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4073U - 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4073U
CN219954073U CN202320980625.3U CN202320980625U CN219954073U CN 219954073 U CN219954073 U CN 219954073U CN 202320980625 U CN202320980625 U CN 202320980625U CN 219954073 U CN219954073 U CN 219954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connecting rod
yoke plate
electric vehicle
cylind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8062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胜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Fengm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engm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engm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engm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8062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4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4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4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解决现有两轮电动车的单弹簧后减震器对车身的支撑力不足、滤震效果差,导致载重能力低、骑行舒适性和稳定性差、侧向摆动幅度大的技术不足,解决方案:两个筒体一端并列连接在上联板或下联板上,两根连杆的一端分别经伸缩孔活动插接在筒体的内腔中,并通过活塞体与筒体内壁滑动连接,两个松紧调节螺母分别通过设于筒体上的调节螺纹位置可调节地连接在筒体外壁上,两个减震弹簧分别活动套接在筒体和连杆外,且减震弹簧一端抵接在松紧调节螺母上,另一端抵接在下联板或上联板上。本实用新型装置具有双弹簧阻尼器,滤震效果更好,提高了减震器与车身连接的刚度,提高了骑行舒适性与稳定性,且承重能力更强。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零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两轮电动车家用情况下对其载重性能要求不高,若专门用于拉人、载货,就要求其后减震器能够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支撑力,从而保证驾驶员载重骑行时的安全。但是,受限于整车成本控制,现有两轮电动车的后减震器大多是单弹簧减震器,其滤震效果不如液压减震器或者氮气减震器,重载行驶过程中其回弹乏力、侧向摆动幅度大,对车辆支撑力度不足,导致车辆骑行舒适性和稳定性差,且承载能力低,安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两轮电动车的单弹簧后减震器对车身的支撑力不足、滤震效果差,导致电动车的载重能力低、骑行舒适性和稳定性差、侧向摆动幅度大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成本相对低廉且滤震效果好,对车身侧向支撑力强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
为解决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不足,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对应连接在电动车的车架与叉式后摇臂的两侧,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上联板,通过上吊耳座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主体的一侧;
下联板,通过下吊耳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叉式后摇臂的同一侧;
两个筒体,一端并列连接在所述的上联板或下联板上,且该端外壁上设有调节螺纹,另一端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伸缩孔;
两根连杆,一端分别经所述的伸缩孔活动插接在所述筒体的内腔中,并通过活塞体与筒体内壁滑动连接,另一端并列连接在所述的下联板或上联板上;
两个松紧调节螺母,分别通过所述的调节螺纹连接在筒体上,可沿筒体的长轴线方向进行位置调节;
两个减震弹簧,分别活动套接在所述的筒体和连杆外,一端弹性抵接在所述的松紧调节螺母上,另一端弹性抵接在下联板或上联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的另一端通过缓震胶垫间接地抵接在所述的下联板或上联板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
保护套筒,封底端同轴线地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部,底部活动抵接在所述的缓震胶垫上作为止退结构,开口端活动套接在所述的筒体与连杆外并处于所述减震弹簧的口径内;
连杆固定螺杆,同轴线地固设于所述保护套筒的封底端外,通过连杆锁紧螺母与所述的下联板或上联板可拆卸地连接,相配合的,下联板或上联板上设有:
连杆固定孔位,对应分处于所述的下吊耳座或上吊耳座的两侧,用于插接所述的连杆固定螺杆。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套筒的开口端位置不高于所述连杆的活塞体,且所述减震弹簧被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保护套筒的开口端不干涉所述的松紧调节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的筒体上设有:
注油孔,位于筒体一端的侧壁上,与筒体的内腔连通,用于向筒体内加注润滑油液;
油孔塞,封堵于所述的注油孔上,用于防止所述的润滑油液泄漏。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
关节轴承,分别嵌合于所述上吊耳座与下吊耳座的吊耳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
油封,设于所述的筒体内且封堵于所述的伸缩孔与连杆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筒体上设有:
筒体固定螺杆,同轴线地固设于筒体的一端外,通过筒体锁紧螺母与所述的上联板或下联板可拆地连接,相配合的,上联板或下联板上设有:
筒体固定孔位,对应分处于所述的上吊耳座或下吊耳座的两侧,其朝向筒体的一端为沉头孔结构,用于限位卡接筒体的端部并插接所述的筒体固定螺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后减震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上、下联板之间并列连接有两个弹簧阻尼器,相较于现有单弹簧减震器,本实用新型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的滤震效果更好,同时对车辆的支撑能力更强,有利于提高叉式后摇臂与车架连接的刚度,降低了车辆侧倾、摆动的幅度,显著提高了骑行舒适性和稳定性,安全性更高。同时,并列双阻尼器结构的后减震显著提高了车辆的承载能力,使电动车可专门用于拉人、载货。
本实用新型后减震装置的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有利于车辆生产装配及后期的维修保养。同时,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制造成本低,有利于降低整车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而且,本实用新型装置的阻尼大小可通过松紧调节螺母进行调节,载重较大时可通过松紧调节螺母进一步压缩减震弹簧,增加后减震阻尼以提高车辆承载能力;载重相对较小时可通过松紧调节螺母适当松开减震弹簧,减小后减震阻尼以提高车辆滤震能力,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联板,11.上吊耳座,12.筒体固定孔位,13.筒体锁紧螺母,2.下联板,21.下吊耳座,22.连杆固定孔位,3.筒体,31.伸缩孔,32.调节螺纹,33.注油孔,34.油孔塞,35.筒体固定螺杆,4.连杆,41.活塞体,42.保护套筒,43.连杆固定螺杆,44.连杆锁紧螺母,5.松紧调节螺母,6.减震弹簧,7.缓震胶垫,8.关节轴承,9.油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且以下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具体实施方式仅只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一部分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包括有通过上吊耳座11固定连接在电动车的车架主体一侧的条板状的上联板1,通过下吊耳座21固定连接在电动车的叉式后摇臂同一侧的下联板2,上联板1与下联板2之间并列连接有两个弹簧阻尼器。所述的弹簧阻尼器包括有两个上端并列固定连接在上联板1底部的筒体3,两个下端并列固定连接在下联板2顶部的连杆4,两个连杆4上部分别经设于筒体3底端的伸缩孔31活动插接在筒体3的内腔中,并通过设于其上端部的活塞体41与筒体3内壁滑动连接。两个松紧调节螺母5分别经设于筒体3上端部外壁上的调节螺纹32固定连接在筒体3上,且两个松紧调节螺母5之间不干涉,可沿筒体3的长轴线方向进行位置调节。两个减震弹簧6分别活动套接在筒体3和连杆4外,且减震弹簧6的上端弹性抵接在松紧调节螺母5上,下端弹性抵接在下联板2上。
本实用新型后减震装置的上、下联板之间并列连接有两个弹簧阻尼器,相较于现有单弹簧减震器,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的滤震效果更好,同时对车辆的支撑能力更强,有利于提高叉式后摇臂与车架连接的刚度,降低了车辆侧倾、摆动的幅度,显著提高了骑行舒适性和稳定性,安全性更高。同时,并列双阻尼器结构的后减震显著提高了车辆的承载能力,使电动车可专门用于拉人、载货。
本实用新型后减震装置的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有利于车辆生产装配及后期的维修保养。同时,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制造成本低,有利于降低整车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而且,本实用新型装置的阻尼大小可通过松紧调节螺母5进行调节,载重较大时可通过松紧调节螺母5进一步压缩减震弹簧6,增加后减震阻尼以提高车辆承载能力;载重相对较小时可通过松紧调节螺母5适当松开减震弹簧6,减小后减震阻尼以提高车辆滤震能力,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进一步的,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后减震装置的减震弹簧6下端通过缓震胶垫7间接地抵接在下联板2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缓震胶垫7将减震弹簧6与下联板2分隔开来,防止减震弹簧6下端直接抵接在下联板2上,减小了弹簧与下联板2间的摩擦,降低了二者间的摩擦损耗,提高了后减震的使用寿命,且增加的缓震胶垫7进一步提高了车辆骑行的舒适性与稳定性。
