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4248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4248U
CN219934248U CN202321341697.XU CN202321341697U CN219934248U CN 219934248 U CN219934248 U CN 219934248U CN 202321341697 U CN202321341697 U CN 202321341697U CN 219934248 U CN219934248 U CN 219934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ectifying
air
air conditioner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4169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猛
凌建平
赵霆
李紫曦
李世泽
梁芝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4169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42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4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42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空调器包括:壳体;至少一个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至少一个整流件,设于所述壳体内,并设于所述换热器和相对应的所述风机组件之间,所述整流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其中,沿出风方向,所述整流件在所述换热器上的投影与所述换热器的异音区域重叠。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风管机是风管式空调机的简称,其通过风管向室内送风。近年来家庭中央空调因为内机为吊顶安装(又称风管机),具有安装美观、占地空 间小的优势,市场销售份额不断增加。
吹风式风管机是风管机中的一种,其是由风机将风吹到蒸发器进行换热,在蒸发器、吹风角度和吹风方向固定的条件下,为了提高蒸发器的热交换效率,需要增加风速,但是,由于高风速的存在,导致蒸发器产生吹翅片响声,产生异音,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蒸发器产生吹翅片响声,产生异音,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空调器,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壳体;至少一个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至少一个整流件,设于所述壳体内,并设于所述换热器和相对应的所述风机组件之间,所述整流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其中,沿出风方向,所述整流件在所述换热器上的投影与所述换热器的异音区域重叠。
由于至少一个风机组件设于壳体内,所以,通过壳体支撑风机组件,由于换热器设于壳体内,所以,通过壳体支撑换热器,由于至少一个整流件设于壳体内,并设于换热器和相对应的风机组件之间,整流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沿出风方向,整流件在换热器上的投影与换热器的异音区域重叠,所以,风机组件吹出的风通过整流件上的多个通孔吹向换热器的异音区域,通过整流件对风机组件吹出的风进行导向和整流,改变风的流动路径,减小风在吹向换热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旋涡,以使风能按一定的方向吹到换热器的异音区域,保证风可以平顺的吹到换热器的异音区域,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整流件与所述换热器间隔设置,保证整流件与换热器的安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风机组件具有出风口,所述整流件设于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并靠近所述换热器,以使整流件靠近换热器,以使风可以平顺的吹向换热器的异音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整流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夹角的角度为-15°-15°,以减小经过整流件的风与换热器之间的距离差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整流件的通孔率为R=S/Q,其中,40%≤R≤60%,S为多个所述通孔的面积,Q为所述整流件的面积,减小对风量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整流件包括:整流部,设于所述壳体内,并设于所述换热器和相对应的所述风机组件之间,所述整流部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沿出风方向,所述整流部在所述换热器上的投影与所述换热器的异音区域重叠;连接部,与所述整流部连接,实现对风机组件吹出的风进行导向和整流。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舌,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蜗舌的上方,避免连接部阻挡从风机组件的蜗壳排出的风。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蜗舌的一端向所述换热器的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蜗舌的端部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蜗舌的端部的高度,在避免连接部阻挡从风机组件的蜗壳排出的风的同时,可以对风进行导向,以使风吹向整流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整流部与所述连接部呈夹角设置,沿出风方向,实现整流部在出风口上的投影与出风口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将所述壳体分隔为容纳所述风机组件的第一腔室和容纳所述换热器的第二腔室,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件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整流部均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以支撑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安装件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进风口的边沿连接,避免干涉风从进风口进入第二腔室内。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整流部设于所述安装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并靠近所述换热器,以使整流件靠近换热器,以使风可以平顺的吹向换热器的异音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壳,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蜗壳连接;风机,设于所述蜗壳内,以支撑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蜗壳开设有出风口,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出风口的边沿连接,避免干涉风从出风口进入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异音区域为所述风机组件吹出的风与所述换热器的夹角在60°-90°之间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在现有技术中,风机组件吹向换热器的风是杂乱无章的,可能在风机组件和换热器之间产生旋涡,导致换热器的翅片产生振动,产生了异音。而为了降低异音,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改变风机组件与换热器之间的风道,以将风机组件吹向换热器的气流打散,但是,改变风道会导致静压减小,风量也会减小,对于大风量的风管机几乎没有效果。
