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0885U - 相变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相变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0885U
CN214120885U CN202023206545.8U CN202023206545U CN214120885U CN 214120885 U CN214120885 U CN 214120885U CN 202023206545 U CN202023206545 U CN 202023206545U CN 214120885 U CN214120885 U CN 214120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change heat
phase change
core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0654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高周
杨叶
王晓虎
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0654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0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0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0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相变换热器及电器设备,其中相变换热器包括相变换热器芯体和外壳,相变换热器芯体包括蒸发器芯体及位于蒸发器芯体上方,且通过管路与蒸发器芯体连接的冷凝器芯体。相变换热器芯体安装在外壳的内腔,外壳内设有中间隔板将内腔分隔为蒸发腔和冷凝腔,蒸发器芯体和冷凝器芯体分体式设置,蒸发器芯体位于蒸发腔,冷凝器芯体位于冷凝腔;管路穿过中间隔板,且外壁与中间隔板密封连接。通过将相变换热器芯体的蒸发器芯体和冷凝器芯体分体式设置,减少气液混合造成的性能下降,进而提高相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由于中间隔板将蒸发腔体和冷凝腔体分隔开,中间隔板只需要穿过管路即可,因此降低了相变换热器安装和密封的难度。

Description

相变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相变换热器。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相变换热器的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电子腔体的散热通常采用气气换热器的型式,设备内的热量通过内循环与热交换器的芯体内壁面进行热交换,热量再在换热芯体内部进行热传导,热量传递至换热器芯体的外壁面,最后芯体外壁面与外界空气进行对流换热,风扇的外循环带走芯体外表面的热量。
例如铝箔式的芯体安装在机柜门上或者侧壁面,一端进行内循环,一端进行外循环带走电子腔体的热量。然而由于铝箔式换热器芯体材料为铝,其传热效率有限,因此采用了相变换热器,相变换热器里面有相变工质,大幅度提高传热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相变换热器包括外壳01及位于外壳01内的相变换热器芯体02。相变换热器芯体02分为蒸发端和冷凝端,蒸发端处于内腔体中,冷凝端处于外循环中。内外循环用中间隔板03间隔开来。
相变换热器芯体02中蒸发端的蒸发器芯体和冷凝端的冷凝器芯体的管道为一体设置的芯体管道,由于蒸发腔和冷凝腔需要为相互隔离的板体,此时需要中间隔板03与芯体管道外壁密封,但是由于蒸发器芯体和冷凝端的冷凝器芯体的管径较小,中间隔板03与芯体管道连接位置密封困难,进而导致中间隔板安装困难。同时由于气体上升和冷却液下降均在芯体内流动,芯体管径较小,气液流动混合时,气体阻碍冷却液下降,使得相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低。
因此,如何在提高相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相变换热器安装和密封难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相变换热器,以在提高相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相变换热器安装和密封难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相变换热器的电器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变换热器,包括:
相变换热器芯体,所述相变换热器芯体包括蒸发器芯体及位于所述蒸发器芯体上方,且通过管路与所述蒸发器芯体连接的的冷凝器芯体;
及外壳,所述相变换热器芯体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内腔,所述外壳内设有中间隔板将所述内腔分隔为蒸发腔和冷凝腔;所述蒸发器芯体和所述冷凝器芯体分体式设置,所述蒸发器芯体位于所述蒸发腔,所述冷凝器芯体位于所述冷凝腔;所述管路穿过所述中间隔板,且外壁与所述中间隔板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管路包括:
安装在所述冷凝器芯体顶端,且与所述冷凝器芯体连通的第一集气管;
安装在所述蒸发器芯体底端,且与所述蒸发器芯体连通的第一集液管;
安装在所述冷凝器芯体底端,且与所述冷凝器芯体连通的第二集液管;
安装在所述蒸发器芯体顶端,且与所述蒸发器芯体连通的第二集气管;
连接所述第二集气管和所述第一集气管的排气管;
连接所述第二集液管和所述第一集液管的回液管。
优选地,所述排气管至少为两个;
和/或所述回液管至少为两个。
优选地,所述排气管和所述回液管与所述中间隔板密封连接,所述冷凝器芯体和所述蒸发器芯体位于所述中间隔板相对两侧。