进一步的,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后减震装置还包括有设于每个连杆4上的、可活动套接在筒体3外壁外的保护套筒42,保护套筒42底部的封底端同轴线地固定连接在连杆4下端部上,保护套筒42上部的开口端活动套接在筒体3与连杆4外并处于减震弹簧6的口径内,实际装配后保护套筒42的底部活动抵接在缓震胶垫7上作为止退结构。每个连杆4的保护套筒42底部外皆同轴线地固定连接有一直径小于保护套筒42外径的连杆固定螺杆43,缓震胶垫7活动套接在该连杆固定螺杆43上。相配合的,在下联板2本体的长轴线位置上对应开设有两个分处于下吊耳座21两侧的连杆固定孔位22,实际装配时连杆固定螺杆43对应插入所述的连杆固定孔位22,直至保护套筒42底部将缓震胶垫7夹持在下联板2的上表面上,然后通过连杆锁紧螺母44将连杆4锁紧固定在下联板2上。
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套筒42的开口端位置不高于连杆4的活塞体41,且减震弹簧6被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保护套筒42的开口端不干涉松紧调节螺母5。
本实用新型后减震装置的连杆4以保护套筒42为止退结构,通过连杆固定螺杆43、连杆固定孔位22和连杆锁紧螺母44与下联板2可拆卸地连接,并将缓震胶垫7夹持固定,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且保护套筒42不仅起到防护连杆4和筒体3的作用,还能辅助活塞体41进一步限定连杆4与筒体3的同轴线相对移动,防止骑行过程中后减震的弹簧阻尼器本身发生偏折,保证了电动车的车架与后摇臂之间的连接刚度。
进一步的,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后减震装置的每个筒体3上皆设有一用于向筒体3内腔中注入润滑油的注油孔33,在每个注油孔33上皆螺纹连接有一可拆卸的、用于防止筒体3内的润滑油经注油孔33泄漏的油孔塞34。
实际使用前先取下油孔塞34,经注油孔33向筒体3内腔中加入适量的润滑油,而后将油孔塞34封堵在注油孔33上即可,注入的润滑油可增加连杆4的活塞体41与筒体3内壁间的润滑程度,降低连杆4沿筒体3轴向方向往复移动过程中活塞体41与筒体3内壁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的,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上、下联板的上吊耳座11与下吊耳座21的吊耳内皆设有关节轴承8,装配后可通过设置的关节轴承8自适应地调节上联板1与下联板2相较于车架及后摇臂上下摆动的幅度,提高了车辆骑行过程中的舒适性和稳定性,且增加的关节轴承8也降低了吊耳座与车架及后摇臂连接处的摩擦,提高了后减震与车架及后摇臂连接的可靠性,有利于提高车辆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参照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筒体3内还设有封堵于伸缩孔31与连杆4本体之间的油封9,通过该油封9防止筒体3内的润滑油经伸缩孔31外漏,以避免外部灰尘等杂质经伸缩孔31进入到筒体3的内腔中。
进一步的,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筒体3上端同轴线地固设有筒体固定螺杆35,相配合的,上联板1本体的长轴线位置上对应开设有两个分处于上吊耳座11两侧的筒体固定孔位12,筒体固定孔位12朝向筒体3的下端为沉头孔结构,用于限位卡接筒体3的上端并插接所述的筒体固定螺杆35。实际装配时筒体固定螺杆35对应插入到筒体固定孔位12内,直至筒体3上端对应限位卡接在筒体固定孔位12下端的沉头孔结构内,而后通过筒体锁紧螺母13将筒体3与上联板1可拆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装置通过筒体固定孔位12的沉头孔结构来限位卡接筒体3上端,不仅起到了止退结构的作用,还避免了筒体3在轴向上发生倾转,降低了筒体固定螺杆35承受的径向作用力,保证了筒体3与上联板1连接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筒体固定在上联板上、连杆固定在下联板上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筒体固定在下联板上,将连杆固定在上联板上。
上述实施例仅为了表述清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限定。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对应连接在电动车的车架与叉式后摇臂的两侧,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上联板,通过上吊耳座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的一侧;
下联板,通过下吊耳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叉式后摇臂的同一侧;
两个筒体,一端并列连接在所述的上联板或下联板上,且该端外壁上设有调节螺纹,另一端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伸缩孔;
两根连杆,一端分别经所述的伸缩孔活动插接在所述筒体的内腔中,并通过活塞体与筒体内壁滑动连接,另一端并列连接在所述的下联板或上联板上;
两个松紧调节螺母,分别通过所述的调节螺纹连接在筒体上,可沿筒体的长轴线方向进行位置调节;
