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5893U - 圆锥滚子轴承 - Google Patents

圆锥滚子轴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5893U
CN219865893U CN202320101540.3U CN202320101540U CN219865893U CN 219865893 U CN219865893 U CN 219865893U CN 202320101540 U CN202320101540 U CN 202320101540U CN 219865893 U CN219865893 U CN 219865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ring
diameter
tapered roller
roller bearing
raceway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0154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田隆太郎
川井崇
藤原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T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N Corp filed Critical NT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5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58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锥滚子轴承,改善圆锥滚子轴承的滚转面的润滑环境并且降低轴承旋转扭矩。假想圆直径φW与圆锥滚子(30)的节圆直径φPCD为φW/φPCD≥1.0。滚动面(31)的平均直径DA与内圈壁厚Bi为DA/Bi≥1.1。从交点(P1)到内圈(10)的内周为止的径向长度A与从交点(P2)到内圈(10)的内周为止的径向长度C为C/A≥1.1。外圈壁厚Bo与内圈壁厚Bi为Bo/Bi>1.50。通过这些,抑制各滚动接触部的圆周速度,抑制滚转面的载荷。

Description

圆锥滚子轴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圆锥滚子轴承。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汽车用驱动单元(差速器、变速器、EV用减速器、HEV用减速器等)、工业机械用装置(机器人用减速器、工程机械用、牵引车用等)的各种装置中,为了高效化,所使用的油的低粘度化加速,难以对装入其内部的滚动轴承进行润滑。
在圆锥滚子轴承中,为了应对油的低粘度化,提出了各种抑制在内圈的大凸缘与圆锥滚子的大端面间的突然升温的构造(专利文献1)。
另外,在圆锥滚子轴承等中,为了应对油的低粘度化,提出了通过热处理强化其滚转面(套圈的滚道面、圆锥滚子的滚动面)(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0469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1-50405号公报
然而,通过热处理强化圆锥滚子轴承的滚转面的方案并不会直接改善影响该滚转面的润滑的环境。因此,今后,对于应对不断发展的油的低粘度化,存在该滚转面的润滑变得不充分的担忧。
另外,滚转面上的接触长度大于球轴承的圆锥滚子轴承能够使允许径向载荷及轴向载荷比较大,但另一方面,由于轴承旋转扭矩比较高,因此存在节能性差的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改善圆锥滚子轴承的滚转面的润滑环境并且降低轴承旋转扭矩。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结构,即:一种圆锥滚子轴承,具备:内圈,在外周侧具有滚道面;外圈,在内周侧具有滚道面;以及多个圆锥滚子,配置在上述内圈与上述外圈间,上述圆锥滚子具有滚动面、滚子大端面及滚子小端面,在将对上述外圈的外径与上述内圈的内径的径差进行二等分的假想圆的直径设为φW、将上述多个圆锥滚子的节圆直径设为φPCD时,φW/φPCD为1.0以上,在将上述滚动面的平均直径设为DA、将从具有与上述DA一致的直径的滚动面部分与上述内圈的滚道面的接触部到上述内圈的内周为止的径向的内圈壁厚设为Bi时,Da/Bi为1.1以上,在将从使上述内圈的滚道面的母线向上述内圈的小径侧延长而得的假想线与使上述滚子小端面的母线延长而得的假想线的交点到上述内圈的内周为止的径向长度设为A、将从使上述内圈的滚道面的母线向上述内圈的大径侧延长而得的假想线与使上述滚子大端面的母线延长而得的假想线的交点到上述内圈的内周为止的径向长度设为C时,C/A为1.1以上,在将从具有与上述DA一致的直径的滚动面部分与上述外圈的滚道面的接触部到上述外圈的外周为止的径向的外圈壁厚设为Bo时,Bo/Bi大于1.50。