优选地,所述排气管位于所述蒸发器芯体正上方,所述回液管位于所述冷凝器芯体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相变换热器芯体至少为两个,所述相变换热器芯体层叠设置。
优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冷凝器芯体上端的冷凝腔隔板,所述冷凝腔隔板与所述外壳内壁周向密封连接,所述冷凝腔隔板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形成所述冷凝腔,所述冷凝腔隔板上开设有与相邻两个冷凝器芯体间隙正对的冷凝器进风口。
优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内腔,且位于所述冷凝腔上方的外循环风扇,所述外循环风扇所在腔体的出风口为所述冷凝器进风口。
优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蒸发器芯体下端的蒸发腔隔板,所述蒸发腔隔板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形成所述蒸发腔,所述蒸发腔隔板上开设有与相邻两个蒸发器芯体间隙正对的蒸发腔第一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蒸发腔第一进风口为格栅孔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前壁设有连通所述蒸发腔的内循环出风口,所述蒸发腔隔板与所述外壳的后壁之间间隔形成蒸发腔第二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蒸发腔隔板的一端与靠近所述前壁的所述蒸发器芯体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侧面抵接。
优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内腔,且位于所述蒸发腔下方的内循环风扇,所述内循环风扇所在腔体的出风口为所述蒸发腔第一进风口和所述蒸发腔第二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前壁设有连通所述冷凝腔的冷凝器第一出风口,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设有连通所述冷凝腔的冷凝器第二出风口
优选地,所述冷凝器第二出风口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的相对设置的侧壁上。
一种电器设备,包括电器件及用于对电器件散热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换热器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相变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电器设备为逆变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相变换热器包括相变换热器芯体和外壳,相变换热器芯体包括蒸发器芯体及位于蒸发器芯体上方,且通过管路与蒸发器芯体连接的冷凝器芯体。相变换热器芯体安装在外壳的内腔,外壳内设有中间隔板将内腔分隔为蒸发腔和冷凝腔,蒸发器芯体和冷凝器芯体分体式设置,蒸发器芯体位于蒸发腔,冷凝器芯体位于冷凝腔。管路穿过中间隔板,且外壁与中间隔板密封连接。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本申请提供的相变换热器中,通过将相变换热器芯体的蒸发器芯体和冷凝器芯体分体式设置,减少气液混合造成的性能下降,进而提高相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由于中间隔板将蒸发腔体和冷凝腔体分隔开,中间隔板只需要穿过管路即可,因此降低了相变换热器安装和密封的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相变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相变换热器气流指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变换热器的三维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变换热器的气流三维指示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变换热器的外观三维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视角相变换热器的外观三维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变换热器局部结构三维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变换热器局部结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变换热器的气流平面指示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双层相变换热器芯体的三维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双层相变换热器芯体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变换热器芯体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腔隔板的三维结构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冷凝腔隔板的俯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蒸发腔隔板的三维结构图。
其中图1-15中:
01、外壳;02、相变换热器芯体;03、中间隔板;04、外循环风扇;05、内循环风扇;
