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4126U - 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4126U
CN219954126U CN202321703510.6U CN202321703510U CN219954126U CN 219954126 U CN219954126 U CN 219954126U CN 202321703510 U CN202321703510 U CN 202321703510U CN 219954126 U CN219954126 U CN 2199541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lint
plate
rod
buffer
speed rail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035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涛
吴昌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170351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41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41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41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差速器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包括差速器本体,所述差速器本体的上表面焊接固定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一侧焊接固定有夹板一,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一侧滑动安装有夹板二,所述夹板二的内侧表面焊接固定有挡板,所述夹板一的内侧表面分别固定安装有定位杆一、定位杆二、螺杆,所述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位于螺杆的两侧,在差速器本体的上表面设置底板,且在底板的上表面设置夹板一和夹板二,并通过定位杆一、定位杆二、复位弹簧以及两个固定螺母和螺杆使夹板二进行移动,在夹板一和夹板二的相互配合下,能够使差速器本体便于夹紧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增加了固定时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差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
背景技术
差速器时车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设备,在高铁中差速器设置在其驱动桥上,差速器的作用是改变动力传动方向,当车辆转弯的时候自动实现两侧半轴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使车轮尽可能的做不等距运动,减小转弯的阻力也减轻了轮胎的磨损,所以说,如果没有差速器,高铁的车轮不能够正常行驶,它在高铁中的地位时及其重要的,在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差速器,安装高铁的驱动桥上时,大多数为了追求稳定性,从而造成了当差速器出现故障,或者在长时间的工作后需要保养时,出现不便捷拆卸的问题,同时大多数差速器没有防护机构,可能会容易受到外界物体撞击而出现内部损坏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具有稳定性较好且便捷拆卸维修保养,同时设置了防护机构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包括差速器本体,所述差速器本体的上表面焊接固定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一侧焊接固定有夹板一,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一侧滑动安装有夹板二,所述夹板二的内侧表面焊接固定有挡板,所述夹板一的内侧表面分别固定安装有定位杆一、定位杆二、螺杆,所述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位于螺杆的两侧,且所述定位杆一、定位杆二、螺杆远离夹板一的一端均贯穿夹板二且延伸至其外侧,所述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的外侧均套接有复位弹簧,且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夹板一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夹板二固定连接,所述螺杆的外表面旋合安装有两个固定螺母,且其中一个所述固定螺母与夹板二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内部滑动安装有限位滑块,所述限位滑块设置在夹板二的下表面,且所述限位滑块与夹板二一体成型,所述差速器本体的前表面和和后表面均固定焊接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外侧设置有防护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板一呈“L”型,且所述夹板一和夹板二的高度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长度相同,所述螺杆的长度大于定位杆一和定位杆二,且所述夹板二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与定位杆一、定位杆二、螺杆相适配的孔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杆一、定位杆二、螺杆均位于挡板的正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优选技术方案,防护机构包括防护板、固定杆、缓冲弹簧,所述防护板设置在缓冲板的外侧,