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81377U - 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81377U
CN219981377U CN202320763546.7U CN202320763546U CN219981377U CN 219981377 U CN219981377 U CN 219981377U CN 202320763546 U CN202320763546 U CN 202320763546U CN 219981377 U CN219981377 U CN 2199813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air duct
air
condensers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6354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华圣
周泽平
曾建友
宋彦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pewind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opewind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opewind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opewind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6354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813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81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813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用于给功率单元散热,包括:蒸发器、设置于蒸发器上方的具有通风孔的冷凝器、连通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汽管和液管,蒸发器、冷凝器、汽管和液管内填充有相变材料,功率单元设置于蒸发器外侧,冷凝器将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两个以上的散热风道,每个冷凝器两侧的散热风道分别为进风道和出风道,进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进风口的散热孔,出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出风口的散热孔。本实用新型的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设置有独立的散热空腔,并在散热空腔内设置有散热风道,加速了冷凝器周围的气体流通,散热效果非常好,散热效率高;模块化设置,散热风道的设置简单、安装方便,维护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功率单元作为变频器主回路的主要部分,是使用功率电力电子器件进行整流、滤波、逆变的部件。随着行业的发展,变频器的功率越来越大,而体积越做越小,故功率单元的功率密度越来越大。随着功率单元功率密度的增大,对功率单元的散热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技术普通的铝型材散热器已无法满足要求,故二相流相变散热器的使用逐渐增多。二相流相变散热器通常包括:蒸发器、冷凝器以及连通蒸发器与冷凝器的汽管和液管,在这些部件连通的内空回路中充填可凝缩的冷媒工质,通过冷媒工质的汽化液化循环对功率单元进行散热。
然而,现有技术通常直接将功率单元的散热器固定在变频器的机柜内,因为没有对应的风道,散热效果不好;为提高散热效率,需要专门在机柜内给散热器设置散热风道,散热风道设置非常不方便,且不利于后期维护。
因而,急需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维护方便的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维护方便的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用于给功率单元散热,包括:蒸发器、设置于所述蒸发器上方的具有通风孔的冷凝器、连通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汽管和液管,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所述汽管和所述液管内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功率单元设置于所述蒸发器外侧,所述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还包括将所述冷凝器围成独立散热空腔的底板、顶板、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两个以上的散热风道,每个所述冷凝器两侧的散热风道分别为进风道和出风道,所述进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进风口的散热孔,所述出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出风口的散热孔。
优选地,上述底板、所述顶板、所述前板、所述后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围成长方体的独立散热空腔。
优选地,上述冷凝器的数目为一个,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所述散热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左侧板的第一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前板的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二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右侧板的第三散热孔、设置于所述顶板的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四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后板的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五散热孔。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独立散热空腔的中间位置或者设置于靠近所述左侧板或所述右侧板的位置。
优选地,上述冷凝器的数目为两个,两所述冷凝器位于同一平面并排设置,两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第三散热风道和第四散热风道,所述散热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左侧板的第六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前板的所述第三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七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右侧板的第八散热孔、设置于所述顶板的所述第四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九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后板的所述第四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十散热孔。
