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2723U - 回转支承 - Google Patents

回转支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2723U
CN219932723U CN202321491060.9U CN202321491060U CN219932723U CN 219932723 U CN219932723 U CN 219932723U CN 202321491060 U CN202321491060 U CN 202321491060U CN 219932723 U CN219932723 U CN 2199327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ring
main push
arc
roller assembl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9106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俊豪
陈浩林
张思颖
刘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9106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27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27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27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转支承。回转支承包括外圈组件、内圈、主推滚子组件和径向滚子组件,外圈组件同轴套设在内圈上,主推滚子组件和径向滚子组件沿回转支承的轴向间隔设置在内圈与外圈之间,内圈与外圈组件通过主推滚子组件和径向滚子组件滚动连接,且径向滚子组件背离主推滚子组件一侧的内圈与外圈组件滑动连接;主推滚子组件包括多个主推滚子,多个主推滚子沿内圈的周向间隔设置,外圈组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多个主推滚子一一对应嵌设在多个安装槽内;径向滚子组件包括多个滚珠和多个隔离块,多个滚珠与多个隔离块沿内圈的周向逐一交替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使用寿命较长。

Description

回转支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转支承。
背景技术
回转支承是一种大型或特大型带有齿圈、多功能孔眼、油路和密封圈、能够同时承受轴向力、径向力和倾覆力矩的组合轴承。
相关技术,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外圈和承载滚柱组件、支撑滚柱组件和径向滚柱组件,其中,承载滚柱组件包括多个承载滚柱,多个承载滚柱通过第一保持架限位。支撑滚柱组件包括多个支撑滚柱,多个支撑滚柱通过第二保持架限位。径向滚柱组件包括多个径向滚柱,多个径向滚柱通过第三保持架限位。
然而,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和第三保持架均采用分段式,易造成回转支承的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转支承,以解决回转支承易失效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转支承,包括外圈组件、内圈、主推滚子组件和径向滚子组件,外圈组件同轴套设在内圈上,主推滚子组件和径向滚子组件沿回转支承的轴向间隔设置在内圈与外圈之间,内圈与外圈组件通过主推滚子组件和径向滚子组件滚动连接,且径向滚子组件背离主推滚子组件一侧的内圈与外圈组件滑动连接;
主推滚子组件包括多个主推滚子,多个主推滚子沿内圈的周向间隔设置,外圈组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多个主推滚子一一对应嵌设在多个安装槽内;
径向滚子组件包括多个滚珠和多个隔离块,多个滚珠与多个隔离块沿内圈的周向逐一交替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径向滚子组件背离主推滚子组件一侧的内圈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啮合部,外圈组件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一啮合部相匹配的第二啮合部,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滑动连接,且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相互啮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主推滚子的轴向与水平面具有夹角,夹角不大于45°。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主推滚子包括主推滚子本体和设置在主推滚子本体两端的修型部,滚子本体与内圈抵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主推滚子本体的母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弧形,内圈具有第一滚道,第一滚道的型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弧形,第一弧形与第二弧形对应设置,第一弧形的中点与对应的第二弧形的中点重合,且第二弧形的曲率半径不等于对应的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
安装槽的内壁具有第二滚道,第二滚道的型线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弧形,第一弧形与第三弧形对应设置,第一弧形的中点与对应的第三弧形的中点重合,且第三弧形的曲率半径不等于对应的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主推滚子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主推滚子组件沿回转支承的径向间隔设置;