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缓冲板的外表面,且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穿过防护板并延伸至其外侧,所述缓冲弹簧套接在固定杆的外侧,且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缓冲板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防护板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板的外表面胶粘连接有一层缓冲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板的内部开设有与固定杆相适配的槽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差速器本体的上表面设置底板,且在底板的上表面设置夹板一和夹板二,并通过定位杆一、定位杆二、复位弹簧以及两个固定螺母和螺杆使夹板二进行移动,在夹板一和夹板二的相互配合下,能够使差速器本体便于夹紧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增加了固定时的便捷性,在便于固定的同时又便于拆卸,当差速器本体出现故障时,能够便于拆卸维修。
2、通过在差速器本体的前后表面设置缓冲板,同时在缓冲板的外侧设置防护机构,在防护机构中防护板、固定杆、缓冲弹簧的相互配合下,能够对差速器本体进行保护,能够避免外界物体直接撞击到差速器本体,增加了装置整体的防护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板一和夹板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的上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差速器本体;2、底板;3、夹板一;4、夹板二;5、缓冲板;6、防护板;601、缓冲层;7、固定杆;8、缓冲弹簧;9、定位杆一;10、定位杆二;11、复位弹簧;12、挡板;13、固定螺母;14、螺杆;15、限位槽;16、限位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包括差速器本体1,差速器本体1的上表面焊接固定有底板2,底板2的上表面一侧焊接固定有夹板一3,底板2的上表面一侧滑动安装有夹板二4,夹板二4的内侧表面焊接固定有挡板12,夹板一3的内侧表面分别固定安装有定位杆一9、定位杆二10、螺杆14,定位杆一9和定位杆二10位于螺杆14的两侧,且定位杆一9、定位杆二10、螺杆14远离夹板一3的一端均贯穿夹板二4且延伸至其外侧,定位杆一9和定位杆二10的外侧均套接有复位弹簧11,且复位弹簧11的一端与夹板一3固定连接,复位弹簧11的另一端与夹板二4固定连接,螺杆14的外表面旋合安装有两个固定螺母13,且其中一个固定螺母13与夹板二4的外表面相接触,底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限位槽15,且限位槽15内部滑动安装有限位滑块16,限位滑块16设置在夹板二4的下表面,且限位滑块16与夹板二4一体成型,差速器本体1的前表面和和后表面均固定焊接有缓冲板5,缓冲板5的外侧设置有防护机构。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在差速器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底板2,且在底板2的上表面设置夹板一3和夹板二4,并通过定位杆一9、定位杆二10、复位弹簧11以及两个固定螺母13和螺杆14使夹板二4进行移动,在夹板一3和夹板二4的相互配合下,能够使差速器本体1便于夹紧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增加了固定时的便捷性,在便于固定的同时又便于拆卸,当差速器本体1出现故障时,能够便于拆卸维修。
具体的,夹板一3呈“L”型,且夹板一3和夹板二4的高度一致。
具体的,定位杆一9和定位杆二10长度相同,螺杆14的长度大于定位杆一9和定位杆二10,且夹板二4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与定位杆一9、定位杆二10、螺杆14相适配的孔槽。
具体的,定位杆一9、定位杆二10、螺杆14均位于挡板12的正下方。
具体的,防护机构包括防护板6、固定杆7、缓冲弹簧8,防护板6设置在缓冲板5的外侧,固定杆7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缓冲板5的外表面,且固定杆7的另一端穿过防护板6并延伸至其外侧,缓冲弹簧8套接在固定杆7的外侧,且缓冲弹簧8的一端与缓冲板5固定连接,缓冲弹簧8的另一端与防护板6固定连接,防护板6的外表面胶粘连接有一层缓冲层601,防护板6的内部开设有与固定杆7相适配的槽孔。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差速器本体1的前后表面设置缓冲板5,同时在缓冲板5的外侧设置防护机构,在防护机构中防护板6、固定杆7、缓冲弹簧8的相互配合下,能够对差速器本体1进行保护,能够避免外界物体直接撞击到差速器本体1,增加了装置整体的防护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当差速器本体1在工作后,需要进行维修保养时的时候,这时可以通过夹板一3和夹板二4把其拆卸下来进行维修保养,这时通过使用工具把两个固定螺母13在螺杆14上拧动下来,这时在复位弹簧11的作用下,夹板二4逐渐远离夹板一3,这时把差速器本体1取下,当有外界物体撞击差速器本体1时,首先会撞击到防护板6外表面设置的缓冲层601上,这时防护板6向后移动,设置在固定杆7外侧的缓冲弹簧8开始收缩,对冲击力进行缓冲,从而对差速器本体1进行保护,避免差速器本体1受到外界撞击而损坏,增加了装置整体的防护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包括差速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本体(1)的上表面焊接固定有底板(2),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一侧焊接固定有夹板一(3),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一侧滑动安装有夹板二(4),所述夹板二(4)的内侧表面焊接固定有挡板(12),所述夹板一(3)的内侧表面分别固定安装有定位杆