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4024U - 污物处理模块、基站及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污物处理模块、基站及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14024U
CN219814024U CN202320141890.2U CN202320141890U CN219814024U CN 219814024 U CN219814024 U CN 219814024U CN 202320141890 U CN202320141890 U CN 202320141890U CN 219814024 U CN219814024 U CN 2198140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dirt
air
opening
collec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189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康
张如
蔡元力
刘新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189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140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140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140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污物处理模块、基站及清洁系统,污物处理模块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的抽吸源,抽吸源具有吸风侧和出风侧,壳体包括连接抽吸源的吸风侧和集污腔的吸气通道、连接抽吸源的出风侧的排气通道以及连接排气通道和集污腔的出输气通道,吸气通道用于在抽吸源的驱动下抽吸集污腔内的气体,以在集污腔内形成负压状、输气通道用于在抽吸源的驱动下向集污腔内输气,以在集污腔内形成正压状态。本实用新型利用集污腔内的负压提供足够的动力完成集污腔的进污操作;利用集污腔内的正压提供足够的动力完成集污腔的排污操作,有效防止污物堵塞进污口和排污口,提高污物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污物处理模块、基站及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物处理模块、基站及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清洁系统一般包括清洁设备和基站,清洁设备上预置有储污仓,基站上设有集污仓,当清洁设备与基站对接时,基站将储污仓内储放的污物收集至集污仓后,经由集污仓集中排出。然而,储污仓内储放的污物可能包括颗粒、毛发等固态杂质,无法在正常重力作用下进入集污仓或者从集污仓排出,固态杂质堆积容易造成堵塞,影响后续的使用,且难以维护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基站中的集污仓的进污和排污动力不足,导致固态杂质容易堆积,降低使用品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物处理模块,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的抽吸源,所述抽吸源具有吸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壳体包括:
排气通道,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出风侧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外部连通;
吸气通道,一端可选择地与集污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吸风侧连通,所述吸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抽吸所述集污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负压状态;以及,
输气通道,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集污腔连通,所述输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向所述集污腔内输气,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正压状态。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壳体还包括:
第一通道,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吸风侧连通;
第二通道,一端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以及,
第三通道,一端用于与集污腔连通,另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通道或者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其中,所述第三通道在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时共同构成所述吸气通道、以及在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时共同构成所述输气通道。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设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所述排气通道设有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三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吸气口及所述第一排气口保持连接;
所述污物处理模块还包括开合组件,所述开合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吸气口的第一开合部、设于所述第二吸气口的第二开合部、设于所述第一排气口的第三开合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排气口的第四开合部,其中,在所述第一开合部及所述第四开合部打开,且所述第二开合部及所述第三开合部关闭时,所述第三通道处于所述负压状态;以及在所述第一开合部及所述第四开合部关闭,且所述第二开合部及所述第三开合部打开时,所述第三通道处于所述正压状态。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吸气口设于所述第一通道的端部,所述第二吸气口设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侧部,所述第三通道的端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的侧部设有连接口;
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口连通所述连接口。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吸气口及所述第二吸气口的第一侧壁;
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侧壁,以带动所述第一旋转件可分别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一吸气口以及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二吸气口,构成所述第一开合部和所述第二开合部。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排气口设于所述排气通道的侧部,所述第二排气口设于所述排气通道的端部,所述排气通道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的第二侧壁;
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二旋转件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侧壁,以带动所述第二旋转件可分别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一排气口以及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二排气口,构成所述第三开合部和所述第四开合部。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通过联动组件联动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平行或者异面设置;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沿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距离方向可平移地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相对固定;
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转轴同轴安装,且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转轴同轴安装,且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以及,
