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5305U - 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5305U
CN219975305U CN202222568517.3U CN202222568517U CN219975305U CN 219975305 U CN219975305 U CN 219975305U CN 202222568517 U CN202222568517 U CN 202222568517U CN 219975305 U CN219975305 U CN 2199753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rib
chamber
heat dissipation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6851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立伟
文新海
张磊
殷金菊
李王英
汪文华
任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gna PT Powertrain Jiangx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gna PT Powertrain Jiangx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gna PT Powertrain Jiangx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gna PT Powertrain Jiangx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6851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53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53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53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变速器壳体上设有第一腔室、用于安装离合器的第二腔室,第一腔室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二腔室内设有冷却水套、集油结构、分隔筋、第一传热筋和第二传热筋;集油结构通过第二通孔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一腔室内设有第三传热筋和散热筋;当位于第二腔室内的离合器进行运动时,第二腔室内由离合器搅动的油液经第二通孔流入第一腔室内,散热筋的排列方向与油液的流动方向一致。通过该设置,实现在不改变产品平台化的动力总成标定策略前提下,强化了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散热性能,以满足湿式双离合变速器严苛散热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动力性的不断提高,变速器的产热功率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湿式双离合器摩擦片和对偶钢片滑摩时产生大量摩擦热,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及时耗散,会导致离合器摩擦片温度过高而失效。而且热量的增大会导致油温升高,从而降低双离合器的冷却效果、降低油液的润滑效果、降低油液的寿命,以及缩减变速器的性能和寿命,因此必须加强变速器的散热性能。
现有变速器的热量通过油液传递给变速器壳体,最后将变速器壳体与外界的对流传热方式耗散,因此变速器壳体的散热性能是变速器热管理的关键。
湿式双离合变速器通常采用外部冷却液把热量带走,但对于高散热性要求,通常需要重新标定变速器和发动机策略,进而导致系统复杂、设计、验证成本高,以及周期长,影响产品的平台化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湿式双离合变速器高散热性能的需求,在不改变产品平台化的动力总成标定策略前提下,提供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设有用于安装齿轮的第一腔室、用于安装离合器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冷却水套和集油结构,所述冷却水套沿着所述第二腔室的边缘围合,所述冷却水套向内的圆周方向延伸出分隔筋,当所述第二腔室内安装离合器时,所述分隔筋朝向所述离合器的一侧设有第一传热筋,且所述冷却水套的底部还设有第二传热筋;
其中,所述集油结构通过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第三传热筋和散热筋;
当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离合器进行运动时,所述第二腔室内由所述离合器搅动的油液经所述第二通孔流入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散热筋的排列方向与油液的流动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集油结构包括第一筋条,所述第一筋条的两端均与第二腔室的侧壁连接、并于所述第二腔室内合围成集油腔,所述第二通孔开设于所述集油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筋条由第二腔室的内壁朝外侧竖直延伸,其中,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筋条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套一体化铸造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传热筋的位置依据所述冷却水套的位置、流入所述第二通孔的油液的路径,以及当变速器运转过程中动态油液位的分布以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热筋呈放射性的波纹状设置,所述第二传热筋和所述第三传热筋均呈波纹状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外侧设有散热翅片。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套上设有入口部和出口部,所述入口部用于接收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液,所述出口部用于排出所述冷却液。