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8426U - 变速箱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变速箱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8426U
CN210118426U CN201920748737.XU CN201920748737U CN210118426U CN 210118426 U CN210118426 U CN 210118426U CN 201920748737 U CN201920748737 U CN 201920748737U CN 210118426 U CN210118426 U CN 2101184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gear
shell
reverse gea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4873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晓平
倪跃锋
汪猛
谢小兵
俞方
张秋贵
黄轶明
刘立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Wanliyang Transmis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Wanliyang Transmis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Wanliyang Transmis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Wanliyang Transmis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4873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184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8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84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箱和设有该变速箱的车辆,变速箱包括第一壳体、支撑部件和倒挡轴组件;支撑部件与第一壳体相连接,支撑部件包括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支撑部上设有第二通孔;倒挡轴组件包括倒挡惰轮轴和倒挡齿轮,倒挡齿轮套设于倒挡惰轮轴上,倒挡齿轮位于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倒挡惰轮轴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通孔内,倒挡惰轮轴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二通孔内;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支撑部件与第一壳体为一体式结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变速箱,支撑部件上设置有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的通孔,因此支撑部件与第一壳体能够一体铸造成型。

Description

变速箱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变速箱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变速箱一般设有倒挡轴部件。在相关技术中,倒挡轴部件在变速箱的壳体内的支撑结构复杂,并且支撑结构会对壳体毛胚铸造时的拔模造成干涉,因此无法将支撑结构与壳体一体铸造成型,使得变速箱的制作工艺复杂,变速箱的生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变速箱。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车辆。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变速箱,变速箱包括第一壳体、支撑部件和倒挡轴组件;支撑部件与第一壳体相连接,支撑部件包括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支撑部上设有第二通孔;倒挡轴组件包括倒挡惰轮轴和倒挡齿轮,倒挡齿轮套设于倒挡惰轮轴上,倒挡齿轮位于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倒挡惰轮轴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通孔内,倒挡惰轮轴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二通孔内;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支撑部件与第一壳体为一体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变速箱,设置有用于支撑倒挡轴组件的支撑部件,支撑部件上设置有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的通孔,不会对壳体毛胚铸造时的拔模造成干涉,因此在铸造成型时,可以将拔模方向设置为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使支撑部件与第一壳体能够一体铸造成型。优选地,支撑部件的侧壁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铸造毛坯时,侧壁的表面设置有拔模角,便于脱模。支撑部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设有间隙,倒挡惰轮轴上的倒挡齿轮的工作部从间隙中伸出,倒挡齿轮与倒挡惰轮轴之间设有滚针轴承,倒挡齿轮可以相对倒挡惰轮轴转动,倒挡齿轮不会与支撑部件之间形成干涉。支撑部件与第一壳体相连接,实现了对设置在支撑部件中的倒挡惰轮轴的径向固定。其中,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为变速箱中主轴的轴线方向。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拨叉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部件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分别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一壳体相连接,连接部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部件包括连接部,连接部与第一壳体相连接,连接部还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相连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通过连接部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倒挡惰轮轴的一端设置于第一支撑部内,倒挡惰轮轴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二支撑部内,实现了倒挡惰轮轴的径向固定。