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2330U -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2330U
CN219972330U CN202321349258.3U CN202321349258U CN219972330U CN 219972330 U CN219972330 U CN 219972330U CN 202321349258 U CN202321349258 U CN 202321349258U CN 219972330 U CN219972330 U CN 219972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flow channel
liquid storage
cell culture
cul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4925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查韶辉
欧阳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iweide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4925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23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2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23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基体和插件,基体具有容纳腔、第一储液腔、第二储液腔、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连通容纳腔与第一储液腔,第二流道连通容纳腔与第二储液腔,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沿竖向排布;插件位于容纳腔中且与基体可拆卸连接,插件包括膜结构、第一培养腔及开口,膜结构位于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第一培养腔通过开口与第一流道连通,第一培养腔通过膜结构上的滤孔与容纳腔连通。本实施例中培养基可以在不同的储液腔及不同的流道中流动,使得细胞培养单元可以在膜结构的上下两侧同时进行细胞动态培养,且可拆卸的插件有利于增加细胞接种方式的多样性,为构建复杂模型提供了便利。

Description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器官芯片技术是一种在芯片中进行体外细胞三维培养的技术,通过对微通道、微反应室和其他功能部件的构建,对芯片中的细胞/流体/气体/细胞外微环境等组分进行精准操控,从而生成具有生物功能性的人体微组织和微器官。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对人体内的不同结构进行模拟,部分器官芯片技术研究中采用了多孔膜来构建界面,但是大部分的多孔膜结构都是固定在器官芯片中,从而使得器官芯片在培养初期的细胞接种方式兼容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细胞培养单元可以通过膜结构上下两侧的流道,在膜结构的双侧均可以进行细胞动态培养。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基体和插件,基体具有容纳腔、第一储液腔、第二储液腔、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第一储液腔与第二储液腔间隔设置,第一流道连通容纳腔与第一储液腔,第二流道连通容纳腔与第二储液腔,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沿竖向排布;插件位于容纳腔中且与基体可拆卸连接,插件包括膜结构、第一培养腔以及与第一培养腔连通的开口,膜结构位于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第一培养腔通过开口与第一流道连通,且第一培养腔通过膜结构上的滤孔与容纳腔连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储液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基体包括储液层、流道层和底板,第一储液腔、第一流道、第一腔室以及第三腔室均设置于储液层;流道层与储液层的底部连接,第二流道、第二腔室以及第四腔室设置于流道层,第二流道位于第二腔室的底部;底板与流道层的底部连接。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膜结构的底壁与容纳腔的侧壁围设形成第二培养腔,第二培养腔位于膜结构背离第一培养腔的一侧,且第二培养腔与第二流道连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储液腔,位于容纳腔两侧的第一储液腔均通过第一流道与第一培养腔连通。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流道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呈角度设置。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体上开设有与第一储液腔连通的第一进液口、与第二储液腔连通的第二进液口以及与容纳腔连通的插口,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以及插口均位于基体的顶部;基体还具有蒸发槽以及与蒸发槽连通的第三进液口,蒸发槽位于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之间,第三进液口位于基体的顶部。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体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位于容纳腔的顶部,插件的端部设置有限位部,插件插入容纳腔中后,限位部位于限位槽中,以使开口与第一流道对齐。