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1957U - 一种头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头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1957U
CN219871957U CN202321196996.9U CN202321196996U CN219871957U CN 219871957 U CN219871957 U CN 219871957U CN 202321196996 U CN202321196996 U CN 202321196996U CN 219871957 U CN219871957 U CN 219871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groove
clamping
lug
b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9699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灵云
杨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9699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1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1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1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头戴设备,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头戴设备中头带与设备主体之间连接不紧密的问题。上述头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头戴结构,设备主体上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头戴结构上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插入所述第一卡接部后,能够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内,以使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头戴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或所述第二卡接部上设有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用于受外力按压时,分离卡接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以拆卸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头戴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头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终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头戴设备。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智能头盔等头戴设备都是通过头带来将穿戴设备佩戴至头部。在实际应用中,头戴设备的设备主体与头带之间通常倒扣结构进行连接,其中,采用倒扣结构进行连接的原理是在设备主体上设置挂钩结构,在头带上设置带扣结构,通过调节头带的长度使头戴设备勒紧头部,以使挂钩结构与带扣结构因受到较强的拉力而拉紧,进而实现头带与设备主体的连接。
但是,利用上述倒扣结构连接设备主体与头带时,在用户将头戴设备佩戴至头部的场景中,若用户通过调节头带的长度未将头戴设备勒紧头部,或者用户无法通过调节头带的长度使头戴设备勒紧头部,则带扣结构很容易从挂钩结构上脱落,断开头带与设备主体之间的连接,导致头带与设备主体之间的连接不紧密。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紧密的结构以保证头带与设备主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头戴设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的头戴设备中头带与设备主体之间连接不紧密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头戴设备,头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头戴结构,所述设备主体上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头戴结构上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插入所述第一卡接部后,能够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部内,以使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头戴结构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卡接部或所述第二卡接部上设有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用于受外力按压时,分离卡接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以拆卸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头戴结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通过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之间的卡接以固定连接设备主体和头戴结构,然后通过设置在第一卡接部或第二卡接部上的按压组件分离卡接的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以拆卸固定连接的设备主体和头戴结构,在固定连接或拆卸头带(例如头戴结构)与设备主体的过程均无需头戴设备与用户头部的相互配合,有效避免了因头戴设备未勒紧头部而导致头带与设备主体之间连接不紧密的问题,确保了头带和设备主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紧密性。
此外,基于上述结构设置,在组装设备主体和头戴结构的过程中,第二卡接部可以直接插入第一卡接部内,并与第一卡接部卡接,无需按压设置在第一卡接部或第二卡接部上的按压组件即可实现第二卡接部与第一卡接部的卡接,进一步简化了固定连接设备主体和头戴结构的步骤,提升了设备主体和头戴结构的组装和连接效率。
可选地,头戴结构与第二卡接部之间可以采用点胶、双摄注塑、螺钉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按压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卡接部上,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基座和顶块销;
所述基座包括容纳腔和插接槽,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插接槽连通;
所述顶块销弹性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舌片,所述舌片上设有卡槽,所述舌片插入所述插接槽时,使所述顶块销在弹力作用下卡接在所述卡槽内;
所述按压组件与所述基座弹性连接,当按压所述按压组件时,所述按压组件的一端抵压所述顶块销,以使所述顶块销脱离所述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舌片上的卡槽与顶块销之间的卡接以固定连接设备主体和头戴结构,连接方式简单可靠,且顶块销弹性设置在容纳腔内的结构设计有效减小了顶块销的设置面积及安装面积,降低了第一卡接部的设置高度,节约了材料成本。
可选地,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插接槽通过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插接槽的槽口方向一致。容纳腔的开口方向与插接槽的槽口方向一致的设计,有助于将整个第一卡接部设置于设备主体的某一侧壁上,便于设备主体的结构设计、加工以及与第一卡接部的组装,有利于节省第一卡接部1的安装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头戴设备的组装效率。
示例性的,所述顶块销弹性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具体可以是所述顶块销远离所述插接槽的一侧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同样的,所述按压组件与所述基座弹性连接具体也可以是在所述按钮与所述基座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其中,第一弹性件和/或第二弹性件可以为松紧带、弹簧、扭簧或者弹片中的任意一种。
示例性的,舌片可以是金属材质,也可以是其他硬质材质。
可选地,当与舌片连接的头戴结构为软性材质时,第二卡接部可以仅包括舌片,舌片与头戴结构直接连接,以利用软性材质的弹性力,通过拉伸软性材质实现对头戴结构长度的调节;第二卡接部还可以包括回环、日字扣、子母扣等结构,以利用回环、日字扣、子母扣等结构连接舌片与头戴结构,利用回环、日字扣、子母扣等结构对头戴结构长度进行调节。
可选地,当头戴结构为硬质材质时,可以在头戴结构中设置转轮组部件等部件用于调节头戴结构的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块销靠近所述插接槽的一侧设有倒角;
