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8861U - 隔离开关 - Google Patents

隔离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8861U
CN219958861U CN202320568099.XU CN202320568099U CN219958861U CN 219958861 U CN219958861 U CN 219958861U CN 202320568099 U CN202320568099 U CN 202320568099U CN 219958861 U CN219958861 U CN 2199588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exhaust port
arc
arc chut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6809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季雪峰
尤文玉
吴凯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Original Assignee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filed Critical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Priority to CN20232056809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88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88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88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隔离开关,包括: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壁和第四壁;动触头组件,包括可枢转地设置在壳体内的动触头支架和设置在动触头支架上并能随其一起枢转的第一动触头;第一静触头,固定设置在壳体内靠近第一壁的一侧,能够与第一动触头接触和分离;第一灭弧室,设置在壳体内靠近第三壁的一侧,包括多个灭弧栅片,从邻近第一静触头的位置朝向第二壁的一侧依次排列,第一灭弧室还包括设置在多个灭弧栅片之间的过渡件,过渡件包括平坦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形成锐角。

Description

隔离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开关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大工作电压的隔离开关,特别是直流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在电器开关中,当动触头和静触头分离时会产生电弧,为了尽快灭弧,需要让电弧进入由多片栅片组合而成的灭弧室,电弧进入栅片后,被栅片分割成多个短弧,使得总电弧的电弧电压急剧上升以帮助灭弧。
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永磁灭弧的方式,电弧在灭弧室的磁场的作用下朝向灭弧室运动。然而,对于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大工作电压的直流隔离开关,传统的灭弧室结构和灭弧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其性能要求。此外,由于开关中的许多部件由塑料制成,在电弧的作用下会产生高温气体,因此需要合理设置气道和排气口,以使气体能够尽快排出开关壳体,防止高温气体在壳体内积聚,对开关内的部件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的改进的隔离开关结构,期望能够增强灭弧室的灭弧性能,并延长隔离开关的电气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包括:壳体,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与第二壁相对地设置,以及第三壁和第四壁,第三壁与第四壁相对地设置,并分别将第一壁连接到第二壁;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支架和设置在动触头支架上的第一动触头,动触头支架可枢转地设置在壳体内,第一动触头能够随着动触头支架一起枢转;第一静触头,固定地设置在壳体内靠近第一壁的一侧,能够与第一动触头接触和分离;第一灭弧室,设置在壳体内靠近第三壁的一侧,包括多个灭弧栅片,从邻近第一静触头的位置朝向第二壁的一侧依次排列,并且其中,第一灭弧室还包括设置在多个灭弧栅片之间的过渡件,过渡件包括平坦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形成锐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隔离开关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和第三排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设置在第一壁上,第一排气口比第二排气口更靠近第一静触头,第二排气口设置在第一排气口与第三壁之间,并且第三排气口设置在第二壁上邻近第一灭弧室中最靠近第二壁的灭弧栅片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过渡件将第一灭弧室的多个灭弧栅片分成在第一侧壁一侧的第一组灭弧栅片和在第二侧壁一侧的第二组灭弧栅片,第一组灭弧栅片中的每个灭弧栅片与第一侧壁平行,第二组灭弧栅片中的每个灭弧栅片与第二侧壁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气道壁,第一气道壁的一端邻近靠近第一静触头的第一灭弧室的第三或第四片灭弧栅片并与该栅片对齐,第一气道壁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二气道壁,第二气道壁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之间,第二气道壁的另一端朝向第三排气口的