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1000U - 一种差速器、驱动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差速器、驱动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1000U
CN219841000U CN202320683833.7U CN202320683833U CN219841000U CN 219841000 U CN219841000 U CN 219841000U CN 202320683833 U CN202320683833 U CN 202320683833U CN 219841000 U CN219841000 U CN 219841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flange
driven
driv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8383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小健
韦佳
刘辉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8383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10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1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10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差速器、驱动桥和车辆,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第一被动件和第一主动件,第一被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差速器壳体上,第一主动件设置在差速器壳体上,第一主动件可沿差速器壳体的轴向运动,以选择性地接合第一被动件;第二被动件和第二主动件,第二被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差速器壳体上,第二主动件设置在差速器壳体上,第二主动件可沿差速器壳体的轴向运动,以选择性地接合第二被动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差速器、驱动桥和车辆,差速器上集成有换挡机构且至少具有三个挡位,满足复杂的动力输出需求,适应多工况的应用场景。

Description

一种差速器、驱动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差速器及具有该差速器的驱动桥和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车桥领域中,差速器仅能接收减速机构传递的动力并分配至左右半轴,使得左右轮端机构的转速可根据实际工况而不同。在相关技术的一种差速换挡总成中,滑动齿套通过花键设置差速器壳体外侧,第一结合齿和第二结合齿通过轴承分别设置在差速器壳体外侧的两端,滑动齿套在差速器壳体外侧可沿差速器壳体的轴向运动,以选择性地接合第一结合齿或第二结合齿,实现换挡机构在差速器上的集成,使得包括该差速换挡总成的动力总成具备两挡输出。
然而,相关技术的差速换挡总成无法满足复杂的动力输出需求,导致该差速换挡总成的应用场景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差速器,该差速器具有多种挡位输出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驱动桥。
根据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第一被动件和第一主动件,所述第一被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一主动件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一主动件可沿所述差速器壳体的轴向运动,以选择性地接合第一被动件;第二被动件和第二主动件,所述第二被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二主动件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二主动件可沿所述差速器壳体的轴向运动,以选择性地接合第二被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的差速器,当第一主动件接合第一被动件且第二主动件接合第二被动件时,第一被动件和第二被动件的动力同时传递至差速器;当第一主动件接合第一被动件且第二主动件脱开第二被动件时,第一被动件的动力独立传递至差速器;当第一主动件脱开第一被动件且第二主动件接合第二被动件时,第二被动件的动力独立传递至差速器;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的差速器集成有换挡机构且至少具有三个挡位,满足复杂的动力输出需求,适应多工况的应用场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被动件为第一结合齿,所述第一主动件为第一滑套;所述第二被动件为第二结合齿,所述第二主动件为第二滑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桥包括第一花键毂,所述第一花键毂固定或一体形成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一主动件花键连接在所述第一花键毂的外侧;第二花键毂,所述第二花键毂固定或一体形成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二主动件花键连接在所述第二花键毂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桥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所述差速器壳体,所述第一被动件压装在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套设在所述差速器壳体,所述第二被动件压装在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被动件的外周上远离所述第一主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主动件与所述第一被动件接合时能够与所述第一凸缘止挡;所述第二被动件的外周上远离所述第二主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凸缘,所述第二主动件与所述第二被动件接合时能够与所述第三凸缘止挡;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外周上设置有第五凸缘,所述第一主动件与所述第一被动件脱开时能够与所述第五凸缘止挡,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五凸缘限定所述第一主动件的滑动行程,所述第二主动件与所述第二被动件脱开时能够与所述第五凸缘止挡,所述第三凸缘和所述第五凸缘限定所述第二主动件的滑动行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差速器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凸缘包括第二凸缘和第四凸缘;所述第一被动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凸缘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限定所述第一主动件的滑动行程;所述第二被动件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所述第四凸缘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限定所述第二主动件的滑动行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差速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行星齿轮、行星齿轮轴、第一半轴齿轮和第二半轴齿轮,所述行星齿轮轴固定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且垂直于所述差速器的旋转轴线,所述行星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行星齿轮轴,所述第一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正交啮合,所述第二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正交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驱动桥,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差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驱动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器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器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器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其中,