当所述舌片插入所述插接槽时,所述舌片的底部抵压在所述倒角的表面上滑动,使得所述顶块销向远离所述插接槽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倒角与所述卡槽相对时,所述顶块销在弹力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插接槽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倒角卡接在所述卡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卡接部沿插接槽的槽口插入插接槽时,第二卡接部会抵压倒角的表面并沿倒角的表面滑动,对第二卡接部在插接槽内的装配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顶块销靠近插接槽的一端卡接在第二卡接部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块销为环形,所述顶块销的内侧壁包括第一斜面,所述按压组件的一端设有第二斜面;
当按压所述按压组件时,所述第二斜面抵压所述第一斜面,以使所述顶块销向远离所述插接槽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顶块销脱离所述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块销为环形设计不仅便于在顶块销的内侧壁上设置第一斜面,而且能够减少顶块销在容纳腔内的设置面积,优化了顶块销在容纳腔内的结构布局,有利于在环形顶块销的外侧壁设置弹性件实现与容纳腔的弹性连接,以均衡顶块销的受力。
此外,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抵接设置有利于按钮与顶块销之间的滑动,达到省力的目的。且便于在按压按压组件时,使顶块销向远离插接槽的方向运动,进而断开顶块销与卡槽的卡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斜面的倾斜角度为37°~54°,和/或,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度为37°~54°。
可选地,所述第一斜面的倾斜角度为45°,和/或,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度为4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节省按压组件与顶块销的材料成本,而且能够尽可能增大按压组件与顶块销之间的受力面积和接触面积,以提升按压组件和顶块销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提高按钮在受外力按压时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腔的底壁上设有定位轴,所述按压组件的一端设有安装槽,所述定位轴与所述按压组件弹性连接;
当按压所述按压组件时,所述安装槽向靠近所述定位轴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斜面抵压在所述第一斜面上滑动,使所述顶块销向远离所述插接槽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顶块销脱离所述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按压组件受外力按压时,所述定位轴与所述按压组件之间的弹性连接可以提供稳定、定向的弹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块销的外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耳,所述第一凸耳与所述容纳腔弹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耳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凸耳分别位于所述顶块销相对的两个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按压组件被外力按压的情况下,通过按压组件抵压顶块销,使两个第一凸耳与容纳腔侧壁之间的弹性件压缩,进而带动顶块销平稳的向远离插接槽的方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按钮和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按钮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基座弹性连接;
外力按压所述按钮时,所述按钮沿所述安装孔轴向移动,以使所述按钮的一端抵压在所述顶块销上,以使所述顶块销向远离所述插接槽的方向移动。
示例性的,所述按钮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与所述按钮靠近所述基座的一端之间设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安装孔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台阶用于防止所述按钮靠近所述基座的一端由所述安装孔脱出所述盖板;
所述盖板用于封盖所述容纳腔,当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容纳腔上时,所述按钮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盖板,所述按钮的另一端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钮上的第一台阶将卡接在盖板靠近基座的一端,在实际应用中,按钮在受外力按压时既可沿安装孔进行轴向运动。第一台阶与安装孔相配合的结构设计不仅对按钮移动的距离和方向起到引导作用,而且也避免了按钮在安装孔的径向上发生晃动。此外,通过盖板封盖容纳腔,还可以有效减少外部灰尘等物质进入容纳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按压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卡接部上;
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
所述按压组件包括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弹性连接,所述第一卡扣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耳,所述第二卡扣的一端设有第三凸耳,所述按压组件插入所述卡接槽时,所述第二凸耳和所述第三凸耳在弹力作用下分别插入到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中,以使所述按压组件与所述卡接槽卡接;
当反向按压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时,所述第二凸耳和所述第三凸耳分别向远离卡接的所述第一通孔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二凸耳和所述第三凸耳均脱离所述第一通孔,以使所述按压组件脱离所述卡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在将按压组件卡接在第一卡接部内的时候能够通过第一通孔实现第二凸耳和第三凸耳的精准卡接,且第二凸耳和第三凸耳分别与第一通孔的卡接设置,能够增强头戴结构和设备主体固定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便头戴结构和设备主体之间的拆卸和安装。此外,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的弹性连接,有利于增加按压组件的整体弹性,从而使得第二凸耳和第三凸耳插入对应的第一通孔中进行卡接的过程更加省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卡接部还包括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用于连接所述按压组件和所述头戴结构。该封装结构不仅能够实现对按压组件的封装,还可以实现按压组件和头戴结构的固定连接。
示例性的,封装结构具体可以包括固定架、底座和容置槽;
所述固定架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上设有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台阶,所述按压组件远离所述第二凸耳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相对所述固定架的两端凸出,所述第二台阶用于防止所述按压组件远离所述第二凸耳的一端由所述第二通孔脱出所述固定架;
所述底座的一端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壁上设有向内侧延伸的第三台阶,所述按压组件靠近所述第二凸耳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并相对所述底座的两端凸出,使所述固定架设于所述第三台阶的一侧表面;
所述容置槽设于所述第三台阶的另一侧表面,所述容置槽的侧壁上相对设置有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所述按压组件插入所述容置槽中,以使所述第二凸耳通过所述第四通孔凸出所述容置槽的一端,所述第三凸耳通过所述第五通孔凸出所述容置槽的另一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架、底座以及容置槽之间相互配合的结构设计就可以将按压组件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头戴结构也可以有多种连接方式与与第二卡接部连接,例如,将头戴结构的端部与底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或者将头戴结构的端部与容置槽固定连接等等,通过简单可靠的连接方式,提高第二卡接部的组装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接部还包括弹压结构,所述弹压结构与所述卡接槽固定连接;
