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1384U - 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1384U
CN219861384U CN202321133583.6U CN202321133583U CN219861384U CN 219861384 U CN219861384 U CN 219861384U CN 202321133583 U CN202321133583 U CN 202321133583U CN 219861384 U CN219861384 U CN 219861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chamber
culture
bottom wall
cell cul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335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珺
查韶辉
刘中文
张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3358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1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1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13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其中,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基体,内形成有相连通的培养腔和储液腔,且培养腔和储液腔于基体的顶部具有敞口,培养腔包括第一腔底壁,储液腔包括第二腔底壁,其中,在基体的高度方向上,第一腔底壁与第二腔底壁具有高度差,且第一腔底壁低于第二腔底壁。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在向培养腔注入生物样本时,减少注入液体过多导致液态凝胶流向储液腔的流道腔以造成流道腔堵塞的风险,从而能够保证培养基在培养腔与储液腔之间来回灌注时的流畅性,使得培养腔中的生物样本能够与培养基更好地进行物质交换,更真实地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细胞模型的培养成功率。

Description

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三维细胞模型例如类器官、体外三维器官模型可以模拟人体内具有一定功能的生物组织,在疾病药物的响应、组织功能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等研究中具有较大优势。然而,在相关技术中,在进行细胞培养过程时,培养基对培养对象的培养效果较差,导致最终获得的细胞模型模拟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能够实现得到模拟效果较好的细胞模型(例如类器官、体外三维器官模型等)且提高培养成功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该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基体,内形成有相连通的培养腔和储液腔,且,所述培养腔和所述储液腔于所述基体的顶部具有敞口;
所述培养腔包括第一腔底壁,所述储液腔包括第二腔底壁,其中,在所述基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腔底壁与所述第二腔底壁具有高度差,且所述第一腔底壁低于所述第二腔底壁。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细胞培养单元,通过采用在基体的高度方向上,第一腔底壁与第二腔底壁具有高度差,且第一腔底壁低于第二腔底壁。如此,培养腔相较于储液腔而言,下陷程度会更大,也即培养腔的腔侧壁能防止培养腔内的液态凝胶流向储液腔,使得工作人员在向培养腔注入液态凝胶时,减少注入液态凝胶过多导致液态凝胶流向储液腔的流道腔以造成流道腔堵塞的风险,从而能够保证培养基流向液态凝胶时或者培养基由培养腔流回储液腔时的流畅性,使得培养腔中的液态凝胶的细胞能够与培养基更好地进行物质交换,更真实地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细胞模型的培养成功率。此外能够避免液态凝胶在培养腔内过于摊开,使得液态凝胶在具有一定凹陷深度的培养腔内更为立体化,使得最终成型的细胞模型具有三维化。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培养腔还包括环设于所述第一腔底壁外侧的腔侧壁,所述腔侧壁包括第一腔侧壁和第二腔侧壁,所述第一腔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腔底壁和所述第二腔侧壁之间;
所述第一腔底壁和所述第一腔侧壁相交形成第一分界边,所述第一腔侧壁和所述第二腔侧壁相交形成第二分界边,所述第二分界边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分界边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外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界边与所述第二腔底壁共面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侧壁为弧面,且,所述第一分界边和所述第二分界边与竖直切面相交的交点的连接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侧壁为倾斜面,所述第一腔侧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分隔膜,所述分隔膜覆盖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腔侧壁。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包括储液主腔和流道腔,所述流道腔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储液主腔和所述培养腔,所述第二腔底壁包括位于所述储液主腔的第一子腔底壁和位于所述流道腔的第二子腔底壁,所述第一子腔底壁与所述第二子腔底壁共面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与所述储液腔至所述培养腔的流动方向上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所述储液主腔的宽度与所述培养腔的宽度相当,且所述流道腔的宽度小于所述储液主腔的宽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腔的宽度为0.01mm至4.40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包括培养层和储液层,所述储液层盖设于所述培养层;