根据上述结构,减薄内圈并加厚外圈来缩小内圈的滚道面和外圈的滚道面的直径,伴随于此,缩小圆锥滚子的PCD来缩短内圈的滚道面和圆锥滚子的滚动面的接触部与轴承中心轴间的距离,并且还缩短外圈的滚道面和圆锥滚子的滚动面的接触部与轴承中心轴间的距离,能够减慢上述两接触部处的圆周速度。越减慢该圆周速度,在各接触部中,越能够抑制作用于滚转面的油的剪切阻力来使轴承旋转扭矩减少。并且,能够增大各接触部相对于轴承中心轴所成的角度来抑制滚转面的载荷,这也对轴承旋转扭矩的降低有效。通过像这样利用低扭矩化来抑制发热,从而能够抑制油的升温引起的粘度的下降、即改善滚转面的润滑环境。
优选地,可以是上述内圈具有:小凸缘,阻止上述圆锥滚子的脱落;和小径侧磨削退刀部,从上述小凸缘形成至上述内圈的滚道面为止,上述小径侧磨削退刀部的母线具有与上述小凸缘的母线连续的圆弧状线部,在将上述小径侧磨削退刀部相对于上述内圈的滚道面的母线的切削余量设为TN1、将上述小径侧磨削退刀部的母线的圆弧状线部具有的曲率半径设为RN1时,TN1/RN1为0.10以上且1.00以下,在将从使上述小凸缘的母线延长而得的假想线与使上述内圈的滚道面向小凸缘侧延长而得的假想线的交点到上述内圈的滚道面的母线为止的距离设为ZN1、将上述圆锥滚子的滚动面的直径设为DW1时,ZN1/DW1为0.01以上且0.50以下,在将上述圆锥滚子的全长设为XLW时,XLW/DW1为1.1以上且2.4以下。这样一来,避免对内圈的负荷变得过大,在内圈形成小凸缘,从而能够抑制特别薄的小径侧磨削退刀部附近的强度下降,能够兼顾上述的低扭矩化和内圈的强度确保。
另外,优选上述Bo/Bi大于1.8,更优选大于2.00。这样一来,能够使上述的接触部的径向位置靠近内圈侧来进一步抑制上述的接触部的圆周速度,能够特别有效地抑制外圈侧的接触部处的圆周速度。
另外,优选上述Da/Bi为1.2以上。这样一来,适于使上述的接触部的径向位置靠近内圈侧来进一步抑制圆周速度。
另外,优选上述C/A为1.2以上。这样一来,能够增大上述的接触部相对于轴承中心轴所成的角度来进一步抑制滚转面的载荷。
如上述那样,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圆锥滚子轴承的滚转面的润滑环境并且降低轴承旋转扭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圆锥滚子轴承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圆锥滚子轴承的全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内圈的小凸缘附近的母线形状的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圆锥滚子轴承的滚动接触部的润滑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圈;11…滚道面;14…小凸缘;15…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6…内径面;20…外圈;21…滚道面;22…外径面;30…圆锥滚子;31…滚动面;33…滚子大端面;35…滚子小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子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圆锥滚子轴承如图1~图3所示。
图1、图2所示的该圆锥滚子轴承具备:内圈10、外圈20、配置在内圈10与外圈20之间的多个圆锥滚子30以及收容这些圆锥滚子30的保持器40。
内圈10由在外周侧具有形成为圆锥状的滚道面11、形成为直径比滚道面11的大径侧缘大的大凸缘12、从大凸缘12形成至滚道面11为止的大径侧磨削退刀部13、形成为直径比滚道面11的小径侧缘大的小凸缘14以及从小凸缘14形成至滚道面11为止的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在内周侧具有圆筒面状的内径面16的套圈构成。
外圈20由在内周侧具有形成为圆锥状的滚道面21、在外周侧具有圆筒面状的外径面22的套圈构成。
从外部向内圈10与外圈20间的轴承内部空间供给油。
圆锥滚子30由具有形成为圆锥状的滚动面31、与滚动面31的大径侧连续的倒角32、与倒角32连续的滚子大端面33、与滚动面31的小径侧连续的倒角34以及与倒角34连续的滚子小端面35的滚动体构成。
多个圆锥滚子30在内圈10与外圈20间配置成单列。
保持器40由将多个圆锥滚子30在周向上保持为规定间距的环状的轴承部件构成。各圆锥滚子30收容于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于保持器40的兜孔。图示例的保持器40例示了笼形的冲裁保持器,但保持器40的材料、制法不特别限定。