100-差速器,111-第一滑套,112-第二滑套,121-第一结合齿,122-第二结合齿,130-差速器壳体,131-第一壳体,132-第二壳体,141-第一花键毂,142-第二花键毂,151-第一轴承,152-第二轴承,161-第一凸缘,162-第二凸缘,163-第三凸缘,164-第四凸缘,165-第五凸缘,171-行星齿轮轴,172-行星齿轮,173-行星齿轮垫片,181-第一半轴齿轮,182-第二半轴齿轮,183-第一半轴齿轮垫片,184-第二半轴齿轮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下面参考附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差速器100包括差速器壳体130;第一被动件和第一主动件,第一被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30上,第一主动件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30上,第一主动件可沿差速器壳体130的轴向运动,以选择性地第一被动件;第二被动件和第二主动件,第二被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30上,第二主动件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30上,第二主动件可沿差速器壳体130的轴向运动,以选择性地接合第二被动件。
当第一主动件接合第一被动件且第二主动件接合第二被动件时,第一被动件和第二被动件的动力同时传递至差速器;当第一主动件接合第一被动件且第二主动件脱开第二被动件时,第一被动件的动力独立传递至差速器;当第一主动件脱开第一被动件且第二主动件接合第二被动件时,第二被动件的动力独立传递至差速器;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的差速器集成有换挡机构且至少具有三个挡位,满足复杂的动力输出需求,适应多工况的应用场景。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第一被动件为第一结合齿121,第一主动件为第一滑套111,第二被动件为第二结合齿122,第二主动件为第二滑套112,第一滑套111选择性地接合第一结合齿121,第二滑套112选择性地接合第二结合齿122,由此,第一结合齿121和第二结合齿122的动力可根据需要独立或共同传递至差速器壳体130。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被动件为第一离合器的从动部分,第一主动件为第一离合器的主动部分,第二被动件为第二离合器的从动部分,第二主动件为第二离合器的主动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被动件为第一结合齿121,第一主动件为第一滑套111,第二被动件为第二结合齿122,第二被动件为第二离合器的从动部分,第二主动件为第二离合器的主动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差速器100还包括第一花键毂141和第二花键毂142,第一花键毂141和第二花键毂142固定或一体形成在差速器壳体130上,第一主动件花键连接在第一花键毂141的外侧,第二主动件花键连接在第二花键毂142的外侧,第一主动件和第二主动件通过花键配合以在差速器壳体130的轴向上运动,提高了差速器100上第一主动件和第二主动件移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差速器100还包括第一轴承151和第二轴承152,第一轴承151套设在差速器壳体130,第二轴承152套设在差速器壳体130,第一被动件压装在第一轴承151的外圈,第二被动件压装在第二轴承152的外圈,第一轴承151和第二轴承152的设置,提高了第一被动件和第二被动件在差速器壳体130上转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4,第一被动件的外周上远离所述第一主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缘161,第二被动件的外周上远离所述第二主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凸缘163,差速器壳体130的外周上设置有第五凸缘165,第一主动件与第一被动件接合时能够与第一凸缘161止挡,第一主动件与第一被动件脱开时能够与第五凸缘165止挡,第一凸缘161和第五凸缘165限定第一主动件的滑动行程,第二主动件与第二被动件接合时能够与第三凸缘163止挡,第二主动件与第二被动件脱开时能够与第五凸缘165止挡,第三凸缘163和第五凸缘165限定所述第二主动件的滑动行程,第一凸缘161、第三凸缘163和第五凸缘165的设置提高了差速器100上第一主动件和第二主动件接合或脱开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差速器壳体130包括第一壳体131和第二壳体132,第一壳体131和第二壳体132通过螺栓或其他紧固方式固定连接;第五凸缘165包括第二凸缘162和第四凸缘164;第一被动件位于第一壳体131的一端,第二凸缘162位于第一壳体131的另一端,第一凸缘161和第二凸缘162限定所述第一主动件的滑动行程;第二被动件位于第二壳体132的一端,第四凸缘164位于第二壳体132的另一端,第三凸缘163和第四凸缘164限定第二主动件的滑动行程;由此,位于第一凸缘161和第二凸缘162之间的第一主动件位于第一壳体131上,位于第三凸缘163和第四凸缘164之间的第二主动件位于第二壳体132上,第一被动件/第一主动件和第二被动件/第二主动件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31和第二壳体132上,避免了第一被动件/第一主动件与第二被动件/第二主动件之间的干涉,提升了第一主动件和第二主动件工作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凸缘161、第二凸缘162、第三凸缘163、第四凸缘164和第五凸缘165为环形凸缘,由此进一步提高止挡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缘162和第四凸缘164相对设置,由此第一被动件和第二被动件位于差速器壳体130的轴向两端,避免了第一被动件和第二被动件之间的干涉,提高了差速器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第二凸缘162背离第一被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第四凸缘164背离第二被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对设置形成通孔,通孔可与外部紧固件配合,提升第一壳体131和第二壳体132装配固定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差速器100还包括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30内的行星齿轮172、行星齿轮轴171、第一半轴齿轮181和第二半轴齿轮182,行星齿轮轴171固定在差速器壳体130内且垂直于差速器100的旋转轴线,行星齿轮172转动设置在行星齿轮轴171,第一半轴齿轮181与行星齿轮172正交啮合,第二半轴齿轮182与行星齿轮172正交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差速器100还包括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30和行星齿轮172之间的行星齿轮垫片173、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30和第一半轴齿轮181之间的第一半轴齿轮垫片183,以及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30和第二半轴齿轮182之间的第二半轴齿轮垫片184,行星齿轮垫片173用于调节行星齿轮172与差速器壳体130之间的距离,第一半轴齿轮垫片183用于调节第一半轴齿轮181和差速器壳体130之间的距离,第二半轴齿轮垫片184用于调节第二半轴齿轮182和差速器壳体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升了差速器100工作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驱动桥,该驱动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差速器100。以下简单介绍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差速器100的驱动桥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驱动桥包括差速器100、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一被动件传动连接,第二驱动装置与第二被动件传动连接,第一半轴与差速器100的第一半轴齿轮181传动连接,第二半轴与差速器100的第二半轴齿轮182传动连接,第一主动件选择性地与第一被动件接合从而选择性地将第一驱动装置的动力传递至差速器壳体130,第二主动件选择性地与第二被动件接合从而选择性地将第二驱动装置的动力传递至差速器壳体130,差速器100将来自第一驱动装置和/或第二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至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进而将动力输出至轮端机构。
