路径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风扇,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所述风扇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吊装件,所述第一开口避开所述吊装件,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吊装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5mm,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吊装件之间的最小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风管机,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壳体内设置有风扇,在由风扇形成的从进风口到出风口的气流路径上,依次设置有热交换器和风扇,壳体具有:与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风扇的第一侧壁;以及与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热交换器的第二侧壁,在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靠近第二侧壁的吊装件,第一开口避开吊装件,第一开口与吊装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5mm,第二侧壁与第一开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侧壁与吊装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因此,确保吊装件处的受力,并且,避免操作时被吊装件干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所述第一检修盖和所述第二检修盖通过铰链而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第一检修盖和第二检修盖通过铰链而与第一侧板连接,因此,方便使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敞开和关闭。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所述配管安装部是开设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第三开口,且被能装拆的第三检修盖覆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配管安装部是开设在第一侧板上的第三开口,且被能装拆的第三检修盖覆盖,因此,在拆卸第一检修盖和第二检修盖而使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敞开时,能使第三开口维持被第三检修盖覆盖的状态,由此,能确保维护时的侧板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第一开口的面积大于第二开口的面积,因此,方便对排水盘的比热交换器二次侧更容易污染的热交换器一次侧进行维护。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所述第一检修盖和所述第二检修盖分别具有钩挂部,所述风管机具有供所述钩挂部钩挂的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第一检修盖和第二检修盖分别具有钩挂部,风管机具有供钩挂部钩挂的部分,因此,便于操作人员爬高作业时通过单人操作来拆卸检修盖,进行维护。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扇,在由所述风扇形成的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气流路径上,依次设置有所述风扇和所述热交换器,或者依次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风扇。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用于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进行维护,且被第一检修盖覆盖,第二开口用于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进行维护,且被第二检修盖覆盖,因此,通过对第一检修盖和第二检修进行拆卸等操作而使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敞开,能方便地对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清洗,在需要的情况下,除了排水盘之外,还能对热交换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进行清洗,并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配管安装部的两侧彼此独立地设置,即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不连通,因此,确保壳体具有足够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出风口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B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中的气流的流动状况的侧视图。
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出风口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检修盖的图示。
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进风口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侧视图,其中省略了壳体的底板和部分检修盖的图示。
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上方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壳体的顶板。
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中的排水盘和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进风口侧观察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且表示第一检修盖和排水泵组件被拆下的状态。
图8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侧方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且表示第一检修盖和排水泵组件被拆下的状态。
图9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中的第一检修盖和排水泵组件的立体图。
图10A、图10B和图10C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机的各种机型的侧剖视图。
图1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变形例的风管机的侧视图。
图1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变形例的风管机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 风管机
10 壳体
11 顶板
12 底板
13 侧板
131 第一侧板
1311 第一开口
1312 第二开口
1313 配管安装部
132 第二侧板
136 热交换器固定件
137 第一检修盖
138 第二检修盖
139 第三检修盖
14 隔板
20 热交换器
30 排水盘
31 自然排水管
40 风扇组件
41 风扇
42 马达
50 电气部件盒
60 排水泵组件
61 排水泵
62 水位检测部件
63 排水管
64 排水泵安装座
91 吊装件
92 吊装件
93 吊装件
94 吊装件
TK 贯通孔
B1 第一开口的最靠前侧的边
B2 配管安装部的最靠后侧的边
B3 第二开口的最靠后侧的边
B4 配管安装部的最靠前侧的边
B5 第二开口的最靠近出风口的边
B6 吊装件的最靠近出风口的边
C1 第一侧壁
C2 第二侧壁
SC 视窗
SG 视窗盖板
JF 进风口
CF 出风口
K1 第一空间
K2 第二空间
YC1 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
