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8048U - 集尘机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集尘机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8048U
CN219878048U CN202320824482.7U CN202320824482U CN219878048U CN 219878048 U CN219878048 U CN 219878048U CN 202320824482 U CN202320824482 U CN 202320824482U CN 219878048 U CN219878048 U CN 2198780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dust
air
branch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2448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烨炜
张乐乐
战会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2448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80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80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80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集尘机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集尘机构包括尘盒、过滤件及驱气装置,尘盒设有腔体及多个开口,多个开口包括入尘口、出尘口、通风口及第一开口,至少通风口及第一开口的朝向相异,各开口通过开合件可开合,且在打开时,自入尘口经腔体连通至通风口构成吸尘通道,自通风口经腔体连通至出尘口构成第一出尘通道,自第一开口连通至出尘口构成第二出尘通道;过滤件盖设通风口;驱气装置驱动流体可选择性地流经吸尘通道、第一出尘通道及第二出尘通道。本实用新型有助于提高腔体内堆积的灰尘等杂质的清理的全面性和彻底性;且有助于过滤件上残留的灰尘等杂质有效且及时的清理。

Description

集尘机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尘机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清洁电器,例如扫地机、洗地机或吸尘器等,清洁设备在正常工作时,携尘气流经吸尘器进入尘盒后,经出风口处的过滤件的过滤,气流中的灰尘及杂物被截留在尘盒内,而吸尘的气体穿过过滤件向外排出。因此,清洁电器使用多次后,尘盒的出风口上的过滤件上的灰尘越积越多,甚至出现过滤件堵塞的现象,影响过滤件的过滤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尘盒的过滤件上容易堆积灰尘,导致过滤件的过滤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尘机构,包括:
尘盒,具有腔体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出尘口、通风口及第一开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腔体及所述出尘口形成第一出尘通道;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腔体及所述出尘口形成第二出尘通道;
过滤件,设在所述通风口上;
风道结构,位于所述腔体外,所述风道结构具有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所述第一支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支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以及,
驱气装置,设于所述腔体外;所述驱气装置至少用于驱动气流同步或异步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内和第二支风道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集尘机构还包括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支风道或第二支风道活动设置的至少一个挡件以及驱动组件;
所述挡件受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而运动,迫使所述挡件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支风道与所述第二支风道处于截断状态,所述驱气装置驱动气流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中的一个;
或者所述挡件受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而运动,迫使所述挡件部分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支风道与所述第二支风道保持连通状态,所述驱气装置驱动气流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中。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相互靠近分布;
所述挡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支风道与第二支风道之间的部件上或者安装在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中一个的靠近各自出风口的侧壁上;
所述挡件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所述挡件可朝向所述第一支风道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且打开所述第二支风道;以及朝向所述第二支风道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二支风道且打开所述第一支风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连接;