所述储液层内形成有分别具有所述敞口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培养层靠近所述培养层的表面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形成为所述第一腔底壁,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形成为所述第二腔底壁;
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以共同构成所述培养腔,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凹槽相连通以共同构成所述储液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的数量为两个,在所述储液腔至所述培养腔的流动方向上,两个所述储液腔呈对称设置,且,所述培养腔位于两个所述储液腔之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所述多个细胞培养单元呈阵列排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细胞培养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细胞培养装置的细胞培养单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细胞培养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细胞培养单元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为图2中细胞培养单元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6为图2中细胞培养单元中基体的培养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细胞培养单元中基体的储液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细胞培养单元中基体的储液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细胞培养单元;10、基体;10a、培养腔;10b、储液腔;10c、储液主腔;10d、流道腔;10e、第四腔侧壁;11、培养层;111、第一凹槽;113、第二凹槽;11a、第一腔底壁;11b、腔侧壁;11c、第一腔侧壁;11d、第二腔侧壁;11e、第一子腔侧壁;11f、第二腔底壁;11g、第一子腔底壁;11h、第二子腔底壁;11i、第三腔侧壁;11j、第二子腔侧壁;13、储液层;13a、第一流道;13b、第二流道;15、第一分界边;17、第二分界边;30、分隔膜;300、细胞培养装置;310、外壳;500、细胞模型;600、竖直切面;700、连接线。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部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部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部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2,本申请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300,该细胞培养装置300包括外壳310和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00,外壳310内形成有容纳腔,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00收容在容纳腔内,并呈阵列排布。
其中,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00可以呈M列*N行排布,其中,M表示每一行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00的数量,N表示每一列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00的数量,M≥1,N≥1,M和N为整数且M和N不同时为1。在位于同一行的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00中,前一细胞培养单元100的敞口与后一细胞培养单元100的敞口的间距可采用自动化移液器预设通道间距(例如9毫米),在位于同一列的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00中,相邻细胞培养单元100的两个敞口的间距或者两个敞口的间距也可以采用自动化移液器预设通道间距(例如9毫米)。
该细胞培养装置300中细胞培养单元100的数量例如可以是64个、80个、96个、112个或者128个等,以实现高通量要求。作为示例,如图1所示,细胞培养装置300包括128个细胞培养单元100,该128个细胞培养单元100呈16行*8列的方式排布,并且当细胞培养单元100的数量为128个时,能够适配市场上大多的成像设备和液体控制系统,使得细胞培养装置300的通用性更广,成像设备上一般配置有夹具,以适配不同形状的待观察容器,传统标准孔板是常用的细胞培养板,一般的成像设备的夹具与标准孔板的尺寸适配。而本申请的细胞培养单元100外形与传统的标准孔板尺寸大小一致,因此能够适配与之相适应的夹具,也即。其中,液体控制系统可以用于对生物样本进行自动移液处理,例如通过移液枪的自动控制实现移液处理,其中,生物样本可以为含有生物样本的水性介质或者含有生物样本的液态凝胶,水性介质则可以为混合悬液。而为了方便解释,下文中以生物样本为含有生物样本的液态凝胶进行描述。
为了使得最终获得的细胞模型500的模拟效果较佳以及提高培养成功的效果,本申请着重对细胞培养单元100进行了改进,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细胞培养单元100包括基体10。