进一步优选地,两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独立散热空腔的中间位置或者设置于靠近所述左侧板或所述右侧板的位置。
优选地,两所述冷凝器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前板平行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三散热风道分割为第五散热风道和第六散热风道、将所述第四散热风道分割为第七散热风道和第八散热风道,所述第六散热孔同时连通所述第五散热风道和所述第六散热风道,所述第八散热孔同时连通所述第七散热风道和所述第八散热风道,所述第九散热孔同时连通所述第七散热风道和所述第八散热风道;所述后板的所述第五散热风道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二十三散热孔。
优选地,上述冷凝器的数目为两个,两所述冷凝器呈“V”字形设置,两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第九散热风道、第十散热风道和第十一散热风道,所述第十散热风道设置在两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散热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左侧板的第十一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后板的所述第九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十二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前板的所述第十散热风道的对应位置处的第十三散热孔、设置于所述顶板的第十四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右侧板的第十五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后板的所述第十一散热风道的对应位置处的第十六散热孔。
优选地,上述冷凝器的数目为两个,两所述冷凝器呈左右间隔平行设置,两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第十二散热风道、第十三散热风道和第十四散热风道,所述第十三散热风道设置在两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散热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左侧板的第十七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后板的所述第十二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十八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前板的所述第十三散热风道的对应位置处的第十九散热孔、设置于所述顶板的所述第十三散热风道的对应位置处的第二十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右侧板的第二十一散热孔、所述后板的所述第十四散热风道的对应位置处的第二十二散热孔。
优选地,上述冷凝器平行于所述左侧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的冷凝器设置在蒸发器上方,汽管和液管连通蒸发器和冷凝器,功率单元设置于蒸发器外侧。工作时,功率单元产生热量,蒸发器吸收功率单元的热量后,其内部的相变材料沸腾汽化,通过汽管进入冷凝器,冷凝器向其他介质(例如流经冷凝器的冷风)释放热量后,其内部汽化的相变材料冷凝成液态;然后,通过液管回流到蒸发器,如此循环持续下去,实现热源热流量的持续传输和散发。
本实用新型的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设置底板、顶板、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将冷凝器围成独立散热空腔,冷凝器将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两个以上的散热风道,即可以根据冷凝器的数量和位置设置,将散热风道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个冷凝器两侧的散热风道分别为进风道和出风道,进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进风口的散热孔,出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出风口的散热孔。工作时,外面的冷风从进风口进入进风道,再通过冷凝器的通风孔,冷风经过冷凝器,吸收冷凝器热量后变成热风,热风进入出风道,由出风道的出风口排出,进而实现对冷凝器的快速降温。
可以根据变频器内机柜风机和机柜内进出风口的位置,将冷凝器其中一侧的散热风道的散热孔设置为进风口,冷凝器另一侧的散热风道的散热孔设置为出风口。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风口、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风口。
因本实用新型的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设置有独立的散热空腔,并在散热空腔内设置有散热风道,结构非常简单;配合变频器机柜的风机和机柜的进出风口位置,加速冷凝器周围的气体流通,散热效果非常好,散热效率高。在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设置散热风道,安装时,只需将具有散热风道的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整体放入机柜固定即可,模块化设置,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专门给散热器设置散热风道,故散热风道的设置简单、操作方便,出现问题时只需对散热结构进行维护,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用于给功率单元10散热,如图1至图8所示,包括:蒸发器11、设置于蒸发器11上方的具有通风孔(图中未标示)的冷凝器12、连通蒸发器11和冷凝器12的汽管13和液管14,蒸发器11、冷凝器12、汽管13和液管14内填充有相变材料,功率单元10设置于蒸发器11外侧,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还包括将冷凝器12围成独立散热空腔15的底板16、顶板17、前板18、后板19、左侧板20和右侧板21,冷凝器12将独立散热空腔15分割成两个以上的散热风道,每个冷凝器12两侧的散热风道分别为进风道和出风道,进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进风口的散热孔,出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出风口的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的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的冷凝器12设置在蒸发器11上方,汽管13和液管14连通蒸发器11和冷凝器12,功率单元10设置于蒸发器11外侧。工作时,功率单元10产生热量,蒸发器11吸收功率单元10的热量后,其内部的相变材料沸腾汽化,通过汽管13进入冷凝器12,冷凝器12向其他介质(例如流经冷凝器12的冷风)释放热量后,其内部汽化的相变材料冷凝成液态;然后,通过液管14回流到蒸发器11,如此循环持续下去,实现热源热流量的持续传输和散发。相变材料可以是冷媒。