在所述第二凸耳和所述第三凸耳均脱离所述第一通孔后,所述弹压结构向所述按压组件施加第一方向的弹性力,以使所述按压组件脱离所述卡接槽。
示例性的,所述卡接槽的底壁上可以设有第六通孔,所述弹压结构经所述第六通孔插入所述卡接槽内,所述弹压结构用于在所述按压组件与所述第一通孔卡接时,所述弹压结构向所述按压组件施加第一方向的弹性力;
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弹性力作用下,所述按压组件向所述弹压结构施加第二方向的压力,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按压组件脱离第一通孔卡接的过程中,弹压结构能够主动弹出按压组件,便于按压组件的拆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戴结构由软性材质构成,所述头戴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段和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两侧的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户在佩戴软性材质的头戴结构后,能够随意切换使用头戴设备的场景(如躺着、站着或坐着使用头戴设备),提高头戴设备使用的舒适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头戴结构由硬质材质构成,所述头戴结构中设有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电源用于为所述设备主体的电源提供电能和/或为所述设备主体提供电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产品设计中,可以分别针对上述第一卡接部或第二卡接部上设置按压组件的示例设置对应的软质头戴结构和硬质头戴结构,提高头戴结构使用的灵活性,丰富头戴设备的使用场景,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第一电源可以位置在头戴结构中第一连接段内。当然,考虑到头戴结构为硬质材质时,用户佩戴了该头戴设备的舒适性,还可以将第一电源还可以设置在任意一段或两段的第二连接段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增加头戴设备中设备主体的续航能力。
可选地,穿戴设备中头戴结构的重量与设备主体的重量比约为1:1.1~1.3。通过设置头戴设备中设备主体与头戴结构的重量配比,提高头戴设备佩戴的舒适性与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主体上设有充电口,所述充电口用于为所述设备主体内的电源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头戴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头戴设备拆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卡接部的整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卡接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卡接部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与图5所示的第一卡接部对应的第二卡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头戴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7中头戴设备拆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卡接部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与图9所示的第一卡接部对应的另一视角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与图10所示的第一卡接部对应的第二卡接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与图10所示的第一卡接部对应的第二卡接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头戴设备上设置充电口和充电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设备主体;1、第一卡接部;11、基座;110、容纳腔;111、插接槽;112、第一开口;113、第二弹性件;114、定位轴;12、顶块销;120、倒角;121、第一斜面;122、第一凸耳;13、第一弹性件;14、卡接槽;140、第一通孔;141、第六通孔;142、第一凸起;1420、第一固定孔;15、弹压结构;150、顶板;1500、第二固定孔;1501、第二容纳槽;151、弹压座;1510、第一弹压座;1511、第二弹压座;1512、第一容纳槽;152、第四弹性件;
101、充电口;
200、头戴结构;2、第二卡接部;21、舌片;210、卡槽;22、固定架;220、第二通孔;2201、第二台阶;23、底座;230、第三通孔;2301、第三台阶;24、容置槽;240、第四通孔;241、第五通孔;
201、第一连接段;202、第二连接段;
300、充电线;
3、按压组件;31、按钮;310、第二斜面;311、第一台阶;312、安装槽;32、盖板;320、安装孔;33、第一卡扣;330、第二凸耳;331、第一连接柱;332、第一连接板;333、第一按压板;34、第二卡扣;340、第三凸耳;341、第二连接柱;342、第二连接板;343、第二按压板;35、第三弹性件;
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W、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侧”、“上”、“底”、“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众所周知,VR、AR、MR、智能头盔等头戴设备都是通过头带来将穿戴设备佩戴至头部。在实际应用中,头戴设备的设备主体与头带之间通常倒扣结构进行连接,其中,采用倒扣结构进行连接的原理是在设备主体上设置挂钩结构,在头带上设置带扣结构,通过调节头带的长度使头戴设备勒紧头部,以使挂钩结构与带扣结构因受到较强的拉力而拉紧,进而实现头带与设备主体的连接。
但是,利用上述倒扣结构连接设备主体与头带时,在用户将头戴设备佩戴至头部的场景中,若用户通过调节头带的长度未将头戴设备勒紧头部,或者用户无法通过调节头带的长度使头戴设备勒紧头部,则带扣结构很容易从挂钩结构上脱落,断开头带与设备主体之间的连接,导致头带与设备主体之间的连接不紧密。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紧密的结构以保证头带与设备主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本申请提供一种头戴设备,该头戴设备包括头戴结构和设备主体,在设备主体上设有第一卡接部,在头戴结构上也对应设有第二卡接部,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卡接部插入第一卡接部后能够卡接在第一卡接部内,实现头戴结构与设备主体之间的固定连接;在第一卡接部或第二卡接部上设有按压组件,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外力按压上述按压组件即可分离卡接的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以拆卸头戴结构和设备主体,在组装和拆卸头戴结构和设备主体的过程中无需头戴设备与用户头部的相互配合,结构设计简单可靠,提高了拆卸和安装头戴结构与设备主体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可以是VR设备、AR设备、MR设备、智能头盔、头戴式耳机、智能眼镜或者头戴照明设备中的任意一种,头戴设备也可以是利用头戴结构将设备主体穿戴至用户头部的其他设备。头戴设备中的设备主体可以是显示设备、照明设备或者音频设备等,本申请对头戴设备的具体类型以及头戴设备中设备主体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
如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头戴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头戴设备拆分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头戴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头戴设备拆分后的结构示意图。该头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00和头戴结构200,在设备主体100上设有第一卡接部1,头戴结构200上设有第二卡接部2,第二卡接部2插入第一卡接部1后,能够卡接在第一卡接部1内,以使设备主体100与头戴结构200固定连接;第一卡接部1上设有按压组件3(参见图2)或第二卡接部2上设有按压组件3(参见图8),该按压组件3用于分离卡接的第一卡接部1和第二卡接部2,以拆卸设备主体100和头戴结构200。
在实际应用中,在组装设备主体100与头戴结构200时,用户可以直接将头戴结构200上的第二卡接部2插入设备主体100上的第一卡接部1后,与第一卡接部1卡接,以使设备主体100与头戴结构200固定连接,也就是说,在固定连接设备主体100和头戴结构200的过程中,用户无需按压设置在第一卡接部1或第二卡接部2上的按压组件3;在拆卸设备主体100与头戴结构200时,用户需按压上述按压组件3,按压组件3受外力按压时能够分离卡接的第一卡接部1和第二卡接部2,从而断开设备主体100与头戴结构200之间的固定连接。