方向延伸并连接到第三壁,并且其中,第二气道壁上面对第二排气口的位置处设置有凹陷或通孔,使得壳体内产生的气体能够从第二排气口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三气道壁,第三气道壁的一端邻近第一灭弧室中最靠近第二壁一侧的灭弧栅片,第三气道壁的另一端邻接第三排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四气道壁,第四气道壁的一端设置在第三壁上,邻接第二气道壁与第三壁连接的位置,第四气道壁的另一端邻接第二排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第一分隔壁的一端邻近过渡件的第一侧壁,另一端连接到第三壁,并且第一分隔壁朝向第二排气口的方向形成平滑曲线轮廓,第二分隔壁的一端邻近过渡件的第二侧壁,另一端连接到第三壁,并且第二分隔壁朝向第三排气口的方向形成平滑曲线轮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第一灭弧室的多个灭弧栅片中最靠近第一静触头的灭弧栅片与第一静触头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第一灭弧室的多个灭弧栅片中最靠近第一静触头的灭弧栅片与第一静触头的接触表面之间的角度在0~5°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第一灭弧室的多个灭弧栅片中最靠近第一静触头的三个灭弧栅片中的后一个比前一个朝向第一壁错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隔离开关还包括多个连接板,第一灭弧室的第一组灭弧栅片垂直地固定到至少一个连接板,第一灭弧室的第二组灭弧栅片垂直地固定到至少一个连接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二动触头,设置在动触头支架上,第二动触头能够随着动触头支架一起枢转;第二静触头,固定地设置在壳体内靠近第二壁的一侧,能够与第一动触头接触和分离;第二灭弧室,设置在壳体内靠近第四壁的一侧,包括多个灭弧栅片,从邻近第二静触头的位置朝向第一壁的一侧依次排列,并且其中,第二灭弧室还包括设置在多个灭弧栅片之间的过渡件,过渡件包括平坦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形成锐角;其中,壳体上还设置有第四排气口、第五排气口和第六排气口,第四排气口和第五排气口设置在第二壁上,第四排气口比第五排气口更靠近第二静触头,第五排气口设置在第四排气口与第四壁之间,并且第六排气口设置在第一壁上邻近第二灭弧室中最靠近第一壁的灭弧栅片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第一静触头与第二静触头关于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一灭弧室与第二灭弧室关于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一排气口的位置与第四排气口的位置关于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二排气口的位置与第五排气口的位置关于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三排气口的位置与第六排气口的位置关于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三分隔壁和第四分隔壁,第一分隔壁与第三分隔壁关于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二分隔壁与第四分隔壁关于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的构造的一个示例;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的构造的另一示例;
图6示出了图5的灭弧室中的过渡件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以下通过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隔离开关的壳体1大致呈正方形,包括第一壁10、第二壁20、第三壁30和第四壁40,第一壁10和第二壁20相对地设置,第三壁30和第四壁40相对地设置,并分别将第一壁10连接到第二壁20。动触头组件设置在壳体1的中心位置,包括动触头支架50以及设置在动触头支架50上的第一动触头51和第二动触头52,动触头支架50能够围绕其中心枢转,并且第一动触头51和第二动触头52能够随着动触头支架50一起枢转。隔离开关包括第一静触头61和第二静触头62,第一静触头61设置在第一壁10的一侧,第二静触头62设置在第二壁20的一侧,随着动触头支架50的枢转,第一动触头51能够与第一静触头61接触和分离,第二动触头52能够与第二静触头62接触和分离。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灭弧室71和第二灭弧室72,从图中可见,第一灭弧室71设置在壳体1内靠近第三壁30的一侧,第一灭弧室71包括的多个灭弧栅片80从邻近第一静触头61的位置朝向第二壁20的方向大致按照弧形轮廓依次排列。第二灭弧室72设置在壳体1内靠近第四壁40的一侧,第二灭弧室72包括的多个灭弧栅片80从邻近第二静触头62的位置朝向第一壁10的方向大致按照弧形轮廓依次排列。
如图所示,第一静触头61和第二静触头62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一灭弧室71和第二灭弧室72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一动触头51和第二动触头52相对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径向处于一条直线上。由于第一静触头61和第二静触头62以及第一灭弧室71和第二灭弧室72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完全相同,仅是在壳体内的位置有所区别,因此,以下仅就第一动触头51、第一静触头61和第一灭弧室71以及与其相关的壳体1上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当动触头支架50枢转使得第一动触头51和第二动触头52分别与第一静触头61和第二静触头62分离时,在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会产生电弧。图1中示出了电弧的运动方向,其朝向灭弧室运动,并被灭弧室的灭弧栅片分割成多个短弧以便于电弧熄灭。