所述挡件设在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的连接处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挡件相对所述平面可滑动设置;所述挡件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能够在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端面之间往复平移。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与所述挡件连接且用于向所述挡件产生复位力,所述挡件受所述复位力的驱使,而趋于保持在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风道结构还具有主风道,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均连通;
所述驱气装置包括第一驱气部件,所述第一驱气部件用于驱动气流流入所述主风道内,进而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和/或第二支风道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支风道的出风口朝向靠近所述通风口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风道的出风口的端面所处的第一平面与所述通风口的端面所处的第二平面相交且不垂直分布。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支风道包括靠近所述通风口的第一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为由远离所述通风口的方向朝向靠近所述通风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增大的扩口结构;和/或,
所述第一平面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第一投影至少覆盖所述过滤件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第二投影的三分之一。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风道结构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分别对应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
第二壳体,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壳体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围成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尘盒还设有吸尘口,所述吸尘口与所述腔体及所述通风口形成吸尘通道;
所述驱气装置包括第一驱气部件和第二驱气部件,所述第二驱气部件的吸风端与所述通风口连通,且用于使所述腔体内呈负压;
所述第一驱气部件用于驱动气流同步或异步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内和第二支风道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驱气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用于在所述腔体内产生负压;所述第二驱气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时,用于经所述通风口和所述过滤件向所述腔体内吹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底座和密封设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三壳体;所述底座和第三壳体围成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具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驱气部件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口上;
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支风道的出风口密封连接且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支风道的出风端和所述第三腔体围成风道腔,所述风道腔密封包围在所述通风口的外周。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分布在所述尘盒相对的两个壁面上;和/或,
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出尘口上分别设第一开合件和第二开合件,所述第一开合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合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尘口。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集尘机构,包括:
尘盒,具有腔体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出尘口及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腔体及所述出尘口形成第二出尘通道;
过滤件,设在所述通风口上;以及,
第二驱气部件,设于所述腔体外,所述第二驱气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用于经所述通风口和过滤件在所述腔体内产生负压;所述第二驱气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时,用于经所述通风口和所述过滤件向所述腔体内吹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主机以及设在所述主机上的如上所述的集尘机构。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包括:
基站,设有集尘仓;以及,
如上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出尘口与所述集尘仓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驱气装置包括设在所述基站上的第一驱气部件,所述第一驱气部件用于驱动气流同步或异步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内和第二支风道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尘机构中,腔体提供灰尘的收容空间;当第一出尘通道打开,在驱气装置的驱动下,气流经通风口进入腔体内,带动过滤件上残留的以及腔体内堆积的灰尘等杂质流动至出尘口排出,可针对性地对过滤件施加清理作用,有助于过滤件上残留的灰尘等杂质有效且及时的清理,保障下次吸尘通道打开时过滤件的高效过滤;当第二出尘通道打开,在驱气装置的驱动下,气流经第一开口进入腔体内,带动腔体内堆积的灰尘等杂质流动至出尘口排出,由于第一开口不存在遮挡,可供更大流量的气流进入,从而可对腔体内堆积的灰尘等杂质施加更强的清理作用,有助于提高清理的彻底性和全面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清洁设备及基站的部分结构在第一视角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去除集尘仓后在第二视角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清洁设备去除部分风道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切换装置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尘盒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尘盒处的主要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开合件与尘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3中风道结构的一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第三壳体及支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清洁系统;10清洁设备;110主机;111底壳;20集尘机构;210尘盒;211腔体;212入尘口;213出尘口;214通风口;215第一开口;216第一腔壁;217第二腔壁;221第一开合件;222第二开合件;223第三开合件;230过滤件;241第二驱气部件;242第一驱气部件;250风道结构;251第一支风道;251a第一风道段;252第二支风道;253主风道;254出尘风道;255近侧风道壁;256第一壳体;257第二壳体;258第三壳体;259支架;260切换装置;261挡件;262驱动组件;270导流板;30基站;310基座;320侧座;330集尘仓;341第一管道;342第二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鉴于上述,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1,所述清洁系统1包括基站30和清洁设备10。
基站30一般与清洁设备10配套使用,可为清洁设备10提供例如所需的收容空间、足够的电力供给、充分的水源补充以及所需的自清洁操作等功能。基站30所集成的功能不同,其具体组成构件随之表现为不同,因而在以下实施例中,基站30未阐明的结构及功能均可参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做一一赘述。
但可以理解,基站30一般包括相连接的基座310和侧座320,基座310与侧座320之间的连接处可限定出一供清洁设备10收容的收容空间,具体表现为至少一端开口的收容槽。基座310与侧座320之间可一体成型设置,也可分体设置后进行可拆卸连接。其中,当基座310与侧座320进行可拆卸连接时,二者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接固定、卡扣固定、粘接固定、磁吸固定及吸附固定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如图1所示的一实施例中,基座310可至少部分部位朝前凸出于侧座320的前侧面,以使得收容空间多方位敞口设置,以与外界环境进行多方位连通,不仅便利于清洁设备10进出收容空间,且有助于基站30整体结构简化。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10,所述清洁设备10包括主机110以及设于所述主机110上的集尘机构20。
清洁设备1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集成有多种功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基于加速度计、陀螺仪、里程计等传感器件实现自主行程规划功能、基于距离传感器、图像识别装置等器件实现的障碍物识别及防碰撞功能、基于驱动轮组、从动轮组及驱动器等机械机构实现的自主行走功能、基于实体按键、虚拟案件、显示屏及指示灯等器件实现的人机交互功能、基于充电电池等实现的能源供给功能、以及基于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芯片实现的智能化控制功能等,不做一一赘述。
在实际应用时,清洁设备10可具体表现为扫地机、拖地机、扫拖一体机等产品。为发挥其必须的清洁功能,清洁设备10至少包括清洁组件,清洁组件可以分为干式清洁和/或湿式清洁。其中,干式清洁组件包括滚刷等清洁件以及集尘机构20,湿式清洁组件包括清洁头、储液箱、泵体及管道组件等。
而本设计中,清洁设备10如上所述在其结构上至少包括集尘机构20,因而使得清洁设备10至少具备干式清洁功能。由于本设计的主要实用新型点是对集尘机构20进行改进,在以下实施例中,将结合附图主要对集尘机构20进行具体阐述。
