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57500U - 电动滑板车 - Google Patents

电动滑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57500U
CN219857500U CN202320296910.3U CN202320296910U CN219857500U CN 219857500 U CN219857500 U CN 219857500U CN 202320296910 U CN202320296910 U CN 202320296910U CN 219857500 U CN219857500 U CN 219857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electric scooter
connecting rod
shock absorber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9691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超
王登卫
李斌
冯彬彬
吴俊杰
徐修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9691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57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57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575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动滑板车,电动滑板车包括立管、车身、前减震机构、前轮、前横向减震器、转向机构和后轮,立管与车身可枢转地相连,前减震机构和前轮均有两个并一一对应,前轮通过相应前减震机构与车身相连,前横向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减震机构铰接,两个前轮具有共中心轴线的前平衡位置,前横向减震器朝前平衡位置压迫两个前轮,立管通过转向机构与两个前轮的轮轴相连,后轮安装于车身。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动滑板车具有减震效果好,转向平稳可靠,骑行体验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电动滑板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滑板车。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滑板车均为两轮滑板车,车辆本身不能保持直立稳定,紧急情况存在侧摔风险。虽然也有三轮和四轮滑板车,但由于人站立在滑板车上重心较高,车身支撑宽度较小,过弯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人容易被甩出,骑行不舒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动滑板车,该电动滑板车具有减震效果好,转向平稳可靠,骑行体验高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包括立管、车身、前减震机构、前轮、前横向减震器、转向机构和后轮,所述立管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前减震机构和所述前轮均有两个并一一对应,所述前轮通过相应所述前减震机构与所述车身相连;所述前横向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前减震机构铰接,两个所述前轮具有共中心轴线的前平衡位置,所述前横向减震器朝所述前平衡位置压迫两个所述前轮;所述立管通过所述转向机构与两个所述前轮的轮轴相连;所述后轮安装于所述车身。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立管通过转向机构与两个前轮的轮轴相连,由此转动立管即可实现前轮的左右摆动,以实现电动滑板车的转向。而且,两个前轮分别通过相应前减震机构与车身相连,进而使得每个前轮相对车身可上下移动,由此车身和前轮能够在电动滑板车转向时倾斜,进而驾驶员可以利用身体重心偏移倾斜来抵消离心力,使得电动滑板车的转向稳定可靠,行驶体验高。
而且,当电动滑板车其中至少一个前轮受到障碍而相对车身上下移动时,前横向减震器常将该前轮朝前平衡位置压迫,即使得两个前轮复位至共中轴线的位置,由此保证电动滑板在静态或直线行驶时保持平衡状态,电动滑板车的行驶体验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前轮的轮轴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前轮的轮轴铰接,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所述车身以及相应所述前轮构成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中的一者相连,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减震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
或者,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橡胶弹簧,所述第一橡胶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橡胶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
或者,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或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处的枢轴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连杆高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前轮的轴向与所述立管的轴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减震机构还包括第一转接杆,所述第一转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相连,所述前横向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前减震机构上的所述第一转接杆的第二端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前轮的轮轴邻近另一所述前轮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均通过万向球头连杆与所述第一安装架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滑板车还包括后减震机构,所述后轮通过所述后减震机构与所述车身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减震机构和所述后轮均有两个并一一对应,所述电动滑板车还包括后横向减震器,所述后横向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减震机构铰接,两个所述后轮具有共中心轴线的后平衡位置,所述后横向减震器朝所述后平衡位置压迫两个所述后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减震机构包括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后轮的轮轴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后轮的轮轴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三连杆、所述第四连杆、所述车身以及相应所述后轮构成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中的一者相连,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减震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
或者,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橡胶弹簧,所述第二橡胶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橡胶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
