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1383U -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1383U
CN219861383U CN202321133427.XU CN202321133427U CN219861383U CN 219861383 U CN219861383 U CN 219861383U CN 202321133427 U CN202321133427 U CN 202321133427U CN 219861383 U CN219861383 U CN 219861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cell culture
liquid storage
flow channel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3342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查韶辉
许梦茜
欧阳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3342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1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1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1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基体和插件,基体具有储液腔、容纳腔以及连通储液腔与容纳腔的流道;插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插件包括主体和膜结构,主体与基体可拆卸连接,主体的底端与膜结构连接,且主体与膜结构合围形成第一培养腔,第一培养腔通过膜结构上的滤孔与容纳腔连通,插件位于容纳腔中后,主体与容纳腔的侧壁之间密封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插件与基体的可拆卸连接,使得膜结构可以从容纳腔中取出,也使得培养好的器官模型可以更方便地取出,以进行后续的切片分析。

Description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器官芯片技术是一种在芯片中进行体外细胞三维培养的技术,通过对微通道、微反应室和其他功能部件的构建,对芯片中的细胞/流体/气体/细胞外微环境等组分进行精准操控,从而生成具有生物功能性的人体微组织和微器官。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对人体内的不同结构进行模拟,部分器官芯片技术研究中采用了多孔膜来构建界面,但是大部分的多孔膜结构都集成在芯片中,无法取出多孔膜结构不利于对细胞模型进行后续分析及实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细胞培养单元能够便于拆卸膜结构,从而便于取出细胞培养单元中的膜结构,有利于后续对细胞模型进行分析。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基体和插件,基体具有储液腔、容纳腔以及连通储液腔与容纳腔的流道;插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插件包括主体和膜结构,主体与基体可拆卸连接,主体的底端与膜结构连接,且主体与膜结构合围形成第一培养腔,第一培养腔通过膜结构上的滤孔与容纳腔连通;插件位于容纳腔中后,主体与容纳腔的侧壁之间密封设置。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插件包括主体,基体还具有第二培养腔,所述第二培养腔设置于所述流道中,且第二培养腔位于膜结构的下方。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储液腔,位于所述容纳腔两侧的所述储液腔均通过所述流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流道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梭形,第二培养腔位于所述流道的中部,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流道的中部连通,位于所述容纳腔两侧的所述储液腔分别与所述流道的两端连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体包括储液层和底板,所述储液腔、所述容纳腔以及所述流道均设置于所述储液层,所述流道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底板与所述储液层的底部连接,并密封所述储液腔的底部以及所述流道。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流道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以连通所述储液腔与所述容纳腔;沿第二预设方向,所述储液腔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宽度比所述流道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宽度大,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与水平面平行。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供所述插件出入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开口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台阶结构;插件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台阶结构,所述第二台阶结构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沿所述插件插入所述容纳腔的方向排布,所述插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后,所述第二台阶结构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抵接。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体具有第一顶面,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顶面上,所述第二台阶结构具有第二顶面,所述插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后,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第二顶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台阶结构绕所述第一开口的内侧壁的周侧设置,所述第二台阶结构绕所述插件端部的周侧设置;和/或,第一台阶结构具有凹部,所述第二台阶结构具有与所述凹部配合的凸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包括培养板和多个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多个细胞培养单元呈阵列排布于培养板上。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细胞在细胞培养单元中进行培养,以构建器官模型,而本申请实施例中插件与基体的可拆卸连接,使得膜结构可以从容纳腔中取出,也使得培养好的器官模型可以更方便地取出以进行后续切片分析;同时,可拆卸的插件也使得不同类器官的完全共培养检测更方便;