1、外壳;1-1、封板;1-2、外壳本体;1-3、冷凝器第一出风口;1-4、冷凝器第二出风口;1-5、内循环出风口;1-6、冷凝腔;1-7、蒸发腔;
2、相变换热器芯体;2-1、冷凝器芯体;2-2、第二集液管;2-3、回液管;2-4、第一集液管;2-5、蒸发器芯体;2-6、第二集气管;2-7、排气管;2-8、第一集气管;
3、中间隔板;4、外循环风扇;5、内循环风扇;
6、冷凝腔隔板;6-1、冷凝器进风口;
7、蒸发腔隔板;7-1、蒸发腔第一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相变换热器,以在提高相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相变换热器安装和密封难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相变换热器的电器设备。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3至图15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相变换热器包括相变换热器芯体2和外壳1。具体的,该相变换热器可以用于逆变器中。
相变换热器芯体2包括蒸发器芯体2-5及位于蒸发器芯体2-5上方的冷凝器芯体2-1。相变换热器芯体2安装在外壳1的内腔,外壳1内设有中间隔板3将内腔分隔为蒸发腔1-7和冷凝腔1-6。蒸发器芯体2-5和冷凝器芯体2-1分体式设置,蒸发器芯体2-5位于蒸发腔1-7,冷凝器芯体2-1位于冷凝腔1-6。具体的,蒸发器芯体2-5和冷凝器芯体2-1通过管路连接,中间隔板3与管路密封连接。通过将相变换热器芯体的蒸发器芯体和冷凝器芯体分体式设置,减少气液混合造成的性能下降,提高相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中间隔板将蒸发腔体和冷凝腔体分隔开,中间隔板只需要穿过管路即可,因此降低了相变换热器安装和密封的难度。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外壳1的前壁设有连通冷凝腔1-6的冷凝器第一出风口1-3,外壳1的侧壁上设有连通冷凝腔1-6的冷凝器第二出风口1-4。通过在外壳1的前壁上设置冷凝器第一出风口1-3,同时在外壳1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出风口,外循环出风面积增大,出风阻力降低,增大风量,以提高对流换热效率,进而便于及时对相变介质冷却,进而提高了相变换热器换热效率。
其中,外壳1可以由钣金件加工而成。
为了便于拆装相变换热器,优选,外壳1包括用于容置相变换热器芯体2的外壳本体1-2及封堵外壳本体1-2开口位置的封板1-1,其中封板1-1与外壳本体1-2密封连接,封板1-1可以作为外壳1的前壁。具体的,相变换热器芯体2可以安装在封板1-1上。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管路包括第一集气管2-8、第一集液管2-4、第二集液管2-2、第二集气管2-6、排气管2-7和回液管2-3。
第一集气管2-8安装在冷凝器芯体2-1顶端,冷凝器芯体2-1与第一集气管2-8连通。具体的,第一集气管2-8的两端沿延伸至冷凝器芯体2-1顶端的左右两端。当然,排气管2-7可以为顶端也可以高于排气管2-7,排气管2-7呈倒U型管设置。
第一集液管2-4安装在蒸发器芯体2-5底端,蒸发器芯体2-5与第一集液管2-4连通。具体的,第一集液管2-4的两端延伸至蒸发器芯体2-5底端的左右两端。
第二集液管2-2安装在冷凝器芯体2-1底端,冷凝器芯体2-1与第二集液管2-2连通。具体的,第二集液管2-2的两端延伸至冷凝器芯体2-1底端的左右两端。
第二集气管2-6安装在蒸发器芯体2-5顶端,蒸发器芯体2-5与第二集气管2-6连通。具体的,第二集气管2-6的两端延伸至蒸发器芯体2-5顶端的左右两端。
排气管2-7连接第二集气管2-6和第一集气管2-8。
回液管2-3连接第二集液管2-2和第一集液管2-4。具体的,排气管2-7和回液管2-3可以为矩形管或圆形管等,为了便于气体或液体流动,优选,排气管2-7和回液管2-3折角处光滑过渡。
蒸发器芯体2-5和所述冷凝器芯体2-1分体式设置,解决了气液工质在一个腔体内流动而换热效率下降的问题,使得换热器芯体的换热能力发挥到最大。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排气管2-7至少为两个。优选,排气管2-7平行设置。
回液管2-3至少为两个。优选,回液管2-3平行设置。
优选,排气管2-7和回液管2-3与中间隔板3密封连接,冷凝器芯体2-1和蒸发器芯体2-5位于中间隔板3相对两侧。本申请通过中间隔板3将蒸发腔1-7和冷凝腔1-6完全隔开,形成内外循环通道,中间隔板3中间穿过回液管2-3和排气管2-7,回液管2-3和排气管2-7与中间隔板3的间隙可通过胶泥密封。
由于内外循环中间用中间隔板3分开,且中间隔板3中间只是穿回液管2-3和排气管2-7,工艺成熟且可靠性大有保证,解决了在相变换热器中间加中间隔板3而不易密封的难题,本申请内外循环可靠性得到提升。
为了便于气液流动,排气管2-7位于蒸发器芯体2-5正上方,回液管2-3位于冷凝器芯体2-1正下方。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相变换热器芯体2至少为两个,相变换热器芯体2层叠设置。具体的,相变换热器芯体2为两个,呈双层设置,采用双层换热器芯体,相比较单层相变换热器芯体2,换热面积增加40%以上。优选,所有相变换热器芯体2层叠设置。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相变换热器还包括位于冷凝器芯体2-1上端的冷凝腔隔板6,冷凝腔隔板6与外壳1内壁周向密封连接,冷凝腔隔板6和中间隔板3之间形成冷凝腔1-6,冷凝腔隔板6上开设有与相邻两个冷凝器芯体2-1间隙正对的冷凝器进风口6-1。冷凝腔隔板6的作用是把冷凝器芯体2-1端部通道封闭,只允许冷风从冷凝器进风口6-1流下去,进而便于气体顺利与冷凝器芯体2-1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该相变换热器还包括位于内腔,且位于冷凝腔1-6上方的外循环风扇4,外循环风扇4所在腔体的出风口为冷凝器进风口6-1。