本实用新型的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设置底板16、顶板17、前板18、后板19、左侧板20和右侧板21将冷凝器12围成独立散热空腔15,冷凝器12将独立散热空腔15分割成两个以上的散热风道,即可以根据冷凝器12的数量和位置设置,将散热风道设置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个冷凝器12两侧的散热风道分别为进风道和出风道,进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进风口的散热孔,出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出风口的散热孔。工作时,外面的冷风从进风口进入进风道,再通过冷凝器12的通风孔(图中未标示),冷风经过冷凝器12,吸收冷凝器12热量后变成热风,热风进入出风道,由出风道的出风口排出,进而实现对冷凝器12的快速降温。
可以根据变频器内机柜风机和机柜内进出风口的位置,将冷凝器12其中一侧的散热风道的散热孔设置为进风口,冷凝器另一侧的散热风道的散热孔设置为出风口。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风口、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风口。
因本实用新型的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设置有独立散热空腔15,并在散热空腔15内设置有散热风道,结构非常简单;配合变频器机柜的风机和机柜的进出风口位置,加速冷凝器12周围的气体流通,散热效果非常好,散热效率高。在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设置散热风道,安装时,只需将具有散热风道的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整体放入机柜固定即可,模块化设置,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专门给散热器设置散热风道,故散热风道的设置简单、操作方便,出现问题时只需对散热结构进行维护,维护方便。
较佳地,底板16、顶板17、前板18、后板19、左侧板20和右侧板21围成长方体的独立散热空腔15。围成长方体的独立散热空腔15,结构简单,容易安装,且独立散热空腔15体积大,有利于散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冷凝器12的数目为一个,冷凝器12将独立散热空腔15分割成第一散热风道24和第二散热风道25,散热孔包括:设置于左侧板的第一散热孔26、设置于前板18的第一散热风道24对应位置处的第二散热孔27、设置于右侧板的第三散热孔28、设置于顶板17的第二散热风道25对应位置处的第四散热孔23、设置于后板19的第二散热风道25对应位置处的第五散热孔35。
具体地,冷凝器12与左侧板20平行设置,结构简单,容易组装。
第一散热风道24可以为进风道或出风道,当第一散热风道24设置为进风道时,相应地,第二散热风道25为出风道;同理,当第一散热风道24为出风道时,相应地,第二散热风道25为进风道。
当第一散热风道24为进风道时,第一散热孔26和第二散热孔27为进风口;当第一散热风道24为出风道时,第一散热孔26和第二散热孔27为出风口。
同理,当第二散热风道25为进风道,第三散热孔28和第四散热孔23为进风口;当第二散热风道25为出风道,第三散热孔28和第四散热孔23为出风口。
后板19的第二散热风道25对应位置处有第五散热孔35,第五散热孔35可以根据第二散热风道25设置为进风口或出风口,增加进风口或出风口,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凝器12的散热效率,散热效果更好。
本申请实施例在冷凝器12的两面均设置散热风道,且对应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与外界空气接触面大,因而冷凝器12的散热效率高,散热效果好。
进一步较佳地,冷凝器12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于独立散热空腔15的中间位置或者设置于靠近左侧板20或右侧板21的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将冷凝器12设置于独立散热空腔15的中间位置,此时第一散热风道24和第二散热风道25的体积相等。
将第一散热风道24和第二散热风道25设置为体积相等,使得冷凝器12两面的散热效果相当,不会出现一面散热效果好一面散热效果差的情况,散热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冷凝器12的数目为两个,两冷凝器12位于同一平面并排设置,两冷凝器12将独立散热空腔15分割成第三散热风道29和第四散热风道30,散热孔的数目为四个,散热孔分别为:设置于左侧板的第六散热孔31、设置于前板18的第三散热风道29对应位置处的第七散热孔32、设置于右侧板的第八散热孔33、设置于顶板17的第四散热风道30对应位置处的第九散热孔34、设置于后板19的第四散热风道30对应位置处的第十散热孔36。
两冷凝器12位于同一平面并排设置,增加了冷凝器12的数量,可以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地,两冷凝器12均与左侧板20平行设置,结构简单,容易组装。
第三散热风道29可以为进风道或出风道,当第三散热风道29设置为进风道时,相应地,第四散热风道30为出风道;同理,当第三散热风道29为出风道时,相应地,第四散热风道30为进风道。
当第三散热风道29为进风道时,第六散热孔31和第七散热孔32为进风口;当第三散热风道29为出风道时,第六散热孔31和第七散热孔32为出风口。
同理,当第四散热风道30为进风道时,第八散热孔33和第九散热孔34为进风口;当第三散热风道29为出风道时,第八散热孔33和第九散热孔34为出风口。
后板19的第四散热风道30对应位置处有第十散热孔36,第十散热孔36可以根据第四散热风道30设置为进风口或出风口,增加进风口或出风口,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凝器12的散热效率,散热效果更好。
本申请实施例在冷凝器12的两面均设置散热风道,且对应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与外界空气接触面大,因而冷凝器12的散热效率高,散热效果好。
进一步较佳地,冷凝器12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于独立散热空腔15的中间位置或者设置于靠近左侧板20或右侧板21的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将冷凝器12设置于独立散热空腔15的中间位置,此时第三散热风道29和第四散热风道30的体积相等。
