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1634U - 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1634U
CN219861634U CN202321334887.9U CN202321334887U CN219861634U CN 219861634 U CN219861634 U CN 219861634U CN 202321334887 U CN202321334887 U CN 202321334887U CN 219861634 U CN219861634 U CN 2198616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liquid
pipe
cavity
tank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3488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锦江
吴波
田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Jumbo Win Autotiv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u Jumbo Win Autotiv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u Jumbo Win Autotiv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zhou Jumbo Win Autotiv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3488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16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16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16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属于电泳槽技术领域,包括外槽体、内槽体、加热机构和制冷机构,其中:内槽体由上而下固定连接于外槽体内,其与外槽体的下内壁之间存在空腔;加热机构设置于外槽体上,其用于循环流动加热液以对内槽体进行加热;制冷机构设置于外槽体上,其用于向空腔内循环流动冷却以对内槽体进行降温;通过设计冷却和加热两种混合方式,可根据内槽体的具体温度情况使用,且加热机构和制冷机构均与内槽体分离设计,不直接设置在内槽体内部,可杜绝液体泄漏的情况,提高工业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泳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电泳的原理,凝胶都是放在两个缓冲腔之间,电场通过凝胶连接两个缓冲腔。缓冲液和凝胶之间的接触可以是直接的液体接触,也可以间接通过凝胶条或滤纸条。管状凝胶电泳和垂直板状电泳大多采取直接液体接触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使用电场,但在装置设计上有一些困难,如液体泄漏,用电安全和操作麻烦等问题。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910067131.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定温电泳槽,电泳槽本体内部的底面上设置有蛇形管,电泳槽本体内设置有电泳缓冲液;电泳槽本体的前端面下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进口管、出口管;进口管与蛇形管的进口采用密封管螺纹连接,出口管与蛇形管的出口采用密封管螺纹连接;电泳槽本体底面中部设置有开口结构,开口结构为下小上大的通槽,通槽内从外到内依次设置有隔热层、安装支架、半导体制冷器,半导体制冷器的前端面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进口连接管、出口连接管,进口连接管和出口连接管均为U型结构,其中进口连接管的另一端与进口管连接,出口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出口管连接。
常用的电泳槽一般只设置半导体制冷器,通过半导体制冷器执照冷却液,对电泳槽进行降温,但是电泳槽的工作环境为25度-30度,在冬天低温环境下,过低的温度会大大降低金属活性,严重影响电泳槽的使用,单一的制冷不足以支撑电泳槽的正常运行,为保持常温运行的加热设备直接添加在电泳槽内部,由于温度、压力、老化等情况,若是设备老化液体泄漏,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为此我们提出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旨在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包括外槽体:
外槽体;
内槽体,其由上而下固定连接于外槽体内,其与外槽体的下内壁之间存在空腔;
加热机构,其设置于外槽体上,其用于循环流动加热液以对内槽体进行加热;以及
制冷机构,其设置于外槽体上,其用于向空腔内循环流动冷却以对内槽体进行降温。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加热器和换热铜管,所述加热器位于外槽体的下侧,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液管,所述加热器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回液管;所述换热铜管设置于空腔内,所述换热铜管的一端与第一进液管固定连接,所述换热铜管的另一端与回液管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制冷机构包括:
半导体制冷器,其位于加热器和第一进液管之间,其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液管,其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回液管;
环形管,其位于空腔内,其靠近外槽体中心处设置有多个出液孔;
三头管,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回液管,其另外两端均固定连接于外槽体的底部并与空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槽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换热翅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槽体与外槽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密封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外槽体的顶部开设有直槽,所述直槽与空腔连通,所述直槽内固定连接有液位计。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直槽的出口处固定连接有泄压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案使用时通过半导体制冷器输出温度较低的冷却液进入第二进液管内,然后与空腔内储存的冷却液进行换热,实现直接降温的目的,在外槽体的底部设置换热翅片够增大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冷却效率,有效避免内槽体温度过高,保证稳定的冷却作用,换热铜管同样设置在空腔内部,当内槽体的温度较低时,加热液不停对冷却液进行加热,然后对换热翅片进行加热,最后使内槽体的温度提高,有效避免内槽体温度较低影响使用,通过设计冷却和加热两种混合方式,可根据内槽体的具体温度情况使用,且加热机构和制冷机构均与内槽体分离设计,不直接设置在内槽体内部,可杜绝液体泄漏的情况,提高工业使用安全性。