连接部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一壳体与支撑部件一体铸造成型的拔模时不会产生干涉,因此在铸造成型时,可以将拔模方向设置为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支撑部件可以与第一壳体一体铸造成型,降低了变速箱的制造难度,提升了变速箱的制造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变速箱还包括第二壳体、固定板、固定件和定位部;固定板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固定件的一端与倒挡惰轮轴相连接,固定件的另一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定位部设置于支撑部件上,定位部与倒挡惰轮轴上的轴肩相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变速箱还包括第二壳体、固定板、固定件和定位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密封连接,固定板与第二壳体相连接,固定件的一端插入倒挡惰轮轴中,固定件的另一端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支撑部件上还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与倒挡惰轮轴上的轴肩相抵接,通过固定件和定位部实现倒挡惰轮轴的轴向定位,保证倒挡惰轮轴不会在轴向发生窜动,实现了通过简单结构对倒挡惰轮轴进行轴向定位,保证了倒挡轴组件的运行的稳定性。
优选地,固定件为定位销,固定板与第二壳体通过定位销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通过紧固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通过紧固件相连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密封连接。
优选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通过定位销实现定位或通过止口实现定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变速箱还包括第一轴、第一齿轮组和中间轴;第一轴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一轴与动力源相连接;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主动齿轮以及与第一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套设于第一轴,第一从动齿轮套设于中间轴。
在该技术方案中,变速箱还包括第一轴、第一齿轮组和中间轴,第一齿轮组包括设置于第一轴上的第一主动齿轮以及设置于中间轴上的第一从动齿轮,第一轴与动力源相连接,动力源驱动第一轴转动,第一主动齿轮随第一轴转动,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主动齿轮相啮合,第一从动齿轮在第一主动齿轮的驱动下转动,进而带动中间轴转动,将动力源的扭矩传递到中间轴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变速箱还包括第二轴、输出轴、第二齿轮组和同步器;第二轴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二轴与第一轴相连接;输出轴设置于第二壳体内,输出轴的一端与第二轴相连接;至少两组第二齿轮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主动齿轮以及至少两个第二从动齿轮,至少两个第二主动齿轮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二从动齿轮啮合,至少两个第二主动齿轮套设于中间轴,至少两个第二从动齿轮套设于第二轴;同步器设置于第二轴上,同步器随第二轴转动,至少两组第二齿轮组中相邻的齿轮组位于同步器的两侧;在变速器处于倒挡时,倒挡齿轮分别与中间轴上齿轮和第二轴上齿轮相啮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变速箱还包括第二轴、输出轴、第二齿轮组和同步器,第一齿轮组包括设置于第一轴上的第一主动齿轮以及设置于中间轴上的第一从动齿轮,第一轴与动力源相连接,动力源驱动第一轴转动,第一主动齿轮随第一轴转动,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主动齿轮相啮合,第一从动齿轮在第一主动齿轮的驱动下转动,进而带动中间轴转动,第二齿轮组包括设置于中间轴上的第二主动齿轮以及设置于第二轴上的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随中间轴转动,第二从动齿轮与第二主动齿轮相啮合,第二从动齿轮在第二主动齿轮的驱动下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轴转动,输出轴与第二轴相连接,第二轴将扭矩传递到输出轴上。其中,同步器与第二轴相对固定,第二从动齿轮未与同步器相配合之前,第二从动齿轮可以相对第二轴转动,控制同步器与至少两个第二从动齿轮中的任一个相贴合(配合)后,第二从动齿轮与同步器相对固定,从而实现两者同步转动,从而使同步器带动第二轴转动,因此通过同步器与不同齿轮相贴合(配合)可以实现不同的传动比,从而实现变速。当变速箱处于倒挡时,中间轴上的齿轮(中间轴上倒挡齿轮)通过倒挡舵轮轴上倒挡齿轮与第二轴上的齿轮相啮合,从而改变第二轴的转动方向(即第二轴反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变速箱还包括第一轴承室和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室设置于第一壳体上,第一轴承室沿第二轴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轴承套设于第二轴的第二端,第一轴承设置于第一轴承室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中设置有第一轴承室,第一轴承设于第一轴承室内,第一轴承套设在第二轴上,第二轴通过第一轴承固定在第一壳体上,实现了第二轴在第一壳体内的固定。