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位于膜结构和开口之间,密封件与插件的侧壁以及容纳腔的侧壁均抵接。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插件的周侧壁上开设有凹槽,密封件设置于凹槽中。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包括培养板和多个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多个所述细胞培养单元呈阵列排布于所述培养板上。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基体上设置多个储液腔以及双流道,培养基可以在不同的储液腔以及不同的流道中流动,使得细胞培养单元可以在膜结构的上下两侧同时进行细胞动态培养,可以实现多种类器官共同动态培养的功能,为构建复杂模型提供了便利,同时还有利于增加细胞接种方式的多样性;插件与基体的可拆卸连接,有利于增加细胞接种方式的多样性,且可拆卸的插件使得不同类器官的完全共培养检测更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储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插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插件以及密封件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细胞培养单元;10、基体;11、容纳腔;111、第一腔室;112、第二腔室;113、插口;12、第一储液腔;121、第一进液口;13、第二储液腔;131、第三腔室;132、第四腔室;133、第二进液口;14、第一流道;15、第二流道;151、第二培养腔;161、储液层;162、流道层;163、底板;17、蒸发槽;171、第三进液口;18、限位槽;20、插件;21、膜结构;22、第一培养腔;23、开口;24、限位部;25、凹槽;30、密封件;
2、细胞培养装置;201、培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来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对人体内的不同结构进行模拟,部分器官芯片技术研究中采用了多孔膜来构建界面,并将多孔膜固定于芯片中,器官芯片中的多孔膜结构大多是在膜的单侧进行细胞静态培养,器官芯片可以通过向储液腔中注入细胞悬液的方式或者向培养腔中加入凝胶的方式来进行细胞接种,但是,一种器官芯片只能选择使用一种细胞接种方式,从而使得器官芯片在培养初期的细胞接种方式兼容性低。
针对上述情况,请参见图1,本申请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2,包括培养板201和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呈阵列排布于培养板201上。
具体地,在同一行或者同一列中,相邻两个细胞培养单元1的间距相同,从而便于自动化移液的机器向细胞培养单元1中加入培养基,本申请实施例对相邻两个细胞培养单元1的间距不做限制,例如可以为9毫米、10毫米、12毫米等。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可以呈M列*N行排布,其中,M表示每一行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N表示每一列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M≥1,N≥1,M和N为整数且M和N不同时为1。本申请实施例对细胞培养装置2中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例如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可以是16个、32个、64个或80个等,以实现细胞培养装置2对高通量的要求,从而便于对药物的大规模筛选。如图1所示,细胞培养装置2包括16个细胞培养单元1,该16个细胞培养单元1呈4行*4列的方式排布。
还需要说明的是,细胞培养装置2具有高通量的细胞培养单元1,由此可以降低细胞模型的构建成本,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对生物模型构建、新药研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成本。
为了提高最终获得的细胞模型的模拟效果,本申请另一方面着重对细胞培养装置2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进行了改进,请参见图2-图4,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1包括基体10和插件20。
基体10具有容纳腔11、第一储液腔12、第二储液腔13、第一流道14以及第二流道15,第一储液腔12与第二储液腔13间隔设置,第一流道14连通容纳腔11与第一储液腔12,第二流道15连通容纳腔11与第二储液腔13,第一流道14与第二流道15沿竖向排布。其中,第一储液腔12与第二储液腔13中均可以添加培养基,且第一储液腔12中的培养基可以通过第一流道14流入容纳腔11,第二储液腔13中的培养基可以通过第二流道15流入容纳腔11。
插件20位于容纳腔11中且与基体10可拆卸连接,插件20包括膜结构21、第一培养腔22以及与第一培养腔22连通的开口23,膜结构21位于第一流道14与第二流道15之间,第一培养腔22通过开口23与第一流道14连通,且第一培养腔22通过膜结构21上的滤孔与容纳腔11连通。