两个减震弹簧,分别活动套接在所述的筒体和连杆外,一端弹性抵接在所述的松紧调节螺母上,另一端弹性抵接在下联板或上联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弹簧的另一端通过缓震胶垫间接地抵接在所述的下联板或上联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保护套筒,封底端同轴线地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部,底部活动抵接在所述的缓震胶垫上作为止退结构,开口端活动套接在所述的筒体与连杆外并处于所述减震弹簧的口径内;
连杆固定螺杆,同轴线地固设于所述保护套筒的封底端外,通过连杆锁紧螺母与所述的下联板或上联板可拆卸地连接,相配合的,下联板或上联板上设有:
连杆固定孔位,对应分处于所述的下吊耳座或上吊耳座的两侧,用于插接所述的连杆固定螺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筒的开口端位置不高于所述连杆的活塞体,且所述减震弹簧被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保护套筒的开口端不干涉所述的松紧调节螺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上设有:
注油孔,位于筒体一端的侧壁上,与筒体的内腔连通,用于向筒体内加注润滑油液;
油孔塞,封堵于所述的注油孔上,用于防止所述的润滑油液泄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关节轴承,分别嵌合于所述上吊耳座与下吊耳座的吊耳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油封,设于所述的筒体内且封堵于所述的伸缩孔与连杆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上设有:
筒体固定螺杆,同轴线地固设于筒体的一端外,通过筒体锁紧螺母与所述的上联板或下联板可拆地连接,相配合的,上联板或下联板上设有:
筒体固定孔位,对应分处于所述的上吊耳座或下吊耳座的两侧,其朝向筒体的一端为沉头孔结构,用于限位卡接筒体的端部并插接所述的筒体固定螺杆。
CN202320980625.3U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 Active CN219954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80625.3U CN219954073U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80625.3U CN219954073U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4073U true CN219954073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53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80625.3U Active CN219954073U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40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00007048A (ko) 쇽업소버 장착용 브래킷
CN219954073U (zh) 一种电动车的并列双阻尼器后减震装置
CN208842169U (zh) 一种减震效果好的前悬挂总成
KR101189492B1 (ko) 자전거용 서스펜션
CN201547178U (zh) 减振装置及双横臂悬架
CN208619584U (zh) 一种加强型汽车减震器
CN111114231A (zh) 一种越野汽车前滑柱总成及汽车
CN202955172U (zh) 减震器
CN210318325U (zh) 带关节轴承后减震器
CN208359862U (zh) 一种大轮边驱动独立悬架装置
CN111216506A (zh) 双横臂后悬架减振器总成和双横臂后悬架总成及安装方法
CN20511809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减振器
KR100820484B1 (ko) 자동차 쇽업소버 장착구조
CN219263065U (zh) 一种电动车后叉液压阻尼减震器
CN221423767U (zh) 双缸双环电动车后减震器
CN219727776U (zh) 一种基于推力关节轴承的减振器支座结构
CN209762101U (zh) 一种机械式避震器
CN220452588U (zh) 一种安装稳定的减震器
CN214092829U (zh) 一种高密封性汽车用减震器
CN221800463U (zh) 一种减损型液压汽车减震器
CN215110252U (zh) 一种汽车减振器
CN217761845U (zh) 一种安全降噪的减震器连杆
CN215861479U (zh) 一种电动车复合减震器
CN216033575U (zh) 一种汽车旋转减震支臂
CN211820532U (zh) 一种耐磨汽车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926

Address after: Room 1002, 214 Dalang Shuixin Road, Dalang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000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Fengm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4C 405, Floor 4, Tianfa Building, Tian'an Digital City, Tian'an Chegongmiao Industrial Zone, Tian'an Community, Shato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Fengm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