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齿条和/或所述第二齿条驱动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其中之一设有连接部,其中另一设有对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对接部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连接部为卡槽,所述对接部为卡凸,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凸卡接固定。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卡槽的至少槽内壁和/或所述卡凸的至少外壁由弹性材料制成;和/或,
所述联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夹设在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凸之间。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齿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齿条的长度。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齿条和/或所述第二齿条设有螺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丝杠,设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以及,
电机,与所述丝杠驱动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五开合部,所述第五开合部设于所述连接口,且与所述第三开合部同步开合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三通道及所述第一通道沿线形连通构成通道,所述第二吸气口及所述连接口同朝向设置,所述通道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吸气口及所述连接口的第三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三侧壁呈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壁;
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三旋转件,所述第三旋转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三侧壁,以带动所述第三旋转件可分别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二吸气口、抵接所述第四侧壁以及盖合所述连接口,构成所述第二开合部、所述第一开合部及所述第五开合部。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主体,形成有集污腔;
进污通道,设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集污腔可通断设置;
排污通道,设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集污腔可通断设置;以及,
污物处理模块,所述污物处理模块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的抽吸源,所述抽吸源具有吸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壳体包括:
排气通道,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出风侧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外部连通;
吸气通道,一端可选择地与集污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吸风侧连通,所述吸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抽吸所述集污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负压状态;以及,
输气通道,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集污腔连通,所述输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向所述集污腔内输气,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正压状态。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主体,形成有集污腔;
进污通道,设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集污腔可通断设置;
排污通道,设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集污腔可通断设置;以及,
污物处理模块,所述污物处理模块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的抽吸源,所述抽吸源具有吸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壳体包括:
排气通道,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出风侧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外部连通;
吸气通道,一端可选择地与集污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吸风侧连通,所述吸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抽吸所述集污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负压状态;以及,
输气通道,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集污腔连通,所述输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向所述集污腔内输气,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正压状态;
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
第一通道,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吸风侧连通;
第二通道,一端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以及,
第三通道,一端用于与集污腔连通,另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通道或者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其中,所述第三通道在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时共同构成所述吸气通道、以及在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时共同构成所述输气通道;
所述集污腔内形成的负压带动所述进污通道连通所述集污腔;以及所述集污腔内形成的正压带动所述排污通道连通所述集污腔。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集污腔设有连通所述进污通道的进污口;
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一单向阀体,所述第一单向阀体设于所述进污口,且可朝向所述集污腔的方向活动打开。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集污腔设有连通所述排污通道的排污口;
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二单向阀体,所述第二单向阀体设于所述排污口,且可朝远离所述集污腔的方向活动打开。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集污腔设有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的输气口;
所述基站还包括水汽分离装置,所述水汽分离装置设于所述集污腔内,且覆盖所述输气口。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基站还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位于所述集污腔的靠上区域,且在所述第三通道处于所述正压状态时运行。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集污腔设有连通所述进污通道的进污口、以及连通所述排污通道的排污口;
所述基站还包括固液分离装置,所述固液分离装置设于所述集污腔内,且位于所述进污口及所述排污口之间。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清洁系统,所述清洁系统包括清洁设备和基站,所述基站包括:
主体,形成有集污腔;
进污通道,设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集污腔可通断设置;
排污通道,设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集污腔可通断设置;以及,
污物处理模块,所述污物处理模块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的抽吸源,所述抽吸源具有吸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壳体包括:
排气通道,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出风侧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外部连通;