具体地,培养基可以通过开口23在第一储液腔12与第一培养腔22中流动,插件20位于容纳腔11中,容纳腔11通过第二流道15与第二储液腔13连通,所以培养基也可以通过膜结构21上的滤孔在第二储液腔13与第一培养腔22中流动。其中,第一流道14与第二流道15沿竖向排布,且膜结构21位于第一流道14与第二流道15之间,所以经由第一流道14的培养基可以在膜结构21的上侧流通,也即,培养基依次流过第一储液腔12-第一流道14-开口23-膜结构21的上侧,由此形成第一条流路供培养基流动;经由第二流道15的培养基可以在膜结构21的下侧流通,也即,培养基依次流过第二储液腔13-第二流道15-膜结构21的下侧,由此形成第二条流路供培养基流动。其中,膜结构21可以由PC或PET等塑料材质制备而成,以保证膜结构21可以使容纳腔11中的培养基穿过滤孔进入第一培养腔22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基体10上设置多个储液腔以及双流道,培养基可以在不同的储液腔以及不同的流道中流动,使得细胞培养单元1可以在膜结构21的上下两侧同时进行细胞动态培养,可以实现多种类器官共同动态培养的功能,为构建复杂模型提供了便利,同时还有利于增加细胞接种方式的多样性。另外,细胞在细胞培养单元1中进行培养,以构建器官模型,而插件20与基体10的可拆卸连接,也使得器官模型可以更方便取出以进行切片分析,且可拆卸的插件20也使得不同类器官的完全共培养检测更方便。
还需要说明的是,向第一培养腔22中注入含有生物样本的培养基混合液之后,培养基混合液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产生流动,从而为培养基中细胞的生长提供流体剪切力环境,无泵式重力驱动的流体驱动方式更简单,且构建成本更低,另外,采用自重力流体驱动的方式,细胞培养单元1无需再单独设置驱动流体流动的结构,有助于缩小输送培养基至第一培养腔22的结构占用的空间,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更多组用于培养细胞的细胞培养单元1,提高培养通量。当然,含有生物样本的培养基混合液、培养基以及药物的添加方式均可以为无泵式重力驱动,也可以使用外置蠕动泵、注射泵等装置驱动培养基流动,以提供细胞所需的生长环境。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储液腔12、第二储液腔13、容纳腔11以及第一培养腔22的形状均不做具体限制,第一储液腔12、第二储液腔13、容纳腔11以及第一培养腔2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储液腔12与第二储液腔13为的横截面为方形,容纳腔11以及第一培养腔22的横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地,以通过细胞培养装置2培养肠屏障模型为例,先将肠上皮细胞悬液调整至1×106至5×106cells/ml的细胞密度,先接种于插件20的膜结构21上侧表面,培养24小时;然后将插件20插入基体10的容纳腔11中,第二储液池内加入培养基,将细胞培养装置2置于摇床进行动态培养,构建肠屏障模型。以通过细胞培养装置2培养血脑屏障模型为例,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悬液调整至1×106至5×106cells/ml的细胞密度,先接种到插件20的膜结构21下侧表面,待细胞贴附后,将原代脑胶质细胞与周细胞悬液调整至1×106至5×106cells/ml的细胞密度,然后接种到膜结构21的上侧表面,随后放入37℃培养箱中,静置培养24小时-48小时;培养后,将插件20插入基体10的容纳腔11中,在第一储液腔12和第二储液腔13中加入1ml的内皮培养基,将细胞培养装置2置于摇床进行动态培养,构建血脑屏障模型。其中,采用摇床来驱动细胞培养装置2往复运动,可以使得插件20中的肠细胞受到的流体剪切力相同,保证流体施加力的均一性,并且采用摇床可以代替常用的注射泵或者蠕动泵,通量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请参见图2,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第二储液腔1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腔室131和第四腔室132,基体10包括储液层161、流道层162和底板163,第一储液腔12、第一流道14、第一腔室111以及第三腔室131均设置于储液层161;流道层162与储液层161的底部连接,第二流道15、第二腔室112以及第四腔室132设置于流道层162,第二流道15位于第二腔室112的底部;底板163与流道层162的底部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流道层162位于储液层161以及底板163之间,第一流道14位于储液层161靠近流道层162的一侧,流道层162与储液层161的底部密封连接;第二流道15位于流道层162靠近底板163的一侧,底板163与流道层162的底部密封连接,由此使得第一流道14只连通第一储液腔12与容纳腔11,第二流道15只连通第二储液腔13与容纳腔11,第一流道14与第二流道15之间互不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储液层161、流道层162和底板163的制备材料均可以为玻璃、塑料或PDMS(Polydimethylsiloxane,聚二甲基硅氧烷)等,通过合理地选择储液层161、流道层162和底板163的制备材料,使得该细胞培养单元1能够拥有良好的生物亲和性。同时,储液层161和流道层162、流道层162和底板163之间的连接方式均可以为热压、超声波、激光等,或者储液层161和流道层162以及流道层162和底板163均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
请参见图3-图4,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膜结构21的底壁与容纳腔11的侧壁围设形成第二培养腔151,第二培养腔151位于膜结构21背离第一培养腔22的一侧,且第二培养腔151与第二流道15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将含生物样本的培养基注入第二储液腔13以及第二流道15中,培养基会从第二流道15流动到第二培养腔151中,从而对细胞进行培养;第二培养腔151位于膜结构21背离第一培养腔22的一侧,也即第二培养腔151位于膜结构21的下方,从而可以使得细胞贴附在膜结构21的底壁上,由此达到膜结构21的上下表面均可以进行细胞培养操作的目的,同时,在膜结构21的下方设置第二培养腔151,也便于对细胞培养单元1进行倒置培养。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图3,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1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储液腔12,位于容纳腔11两侧的第一储液腔12均通过第一流道14与第一培养腔22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向容纳腔11一侧的第一储液腔12中加入培养基,培养基通过第一流道14和开口23进入第一培养腔22,然后再进入容纳腔11另一侧的第一储液腔12中;或者,同时向容纳腔11两侧的第一储液腔12中都加入相同的培养基,培养基可以通过第一流道14、开口23以及第一培养腔22进行往复流动。