或者,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套设在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或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一端处的枢轴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三连杆高于所述第四连杆,所述后轮的轴向与所述立管的轴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减震机构还包括第二转接杆,所述第二转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相连,所述后横向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减震机构上的所述第二转接杆的第二端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后轮的轮轴邻近另一所述后轮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二端均通过万向球头连杆与所述第二安装架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轮有一个,所述后减震机构包括后叉和第三减震器,所述后叉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后叉的第二端与所述后轮的轮轴相连,所述第三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三减震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后叉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三减震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后叉的长度方向成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滑板车还包括角度感应器,所述角度感应器安装于所述立管的下端。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仰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后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另一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又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电动滑板车;1、立管;2、车身;3、前减震机构;31、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第一转接杆;34、第一弹性件;4、前轮;41、第一安装架;5、前横向减震器;6、转向机构;7、后轮;71、第二安装架;8、后减震机构;81、第三连杆;82、第四连杆;83、第二转接杆;84、第三减震器;85、后叉;9、后横向减震器;10、角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100包括立管1、车身2、前减震机构3、前轮4、前横向减震器5、转向机构6和后轮7。立管1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前减震机构3和前轮4均有两个并一一对应,前轮4通过相应前减震机构3与车身2相连。前横向减震器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减震机构3铰接,两个前轮4具有共中心轴线的前平衡位置,前横向减震器5朝前平衡位置压迫两个前轮4。立管1通过转向机构6与两个前轮4的轮轴相连。后轮7安装于车身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100,立管1通过转向机构6与两个前轮4的轮轴相连,由此转动立管1即可实现前轮4的左右摆动,以实现电动滑板车100的转向。而且,两个前轮4分别通过相应前减震机构3与车身2相连,进而使得每个前轮4相对车身2可上下移动,由此车身2和前轮4能够在电动滑板车100转向时倾斜,进而驾驶员可以利用身体重心偏移倾斜来抵消离心力,使得电动滑板车100的转向稳定可靠,行驶体验高。
而且,当电动滑板车100其中至少一个前轮4受到障碍而相对车身2上下移动时,前横向减震器5常将该前轮4朝前平衡位置压迫,即使得两个前轮4复位至共中轴线的位置,由此保证电动滑板在静态或直线行驶时保持平衡状态,电动滑板车100的行驶体验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6所示,前减震机构3包括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和第一弹性件34(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杆31的第一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第一连杆31的第二端与相应前轮4的轮轴铰接。第二连杆32的第一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第二连杆32的第二端与相应前轮4的轮轴铰接,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车身2以及相应前轮4构成四连杆机构。第一弹性件34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中的一者相连,第一弹性件34的第二端与车身2相连。
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设置保证前轮4能够相对车身2上下移动,第一弹性件34则用于保证前轮4相对车身2上下移动更加平稳顺滑,以实现减震功能。而且,通过设置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第二端与相应前轮4的轮轴铰接,使得前轮4可相对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绕水平轴线和竖直轴线转动,由此立管1可通过转向机构6带动前轮4相对前减震机构3左右摆动,以实现电动滑板车100的转向功能。
具体地,转向机构6为转向杆,转向杆具有多个铰接点,转向杆的中部与立管1铰接且铰接点与立管1的轴线错位布置,转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轮4的轮轴铰接且铰接点与前轮4的轮轴轴线错位布置,由此实现两个前轮4在立管1转动时的同步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4包括第一减震器,第一减震器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第一减震器的第二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或者,第一弹性件34包括第一橡胶弹簧,第一橡胶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第一橡胶弹簧的第二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或者,第一弹性件34包括第一扭簧,第一扭簧套设在第一连杆31的第一端或第二连杆32的第一端处的枢轴上。
由此,第一减震器、第一橡胶弹簧和第一扭簧均可以实现对第一连杆31或第二连杆32的支撑以及实现前轮4处的减震功能。
具体地,第一减震器为弹簧减震器,弹簧减震器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杆32的中部可枢转地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相互平行,第一连杆31高于第二连杆32,前轮4的轴向与立管1的轴向垂直。
即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车身2和相应前轮4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此时前轮4的轴线与立管1的轴线时刻保持垂直,进而在转向时,前轮4能够与车身2一同倾斜,保证前轮4与地面的稳定、有效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前减震机构3还包括第一转接杆33,第一转接杆33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31相连,前横向减震器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减震机构3上的第一转接杆33的第二端铰接。
两个第一转接杆33相对立管1的轴线镜像对称设置,第一转接杆33的设置使得前横向减震器5的布置灵活方便,且能够有效实现两个前轮4的复位,保证电动滑板在静态或直线行驶时保持平衡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每个前轮4的轮轴邻近另一前轮4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安装架41,第一连杆31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杆32的第二端均通过万向球头连杆与第一安装架41铰接。