优选地,第一轴承为圆锥滚子轴承或滚针轴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变速箱还包括第二轴承室和第二轴承;第二轴承室设置于第二壳体上,第二轴承室沿输出轴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轴承套设于输出轴的第二端,第二轴承设置于第二轴承室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壳体中设置有第二轴承室,第二轴承设于第二轴承室内,第二轴承套设在输出轴的一端,输出轴通过第二轴承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实现了输出轴在第二壳体内的固定。
优选地,第二轴承为圆锥滚子轴承或滚针轴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变速箱还包括输油通道;输油通道设于第二轴和输出轴内,输油通道用于输送润滑油,以润滑第二轴和输出轴。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轴和输出轴内设有输油通道,输油通道内有润滑油,第二轴和输出轴上设有多个出油孔,出油孔为通孔,出油孔与输油通道相连通,润滑油通过出油孔流出,润滑油用于润滑各个轴、轴承和齿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变速箱,因此,该车辆具备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变速箱的全部有益效果。
优选地,车辆可以为大型客车、重型卡车、中型客车或工程车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变速箱1,第一壳体10,支撑部件12,第一支撑部122,第二支撑部124,连接部126,倒挡轴组件14,倒挡惰轮轴142,倒挡齿轮144,第二壳体16,固定板18,固定件20,紧固件22,第一轴24,中间轴26,第一齿轮组28,第一主动齿轮282,第一从动齿轮284,第二轴30,输出轴32,第二齿轮组34,第二主动齿轮342,第二从动齿轮344,同步器36,第一轴承38,第二轴承40,输油通道4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速箱和车辆。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箱1,变速箱1包括第一壳体10、支撑部件12和倒挡轴组件14;支撑部件12与第一壳体10相连接,支撑部件12包括第一支撑部122与第二支撑部124,第一支撑部122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支撑部124上设有第二通孔;倒挡轴组件14包括倒挡惰轮轴142和倒挡齿轮144,倒挡齿轮144套设于倒挡惰轮轴142上,倒挡齿轮144位于第一支撑部122与第二支撑部124之间,倒挡惰轮轴142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通孔内,倒挡惰轮轴142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二通孔内;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支撑部件12与第一壳体10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变速箱1设置有用于支撑倒挡轴组件14的支撑部件12,支撑部件12上设置有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通孔,不会对壳体毛胚铸造时的拔模造成干涉,因此在铸造成型时,可以将拔模方向设置为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使支撑部件12与第一壳体10一体铸造成型。优选地,支撑部件的侧壁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铸造毛坯时,侧壁的表面设置有拔模角,便于脱模。支撑部件12包括第一支撑部122和第二支撑部124,第一支撑部122与第二支撑部124之间设有间隙,倒挡惰轮轴142上的倒挡齿轮144的工作部从间隙中伸出,倒挡齿轮144与倒挡惰轮轴142之间设有滚针轴承,倒挡齿轮144可以相对倒挡惰轮轴142转动,倒挡齿轮144不会与支撑部件12之间形成干涉。支撑部件12与第一壳体10相连接,实现了对设置在支撑部件12中的倒挡惰轮轴142的径向固定。其中,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为变速箱1中主轴的轴线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部件12还包括连接部126;连接部126分别与第一支撑部122、第二支撑部124和第一壳体10相连接,连接部126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部件12包括连接部126,连接部126与第一壳体10相连接,连接部126还与第一支撑部122和第二支撑部124相连接,第一支撑部122和第二支撑部124通过连接部126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倒挡惰轮轴142的一端设置于第一支撑部122内,倒挡惰轮轴142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二支撑部124内,实现了倒挡惰轮轴142的径向固定。连接部126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第一壳体10与支撑部件12一体铸造成型后拔模时不会发生干涉,因此在铸造成型时,可以将拔模方向设置为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支撑部件12可以与第一壳体10一体铸造成型,降低了变速箱1的制造难度,提升了变速箱1的制造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变速箱1还包括第二壳体16、固定板18、固定件20和定位部;固定板18固定在第二壳体16上;固定件20的一端与倒挡惰轮轴142相连接,固定件20的另一端与固定板18固定连接;定位部(附图未示出)设置于支撑部件12上,定位部与倒挡惰轮轴142上的轴肩相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变速箱1还包括第二壳体16、固定板18、固定件20和定位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6密封连接,固定板18与第二壳体16相连接,固定件20的一端插入倒挡惰轮轴142中,固定件20的另一端与固定板18固定连接,支撑部件12上还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与倒挡惰轮轴142上的轴肩相抵接,通过固定件20和定位部实现倒挡惰轮轴142的轴向定位,保证倒挡惰轮轴142不会在轴向发生窜动,实现了通过简单结构对倒挡惰轮轴142进行轴向定位,保证了倒挡轴组件14的运行的稳定性。
优选地,固定件20为定位销,固定板18与第二壳体16通过定位销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6通过紧固件22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6通过紧固件22相连接,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6之间设置有密封件(附图未示出),实现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6之间的密封连接。
