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26729U - 转向装置和倒三轮车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和倒三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26729U
CN210526729U CN201921673356.6U CN201921673356U CN210526729U CN 210526729 U CN210526729 U CN 210526729U CN 201921673356 U CN201921673356 U CN 201921673356U CN 210526729 U CN210526729 U CN 2105267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connecting piece
wheel
front fork
st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7335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泉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67335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267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267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267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倒三轮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和倒三轮车。转向装置包括前叉、转向连接件和车轮固定件;所述前叉与所述转向连接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车轮固定件上设置的车轮的轮轴相互垂直;所述转向连接件与所述车轮固定件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前叉的上端与车辆的转向盘等转向的动力结构连接,前叉的下端通过转向连接件与车轮固定件连接,进而通过车轮转动带动车辆移动,前叉的下端与转向连接件通过水平设置的转轴连接,当转向时,能够使得前叉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倾斜时,不会带动车轮一起倾斜,避免了车轮离地而发生侧翻。整个结构的较为简单,体积较小,质量轻。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和倒三轮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倒三轮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和倒三轮车。
背景技术
倒三轮车是最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车型。倒三轮车,顾名思义,其前方设置两个车轮,后方设置一个车轮,形成前二后一的三轮车。
现有技术中的倒三轮车,为了避免车辆在转弯时倾翻,设置有减震装置、平衡板、悬架等等各种较为复杂的结构,因此,现有的倒三轮车技术,如专利CN201670315U中公开的倒三轮的转向结构,只应用在大型摩托车、大型电动三轮车上,而在较小型车辆,如儿童三轮车等车辆上,不能使用上述结构,否则必然会造成体积较大,质量重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能够通过较简单的结构,实现防止车辆的倾倒侧翻,减小了防侧翻转向结构的体积,降低了小型倒三轮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倒三轮车,其体积较小,不易倾翻。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转向装置,其包括前叉、转向连接件和车轮固定件;
所述前叉与所述转向连接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车轮固定件上设置的车轮的轮轴相互垂直;
所述转向连接件与所述车轮固定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连接件包括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所述左连接件和所述右连接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前叉相对两侧;
所述车轮固定件包括左固定件和右固定件,所述左固定件与所述左连接件远离所述前叉的一端连接,所述右固定件与所述右连接件远离所述前叉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左固定件与所述左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右固定件与所述右连接件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左连接件包括第一上连接件和第一下连接件,所述右连接件包括第二上连接件和第二下连接件,所述转轴包括上轴和下轴;
所述第一上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上连接件均通过所述上轴与所述前叉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下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下连接件均通过所述下轴与所述前叉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连接件通过第一左轴与所述左固定件连接;
所述第一下连接件通过第二左轴与所述左固定件连接;
所述第二上连接件通过第一右轴与所述右固定件连接;
所述第二下连接件通过第二右轴与所述右固定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下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下连接件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下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下连接件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左固定件包括固定板和连接轴,所述左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一侧,所述连接轴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左连接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倒三轮,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前叉的上端与车辆的转向盘等转向的动力结构连接,前叉的下端通过转向连接件与车轮固定件连接,进而通过车轮转动带动车辆移动,前叉的下端与转向连接件通过水平设置的转轴连接,当转向时,能够使得前叉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倾斜时,不会带动车轮一起倾斜,避免了车轮离地而发生侧翻。
整个结构的较为简单,体积较小,质量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结构的第二上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结构的第二下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套管;2:上轴;3:第一上连接件;4:第一左轴;5:固定板;6:第二左轴;7:第一下连接件;8:下轴;9:第二下连接件;10:转动轴;11:第二右轴;12:伸缩杆;13:压簧;14:第一右轴;15:第二上连接件;16:前叉;17: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一种转向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其包括前叉16、转向连接件和车轮固定件;前叉16与转向连接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转轴与所述车轮固定件上设置的车轮的轮轴相互垂直;转向连接件与车轮固定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转向装置共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前叉16、转向连接件和车轮固定件,其中:
前叉16在车辆的前方位置,它分为两部分,分别为上端的竖杆和下端的叉部,竖杆外设置有套管1,且竖杆的上端与车把相连,叉部与转向连接件、车轮固定件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转向系统;
转向连接件在前叉16和车轮固定件之间,起连接、传导、导向和支撑的作用;