另外,容纳腔的侧壁与主体之间密封设置,储液腔以及流道中的培养基不会经由容纳腔侧壁与主体之间的缝隙流失,从而使得细胞培养单元可以进行倒置培养,也即细胞可以贴附于膜结构的底壁上,由此膜结构的上下表面均可以进行细胞培养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的倒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的倒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细胞培养单元;10、基体;11、储液腔;12、容纳腔;13、流道;14、储液层;15、底板;16、第一开口;161、第一台阶结构;1611、凹部;17、第二培养腔;18、第一顶面;20、插件;21、第一培养腔;22、膜结构;23、主体;24、第二台阶结构;241、凸部;242、第二顶面;2、细胞培养装置;201、培养板;L1、第一预设方向;L2、第二预设方向;L3、第三预设方向;L4、第四预设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来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相关技术中,在膜式的器官芯片中,多孔膜大都集成在芯片中,无法取出,不利于模型的后续分析,也不利于单个芯片集成到芯片系统中来构建多器官芯片。
针对上述情况,第一方面,请参见图1,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1,包括基体10和插件20,基体10具有储液腔11、容纳腔12以及连通储液腔11与容纳腔12的流道13。其中,储液腔11中可以添加培养基,且储液腔11中的培养基可以通过流道13进入容纳腔12中。
插件20位于容纳腔中,插件20包括主体23和膜结构22,主体23与基体可拆卸连接,主体23的底端与膜结构22连接,且主体23与膜结构22合围形成第一培养腔21,第一培养腔21通过膜结构22上的滤孔与容纳腔12连通。
具体地,第一培养腔21中可以添加含有生物样本的培养基混合液,且加入储液腔11中的培养基可以先进入容纳腔12,然后通过膜结构22上的滤孔进入第一培养腔21内。如此,工作人员可以向插件20的第一培养腔21中加入含有生物样本的培养基混合液,并向储液腔11中加入培养基、特定药物或者加入特定药物的培养基,使得储液腔11中的培养基可以为第一培养腔21中的生物样本提供营养,药物可以作用于生物样本。其中,膜结构22可以由PC或PET等塑料材质制备而成,以保证膜结构22可以使容纳腔12中的培养基穿过滤孔进入第一培养腔21中。另外,插件20的主体23和膜结构22之间可以通过热压、超声波、激光等方式进行贴合封装,以保证膜结构22与主体23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插件20位于容纳腔12中后,主体23与容纳腔12的侧壁之间密封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插件20放置于容纳腔12中之后,容纳腔12与主体23之间为密封空间,当对细胞培养单元1进行倒置培养时,储液腔11以及流道13中的培养基不会经由容纳腔12与主体23之间的缝隙流失,从而减少对培养基的浪费,同时使得细胞培养单元1可以进行倒置培养,也即细胞可以贴附于膜结构22的底壁上,由此使得膜结构22的上下表面均可以进行细胞培养操作。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对主体23与容纳腔12之间的密封方法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可以通过设置主体23的形状与容纳腔12的形状,使两者匹配,以达到插件20插入容纳腔12中之后,主体23与容纳腔12之间密封的效果;或者,在主体23与容纳腔12之间设置密封圈,以使得主体23与容纳腔12之间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细胞在第一培养腔21中的膜结构22上附着培养,可以构建三维器官模型,例如血脑屏障、肾屏障、肠屏障、肺屏障、皮肤屏障等多种生物屏障模型。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插件20可拆卸地设置于基体10的容纳腔12中,从而使得膜结构22可以从容纳腔12中取出,更便于将培养好的器官模型从细胞培养单元1中取出,以进行单独的后续切片分析等。
同时,在相关技术中,不同类器官的培养基不同,例如甲器官的培养基可能造成乙器官的损伤,但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类器官在进行单独培养之后,可以单独取出已经培养好的器官模型,然后放入共培养的条件下,以对不同类器官模型进行短时的检测,由此可拆卸的膜结构为该操作提供了便利性。也就是说,在相关技术中,细胞培养单元1中的多孔膜结构22不可拆卸,在不同类器官模型无法实现共培养的技术背景下,会导致实验不便性和实验成本增加。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插件20可以从基体10中取出,也更有利于将培养好的一种器官模型集成到其它的不同类器官系统中,以便于对多种不同类器官模型进行药物检测,由此极大地提高了药物对器官的检测效率。
还需要说明的是,膜结构22位于主体23的底端,使得细胞培养单元1在静置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的细胞可以沉积到主体23底部,并吸附在膜结构22的上表面,从而便于培养细胞生长,以构建器官模型。向第一培养腔21中注入含有生物样本的培养基混合液之后,培养基混合液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产生流动,从而为培养基中细胞的生长提供流体剪切力环境,无泵式重力驱动的流体驱动方式更简单,且构建成本更低。当然,含有生物样本的培养基混合液、培养基以及药物的添加方式均可以为无泵式重力驱动,也可以使用外置蠕动泵、注射泵等装置驱动培养基流动,以提供细胞所需的生长环境。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对储液腔11、容纳腔12以及第一培养腔21的形状均不做具体限制,储液腔11、容纳腔12以及第一培养腔2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储液腔11和/或第一培养腔21为不规则形状,或者储液腔11的横截面为方形,容纳腔12以及第一培养腔21的横截面为圆形。