这里,图1、图2示出内圈10、外圈20以及保持器40的中心线一致的理想状态,将该中心线设为轴承中心轴CL。另外,图1、图2表示与轴承中心轴CL一致的内圈10、外圈20的各中心轴以及圆锥滚子30的中心轴(图示省略)包含在同一假想轴向平面内、且圆锥滚子30的中心轴与内外滚道面11、21的圆锥状的顶点亦即轴承中心轴CL上的一点O笔直对置的位置关系时。
以下,将沿着轴承中心轴CL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轴承中心轴CL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轴承中心轴CL旋转一周的圆周方向称为“周向”。
内外滚道面11、21与在内外滚道面11、21间沿周向公转的圆锥滚子30的滚动面31相对滚动运动。对内外滚道面11、21与滚动面31的各接触部施加载荷。
优选内外滚道面11、21的各表面粗糙度为0.16μmRa以下。另外,优选圆锥滚子30的滚动面31的表面粗糙度为0.13μmRa以下。这里,表面粗糙度是指由JIS标准的B0601:2013“产品的几何特性规格(GPS)-表面性状:轮廓曲线方式-用语、定义以及表面性状参数”规定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
内外滚道面11、21及滚动面31的圆锥状能够视为和内外滚道面11、21与圆锥滚子30的滚动面31的各接触部所成的形状实际上相同,该形状的顶点与点O一致。此外,内外滚道面11、21、滚动面31的各圆锥状是包括具有凸面的形状的概念,而并不局限于母线为直线的形状。
这里,母线是指生成某种曲面作为绕轴线的运动产生的轨迹的线段。例如,滚道面11的母线是在包括轴承中心轴CL的假想轴向平面(相当于图1、2的纸面)上形成滚道面11的外形的线段,滚道面21、小凸缘14、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的母线也同样。另外,滚子小端面35的母线是在包括圆锥滚子30的中心轴的假想平面(相当于图1、2的纸面)上形成滚子小端面35的外形的线段,滚子大端面33的母线也同样。
基于将中心置于连结点O与圆锥滚子30的中心轴的直线上的曲率半径的球面状来规定滚子大端面33。
内圈10的大凸缘12对在轴承旋转中轴向大径侧的推力所作用的圆锥滚子30的滚子大端面33进行支承并且沿周向引导。
内圈10的小凸缘14是用于防止多个圆锥滚子30从滚道面11向小径侧脱落、并由上述圆锥滚子30、保持器40及内圈10构成组件的部位。
内圈10的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是用于对滚道面11及小凸缘14实施磨削加工的整周槽,是连接滚道面11与小凸缘14的表面部。
内圈10、外圈20及圆锥滚子30分别通过按照锻造、车削、磨削的顺序加工所需部分而形成。
在磨削加工后研磨加工内圈10的滚道面11。基于规定的母线形状来车削加工内圈10的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
如图3所示,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的车削加工中的母线为具有与小凸缘14的母线的直线部连续的圆弧状线部15a、并使该圆弧状线部15a与滚道面11的母线之间的剩余部分相对于滚道面11向内径面16侧倾斜的直线状的线形。虽然未对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积极地进行磨削加工及研磨加工,但在滚道面11的磨削、研磨加工时,砂轮使滚道面磨削部位的小径侧缘稍微平滑。因此,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的几乎整个面由车削加工面构成,但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与滚道面11的连接部为稍微平滑的磨削面或研磨面。
如图1所示,内圈10的内径面16规定内圈10的内径φd。内径φd与该圆锥滚子轴承的内径一致。外圈20的外径面22规定外圈20的外径φD。外径φD与该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径一致。
这里,将对外圈20的外径φD与内圈10的内径φd的径差进行二等分的假想圆的直径设为φW。直径φW的中心位于图2所示的轴承中心轴CL上。
另外,将圆锥滚子30的滚动面31的直径设为DW1,将滚动面31的平均直径设为DA。滚动面31的各部位的直径的值相当于与圆锥滚子30的中心轴垂直的假想平面上的与该部位的表面接触的相互平行的2条直线间的距离。直径DW1为滚动面31的大径侧缘的直径(滚动面31的最大直径)。平均直径DA为将直径DW1与滚动面31的小径侧缘的直径(滚动面31的最小直径)的差量二等分而得的值。
另外,将多个圆锥滚子30的节圆直径设为φPCD。节圆直径φPCD是在图2所示的上述的理想状态下将中心置于轴承中心轴CL上且在包括具有与各圆锥滚子30的平均直径DA一致的直径的滚动面部分的上述的假想平面上与各圆锥滚子30的中心轴交叉的假想圆的直径。