吸气通道,一端可选择地与集污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吸风侧连通,所述吸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抽吸所述集污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负压状态;以及,
输气通道,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集污腔连通,所述输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向所述集污腔内输气,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正压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物处理模块能够通用于各种基站的集污腔,其中,第一通道在分别连通抽吸源的吸风侧和集污腔时,抽吸源将集污腔内的气体向外排出,使得集污腔内的气压下降而形成负压,该负压作用能够带动集污腔的进污口向内打开,并驱动清洁设备中储放的污物经由进污口进入集污腔内,提供足够的动力完成集污腔的进污操作;排气通道与抽吸源的出风侧连通,当输气通道连通集污腔和排气通道时,抽吸源将集污腔外的气体送入集污腔内,使得集污腔内的气压上升而形成正压,该正压作用能够带动集污腔的排污口向外打开,并驱动集污腔内储放的污物经由排污口向外排出,提供足够的动力完成集污腔的排污操作,有效防止污物堵塞进污口和排污口,从而有助于提高基站的使用品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物处理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污物处理模块去除部分壳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污物处理模块在第一视角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污物处理模块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三通道处于负压状态;
图5为图3中污物处理模块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三通道处于正压状态;
图6为图1中污物处理模块在第二视角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污物处理模块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联动组件处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图8中联动组件第二齿条未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站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基站在第三通道处于负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基站在第三通道处于正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10第一通道;111第一吸气口;112第二吸气口;120排气通道;121第一排气口;122第二排气口;130第三通道;131连接口;140第二通道;151第一侧壁;152第二侧壁;153第三侧壁;154第四侧壁;200抽吸源;210吸风侧;220出风侧;311第一开合部;312第二开合部;313第三开合部;314第四开合部;315第五开合部;321第一旋转件;322第二旋转件;323第三旋转件;331第一转轴;332第二转轴;341第一齿条;342第二齿条;343第一齿轮;344第二齿轮;351卡槽;352卡凸;360弹性件;371螺孔;372丝杠;373电机;400主体;410集污腔;411进污口;412排污口;413输气口;500进污通道;600排污通道;710第一单向阀体;720第二单向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及图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主体400、进污通道500、排污通道600以及污物处理模块。
其中,所述主体400形成有集污腔410。可以理解,主体400为基站上完成其所需功能的主要结构体,例如可以包括外壳、循环水系统、充电系统、控制系统等,上述功能构件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均可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做赘述。外壳内部可直接限定出一腔体结构,构成所述集污腔410;或者,主体400还包括内壳,内壳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所需的形状、尺寸及材质,内壳内部限定出所述集污腔410。
所述进污通道500设于所述主体400,并与所述集污腔410可通断地连接。可以理解,主体400的外壁设有连通至集污腔410的进污口411,进污通道500一般外置于集污腔410,且其一端口与进污口411密封连接。进污通道500可以由外壳局部凹陷一体成型出;或者,进污通道500可以是由管材构成,管材与进污口411进行可拆卸连接,便利于拆装替换。
进污通道500可通断设置。也即,进污通道500可打开设置,使得进污通道500与集污腔410连通,可供外部污物经由进污通道500进入集污腔410内;或者,进污通道500可关闭设置,使得进污通道500与进污腔断开连接,外部污物无法通过进污通道500进入集污腔410内。其中,外部污物也即指的是例如在清洁设备与基站对接时,清洁设备上预置的储污仓内储放的污物。储污仓内储放的污物是由清洁设备上的清洁件在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清洁的过程中收集获得的,且可能携带有清洁设备的水箱向清洁件提供的清水或者清洁液,因此,污物可能是固态杂质,也可能是固液态混合杂质,且固态杂质的尺寸及类型均不限。
实现进污通道500与集污腔410之间的可通断设置的方案有多种,例如在一实施例中,进污通道500可通过与上述的储污仓之间的通断连接,实现进污通道500与集污腔410之间的通断连接,也即,当进污通道500的另一端口与储污仓保持连通时,储污仓内的污物可在泵体等驱动力的作用下进入进污通道500,继而进入集污腔410,实现进污通道500与集污腔410之间的连通;反之,当进污通道500的另一端口与储污仓断开连接时,进污通道500无污物流通,进污通道500与集污腔410之间的断开连接。
或者在一实施例中,进污通道500处可设置一阀体,通过阀体结构的打开和关闭,实现对进污通道500的打开和关闭,继而实现进污通道500与集污腔410之间的可通断连接。
所述排污通道600设于所述主体400,并与所述集污腔410可通断地连接。可以理解,主体400的外壁设有连通至集污腔410的排污口412,排污通道600一般外置于集污腔410,且其一端口与排污口412密封连接。排污通道600可以由外壳局部凹陷一体成型出;或者,排污通道600可以是由管材构成,管材与排污口412进行可拆卸连接,便利于拆装替换。排污通道600的另一端口可与外部环境中的例如下水道等连通。
与进污通道500同理地,排污通道600与集污腔410之间的可通断连接设置,同样可以通过例如在排污通道600内设置阀体来实现,此处不做赘述。
排污口412可以设置在集污腔410的竖直下方,从而便利于在排污通道600与集污腔410连通时,集污腔410内的污物可在重力作用的辅助下更加快速地、彻底地排出。
所述主体400还设有连通至集污腔410的输气口413,所述污物处理模块与所述输气口413连接。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发明点在于对污物处理模块的改进,因此,以下将结合附图主要对污物处理模块的结构进行具体阐述。
基于上述,请参阅图1及图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污物处理模块,所述污物处理模块包括壳体100及设于所述壳体100的抽吸源200,所述抽吸源200具有吸风侧210和出风侧220,所述壳体100包括排气通道120、吸气通道以及输气通道,其中,所述排气通道120的一端与所述抽吸源200的出风侧220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外部连通;所述吸气通道的一端可选择地与集污腔41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连通,所述吸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200的驱动下抽吸所述集污腔410内的气体,以在所述集污腔410内形成负压状态;所述输气通道的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排气通道120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集污腔410连通,所述输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200的驱动下向所述集污腔410内输气,以在所述集污腔410内形成正压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物处理模块能够通用于各种基站的集污腔410,其中,吸气通道在分别连通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和集污腔410时,抽吸源200将集污腔410内的气体向外排出,使得集污腔410内的气压下降而形成负压,该负压作用能够带动集污腔410的进污口411向内打开,并驱动清洁设备中储放的污物经由进污口411进入集污腔410内,提供足够的动力完成集污腔410的进污操作;排气通道120与抽吸源200的出风侧220连通,当输气通道分别连通集污腔410和排气通道120时,抽吸源200将集污腔410外的气体送入集污腔410内,使得集污腔410内的气压上升而形成正压,该正压作用能够带动集污腔410的排污口412向外打开,并驱动集污腔410内储放的污物经由排污口412向外排出,提供足够的动力完成集污腔410的排污操作,有效防止污物堵塞进污口411和排污口412,从而有助于提高基站的使用品质。