第一滚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滚道之间连接有弧形部,弧形部与外圈组件具有间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主推滚子组件的数量为两个,外圈组件包括第一外圈、第二外圈、第三外圈和挡边;
第二啮合部设置在第三外圈的内壁,且第三外圈与内圈通过滚珠滚动连接;
第二外圈的底面与第三外圈的顶面抵接,第一外圈的底面与第二外圈的顶面抵接,挡边的顶面与第一外圈的底面抵接,挡边位于内圈围成的区域内,第一外圈的轴线、第二外圈、第三外圈和挡边的轴线共线;
其中,一主推滚子组件对应的安装槽由第二外圈与第一外圈形成,另一主推滚子组件对应的安装槽由第一外圈与挡边形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还包括连接件,挡边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一外圈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孔相匹配的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对应设置,连接件经第二连接孔插设在第一连接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内圈的外壁设置有第三滑道,第三外圈的内壁具有与第三滑道相对应的第四滑道,径向滚子组件位于第三滑道与第四滑道围成的区域内,各滚珠与第三滑道具有两个抵接点,且各滚珠与第四滑道具有两个抵接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内圈的内壁设置有锥齿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通过设置外圈组件、内圈、主推滚子组件和径向滚子组件,外圈组件同轴套设在内圈上,主推滚子组件和径向滚子组件沿回转支承的轴向间隔设置在内圈与外圈之间,内圈与外圈组件通过主推滚子组件和径向滚子组件滚动连接,且径向滚子组件背离主推滚子组件一侧的内圈与外圈组件滑动连接。这样,利用滑动连接代替滚动连接,从而可以取消保持架。主推滚子组件包括多个主推滚子,多个主推滚子沿内圈的周向间隔设置,外圈组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多个主推滚子一一对应嵌设在多个安装槽内。这样,利用安装槽来约束主推滚子,从而可以取消保持架。径向滚子组件包括多个滚珠和多个隔离块,多个滚珠与多个隔离块沿内圈的周向逐一交替设置。这样,利用隔离块来约束滚珠,从而可以取消保持架。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通过取消保持架的设置,从而避免相关技术中因滚柱与保持架的不正常运转造成的回转支承的失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转支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转支承中径向滚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转支承中主推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外圈组件;
110-安装槽;
120-第二啮合部;
130-第一外圈;
140-第二外圈;
150-第三外圈;
160-挡边;
200-内圈;
210-第一啮合部;
300-主推滚子组件;
310-主推滚子;
311-主推滚子本体;
312-修型部;
400-径向滚子组件;
410-滚珠;
420-隔离块;
500-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维护工具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维护工具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相关技术中,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外圈和承载滚柱组件、支撑滚柱组件和径向滚柱组件,其中,承载滚柱组件包括多个承载滚柱,多个承载滚柱通过第一保持架限位。支撑滚柱组件包括多个支撑滚柱,多个支撑滚柱通过第二保持架限位。径向滚柱组件包括多个径向滚柱,多个径向滚柱通过第三保持架限位。
然而,对于大直径的回转支承,保持架很难做成整体式,因此多采用分段式。也就是说,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和第三保持架均采用分段式。而分段式保持架在运转时很容易,段与段之间会产生碰撞,从而导致滚柱与保持架产生碰撞。因此,回转支承中保持架的磨损极为剧烈,一旦保持架出现问题,滚柱的正常运转也会紊乱,很有可能导致回转支承整体运转卡滞,产生明显的噪音。滚道由于滚柱与保持架之间的不正常运转,出现磨损加剧,产生微裂纹,最终加速回转支承的失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取消保持架的设置,从而避免因滚柱与保持架的不正常运转造成的回转支承的失效。
进一步的,回转支承在强弯矩作用的情况下,内圈整体发生偏转,滚柱与滚道之间的接触产生变化,载荷由正常情况下较为均匀的分布转变为滚柱部分偏载,导致应力集中,不仅会干扰保持架与滚柱的正常运转发生倾斜卡死现象,而且在局部应力集中位置会加速次表面裂纹产生,最终导致回转支承提前失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通过在外圈和内圈上设置相互啮合的啮合齿,从而限制内圈的偏转。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转支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转支承中径向滚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包括外圈组件100、内圈200、主推滚子组件300和径向滚子组件400。
外圈组件100同轴套设在内圈200上,主推滚子组件300和径向滚子组件400沿回转支承的轴向间隔设置在内圈200与外圈之间,内圈200与外圈组件100通过主推滚子组件300和径向滚子组件400滚动连接。
其中,主推滚子组件300包括多个主推滚子310,多个主推滚子310沿内圈200的周向间隔设置,外圈组件100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110,多个主推滚子310一一对应嵌设在多个安装槽110内。这样,利用安装槽110来约束主推滚子310,从而可以取消保持架。简化了回转支承的结构,内部空间利用率增加,可将省去保持架的空间,用以增加主推滚子310的长度与数量,提升回转支承整体承载能力,而且避免了在运行过程中保持架率先磨损导致运转卡滞,噪音等系列问题。