应理解,第一卡接部1在设备主体100上的具体设置位置比较灵活。示例性的,假设头戴设备为VR设备,那么第一卡接部1可以设置在设备主体100镜腿靠近人脸一侧的内侧壁上;第一卡接部1也可以设置在设备主体100镜腿远离人脸一侧的外侧壁上;第一卡接部1也可以设置在设备主体100镜腿两侧的端部上。
不难理解的,第二卡接部2可以直接设置在头戴结构200两侧的端部,即第二卡接部2直接与头戴结构200固定连接;第二卡接部2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例如连接板、回环等)与头戴结构200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若头戴结构200为软性材质,则可以通过其他结构结合例如魔术贴与魔术毛、纽扣与扣眼等结构来对软质的头戴结构200的长度进行调节,以提升头戴设备的实用性。若头戴结构200为硬质材质,则可以通过例如转轮组等结构来对硬质的头戴结构200的长度进行调节,以提升头戴设备的实用性。
参见图1和图2,按压组件3设于第一卡接部1上,在组装头戴结构200和设备主体100时,可以将头戴结构200上的第二卡接部2直接插入第一卡接部1并卡接在第一卡接部1内;在第二卡接部2与第一卡接部1卡接后,可以通过按压第一卡接部1上的按压组件3,以使卡接在第一卡接部1内的第二卡接部2脱离第一卡接部1,即分离卡接的第二卡接部2与第一卡接部1,实现设备主体100与头戴结构200的拆卸。
基于上述按压组件3设于第一卡接部1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卡接部1的整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卡接部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卡接部1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图4和图5,第一卡接部1除了包括按压组件3,第一卡接部1还可以包括基座11和顶块销12,基座11包括容纳腔110和插接槽111,容纳腔110和插接槽111连通;顶块销12弹性设置在容纳腔110内;按压组件3与基座11弹性连接,当按压按压组件3时,按压组件3的一端抵压顶块销12,以使顶块销12向远离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以使顶块销12脱离与第二卡接部2的卡接。
应理解,参见图4,容纳腔110和插接槽111之间可以设有第一开口112,第一开口112用于连通容纳腔110和插接槽111,顶块销12靠近插接槽111的一侧由第一开口112插入插接槽111。具体地,第一开口112沿与容纳腔110的开口方向相同方向上的高度与顶块销12的高度(与容纳腔110的开口方向同向)相适配,也就是说,第一开口112的侧壁与顶块销12靠近插接槽111一侧的外表面滑动连接。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12的高度也可以灵活设置,满足顶块销12与第二卡接部2的卡接即可,本申请对第一开口112的具体设置高度不作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示例中,容纳腔110的开口方向与插接槽111的槽口方向一致,有助于将整个第一卡接部1设置于设备主体100的同一侧壁上,便于设备主体100的结构设计、加工以及与第一卡接部1的组装,有利于节省第一卡接部1的安装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头戴设备的组装效率。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当按压组件3设于第一卡接部1时,容纳腔110的开口方向也可能与与插接槽111的开口方向不一致,可以根据头戴设备的具体类型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的,基座11可以包括容纳腔110以及与上述容纳腔110连通的端部开口,端部开口与容纳腔110分别位于设备主体100的两个不同侧壁上。
基于上述示例,参见图4和图5,可以在顶块销12远离插接槽111的一侧与容纳腔110的侧壁之间设置第一弹性件13,以通过第一弹性件13将顶块销12弹性设置在容纳腔110内。应理解,第一弹性件13的作用在于将顶块销12远离插接槽111的一侧弹性设置在容纳腔110内,便于灵活地调节顶块销12由第一开口112插入至插接槽111内的长度。示例性的,第一弹性件13的具体类型可以为松紧带、弹簧、扭簧或者弹片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对第一弹性件13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和图4,顶块销12靠近插接槽111的一侧设有倒角120;当第二卡接部2(例如舌片21,下同)的一端插入插接槽111时,第二卡接部2的底部抵压在倒角120的表面上滑动,使得顶块销12向远离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直至倒角120与第二卡接部2中卡槽210(参见图6)相对时,顶块销12在弹力作用下向靠近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以使倒角120卡接在卡槽210内。倒角120的设置能够在第二卡接部2沿插接槽111的槽口插入插接槽111并抵压倒角120的表面时,沿倒角120的表面滑动,对第二卡接部2在插接槽111内的装配起到导向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顶块销12靠近插接槽111的一端卡接在第二卡接部2中。
应理解,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倒角120的表面可以是光滑的平面,也可以是光滑的弧面,这样可以使顶块销12靠近插接槽111的一端滑至第二卡接部2中,提高顶块销12靠近插接槽111的一端与第二卡接部2卡接的顺畅性,便于第二卡接部2的安装。
为了有效缩小第一卡接部1的设置面积,同时达到按压按钮31按压组件3时省力的目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顶块销12为环形,顶块销12的内侧壁包括有第一斜面121,按压组件3靠近基座11的一端设有第二斜面310;在外力按压按压组件3时,按压组件3底部的第二斜面310抵压第一斜面121,使顶块销12向远离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以使顶块销12脱离第二卡接部2,这样就可以分离开卡接的第二卡接部2与顶块销12。
不难理解的,参见图4,顶块销12可以是矩形环,该矩形环靠近插接槽111的一侧能够通过第一开口112插入至插接槽111内,以便与第二卡接部2卡接;当然,顶块销12还可以为圆环形,这样圆环形的顶块销12插入插接槽111内的部分呈现弓形,对应的,可以在第二卡接部2上设置对应的弓形凹槽,这样圆环形的顶块销12靠近插接槽111的一侧可以卡接在弓形凹槽内,实现圆环形顶块销12与第二卡接部2的卡接。
对应的,第一开口112的形状以及第二卡接部2的具体结构设计也可以随顶块销12的形状变化而变化,满足顶块销12能够与第二卡接部2卡接即可,本申请对顶块销12的具体形状、第一开口112的具体形状以及第二卡接部2的具体结构设计不作限定。
在实际设计中,上述顶块销12可以由一体成型结构构成,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增强顶块销12分别与第二卡接部2、容纳腔110或按压组件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牢固性。当然,顶块销12也可以由多个结构件拼接而成。例如,顶块销12由多个依次首尾相连的侧板拼接而成,这样便于对每个侧板的尺寸以及形状分别进行设计、加工及组装,提升组装的灵活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斜面121的倾斜角度为37°~54°;和/或,第二斜面310的倾斜角度为37°~54°。可选地,第一斜面121与第二斜面310的倾斜角度均为45°,也就是说,按压组件3与顶块销12的接触面的倾斜角度为45°,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节省按压组件3与顶块销12的材料成本,而且能够在尽可能增大按压组件3与顶块销12之间的受力面积和接触面积,以提升按压组件3和顶块销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提高按压组件3在受外力按压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顶块销12的外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耳122,第一凸耳122通过第一弹性件13与容纳腔110的侧壁弹性连接。
应理解,为了在按压组件3被外力按压的情况下,按压组件3的一端能够抵压顶块销12,使顶块销12可以受到平衡且稳定的抵压力,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顶块销12外侧壁上设置的第一凸耳122的数量为两个,参见图4和图5,两个第一凸耳122分别位于顶块销12相对的两个侧壁上。
当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在顶块销12远离插接槽111的第一侧壁的外表面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13与容纳腔110的侧壁连接,第一侧壁与第一开口112相对设置。例如,在第一侧壁的外表面设置两个第一弹性件13,两个第一弹性件13的一端与顶块销12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两个第一弹性件13的另一端与容纳腔110的内侧壁固定连接,这样可以简化结构设计,节省第一凸耳122的材料成本且不影响顶块销12受到的抵压力。