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产品平台化的动力总成标定策略前提下,提供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具体来说,该变速器壳体上设有用于安装齿轮的第一腔室、用于安装离合器的第二腔室,第一腔室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二腔室内设有冷却水套、集油结构、分隔筋、第一传热筋和第二传热筋,集油结构通过第二通孔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一腔室内设有第三传热筋和散热筋,当位于第二腔室内的离合器进行运动时,第二腔室内由离合器搅动的油液经第二通孔流入第一腔室内,散热筋的排列方向与油液的流动方向一致。也就是说,当冷却离合器摩擦片后的高温油液喷射到第一腔室的内壁上,通过第一传热筋和第二传热筋,极大的增强了共轭散热性能;此外,处于第二腔室内由离合器搅动的油液与喷射的冷却液通过集油结构,经由第二通孔进入第一腔室,并且在第二腔室内设计有沿油液流动方向一致的散热筋;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利用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的油液、以及冷却水套中冷却液的温度差,根据变速器运转过程中,第一腔室中的动态油液位和油液飞溅情况,在变速器壳体的第一腔室内设有第三传热筋。那么,在不改变产品平台化的动力总成标定策略前提下,强化了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散热性能,以满足湿式双离合变速器严苛散热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的前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的等轴侧视图。
图中:1、变速器壳体;101、入口部;102、出口部;10、第二腔室;11、第一通孔;12、冷却水套;13、分隔筋;14、第一传热筋;15、第二传热筋;20、第一腔室;21、第三传热筋;22、散热筋;30、集油结构;31、第一筋条;32、第二通孔;33、集油腔;40、动态油液位;100、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变速器壳体1上设有用于安装齿轮的第一腔室20、用于安装离合器的第二腔室10,第一腔室20通过第一通孔11与第二腔室10连通,示例并非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只含有一个第一通孔11。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第二腔室10中设置有一体化铸造的冷却水套12和集油结构30,冷却水套12沿着第二腔室10的边缘围合,且冷却水套12向内的圆周方向延伸出分隔筋13,当第二腔室10内安装离合器时,分隔筋13朝向离合器的一侧铸有波纹状的第一传热筋14,且冷却水套12的底部有放射状的波纹状第二传热筋15。其中,冷却水套12上设有入口部101和出口部102,入口部101用于接收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部102用于排出冷却液,也就是说,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液由入口部101流入,由出口部102流出。
此外,集油结构30设置在第二腔室10的内壁上,集油结构30通过第二通孔32与第一腔室2010连通,示例并非限定,在本实施例含有一个集油结构30,集油结构30包括由第二腔室10的内壁朝外侧竖直延伸出的第一筋条31,第一筋条31的两端均与第二腔室10的侧壁连接、并在第二腔室10内合围成集油腔33,第二通孔32开设在该集油腔33内,具体来说,第二通孔32设于第一筋条31的端部。
具体来说,第一腔室20内设有第三传热筋21和散热筋22,当位于第二腔室10内的离合器进行运动时,第二腔室10内由离合器搅动的油液经第二通孔32流入第一腔室20内,散热筋22的排列方向与油液的流动方向一致,也就是说,离合器搅动的油液与喷射的冷却液通过集油结构30,经由第二通孔32进入第一腔室20内,并在回流的路径上,设计有沿流动方向的散热筋22。
根据变速器运转过程中,第一腔室20中的动态油液位40和油液飞溅情况,在变速器壳体1的第一腔室20侧,铸有波纹状的第三传热筋21。
在变速器壳体1的外侧,根据发动机舱中变速器的布置及空气的流动路径,铸有散热翅片100。
综上,本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变速器壳体与外界的对流传热方式耗散的方式,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产品平台化的动力总成标定策略前提下,提供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具体来说,该变速器壳体1上设有用于安装齿轮的第一腔室20、用于安装离合器的第二腔室10,第一腔室20通过第一通孔11与第二腔室10连通;第二腔室10内设有冷却水套12、集油结构30、分隔筋13、第一传热筋14和第二传热筋15,集油结构30通过第二通孔32与第一腔室20连通,第一腔室20内设有第三传热筋21和散热筋22。也就是说,当冷却离合器摩擦片后的高温油液喷射到第一腔室20的内壁上,通过第一传热筋14及第二传热筋15,极大的增强了共轭散热性能;此外,处于第二腔室10内由离合器搅动的油液与喷射的冷却液通过集油结构30,经由第二通孔32进入第一腔室20,并且在第二腔室10内设计有沿油液流动方向一致的散热筋22。并且为了充分利用第一腔室20、第二腔室10的油液、以及冷却水套12中冷却液的温度差,根据变速器运转过程中,第一腔室20中的动态油液位40和油液飞溅情况,在变速器壳体1的第一腔室20内设有铸有波纹状的第三传热筋21。那么,在不改变产品平台化的动力总成标定策略前提下,通过一体化铸造的强化散热的壳体,强化了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散热性能,以满足湿式双离合变速器严苛散热的需求。该壳体一体化铸造,工艺成熟,成本低,兼顾强度,散热效果显著,提高了变速器的寿命。
第二实施例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实施例中的一种变速器,本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包括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