请参见图1-图2,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流道13中具有第二培养腔17,第二培养腔17位于膜结构22的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将含生物样本的培养基注入储液腔11以及流道13中,然后将细胞培养单元1进行倒置培养的时候,培养基会在流道13的第二培养腔17中对细胞进行培养,而第二培养腔17位于膜结构22的下方,从而可以使得细胞贴附在膜结构22的底壁上,由此达到膜结构22的上下表面均可以进行细胞培养操作的目的。
请继续参见图1-图2,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2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储液腔11,位于容纳腔12两侧的储液腔11均通过流道13与容纳腔12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向容纳腔12一侧的储液腔11中加入培养基,培养基通过流道13进入容纳腔12另一侧的储液腔11中;或者,同时向容纳腔12两侧的储液腔11中都加入相同的培养基,培养基可以通过流道13进行流动;又或,向容纳腔12两侧的储液腔11中分别加入不同的培养基,且设置在两个储液腔11内的培养基均能够与生物样本进行物质交换,以满足培养基内的细胞生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当通过特定的角度往复摆动细胞培养单元1时,培养基在位于容纳腔12两侧的储液腔11、流道13以及容纳腔12之间往复流动,而持续流动的培养基可以通过膜结构22上的滤孔对膜结构22上表面的细胞进行动态培养,同时还可以将培养腔21中生物样本产生的废弃物带走,更能模拟出真实的细胞生长环境。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对储液腔11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根据培养的具体需求,储液腔11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4个或5个等。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流道13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梭形,第二培养腔17位于流道13的中部,容纳腔12与流道13的中部连通,位于容纳腔12两侧的储液腔11分别与流道13的两端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梭形是一种两头尖中间宽的一种形状,若流道13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梭形,则流道13的端部较窄,从储液腔11中流入流道13的培养基流量较小,降低了培养基在流道13内的流速,使得培养基和药物流过流道13的时间变长,由此培养基可以有更长的时间与培养腔21中的生物样本进行接触,并且流道13的中部较宽,可以使更多的培养基进入容纳腔12,并通过膜结构22进入培养腔21中。
还需要说明的是,梭形流道13的两端出口较窄,梭形流道13的中部空间较大,且第二培养腔17位于流道13的中部,当细胞培养单元1倒置,培养基在第二培养腔17中进行细胞培养时,培养基在流道13中形成的液体表面张力较大,可以借助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减少培养基从流道13中流出,使得细胞可以贴附到膜结构22的底壁,并正常在第二培养腔17中进行培养。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3,基体10包括储液层14和底板15,储液腔11、容纳腔12以及流道13均设置于储液层14,流道13位于容纳腔12的底部;底板15与储液层14的底部连接,并密封储液腔11的底部以及流道13。
可以理解的是,流道13设置于储液层14的下表面,通过底板与储液层连接,以达到密封流道的目的,当然,流道13也可以设置于底板15靠近储液层14的一侧。基体10可以由储液层14和底板15组成,储液层14盖设于底板15上,储液层14与底板15的制备材料均可以为玻璃、塑料或PDMS(Polydimethylsiloxane,聚二甲基硅氧烷)等,通过合理地选择储液层14和底板15的制备材料,使得该细胞培养单元1能够拥有良好的生物亲和性。同时,储液层14与底板15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热压、超声波、激光等,或者储液层14与底板15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流道13位于容纳腔12的下方,膜结构22位于主体23的底端,因此更便于培养基对位于膜结构22上表面的细胞进行培养,且有利于研究药物对细胞的影响。
请参见图3-图4,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流道13沿第一预设方向L1延伸,以连通储液腔11与容纳腔12;沿第二预设方向L2,储液腔11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宽度比流道13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宽度大,第二预设方向L2与第一预设方向L1垂直,且第二预设方向L2与水平面平行。
同理可知,以储液腔11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宽度为H1,流道13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宽度为H2,储液腔11沿第二预设方向L2的宽度H1比流道13沿第二预设方向L2的宽度H2大,也即H1>H2,从容纳腔12到流道13的宽度缩小,也就是说,培养基由储液腔11中进入流道13的进口变窄,从而可以降低培养基在流道13内的流速,从而使得培养基和药物流过流道13的时间变长,由此培养基可以有更长的时间与第一培养腔21中的生物样本进行接触。
请参见图4-图5,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上开设有与容纳腔12连通的第一开口16,第一开口16用于供插件20出入容纳腔12,第一开口16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台阶结构161;插件20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台阶结构24,第二台阶结构24与第一台阶结构161沿插件20插入容纳腔12的方向排布,插件20位于容纳腔12中后,第二台阶结构24与第一台阶结构161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以插件20插入容纳腔12的方向为第三预设方向L3,插件20抽出容纳腔12的方向为第四预设方向L4为例,第一台阶结构161与第二台阶结构24沿第三预设方向L3排布,当插件20向第三预设方向L3移动,插件20经由基体10上的第一开口16插入容纳腔12中,直到插件20端部上的第二台阶结构24与第一开口16内侧壁上的第一台阶结构161抵接,第一台阶结构161阻挡插件20继续沿第三预设方向L3移动,也即第一台阶结构161阻挡插件20继续深入容纳腔12,此时插件20固定于容纳腔12中;当需要将插件20从容纳腔12中取出,插件20向第四预设方向L4移动,插件20端部的第二台阶结构24与第一台阶结构161分离。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4-图5,基体10具有第一顶面18,第一开口16开设于第一顶面18上,第二台阶结构24具有第二顶面242,插件20位于容纳腔12中后,第一顶面18与第二顶面242位于同一平面内。