其中,径向滚子组件400包括多个滚珠410和多个隔离块420,多个滚珠410与多个隔离块420沿内圈200的周向逐一交替设置。这样,利用隔离块420来约束滚珠410,从而可以取消保持架。
其中,径向滚子组件400背离主推滚子组件300一侧的内圈200与外圈组件100滑动连接。这样,利用滑动连接代替滚动连接,从而可以取消保持架。
需要说明的是,主推滚子组件300主要用于承载轴向力,径向滚子组件400主要用于承载径向力,径向滚子组件400背离主推滚子组件300一侧的内圈200与外圈组件100滑动连接主要用于承载倾覆力矩。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见图3所示,为了限制内圈200的偏转,径向滚子组件400背离主推滚子组件300一侧的内圈200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啮合部210,外圈组件100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一啮合部210相匹配的第二啮合部120,第一啮合部210与第二啮合部120滑动连接,且第一啮合部210与第二啮合部120相互啮合。
可以理解的是,回转支承在强弯矩(倾覆力矩)作用的情况下,内圈200整体发生偏转,也就是说,内圈200的轴线与外圈组件100的轴线具有夹角。通过设置第一啮合部210与第二啮合部120,第一啮合部210与第二啮合部120相互啮合,从而可以限制内圈200的偏转,防止主推滚子组件300产生偏载导致局部应力集中的现象,提高了回转支承承载倾覆力矩的性能。
参见图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使主推滚子310可以同时承载轴向力和径向力,从而降低径向滚子组件400的负载,主推滚子310的轴向与水平面具有夹角,夹角不大于45°。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主推滚子310可以主要承受轴向力,夹角不大于45°。
需要说明的是,水平面为图1中的水平面。
示例性的,主推滚子310的轴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为45°,或者,主推滚子310的轴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为30°。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转支承中主推滚子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4所示,为了避免应力集中,主推滚子310包括主推滚子本体311和设置在主推滚子本体311两端的修型部312,滚子本体与内圈200抵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主推滚子本体311两端的修型部312,大幅降低了边缘应力集中状态,显著优化了主推滚子310的承载状态。同时,修型部312与安装槽110配合也可以起到承载的作用。
具体的,修型部312可以呈半球型或者半椭球型。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推滚子本体311的母线c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弧形,内圈200具有第一滚道,第一滚道的型线d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弧形,第一弧形与第二弧形对应设置,第一弧形的中点与对应的第二弧形的中点重合,当第一弧形为凸弧时,对应的第二弧形为凹弧,且第二弧形的曲率半径大于对应的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当第一弧形为凹弧时,对应的第二弧形为凸弧,第二弧形的曲率半径小于对应的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弧形为多个时,主推滚子本体311的母线c可以呈波浪型。而且,当第一弧形为N个时,主推滚子本体311的母线c与第一滚道的型线d有N个接触点。
安装槽110的内壁具有第二滚道,第二滚道的型线e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弧形,第一弧形与第三弧形对应设置,当第一弧形为凸弧时,对应的第三弧形为凹弧,第一弧形的中点与第三弧形的中点重合,且第三弧形的曲率半径大于对应的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当第一弧形为凹弧时,对应的第三弧形为凸弧,第二弧形的曲率半径小于对应的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
当第一弧形为N个时,主推滚子本体311的母线c与第二滚道的型线e有N个接触点。
示例性的,第一弧形为凸弧,且数量为一个。初始状态时,第一弧形的中点与第二弧形的中点重合,第一弧形的中点与第三弧形的中点重合,第二弧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第三弧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这样,在受载转动过程中,第一弧形与第二弧形具有由一个接触点弹性变形形成接触区域,其他位置具有间隙,第一弧形与第三弧形具有由一个接触点弹性变形形成接触区域,其他位置具有间隙,从而有利于主推滚子310相对外圈组件100和内圈200转动,减少主推滚子310的磨损。
当第一弧形、第二弧形和第三弧形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主推滚子本体311与第一滚道,主推滚子本体311与第二滚道的接触点变多,在受载转动过程中,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可以提高主推滚子310的承载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主推滚子310的承载能力,主推滚子310整体进行淬火处理。
参见图1所示,为了提高承载能力,主推滚子组件3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主推滚子组件300沿回转支承的径向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主推滚子组件300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主推滚子组件300沿回转支承的径向间隔设置。