参见图4,第一卡接部1上设置的按压组件3包括按钮31和盖板32,盖板32上设有安装孔320,按钮31穿过安装孔320与基座11弹性连接;外力按压按钮31时,按钮31沿安装孔320的轴向移动,以使按钮31的一端抵压顶块销12,以使顶块销12向远离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可以在按钮31远离基座11的一端与按钮31靠近基座11的一端之间设有第一台阶311,第一台阶311的横截面积大于安装孔320的横截面积,第一台阶311用于防止按钮31靠近基座11的一端由安装孔320脱出盖板32;盖板32封盖在容纳腔110上,按钮31的一端凸出于盖板32,按钮31的另一端设于容纳腔110内。
应理解,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台阶311的横截面积大于安装孔320的横截面积,故当按钮31远离基座11的一端穿过安装孔320时,按钮31上的第一台阶311将卡接在盖板32靠近基座11的一端,在实际应用中,按钮31在受外力按压时既可沿安装孔320进行轴向运动。第一台阶311与安装孔320相配合的结构设计不仅对按钮31移动的距离和方向起到引导作用,而且也避免了按钮31在安装孔320的径向上发生晃动。
盖板32靠近容纳腔110一面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与容纳腔110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示例性的,若容纳腔110的形状为长方体,则盖板32靠近容纳腔110一面的形状也为长方体,且容纳腔110的容积与盖板32在容纳腔110上的投影面积相适配,以使盖板32靠近容纳腔110一面的侧壁与容纳腔110的侧壁卡接或通过点胶等固定连接,进而使盖板32能够完全封盖容纳腔110。通过盖板32封盖容纳腔110,还可以有效减少外部灰尘等物质进入容纳腔11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可以在按钮31和基座11之间设置第二弹性件113,以通过第二弹性件113实现按压组件3与基座11弹性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二弹性件113用于提供弹性力,使按压组件3中的按钮31能够实现正常的按下功能与复位功能。
具体地,第二弹性件113的一端与基座11的底壁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113的另一端与按钮31的底部端面固定连接,在外力按压按钮31时,第二弹性件113的弹力收缩,以便按钮31抵压住顶块销12,使顶块销12向远离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在外力消失后,按钮31能够随着第二弹性件113弹力恢复的方向而复位。
应理解,第二弹性件113的具体类型可以参见第一弹性件13。第二弹性件113可以与第一弹性件13相同,也可以与第一弹性件13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保证按钮31受外力按压时,第二弹性件113能够提供稳定、定向的弹力,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容纳腔110的底壁上可以设置定位轴114,按压组件3靠近基座11的一端设有安装槽312;定位轴114与安装槽312的底部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113弹性连接,当外力按压按压组件3时,安装槽312向靠近定位轴114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二斜面310抵压在第一斜面121上滑动,使顶块销12向远离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位轴114设置在容纳腔110的底壁上,且位于顶块销12内,这种巧妙地设计,缩小了第一卡接部1的设置体积,简化了按压组件3以及顶块销12的结构设计,同时,顶块销12既能够与第二卡接部2卡接,又能够与按压组件3相配合驱动顶块销12向远离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解除与第二卡接部2的卡接,使顶块销12的结构简单可靠,有效节约材料成本。
应理解,参见图4和图5,定位轴114的具体结构可以包括导向轴和设置导向轴外围的护板,第二弹性件113套设在导向轴上,且第二弹性件113位于导向轴和护板之间。定位轴114不仅能够对按压组件3起到导向作用,而且能够有效保证第二弹性件113沿与按压组件3按压方向对应的方向伸缩,提升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基于此,当外力按压按压组件3时,安装槽312的槽壁可以与护板的外侧壁接触,并沿护板的外侧壁滑动,以使第二斜面310抵压第一斜面121,使顶块销12向远离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
当然,定位轴114的具体结构也可以不局限于上述结构。示例性的,定位轴114可以仅包括上述结构中的导向轴,第二弹性件113套设在导向轴的外表面;或者,定位轴114可以仅包括上述结构中的护板,第二弹性件113的外表面与护板的内侧壁接触;又或者,定位轴114包括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第二弹性件113夹设在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之间等等。
与图3至图5中的第一卡接部1对应的,如图6所示为与图3至图5中第一卡接部1对应的第二卡接部2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第二卡接部2包括舌片21,该舌片21上设有卡槽210,舌片21沿插接槽111的槽口插入插接槽111时,使顶块销12在弹力作用下卡接在卡槽210内。
在实际应用中,顶块销12与卡槽210卡接后即可固定连接头戴结构200和设备主体100,之后,当按钮31受外力按压时,按钮31抵压在顶块销12上,使顶块销12向远离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顶块销12脱离卡槽210。
参见图6,舌片21可以是金属材质,也可以是其他硬质材质。
可选地,当与舌片21连接的头戴结构200为硬质材质时,舌片21与头戴结构200之间可以采用点胶、双摄注塑、螺钉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当头戴结构200为硬质材质时,可以在头戴结构200中设置转轮组部件等部件用于调节头戴结构200的长度。
可选地,当与舌片21连接的头戴结构200为软性材质时,第二卡接部2可以仅包括舌片21,舌片21与头戴结构200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以利用软性材质的弹性力,通过拉伸软性材质实现对头戴结构200长度的调节;第二卡接部2还可以包括回环、日字扣、子母扣等结构,以利用回环、日字扣、子母扣等结构连接舌片21与头戴结构200,利用回环、日字扣、子母扣等结构对头戴结构200长度进行调节。
示例性的,可以在舌片21与头戴结构200之间设置回环,在头戴结构200的一端设置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以使头戴结构200的一端穿过回环实现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的连接,进而对头戴结构200的长度进行调节。其中,第一连接结构可以是魔术贴与魔术毛中的一种,第二连接结构可以是魔术贴与魔术毛中的另一种。又如,第一连接结构可以是纽扣与扭洞中的一种,第二连接结构可以是纽扣与扭洞中的另一种。再如,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也可以是子母扣等连接结构。
此外,为了提升第一卡接部1与第二卡接部2卡接时的平整度,卡槽210可以设置在舌片21远离头戴结构200的一侧,以使顶块销12与卡槽210卡接后,舌片21能够完全插入插接槽111内。当然,第一开口112在容纳腔110或插接槽111上的设置高度以及舌片21上卡槽210的设置高度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例如头戴设备中设备主体100的比重)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第二卡接部2除了可以是图6所示的舌片21结构外,还可以是随顶块销12的形状或具体结构设计变化的其他结构,其他结构只需满足插入至插接槽111内能够与顶块销12进行卡接的条件即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和图8,按压组件3设于第二卡接部2上,在组装头戴结构200和设备主体100时,可以将第二卡接部2直接插入第一卡接部1并卡接在第一卡接部1中;在拆卸连接的头戴结构200和设备主体100时,可以通过按压设于第二卡接部2上按压组件3,使卡接在第一卡接部1上的第二卡接部2脱离卡接,以分离组装在一起的头戴结构200和设备主体100。
基于上述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卡接部1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与图9所示的第一卡接部1对应的另一视角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和图10,第一卡接部1包括卡接槽14,卡接槽14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140,也就是说,卡接槽14上设有两个第一通孔140,两个第一通孔140相对设置,第一通孔140用于卡接第二卡接部2上设置的按压组件3。
应理解,在实际设计中,卡接槽14上设置的第一通孔140的数量还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示例性的,可以在卡接槽14的任意一个侧壁上设置一个第一通孔140,在第二卡接部2上对应设置按压组件3,以便按压组件3能够卡接在上述第一通孔140内,本申请实施例对卡接槽14上第一通孔140的具体设置数量不作限定,满足与按压组件3进行卡接以固定连接头戴结构200和设备主体100即可。