在一实施例中,基体10包括培养层11和储液层13,储液层13盖设于培养层11,也即,培养层11与储液层13可以是以热压、超声波、激光等组装方式完成两者的连接,如此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基体10的加工难度。或者,基体10的培养层11和储液层13可以是通过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6至图7,储液层13内形成有分别具有敞口的第一流道13a和第二流道13b,培养层11靠近培养层11的表面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3,第一流道13a与第一凹槽111相连通以共同构成培养腔10a,第二流道13b与第二凹槽113相连通以共同构成储液腔10b。如此,可以通过第一流道13a的敞口注入含有生物样本,以使生物样本进入至培养腔10a内,且可以通过第二流道13b的敞口注入培养基、药物或者加入药物的培养基,使其流向储液腔10b后能够流入培养腔10a以浸没生物样本,例如浸没凝固后的液态凝胶。具体地,培养基可以是为生物样本提供营养物质的营养基质,药物可以作用于生物样本。其中,生物样本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细胞、肿瘤组织、类器官等,为类器官时,具体可以为结肠癌类器官、肺癌类器官、胃癌类器官或者乳腺癌类器官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液态凝胶以及培养基的添加方式可为无泵式重力驱动,也可以使用外置蠕动泵、注射泵等装置驱动液态凝胶以及培养基流动,以提供细胞所需的生长环境。
其中,基体10的储液层13和培养层11的制备材料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玻璃、塑料或者PDMS(polydimethylsiloxane,聚二甲基硅氧烷)等。通过合理地选择基体10的储液层13和培养层11的制备材料,使得该细胞培养单元100能够拥有良好的生物亲和性。这里对基体10的储液层13和培养层1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基体10的储液层13和培养层11可以呈矩形板状结构。
可以理解的,在基体10设置为培养层11和储液层13两部分结构的情况下,具有能够将培养层11和储液层13的其中之任一进行替换配套的优点。当然,本申请的基体10也可以是单独设置为一个整体的板状结构,也即培养层11和储液层13是一个整体形式,这样制造工艺上可以简化。接下来的内容还是以基体10设置为培养层11和储液层13两部分的形式,对本申请能提高最终获得的细胞模型500的模拟效果的情况进行进一步阐述。
培养腔10a由第一腔底壁11a和环设于第一腔底壁11a外侧的腔侧壁11b围设而成,腔侧壁11b包括第一腔侧壁11c和第二腔侧壁11d,第二腔侧壁11d包括第一子腔侧壁11e和第二子腔侧壁11j;其中,第一凹槽111的底壁形成为第一腔底壁11a,且其侧壁分别形成第一腔侧壁11c和第二腔侧壁11d的第一子腔侧壁11e,储液层13的第一流道13a的侧壁形成第二腔侧壁11d的第二子腔侧壁11j。而储液腔10b包括储液主腔10c和流道腔10d,且由第二腔底壁11f和环设于第二腔底壁11f外侧的第三腔侧壁11i围设而成,第二腔底壁11f包括位于储液主腔10c的第一子腔底壁11g和位于流道腔10d的第二子腔底壁11h,其中,第二凹槽113的底壁分别形成为第二腔底壁11f的第一子腔底壁11g和第二腔底壁11f的第二子腔底壁11h,第二凹槽113的侧壁与第二流道13b的侧壁共同形成为第三腔侧壁11i。具体地,第一腔侧壁11c与第二腔底壁11f之间可以是呈垂直设置,也可以是呈倾斜设置,并且,培养腔10a在基体10的高度方向所在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或者三角形等等,储液腔10b的储液主腔10c在基体10的高度方向所在的横截面的形状也可以是方形、圆形或者三角形等等,对此均不作限定,当培养腔10a和储液腔10b的储液主腔10c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时,相较于为方形而言,可以减少其自身拐角处残留有培养基,以保证培养基的流动性。
储液腔10b的数量为两个,在储液腔10b至培养腔10a的流动方向上,两个储液腔10b呈对称设置,且,培养腔10a位于两个储液腔10b之间。这样设置下,可以对细胞培养装置300进行摆动,此时在摆动下,培养基可以在两个储液腔10b之间进行来回移动,通过产生流体剪切力、机械应力、生化浓度梯度等理化刺激实现动态培养,展现更真实的生理学功能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基与生物样本之间的物质交换,且可以将液态凝胶中的生物样本的排泄物带走,更能模拟出真实的细胞环境。当然,根据培养的具体需求,储液腔10b的数量还可以是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等,示例性地,当储液腔10b的数量为三个时,可以是通过其中两个储液腔10b以实现培养基在两个储液腔10b之间进行来回移动的形式,而剩余一个储液腔10b可以是通过加入与上述两个储液腔10b内的培养基类型不同的培养基,以满足多种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内对细胞的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的需求。培养腔10a的数量还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细胞培养单元100包括还包括分隔膜30,分隔膜30覆盖在培养腔10a的至少部分第二腔侧壁11d上,也即可以是覆盖在第二腔侧壁11d的第一子腔侧壁11e处,也可以是覆盖在第二腔侧壁11d的第二子腔侧壁11j处。如此,可以通过分隔膜30将培养腔10a分隔为至少两个子培养腔10a,以通过不同的子培养腔10a培养不同的液态凝胶,从而得到不同的细胞模型500,以满足多器官共同培养的要求,示范例地,培养腔10a被分隔为两个子培养腔10a时,可以是一个生物模型由第一腔底壁11a进行承载,另一个生物模型由分隔膜30进行承载。进一步地,分隔膜30可以是多孔膜,其中,多孔膜上形成有连通储液腔10b的通孔,以借由该通孔使得培养基中的物质能够流入由分隔膜30进行承载的液态凝胶,和/或由分隔膜30进行承载的液态凝胶中的排出物质能够流入培养基,起到物质交换的作用。
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基体10的高度方向上,第一腔底壁11a与第二腔底壁11f具有高度差,且第一腔底壁11a低于第二腔底壁11f。如此,培养腔10a相较于储液腔10b而言,下陷程度会更大,也即培养腔10a的腔侧壁11b能防止培养腔10a内的液态凝胶流向储液腔10b,使得在向培养腔10a注入液态凝胶时,减少注入液态凝胶过多导致液态凝胶流向储液腔10b的流道腔10d以造成流道腔10d堵塞的风险,从而能够保证培养基流向液态凝胶时或者培养基由培养腔10a流回储液腔10b时的流畅性,使得培养腔10a中的液态凝胶的细胞能够与培养基更好地进行物质交换,更真实地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细胞模型500的培养成功率。此外能够避免液态凝胶在培养腔10a内过于摊开,使得液态凝胶在具有一定凹陷深度的培养腔10a内更为立体化,使得最终成型的细胞模型500具有三维化。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腔底壁11a和第一腔侧壁11c相交形成第一分界边15,第一腔侧壁11c和第二腔侧壁11d相交形成第二分界边17,第二分界边17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分界边15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外侧。如此,第一腔侧壁11c能相较于水平面进行倾斜,使得在能够防止液态凝胶注入过多以流向储液腔10b造成流道腔10d堵塞的风险下,同时能够通过倾斜以减缓培养基在培养腔10a和储液腔10b之间流动的流速,也即能够减缓培养基流向液态凝胶的流速,避免流速过快造成对液态凝胶的冲击,导致液态凝胶内的细胞被培养基冲散,同时也能够减缓培养基流回储液腔10b的流速,增加培养基浸润液态凝胶的时间,以充分浸润培养对象。