将第三散热风道29和第四散热风道30设置为体积相等,使得冷凝器12两面的散热效果相当,不会出现一面散热效果好一面散热效果差的情况,散热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两冷凝器12之间设置有与前板18平行的隔板37,隔板37将第三散热风道29分割为第五散热风道38和第六散热风道39、将第四散热风道30分割为第七散热风道40和第八散热风道41,第六散热孔31同时连通第五散热风道38和第六散热风道39,第八散热孔33同时连通第七散热风道40和第八散热风道41,第九散热孔34同时连通第七散热风道40和第八散热风道41;后板19的第五散热风道38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二十三散热孔4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两冷凝器12之间设置有隔板37,即每个冷凝器12的两面分别形成独立的散热风道,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凝器12的散热效率,散热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如图7和图8所示,冷凝器12的数目为两个,两冷凝器12呈“V”字形设置,两冷凝器12将独立散热空腔15分割成第九散热风道43、第十散热风道44和第十一散热风道45,第十散热风道44设置在两冷凝器12之间,散热孔的数目为六个,散热孔分别为:设置于左侧板的第十一散热孔46、设置于后板19的第九散热风道43对应位置处的第十二散热孔47、设置于前板18的第十散热风道44对应位置处的第十三散热孔48、设置于顶板17的第十四散热孔49、设置于右侧板的第十五散热孔50、设置于后板19的第十一散热风道45对应位置处的第十六散热孔51。
即两冷凝器12将独立散热空腔15依次分割成第九散热风道43、第十散热风道44和第十一散热风道45,第十散热风道44设置在两冷凝器12之间。
第九散热风道43可以为进风道或出风道,当第九散热风道43设置为进风道时,相应地,第十散热风道44为出风道,第十一散热风道45为进风道;同理,当第九散热风道43为出风道时,相应地,第十散热风道44为进风道,第十一散热风道45为出风道。
当第九散热风道43为进风道时,第十一散热孔46和第十二散热孔47为进风口;当第九散热风道43为出风道时,第十一散热孔46和第十二散热孔47为出风口。
同理,当第十散热风道44为进风道时,第十三散热孔48和第十四散热孔49为进风口;当第十散热风道44为出风道时,第十三散热孔48和第十四散热孔49为出风口。
当第十一散热风道45为进风道时,第十五散热孔50和第十六散热孔51为进风口;当第十一散热风道45为出风道时,第十五散热孔50和第十六散热孔51为出风口。
可以根据变频器内机柜风机和机柜内进出风口的位置,将冷凝器12其中一侧的散热风道的散热孔设置为进风口,冷凝器另一侧的散热风道的散热孔设置为出风口。
本申请实施例根据两呈“V”字形设置的冷凝器12结构而设置的散热结构,冷凝器12两面均设置散热风道,且对应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与外界空气接触面大,因而冷凝器12的散热效率高,散热效果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功率单元10的散热结构的第五种实施方式,如图9和图10所示,冷凝器12的数目为两个,两冷凝器12呈左右间隔平行设置,两冷凝器12将独立散热空腔15分割成第十二散热风道52、第十三散热风道53和第十四散热风道54,第十三散热风道53设置在两冷凝器12之间,散热孔的数目为六个,散热孔分别为:设置于左侧板的第十七散热孔55、设置于后板19的第十二散热风道52对应位置处的第十八散热孔56、设置于前板18的第十三散热风道53对应位置处的第十九散热孔57、设置于顶板17的第十三散热风道53对应位置处的第二十散热孔58、设置于右侧板的第二十一散热孔59、后板19的第十四散热风道54对应位置处的第二十二散热孔60。
具体地,两冷凝器12均与左侧板20平行设置,结构简单,容易组装。
第十二散热风道52可以为进风道或出风道,当第十二散热风道52设置为进风道时,相应地,第十三散热风道53为出风道,第十四散热风道54为进风道;同理,当第十二散热风道52为出风道时,相应地,第十三散热风道53为进风道,第十四散热风道54为出风道。
当十二散热风道52为进风道时,第十七散热孔55和第十八散热孔56为进风口;当第十二散热风道52为出风道时,第十七散热孔55和第十八散热孔56为出风口。
同理,当第十三散热风道53为进风道时,第十九散热孔57和第二十散热孔58为进风口;当第十三散热风道53为出风道时,第十九散热孔57和第二十散热孔58为出风口。
当第十四散热风道54为进风道时,第二十一散热孔59和第二十二散热孔60为进风口;当第十四散热风道54为出风道时,第二十一散热孔59和第二十二散热孔60为出风口。
可以根据变频器内机柜风机和机柜内进出风口的位置,将冷凝器12其中一侧的散热风道的散热孔设置为进风口,冷凝器另一侧的散热风道的散热孔设置为出风口。
本申请实施例在两冷凝器12的两面均设置散热风道,且对应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与外界空气接触面大,因而冷凝器12的散热效率高,散热效果好。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用于给功率单元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器、设置于所述蒸发器上方的具有通风孔的冷凝器、连通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汽管和液管,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所述汽管和所述液管内填充有相变材料,所述功率单元设置于所述蒸发器外侧,所述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还包括将所述冷凝器围成独立散热空腔的底板、顶板、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两个以上的散热风道,每个所述冷凝器两侧的散热风道分别为进风道和出风道,所述进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进风口的散热孔,所述出风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作为出风口的散热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所述顶板、所述前板、所述后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围成长方体的独立散热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数目为一个,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所述散热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左侧板的第一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前板的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二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右侧板的第三散热孔、设置于所述顶板的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四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后板的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五散热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独立散热空腔的中间位置或者设置于靠近所述左侧板或所述右侧板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数目为两个,两所述冷凝器位于同一平面并排设置,两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第三散热风道和第四散热风道,所述散热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左侧板的第六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前板的所述第三