2、本方案环形管整体呈矩形框设计,设置在换热翅片周围,并且出液孔均匀分布,使冷却液能够更均匀地进入空腔内,冷却效果更为均衡稳定,减少出现空腔内部冷却液温差过大的情况。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槽体拆卸后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3的A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槽体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1、外槽体;2、内槽体;
3、加热机构;301、加热器;302、第一进液管;303、回液管;304、换热铜管;
4、制冷机构;401、半导体制冷器;402、第二进液管;403、环形管;404、出液孔;405、第二回液管;406、三头管;
5、换热翅片;6、密封条;7、直槽;8、液位计;9、泄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包括外槽体1、内槽体2、加热机构3和制冷机构4,其中:内槽体2由上而下固定连接于外槽体1内,其与外槽体1的下内壁之间存在空腔;加热机构3设置于外槽体1上,其用于循环流动加热液以对内槽体2进行加热;制冷机构4设置于外槽体1上,其用于向空腔内循环流动冷却以对内槽体2进行降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本方案将传统单一槽体设置为外槽体1和内槽体2两个拼接结构,内槽体2固定在外槽体1内,外槽体1和内槽体2底部之间存在空腔,三头管406和第二进液管402均与空腔连通,空腔内储存有冷却液,使用时通过半导体制冷器401输出温度较低的冷却液进入第二进液管402内,然后经过出液孔404进入空腔内,与空腔内储存的冷却液进行换热,外槽体1的底部直接与冷却液接触,实现直接降温的目的,并且在外槽体1的底部设置换热翅片5,能够增大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冷却效率,然后部分冷却液从三头管406回到半导体制冷器401内,循环流动辅助降温,有效避免内槽体2温度过高,保证稳定的冷却作用,并且换热铜管304同样设置在空腔内部,换热铜管304内储存有加热液,加热液经过加热器301进入第一进液管302内,然后进入换热铜管304内流动,换热铜管304大面积分布在空腔内部,当内槽体2的温度较低时,半导体制冷器401停止工作,冷却液失去冷却作用,此时加热液不停对冷却液进行加热,然后对换热翅片5进行加热,最后使内槽体2的温度提高,有效避免内槽体2温度较低影响使用,本方案通过设计冷却和加热两种混合方式,可根据内槽体2的具体温度情况使用,且加热机构3和制冷机构4均与内槽体2分离设计,不直接设置在内槽体2内部,可杜绝液体泄漏的情况,提高工业使用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器301和半导体制冷器401内部另外设置有抽取液体的水泵,以引导液体循环流动,为现有技术不做赘述。
具体的,加热机构3包括加热器301和换热铜管304,加热器301位于外槽体1的下侧,加热器3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液管302,加热器301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回液管303;换热铜管304设置于空腔内,换热铜管304的一端与第一进液管302固定连接,换热铜管304的另一端与回液管303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3和图4,加热器301设置在外槽体1的下侧,第一进液管302、换热铜管304和回液管303构成一个循环管道结构,通过加热器301可对循环管道结构内部的加热液进行加热,加热液不停在第一进液管302、换热铜管304和回液管303之间循环流动,从而对空腔内部的冷却液进行加热,继而对换热翅片5进行加热,最后实现加热内槽体2的目的,避免内槽体2温度过低影响使用。
具体的,制冷机构4包括:
半导体制冷器401,其位于加热器301和第一进液管302之间,其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液管402,其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回液管405;
环形管403,其位于空腔内,其靠近外槽体1中心处设置有多个出液孔404;
三头管406,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回液管405,其另外两端均固定连接于外槽体1的底部并与空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制冷机构4设置外槽体1的下侧,与外槽体1分离设计,第二进液管402和三头管406均与空腔连通,使用是通过半导体制冷器401对冷却液进行降温,经过降温的冷却液进入空腔内部与换热翅片5接触,从而对内槽体2的进行降温,避免内槽体2温度过高,环形管403整体呈矩形框设计,设置在换热翅片5周围,并且出液孔404均匀分布,使冷却液能够更均匀地进入空腔内,冷却效果更为均衡稳定,减少出现空腔内部冷却液温差过大的情况。
具体的,内槽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换热翅片5。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换热翅片5设置在内槽体2底部,位于空腔内,直接与冷却液接触,可增大换热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具体的,内槽体2与外槽体1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密封条6。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密封条6用于密封内槽体2与外槽体1的连接处,避免冷却液透过缝隙向上涌动。