可选地,参见图9和图10,第一卡接部1还包括弹压结构15,弹压结构15与卡接槽14固定连接;在按压组件3脱离与第一通孔140的卡接后,弹压结构15向按压组件3施加第一方向A的弹性力,以使按压组件3脱离卡接槽14。
具体地,可以在卡接槽14的底壁上设有第六通孔141,弹压结构15经第六通孔141插入卡接槽14内,在按压组件3与第一通孔140卡接时,弹压结构15能够向按压组件3施加第一方向A的弹性力;在第一方向A的弹性力作用下,按压组件3向弹压结构15施加第二方向B的压力,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相反。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9和图10,弹压结构15具体可以包括顶板150和弹压座151,顶板150与弹压座151抵接,上述弹压座151靠近顶板150的一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容纳槽1512,第一容纳槽1512用于容纳第四弹性件152,第四弹性件152的一端与第一容纳槽1512的底壁连接,第四弹性件152的另一端与顶板150靠近弹压座151的一端连接,以使第四弹性件152抵接在顶板150与第一容纳槽151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弹压座151靠近顶板150的一端设有两个第一容纳槽1512,每个第一容纳槽1512内设有第四弹性件15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弹压座151受力均匀,提高弹压结构15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弹性件152的自由长度大于第一容纳槽1512的深度。具体地,若设置在第二卡接部2上的按压组件3卡接在卡接槽14的第一通孔140内,则在第四弹性件152提供弹力的作用下,能够向按压组件3施加第一方向A的弹力,按压组件3向弹压结构15施加第二方向B的压力,此时,第四弹性件152被压缩;在外力按压上述按压组件3,使按压组件3脱离与第一通孔140卡接的情况下,第四弹性件152受到的第二方向B的挤压力逐渐减小,第四弹性件152的弹力逐渐增加,能够向按压组件3施加第一方向A的弹力,以弹出按压组件3,便于按压组件3的拔出。
进一步地,弹压座151可以包括第一弹压座1510和第二弹压座1511,第一弹压座1510与第二弹压座1511固定连接,第一弹压座1510设于靠近顶板150的一端,第二弹压座1511设于远离顶板150的一端,第一弹压座151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弹压座1511的横截面积,且第一弹压座1510的横截面积大于卡接槽14上的第六通孔141的横截面积,第二弹压座1511的横截面积小于卡接槽14上的第六通孔141的横截面积,这样,第二弹压座1511可以经第六通孔141插入至卡接槽14内且第二弹压座1511远离第一弹压座1510的一端凸出于卡接槽14槽底的内表面,第一弹压座1510卡接在卡接槽14槽底的外表面。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避免采用复杂的结构将弹压座151设置于顶板150和卡接槽14之间,进一步简化了弹压座151与顶板150之间的结构设计,提高了弹压结构15的加工、组装效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0,还可以在顶板150靠近弹压座151的一侧设置第二容纳槽1501,第二容纳槽150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弹压座1510的横截面积,第二容纳槽1501用于容纳第一弹压座1510,这样设置在第一容纳槽1512中的第四弹性件152远离第二弹压座1511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容纳槽1501的底壁连接,进而降低弹压结构15的设置高度,同时,能够确保第一弹压座1510在第二容纳槽1501内的稳定、可靠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第四弹性件152的自由长度应大于第一容纳槽1512的深度和第二容纳槽1501的深度之和,避免因第四弹性件152的自由长度不足导致弹压结构15无法正常弹出按压组件3和被按压的情况。
不难理解的,设置在顶板150靠近弹压座151的一侧的第二容纳槽1501也可以与第四弹性件152远离第二弹压座1511一端相对应,包括第二容纳槽1501的设置数量与第四弹性件152的数量相对应,以及第二容纳槽1501槽口的具体设置面积与第四弹性件152沿径向的面积相对应。
应理解,第四弹性件152的具体类型可以参见第一弹性件13或第二弹性件113的具体类型,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弹压结构15与卡接槽14之间的固定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卡接槽14上还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起142,至少两个上述第一凸起142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1420,对应的,在顶板150上对应设有第二固定孔1500,可以利用螺钉、铆钉等穿过第一固定孔1420和第二固定孔1500,以固定连接弹压结构15和卡接槽14。
不难理解的,也可以利用上述第一固定孔1420和第二固定孔1500将第一卡接部1固定设置在设备主体100上。当然,在实际设计中,还可以设计与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1对应的卡片结构,通过卡片结构将第一卡接部1设置在设备主体100上。本申请对第一卡接部1在设备主体100上的固定方式不作限定。
如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与图10所示的第一卡接部1对应的第二卡接部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与图10所示的第一卡接部1对应的第二卡接部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1至图12,第二卡接部2上设置的按压组件3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弹性连接,第一卡扣33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耳330,第二卡扣34的一端设有第三凸耳340;按压组件3沿卡接槽14的槽口插入卡接槽14时,使第二凸耳330和第三凸耳340在弹力作用下分别插入至对应的第一通孔140中,以使按压组件3和卡接槽14卡接;在外力反向按压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时,第二凸耳330和第三凸耳340分别向远离卡接的第一通孔140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凸耳330和第三凸耳340均脱离第一通孔140,以使按压组件3脱离卡接槽14,进而拆卸固定连接的设备主体100和头戴结构20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2,可以在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弹性件35,以通过第三弹性件35实现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之间的弹性连接。其中,第三弹性件35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以为三个,即在第一卡扣33远离第二凸耳330的一侧与第二卡扣34远离第三凸耳340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三弹性件35,在第二凸耳330与第三凸耳340之间设有一个第三弹性件35,这样的设置能够在外力按压上述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时,第二凸耳330与第三凸耳340能够受力均衡,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第二凸耳330或第三凸耳340卡接在第一通孔140中无法移动的情况。
在实际设计中,设置在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之间的第三弹性件35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两个、四个……等等,本申请对第三弹性件35的设置数量不作限定。其中,第三弹性件35的具体类型可以参见第一弹性件13或第二弹性件113的具体类型,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参见图12,第一卡扣33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凸耳330、第一连接柱331、第一连接板332和第一按压板333,第二卡扣34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凸耳340、第二连接柱341、第二连接板342和第二按压板343,两个第三弹性件35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32和第二连接板342之间,一个第三弹性件35设置在第二凸耳330与第三凸耳340之间。其中,对于第一卡扣33而言,远离第二凸耳330一端的第一连接板332和第一按压板333的体积(或尺寸)较大,第一连接板332和第一按压板333的设置体积需能够承受外力按压按压组件3时带动第二凸耳330向第三凸耳340靠近。同样的,对于第二卡扣34而言,远离第三凸耳340一端的第二连接板342和第二按压板343的体积较大,第二连接板342和第二按压板343的设置体积需能够承受外力按压上述按压组件3时带动第三凸耳340向第二凸耳330靠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扣33包括的第二凸耳330、第一连接柱331、第一连接板332和第一按压板333可以一体成型,当然也可以分体设计再进行组合。对应的,第二卡扣34包括的第三凸耳340、第二连接柱341、第二连接板342和第二按压板343也可以一体成型,还可以分体设计再进行组合。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构成了按压组件3,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通过按压第一按压板333和第二按压板343,以缩小第一按压板333与第二按压板343之间的相对距离来控制第二凸耳330以及第三凸耳340与对应的第一通孔140之间的卡接,因此,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能够增强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的机械结构强度,提高了按压组件3的使用效率,有效延长了该按压组件3的使用寿命。