由于开关中的许多部件由塑料制成,在电弧的作用下会产生高温气体,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在壳体1上设置了多个排气口,以便于产生的气体排出壳体1,防止高温气体在壳体内积聚,对开关内的部件造成损坏。
如图1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第一实施例所示,隔离开关的壳体1在第一灭弧室71的一侧包括第一排气口110、第二排气口120和第三排气口130。具体而言,第一排气口110和第二排气口120设置在第一壁10上,其中第一排气口110更靠近第一静触头61的位置,第二排气口120设置在第一排气口110与第三壁30之间,第三排气口130设置在第二壁20上,邻近第一灭弧室71中最靠近第二壁20的灭弧栅片处,即邻近第一灭弧室71最末端的灭弧栅片处。
为了将产生的高温气体从第一灭弧室71附近引导到三个排气口处以排出壳体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壳体1中还设置有多个气道壁。如图1所示,第一气道壁210的一端邻近第一灭弧室71的靠近第一静触头61的第三片灭弧栅片,并与该灭弧栅片对齐,第一气道壁210的另一端连接到壳体1的第一壁10上第一排气口110和第二排气口120之间的位置。尽管图中未示出,但可以设想的是,根据不同情况下灭弧栅片的数量和布置,第一气道壁210的一端也可以邻近第一灭弧室71的靠近第一静触头61的第四片灭弧栅片,并与该灭弧栅片对齐。由此,在第一灭弧室71的前几片灭弧栅片处产生的高温气体在第一气道壁210的引导下从第一排气口110排出,在第一灭弧室71的中间部分的灭弧栅片处产生的高温气体从第二排气口120排出。由于第一灭弧室71的灭弧栅片80沿弧形布置,因此,由第一动触头51和第二动触头61分断产生的电弧沿着灭弧栅片80的弧形轮廓朝向第二壁20的方向运动,在第一灭弧室71的末端的灭弧栅片处产生的高温气体通过邻近最末端的灭弧栅片的第三排气口130排出壳体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第二实施例,如图2所示,隔离开关的壳体1内还可以设置有第二气道壁220。第二气道壁220的一端设置在壳体1的第一壁10上,位于第一排气口110和第二排气口120之间,另一端朝向第三排气口130的方向延伸并连接到第三壁30。此外,第二气道壁220上面对第二排气口120的位置处设置有凹陷221或通孔,使得壳体1内产生的气体能够从第二排气口120排出。隔离开关的壳体1内还可以设置有第三气道壁230,如图2所示,第三气道壁230的一端邻近第一灭弧室71中最靠近第二壁20一侧的灭弧栅片,第三气道壁230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壁20上邻接第三排气口130的位置。在第二气道壁220和第三气道壁230的引导下,第一灭弧室71的中间部分和末端部分的灭弧栅片处产生的高温气体能够更有效地从壳体1中排出,防止高温对壳体1内的部件造成损坏。优选地,第一气道壁210和第二气道壁220在第一排气口110和第二排气口120之间连接成一体,使得第一气道壁210和第二气道壁220协同作用以引导气体。此外,可以看出,相比于图1中未设置第三气道壁230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排气口130更加靠近第三壁30的位置,例如位于第二壁20和第三壁30的夹角处。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隔离开关的壳体1内还可以设置有第四气道壁240,第四气道壁240的一端设置在第三壁30上,邻接第二气道壁220与第三壁30连接的位置,第四气道壁240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壁10,邻接第二排气口120。第四气道壁240能够将通过第二气道壁220的凹陷221的气体引导到第二排气口120,防止高温气体在第一壁10和第三壁30之间的角落处形成聚集。
优选地,第一气道壁210、第二气道壁220、第三气道壁230和第四气道壁240以及第一气道壁210和第二气道壁220的连接处均形成平滑的曲线轮廓,避免气道壁上的棱角对气体排出形成阻碍。
替代于同一灭弧室中的全部灭弧栅片沿弧形排列的实施例,还可以将同一灭弧室中的灭弧栅片分为两部分,两部分灭弧栅片中的一部分沿弧形轮廓排列,另一部分沿直线排列。举例来说,如图2中的实施例所示,第一灭弧室71的多个灭弧栅片80被分为靠近第一壁10一侧的第一部分和靠近第二壁20一侧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灭弧栅片呈弧形排列,而第二部分的灭弧栅片沿大致垂直于第二壁20的直线排列。当然也可以设想相反的示例,其中靠近第一壁10一侧的第一部分的灭弧栅片沿直线排列,而靠近第二壁20一侧的第二部分灭弧栅片沿弧形轮廓排列。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灭弧室71的多个灭弧栅片80中最靠近第一静触头61的灭弧栅片与第一静触头61接触,以增强对静触头上产生的电弧的引导作用。该最靠近第一静触头61的灭弧栅片与第一静触头61的接触表面之间的夹角优选在0~5°的范围内。这样,最靠近第一静触头61的第一片灭弧栅片既作为灭弧栅片工作,又充当了引弧片,而该第一片灭弧栅片与其他灭弧栅片的材质和结构均一致,由此,不需要单独制造引弧片,降低了隔离开关的生产成本。
优选地,还可以为灭弧室的多个灭弧栅片设置连接板,例如,如图3中灭弧室的特写所示,多个灭弧栅片80连接在上下两个连接板81之间,并且垂直地固定到两个连接板81。连接板81优选地沿灭弧栅片80的排列方向延伸。连接板的设置使得多个灭弧栅片80形成模块,由此降低了制造成本并简化了装配过程。两个连接板81不是必需的,也可以设想仅存在上连接板或仅存在下连接板的配置。
图4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第三实施例。从图中可见,第一灭弧室71的多个灭弧栅片80中还插入了过渡件83,过渡件83将多个灭弧栅片80分成靠近第一壁10一侧的第一组灭弧栅片和靠近第二壁20一侧的第二组灭弧栅片。本实施例中的灭弧室的透视图如图5中所示,过渡件83的结构如图6中所示。从图中可见,过渡件83大致呈三棱柱的形状,包括平坦的第一侧壁831和第二侧壁832,第一侧壁831和第二侧壁832之间形成锐角。在第一侧壁831一侧的第一组灭弧栅片中的每个灭弧栅片均与第一侧壁831平行,在第二侧壁832一侧的第二组灭弧栅片中的每个灭弧栅片均与第二侧壁832平行。换句话说,第一组灭弧栅片和第二组灭弧栅片均沿直线排列。特别地,如图4所示,第一组灭弧栅片和第二组灭弧栅片中的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的间隙面对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中心。过渡件83实际上在两组沿直线排列的灭弧栅片之间提供了转向,将沿第一组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直线运动的电弧转向到第二组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上,使得电弧被更有效地朝向第三排气口130的方向引导。