具体的,外循环风扇4的个数及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该相变换热器还包括位于蒸发器芯体2-5下端的蒸发腔隔板7,蒸发腔隔板7和中间隔板3之间形成蒸发腔1-7,蒸发腔隔板7上开设有与相邻两个蒸发器芯体2-5间隙正对的蒸发腔第一进风口7-1。通过蒸发腔第一进风口7-1进入两个蒸发器芯体2-5之间,便于气体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外壳1的前壁设有连通蒸发腔1-7的内循环出风口1-5,蒸发腔隔板7与外壳1的后壁之间间隔形成蒸发腔第二进风口。通过设置蒸发腔第二进风口,使得部分气体进入与后壁正对的蒸发器芯体2-5内进行散热,进一步提高了相变换热器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蒸发腔第一进风口7-1为格栅孔进风口,使得气体优选由蒸发腔第二进风口进入蒸发器芯体2-5位置。具体的,蒸发腔隔板7一端靠近后壁的蒸发器芯体2-5密封,另外一端贴合在壳体内侧面。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该相变换热器还包括位于内腔,且位于蒸发腔1-7下方的内循环风扇5,内循环风扇5所在腔体的出风口为蒸发腔第一进风口7-1和蒸发腔第二进风口。具体的,内循环风扇5的个数及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优选,冷凝器第二出风口1-4为两个,分别位于外壳1的相对设置的侧壁上。
相变换热器工作时,如图4和图9所示,外循环中:外循环风扇4从外界环境中吸入冷风,进入冷凝腔1-6体中,进入两个换热器芯体中间的通道中,然后冷风分为两路,一路进入左侧换热器芯体,冷风与左侧换热器芯体进行热交换,然后冷凝器第一出风口1-3流出到外界环境中去,另外一路冷风与右侧换热器芯体进行热交换,从冷凝器第二出风口1-4流到外界环境中去。两路风道结构,保证冷风与换热器芯体充分换热的同时,出风口面积增大,风阻有效减小,提高了外循环换热效率。
内循环中:内循环风扇5吸收电子腔体的热风,热风进入蒸发腔1-7,热风也分为两路,一路热风通过最左侧的蒸发腔第一进风口7-1进入腔体,流经左侧蒸发器芯体2-5,然后从右侧的内循环出风口1-5进入到电子腔体,另外一路从蒸发腔隔板7的蒸发腔第一进风口7-1进入到两换热器芯体的中间位置,然后从右边内循环出风口1-5流出到电子腔体,完成内循环的换热。其中,虽然一路热风要流经两层换热器芯体,但内循环的热风已经分流了一部分从中间格栅处流走,因此内循环的阻力并不会增加。
整机换热中相变换热器芯体2工作如下:在内循环腔体中,蒸发腔1-7内的工质呈液态,当内循环风扇5吸入了热风之后,热风与蒸发器芯体2-5进行换热,工质受热变为气态,气态工质上升到蒸发器芯体2-5的顶端第二集气管2-6中,由第二集气管2-6排送气体到上部的冷凝器芯体2-1中。在冷凝腔1-6体中,外循环风扇4吸入来自外界环境的冷风,冷风流过冷凝器芯体2-1,与冷凝器芯体2-1换热,冷凝器芯体2-1中的工质放出热量变为液体,液体工质回落至冷凝器芯体2-1底端的第二集液管2-2中,然后由回液管2-3通过第一集液管2-4送回至蒸发器芯体2-5中,完成一个换热循环。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器设备,包括电器件及用于对电器件散热的相变换热器,其中相变换热器为上述任一种相变换热器。前文叙述了关于相变换热器的具体结构,本申请包括上述相变换热器,同样具有上述技术效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变换热器芯体(2),所述相变换热器芯体(2)包括蒸发器芯体(2-5)及位于所述蒸发器芯体(2-5)上方,且通过管路与所述蒸发器芯体(2-5)连接的冷凝器芯体(2-1);
及外壳(1),所述相变换热器芯体(2)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内腔,所述外壳(1)内设有中间隔板(3)将所述内腔分隔为蒸发腔(1-7)和冷凝腔(1-6);所述蒸发器芯体(2-5)和所述冷凝器芯体(2-1)分体式设置,所述蒸发器芯体(2-5)位于所述蒸发腔(1-7),所述冷凝器芯体(2-1)位于所述冷凝腔(1-6);所述管路穿过所述中间隔板(3),且外壁与所述中间隔板(3)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包括:
安装在所述冷凝器芯体(2-1)顶端,且与所述冷凝器芯体(2-1)连通的第一集气管(2-8);
安装在所述蒸发器芯体(2-5)底端,且与所述蒸发器芯体(2-5)连通的第一集液管(2-4);
安装在所述冷凝器芯体(2-1)底端,且与所述冷凝器芯体(2-1)连通的第二集液管(2-2);
安装在所述蒸发器芯体(2-5)顶端,且与所述蒸发器芯体(2-5)连通的第二集气管(2-6);
连接所述第二集气管(2-6)和所述第一集气管(2-8)的排气管(2-7);
连接所述第二集液管(2-2)和所述第一集液管(2-4)的回液管(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2-7)至少为两个;
和/或所述回液管(2-3)至少为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2-7)和所述回液管(2-3)与所述中间隔板(3)密封连接,所述冷凝器芯体(2-1)和所述蒸发器芯体(2-5)位于所述中间隔板(3)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2-7)位于所述蒸发器芯体(2-5)正上方,所述回液管(2-3)位于所述冷凝器芯体(2-1)正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换热器芯体(2)至少为两个,所述相变换热器芯体(2)层叠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冷凝器芯体(2-1)上端的冷凝腔隔板(6),所述冷凝腔隔板(6)与所述外壳(1)内壁周向密封连接,所述冷凝腔隔板(6)和所述中间隔板(3)之间形成所述冷凝腔(1-6),所述冷凝腔隔板(6)上开设有与相邻两个冷凝器芯体(2-1)间隙正对的冷凝器进风口(6-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内腔,且位于所述冷凝腔(1-6)上方的外循环风扇(4),所述外循环风扇(4)所在腔体的出风口为所述冷凝器进风口(6-1)。