具体的,外槽体1的顶部开设有直槽7,直槽7与空腔连通,直槽7内固定连接有液位计8,直槽7的出口处固定连接有泄压阀9。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液位计8设置在直槽7内,直槽7与空腔连通,可实时监测空腔内部冷却液的高度,若是冷却高度发生剧烈变化,可能发生泄漏、温度过高的情况,方便工作人员监测安全工作,泄压阀9设置在直槽7出口处,可控制直槽7与空腔内部的压力,避免压力多大或过小导致泄漏、变形等情况,结构合理可延长使用寿命。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半导体制冷器401输出温度较低的冷却液进入第二进液管402内,然后经过出液孔404进入空腔内,与空腔内储存的冷却液进行换热,外槽体1的底部直接与冷却液接触,实现直接降温的目的,并且在外槽体1的底部设置换热翅片5,能够增大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冷却效率,然后部分冷却液从三头管406回到半导体制冷器401内,循环流动辅助降温,有效避免内槽体2温度过高,保证稳定的冷却作用,并且换热铜管304同样设置在空腔内部,换热铜管304内储存有加热液,加热液经过加热器301进入第一进液管302内,然后进入换热铜管304内流动,换热铜管304大面积分布在空腔内部,当内槽体2的温度较低时,半导体制冷器401停止工作,冷却液失去冷却作用,此时加热液不停对冷却液进行加热,然后对换热翅片5进行加热,最后使内槽体2的温度提高,有效避免内槽体2温度较低影响使用,本方案通过设计冷却和加热两种混合方式,可根据内槽体2的具体温度情况使用,且加热机构3和制冷机构4均与内槽体2分离设计,不直接设置在内槽体2内部,可杜绝液体泄漏的情况,提高工业使用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槽体(1);
内槽体(2),其由上而下固定连接于外槽体(1)内,其与外槽体(1)的下内壁之间存在空腔;
加热机构(3),其设置于外槽体(1)上,其用于循环流动加热液以对内槽体(2)进行加热;以及
制冷机构(4),其设置于外槽体(1)上,其用于向空腔内循环流动冷却以对内槽体(2)进行降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机构(3)包括加热器(301)和换热铜管(304),所述加热器(301)位于外槽体(1)的下侧,所述加热器(3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液管(302),所述加热器(301)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回液管(303);所述换热铜管(304)设置于空腔内,所述换热铜管(304)的一端与第一进液管(302)固定连接,所述换热铜管(304)的另一端与回液管(303)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构(4)包括:
半导体制冷器(401),其位于加热器(301)和第一进液管(302)之间,其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液管(402),其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回液管(405);
环形管(403),其位于空腔内,其靠近外槽体(1)中心处设置有多个出液孔(404);
三头管(406),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回液管(405),其另外两端均固定连接于外槽体(1)的底部并与空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槽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换热翅片(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槽体(2)与外槽体(1)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密封条(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槽体(1)的顶部开设有直槽(7),所述直槽(7)与空腔连通,所述直槽(7)内固定连接有液位计(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槽(7)的出口处固定连接有泄压阀(9)。
CN202321334887.9U 2023-05-30 2023-05-30 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 Active CN2198616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4887.9U CN219861634U (zh) 2023-05-30 2023-05-30 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4887.9U CN219861634U (zh) 2023-05-30 2023-05-30 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1634U true CN219861634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69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34887.9U Active CN219861634U (zh) 2023-05-30 2023-05-30 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16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00748U (zh) 动力电池系统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07637906U (zh) 一种含两级非混合循环水路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6785228B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双向调温及热失控防扩散装置
CN217507473U (zh) 电池包
CN209184926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水冷板
CN219861634U (zh) 车架电泳槽温控系统
CN206054444U (zh) 液压加气站液压撬外循环冷却系统
CN212717501U (zh) 一种液压油路块的冷却结构
CN212619482U (zh) 一种具有可降低制冷剂充注量结构的管壳式冷凝器
CN212579015U (zh) 一种节能效果好的模温机
CN210799568U (zh) 一种液压缸的散热装置
CN206919726U (zh) 一种新型换热器结构
CN217440432U (zh) 一种液压系统用液压油冷却器
CN220830013U (zh) 一种电池冷媒直冷板
CN215321890U (zh) 一种液体加热制冷换热的集成芯体及加热制冷换热总成
CN220652122U (zh) 圆柱电池电芯水冷系统及圆柱动力电池系统
CN217694130U (zh) 一种基于高维局部结构保持的多源模型数据存储装置
CN220731623U (zh) 一种多面冷却的电池模组结构
CN221099417U (zh) 一种逆流式冷却塔
CN218916010U (zh) 一种高效换热装置
CN220474739U (zh) 一种管路组件、散热组件及电池装置
CN217881669U (zh) 一种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模组用高压箱
CN217716041U (zh) 换热组件和水路系统
CN220322155U (zh) 一种后封头及封头组件
CN218329441U (zh) 一种具有回收功能的水冷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