在图中示例性示出的方案中,第二分界边17与第二腔底壁11f共面设置。这样设置下,相较于第二分界边17高于第二腔底壁11f,当培养基由储液腔10b的流道腔10d流出时能较为平缓地流下培养腔10a,减少培养基流向培养腔10a内时的阻力,以保证培养基的流动性,以更为真实地模拟出细胞在体内的物质交换环境。
在一种结构形式中,第一腔侧壁11c为弧面,弧面设置下,可以使得培养基在培养腔10a的第一腔侧壁11c流动时更为平缓。且,第一分界边15和第二分界边17与竖直切面600相交的交点的连接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当第一分界边15和第二分界边17与竖直切面600相交的交点的连接线70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过小时,腔侧壁11b的第一腔侧壁11c对液态凝胶的阻挡效果较差,导致当注入液态凝胶过多时对储液腔10b的流道腔10d的堵塞可能性仍较大,且液态凝胶仍容易摊开,使得最终成型的液态凝胶三维化程度较差,而当夹角过大时,使得培养基在培养腔10a和储液腔10b之间流动的流速过大,导致培养基对液态凝胶的冲击较大且培养基无法充分浸润液态凝胶。具体地,第一分界边15和第二分界边17与竖直切面600相交的交点的连接线70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具体设置为10度、20度、30度、40度、45度、50度、60度、70度或者80度等等,对此不作限定。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图7进行理解,此处所指的第一分界边15和第二分界边17与竖直切面600相交的交点的连接线700,是指第一分界边15和第二分界边17位于培养腔10a内的同一侧的位置上与竖直切面600所相交的交点,且两者的连线即为上述而言的连接线700。
在另一种结构形式中,第一腔侧壁11c为倾斜面,第一腔侧壁11c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当第一腔侧壁11c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过小时,腔侧壁11b的第一腔侧壁11c对液态凝胶的阻挡效果较差,导致当注入液态凝胶过多时对储液腔10b的流道腔10d的堵塞可能性仍较大,且液态凝胶仍容易摊开,使得最终成型的液态凝胶三维化程度较差,而当夹角过大时,使得培养基在培养腔10a和储液腔10b之间流动的流速过大,导致培养基对液态凝胶的冲击较大且培养基无法充分浸润液态凝胶。具体地,第一腔侧壁11c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具体设置为10度、20度、30度、40度、45度、50度、60度、70度或者80度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而为了使得培养基在储液腔10b的储液主腔10c和流道腔10d之间流动时保持顺畅,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至图6,第一子腔底壁11g与第二子腔底壁11h共面设置。这样设置下,储液主腔10c的第一子腔底壁11g与流道腔10d的第二子腔底壁11h不具有高度差,培养基在储液主腔10c和流道腔10d之间流动时,能够始终维持在同一高度上进行流动,从而能够保证培养基的流动顺畅性,使得培养基与液态凝胶可以更好地进行物质交换。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8,在与储液腔10b至培养腔10a的流动方向上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储液主腔10c的宽度与培养腔10a的宽度相当,且流道腔10d的宽度小于储液主腔10c的宽度。如此,当储液主腔10c的宽度与培养腔10a的宽度相当下,通过减少流道腔10d的宽度,以使得流道腔10d的宽度小于储液主腔10c的宽度,当培养基由储液主腔10c流向培养腔10a时,能够借由缩小流道腔10d的宽度,使得培养基流经流道腔10d时,能够减少其自身的流速,避免流速过快造成对液态凝胶内细胞的冲击,导致液态凝胶内的细胞被培养基冲散。
进一步地,流道腔10d的宽度为0.01mm至4.40mm。当流道腔10d的宽度过大时,即便培养基流经相较于储液主腔10c宽度较小的流道腔10d下,仍无法较好地起到减少培养基流速的效果,仍有可能因为流速过快造成对液体凝胶内细胞的冲击。而当流道腔10d的宽度过小时,会导致培养基在流道腔10d内流程时顺畅程度较低。具体地,流道腔10d的宽度是指在水平方向上流道腔10d相对的两第四腔侧壁10e之间的间距值,且该宽度值可以具体设置为0.01mm、1.00mm、2.00mm、3.00mm、4.00mm或者4.40mm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内形成有相连通的培养腔和储液腔,且,所述培养腔和所述储液腔于所述基体的顶部具有敞口;
所述培养腔包括第一腔底壁,所述储液腔包括第二腔底壁,其中,在所述基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腔底壁与所述第二腔底壁具有高度差,且所述第一腔底壁低于所述第二腔底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腔还包括环设于所述第一腔底壁外侧的腔侧壁,所述腔侧壁包括第一腔侧壁和第二腔侧壁,所述第一腔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腔底壁和所述第二腔侧壁之间;