另外,将从滚动面31中的具有与平均直径DA一致的直径的滚动面部分与内圈10的滚道面11的接触部到内圈10的内周为止的径向的内圈壁厚设为Bi。内圈壁厚Bi在上述的假想轴向平面上相当于内圈10的内径面16和与具有与平均直径DA一致的直径的滚动面部分接触的内圈滚道面部分之间的径向距离。
另外,将从滚动面31中的具有与平均直径DA一致的直径的滚动面部分与外圈20的滚道面21的接触部到外圈20的外周为止的径向的外圈壁厚设为Bo。外圈壁厚Bo在上述的假想轴向平面上相当于外圈20的外径面22和与具有与平均直径DA一致的直径的滚动面部分接触的外圈滚道面部分之间的径向距离。
另外,将从使内圈10的滚道面11的母线向内圈10的小径侧延长而得的假想线与使滚子小端面35的母线向内圈10侧延长而得的假想线的交点P1到内圈10的内周为止的径向长度设为A。径向长度A在上述的假想轴向平面上相当于交点P1与内圈10的内径面16的径向距离。
另外,将从使内圈10的滚道面11的母线向内圈10的大径侧延长而得的假想线与使滚子大端面33的母线延长而得的假想线的交点P2到内圈10的内周为止的径向长度设为C。径向长度C在上述的假想轴向平面上相当于交点P2与内圈10的内径面16的径向距离。
另外,将圆锥滚子30的全长设为XLW。全长XLW是在沿着圆锥滚子30的中心轴的方向上考虑的圆锥滚子30的全长。
另外,如图3所示,将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相对于内圈10的滚道面11的母线的切削余量设为TN1。切削余量TN1相当于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相对于滚道面11的母线的深度,更具体而言,在与滚道面11的母线垂直的方向上考虑,相当于从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的母线与滚道面11的母线的连接部到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的母线的最深部为止的深度。
另外,将从使小凸缘14的母线延长而得的假想线与使内圈10的滚道面11向小凸缘14侧延长而得的假想线的交点P3到内圈10的滚道面11的母线为止的距离设为ZN1。距离ZN1相当于在滚道面11的母线的延长方向上考虑的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的母线的宽度。
另外,将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的母线的圆弧状线部15a具有的曲率半径设为RN1。
在该圆锥滚子轴承中,图1所示的上述的φW/φPCD的值为1.0以上。由此,不使节圆直径φPCD的径向位置靠近外圈20,降低内外滚道面11、21与圆锥滚子30的滚动面的各滚动接触部的圆周速度。优选地,可以以使节圆直径φPCD的径向位置靠近内圈10的方式进行缩径,因此使φW/φPCD的值大于1.0。
另外,上述的DA/Bi的值为1.1以上,优选为1.2以上。由此,在圆锥滚子轴承的截面中,使圆锥滚子30的平均直径DA的位置靠近内圈10侧,降低内圈10的滚道面11与滚动面31的滚动接触部的圆周速度。
另外,上述的C/A的值为1.1以上,优选为1.2以上。由此,如图2所示,圆锥状的滚动面31与内外滚道面11、21的滚动接触部相对于轴承中心轴CL所成的角度θ变大。增大角度θ会降低对滚转面(滚动面31、滚道面11、21)施加的载荷,因此对于抑制在滚动接触部的扭矩损失来抑制发热是有效的。
另外,上述的Bo/Bi的值大于1.50,优选大于1.80,更优选大于2.00。由此,能够在避免内圈10的内径φd及外圈20的外径φD的变更的同时,对节圆直径φPCD进行缩径,降低内外滚道面11、21与圆锥滚子30的滚动面的各滚动接触部的圆周速度。特别地,将外圈20的滚道面21缩径来加厚外圈20,因此与内圈10侧的滚动接触部相比,距轴承中心轴CL的径向距离更远,对降低圆周速度比较高的外圈20侧的滚动接触部的圆周速度有效。
如上述那样,降低内外滚道面11、21与滚动面31的滚动接触部的圆周速度对滚动阻力的降低有效,滚动阻力是产生为圆锥滚子轴承的旋转扭矩的主要原因。在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在滚动接触部的油的影响。在该图中,S为刚体表面,模拟内圈或外圈的滚道面。另外,R为相对于刚体表面S向箭头L方向滚动的滚动体,相当于滚动面。另外,在该图中,箭头F+、F-以及与它们同种的箭头示意性地表示油的流动,将顺着滚动方向L的流动设为F+,将与之相反的流动设为F-。另外,在该图中,箭头τ及与之同种的箭头示意性地表示滚动体R被从油施加的剪切应力。另外,在该图中,单点划线示意性地表示油的速度梯度,与刚体表面S垂直的实线V0表示速度分布的原点位置,在比实线V0靠图中左方的单点划线区域中,油成为反向的流动F-。