上述基站中的外壳可直接复用于污物处理模块中的壳体100,此时,污物处理模块构成基站的基础构件;或者,壳体100可与外壳分体设置,并与外壳进行可拆卸连接,此时,污物处理模块构成基站的选配构件,可由用户自主确定是否在基站中配置该污物处理模块。
其中,当污物处理模块构成基站的选配构件时,基站的基础构件中可选有、或者没有用于驱动集污腔410进行进污和排污的其他驱动模块,驱动模块例如为泵体。当基站的基础构件中预置有用以驱动集污腔410进行进污和排污的泵体时,污物处理模块可与泵体共同使用,以加强对集污腔410进污和排污的驱动强度。
在实际应用时,吸气通道与输气通道可彼此独立设置,也即由壳体100上两个独立的壳结构单独限定获得。基于此,集污腔410的进污口411可设置为两个,两个进污口411分别与吸气通道的另一端、以及输气通道的一端连通。两个进污口411的朝向、尺寸、形状等可作相同设置,也可作相异设置。吸气通道与输气通道的排布方式不做限制,可以是沿同一方向并行间隔排布,也可相互弯曲缠绕设置。
当吸气通道与输气通道彼此独立设置时,抽吸源200与吸气通道/输气通道的通断连接可以是:通过阀结构控制吸气通道/输气通道的打开和关闭,从而实现与抽吸源200之间的连通与断开;或者抽吸源200可设置为两个,两个抽吸源200中的吸风侧210与吸气通道连通,出风侧220经由排气通道120与外部连通;两个抽吸源200中的另一个的吸风侧210与外界连通,出风侧220经由排气通道120与输气通道连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气通道和输气通道壳至少部分通道段共用,且共用的通道段可以形成在吸气通道/输气通道的任意部位处,例如靠近其送风方向的上游、送风方向的下游或者靠中设置。
在以下实施例中,均以吸气通道和输气通道的连接集污腔410的通道段共用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0还包括第一通道110、第二通道140以及第三通道230,其中,所述第一通道110的一端与所述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连通;所述第二通道140的一端与所述排气通道120连通;所述第三通道130的一端用于与集污腔410连通,另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通道110或者所述第二通道140连通,其中,所述第三通道130在与所述第一通道110连通时共同构成所述吸气通道、以及在与所述第二通道140连通时共同构成所述输气通道。如此地,只需在集污腔410处开设一个进入口412,有助于结构简化。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污物处理模块中的壳体100将抽吸源200、吸气通道、输气通道及排气通道120连接成一体,构成模块化,便利于污物处理模块与基站的主体40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0可直接通过凹陷设置,一体成型限定出上述的吸气通道、输气通道及排气通道120等;或者,当吸气通道、输气通道及排气通道120分别由管材限定出时,壳体100可为吸气通道、输气通道及排气通道120设置有安装位,该安装位可以是接口、凹槽、空腔、加强板等,均不作限制。
抽吸源200的类型不做限制,具体类型可以是轴流风机、贯流风机或者离心风机等。对应地,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和出风侧220各自的朝向可以不同,根据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及出风侧220的不同朝向,对应调整吸气通道、输气通道及排气通道120的延伸方向即可。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均可根据基站中集污腔410、进污通道500及排污通道600等的具体结构、抽吸源200的具体类型、基站中安装环境等的不同,设置吸气通道、排气通道120及输气通道中的任意为直行管道结构、经过至少一次弯曲的弯形管道结构、或者包括直行管道结构与弯形管道结构的复合形状管道结构。
具体例如图1至图2所示的结构中,由于抽吸源200为离心风机,其吸风侧210朝上、出风侧220朝向壳体100的位于水平方向上的一侧,因此,可设置第三通道130和第一通道110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设置在壳体100位于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侧,排气通道120可自抽吸源200的出风侧220弯曲绕过壳体100后,延伸至第三通道130、第一通道110的同侧。
需要说明的是,吸气通道、输气通道、第一通道110、第二通道140及第三通道130均由壳体100限定出,因此在以下实施例中,当涉及例如第三通道130与第一通道110的连通,一般指的是壳体100上限定出第三通道130的壳结构、与限定出第一通道110的壳结构进行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且若进一步在连接部位处设置有例如以下实施例中的开合组件时,对应的开合部处于打开状态。当涉及例如第三通道130与第一通道110的连接,一般指的是壳体100上限定出第三通道130的壳结构、与限定出第一通道110的壳结构进行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且若进一步在连接部位处设置有例如以下实施例中的开合组件时,对应的开合部可处于打开状态,也可处于关闭状态。
为了使得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与第一通道110完全连通、出风侧220与排气通道120完全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可在其内部形成有安装腔,安装腔可收容抽吸源200;安装腔对应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设有第一延长通道,第一通道110与第一延长通道密封连通;安装腔对应抽吸源200的出风侧220设有第二延长通道,排气通道120与第二延长通道密封连通。
进一步地,污物处理模块还包括套件,套件套接在抽吸源200的外侧,且支撑在安装腔的内腔壁上,使得抽吸源200在安装腔内稳固安装。当套件设置为弹性套件时,弹性套件可对抽吸源200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消除抽吸源20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从而有助于对抽吸源200进行保护,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抽吸源200的振动噪音。
套件的局部镂空设置,有助于扩大抽吸源200外壁与安装腔内环境的接触,从而便利于抽吸源200与安装腔内气流进行换热,达到散热目的、
此外,实现第三通道130可选择性地与第一通道110或者排气通道120连通的方案有多种,为便于理解,定义第一通道110具有吸气口,排气通道120具有排气口,第三通道130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端口与集污腔410的输气口413连通,第二端口可选择性地与第一通道110的吸气口、或者排气通道120的排气口连通。
基于上述,在一实施例中,可设置第三通道130靠近第二端口处的管段在吸气口和排气口之间可往复活动设置;和/或,设置第一通道110靠近吸气口的管段在靠近和远离第二端口的方向可活动设置、排气通道120靠近排气口的管段在靠近和远离第二端口的方向可活动设置,从而通过上述管段的活动过程,实现第二端口与吸气口、或者与排气口之间的连接切换。上述活动过程可以是例如平移运动、旋转运动,也可以是通过弹性变形实现。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至图12,所述第一通道110设有第一吸气口111和第二吸气口112,所述排气通道120设有第一排气口121和第二排气口122,所述第三通道130分别与所述第一吸气口111及所述第一排气口121保持连接;所述污物处理模块还包括开合组件,所述开合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吸气口111的第一开合部311、设于所述第二吸气口112的第二开合部312、设于所述第一排气口121的第三开合部313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排气口122的第四开合部314,其中,在所述第一开合部311及所述第四开合部314打开,且所述第二开合部312及所述第三开合部313关闭时,所述第三通道130处于所述负压状态,集污腔410也处于负压状态;以及在所述第一开合部311及所述第四开合部314关闭,且所述第二开合部312及所述第三开合部313打开时,所述第三通道130处于所述正压状态,集污腔410也处于正压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吸气口111和第二吸气口112为独立设置的两个结构,可以形成在第一通道110的任意管段处,并不限定为设置在第一通道110的管口处,但可以理解,第一吸气口111在打开时,可以连通第三通道130和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第二吸气口112在打开时,可以连通外界环境和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在实际应用时,当第一通道110为单管道结构时,第一吸气口111和第二吸气口112任意可选设置在第一通道110的端口处、与端口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一通道110的中部管段处、第一通道110的侧部等,不做限制。
第二排气口122、第二排气口122在排气通道120上的设置与上述第一吸气口111、第二吸气口112在第一通道110上的设置同理,不做赘述。