当主推滚子组件300的数量为两个,第一滚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滚道之间连接有弧形部,弧形部与外圈组件100具有间隙。
当轴向力较大时,内圈200与外圈组件100发生位移和变形,从而使弧形部与外圈组件100抵接,这样,通过弧形部和外圈组件100的配合,可以承载部分轴向载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推滚子组件300的数量为两个,为了便于回转支承的组装,外圈组件100包括第一外圈130、第二外圈140、第三外圈150和挡边160。
第二啮合部120设置在第三外圈150的内壁,且第三外圈150与内圈200通过滚珠410滚动连接。
第二外圈140的底面与第三外圈150的顶面抵接,第一外圈130的底面与第二外圈140的顶面抵接,挡边160的顶面与第一外圈130的底面抵接,挡边160位于内圈200围成的区域内,第一外圈130的轴线、第二外圈140、第三外圈150和挡边160的轴线共线。
其中,一主推滚子组件300对应的安装槽110由第二外圈140与第一外圈130形成,另一主推滚子组件300对应的安装槽110由第一外圈130与挡边160形成。
为了连接挡边160和第一外圈130,回转支承还包括连接件,挡边16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一外圈130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孔相匹配的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对应设置,连接件经第二连接孔插设在第一连接孔内。
具体的,连接件可以为螺钉或者连接销。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内圈200的外壁设置有第三滑道,第三外圈150的内壁具有与第三滑道相对应的第四滑道,径向滚子组件400位于第三滑道与第四滑道围成的区域内,各滚珠410与第三滑道具有两个抵接点,且各滚珠410与第四滑道具有两个抵接点。
可以理解的是,径向滚子组件400采用四点接触球式承载结构,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径向滚柱组件,结构更简化。使用时,由于径向力仅为轴向力的几分之一,因此采用此结构足够满足径向力的承载。而且,滚珠410存在四个接触点,灵活性较强,也可分担轴向力与倾覆力矩。因此,径向滚子组件400可以与主推滚子组件300配合,提高回转支承在轴向和径向的承载能力。径向滚子组件400可以与第一啮合部210、第二啮合部120配合,提高回转支承承载倾覆力矩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滚珠410和隔离块420可以为相关技术中常用的滚珠410和隔离块420,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内圈200的内壁设置有锥齿轮500。通过锥齿轮500的设置,可以使得回转支承进行相交轴传动,增加了回转支承的应用领域(齿轮传动,轴传动等),避免回转支承受到工作环境的制约,不会影响回转支承的实用价值。而且,锥齿轮500结构具有运转稳定且噪音小等特点,锥齿轮500设计的回转支承,使得回转支承的实用性提高,避免因为大扭矩受损且降低运转噪声,避免造成噪音污染,并且运转稳定性提高,不易使得机械设备受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圈组件、内圈、主推滚子组件和径向滚子组件,所述外圈组件同轴套设在所述内圈上,所述主推滚子组件和所述径向滚子组件沿所述回转支承的轴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组件通过所述主推滚子组件和所述径向滚子组件滚动连接,且所述径向滚子组件背离所述主推滚子组件一侧的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组件滑动连接;
所述主推滚子组件包括多个主推滚子,多个主推滚子沿所述内圈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外圈组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多个所述主推滚子一一对应嵌设在多个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径向滚子组件包括多个滚珠和多个隔离块,多个所述滚珠与多个所述隔离块沿所述内圈的周向逐一交替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滚子组件背离所述主推滚子组件一侧的所述内圈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啮合部,所述外圈组件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部相匹配的第二啮合部,所述第一啮合部与所述第二啮合部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啮合部与所述第二啮合部相互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推滚子的轴向与水平面具有夹角,所述夹角不大于45°。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推滚子包括主推滚子本体和设置在所述主推滚子本体两端的修型部,所述滚子本体与所述内圈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推滚子本体的母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弧形,所述内圈具有第一滚道,所述第一滚道的型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弧形,所述第一弧形与所述第二弧形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弧形的中点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弧形的中点重合,且所述第二弧形的曲率半径不等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