即第一安装架41位于前轮4朝向另一前轮4的一侧且与轮胎间隔开,第一安装架41可通过螺纹件与前轮4的轮轴相连,第一安装架41方便了前减震机构3与前轮4的轮轴的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动滑板车100还包括后减震机构8,后轮7通过后减震机构8与车身2相连。
由此,后减震机构8使得后轮7相对车身2可上下移动,由此后轮7也能够在电动滑板车100转向时和前轮4、车身2一同倾斜,使得驾驶员可以利用身体重心偏移倾斜来抵消离心力,电动滑板车100的转向更加稳定可靠,同时后减震机构8同样实现后轮7的减震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后减震机构8和后轮7均有两个并一一对应,电动滑板车100还包括后横向减震器9,后横向减震器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后减震机构8铰接,两个后轮7具有共中心轴线的后平衡位置,后横向减震器9朝后平衡位置压迫两个后轮7。
当电动滑板车100其中至少一个后轮7受到障碍相对车身2上下移动时,后横向减震器9常将该后轮7朝后平衡位置压迫,即使得两个后轮7复位至共中轴线的位置,由此保证电动滑板在静态或直线行驶时更好地保持平衡状态,电动滑板车100的行驶体验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后减震机构8包括第三连杆81、第四连杆82和第二弹性件(图中未示出)。第三连杆81的第一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第三连杆81的第二端与相应后轮7的轮轴可枢转地相连。第四连杆82的第一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第四连杆82的第二端与相应后轮7的轮轴可枢转地相连,第三连杆81、第四连杆82、车身2以及相应后轮7构成四连杆机构。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杆81和第四连杆82中的一者相连,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与车身2相连。
第三连杆81和第四连杆82的设置保证后轮7能够相对车身2上下移动,第二弹性件则用于保证后轮7相对车身2上下移动更加平稳顺滑,以实现减震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减震器,第二减震器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杆81和第四连杆82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第二减震器的第二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或者,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橡胶弹簧,第二橡胶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杆81和第四连杆82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第二橡胶弹簧的第二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或者,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扭簧,第二扭簧套设在第三连杆81的第一端或第四连杆82的第一端处的枢轴上。
由此,第二减震器、第二橡胶弹簧和第二扭簧均可以实现对第三连杆81或第三连杆81的支撑以及实现后轮7处的减震功能。
具体地,第二减震器为弹簧减震器,弹簧减震器的第一端与第四连杆82的中部可枢转地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三连杆81和第四连杆82相互平行,第三连杆81高于第四连杆82,后轮7的轴向与立管1的轴向垂直。
即第三连杆81、第四连杆82、车身2和相应后轮7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此时后轮7的轴线与立管1的轴线时刻保持垂直,进而在转向时,后轮7能够与车身2和前轮4一同倾斜,保证后轮7与地面的稳定、有效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后减震机构8还包括第二转接杆83,第二转接杆83的第一端与第四连杆82相连,后横向减震器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后减震机构8上的第二转接杆83的第二端铰接。
两个第二转接杆83相对立管1的轴线镜像对称设置,第二转接杆83的设置使得后横向减震器9的布置灵活方便,且能够有效实现两个后轮7的复位,保证电动滑板在静态或直线行驶时保持平衡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每个后轮7的轮轴邻近另一后轮7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安装架71,第三连杆81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杆82的第二端均通过万向球头连杆与第二安装架71铰接。
即第二安装架71位于后轮7朝向另一后轮7的一侧且与轮胎间隔开,第二安装架71可通过螺纹件与后轮7的轮轴相连,第二安装架71方便了后减震机构8与后轮7的轮轴的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后轮7有一个,后减震机构8包括后叉85和第三减震器84,后叉85的第一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后叉85的第二端与后轮7的轮轴相连,第三减震器84的第一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第三减震器84的第二端与后叉85可枢转地相连,第三减震器84的长度方向与后叉85的长度方向成角度。
由此,后轮7可通过后叉85与车身2的可枢转相连相对车身2在高度方向可移动,第三减震器84限制后轮7相对车身2在高度方向的移动行程,也使后轮7在高度方向的移动更加平稳、缓慢,电动滑板车100的减震效果更好。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三减震器84为弹簧减震器,第三减震器84和后叉85均有两个并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动滑板车100还包括角度感应器,角度感应器安装于立管1的下端。两个后轮7为主动轮,角度感应器可以监测立管1转动的角度,进而通过系统算法相应控制两个后轮7的转速,以得到更小、更稳定的转向半径,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滑板车100的转向灵敏度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管和车身,所述立管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
前减震机构和前轮,所述前减震机构和所述前轮均有两个并一一对应,所述前轮通过相应所述前减震机构与所述车身相连;
前横向减震器,所述前横向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前减震机构铰接,两个所述前轮具有共中心轴线的前平衡位置,所述前横向减震器朝所述前平衡位置压迫两个所述前轮;
转向机构,所述立管通过所述转向机构与两个所述前轮的轮轴相连;以及
后轮,所述后轮安装于所述车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机构包括:
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前轮的轮轴铰接;
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前轮的轮轴铰接,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所述车身以及相应所述前轮构成四连杆机构;和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中的一者相连,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减震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
或者,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橡胶弹簧,所述第一橡胶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橡胶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