开合组件中,以第一开合部311为例,第一开合部311设于第一吸气口111,可调节第一吸气口111完全关闭、完全打开、以及打开至所需开度。第一开合部311可以是阀体结构,例如为电磁阀、压力阀、流量阀等,不做限制;或者,第一开合部311可以是盖体结构,盖体结构的至少部分部位在靠近和远离第一吸气口111的方向可活动设置,以活动至打开和关闭第一吸气口111。盖体结构的活动方式可以是平移运动、也可以是翻转运动。第二开合部312、第三开合部313、第四开合部314以及下述涉及的第五开合部315的设置均可参考第一开合部311,不做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设置第三通道130分别与第一吸气口111和第二吸气口112保持连接,无需移动或者变形第三通道130、第一通道110及排气通道120,即可在开合组件的辅助下,完成第三通道130与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连通、以及第三通道130与抽吸源200的出风侧220连通二者之间的切换。而开合组件为第一吸气口111、第二吸气口112、第一排气口121及第二排气口122一一对应设置有第一开合部311、第二开合部312、第三开合部313及第四开合部314,使得第一吸气口111、第二吸气口112、第一排气口121及第二排气口122的打开和关闭过程可独立进行而互不干涉。
而在上述中,第一开合部311和第四开合部314进行正向联动开合,第二开合部312和第三开合部313进行正向联动开合,且第一开合部311与第二开合部312之间、第三开合部313和第四开合部314之间进行反向联动开合。为此,当污物处理模块设置有控制装置时,第一开合部311、第二开合部312、第三开合部313及第四开合部314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通过控制装置发送控制指令,实现上述正向联动开合或者反向联动开合控制;当然,第一开合部311和第四开合部314之间、第三开合部313与第三开合部313之间还可通过联动件进行正向联动开合;第一开合部311和第二开合部312之间、第三开合部313和第四开合部314之间还可通过换向件进行反向联动开合。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及图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气口111设于所述第一通道110的端部,所述第二吸气口112设于所述第一通道110的侧部,所述第三通道130的端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111连接,所述第三通道130的侧部设有连接口131;所述壳体100还包括第二通道140,所述第二通道140的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口121,所述第二通道140的另一端口连接所述连接口131。通过将第一吸气口111设置在第一通道110的端部,可尽量使得第一通道110与第三通道130直接进行直连,且使得二者之间的管道长度缩短,弯曲程度降低,有助于第三通道130与第一通道110之间的气流量增大、气流速稳定。第二吸气口112可以直接开设在第一通道110的侧部,或者如图5及图7所示,还可设置一延长管道连接第二吸气口112,将第二吸气口112处的气路延长或者换向。
第二通道140的设置,有助于降低对第一通道110及排气通道120的形状上的限制,无论第一通道110和排气通道120二者的相对方位如何,通过第二通道140即可将第一排气口121的气流连通至第三通道130处。
基于上述实施例,请参阅图3至图7,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一通道110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吸气口111及所述第二吸气口112的第一侧壁151;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一旋转件321,所述第一旋转件321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331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侧壁151,以带动所述第一旋转件321可分别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一吸气口111以及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二吸气口112,构成所述第一开合部311和所述第二开合部312。如此地,通过一个第一旋转件321的旋转过程,可同时构成第一开合部311和第二开合部312,且确保第一开合部311和第二开合部312如上所述进行反向联动开合。并且上述关于第一吸气口111、第二吸气口112及第一旋转件321的方位设置,使得当第一旋转件321盖合第一吸气口111时,第一通道11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对第一旋转件321继续施加盖合作用力,有助于增强对第一吸气口111的盖合强度;反之,当第一旋转件321盖合第二吸气口112时,第一通道11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对第一旋转件321继续施加盖合作用力,有助于增强对第二吸气口112的盖合强度。
进一步地,同样请参阅图3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气口121设于所述排气通道120的侧部,所述第二排气口122设于所述排气通道120的端部,所述排气通道120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口121和所述第二排气口122的第二侧壁152;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二旋转件322,所述第二旋转件322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332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侧壁152,以带动所述第二旋转件322可分别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一排气口121以及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二排气口122,构成所述第三开合部313和所述第四开合部314。如此地,通过一个第二旋转件322的旋转过程,可同时构成第三开合部313和第四开合部314,且确保第三开合部313和第四开合部314如上所述进行反向联动开合。并且上述关于第一排气口121、第二排气口122及第二旋转件322的方位设置,使得当第二旋转件322盖合第一排气口121时,排气通道12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对第二旋转件322继续施加盖合作用力,有助于增强对第一排气口121的盖合强度;反之,当第二旋转件322盖合第二排气口122时,排气通道12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对第二旋转件322继续施加盖合作用力,有助于增强对第二排气口122的盖合强度。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3至图4,当第一旋转件321旋转至盖合第二吸气口112时,第一吸气口111打开,相当于第一开合部311打开,第二开合部312关闭,使得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依次通过第一通道110、第一吸气口111连通至第三通道130,从而能够经由第三通道130及输气口413,将集污腔410内的气体向外吸出,使得集污腔410内形成负压,该负压作用可在进污通道500连通集污腔410时,驱动进污通道500的污物进入集污腔410内。此时,第二旋转件322旋转至盖合第一排气口121,第二排气口122打开,相当于第三开合部313关闭,第四开合部314打开,使得抽吸源200的出风侧220通过排气通道120连通第二排气口122,将气体排出。
接着请参阅图5至图7,当第一旋转件321旋转至盖合第一吸气口111时,第二吸气口112打开,相当于第一开合部311关闭,第二开合部312打开,使得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依次通过第一通道110、第二吸气口112获取外部环境的气流。此时,第二旋转件322旋转至盖合第二排气口122,第一排气口121打开,相当于第三开合部313打开,第四开合部314关闭,使得抽吸源200的出风侧220通过排气通道120依次连通第一排气口121、第二通道140、连接口131及第三通道130,并经由输气口413向集污腔410内输入气体,使得集污腔410内形成正压,该正压作用可在排污通道600与集污腔410连通时,驱动集污腔410内的污物经由排污通道600排出。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上述第一旋转件321和第二旋转件322的联动旋转,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件321和所述第二旋转件322通过联动组件联动设置。
联动组件的方案有多种,具体可根据第一旋转件321和第二旋转件322各自的旋转方向进行具体设置。以附图8至图9为例,当所述第一转轴331与所述第二转轴332平行或者异面设置时,也即第一转轴331沿一水平方向(定义为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且进行上下转动,第二转轴332沿同一水平方向(也即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或者沿另一水平方向(定义为第二水平方向,第二水平方向与第一水平方向异面设置,且在同一平面上的正投影呈交叉设置),且进行上下转动时,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齿条341、第二齿条342、第一齿轮343、第二齿轮344以及驱动机构。其中,所述第一齿条341和所述第二齿条342分别沿所述第一转轴331和所述第二转轴332之间的距离方向(例如图示中的上下方向)可平移地设于所述壳体100,所述第一齿条341与所述第二齿条342相对固定;所述第一齿轮343与所述第一转轴331同轴安装,且与所述第一齿条341啮合;所述第二齿轮344与所述第二转轴332同轴安装,且与所述第二齿条342啮合;所述驱动机构提供沿上述距离方向(也即图示中的上下向)的直线动力输出,并与所述第一齿条341和/或所述第二齿条342驱动连接。当第一齿条341和第二齿条342中的任一个被驱动而言上述距离方向平移时,另一个同步平移,分别带动第一齿轮343和第二齿轮344转动同向转动,通过设置第一吸气口111、第二吸气口112、第一排气口121及第二排气口122的朝向,则可使得在第一齿条341及第二齿条342朝一方向平移时,带动第一旋转件321转动至盖合第二吸气口112,且同时带动第二旋转件322盖合第一排气口121;反之,当第一齿条341及第二齿条342朝另一方向平移时,带动第一旋转件321转动至盖合第一吸气口111,且同时带动第二旋转件322盖合第二排气口122,实现上述负压状态和正压状态之间的切换。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条341和所述第二齿条342其中之一设有连接部,其中另一设有对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对接部可拆卸连接。如此地,当连接部与对接部连接时,使得第一齿条341和第二齿条342进行联动,可同步平移;当连接部与对接部分离时,可单独地对第一齿条341或者第二齿条342进行拆装替换、或者调整维护。