本申请发明人对上述的滚动阻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如图4所示,确认了在滚动体R(圆锥滚子)与刚体表面S(内圈的滚道面或外圈的滚道面)之间,因油的速度梯度和逆流引起的油的剪切应力而产生了滚动阻力。具体而言,当油从滚动前进方向的滚动体R(圆锥滚子)与刚体表面S(滚道面)间的宽阔的空间流入至狭窄的空间时,由于该空间为狭小部,因此无法使所有油通过,油的一部分在入口侧的中心附近产生逆流F-。在流体力学上,从流体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剪切应力τ与流体在物体表面的速度梯度成比例。因此,在产生逆流F-的入口部,由于速度梯度变大,所以剪切阻力变大,这作为阻碍滚动体R的旋转的方向的力矩发挥作用。得到了该见解的本申请发明人确认了圆锥滚子轴承中的滚动阻力是滚道面与滚动面的接触部处的圆周速度的函数。从图2所示的轴承中心轴CL到滚动面31与滚道面11或21的接触部的距离越大,该圆周速度就越高。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设定φW/φPCD、DA/Bi以及Bo/Bi的各值,能够缩小滚动面31与内外滚道面11、21的各接触部和轴承中心轴CL间的距离,降低圆周速度来减少圆锥滚子轴承中的扭矩损失。
另一方面,在如上述那样设定φW/φPCD、DA/Bi、C/A以及Bo/Bi的各值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处,内圈10变薄,因此需要考虑内圈10侧的强度。因此,从内圈10的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考虑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的形状。
具体而言,图3所示的上述的TN1/RN1的值为0.10以上且1.00以下,优选为0.20以上且0.80以下,更加优选为0.22以上且0.50以下。由此,防止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附近的强度下降,并且确保上述那样的内圈10的砂轮加工所需的作为磨削退刀部的形状的成立性。
另外,上述的ZN1/DW1的值为0.01以上且0.50以下,优选为0.05以上且0.40以下,更优选为0.075以上且0.31以下。由此,防止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附近的强度下降,并且确保滚道面11的宽度。
并且,为了形成为考虑了对内圈10侧的载荷负担的圆锥滚子30的尺寸设定,上述的XLW/DW1的值为1.1以上且2.4以下。若将该值设为小于1.1,则滚道面11的长度方向的载荷分担变小,内圈10的负荷变得过高,因此并不优选。另外,若该值超过2.4,则滚道面11的长度方向的载荷分担增加,但内圈10的小凸缘14侧的薄壁部分的宽度变长,对内圈10的负担变高。
通过上述的各值的组合,能够实现滚动接触部的圆周速度降低和内圈10的强度确保的兼顾。关于该组合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在该评价中,在全部例子中,将内圈内径φd、外圈外径φD设为恒定,另外,关于φW/φPCD、Da/Bi、C/A的各值,研究表1的5个组合模式,在各组合模式中,分别研究了TN1/RN1、ZN1/DW1。在表1中,作为比较例1、2的各组合模式不相当于图1~图3所示的该圆锥滚子轴承,作为实施例1~3的各组合模式相当于该圆锥滚子轴承。
另外,关于上述的Bo/Bi的数值设定对圆锥滚子轴承的旋转扭矩造成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模型为4个,各研究模型为轴承内径(内径φd):φ35×轴承外径(外径φD):φ75×轴承宽度21。第一研究模型是Bo/Bi=1.0。第二研究模型是Bo/Bi=1.49。第三研究模型是Bo/Bi=1.78。第四研究模型是Bo/Bi=2.03。
第一研究模型相当于现有产品,第二研究模型~第四研究模型相当于图1~图3所示的该圆锥滚子轴承。在以第一研究模型中的轴承旋转扭矩为基准评价了第二研究模型~第四研究模型的旋转扭矩时,第二研究模型(Bo/Bi=1.49)的旋转扭矩比为0.89,与第一研究模型相比,存在约10%的扭矩降低效果。同样地,第三研究模型(Bo/Bi=1.78)的旋转扭矩比为0.84,与第一研究模型相比,存在约15%的扭矩降低效果。同样地,第四研究模型(Bo/Bi=2.03)的旋转扭矩比为0.81,与第一研究模型相比,存在约20%的扭矩降低效果。根据这些结果,可以说使上述的Bo/Bi的值大于1.50对低扭矩化有效,优选大于1.80,更加优选大于2.00。