所述第一腔底壁和所述第一腔侧壁相交形成第一分界边,所述第一腔侧壁和所述第二腔侧壁相交形成第二分界边,所述第二分界边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分界边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界边与所述第二腔底壁共面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侧壁为弧面,且,所述第一分界边和所述第二分界边与竖直切面相交的交点的连接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侧壁为倾斜面,所述第一腔侧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膜,所述分隔膜覆盖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腔侧壁。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包括储液主腔和流道腔,所述流道腔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储液主腔和所述培养腔,所述第二腔底壁包括位于所述储液主腔的第一子腔底壁和位于所述流道腔的第二子腔底壁,所述第一子腔底壁与所述第二子腔底壁共面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储液腔至所述培养腔的流动方向上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所述储液主腔的宽度与所述培养腔的宽度相当,且所述流道腔的宽度小于所述储液主腔的宽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腔的宽度为0.01mm至4.40mm。
1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包括培养层和储液层,所述储液层盖设于所述培养层;
所述储液层内形成有分别具有所述敞口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培养层靠近所述培养层的表面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形成为所述第一腔底壁,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形成为所述第二腔底壁;
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以共同构成所述培养腔,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凹槽相连通以共同构成所述储液腔。
11.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的数量为两个,在所述储液腔至所述培养腔的流动方向上,两个所述储液腔呈对称设置,且,所述培养腔位于两个所述储液腔之间。
12.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所述多个细胞培养单元呈阵列排布。
CN202321133583.6U 2023-05-11 2023-05-11 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 Active CN219861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3583.6U CN219861384U (zh) 2023-05-11 2023-05-11 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33583.6U CN219861384U (zh) 2023-05-11 2023-05-11 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1384U true CN219861384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20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33583.6U Active CN219861384U (zh) 2023-05-11 2023-05-11 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13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3241B (zh) 细胞保存方法和细胞运输方法
JP6845228B2 (ja) インビトロ3d細胞培養実験のためのマイクロ流体デバイス
TW201237163A (en) Microfluidic cell culture chip for miniaturized three-dimensional cell culture with high-throughput perfusion
KR20170056241A (ko) 세포배양 칩 및 생성방법
CN111218404A (zh) 一种仿生多器官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255057B (zh) 一种细胞培养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19861384U (zh) 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
US20200139364A1 (en) Biomimetic chip device
CN116355757A (zh) 细胞培养单元、装置、应用以及培养方法
CN116496904A (zh) 细胞培养单元、装置、应用以及培养方法
CN116478818B (zh) 细胞培养单元、装置、应用以及培养方法
CN212077076U (zh) 一种微流控实验板
JP2008301758A (ja) 細胞培養装置
KR20220092275A (ko) 세포 배양 플레이트 적층 배열체
CN113528334A (zh) 一种微流控实验板及细胞培养方法
CN219972330U (zh)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CN219861383U (zh)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CN218459549U (zh) 微流控芯片
KR20200051481A (ko) 생체 모사 칩 장치
CN216473262U (zh) 一种适用于3d细胞球的药物测试孔板
CN220715896U (zh) 一种类器官芯片
CN113362690B (zh) 肝小叶芯片
US20220062895A1 (en)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 Of Assaying For Immune Cell Exhaustion Using Same
CN111718853B (zh) 一种用于药物筛选的2d和3d一体化肿瘤器官培养芯片的制备方法
CN117229917A (zh) 一种无泵驱动的类器官芯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