一(9)、定位杆二(10)、螺杆(14),所述定位杆一(9)和定位杆二(10)位于螺杆(14)的两侧,且所述定位杆一(9)、定位杆二(10)、螺杆(14)远离夹板一(3)的一端均贯穿夹板二(4)且延伸至其外侧,所述定位杆一(9)和定位杆二(10)的外侧均套接有复位弹簧(11),且所述复位弹簧(11)的一端与夹板一(3)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11)的另一端与夹板二(4)固定连接,所述螺杆(14)的外表面旋合安装有两个固定螺母(13),且其中一个所述固定螺母(13)与夹板二(4)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限位槽(15),且所述限位槽(15)内部滑动安装有限位滑块(16),所述限位滑块(16)设置在夹板二(4)的下表面,且所述限位滑块(16)与夹板二(4)一体成型,所述差速器本体(1)的前表面和和后表面均固定焊接有缓冲板(5),所述缓冲板(5)的外侧设置有防护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一(3)呈“L”型,且所述夹板一(3)和夹板二(4)的高度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一(9)和定位杆二(10)长度相同,所述螺杆(14)的长度大于定位杆一(9)和定位杆二(10),且所述夹板二(4)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与定位杆一(9)、定位杆二(10)、螺杆(14)相适配的孔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一(9)、定位杆二(10)、螺杆(14)均位于挡板(12)的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其特征在于:防护机构包括防护板(6)、固定杆(7)、缓冲弹簧(8),所述防护板(6)设置在缓冲板(5)的外侧,所述固定杆(7)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缓冲板(5)的外表面,且所述固定杆(7)的另一端穿过防护板(6)并延伸至其外侧,所述缓冲弹簧(8)套接在固定杆(7)的外侧,且所述缓冲弹簧(8)的一端与缓冲板(5)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弹簧(8)的另一端与防护板(6)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6)的外表面胶粘连接有一层缓冲层(60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6)的内部开设有与固定杆(7)相适配的槽孔。
CN202321703510.6U 2023-07-02 2023-07-02 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 Active CN2199541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3510.6U CN219954126U (zh) 2023-07-02 2023-07-02 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3510.6U CN219954126U (zh) 2023-07-02 2023-07-02 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4126U true CN219954126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37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03510.6U Active CN219954126U (zh) 2023-07-02 2023-07-02 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41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954126U (zh) 一种新型高铁车辆差速器
CN111348109B (zh) 一种汽车挡泥板
CN203544249U (zh) 具有抗震挡板的滑板车
CN211576559U (zh) 一种具有防护作用的新能源汽车道路模拟测试装置
CN211524328U (zh) 一种建筑防护装置
CN209955923U (zh) 一种连接稳定的防撞式汽车后保险杠结构
CN218198611U (zh) 一种摩托车后转向灯防护结构
CN218085407U (zh) 一种卡式防撞汽车保险杠
CN219221138U (zh) 一种弹簧盘可调的可拆卸汽车减振器
CN213007879U (zh) 一种上下汽车用侧踏板
CN215971770U (zh) 一种新型左翼子板前段
CN214325094U (zh) 一种高速动车组用液位观察视窗结构
CN213083073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汽车左底护板
CN220043855U (zh) 一种防护性好的车载数据采集终端
CN217435529U (zh) 一种用于预防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磕碰的装置
CN214958828U (zh) 一种适用于智能充电桩的信息查询装置
CN211032538U (zh) 一种稳定性较好带有固定装置的真空助力器
CN218536854U (zh) 一种前置前驱的新能源汽车车架
CN209022994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汽车下导流安装支架
CN221048213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树脂砂轮
CN219467901U (zh) 电动车前导风罩
CN216850168U (zh) 一种基于轻量化铝型材的新能源电池安装支架
CN214053473U (zh) 一种螺母生产用模具
CN211178826U (zh) 一种汽车底盘测功机的防护罩
CN220930834U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用防飞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