像这样,上述的φW/φPCD为1.0以上,Da/Bi为1.1以上,C/A为1.1以上,Bo/Bi大于1.50,由此该圆锥滚子轴承减薄内圈10并加厚外圈20来缩小内外滚道面11、21的各直径,伴随于此,缩小圆锥滚子30的节圆直径φPCD来缩短滚道面11与滚动面31的接触部和轴承中心轴CL间的距离,并且还缩短滚道面21与滚动面31的接触部和轴承中心轴CL间的距离,来减慢上述两接触部处的圆周速度,能够抑制作用于滚转面(滚动面31、滚道面11、21)的油的剪切阻力来使轴承旋转扭矩减少,并且,还能够增大各接触部相对于轴承中心轴CL所成的角度θ来抑制滚转面的载荷而实现轴承旋转扭矩的降低,能够通过上述低扭矩化来抑制在轴承内部的发热,进而抑制油的升温引起的粘度的下降,来改善滚转面的润滑环境。因此,该圆锥滚子轴承能够应用于向轴承内部供给的油的粘度今后逐渐低粘度化的情况,对节能化也能够做出贡献。
另外,上述的TN1/RN1为0.10以上且1.00以下,ZN1/DW1为0.01以上且0.50以下,XLW/DW1为1.1以上且2.4以下,由此该圆锥滚子轴承能够避免对内圈10的负荷变得过大,抑制小径侧磨削退刀部15附近的强度下降,兼顾上述的低扭矩化和内圈10的强度确保。
另外,上述的Bo/Bi大于1.80,由此该圆锥滚子轴承能够使上述的接触部的径向位置靠近内圈10侧来进一步抑制上述的接触部的圆周速度,特别有效地抑制外圈20侧的接触部处的圆周速度来进一步降低轴承旋转扭矩。
另外,上述的Bo/Bi大于2.00,该圆锥滚子轴承能够进一步降低轴承旋转扭矩。
另外,上述的Da/Bi为1.2以上,由此该圆锥滚子轴承适于使上述的接触部的径向位置靠近内圈10侧来进一步抑制圆周速度。
另外,上述的C/A为1.2以上,由此该圆锥滚子轴承能够增大上述的接触部相对于轴承中心轴CL所成的角度θ来进一步抑制滚转面的载荷。
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点上为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示出而不是上述的说明,意在包括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9)

1.一种圆锥滚子轴承,具备:内圈,在外周侧具有滚道面;外圈,在内周侧具有滚道面;以及多个圆锥滚子,配置在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间,所述圆锥滚子具有滚动面、滚子大端面及滚子小端面,其特征在于,
在将对所述外圈的外径与所述内圈的内径的径差进行二等分的假想圆的直径设为φW、将所述多个圆锥滚子的节圆直径设为φPCD时,φW/φPCD为1.0以上,
在将所述滚动面的平均直径设为DA、将从具有与所述DA一致的直径的滚动面部分与所述内圈的滚道面的接触部到所述内圈的内周为止的径向的内圈壁厚设为Bi时,Da/Bi为1.1以上,
在将从使所述内圈的滚道面的母线向所述内圈的小径侧延长而得的假想线与使所述滚子小端面的母线延长而得的假想线的交点到所述内圈的内周为止的径向长度设为A、将从使所述内圈的滚道面的母线向所述内圈的大径侧延长而得的假想线与使所述滚子大端面的母线延长而得的假想线的交点到所述内圈的内周为止的径向长度设为C时,C/A为1.1以上,
在将从具有与所述DA一致的直径的滚动面部分与所述外圈的滚道面的接触部到所述外圈的外周为止的径向的外圈壁厚设为Bo时,Bo/Bi大于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锥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圈具有:小凸缘,阻止所述圆锥滚子的脱落;和小径侧磨削退刀部,从所述小凸缘形成至所述内圈的滚道面为止,所述小径侧磨削退刀部的母线具有与所述小凸缘的母线连续的圆弧状线部,
在将所述小径侧磨削退刀部相对于所述内圈的滚道面的母线的切削余量设为TN1、将所述小径侧磨削退刀部的母线的圆弧状线部具有的曲率半径设为RN1时,TN1/RN1为0.10以上且1.00以下,
在将从使所述小凸缘的母线延长而得的假想线与使所述内圈的滚道面向小凸缘侧延长而得的假想线的交点到所述内圈的滚道面的母线为止的距离设为ZN1、将所述圆锥滚子的滚动面的直径设为DW1时,ZN1/DW1为0.01以上且0.50以下,
在将所述圆锥滚子的全长设为XLW时,XLW/DW1为1.1以上且2.4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锥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Bo/Bi大于1.8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锥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Bo/Bi大于1.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锥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Bo/Bi大于2.0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锥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Bo/Bi大于2.00。