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七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右侧板的第八散热孔、设置于所述顶板的所述第四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九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后板的所述第四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十散热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独立散热空腔的中间位置或者设置于靠近所述左侧板或所述右侧板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冷凝器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前板平行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三散热风道分割为第五散热风道和第六散热风道、将所述第四散热风道分割为第七散热风道和第八散热风道,所述第六散热孔同时连通所述第五散热风道和所述第六散热风道,所述第八散热孔同时连通所述第七散热风道和所述第八散热风道,所述第九散热孔同时连通所述第七散热风道和所述第八散热风道;所述后板的所述第五散热风道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二十三散热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数目为两个,两所述冷凝器呈“V”字形设置,两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第九散热风道、第十散热风道和第十一散热风道,所述第十散热风道设置在两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散热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左侧板的第十一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后板的所述第九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十二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前板的所述第十散热风道的对应位置处的第十三散热孔、设置于所述顶板的第十四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右侧板的第十五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后板的所述第十一散热风道的对应位置处的第十六散热孔。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数目为两个,两所述冷凝器呈左右间隔平行设置,两所述冷凝器将所述独立散热空腔分割成第十二散热风道、第十三散热风道和第十四散热风道,所述第十三散热风道设置在两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散热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左侧板的第十七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后板的所述第十二散热风道对应位置处的第十八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前板的所述第十三散热风道的对应位置处的第十九散热孔、设置于所述顶板的所述第十三散热风道的对应位置处的第二十散热孔、设置于所述右侧板的第二十一散热孔、所述后板的所述第十四散热风道的对应位置处的第二十二散热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平行于所述左侧板。
CN202320763546.7U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 Active CN2199813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3546.7U CN219981377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3546.7U CN219981377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81377U true CN219981377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77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63546.7U Active CN219981377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813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28875U (zh) 散热器组件、空调器及空调系统
CN210808085U (zh) 电控柜和空调器
CN214666272U (zh) 换热器、电控盒以及空调系统
CN104654475A (zh) 散热器组件、空调器及空调系统
CN215176384U (zh) 一种冰箱冷凝散热装置
CN214676259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0014472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9981377U (zh) 一种功率单元的散热结构
EP3927127B1 (en) Electrical device using cooling device
CN110043973A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5412220U (zh) 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4627775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4627774U (zh)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4581475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1575318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0663105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399239U (zh) 一种散热构件、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710980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545325U (zh) 一种户外机柜
WO2024046165A1 (zh) 空调装置
CN218379665U (zh) 空调装置
CN219607223U (zh) 空调装置
CN214891556U (zh) 散热组件、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CN216557429U (zh)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CN213931207U (zh)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