请参见图2-图4,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1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储液腔13,位于容纳腔11两侧的第二储液腔13均通过第二流道15与容纳腔11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向容纳腔11一侧的第二储液腔13中加入培养基,培养基通过第二流道15进入第二培养腔151,然后再进入容纳腔11另一侧的第二储液腔13中;或者,同时向容纳腔11两侧的第二储液腔13中都加入相同的培养基,培养基可以通过第二流道15以及第二培养腔151进行往复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通过特定的角度往复摆动细胞培养单元1时,培养基在位于容纳腔11两侧的第一储液腔12之间往复流动,而持续流动的培养基可以对膜结构21上表面吸附的细胞进行动态培养,同时还可以将第一培养腔22中生物样本产生的废弃物带走,更能模拟出真实的细胞生长环境。同理可知,当通过特定的角度往复摆动细胞培养单元1时,培养基在位于容纳腔11两侧的第二储液腔13之间往复流动,而持续流动的培养基可以对膜结构21下表面吸附的细胞进行动态培养,同时还可以将第二培养腔151中生物样本产生的废弃物带走,更能模拟出真实的细胞生长环境。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储液腔12以及第二储液腔13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根据培养的具体需求,第一储液腔12以及第二储液腔13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4个或5个等。
更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图4,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4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流道15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呈角度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流道14与第二流道15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交,也就是说,绕容纳腔11的周侧,一个第一储液腔12与一个第二储液腔13相邻设置。当沿第一流道14的延伸方向往复摆动细胞培养单元1时,培养基主要在容纳腔11两侧的第一储液腔12之间往复流动,从而动态培养附着在膜结构21上表面的细胞;当沿第二流道15的延伸方向往复摆动细胞培养单元1时,培养基主要在容纳腔11两侧的第二储液腔13之间往复流动,从而动态培养附着在膜结构21下表面的细胞,由此减少膜结构21上下表面的细胞生长时的互相影响。
请参见图5,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上开设有与第一储液腔12连通的第一进液口121、与第二储液腔13连通的第二进液口133以及与容纳腔11连通的插口113,第一进液口121、第二进液口133以及插口113均位于基体10的顶部;基体10还具有蒸发槽17以及与蒸发槽17连通的第三进液口171,蒸发槽17位于第一储液腔12和第二储液腔13之间,第三进液口171位于基体10的顶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进液口121、第二进液口133以及插口113均位于基体10的顶部,插件20经由插口113插入容纳腔11中,因此第一进液口121与第二进液口133均高于插件20的开口23,同时第一进液口121、第二进液口133以及插口113均高于第一培养腔22,如此,从基体10顶部注入到第一培养腔22或者注入到两个储液腔中的培养基均可以通过自重力流体驱动的方式,浸润膜结构21的双侧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细胞培养单元1需要进行动态培养,所以细胞培养单元1回频繁移动,从而加速培养基的蒸发,蒸发槽17的设置可以预留出空间以存储防蒸发的液体,从而减缓第一储液腔12、第二储液腔13以及容纳腔11中培养基的蒸发。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蒸发槽17内的防蒸发液体暴露于细胞培养单元1的表层,以增加湿度,防蒸发液体能够被蒸发并带走热量,降低第一储液腔12、第二储液腔13以及容纳腔11内的培养基的蒸发量。其中,防蒸发液体可以为去离子水或PBS缓冲液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液口121、第二进液口133以及第三进液口171均位于基体10的顶部,且蒸发槽17位于第一储液腔12和第二储液腔13之间,蒸发槽17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储液腔12以及第二储液腔13的距离相同,从而使得第一储液腔12与第二储液腔13中的液体蒸发量更平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储液腔12、第二储液腔13和蒸发槽17均可以设置有多个,相邻两个第一储液腔12之间、相邻两个第二储液腔13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一储液腔12与第二储液腔13之间的至少一处设置有蒸发槽17,增加蒸发面积,提高防蒸干效果。