当第一主动件接合第一被动件且第二主动件接合第二被动件时,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的动力经差速器100同时输出至轮端机构;当第一主动件接合第一被动件且第二主动件脱开第二被动件时,第一驱动装置的动力经差速器100输出至轮端机构;当第一主动件脱开第一被动件且第二主动件接合第二被动件时,第二驱动装置的动力经差速器100输出至轮端机构;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的驱动桥至少具有三个挡位,满足复杂的动力输出需求,适应多工况的应用场景。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桥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驱动桥。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差速器壳体;
第一被动件和第一主动件,所述第一被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一主动件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一主动件可沿所述差速器壳体的轴向运动,以选择性地接合所述第一被动件;
第二被动件和第二主动件,所述第二被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二主动件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二主动件可沿所述差速器壳体的轴向运动,以选择性地接合所述第二被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被动件为第一结合齿,所述第一主动件为第一滑套;
所述第二被动件为第二结合齿,所述第二主动件为第二滑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花键毂,所述第一花键毂固定或一体形成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一主动件花键连接在所述第一花键毂的外侧;
第二花键毂,所述第二花键毂固定或一体形成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所述第二主动件花键连接在所述第二花键毂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所述差速器壳体,所述第一被动件压装在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套设在所述差速器壳体,所述第二被动件压装在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被动件的外周上远离所述第一主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主动件与所述第一被动件接合时能够与所述第一凸缘止挡;
所述第二被动件的外周上远离所述第二主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凸缘,所述第二主动件与所述第二被动件接合时能够与所述第三凸缘止挡;
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外周上设置有第五凸缘,所述第一主动件与所述第一被动件脱开时能够与所述第五凸缘止挡,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五凸缘限定所述第一主动件的滑动行程,所述第二主动件与所述第二被动件脱开时能够与所述第五凸缘止挡,所述第三凸缘和所述第五凸缘限定所述第二主动件的滑动行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速器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五凸缘包括第二凸缘和第四凸缘;
所述第一被动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凸缘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限定所述第一主动件的滑动行程;
所述第二被动件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所述第四凸缘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限定所述第二主动件的滑动行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行星齿轮、行星齿轮轴、第一半轴齿轮和第二半轴齿轮,所述行星齿轮轴固定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且垂直于所述差速器的旋转轴线,所述行星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行星齿轮轴,所述第一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正交啮合,所述第二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正交啮合。
9.一种驱动桥,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差速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桥。
CN202320683833.7U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差速器、驱动桥及车辆 Active CN2198410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83833.7U CN219841000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差速器、驱动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83833.7U CN219841000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差速器、驱动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1000U true CN219841000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297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83833.7U Active CN219841000U (zh) 2023-03-27 2023-03-27 一种差速器、驱动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10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25584A (en) Split axle drive mechanism for part-time four-wheel drive vehicle
US10415679B2 (en) Electric all-wheel drive two speed with split double reduction planetary
US11949319B2 (en) Multi-speed gearbox and the drive axle made therewith
US11015689B2 (en) Multi-speed electric machine gearbox with low drive ratio
US20220169106A1 (en) Hybrid Transmission Unit and Motor Vehicle
US11221069B2 (en) Shifting mechanism for a transmission
US4969532A (en) Central differential for a four-wheel drive motor vehicle
US20220126673A1 (en) Hybrid Transmission Unit and Motor Vehicle
CN219841000U (zh) 一种差速器、驱动桥及车辆
WO2011094223A1 (en) Gear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
US4967861A (en) Central differential for a four-wheel drive motor vehicle
CN111720495A (zh) 主减速器和车辆
WO2021087946A1 (zh) 带双离合器的两档变速电桥驱动系统
JPH0361122A (ja) センター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付4輪駆動車
WO2004009392A1 (en) Inter-axle differential having improved bearing arrangement
US20160265639A1 (en) Double disconnect front differential
CN218971788U (zh) 变速器以及车辆
US9849778B2 (en) Multi-speed transfer case
CN215435997U (zh) 车辆的驱动桥总成以及车辆
CN220168486U (zh) 一种带人字轴的轴间差速器壳总成
CN220396413U (zh) 一种双联拨叉一杆式甘蔗机变速箱
CN219564654U (zh) 传动装置及车辆
CN210118426U (zh) 变速箱和车辆
CN220298225U (zh) 一种新型拖拉机前桥动力传动系统
JPH0545890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