优选地,对于具有大致三角形横截面的过渡件83的实施例,隔离开关的壳体1内还设置有第一分隔壁310和第二分隔壁320。第一分隔壁310的一端邻近过渡件83的第一侧壁831并与其大致齐平,第一分隔壁310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三壁30,并且第一分隔壁310朝向第二排气口120的方向形成平滑曲线轮廓。第二分隔壁320的一端邻近过渡件83的第二侧壁832并与其大致齐平,第二分隔壁320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三壁30,并且第二分隔壁320朝向第三排气口130的方向形成平滑曲线轮廓。这样,在第一组灭弧栅片附近产生的高温气体在第一气道壁210和第一分隔壁310的引导下朝向第二排气口120排出,在第二组灭弧栅片附近产生的高温气体在第二分隔壁320和第三气道壁230的引导下朝向第三排气口130排出。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第一分隔壁310和第二分隔壁320的情况下,由于无需将在第一组灭弧栅片附近产生的气体朝向第三排气口130引导,因此无需设置第二气道壁,防止对朝向第二排气口120运动的高温气体产生阻挡。
优选地,除了第一组和第二组灭弧栅片之外,还可以在靠近第一静触头61处再设置两片灭弧栅片80a、80b。如图4所示,第一灭弧室71的第一片灭弧栅片80a与静触头61接触,其与静触头61的接触表面形成0~5°之间的角度。第二片灭弧栅片80b与第一片灭弧栅片80a平行,但朝向第一壁10的方向略微错开。第三片灭弧栅片80c是第一组灭弧栅片的首片灭弧栅片,其与第二片灭弧栅片80b平行,但相比第二片灭弧栅片80b朝向第一壁10的方向略微错开。错开布置的灭弧栅片为静触头上产生的电弧提供了增强的引弧效果,使得电弧被引导进入灭弧室并沿着灭弧栅片的排列方向运动。
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类似,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开关的第三实施例中,可以为第一组灭弧栅片和第二组灭弧栅片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连接板,使得多个灭弧栅片80形成模块。由于本实施例的每组中的灭弧栅片均沿直线排列,因此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并简化了装配过程。
如上所述,在不同的配置中,第二灭弧室72始终与第一灭弧室71保持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因此,关于第一灭弧室71的构造的描述也可以应用于第二灭弧室72。此外,对于第二动触头52、第二静触头62和第二灭弧室72,也相应地设置了第四排气口110’、第五排气口120’和第六排气口130’。第四排气口110’和第五排气口120’设置在第二壁20上,第四排气口110’比第五排气口120’更靠近第二静触头62,并且第五排气口120’设置在第四排气口110’与所述第四壁40之间。第六排气口130’设置在第一壁10上邻近第二灭弧室72中最靠近第一壁10的灭弧栅片处。第一排气口110的位置与第四排气口110’的位置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二排气口120的位置与第五排气口120’的位置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三排气口130的位置与第六排气口130’的位置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
相应地,隔离开关的壳体1内还设置有第五气道壁210’、第六气道壁220’、第七气道壁230’和第八气道壁240’。第五气道壁210’与第一气道壁210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六气道壁220’与第二气道壁220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七气道壁230’与第三气道壁230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八气道壁240’与第四气道壁240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此外,对于设置有过渡件83的实施例,壳体1内还设置有第三分隔壁310’和第四分隔壁320’,第三分隔壁310’与第一分隔壁310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第四分隔壁320’与第二分隔壁320关于动触头支架50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
这些针对第二动触头52、第二静触头62和第二灭弧室72设置的排气口、气道壁和分隔壁与针对第一动触头51、第一静触头61和第一灭弧室71设置的排气口、气道壁和分隔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完全一致,仅存在在壳体1内的相对位置上的差别,因而在此将不再详细描述。
本文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的隔离开关的多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各种变型和改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和结构进行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5)

1.一种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包括:
壳体,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相对地设置,以及第三壁和第四壁,所述第三壁与所述第四壁相对地设置,并分别将所述第一壁连接到所述第二壁;
动触头组件,包括动触头支架和设置在所述动触头支架上的第一动触头,所述动触头支架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动触头能够随着所述动触头支架一起枢转;
第一静触头,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一壁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一动触头接触和分离;
第一灭弧室,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三壁的一侧,包括多个灭弧栅片,从邻近所述第一静触头的位置朝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依次排列,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灭弧室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多个灭弧栅片之间的过渡件,所述过渡件包括平坦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形成锐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和第三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壁上,所述第一排气口比所述第二排气口更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二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三壁之间,并且所述第三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壁上邻近所述第一灭弧室中最靠近所述第二壁的灭弧栅片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件将所述第一灭弧室的多个灭弧栅片分成在第一侧壁一侧的第一组灭弧栅片和在第二侧壁一侧的第二组灭弧栅片,所述第一组灭弧栅片中的每个灭弧栅片与所述第一侧壁平行,所述第二组灭弧栅片中的每个灭弧栅片与所述第二侧壁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气道壁,所述第一气道壁的一端邻近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的所述第一灭弧室的第三或第四片灭弧栅片并与该栅片对齐,所述第一气道壁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二气道壁,所述第二气道壁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之间,所述第二气道壁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三排气口的方向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三壁,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气道壁上面对所述第二排气口的位置处设置有凹陷或通孔,使得壳体内产生的气体能够从所述第二排气口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三气道壁,所述第三气道壁的一端邻近所述第一灭弧室中最靠近所述第二壁一侧的灭弧栅片,所述第三气道壁的另一端邻接所述第三排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四气道壁,所述第四气道壁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壁上,邻接所述第二气道壁与所述第三壁连接的位置,所述第四气道壁的另一端邻接所述第二排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一端邻近所述过渡件的第一侧壁,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三壁,并且所述第一分隔壁朝向所述第二排气口的方向形成平滑曲线轮廓,所述第二分隔壁的一端邻近所述过渡件的第二侧壁,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三壁,并且所述第二分隔壁朝向所述第三排气口的方向形成平滑曲线轮廓。
9.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室的多个灭弧栅片中最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的灭弧栅片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室的多个灭弧栅片中最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的灭弧栅片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的接触表面之间的角度在0~5°的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室的多个灭弧栅片中最靠近所述第一静触头的三个灭弧栅片中的后一个比前一个朝向所述第一壁错开。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多个连接板,所述第一灭弧室的第一组灭弧栅片垂直地固定到至少一个连接板,所述第一灭弧室的第二组灭弧栅片垂直地固定到至少一个连接板。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
第二动触头,设置在所述动触头支架上,所述第二动触头能够随着所述动触头支架一起枢转;
第二静触头,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一动触头接触和分离;