连接部和对接部的方案可以有多种:
例如,连接部和对接部其中之一形成内螺纹,其中另一形成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进行螺纹连接;和/或,连接部和对接部其中之一为磁体或者电磁体,其中另一由铁钴镍材质制成,二者进行磁吸配合;和/或,连接部和对接部其中之一为吸盘件,其中另一提供光滑平整的吸附面,吸盘件与吸附面进行吸附配合。
和/或,请参阅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为卡槽351,所述对接部为卡凸352,所述卡槽351与所述卡凸352卡接固定。卡槽351和/或卡凸352可沿上述的距离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如此地,通过调整任意卡槽351与卡凸352卡持固定,可实现第一齿条341与第二齿条342二者之间相对距离的调节,更具通用性。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槽351的至少槽内壁和/或所述卡凸352的至少外壁由弹性材料制成;和/或所述联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360,所述弹性件360夹设在所述卡槽351与所述卡凸352之间。如此地,可在卡槽351与卡凸352之间进行弹性接触,二者之间预留有一定的弹性变形空间,有助于卡凸352与卡槽351之间的卡持效果。
接着,基于上述的弹性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条34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齿条342的长度。如此地,使得当第一齿条341移动至其极限位置与第一齿轮343进行啮合时,第一旋转件321旋转到位,对第一吸气口111或者第二吸气口112达到良好的关闭效果;同时,能够通过对弹性材料或者弹性件360的压缩变形,确保第二旋转件322的旋转到位,对第一排气口121或者第二排气口122达到良好的闭合效果的同时,能够弥补联动组件、第一旋转件321或者第二旋转件322上的尺寸误差和装配误差。
基于上述,提供直线动力输出的驱动机构的方案有多种,例如可以直接设置为直线气缸,或者设置为电机373与换向组件的组合,其中,换向组件可以是例如丝杠螺母组件、连杆机构等。具体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至图9,所述第一齿条341和/或所述第二齿条342设有螺孔371,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丝杠372和电机373,所述丝杠372设于所述壳体100,且与所述螺孔371螺纹连接;所述电机373与所述丝杠372驱动连接,通过驱动丝杠372转动,使得螺母在于丝杠372螺纹连接的过程中,沿着丝杠372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齿条341和第二齿条342同向移动。
此外,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当污物处理模块还包括第二通道140时,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五开合部315,所述第五开合部315设于所述连接口131,且与所述第三开合部313同步开合设置。第五开合部315的设置可参考上述第一开合部311、第二开合部312、第三开合部313及第四开合部314,不做赘述。第五开合部315和第三开合部313能够分别对第二通道140的两个端口(也即连接口131和第一排气口121)进行独立地打开和关闭,且二者同向联动开合,使得在处于负压状态时,不会存在部分气流进入第二通道140的情况,更有助于第三通道130的风量足够且流速稳定。
基于上述,请参阅图10至图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道130及所述第一通道110沿线形连接构成通道,所述第二吸气口112及所述连接口131同朝向设置,所述通道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吸气口112及所述连接口131的第三侧壁153、以及与所述第三侧壁153呈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壁154;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三旋转件323,所述第三旋转件32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三侧壁153,以带动所述第三旋转件323可分别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二吸气口112、抵接所述第四侧壁154以及盖合所述连接口131,构成所述第二开合部312、所述第一开合部311及所述第五开合部315。如此地,通过一个第三旋转件323的旋转过程,可同时构成第一开合部311、第二开合部312和第五开合部315,且确保第一开合部311和第二开合部312如上所述进行反向联动开合、同时第一开合部311与第三开合部313、第五开合部315进行正向联动开合。并且上述关于第一吸气口111、第二吸气口112、连接口131及第三旋转件323的方位设置,同样可使得当第三旋转件323盖合第一吸气口111时,第一通道11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对第三旋转件323继续施加盖合作用力,有助于增强对第一吸气口111的盖合强度;当第三旋转件323盖合第二吸气口112时,第一通道11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对第三旋转件323继续施加盖合作用力,有助于增强对第二吸气口112的盖合强度;当第三旋转件323盖合连接口131时,第三通道130内流通的气流能够对第三旋转件323继续施加盖合作用力,有助于增强对连接口131的盖合强度。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10至图11,当第三旋转件323旋转至盖合第二吸气口112和连接口131时,第一吸气口111打开,连接口131关闭,相当于第一开合部311打开,第二开合部312关闭,第五开合部315关闭,使得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依次通过第一通道110、第一吸气口111连通至第三通道130,从而能够经由第三通道130及输气口413,将集污腔410内的气体向外吸出,使得集污腔410内形成负压,该负压作用可在进污通道500连通集污腔410时,驱动进污通道500的污物进入集污腔410内。此时,第二旋转件322旋转至盖合第一排气口121,第二排气口122打开,相当于第三开合部313关闭,第四开合部314打开,使得抽吸源200的出风侧220通过排气通道120连通第二排气口122,将气体排出。
接着请参阅图10和图12,当第三旋转件323旋转至盖合第一吸气口111时,第二吸气口112打开,连接口131打开,相当于第一开合部311关闭,第二开合部312打开,第五开合部315打开,使得抽吸源200的吸风侧210依次通过第一通道110、第二吸气口112获取外部环境的气流。此时,第二旋转件322旋转至盖合第二排气口122,第一排气口121打开,相当于第三开合部313打开,第四开合部314关闭,使得抽吸源200的出风侧220通过排气通道120依次连通第一排气口121、第二通道140、连接口131及第三通道130,并经由输气口413向集污腔410内输入气体,使得集污腔410内形成正压,该正压作用可在排污通道600与集污腔410连通时,驱动集污腔410内的污物经由排污通道600排出。
此外,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可以理解,当第三通道130处于负压状态时,集污腔410内形成负压,可驱动外部污物经由进污通道500进入集污腔410内;反之,当第三通道130处于正压状态时,集污腔410内形成正压,可驱动集污腔410内的污物由排污通道600排出至集污腔410外。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设置在所述第三通道130处于所述负压状态时,所述集污腔410内形成的负压带动所述进污通道500连通所述集污腔410;以及在处于所述正压状态时,所述集污腔410内形成的正压带动所述排污通道600连通所述集污腔410。
为实现上述目的,请参阅图10至图12,在一实施例中,当如上所述,集污腔410设有连通所述进污通道500的进污口411时,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一单向阀体710,所述第一单向阀体710设于所述进污口411,且可朝向所述集污腔410的方向活动打开。如此地,当集污腔410内形成负压时,负压作用可首先带动第一单向阀体710朝向集污腔410活动而打开,使得进污通道500连通集污腔410,接着对进污通道500流通的污物施加进入集污腔410的驱动力,驱动集污腔410进污。