请结合图6至图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集尘机构20,所述集尘机构20包括尘盒210、过滤件230、风道结构250以及驱气装置。其中,所述尘盒210具有腔体211及与所述腔体211连通的出尘口213、通风口214及第一开口215;所述通风口214与所述腔体211及所述出尘口213形成第一出尘通道;所述第一开口215与所述腔体211及所述出尘口213形成第二出尘通道;所述过滤件230设在所述通风口214上;所述风道结构250位于所述腔体211外,所述风道结构250具有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出风口与所述通风口214连通,所述第二支风道252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开口215连通;所述驱气装置设于所述腔体211外;所述驱气装置至少用于驱动气流同步或异步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内和第二支风道252内。
所谓的“同步”是指驱气装置驱动气流同时流入第一支风道251内和第二支风道252内;所谓的“异步”是指驱气装置驱动气流流入第一支风道251内和第二支风道252中的一个,另一个支风道处于关闭状态,即气流不会同时流入第一支风道251内和第二支风道252内。至于气流是先流入第一支风道251内和第二支风道252中的一个,后流入第一支风道251内和第二支风道252中的另一个;或者,只流入第一支风道251内和第二支风道252中的一个,另一个处于关闭状态均可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尘机构20中,腔体211提供灰尘的收容空间;当第一出尘通道打开,在驱气装置的驱动下,气流经通风口214进入腔体211内,带动过滤件230上残留的以及腔体211内堆积的灰尘等杂质流动至出尘口213排出,可针对性地对过滤件230施加清理作用,有助于过滤件230上残留的灰尘等杂质有效且及时的清理,保障下次吸尘通道打开时过滤件230的高效过滤;当第二出尘通道打开,在驱气装置的驱动下,气流经第一开口215进入腔体211内,带动腔体211内堆积的灰尘等杂质流动至出尘口213排出,由于第一开口215不存在遮挡,可供更大流量的气流进入,从而可对腔体211内堆积的灰尘等杂质施加更强的清理作用,有助于提高清理的彻底性和全面性。
尘盒210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所需且适宜的形状、尺寸、材质等。其中例如:
当尘盒210在主机110内的实际安装空间有限且周侧多为易损构件时,可将尘盒210的至少部分外壁设置为呈弧面状,以减少对周侧阴损结构的干涉;当尘盒210在主机110内的实际安装空间有限且周侧多为具备规则直边形状的构件时,可将尘盒210的形状大体设置为多棱柱。
尘盒210的制成材质可根据其所需设置为遮光材质或者透光材质;设置为具备一定结构强度的刚性材质或者至少部分部位具备弹性形变能力的弹性材质等。其中,当尘盒210的至少部分部位具备弹性形变能力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借助该弹性形变能力实现腔体211容积大小的调节、安装环境棱角处的结构适配、安装环境内其他构件的减振缓冲接触等目的。
尘盒210可与主机110一体成型设置,例如由主机110的底壳111通过例如注塑成型当方式获得所需的凹陷结构后,借助盖板件围合构成腔体211的结构。或者,尘盒210可与主机110分体设置,并进行焊接固定、或者可拆卸连接固定。其中,尘盒210与主机110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同样可以是上述中螺接固定、卡扣固定、粘接固定、磁吸固定及吸附固定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和/或,在一实施例中,当主机110包括底壳111和盖壳时,通过在底壳111上设置限位槽对尘盒210的周侧进行限位后,借助盖壳与底壳111二者的安装,实现盖壳与底壳111对尘盒210的上下进行限位。
尘盒210的外壁设有连通至腔体211的多个开口,关于各个开口的设置:
开口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四个,使得四个开口分别为入尘口212、出尘口213、通风口214及第一开口215。其中,入尘口212也即使得灰尘等杂质进入腔体211内的开口;出尘口213也即使得灰尘等杂质排出至腔体211外的开口;通风口214和第一开口215根据实际需要即可供流体进入,也可供流体排出。其中,流经通风口214和第一开口215的流体可以是清洁的气流,也可以是携带一定杂质的携尘气流。
当吸尘通道打开,在驱气装置的驱动下,环境中的携尘气流经入尘口212进入腔体211内,在通风口214处的过滤件230的作用下,灰尘等杂质被截留在腔体211内,清洁气体经通风口214排出;当第一出尘通道打开,在驱气装置的驱动下,气流经通风口214进入腔体211内,带动过滤件230上残留的以及腔体211内堆积的灰尘等杂质流动至出尘口213排出;当第二出尘通道打开,在驱气装置的驱动下,气流经第一开口215进入腔体211内,带动腔体211内堆积的灰尘等杂质流动至出尘口213排出。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开口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大于四个,使得除了入尘口212、出尘口213、通风口214及第一开口215以外,余下的开口可留作备用,或者用于例如透光、透气、注水、调压等功能,不做限制。各个开口的形状、尺寸等不做限制,在实际应用时,多个开口的尺寸、形状等可做相同设置,或者至少部分设置为不同。至少一开口可整体表现为一个通孔结构,或者表现为由多个通孔结构共同组合构成的孔组结构。其中,当一开口表现为孔组结构时,孔组结构内的多个通孔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任意排布,例如随机分散排布、呈阵列排布、呈辐射状排布或者呈涡旋状排布等。
此外,入尘口212、出尘口213、通风口214及第一开口215各自的朝向以及相对尘盒210的设置方位均不作限制。但可以理解,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清洁设备10在待清洁表面行走过程中,通过滚刷等清洁件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清理,因而对集尘机构20而言,其主要对待清洁表面上的灰尘等杂质进行吸取清理。基于此,可将入尘口212朝下设置并贯穿主机110的底壳111,或者在一实施例中,主机110的底壳111沿上下向贯设有吸尘口,吸尘口邻近滚刷等清洁件设置,吸尘口与入尘口212通过吸尘风道等结构连通,使得无论入尘口212的朝向,均可实现将待清洁表面处的灰尘等杂质经由吸尘口吸入,并经过吸尘风道输送至入尘口212处,并最终进入腔体211内,完成吸尘操作。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较大的颗粒杂质堵塞吸尘口或者入尘口212,可在吸尘口处设置例如过滤格栅等结构,实现对较大粒径的杂质进行过滤。