为了简化实际加工流程,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卡扣34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与第一卡扣33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这样可以制作出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中的任意一个卡扣即可得到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在连接过程中,可以直接将制作完成的卡扣相背放置以使第二凸耳330和第三凸耳340相对设置,然后在二者之间设置第三弹性件35即可完成按压组件3的加工,有效节省其中一个卡扣的制作时间和流程,便于加工,提高了按压组件3的加工效率。
可选地,第二卡接部2还包括封装结构,该封装结构用于连接按压组件3和头戴结构200。应理解,该封装结构不仅可以用于封装按压组件3,即将按压组件3固定连接在封装结构上,而且还可以实现按压组件3与头戴结构200之间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参见图12,该封装结构具体可以包括固定架22、底座23和容置槽24;固定架22上开设有第二通孔220,第二通孔220的孔壁上设有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台阶2201,按压组件3远离第二凸耳330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220并相对固定架22的两端凸出,第二台阶2201用于防止按压组件3远离第二凸耳330的一端由第二通孔220脱出固定架22;底座23的一端开设有第三通孔230,第三通孔230的孔壁上设有向内侧延伸的第三台阶2301,按压组件3靠近第二凸耳330的一端穿过第三通孔230并相对底座23的两端凸出,使固定架22设于第三台阶2301的一侧表面;容置槽24设于第三台阶2301的另一侧表面,容置槽24的侧壁上相对设置有第四通孔240和第五通孔241,按压组件3插入容置槽24中,以使第二凸耳330经第四通孔240凸出容置槽24的一端,第三凸耳340经第五通孔241凸出容置槽24的另一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架22中开设第二通孔220的数量与按压组件3的结构设计相对应。本申请实施例中,按压组件3包括有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因此,可以在固定架22中开设两个第二通孔220,其中一个第二通孔220与第一卡扣33相对应,另一个第二通孔220与第二卡扣34相对应。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设计中,开设在固定架22上的第二通孔220的数量可能随着按压组件3具体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示例性的,若上述按压组件3中的第一卡扣33(或第二卡扣34,下同)的具体结构变化成一个长方体,与第三凸耳340(或第二凸耳330)对应的长方体的一端并未设置用于与第一通孔140卡接的第二凸耳330(或第三凸耳340),那么可以仅在固定架22上开设一个第二通孔220,该第二通孔220仅用于第二卡扣34穿过并相对固定架22两端凸出;当然,还可以在固定架22上开设两个第二通孔220,该第二通孔220不仅用于第二卡扣34穿过并相对固定架22两端凸出,也用于长方体的一端穿过并相对固定架22两端凸出,以通过反向按压第二卡扣34远离第三凸耳340的一端与长方体的一端,使得第三凸耳340向远离卡接的第一通孔140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三凸耳340脱离卡接的第一通孔140,进而使按压组件3脱离卡接槽14。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第三台阶2301上开设有第三固定孔,固定架22上开设有第四固定孔,容置槽24上开设有第五固定孔,第三固定孔、第四固定孔以及第五固定孔相对应。示例性的,可以利用螺钉、铆钉等紧固件穿过第三固定孔、第四固定孔以及第五固定孔,以将按压组件3固定在底座23上,进而实现对按压组件3的封装。
可选地,在按压组件3设于第二卡接部2的情况下,头戴结构200的两端也可以采用铆钉、螺钉等方式与第二卡接部2中的容置槽24固定连接。当采用螺钉固定连接软性材质的头戴结构200与容置槽24时,避免软性材质的头戴结构200因设置通孔而损坏头戴结构200,基于该连接方式,可以在头戴结构200开设的通孔上设置气眼扣,以加强软性材质头戴结构200与容置槽24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延长软性材质头戴结构2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在按压组件3设于第二卡接部2的情况下,参见图12,头戴结构200的两端也可以直接与第二卡接部2中的底座23远离第三台阶2301的一端固定连接。
可选地,头戴结构200可以由软性材质构成。示例性的,软性材质可以是聚氨基甲酸酯材料或者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等。相较于硬质材料的头戴结构200,头戴结构200为软性材质能够避免头戴设备咯头的问题,还可以缩小头戴设备的体积,便于用户收纳与携带。
可选地,头戴结构200还可以由硬质材质构成。头戴结构200为硬质材质时,还可以在硬质的头戴结构200中设置其他部件,例如,转轮组部件等用于调节头戴结构200的长度。进一步扩展头戴设备的结构设计。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8,无论头戴结构200是软质材质还是硬质材质,头戴结构20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段201和连接于第一连接段201两侧的第二连接段202,第一连接段201的宽度W大于第二连接段202的宽度W。不难理解的,第一连接段201的宽度较宽,能够增加头戴结构200与头部的接触面积,以降低头部后脑的压力,提高头戴结构200佩戴在用户头部时的舒适性,第二连接段202的宽度较窄,这样能够在穿戴头戴设备时避让用户的耳部,以进一步提高佩戴头戴设备的舒适性,提升用户体验。
第一连接段201和第二连接段202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例如,头戴结构200中设置其他部件的结构尺寸)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头戴结构200为硬质材质时,头戴结构200中设有第一电源,第一电源用于为设备主体100的电源提供电能和/或为设备主体100提供电能,以增加设备主体100的续航能力。
可选地,第一电源在头戴结构200中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位于第一连接段201内。当然,考虑到头戴结构200为硬质材质时,用户佩戴了该头戴设备的舒适性,还可以将第一电源还可以设置在任意一段或两段的第二连接段202内。
为了提高头戴设备佩戴的舒适性与稳定性,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头戴结构200为硬质材质时,穿戴设备中头戴结构200的重量与设备主体100的重量比约为1:1.1~1.3。也就是说,设备主体100的重量可以略重于头戴结构200的重量。
可选地,设备主体100上设有充电口101,充电口101用于为设备主体100内的电源充电。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的,参见图13,可以设置与充电口101相适配的充电线300,该充电线300的一端连接在外部电源,充电线300的另一端插接至充电口中,以利用外部电源为设备主体100内的电源提供电能。当然,也可以设置既与充电口101相适配又与头戴结构200中第一电源电连接的充电线300,以使该充电线300插接至充电口101后,利用第一电源的电能为设备主体100内的电源充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头戴设备,所述头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00)和头戴结构(200),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100)上设有第一卡接部(1),所述头戴结构(200)上设有第二卡接部(2),所述第二卡接部(2)插入所述第一卡接部(1)后,能够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接部(1)内,以使所述设备主体(100)和所述头戴结构(200)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卡接部(1)或所述第二卡接部(2)上设有按压组件(3),所述按压组件(3)用于分离卡接的所述第一卡接部(1)与所述第二卡接部(2),以拆卸所述设备主体(100)和所述头戴结构(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组件(3)设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上,所述第一卡接部(1)包括基座(11)和顶块销(12);