对应地,在一实施例中,当如上所述,集污腔410设有连通所述排污通道600的排污口412时,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二单向阀体720,所述第二单向阀体720设于所述排污口412,且可朝远离所述集污腔410的方向活动打开。如此地,当集污腔410内形成正压时,正压作用可首先带动第二单向阀体720朝远离集污腔410活动而打开,使得排污通道600连通集污腔410,接着对集污腔410内的污物施加进入排污通道600的驱动力,驱动集污腔410排污。
接着进一步地,排污口412可设置在集污腔410的竖直下方,从而有助于利用污物的重力作用,辅助正压作用,正向促进集污腔410的排污效果。
此外,在进一步的方案中,当如上所述,集污腔410设有与所述第三通道130连通的输气口413时,所述基站还包括水汽分离装置,所述水汽分离装置设于所述集污腔410内,且覆盖所述输气口413。水汽分离装置具体可以是例如水汽分离膜层、通过例如活性炭、吸水树脂等进行吸水的结构,使得当第三通道130处于负压状态,将集污腔410内的气体向外抽吸时,抽吸的气体保持足够的干燥,避免对抽吸源200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基站还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位于所述集污腔410的靠上区域,且在所述第三通道130处于所述正压状态时运行。喷淋装置例如包括喷头、泵体和水箱,可在开启运行时向集污腔410内喷出清水或者清洁液,由于喷头设置在集污腔410的上方,有助于在集污腔410向外排污过程中,喷出的清水或者清洁液对集污腔410内部进行清理,避免部分污物在集污腔410内残留。喷淋装置和污物处理模块可通过例如控制装置进行联动,确保喷淋装置在第三通道130处于正压状态时启动运行;或者,第三通道130可通过例如分支管道与喷淋装置进行连通,使得当第三通道130处于正压状态而向集污腔410输送气体时,同时向喷淋装置内输送部分气体,同样通过例如正压作用启动并加强喷淋装置的喷淋功能。
此外,在进一步的方案中,当如上所述,集污腔410设有连通所述进污通道500的进污口411、以及连通所述排污通道600的排污口412时,所述基站还包括固液分离装置,所述固液分离装置设于所述集污腔410内,且位于所述进污口411及所述排污口412之间。固液分离装置的具体类型同样不做限制,可以是滤网、活性炭等过滤吸附结构等。固液分离装置的设置,有助于对自集污腔410进入排污通道600的污物进行固液分离,避免过多的固态杂质堵塞排污通道600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清洁系统,所述清洁系统包括清洁设备以及如上所述的基站。需要说明的是,清洁系统内的基站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基站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申请的清洁系统中使用了上述基站,因此,本申请清洁系统的实施例包括上述基站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23)

1.一种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的抽吸源,所述抽吸源具有吸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壳体包括:
排气通道,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出风侧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外部连通;
吸气通道,一端可选择地与集污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吸风侧连通,所述吸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抽吸所述集污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负压状态;以及,
输气通道,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集污腔连通,所述输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向所述集污腔内输气,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正压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
第一通道,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吸风侧连通;
第二通道,一端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以及,
第三通道,一端用于与集污腔连通,另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通道或者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其中,所述第三通道在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时共同构成所述吸气通道、以及在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时共同构成所述输气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设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所述排气通道设有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三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吸气口及所述第一排气口保持连接;
所述污物处理模块还包括开合组件,所述开合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吸气口的第一开合部、设于所述第二吸气口的第二开合部、设于所述第一排气口的第三开合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排气口的第四开合部,其中,在所述第一开合部及所述第四开合部打开,且所述第二开合部及所述第三开合部关闭时,所述第三通道处于所述负压状态;以及在所述第一开合部及所述第四开合部关闭,且所述第二开合部及所述第三开合部打开时,所述第三通道处于所述正压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气口设于所述第一通道的端部,所述第二吸气口设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侧部,所述第三通道的端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的侧部设有连接口;
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口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口连通所述连接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吸气口及所述第二吸气口的第一侧壁;
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一旋转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侧壁,以带动所述第一旋转件可分别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一吸气口以及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二吸气口,构成所述第一开合部和所述第二开合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口设于所述排气通道的侧部,所述第二排气口设于所述排气通道的端部,所述排气通道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的第二侧壁;
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二旋转件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侧壁,以带动所述第二旋转件可分别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一排气口以及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二排气口,构成所述第三开合部和所述第四开合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通过联动组件联动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平行或者异面设置;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沿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距离方向可平移地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相对固定;
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转轴同轴安装,且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转轴同轴安装,且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以及,
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齿条和/或所述第二齿条驱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其中之一设有连接部,其中另一设有对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对接部可拆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卡槽,所述对接部为卡凸,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凸卡接固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的至少槽内壁和/或所述卡凸的至少外壁由弹性材料制成;和/或,