第二灭弧室,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第四壁的一侧,包括多个灭弧栅片,从邻近所述第二静触头的位置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一侧依次排列,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灭弧室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多个灭弧栅片之间的过渡件,所述过渡件包括平坦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形成锐角;
其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第四排气口、第五排气口和第六排气口,所述第四排气口和所述第五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壁上,所述第四排气口比所述第五排气口更靠近所述第二静触头,所述第五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四排气口与所述第四壁之间,并且所述第六排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壁上邻近所述第二灭弧室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壁的灭弧栅片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关于所述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所述第一灭弧室与所述第二灭弧室关于所述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所述第一排气口的位置与所述第四排气口的位置关于所述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所述第二排气口的位置与所述第五排气口的位置关于所述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所述第三排气口的位置与所述第六排气口的位置关于所述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三分隔壁和第四分隔壁,所述第一分隔壁与所述第三分隔壁关于所述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所述第二分隔壁与所述第四分隔壁关于所述动触头支架的旋转轴线中心对称。
CN202320568099.XU 2023-03-21 2023-03-21 隔离开关 Active CN2199588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8099.XU CN219958861U (zh) 2023-03-21 2023-03-21 隔离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8099.XU CN219958861U (zh) 2023-03-21 2023-03-21 隔离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8861U true CN219958861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51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68099.XU Active CN219958861U (zh) 2023-03-21 2023-03-21 隔离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88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4045B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CN115910717A (zh)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09896016U (zh) 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WO2021129741A1 (zh) 分断器和接触器
CN112420462A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CN219958861U (zh) 隔离开关
CN220085917U (zh) 隔离开关
CN220172050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WO2024017046A1 (zh) 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WO2024007845A1 (zh) 灭弧机构
CN218274341U (zh) 一种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CN217933520U (zh) 一种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US8247726B2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arc chute assembly therefor
CN115064403A (zh) 一种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CN214797231U (zh) 一种分断器件
CN115064402A (zh) 一种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CN213304049U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CN220172048U (zh) 灭弧装置和断路器
CN220382032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20172053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20172049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210575623U (zh) 一种开关
CN220873510U (zh) 灭弧室
CN220873511U (zh) 灭弧室
CN220155476U (zh) 一种新型灭弧室结构及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