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蒸发器芯体(2-5)下端的蒸发腔隔板(7),所述蒸发腔隔板(7)和所述中间隔板(3)之间形成所述蒸发腔(1-7),所述蒸发腔隔板(7)上开设有与相邻两个蒸发器芯体(2-5)间隙正对的蒸发腔第一进风口(7-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腔第一进风口(7-1)为格栅孔进风口。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前壁设有连通所述蒸发腔(1-7)的内循环出风口(1-5),所述蒸发腔隔板(7)与所述外壳(1)的后壁之间间隔形成蒸发腔第二进风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腔隔板(7)的一端与靠近所述前壁的所述蒸发器芯体(2-5)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1)的内侧面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内腔,且位于所述蒸发腔(1-7)下方的内循环风扇(5),所述内循环风扇(5)所在腔体的出风口为所述蒸发腔第一进风口(7-1)和所述蒸发腔第二进风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前壁设有连通所述冷凝腔(1-6)的冷凝器第一出风口(1-3),所述外壳(1)的侧壁上设有连通所述冷凝腔(1-6)的冷凝器第二出风口(1-4)。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第二出风口(1-4)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外壳(1)的相对设置的侧壁上。
16.一种电器设备,包括电器件及用于对电器件散热的相变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换热器为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相变换热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设备为逆变器。
CN202023206545.8U 2020-12-25 2020-12-25 相变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Active CN214120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6545.8U CN214120885U (zh) 2020-12-25 2020-12-25 相变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6545.8U CN214120885U (zh) 2020-12-25 2020-12-25 相变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0885U true CN214120885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85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06545.8U Active CN214120885U (zh) 2020-12-25 2020-12-25 相变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08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9000B (zh) 一种分离式相变换热器
CN214775425U (zh) 充电桩及充电设备
CN216522044U (zh) 空调器
CN214120885U (zh) 相变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CN113993350A (zh) 一种具有空气循环机构的高效散热器
JP3160838U (ja) 放熱装置
JP2004158641A (ja) 電子機器筐体
CN215597553U (zh) 一种空调器散热结构及空调器室外机
CN216850782U (zh) 一种dcs控制柜
CN209768053U (zh) 一种换热系统及采用其的直流充电机
CN209945093U (zh) 一种封闭式风冷换热器
CN203704175U (zh) 循环系统一体化的超薄机柜空调器
CN112379760A (zh) 一种对流式双向通风的水冷计算机主机箱
CN211781828U (zh)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N219780752U (zh) 热交换器和电子设备
CN220473947U (zh) 一种服务器散热组件
CN216694097U (zh) 一种盘管冷凝器结构
CN219981377U (zh) 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
CN211177537U (zh) 储液器及空调器
CN218820681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6869266U (zh) 一种高效波节管换热器
CN220545325U (zh) 一种户外机柜
CN216448370U (zh) 一种用于换热管道拐角位置的逆流换热器
CN21924371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基站空调
CN218164196U (zh) 一种通风散热装置及棉花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