YC2 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A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进行说明,其中,图1A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出风口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B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中的气流的流动状况的侧视图,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出风口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检修盖的图示,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进风口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侧视图,其中省略了壳体的底板和部分检修盖的图示,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上方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壳体的顶板,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中的排水盘和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7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进风口侧观察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且表示第一检修盖和排水泵组件被拆下的状态,图8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的从侧方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且表示第一检修盖和排水泵组件被拆下的状态,图9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风管机中的第一检修盖和排水泵组件的立体图。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
(风管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A至图3所示,风管机1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在壳体10内的热交换器20和排水盘30,该排水盘30被热交换器20分隔成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YC1(即在下述风扇组件40工作时形成的气流路径上比热交换器20靠上游的一侧)和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YC2(即在下述风扇组件40工作时形成的气流路径上比热交换器20靠下游的一侧),且从下方(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2方向)支承热交换器20,壳体10具有位于热交换器20和排水盘30的侧方的第一侧板131,该第一侧板131设置有配管安装部1313。
此处,虽未图示,但风管机1通过制冷剂连通管而与室外机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此外,如图1A至图3所示,壳体10具有进风口JF和出风口CF,进风口JF所在的平面和出风口CF所在的平面分别与第一侧板131交叉。
此外,如图3至图5所示,风管机1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风扇组件40以及设置在壳体10的侧面的电气部件盒50,风扇组件40和电气部件盒50比热交换器20和排水盘30靠近进风口JF;并且,风扇组件40包括风扇41和驱动风扇41工作的马达42,在电气部件盒50内设置有对马达42进行控制的电气部件。当风扇组件40在电气部件盒50内的电气部件的控制下工作时,如图1B中箭头所示,空气可从进风口JF吸入壳体10内,在依次流过风扇41和热交换器20后,从出风口CF吹出,即形成进风口JF→风扇41→热交换器20→出风口CF的气流路径。
此外,如图5所示,风管机1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排水泵组件60。
(壳体的结构)
如图1A至图5所示,壳体10整体呈长方体形状,具有顶板11、底板12和侧板13,其中,顶板11和底板12以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方向)一致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底板12位于顶板11的下方,侧板13将顶板11的边缘与底板12的边缘连接。并且,侧板13包括以厚度方向与左右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方向)一致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板131和第二侧板132,第一侧板131将顶板11的左侧(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2方向侧)的边缘与底板12的左侧的边缘连接,第二侧板132位于第一侧板131的右侧(在图示的例子中是Y1方向侧),并将顶板11的右侧的边缘与底板12的右侧的边缘连接。并且,壳体10具有与第一侧板131及第二侧板132连接且靠近热交换器20的第一侧壁C1,该第一侧壁C1设有出风口CF。并且,壳体10具有与第一侧板131及第二侧板132连接且靠近风扇41的第二侧壁C2,该第二侧壁C2设有进风口JF。
此处,如图1A至图4所示,在第一侧板131上,在配管安装部1313的两侧以彼此独立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1311和第二开口1312,第一开口1311用于对排水盘30的热交换器一次侧YC1进行维护,且被第一检修盖137覆盖,第二开口1312用于对排水盘30的热交换器二次侧YC2进行维护,且被第二检修盖138覆盖。
此外,如图1A至图4所示,配管安装部1313是开设在第一侧板131上的第三开口,且被能装拆的第三检修盖139覆盖。
此外,如图1A和图3所示,第一检修盖137、第二检修盖138和第三检修盖139分别通过螺钉而与第一侧板131连接。
此外,如图1A至图4所示,第一开口1311大致呈矩形,第二开口1312大致呈山形。并且,第一开口1311的面积大于第二开口1312的面积。并且,第一开口1311与配管安装部1313之间最近的距离为2mm以上,第二开口1312与配管安装部1313之间最近的距离为2mm以上(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开口1311和配管安装部1313的彼此最靠近的部位是第一开口1311的最靠前侧即X1方向侧的边B1和配管安装部1313的最靠后侧即X2方向侧的边B2,两者的距离为2mm以上,并且,第二开口1312和配管安装部1313的彼此最靠近的部位是第二开口1312的最靠X2方向侧的边B3和配管安装部1313的最靠X1方向侧的边B4,两者的距离也为2mm以上)。
此外,如图7至图9所示,在第一检修盖137上开设有视窗SC,该视窗SC被能开合或装拆的视窗盖板SG覆盖。
此外,如图1A至图4所示,在第一侧板131上设置有吊装件91,吊装件91靠近壳体10的设有出风口CF的第一侧壁C1,第二开口1312避开吊装件91,第二开口1312与吊装件91之间的最小间距为5mm;并且,壳体10的出风口CF比进风口JF靠近吊装件91,第二开口1312的最靠近出风口CF的边B5(在图示的例子中与Z方向平行)比吊装件91的最靠近出风口CF的边B6(在图示的例子中与Z方向平行)远离出风口CF。
此外,如图1A至图4所示,在第一侧板131上,除了吊装件91外,还设置有吊装件92,壳体10的进风口JF比出风口CF靠近吊装件92;并且,在第二侧板132上设置有吊装件93和吊装件94,壳体10的出风口CF比进风口JF靠近吊装件93,壳体10的进风口JF比出风口CF靠近吊装件94。并且,吊装件91和吊装件92设置于第一侧板131的上侧部分,吊装件93和吊装件94设置于第二侧板132的上侧部分。
此外,如图5所示,壳体10还包括隔板14,该隔板14将壳体10的内部在前后方向上分隔为第一空间K1和第二空间K2,在第一空间K1内设置热交换器20和排水盘30,第二空间K2位于第一空间K1的前侧,在第二空间K2内设置风扇组件40的主体,在风扇组件40中,风扇41的出风部贯穿隔板14而突出到第一空间K1内。
(热交换器的结构)
如图1A、图5和图6所示,热交换器20整体呈大致平板状。
此处,热交换器20是所谓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
此外,如图1A、图4和图5所示,在第一空间K1内,热交换器20以越靠前方则越靠上方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设置。
此外,如图4所示,热交换器20在第一侧板131上的正投影(参考图4中的虚线)与第一开口1311不重叠,并且,热交换器20在第一侧板13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开口1312不重叠。
此外,如图4所示,热交换器20在第一侧板131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开口1312的彼此相邻的边平行(在图示的例子中均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