车轮固定件与车轮配合,将车轮转动设置在车辆的前方,使得车辆能够在车轮的转动下,实现前进或倒退。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前叉16的下端通过转轴与转向连接件进行连接,其中,转轴为水平设置,且与前叉以及车轮的轮轴垂直,使得扭动前叉时,能够带动车轮进行转向,并在车辆转弯时,能够使前叉通过转轴相对与车轮产生转动。
更具体的,在车辆转弯时,车轮由于与地面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不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发生侧滑,而前叉16由于没有支撑,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向外偏移,当前叉16偏移时,由于转轴水平设置而使得前叉16与转向连接件之间发生转动,避免了前叉16的偏移带动车轮偏移,使得车轮能够始终在地面上,进而避免了发生倾翻。
本实施例中,在其他的倒三轮的转向结构中,前叉16和车轮固定件均为必不可少的部件,而转向连接件的结构较为复杂,使得体积臃肿,质量较大,当其他倒三轮的转向结构使用在较小型的车辆中时,较重的质量和较大的体积,会极大的影响操控的难易程度,而本实用新型中,只需要将转向连接件与前叉16进行转动连接即可,设置方式较为简单,如只使用一根连接杆即可实现,使得体积和质量得到大大的降低,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进而也更有利于小型车辆的操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转向连接件包括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分别设置在前叉16相对两侧;车轮固定件包括左固定件和右固定件,左固定件与左连接件远离前叉16的一端连接,右固定件与右连接件远离前叉16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车轮固定件包括左固定件和右固定件,分别用于对车轮的前左轮和前右轮进行固定定位;转向连接件包括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分别将左固定件和右固定件设置在前叉16的下端。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将转向连接件设置为两部分,分别与左固定件和右固定件进行连接,且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均转动设置在前叉16的下端,使得前叉16相对于车轮固定件的高度可调,进而使得车辆能够适宜更多的人群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左固定件与左连接件转动连接,右固定件与右连接件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将左连接件和左固定件进行转动连接,右连接件和右固定件进行转动连接,使得车辆在转弯时,前叉16的摆动范围更大,摆动更灵活,保证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左连接件包括第一上连接件3和第一下连接件7,右连接件包括第二上连接件15和第二下连接件9,转轴包括上轴2和下轴8;第一上连接件3和第二上连接件15均通过上轴2与前叉16转动连接;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均通过下轴8与前叉16转动连接。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前叉16、第一上连接件3、第一下连接件7和左固定件形成一个四边形,前叉16、第二上连接件15、第二下连接件9和右固定件形成一个四边形,两个四边形相对设置,且形状对称。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上连接件15与上轴2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向内的折弯,如图5所示,其插入到第一上连接件3的端部内,再通过上轴2将第一上连接件3和第二上连接件15、前叉16串联在一起,形成三者之间的相对转动连接。
同理,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下连接件9与下轴8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向内的折弯,如图6所示,其插入到第一下连接件7的端部内,再通过下轴8将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前叉16串联在一起,形成三者之间的相对转动连接。
更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上连接件3通过第一左轴4与左固定件连接;第一下连接件7通过第二左轴6与左固定件连接;第二上连接件15通过第一右轴14与右固定件连接;第二下连接件9通过第二右轴11与右固定件连接。
更具体的,第一左轴4、第二左轴6、第一右轴14、第二右轴11、上轴2和下轴8均为水平设置,且相互之间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左连接件、右连接件、左固定件和右固定件的平稳性,避免前叉16由于转动连接而下降,与地面接触,在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之间设置了伸缩杆12。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杆12为套筒式伸缩杆12,其可以通过气压、液压等方式实现伸缩功能。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下连接件7上设置有三个转动连接孔,分别与左固定件、前叉16和伸缩杆12连接,三个转动连接孔平行设置,且三个转动连接孔的轴线之间成三角形排布。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下连接件9与第一下连接件7以前叉16为对称件对称设置,使得伸缩杆12能够将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避免了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之间随意产生相对转动,此时,由于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不能相对转动,第一上连接件3和第二上连接件15也就不能产生相对的转动,进而保证了车辆的稳定性。
当前叉16调整到一定高度后,将伸缩杆12进行固定,即可将第一下连接件7、第二下连接件9和伸缩杆12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进而保证了转向连接件的稳定性。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杆12设置在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的上方。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杆12与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其也可以是与第一上连接件3和第二上连接件15连接形成三角形结构。
还需要指出的是,伸缩杆12可以是设置在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的上方,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的上方,或者设置在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的前后侧等,其只要能够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保证转向结构的稳定性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
具体的,弹性装置为弹簧,更具体的,弹簧为压簧13。
压簧13套设在伸缩杆12上,使得伸缩杆12不需要特意进行固定,只需要两端分别与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转动连接即可。