或者,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或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处的枢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连杆高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前轮的轴向与所述立管的轴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机构还包括第一转接杆,所述第一转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相连,所述前横向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前减震机构上的所述第一转接杆的第二端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前轮的轮轴邻近另一所述前轮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均通过万向球头连杆与所述第一安装架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滑板车还包括后减震机构,所述后轮通过所述后减震机构与所述车身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机构和所述后轮均有两个并一一对应,所述电动滑板车还包括后横向减震器,所述后横向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减震机构铰接,两个所述后轮具有共中心轴线的后平衡位置,所述后横向减震器朝所述后平衡位置压迫两个所述后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机构包括:
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后轮的轮轴可枢转地相连;
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后轮的轮轴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三连杆、所述第四连杆、所述车身以及相应所述后轮构成四连杆机构;和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中的一者相连,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减震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
或者,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橡胶弹簧,所述第二橡胶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橡胶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
或者,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套设在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或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一端处的枢轴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三连杆高于所述第四连杆,所述后轮的轴向与所述立管的轴向垂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机构还包括第二转接杆,所述第二转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相连,所述后横向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减震机构上的所述第二转接杆的第二端铰接。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后轮的轮轴邻近另一所述后轮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二端均通过万向球头连杆与所述第二安装架铰接。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有一个,所述后减震机构包括后叉和第三减震器,所述后叉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后叉的第二端与所述后轮的轮轴相连,所述第三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三减震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后叉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三减震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后叉的长度方向成角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滑板车还包括角度感应器,所述角度感应器安装于所述立管的下端。
CN202320296910.3U 2023-02-23 2023-02-23 电动滑板车 Active CN219857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96910.3U CN219857500U (zh) 2023-02-23 2023-02-23 电动滑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96910.3U CN219857500U (zh) 2023-02-23 2023-02-23 电动滑板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57500U true CN219857500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25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96910.3U Active CN219857500U (zh) 2023-02-23 2023-02-23 电动滑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575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50180B2 (en) Hub assembly for a tilting vehicle suspension
US10967929B2 (en) Leaning vehicle
EP1180476B1 (en) A laterally tilting three-wheeled vehicle
JP2008168893A (ja) 2つのステアリング用前輪及び少なくとも1つの駆動後輪を備えたローリング車両
JP6153049B1 (ja) 三輪車両
JP2011520701A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TWI807118B (zh) 一具有兩前操縱輪與包含兩懸吊器的一四連桿機構之機動車輛
US20020163154A1 (en) Rear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in vehicle
CN219857500U (zh) 电动滑板车
TWI819164B (zh) 用於雙前轉向輪車輛的前車架,以及包括該前車架的機動車輛
JP6061724B2 (ja) 自動三輪車とそのロール減衰装置
CN219339634U (zh) 电动滑板车
CN114364603B (zh) 具有使用罗伯茨四连杆机构悬架的机动车辆
WO2019082566A1 (ja) 小型車両
US3451497A (en) Independent rear suspen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with antisquat charcteristics
ES2714514T3 (es) Suspensión delantera de un vehículo
JP2694202B2 (ja) 後輪懸架機構
CN213008553U (zh) 一种前轮悬挂转向结构及摩托车
CN117545680A (zh) 具有两个倾斜前转向轮和两个非倾斜后驱动轮的倾斜鞍乘式机动车辆
JP2006502043A (ja) 補助輪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自動二輪車
WO2017137923A1 (en) Dual arm single-shock-absorber assembly for a pair of wheels of a velocipede
CN114340991B (zh) 具有使用Tchebicheff四杆连杆机构的悬架的机动车辆
TWI839563B (zh) 具有使用羅伯特四連桿組懸吊器之機動車輛
CN114104165B (zh) 一种具有前轮摇摆减震系统的倒三轮机车
CN210526729U (zh) 转向装置和倒三轮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