优选地,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6之间通过定位销(附图未示出)实现定位或通过止口实现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变速箱1还包括第一轴24、第一齿轮组28和中间轴26;第一轴24设置于第一壳体10内,第一轴24与动力源相连接;第一齿轮组28包括第一主动齿轮282以及与第一主动齿轮282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284,第一主动齿轮282套设于第一轴24,第一从动齿轮284套设于中间轴26。
在该实施例中,变速箱1还包括第一轴24、第一齿轮组28和中间轴26,第一齿轮组28包括设置于第一轴24上的第一主动齿轮282以及设置于中间轴26上的第一从动齿轮284,第一轴24与动力源相连接,动力源驱动第一轴24转动,第一主动齿轮282随第一轴24转动,第一从动齿轮284与第一主动齿轮282相啮合,第一从动齿轮284在第一主动齿轮282的驱动下转动,进而带动中间轴26转动,将动力源的扭矩传递到中间轴26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变速箱1还包括第二轴30、输出轴32、第二齿轮组34和同步器36;第二轴30设置于第一壳体10内,第二轴30与第一轴24相连接;输出轴32设置于第二壳体16内,输出轴32的一端与第二轴30相连接;至少两组第二齿轮组34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主动齿轮342以及至少两个第二从动齿轮344,至少两个第二主动齿轮342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二从动齿轮344啮合,至少两个第二主动齿轮342套设于中间轴26,至少两个第二从动齿轮344套设于第二轴30;同步器36设置于第二轴30上,同步器36随第二轴30转动,至少两组第二齿轮组34中相邻的齿轮组位于同步器36的两侧;在变速器处于倒挡时,倒挡齿轮144分别与中间轴26上齿轮和第二轴30上齿轮相啮合。
在该实施例中,变速箱1还包括第二轴30、输出轴32、第二齿轮组34和同步器36,第一齿轮组28包括设置于第一轴24上的第一主动齿轮282以及设置于中间轴26上的第一从动齿轮284,第一轴24与动力源相连接,动力源驱动第一轴24转动,第一主动齿轮282随第一轴24转动,第一从动齿轮与第一主动齿轮相啮合,第一从动齿轮284在第一主动齿轮282的驱动下转动,进而带动中间轴26转动,第二齿轮组34包括设置于中间轴26上的第二主动齿轮342以及设置于第二轴30上的第二从动齿轮344,第二主动齿轮342随中间轴26转动,第二从动齿轮344与第二主动齿轮342相啮合,第二从动齿轮344在第二主动齿轮342的驱动下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轴30转动,输出轴32与第二轴30相连接,第二轴30将扭矩传递到输出轴32上。其中,同步器36与第二轴30相对固定,第二从动齿轮344未与同步器相配合之前,第二从动齿轮344可以相对第二轴30转动,控制同步器36与至少两个第二从动齿轮344中的任一个相贴合(配合)从而实现两者同步转动后,第二从动齿轮344与同步器36相对固定,从而使同步器36带动第二轴30转动,因此通过同步器36与不同齿轮相贴合(配合)可以实现不同的传动比,从而实现变速。当变速箱1处于倒挡时,中间轴26上的齿轮(中间轴26上倒挡齿轮)通过倒挡舵轮轴上倒挡齿轮144与第二轴30上的齿轮相啮合,从而改变第二轴30的转动方向(即第二轴30反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变速箱1还包括第一轴承室和第一轴承38;第一轴承室设置于第一壳体10上,第一轴承室沿第二轴30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轴承38套设于第二轴30的第二端,第一轴承38设置于第一轴承室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中设置有第一轴承室,第一轴承38设于第一轴承室内,第一轴承38套设在第二轴30上,第二轴30通过第一轴承38固定在第一壳体10上,实现了第二轴30在第一壳体10内的固定。
优选地,第一轴承38为圆锥滚子轴承或滚针轴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变速箱1还包括第二轴承室和第二轴承40;第二轴承室设置于第二壳体16上,第二轴承室沿输出轴3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轴承40套设于输出轴32的第二端,第二轴承40设置于第二轴承室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6中设置有第二轴承室,第二轴承40设于第二轴承室内,第二轴承40套设在输出轴32的一端,输出轴32通过第二轴承40固定在第二壳体16上,实现了输出轴32在第二壳体16内的固定。
优选地,第二轴承40为圆锥滚子轴承或滚针轴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变速箱1还包括输油通道42;输油通道42设于第二轴30和输出轴32内,输油通道42用于输送润滑油,以润滑第二轴30和输出轴32。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轴30和输出轴32内设有输油通道42,输油通道42内有润滑油,第二轴30和输出轴32上设有多个出油孔,出油孔为通孔,出油孔与输油通道42相连通,润滑油通过出油孔流出,润滑油用于润滑各个轴、轴承和齿轮。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变速箱1,因此,该车辆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变速箱1的全部有益效果。
优选地,车辆可以为大型客车、重型卡车、中型客车或工程车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连接,所述支撑部件包括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有第二通孔;
倒挡轴组件,所述倒挡轴组件包括倒挡惰轮轴和倒挡齿轮,所述倒挡齿轮套设于所述倒挡惰轮轴上,所述倒挡齿轮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所述倒挡惰轮轴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倒挡惰轮轴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为一体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还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一壳体相连接,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壳体;