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具有第二滚道,所述第二滚道的型线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弧形,所述第一弧形与所述第三弧形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弧形的中点与对应的所述第三弧形的中点重合,且所述第三弧形的曲率半径不等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弧形的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推滚子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主推滚子组件沿所述回转支承的径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滚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滚道之间连接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与所述外圈组件具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推滚子组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外圈组件包括第一外圈、第二外圈、第三外圈和挡边;
所述第二啮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圈的内壁,且所述第三外圈与所述内圈通过所述滚珠滚动连接;
所述第二外圈的底面与所述第三外圈的顶面抵接,所述第一外圈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外圈的顶面抵接,所述挡边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外圈的底面抵接,所述挡边位于所述内圈围成的区域内,所述第一外圈的轴线、所述第二外圈、所述第三外圈和所述挡边的轴线共线;
其中,一所述主推滚子组件对应的所述安装槽由所述第二外圈与所述第一外圈形成,另一所述主推滚子组件对应的所述安装槽由所述第一外圈与所述挡边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挡边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外圈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匹配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对应设置,所述连接件经所述第二连接孔插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的外壁设置有第三滑道,所述第三外圈的内壁具有与所述第三滑道相对应的第四滑道,所述径向滚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三滑道与所述第四滑道围成的区域内,各所述滚珠与所述第三滑道具有两个抵接点,且各所述滚珠与所述第四滑道具有两个抵接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的内壁设置有锥齿轮。
CN202321491060.9U 2023-06-12 2023-06-12 回转支承 Active CN2199327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1060.9U CN219932723U (zh) 2023-06-12 2023-06-12 回转支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1060.9U CN219932723U (zh) 2023-06-12 2023-06-12 回转支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2723U true CN219932723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88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91060.9U Active CN219932723U (zh) 2023-06-12 2023-06-12 回转支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27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83769B (zh) 一种具有高偏载承载能力的新型调心回转支承
JP5797331B2 (ja) 大型転がり軸受
US3814488A (en) Bearing assembly
CN113339411B (zh) 一种掘进机主轴承及其轴向保持架和径向保持架
CN219932723U (zh) 回转支承
US3476453A (en) Plummer-blocks for the cylinders of rolling mills
CN114483772B (zh) 一种具有高承载能力的回转支承
CN114909395B (zh) 一种预调整耐蠕变高转速推力滚子轴承
CN211398271U (zh) 一种双排同径耐高温回转支承
CN215487239U (zh) 一种滚动体及多向承载高刚性双锥滚子轴承
CN219827459U (zh) 回转支承
CN202391973U (zh) 一种调心滚子轴承剖分式保持架
EP3914831B1 (en) Stacked thrust tapered dissimilar series roller bearing
CN216951284U (zh) 外圈为渗碳钢的多列圆柱滚子轴承
CN210240303U (zh) 一种回转支承底座
CN110925297A (zh) 一种双排同径耐高温回转支承
CN215861345U (zh) 一种新型高强度调心直线复合刮刀轴承
CN219791394U (zh) 一种链条结构及v型板输送链条
CN216343404U (zh) 一种多段弧修型滚子及其调心滚子轴承
CN216199806U (zh) 一种耐用轴承
CN216278981U (zh) 一种外圈自带挡边新型四列圆柱滚子轴承
CN213064329U (zh) 一种港口集装箱移动设备用回转支承
CN202326709U (zh) 外齿交叉滚子式回转支承轴承
CN216691867U (zh) 一种回转支承结构
CN219953959U (zh) 组合角接触轴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