2,增加换热器的翅片厚度,以使风机组件吹向换热器的风吹不动翅片,减小异音,但是,这样导致成本增加,同时,也增加了风管机的重力。
3,在风机组件的蜗壳内增加导流片,但是,这样降低异音的效果不明显,而且也会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
由于至少一个风机组件设于壳体内,所以,通过壳体支撑风机组件,由于换热器设于壳体内,所以,通过壳体支撑换热器,由于至少一个整流件设于壳体内,并设于换热器和相对应的风机组件之间,整流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沿出风方向,整流件在换热器上的投影与换热器的异音区域重叠,所以,风机组件吹出的风通过整流件上的多个通孔吹向换热器的异音区域,通过整流件对风机组件吹出的风进行导向和整流,改变风的流动路径,减小风在吹向换热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旋涡,以使风能按一定的方向吹到换热器的异音区域,保证风可以平顺的吹到换热器的异音区域,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器的整流件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空调器的整流件与安装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图1中空调器的整流件与蜗壳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图1中空调器的通孔为圆孔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空调器的通孔为长圆孔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空调器的整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壳体10,底盘101;
风机组件20,出风口201,蜗壳202,风机203,蜗舌204;
换热器30,异音区域301,边板302;
整流件40,通孔401,整流部402,连接部403;
安装件50,进风口5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空调器,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蒸发器产生吹翅片响声,产生异音,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问题。
结合图1、图2和图3,本申请空调器包括:壳体10、风机组件20、换热器30和整流件40。至少一个风机组件20设于壳体10内。换热器30设于壳体10内。至少一个整流件40设于壳体10内,并设于换热器30和相对应的风机组件20之间,整流件40上开设有多个通孔401。其中,沿出风方向,整流件40在换热器30上的投影与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重叠。
空调器可以为风管机。
换热器30可以为蒸发器。
通孔401可以为长孔、圆孔、方孔和椭圆孔中的一种或多种。
风机组件20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整流件40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现有技术中,风机组件吹向换热器的风是杂乱无章的,可能在风机组件和换热器之间产生旋涡,导致换热器的翅片产生振动,产生了异音。而为了降低异音,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改变风机组件与换热器之间的风道,以将风机组件吹向换热器的气流打散,但是,改变风道会导致静压减小,风量也会减小,对于大风量的风管机几乎没有效果。
2,增加换热器的翅片厚度,以使风机组件吹向换热器的风吹不动翅片,减小异音,但是,这样导致成本增加,同时,也增加了风管机的重力。
3,在风机组件的蜗壳内增加导流片,但是,这样降低异音的效果不明显,而且也会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
由于至少一个风机组件20设于壳体10内,所以,通过壳体10支撑风机组件20,由于换热器30设于壳体10内,所以,通过壳体10支撑换热器30,由于至少一个整流件40设于壳体10内,并设于换热器30和相对应的风机组件20之间,整流件40上开设有多个通孔401,沿出风方向,整流件40在换热器30上的投影与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重叠,所以,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通过整流件40上的多个通孔401吹向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通过整流件40对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进行导向和整流,改变风的流动路径,减小风在吹向换热器30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旋涡,以使风能按一定的方向吹到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保证风可以平顺的吹到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301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301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8为图1中空调器的通孔为圆孔的示意图。结合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表1,可以得知,在风机组件20同功率电流的情况下,换热器30和相对应的风机组件20之间设置整流件40的整改方案相比于换热器30和相对应的风机组件20之间不设置任何器件的原方案,整流件40上的通孔401为圆孔,风量减少了5%左右,满足要求,同时,改善异音效果明显。