此外,如图1A和图5所示,热交换器20经由与第一侧板131抵接的热交换器固定件136(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以与热交换器30相同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板状部件)连接至第一侧板131,第一开口1311和第二开口1312避开热交换器固定件136的与第一侧板131抵接的位置。
(排水盘的结构)
如图1A至图4所示,在排水盘30的热交换器一次侧YC1设置有自然排水管31,第一侧板131具有供自然排水管31贯穿的贯通孔TK(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于第一侧板131的Z2方向侧)。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开口1311及第二开口1312的底边低于排水盘30的顶边。
(排水泵组件的结构)
如图9所示,排水泵组件60包括排水泵61、水位检测部件62和排水管63,排水泵组件60通过排水泵安装座64(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板状部件)与第一检修盖137固定连接,且在第一检修盖137上设置有供排水管63贯穿的贯通孔。
此外,在排水泵61工作时,可将排水盘30中的冷凝水经由排水管63排出至壳体10的外部。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风管机1,在第一侧板13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311和第二开口1312,第一开口1311用于对排水盘30的热交换器一次侧YC1进行维护,且被第一检修盖137覆盖,第二开口1312用于对排水盘30的热交换器二次侧YC2进行维护,且被第二检修盖138覆盖,因此,通过对第一检修盖137和第二检修138进行拆卸等操作而使第一开口1311和第二开口1312敞开,能方便地对排水盘20的热交换器一次侧YC1和二次侧YC2进行清洗,在需要的情况下,除了排水盘30之外,还能对热交换器20的一次侧(即气流路径上的上游侧)和二次侧(即气流路径上的下游侧)进行清洗,并且,第一开口1311和第二开口1312在配管安装部1313的两侧彼此独立地设置,即第一开口1311和第二开口1312不连通,因此,确保壳体10具有足够的强度。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B所示,风管机1是侧进侧出式,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10A、图10B和图10C所示,也可以是下进侧出式、下进下出式、侧进下出式等其它形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进风口JF至出风口CF的气流路径上依次设置有风扇41和热交换器20,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如图11所示,在从进风口JF至出风口CF的气流路径上依次设置有热交换器20和风扇41,也就是说,当风扇组件40在电气部件盒50内的电气部件的控制下工作时,形成进风口JF→热交换器20→风扇41→出风口CF的气流路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20呈平板状,且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设置,但并不局限于此,热交换器20的形状和设置方式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例如,也可相对于前后方向垂直,也可形成为く字形(例如参照图12)、C字形等形状,根据热交换器20式样的不同,第二开口1312和第二检修盖138的形状随其变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管安装部1313是开设在第一侧板131上的第三开口,但并不局限于此,配管安装部1313也可以由第一侧板131的封闭部分构成,此时可省略第三检修盖139。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检修盖137上开设有视窗SC,该视窗被能开合或装拆的视窗盖板SG覆盖,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第二检修盖138上开设视窗,该视窗被能开合或装拆的视窗盖板覆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检修盖137、第二检修盖138和第三检修盖139分别通过螺钉而与第一侧板131连接,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检修盖137、第二检修盖138和第三检修盖139也可通过铰链而与第一侧板131连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设置成第一检修盖137、第二检修盖138和第三检修盖139分别具有钩挂部,风管机1具有供钩挂部钩挂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设置成热交换器20在第一侧板131上的正投影和第一开口1311的彼此相邻的边平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20经由热交换器固定件136连接至第一侧板131,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设置成热交换器20经由热交换器固定件136连接至第二侧板13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设置成排水泵组件61通过排水泵安装座64与第二检修盖138固定连接,且在第二检修盖138上设置供排水管63贯穿的贯通孔。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排水盘30的热交换器一次侧YC1设置有自然排水管31,第一侧板131具有供自然排水管31贯穿的贯通孔TK,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设置成在排水盘30的热交换器二次侧YC2设置有自然排水管31,第一侧板131具有供自然排水管31贯穿的贯通孔。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311及第二开口1312的底边低于排水盘30的顶边,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设置成第一开口1311及第二开口1312的底边与排水盘30的顶边齐平。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出风口CF比进风口JF靠近吊装件91,第二开口1312的最靠近出风口CF的边比吊装件91的最靠近出风口CF的边远离出风口CF,但并不局限于此,在风扇41位于热交换器20的上游侧的情况下,只要壳体10的与第一侧板131连接且靠近热交换器20的第一侧壁C1与第二开口1312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一侧壁C1与吊装件91间的最小距离即可。另一方面,在图11所示的风扇41位于热交换器20的下游侧的情况下,只要壳体10的与第一侧板131连接且靠近热交换器20的第二侧壁C2与第一开口131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侧壁C2与吊装件92间的最小距离即可,此时优选第一开口1311与吊装件92之间的最小间距为5mm。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在其范围内,能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分自由组合,或是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分适当变形、省略。

Claims (15)

1.一种风管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热交换器和排水盘,该排水盘被所述热交换器分隔成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且从下方支承所述热交换器,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排水盘的侧方的第一侧板,该第一侧板设置有配管安装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侧板上,在所述配管安装部的两侧以彼此独立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对所述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进行维护,且被第一检修盖覆盖,所述第二开口用于对所述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二次侧进行维护,且被第二检修盖覆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排水泵组件,该排水泵组件包括排水泵、水位检测部件和排水管,