请参见图5-图6,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18,限位槽18位于容纳腔11的顶部,插件20的端部设置有限位部24,插件20插入容纳腔11中后,限位部24位于限位槽18中,以使开口23与第一流道14对齐。
可以理解的是,当插件20插入容纳腔11内,插件20上端的限位部24与位于容纳腔11顶部的限位槽18对齐,且限位部24容纳于限位槽18中,限位槽18限定了插件20与基体10的相对位置,从而确保插件20上的开口23与第一流道14连通。同时,限位部24容纳于限位槽18中,可以防止插件20在容纳腔11中发生晃动或转动,为第一培养腔22中的生物样本提供一个更稳定的培养环境。
请参见图4、图5和图7,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单元1还包括密封件30,密封件30位于膜结构21和开口23之间,密封件30与插件20的侧壁以及容纳腔11的侧壁均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件30可以使第一培养腔22和第二培养腔151内的液体隔离开,仅通过膜结构21上的滤孔连通,密封件30的设置可以防止两个培养腔之间漏液。其中,密封件30的制备材料可以为橡胶或塑料,密封件30可以沿插件20的周侧壁延伸,形成整圈密封,以加强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7,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插件20的周侧壁上开设有凹槽25,密封件30设置于凹槽25中。
可以理解的是,凹槽25为密封件30的设置提供了安装空间和支撑,并且将密封件30设置于凹槽25中,可以对密封件30的具体位置进行限位,防止密封件30的位置发生偏移。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对凹槽25横截面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凹槽25横截面的形状为U形或方形;同时,密封件30的横截面形状与凹槽25的横截面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综上所述,以皮肤上皮细胞为例,细胞培养装置2的使用方法如下:人工使用移液枪,将含有皮肤上皮细胞的细胞悬液,加入第一培养腔22中,然后放入培养箱静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向第一流道14与第二流道15中均通入培养基,对膜结构21上侧的培养对象培养1-2天,皮肤上皮细胞沉积吸附在膜结构21的上表面,将一定体积的培养基加入第二储液池内;人工使用移液枪,将膜结构21上方的培养基吸干,使得吸附在膜结构21上表面的皮肤上皮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形成气液培养环境,模拟正常皮肤的生长环境;然后将该装置放在摇床上,摇床通过特定角度的往复摆动,使得膜结构21下方的培养基在第二储液腔13与第二流道15之间来回流动,持续往复流动的培养基通过膜结构21形成对皮肤上皮细胞的动态培养;然后可以周期性向第二储液腔13内加入特定的药物或含药物的培养基等,以研究药物对皮肤上皮细胞的影响。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具有容纳腔、第一储液腔、第二储液腔、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一储液腔与所述第二储液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储液腔,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储液腔,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沿竖向排布;
插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基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插件包括膜结构、第一培养腔以及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通的开口,所述膜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之间,所述第一培养腔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且所述第一培养腔通过所述膜结构上的滤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储液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基体包括:
储液层,所述第一储液腔、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腔室以及所述第三腔室均设置于所述储液层;
流道层,与所述储液层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二腔室以及所述第四腔室设置于所述流道层,所述第二流道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
底板,与所述流道层的底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结构的底壁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围设形成第二培养腔,所述第二培养腔位于所述膜结构背离所述第一培养腔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培养腔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储液腔,位于所述容纳腔两侧的所述第一储液腔均通过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培养腔连通;和/或,