表1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现在的空调器的要求为小箱体、高静压和大风量,因此,为了降低空调器的占用空间,需要将壳体10做小,以使空调器结构紧凑,而为了降低壳体10的高度,换热器30倾斜设于壳体10内。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换热器30的换热效果,换热器30与壳体10的底部呈夹角设置,该夹角可以为0°-90°,在实际测试中,随着夹角的增大,换热器30的换热效果会变好,若该夹角为90°,导致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与换热器30的翅片不是平行,使得异音更明显,同时,导致吹向换热器30的翅片的风不平顺,产生旋涡,也就是说,随着夹角的增大,换热器30的翅片所产生的异音会增大,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能够设于壳体10内的换热器30的面积也会越来越小,进一步地影响换热器30的换热效果,因此,在保证换热器30的换热效果的同时,也为了降低噪声,该夹角可以为35-55°,在兼顾壳体10的高度和长度的情况下,可以在壳体10内设置足够大的换热器30,以进一步地保证换热器30的换热效果。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0与壳体10的底部之间的夹角为44.1°,接近于最佳高宽比45°,可以兼顾壳体10的高度与长度,保证换热器30的换热效果,也为了降低噪声。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搬运空调器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发生碰撞,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间隔设置,也就是说,沿出风方向,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之间有间距,以保证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的安全。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之间的间距过小,会导致风不能均匀吹到换热器30的翅片上,导致换热器的翅片产生振动,产生了异音。为了保证风能均匀吹到换热器30的翅片上,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15mm,以降低换热器30的翅片产生振动,减小异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风机组件20排出的风进行梳理,风机组件20具有出风口201,整流件40设于出风口201与换热器30之间,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依次通过出风口201和通孔401吹向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通过整流件40对出风口201吹出的风进行导向和整流,改变风的流动路径,减小风在吹向换热器30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旋涡,以使风能按一定的方向吹到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保证风可以平顺的吹到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301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301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出风方向,整流件40在出风口201上的投影与出风口201至少部分重叠,也就是说,整流件40与出风口201相对,进一步地保证风可以平顺的吹到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301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301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由于出风口201处风压很大,若整流件40与出风口201的距离较近,也就是说,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的翅片较远,风在吹过整流件40后,可能会受到其它气流的影响,导致风无法平顺的吹向换热器30的翅片,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整流件40设于出风口201与换热器30之间,并靠近换热器30,可以理解的是,整流件40与出风口201之间的间距大于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之间的间距,以使整流件40靠近换热器30,以使风可以平顺的吹向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301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301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整流件40包括整流部402和连接部403,则整流件40的整流部402相比于出风口201更靠近换热器30。若整流件40为平板状,则整流件40的整体相比于出风口201更靠近换热器30,此时,整流件40可以与壳体10连接。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经过整流件40的风与换热器30之间的距离差异过大,就会导致风无法平顺的吹向换热器30的翅片,而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之间呈夹角设置,夹角的角度为-15°-15°,以减小经过整流件40的风与换热器30之间的距离差异,以使风可以平顺的吹向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301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301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经过整流件40的风与换热器30之间的距离相同,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平行,也就是说,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之间的夹角为0°,以使风可以平顺的吹向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301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301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表2,可以得知,在风机组件20同功率电流的情况下,整流件40不与换热器30接触的整改方案相比于换热器30和换热器30接触的原方案,整流件40上的通孔401为长圆孔,风量减少了1%左右,可以认为对风量测试几乎没有影响,同时,改善异音效果明显。
表2
结合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小对风量的影响,整流件40的通孔401率为R=S/Q,其中,40%≤R≤60%,S为多个通孔401的面积,Q为整流件40的面积,可以减少挡风面积,保证通风面积,进而保证风量,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表3,在通孔率在40%-60%之间,对于改善异音效果好,同时对风量的影响小。
表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表4,可以得知,在风机组件20同功率电流的情况下,整流件40的通孔率为51%的整改方案相比于换热器30和相对应的风机组件20之间不设置任何器件的原方案,对于改善异音效果比较好,同时对风量的影响小。
表4