所述排水泵组件通过排水泵安装座与所述第一检修盖固定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检修盖上设置有供所述排水管贯穿的贯通孔,或者,所述排水泵组件通过排水泵安装座与所述第二检修盖固定连接,且在所述第二检修盖上设置有供所述排水管贯穿的贯通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开口不重叠,且所述第一开口与配管安装部之间最近的距离为2mm以上,
和/或,
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开口不重叠,且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配管安装部之间最近的距离为2mm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检修盖和/或所述第二检修盖上开设有视窗,该视窗被能开合或装拆的视窗盖板覆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水盘的热交换器一次侧和/或热交换器二次侧设置有自然排水管,
所述第一侧板具有供所述自然排水管贯穿的贯通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的底边低于所述排水盘的顶边,或与所述排水盘的顶边齐平。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开口的彼此相邻的边平行,
和/或,
所述热交换器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开口的彼此相邻的边平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热交换器固定件,
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热交换器固定件连接,
所述热交换器固定件与所述第一侧板抵接,
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避开所述热交换器固定件的与所述第一侧板抵接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扇,
在由所述风扇形成的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气流路径上,依次设置有所述风扇和所述热交换器,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所述风扇的第二侧壁,
在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吊装件,
所述第二开口避开所述吊装件,
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吊装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5mm,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吊装件之间的最小距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扇,
在由所述风扇形成的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气流路径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风扇,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所述风扇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且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侧壁,
在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吊装件,
所述第一开口避开所述吊装件,
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吊装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5mm,
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吊装件之间的最小距离。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修盖和所述第二检修盖通过铰链而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管安装部是开设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第三开口,且被能装拆的第三检修盖覆盖。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修盖和所述第二检修盖分别具有钩挂部,
所述风管机具有供所述钩挂部钩挂的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扇,
在由所述风扇形成的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气流路径上,依次设置有所述风扇和所述热交换器,或者依次设置有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风扇。
CN202320622037.2U 2023-03-24 2023-03-24 风管机 Active CN2199765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2037.2U CN219976581U (zh) 2023-03-24 2023-03-24 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2037.2U CN219976581U (zh) 2023-03-24 2023-03-24 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6581U true CN219976581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77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22037.2U Active CN219976581U (zh) 2023-03-24 2023-03-24 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65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5283580B2 (en) Indoor machine of air conditioner
JP3985834B2 (ja) 電装品アセンブリ、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87399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4436787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9976581U (zh) 风管机
KR100642365B1 (ko)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8687185A (zh) 风管机
JPH1183154A (ja) 空気調和機
JPS62218747A (ja) 天井内埋込形換気装置
JPH10197004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2306153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6349317A (ja) 空気調和機の組み立て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06349310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10027508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7456347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KR20150120218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10027509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240102399A (ko) 공기조화기
JP2000249362A (ja) ビルトイン型空気調和機
JP3047674B2 (ja) 天井吊下形空調室外ユニット
JPH1163607A (ja) 換気装置
KR101010454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20070078256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2020134031A (ja) 室内機
KR100296795B1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