在伸缩杆12上设置了压簧13后,压簧13两端分别与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相抵接,既能够避免第一下连接件7与第二下连接件9产生较大幅度的相对转动,进而使前叉16不会落在地上,又能够使得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之间能够产生小幅度转动,进而在颠簸的路面上,能够起到减震的效果。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伸缩杆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板,压簧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挡板相抵接。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弹簧为压簧13,但其不仅仅局限于压簧13,其还可以是设置为拉簧、扭簧等弹簧,其只要能够通过弹簧结构,实现对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之间的相对转动范围进行限定即可。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弹性装置为弹簧,其还可以其他的弹性装置,如还可以是弹片、皮筋等,其只要具有弹性,能够对第一下连接件7和第二下连接件9之间的相对转动范围进行限定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左固定件包括固定板5和连接轴,左连接件设置在固定板5的一侧,连接轴设置在固定板5的另一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5竖直设置,连接轴水平设置,车轮转动设置在连接轴上,连接在与固定板5垂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右固定件的结构与左固定件的结构相同,以前叉16为对称件,对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固定板5上设置有安装槽17,左连接件的一端设置在安装槽17内。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17的侧壁上设置有两对连接孔,分别设置第一左轴4和第二左轴6,当第一上连接件3的一端插入安装槽17内后,通过第一左轴4与固定板5转动连接,当第一下连接件7的一端插入安装槽17内后,通过第二左轴6与固定板5转动连接。
同理,在右固定件中,当第二上连接件15的一端插入安装槽17内后,通过第一右轴14与固定板5转动连接,当第二下连接件9的一端插入到安装槽17内后,通过第二右轴11与固定板5转动连接。
为保证转动效果,可以在上轴2、下轴8、第一左轴4、第二左轴6、第一右轴14、第二右轴11以及伸缩杆12两端的转动轴10上,均设置轴承,进而能够使得转动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倒三轮,其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转向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前叉16的上端与车辆的转向盘等转向的动力结构连接,前叉16的下端通过转向连接件与车轮固定件连接,进而通过车轮转动带动车辆移动,前叉16的下端与转向连接件通过水平设置的转轴连接,当转向时,能够使得前叉16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倾斜时,不会带动车轮一起倾斜,避免了车轮离地而发生侧翻。
整个结构的较为简单,体积较小,质量轻,易于操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叉、转向连接件和车轮固定件;
所述前叉与所述转向连接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车轮固定件上设置的车轮的轮轴相互垂直;
所述转向连接件与所述车轮固定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连接件包括左连接件和右连接件,所述左连接件和所述右连接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前叉相对两侧;
所述车轮固定件包括左固定件和右固定件,所述左固定件与所述左连接件远离所述前叉的一端连接,所述右固定件与所述右连接件远离所述前叉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固定件与所述左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右固定件与所述右连接件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件包括第一上连接件和第一下连接件,所述右连接件包括第二上连接件和第二下连接件,所述转轴包括上轴和下轴;
所述第一上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上连接件均通过所述上轴与所述前叉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下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下连接件均通过所述下轴与所述前叉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连接件通过第一左轴与所述左固定件连接;
所述第一下连接件通过第二左轴与所述左固定件连接;
所述第二上连接件通过第一右轴与所述右固定件连接;
所述第二下连接件通过第二右轴与所述右固定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下连接件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下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下连接件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固定件包括固定板和连接轴,所述左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一侧,所述连接轴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左连接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10.一种倒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
CN201921673356.6U 2019-10-08 2019-10-08 转向装置和倒三轮车 Active CN2105267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73356.6U CN210526729U (zh) 2019-10-08 2019-10-08 转向装置和倒三轮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73356.6U CN210526729U (zh) 2019-10-08 2019-10-08 转向装置和倒三轮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26729U true CN210526729U (zh) 2020-05-15

Family

ID=70607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73356.6U Active CN210526729U (zh) 2019-10-08 2019-10-08 转向装置和倒三轮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267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9903B2 (ja) 車両の安定化装置
US9381968B2 (en) Scooter
CN203318594U (zh) 站立式无把手的两轮自平衡电动车
WO2002062431A3 (en) Steerable in-line skateboard
US6527289B2 (en)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two-wheeled vehicles
CN206797565U (zh) 倾斜正三轮机动车可制动式倾斜机构
CN210526729U (zh) 转向装置和倒三轮车
EP3150473A1 (en) Tricycle
US11505237B2 (en) Child swing steering vehicle
US6598893B2 (en) Multi-linking, rockered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two-wheeled vehicles
TW202031542A (zh) 用於雙前轉向輪車輛的前車架,以及包括該前車架的機動車輛
JP7209759B2 (ja) 歩行器
WO2017137923A1 (en) Dual arm single-shock-absorber assembly for a pair of wheels of a velocipede
CN117545680A (zh) 具有两个倾斜前转向轮和两个非倾斜后驱动轮的倾斜鞍乘式机动车辆
CN114228890A (zh) 一种适用于倒三轮机车的驻车系统
CN208149534U (zh) 车架悬挂结构及电动三轮自行车
CN219857500U (zh) 电动滑板车
JPH09207856A (ja) 2輪車と同様の走行をする、後2輪の3輪車の後2輪懸 架装置。
KR200486043Y1 (ko) 듀얼 전륜용 틸팅 겸용 조향장치 및 그 조향장치를 갖는 이륜차
US7694986B2 (en) Vehicles having stabilization and stabilizers for vehicles
CN201056274Y (zh) 侧向摇摆驱动滑行车
CN219406780U (zh) 一种滑板车减震机构及滑板车
CN114104165B (zh) 一种具有前轮摇摆减震系统的倒三轮机车
CN111195428B (zh) 滑板
CN219185779U (zh) 一种转向灵敏的滑板及其转向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