结合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进行导向和整流,整流件40包括:整流部402和连接部403。整流部402设于壳体10内,并设于换热器30和相对应的风机组件20之间,整流部402上开设有多个通孔401,沿出风方向,整流部402在换热器30上的投影与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重叠。连接部403与整流部402连接,以通过连接部403支撑整流部402,同时,通过连接部403也可以调整整流部402与换热器30之间的间距。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连接部403阻挡从风机组件20的蜗壳202排出的风,风机组件20包括蜗舌204,连接部403位于蜗舌204的上方,可以使蜗壳202排出的风可以通过蜗舌204顺畅排出,减小风在吹向换热器30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旋涡。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连接部403对蜗壳202排出的风进行导向,连接部403背离蜗舌204的一端向换热器30的方向延伸,连接部403朝向蜗舌204的端部的高度小于等于连接部403背离蜗舌204的端部的高度,可以理解的是,连接部403相对于蜗舌204向上倾斜设置,可以避免连接部403阻挡从风机组件20的蜗壳202排出的风,使蜗壳202排出的风可以通过蜗舌204顺畅排出,减小风在吹向换热器30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旋涡,同时,可以通过连接部403对风进行导向,以使风吹向整流部402。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蜗壳202排出的风可以吹向整流部402,蜗舌204具有导风面,连接部403与导风面平行,蜗壳202内的风由蜗舌204排出后,通过连接部403进行导向,以保证风吹向整流部402。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通过整流部402上的多个通孔401吹向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通过整流部402对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进行导向和整流,改变风的流动路径,减小风在吹向换热器30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旋涡,以使风能按一定的方向吹到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保证风可以平顺的吹到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301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301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出风方向,为了实现整流部402在出风口201上的投影与出风口201至少部分重叠,整流部402与连接部403呈夹角设置,以使整流部402与出风口201相对,进一步地保证风可以平顺的吹到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301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301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整流部402和连接部403连接的稳定性,整流部402和连接部403可以一体成型。
结合图1、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支撑连接部403,空调器还包括:安装件50。安装件50设于壳体10内,以将壳体10分隔为容纳风机组件20的第一腔室和容纳换热器30的第二腔室,连接部403与安装件50连接,连接部403和整流部402均位于第二腔室内,通过安装部50支撑连接部403,便于整流件40的安装,以保证整流部402可以对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进行导向和整流。其中,安装件50可以为中间隔板。
结合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风机组件20所产生的风可以到达换热器30,安装件50上开设有进风口501,第一腔室通过进风口501与第二腔室连通,风机组件20在第一腔室内产生风,风通过进风口501进入第二腔室,在第二腔室内与换热器30进行换热。
结合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干涉风从进风口501进入第二腔室内,连接部403与进风口501的边沿连接,通过进风口501的边沿支撑连接部403。
由于出风口201处风压很大,若整流件40与出风口201的距离较近,也就是说,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的翅片较远,风在吹过整流件40后,可能会受到其它气流的影响,导致风无法平顺的吹向换热器30的翅片,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整流部402设于安装件50与换热器30之间,并靠近换热器30,可以理解的是,整流件40与安装件50之间的间距大于整流件40与换热器30之间的间距,以使整流件40靠近换热器30,以使风可以平顺的吹向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301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301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件50为板状,为了在安装件50上开设有进风口501,会在安装件50上切出一个开口,对切出的物料进行翻折即可作为连接部403和整流部402,以充分利用安装件50的材料,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也保证了安装件50支撑连接部403的稳定性。
结合图1、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支撑连接部403,风机组件20包括:蜗壳202和风机203。蜗壳202设于壳体10内,通过壳体10支撑蜗壳202,同时,壳体10可以保护蜗壳202,蜗壳202与蜗舌204连接,以通过蜗壳202支撑蜗舌204。连接部403与蜗壳202连接,通过蜗壳202支撑连接部403。风机203设于蜗壳202内,通过蜗壳202支撑风机203,同时,蜗壳202也可以保护风机203。
在一些实施例中,启动蜗壳202内的风机203,风机203吹出的风通过整流部402上的多个通孔401吹向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通过整流部402对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进行导向和整流,改变风的流动路径,减小风在吹向换热器30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旋涡,以使风能按一定的方向吹到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保证风可以平顺的吹到换热器30的异音区域301,避免风从各个方向打在异音区域301的翅片上,优化了风的角度,降低异音区域301的翅片的振动,在不影响风管机的出风量的情况下,减小异音,降低噪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干涉风从出风口201进入排出,蜗壳202开设有出风口201,连接部403与出风口201的边沿连接,通过出风口201的边沿支撑连接部403。
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202可以与连接部403和整流部402通过注塑成型,实现蜗壳202与连接部403和整流部402的一体成型,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蜗壳202支撑连接部403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支撑连接部403,连接部403可以与壳体10的底盘101连接,通过壳体10的底盘101支撑连接部403。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支撑连接部403,连接部403可以与换热器30的边板302的底盘101连接,通过换热器30的支撑连接部403。
结合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经过对空调运行产生的异音进行分辨,由上而下,由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的出风角度逐渐变小,在风到达到换热器30的下方时,吹翅片的声音就消失,而且吹翅片异音与风量大的位置并不重合,因此,异音区域301为风机组件20吹出的风与换热器30的夹角在60°-90°之间的区域。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至少一个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