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圆锥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Da/Bi为1.2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圆锥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C/A为1.2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圆锥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C/A为1.2以上。
CN202320101540.3U 2022-02-10 2023-02-02 圆锥滚子轴承 Active CN21986589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19453 2022-02-10
JP2022019453A JP2023117005A (ja) 2022-02-10 2022-02-10 円すいころ軸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5893U true CN219865893U (zh) 2023-10-20

Family

ID=87579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01540.3U Active CN219865893U (zh) 2022-02-10 2023-02-02 圆锥滚子轴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17005A (zh)
CN (1) CN21986589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17005A (ja) 2023-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02996B2 (en) Bearing with low wear and low power loss characteristics
US8480308B2 (en) Tapered roller bearing, tapered roller bearing apparatus, and automotive pinion shaft supporting apparatus utilizing same tapered roller bearing apparatus
US9593718B2 (en) Multipoint contact ball bearing
EP3269989B1 (en) Sealed bearing
US7540665B2 (en) Tapered roller bearing
KR101032929B1 (ko) 원통형 롤러 베어링
WO2011062257A1 (ja) タンデムアンギュラ型玉軸受
WO2010147135A1 (ja) 車輪用軸受
CN111919040A (zh) 锥形滚柱轴承
EP2884123B1 (en) Tapered roller bearing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08240769A (ja) 複列玉軸受
CN219865893U (zh) 圆锥滚子轴承
US10041539B2 (en) Double-row spherical roller bear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wind turbine bearing arrangement
JP2013072499A (ja) アンギュラ玉軸受
JP5862162B2 (ja) タンデムアンギュラ型玉軸受
US20180128316A1 (en) Tapered roller bearing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10197094B2 (en) Double-row spherical roller bearing
JP5099875B2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4206715B2 (ja) 円すいころ軸受
EP4291792B1 (en) Skew limiting bearing cage
JP7481851B2 (ja) アンギュラ玉軸受
WO2024058105A1 (ja) 玉軸受
WO2022202895A1 (ja) 円すいころ軸受
WO2021002255A1 (ja) クロスローラ軸受
WO2018021434A1 (ja) 玉軸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