所述联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夹设在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凸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齿条的长度。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和/或所述第二齿条设有螺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丝杠,设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以及,
电机,与所述丝杠驱动连接。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五开合部,所述第五开合部设于所述连接口,且与所述第三开合部同步开合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及所述第一通道沿线形连通构成通道,所述第二吸气口及所述连接口同朝向设置,所述通道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吸气口及所述连接口的第三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三侧壁呈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壁;
所述开合组件还包括第三旋转件,所述第三旋转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三侧壁,以带动所述第三旋转件可分别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二吸气口、抵接所述第四侧壁以及盖合所述连接口,构成所述第二开合部、所述第一开合部及所述第五开合部。
16.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形成有集污腔;
进污通道,设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集污腔可通断设置;
排污通道,设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集污腔可通断设置;以及,
污物处理模块,所述污物处理模块包括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的抽吸源,所述抽吸源具有吸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壳体包括:
排气通道,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出风侧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外部连通;
吸气通道,一端可选择地与集污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抽吸源的吸风侧连通,所述吸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抽吸所述集污腔内的气体,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负压状态;以及,
输气通道,一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另一端可选择地与所述集污腔连通,所述输气通道用于在所述抽吸源的驱动下向所述集污腔内输气,以在所述集污腔内形成正压状态。
17.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形成有集污腔;
进污通道,设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集污腔可通断设置;
排污通道,设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集污腔可通断设置;以及,
如权利要求2至15任一项所述的污物处理模块,其中,所述集污腔内形成的负压带动所述进污通道连通所述集污腔;以及所述集污腔内形成的正压带动所述排污通道连通所述集污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腔设有连通所述进污通道的进污口;
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一单向阀体,所述第一单向阀体设于所述进污口,且可朝向所述集污腔的方向活动打开。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腔设有连通所述排污通道的排污口;
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二单向阀体,所述第二单向阀体设于所述排污口,且可朝远离所述集污腔的方向活动打开。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腔设有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的输气口;
所述基站还包括水汽分离装置,所述水汽分离装置设于所述集污腔内,且覆盖所述输气口。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位于所述集污腔的靠上区域,且在所述第三通道处于所述正压状态时运行。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腔设有连通所述进污通道的进污口、以及连通所述排污通道的排污口;
所述基站还包括固液分离装置,所述固液分离装置设于所述集污腔内,且位于所述进污口及所述排污口之间。
23.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洁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16至22任一项所述的基站。
CN202320141890.2U 2023-01-30 2023-01-30 污物处理模块、基站及清洁系统 Active CN2198140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1890.2U CN219814024U (zh) 2023-01-30 2023-01-30 污物处理模块、基站及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1890.2U CN219814024U (zh) 2023-01-30 2023-01-30 污物处理模块、基站及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14024U true CN219814024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82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1890.2U Active CN219814024U (zh) 2023-01-30 2023-01-30 污物处理模块、基站及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140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16578A (zh) 一种环保工程用空气过滤装置
CN219814024U (zh) 污物处理模块、基站及清洁系统
CN218993552U (zh) 一种环保型组合式空气调节机组
CN209944555U (zh) 空气净化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892142A (zh) 一种工业废气处理设备
CN219878048U (zh) 集尘机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KR20090022103A (ko) 공기조화기
CN220969480U (zh) 电场清洗装置及油烟机
CN101089487B (zh) 具有防尘隔板的立式空调器
US7168126B2 (en) Central vacuum cleaner having an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system
KR100650108B1 (ko) 환기기능이 구비된 공기청정기
CN216569752U (zh) 转换阀和吸尘器
CN215863739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
CN217844168U (zh) 新风模块和空调器
CN219878058U (zh) 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N217057719U (zh)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20176445U (zh) 一种减水剂生产线废气处理设备
CN219846392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污水箱及清洁机
CN215675752U (zh) 接水盘组件、空调机组
CN21301997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597641U (zh) 空气净化装置及立式空调
CN215502746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刷头模块及清洁机
CN218897732U (zh) 一种大棚用湿帘风机降温装置
CN215738683U (zh) 转换阀和吸尘器
CN212962038U (zh) 一种带有除甲醛功能的新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