可以理解的是,细胞培养单元1可以具有上盖(图中未示出),上盖盖设于基体10,当插件20放置于容纳腔12中之后,第一顶面18与第二顶面242齐平,也即第一顶面18与第二顶面242位于同一平面内,此时插件20与上盖之间不会产生干涉,从而使得储液腔11与容纳腔12密封,为细胞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密封环境。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1和图4,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台阶结构161绕第一开口16的内侧壁的周侧设置,第二台阶结构24绕插件20端部的周侧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台阶结构161绕第一开口16内侧壁一周,第二台阶结构24绕插件20端部一周,从而使得第一台阶结构161与第二台阶结构24的抵接面积更大,插件20的放置更稳定。
请参见图5,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台阶结构161具有凹部1611,第二台阶结构24具有与凹部1611配合的凸部241。
具体地,凸部241的设置可以便于工作人员或者机器的拿取,使得插件20更容易从容纳腔12中取出。同时,第一台阶结构161与第二台阶结构24抵接时,凹部1611与凸部241配合,可以防止插件20在容纳腔12中发生晃动或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第一台阶结构161可以在绕第一开口16内侧壁一周设置的同时还具有凹部1611,第二台阶结构24也可以在绕插件20端部一周设置的同时还具有凸部241,由此使得插件20不仅可以为第一培养腔21中的生物样本提供一个更稳定的培养环境,而且还可以便于工作人员或者机器的拿取。
第二方面,请参见图6,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2,包括培养板201和多个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1,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呈阵列排布于培养板201上。
具体地,在同一行或者同一列中,相邻两个细胞培养单元1的间距相同,从而便于自动化移液的机器向细胞培养单元1中加入培养基,本申请实施例对相邻两个细胞培养单元1的间距不做限制,例如可以为9毫米、10毫米、12毫米等。其中,培养板201上设置有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安装槽,每一细胞培养单元1放置于一个安装槽中,安装槽为细胞培养单元1提供安装空间和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可以呈M列*N行排布,其中,M表示每一行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N表示每一列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M≥1,N≥1,M和N为整数且M和N不同时为1。本申请实施例对细胞培养装置2中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例如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可以是32个、64个、80个或96个等,以实现细胞培养装置2对高通量的要求,从而便于对药物的大规模筛选。如图6所示,细胞培养装置2包括32个细胞培养单元1,该32个细胞培养单元1呈8行*4列的方式排布。
还需要说明的是,细胞在细胞培养单元1中进行培养,以构建器官模型,而插件20与基体10的可拆卸连接,也使得器官模型可以更方便取出以进行切片分析,且可拆卸的插件20也使得不同类器官的完全共培养检测更方便。同时,细胞培养单元1可以通过无泵式重力驱动的流体驱动方式,细胞培养装置2具有高通量的细胞培养单元1,由此不仅可以降低细胞培养装置2的复杂性,而且还可以降低细胞模型的构建成本,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对生物模型构建、新药研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成本。
综上所述,以皮肤上皮细胞为例,细胞培养装置2的使用方法如下:通过移液枪将第一预设体积的含有上皮细胞的培养基混合液注入插件20的第一培养腔21中,并将第二预设体积的培养基注入储液腔11内;随后将细胞培养单元1放入预设温度的培养箱中静置培养预设时间,此时上皮细胞沉积吸附在膜结构22的上表面;然后再次通过移液枪将膜结构22上方的培养基吸出(皮肤的培养需要暴露在空气中),使得吸附在膜结构22上表面的皮肤上皮细胞可以暴露在空气中,由此模拟正常皮肤的生长环境;随后将细胞培养装置2放置于摇床上,摇床通过预设角度的往复摆动,使得培养基在储液腔11和容纳腔12之间往复流动,持续往复流动的培养基通过膜结构22对皮肤上皮细胞形成动态培养;然后可以周期性向储液腔11内加入特定的药物或含药物的培养基等,以研究药物对皮肤上皮细胞的影响。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具有储液腔、容纳腔以及连通所述储液腔与所述容纳腔的流道;
插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插件包括主体和膜结构,所述主体与所述基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主体的底端与所述膜结构连接,且所述主体与所述膜结构合围形成第一培养腔,所述第一培养腔通过所述膜结构上的滤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插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后,所述主体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之间密封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还具有第二培养腔,所述第二培养腔设置于所述流道中,且所述第二培养腔位于所述膜结构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储液腔,位于所述容纳腔两侧的所述储液腔均通过所述流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为梭形,所述第二培养腔位于所述流道的中部,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流道的中部连通,位于所述容纳腔两侧的所述储液腔分别与所述流道的两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包括:
储液层,所述储液腔、所述容纳腔以及所述流道均设置于所述储液层,所述流道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
底板,与所述储液层的底部连接,并密封所述储液腔的底部以及所述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以连通所述储液腔与所述容纳腔;
沿第二预设方向,所述储液腔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宽度比所述流道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宽度大,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二预设方向与水平面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供所述插件出入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开口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台阶结构;
所述插件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台阶结构,所述第二台阶结构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沿所述插件插入所述容纳腔的方向排布,所述插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后,所述第二台阶结构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具有第一顶面,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顶面上,所述第二台阶结构具有第二顶面,所述插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后,所述第一顶面与所述第二顶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绕所述第一开口的内侧壁的周侧设置,所述第二台阶结构绕所述插件端部的周侧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台阶结构具有凹部,所述第二台阶结构具有与所述凹部配合的凸部。
10.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板和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多个所述细胞培养单元呈阵列排布于所述培养板上。
CN202321133427.XU 2023-05-11 2023-05-11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Active CN219861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3427.XU CN219861383U (zh) 2023-05-11 2023-05-11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3427.XU CN219861383U (zh) 2023-05-11 2023-05-11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1383U true CN219861383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7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33427.XU Active CN219861383U (zh) 2023-05-11 2023-05-11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13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79897B2 (en) Cell culture and gradient migration assay methods and devices
KR101756901B1 (ko) 세포배양 칩 및 생성방법
JP7171696B2 (ja) 相互接続されたウェルを有するマイクロプレートを備えた流体デバイス
EP2951282B1 (en) Modular platform for multi-tissue integrated cell culture
CN111218404A (zh) 一种仿生多器官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EP2834649A1 (en) Cell culture and gradient migration assay methods and devices
TW201237163A (en) Microfluidic cell culture chip for miniaturized three-dimensional cell culture with high-throughput perfusion
CN111996121A (zh) 3d多器官共培养芯片
JP2018515146A (ja) インビトロ3d細胞培養実験のためのマイクロ流体デバイス
US20230174919A1 (en) Method for gas enrichment and simultaneously for displacement of a flui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cell environment on a corresponding multi-well cell culture plate
CN113388516B (zh) 培养装置
CN219861383U (zh)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CN212316139U (zh) 一种仿生多器官芯片
CN116496903A (zh) 细胞培养单元、装置、方法及用途
CN115109703A (zh) 一种器官芯片模型
CN212476781U (zh) 3d多器官共培养芯片
CN219972330U (zh)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CN212077076U (zh) 一种微流控实验板
CN219861382U (zh) 一种自重力高通量膜式芯片
CN214612545U (zh) 可拆卸/可组装式共培养器官芯片
CN219861384U (zh) 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
CN217757476U (zh) 用于高通量药物测试的类器官芯片装置
CN212833791U (zh) 一种细胞功能检测的微流控芯片
CN218459549U (zh) 微流控芯片
CN218465836U (zh)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