所述容纳腔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储液腔,位于所述容纳腔两侧的所述第二储液腔均通过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流道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呈角度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储液腔连通的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储液腔连通的第二进液口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插口,所述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以及所述插口均位于所述基体的顶部;
所述基体还具有蒸发槽以及与所述蒸发槽连通的第三进液口,所述蒸发槽位于所述第一储液腔和所述第二储液腔之间,所述第三进液口位于所述基体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所述插件的端部设置有限位部,所述插件插入所述容纳腔中后,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限位槽中,以使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流道对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胞培养单元还包括:
密封件,位于所述膜结构和所述开口之间,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插件的侧壁以及所述容纳腔的侧壁均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的周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凹槽中。
10.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板和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细胞培养单元,多个所述细胞培养单元呈阵列排布于所述培养板上。
CN202321349258.3U 2023-05-30 2023-05-30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Active CN2199723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9258.3U CN219972330U (zh) 2023-05-30 2023-05-30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9258.3U CN219972330U (zh) 2023-05-30 2023-05-30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2330U true CN219972330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89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49258.3U Active CN219972330U (zh) 2023-05-30 2023-05-30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23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56901B1 (ko) 세포배양 칩 및 생성방법
US20050101010A1 (en) Cell culture tool and method
TW201237163A (en) Microfluidic cell culture chip for miniaturized three-dimensional cell culture with high-throughput perfusion
US20200354668A1 (en) Perfusion enabled bioreactors
JP2010512148A (ja) 細胞培養に効果的な装置および方法
US10633624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rfusion and environment control of microplate labware
WO2019157356A1 (en) Perfusion enabled bioreactors
JP2020513763A5 (zh)
CN113462564B (zh) 培养装置
CN219972330U (zh)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CN117229918A (zh) 一种无泵驱动液体灌注装置及方法
CN115109703A (zh) 一种器官芯片模型
KR20210046117A (ko) 세포배양장치
CN219861383U (zh)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
CN219861382U (zh) 一种自重力高通量膜式芯片
CN116496903A (zh) 细胞培养单元、装置、方法及用途
CN219861384U (zh) 细胞培养单元和细胞培养装置
CN116496904A (zh) 细胞培养单元、装置、应用以及培养方法
CN218459549U (zh) 微流控芯片
CN113362690B (zh) 肝小叶芯片
CN116478817A (zh) 一种自重力高通量膜式芯片
CN116355757A (zh) 细胞培养单元、装置、应用以及培养方法
CN116478818B (zh) 细胞培养单元、装置、应用以及培养方法
CN212128201U (zh) 一种模拟肝血窦的细胞共培养系统
CN115340948A (zh) 一种逐层叠加共培养多种肝细胞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