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
至少一个整流件,设于所述壳体内,并设于所述换热器和相对应的所述风机组件之间,所述整流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其中,沿出风方向,所述整流件在所述换热器上的投影与所述换热器的异音区域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件与所述换热器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具有出风口,所述整流件设于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并靠近所述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夹角的角度为-15°-15°。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件的通孔率为R=S/Q,其中,40%≤R≤60%,S为多个所述通孔的面积,Q为所述整流件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件包括:
整流部,设于所述壳体内,并设于所述换热器和相对应的所述风机组件之间,所述整流部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沿出风方向,所述整流部在所述换热器上的投影与所述换热器的异音区域重叠;
连接部,与所述整流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舌,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蜗舌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蜗舌的一端向所述换热器的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蜗舌的端部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蜗舌的端部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部与所述连接部呈夹角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安装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以将所述壳体分隔为容纳所述风机组件的第一腔室和容纳所述换热器的第二腔室,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件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整流部均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进风口的边沿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部设于所述安装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并靠近所述换热器。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蜗壳,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蜗壳连接;
风机,设于所述蜗壳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开设有出风口,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出风口的边沿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异音区域为所述风机组件吹出的风与所述换热器的夹角在60°-90°之间的区域。
CN202321341697.XU 2023-05-30 2023-05-30 空调器 Active CN2199342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1697.XU CN219934248U (zh) 2023-05-30 2023-05-30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1697.XU CN219934248U (zh) 2023-05-30 2023-05-30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4248U true CN219934248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93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41697.XU Active CN219934248U (zh) 2023-05-30 2023-05-30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42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55023B1 (en) Centrifugal fan, air duct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4566625B (zh) 风管室内机
CN110671746B (zh) 风道结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345777U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111595091A (zh) 压缩机仓和制冷设备
CN111023545A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219934248U (zh) 空调器
WO2019037526A1 (zh) 导风结构及风扇
JP2012013397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1689757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5490035U (zh)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CN213872910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20062100U (zh) 空调器
CN221349369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1076397A (zh) 进风格栅、进风面板及包含其的空调
CN219888341U (zh) 导流装置、风机及空调
CN218936511U (zh) 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21948651U (zh) 一种新型变频器风道散热结构
JP382920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6924533U (zh) 室内空调器
CN219083259U (zh) 一种水平出风的风道结构及其空调
CN219433378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644346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3630709U (zh) 移动式空调器
US20240060657A1 (en) Wall-mounted air conditio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