综上,本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速器,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变速器上设置该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实现在不改变产品平台化的动力总成标定策略前提下,强化了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散热性能,以满足湿式双离合变速器严苛散热的需求。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设有用于安装齿轮的第一腔室、用于安装离合器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通过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冷却水套和集油结构,所述冷却水套沿着所述第二腔室的边缘围合,所述冷却水套向内的圆周方向延伸出分隔筋,当所述第二腔室内安装离合器时,所述分隔筋朝向所述离合器的一侧设有第一传热筋,且所述冷却水套的底部还设有第二传热筋;
其中,所述集油结构通过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第三传热筋和散热筋;
当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离合器进行运动时,所述第二腔室内由所述离合器搅动的油液经所述第二通孔流入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散热筋的排列方向与油液的流动方向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结构包括第一筋条,所述第一筋条的两端均与第二腔室的侧壁连接、并于所述第二腔室内合围成集油腔,所述第二通孔开设于所述集油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条由第二腔室的内壁朝外侧竖直延伸,其中,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筋条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套一体化铸造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热筋的位置依据所述冷却水套的位置、流入所述第二通孔的油液的路径,以及当变速器运转过程中动态油液位的分布以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热筋呈放射性的波纹状设置,所述第一传热筋和所述第三传热筋均呈波纹状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外侧设有散热翅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套上设有入口部和出口部,所述入口部用于接收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液,所述出口部用于排出所述冷却液。
9.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
CN202222568517.3U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Active CN2199753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68517.3U CN219975305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68517.3U CN219975305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5305U true CN219975305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1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68517.3U Active CN219975305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53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83433B2 (en) Dry-clutch transmission with cooling techniques
EP4008928B1 (en) Water cooling structure of speed reducer, and speed reducer assembly
US20220190685A1 (en) Electric drive comprising heat exchanger section
CN101182975A (zh) 冷却模块
JP2002005270A (ja) 変速機のケース構造
JP2010531408A (ja) 航空機用ターボジェットエンジン
EP1861672A1 (en) Cooler device
CN219975305U (zh) 一种强化散热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CN205481963U (zh) 一种用于空调制冷系统的微通道回热器结构
CN116483186A (zh) 一种具有阻热结构的一体式液冷散热装置
CN206929226U (zh) 一种自散热低摩擦轴承座
CN208619954U (zh) 后置式飞轮壳
CN212130923U (zh) 一种液压油箱
CN210240508U (zh) 一种湿式双离合变速器集成式冷却水道结构
CN208089926U (zh) 一种变速箱用油冷却机
CN105650951A (zh) 一种用于空调制冷系统的微通道回热器
CN208619955U (zh) 一种铸铝空冷型发动机飞轮壳
CN218177296U (zh) 一种摩托车油水热交换器总成
CN217004008U (zh) 一种油冷器
CN214946282U (zh) 传动装置的壳体组件、传动系统和车辆
JP4397676B2 (ja) 自動車用熱交換器
CN220452677U (zh) 一种变速器内置油冷器及变速器
CN214120885U (zh) 相变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CN212305949U (zh) 一种用于电动执行器的散热装置
CN220379850U (zh) 空调室外机电控散热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