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所述倒挡惰轮轴相连接,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倒挡惰轮轴上的轴肩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紧固件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轴,所述第一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轴与动力源相连接;
中间轴,所述中间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第一齿轮组,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主动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相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套设于所述中间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轴,所述第二轴设置于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轴相连接;
输出轴,所述输出轴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输出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轴相连接;
至少两组第二齿轮组,所述至少两组第二齿轮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主动齿轮以及至少两个第二从动齿轮,所述至少两个第二主动齿轮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从动齿轮相啮合,所述至少两个第二主动齿轮套设于所述中间轴,所述至少两个第二从动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二轴;
同步器,所述同步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轴上,所述同步器随所述第二轴转动,所述至少两组第二齿轮组中相邻的齿轮组位于同步器的两侧;
在变速器处于倒挡时,所述倒挡齿轮分别与所述中间轴上齿轮和第二轴上齿轮相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一轴承室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一轴承室沿所述第二轴的长度方向设置;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二轴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室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轴承室,所述第二轴承室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二轴承室沿所述输出轴的长度方向设置;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套设于所述输出轴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室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输油通道,所述输油通道设于所述第二轴和所述输出轴内,所述输油通道用于输送润滑油液,以润滑所述第二轴和所述输出轴。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箱。
CN201920748737.XU 2019-05-23 2019-05-23 变速箱和车辆 Active CN2101184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48737.XU CN210118426U (zh) 2019-05-23 2019-05-23 变速箱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48737.XU CN210118426U (zh) 2019-05-23 2019-05-23 变速箱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8426U true CN210118426U (zh) 2020-02-28

Family

ID=69614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48737.XU Active CN210118426U (zh) 2019-05-23 2019-05-23 变速箱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184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68007A (zh) 减速器
CN21097840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两档减速器
CN210118426U (zh) 变速箱和车辆
CN106678326B (zh) 轻型车用液力变速器
CN110686054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两挡减速器
CN210949706U (zh) 一种双输入的密炼机齿轮箱
CN201961366U (zh) 一种手扶拖拉机转向机构
CN207814351U (zh) 动力换挡变速箱
CN112780747A (zh) 一种四驱车前桥差速器壳体及前桥差速器
CN107830125B (zh) 动力换挡变速箱
CN210118439U (zh) 变速箱和车辆
CN110541913A (zh) 一种双输入的密炼机齿轮箱
CN219692225U (zh) 一种工程机械行星排结构
CN214822599U (zh) 电驱动桥和车辆
CN219841000U (zh) 一种差速器、驱动桥及车辆
CN211145309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用花键油润滑结构
CN219529765U (zh) 一种车轴齿轮箱及车辆
CN211231458U (zh) 传动装置和工程机械
CN213685142U (zh) 一种两档变速箱传动机构
CN213685177U (zh) 一种用于车辆减速箱的差速器
CN215763174U (zh) 一种笼式减速箱
CN200975448Y (zh) 拖拉机定轴行星传动逆行装置
CN204239634U (zh) 一种液压控制自动变速器及液压控制变速汽车
CN209370385U (zh) 一种车载式多功能离心泵
CN213332241U (zh) 一种抽油机用四档变速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