所述基座(11)包括容纳腔(110)和插接槽(111),所述容纳腔(110)和所述插接槽(111)连通;
所述顶块销(12)弹性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0)内;
所述第二卡接部(2)包括舌片(21),所述舌片(21)上设有卡槽(210),所述舌片(21)插入所述插接槽(111)时,使所述顶块销(12)在弹力作用下卡接在所述卡槽(210)内;
所述按压组件(3)与所述基座(11)弹性连接,当按压所述按压组件(3)时,所述按压组件(3)的一端抵压所述顶块销(12),以使所述顶块销(12)脱离所述卡槽(2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块销(12)靠近所述插接槽(111)的一侧设有倒角(120);
当所述舌片(21)插入所述插接槽(111)时,所述舌片(21)的底部抵压在所述倒角(120)的表面上滑动,使得所述顶块销(12)向远离所述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倒角(120)与所述卡槽(210)相对时,所述顶块销(12)在弹力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倒角(120)卡接在所述卡槽(210)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块销(12)为环形,所述顶块销(12)的内侧壁包括第一斜面(121),所述按压组件(3)的一端设有第二斜面(310);
当按压所述按压组件(3)时,所述第二斜面(310)抵压所述第一斜面(121),以使所述顶块销(12)向远离所述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121)的倾斜角度为37°~54°,和/或,所述第二斜面(310)的倾斜角度为37°~5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110)的底壁上设有定位轴(114),所述按压组件(3)的一端设有安装槽(312),所述定位轴(114)与所述安装槽(312)的底壁弹性连接;
当按压所述按压组件(3)时,所述安装槽(312)向靠近所述定位轴(114)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斜面(310)抵压在所述第一斜面(121)上滑动,使所述顶块销(12)向远离所述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顶块销(12)脱离所述卡槽(210)。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块销(12)的外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凸耳(122),所述第一凸耳(122)与所述容纳腔(110)弹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组件(3)包括按钮(31)和盖板(32),所述盖板(32)上设有安装孔(320),所述按钮(31)穿过所述安装孔(320)与所述基座(11)弹性连接;
外力按压所述按钮(31)时,所述按钮(31)沿所述安装孔(320)轴向移动,以使所述按钮(31)的一端抵压在所述顶块销(12)上,以使所述顶块销(12)向远离所述插接槽(111)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组件(3)设于所述第二卡接部(2)上;
所述第一卡接部(1)包括卡接槽(14),所述卡接槽(14)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140);
所述按压组件(3)包括第一卡扣(33)和第二卡扣(34),所述第一卡扣(33)和所述第二卡扣(34)弹性连接,所述第一卡扣(33)的一端设有第二凸耳(330),所述第二卡扣(34)的一端设有第三凸耳(340),所述按压组件(3)插入所述卡接槽(14)时,所述第二凸耳(330)和所述第三凸耳(340)在弹力作用下分别插入到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40)中,以使所述按压组件(3)与所述卡接槽(14)卡接;
当反向按压所述第一卡扣(33)和所述第二卡扣(34)时,所述第二凸耳(330)和所述第三凸耳(340)分别向远离卡接的所述第一通孔(140)的方向移动,使所述第二凸耳(330)和所述第三凸耳(340)均脱离所述第一通孔(140),以使所述按压组件(3)脱离所述卡接槽(1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部(2)还包括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用于连接所述按压组件(3)和所述头戴结构(200)。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1)还包括弹压结构(15),所述弹压结构(15)与所述卡接槽(14)固定连接;
在所述第二凸耳(330)和所述第三凸耳(340)均脱离所述第一通孔(140)后,所述弹压结构(15)向所述按压组件(3)施加第一方向(A)的弹性力,以使所述按压组件(3)脱离所述卡接槽(14)。
12.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或9-10任一项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结构(200)由软性材质构成,所述头戴结构(200)包括第一连接段(201)和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201)两侧的第二连接段(202),所述第一连接段(201)的宽度(W)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202)的宽度(W)。
13.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或9-10任一项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结构(200)由硬质材质构成,所述头戴结构(200)中设有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电源用于为所述设备主体(100)的电源提供电能和/或为所述设备主体(100)提供电能。
1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或9-10任一项所述的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100)上设有充电口(101),所述充电口(101)用于为所述设备主体(100)内的电源充电。
CN202321196996.9U 2023-05-17 2023-05-17 一种头戴设备 Active CN219871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96996.9U CN219871957U (zh) 2023-05-17 2023-05-17 一种头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96996.9U CN219871957U (zh) 2023-05-17 2023-05-17 一种头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1957U true CN219871957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38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96996.9U Active CN219871957U (zh) 2023-05-17 2023-05-17 一种头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19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31340B2 (en) Head mounted device
KR102102445B1 (ko) 블루투스 헤드셋
WO2019101108A1 (zh) 汽车应急启动电源
KR101247570B1 (ko) 보조배터리가 내장된 휴대용 전화기 보호케이스
CN219871957U (zh) 一种头戴设备
WO2022267748A1 (zh) 智能眼镜、充电器以及智能眼镜组件
KR101945842B1 (ko) 단말기 부착형 보조 배터리
CN210380967U (zh) 具有滑动开口的手机夹
CN112244447A (zh) 一种手表
CN211128144U (zh) 一种头条可分离的头戴式耳机
CN209947901U (zh) 可拆卸电池仓、可拆卸电池仓组件及头戴显示设备
US20220299780A1 (en) Head-mounted device
WO2020216161A1 (zh) 头戴式显示设备
CN210112247U (zh) Tws耳机充电盒
KR20130130921A (ko) 거치대를 구비한 휴대용 충전지
CN115327784B (zh) 头戴显示设备
CN112346249A (zh) 头戴设备
CN217603736U (zh) 穿戴式显示设备
CN216852295U (zh) 一种模块化耳机的接口连接结构及模块化耳机
CN117806037A (zh) 头戴设备
CN214755571U (zh) 一种带有缠线装置的移动电源
CN213094460U (zh) 一种头戴式无线耳机
CN216649993U (zh) 一种眼镜式助听器
CN218122480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0744804U (zh) 一种组合式手机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