当如上所述设置有吸尘口时,请参阅图6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口214与所述第一开口215分布在所述尘盒210相对的两个壁面上。
具体而言,所述腔体211具有沿一尺寸方向呈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腔壁216、以及分设在两个所述第一腔壁216的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腔壁217;所述入尘口212及所述通风口214分设在两个所述第一腔壁216,所述第一开口215及所述出尘口213分设在两个所述第二腔壁217。如此地,通过将入尘口212和通风口214分设在两个第一腔壁216上,可使得二者构成的吸尘通道尽可能表现为直行通道,携尘气流经由入尘口212进入腔体211后,无需进行换向等即流向通风口214处,避免携尘气流在吸尘通道内换向而导致流速紊乱,且携带灰尘等杂质与腔体211内腔壁碰撞,产生噪音等干扰。通过将第一开口215和出尘口213设置在两个第二腔壁217上,可尽量延长第开口和出尘口213之间的距离,使得经由第一开口215进入腔体211内,并最终由出尘口213排出的流体尽可能地经过整个腔体211,从而能够对腔体211内更多区域处堆积的杂质进行清理;并且,由于腔体211内堆积的杂质大部分由吸尘通道进入,将第一开口215和出尘口213分设在吸尘通道的相对两侧,也即使得杂质集中堆积在第一开口215和出尘口213之间,有助于第一出尘通道对腔体211内的杂质进行高效彻底的清理。此外,通过第一腔壁216和第二腔壁217的设置,可使得吸尘通道、第一出尘通道及第二出尘通道的延伸方向两两之间至少部分呈交叉设置,互不干扰。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进一步地,各所述开口通过开合件可开合设置,以能够在打开入尘口212和通风口214时导通吸尘通道、在打开通风口214和出尘口213时导通第一出尘通道、以及在打开第一开合和出尘口213时导通第二出尘通道。
开合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至少一开口处,并相对尘盒210可活动设置,以能够活动至打开和关闭对应的开口。关于开合件的设置: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风口214处设置有过滤件230,可选不设置开合件,余下的入尘口212、出尘口213及第一开口215均可单独地设置有一开合件。
各开口处的开口件可分别设置为进行独立活动,或者,至少两个开口,例如共同构成吸尘通道的入尘口212和通风口214、或者共同构成第一出尘通道的通风口214与出尘口213、或者共同构成第二出尘通道的第一开口215与出尘口213,二者设置的开合件可联动设置,以同步进行打开和关闭活动。
开合件的具体活动方式不做限制,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实施例中,开合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开口215的第一开合件221、设于所述出尘口213上的第二开合件222、以及设于入尘口212的第三开合件223,所述第一开合件221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215,所述第二开合件222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尘口213,所述第三开合件223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入尘口212。
在一实施例中,例如图7中对应入尘口212的第三开合件223及对应出尘口213的第二开合件222:开合件大致呈板状,且开合件的一端沿通过转轴转动安装于尘盒210,以能够朝向开口转动至关闭开口、以及远离开口转动至打开开口。
或者在一实施例中,开合件可相对开口平移设置,例如开合件设置为与开口的结构适配,位于开口的一旁侧,且能够朝向开口平移至完全盖合开口、以及远离开口平移至完显露出开口。
或者在一实施例中,例如图8中对应第一开口215处的第一开合件221:该开合件可相对开口进行弹性形变,具体可以是在受外力作用时沿线性进行压缩和拉伸的形变、或者是沿一部位进行弯曲形变等,并在外力撤销时进行复位。
进一步地,开合件可进行单向活动设置。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合件221盖设在第一开口215处,且可朝向所述腔体211内单向活动打开;和/或第三开合件223盖设在所述入尘口212处,且可朝所述腔体211内单向活动打开。如此地,当在驱气装置的正向作用下,外部气流向内推动设置于入尘口212的第三开合件223,或者腔体211内形成负压而向内拉动第三开合件223时,第三开合件223打开入尘口212,吸尘通道导通,驱气装置施加的反向作用则无法打开入尘口212,反而增加第三开合件223与入尘口212之间的盖合紧密度,加强腔体211的密闭效果。同理地,当在驱气装置的作用下,外部气流向内推动设置于第一开口215的第一开合件221,或者腔体211内形成负压而向内拉动设置于第一开合件221时,第一开合件221打开第一开口215。驱气装置施加的反向作用则无法打开第一开口215,反而增加第一开合件221与第一开口215之间的盖合紧密度,加强腔体211的密闭效果。
和/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合件222盖设在所述出尘口213,且可朝所述腔体211外单向活动打开。当在驱气装置的作用下,腔体211内部气流向外推动设置于第二开合件222时,第二开合件222打开出尘口213。驱气装置施加的反向作用则无法打开出尘口213,反而增加第二开合件222与出尘口213之间的盖合紧密度,加强腔体211的密闭效果。
此外,当经长期使用后,腔体211内可能堆积较多灰尘等杂质,出尘口213可与外界环境连通,以将腔体211内堆积的杂质直接排出至外界环境中。或者请参阅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基站30上设置有集尘仓330,在清洁设备10移动至基站30的收容空间内时,出尘口213直接对准集尘仓330的入口,或者出尘口213经由设置在主机110和/或基站30上的管道结构连通至集尘仓330的入口处。具体而言,可在主机110上设置连通至出尘口213的出尘风道254,且在基站30上设置连通至集尘仓330的入口的第二管道342,使得无论尘盒210与集尘仓330二者的相对方位,均可通过出尘风道254和第二管道342的延伸布设,实现良好对接。
鉴于上述任意实施例,关于过滤件230的设置:
由于过滤件230设置在通风口214处,过滤件230可对经过的携尘气流进行过滤:例如当吸尘通道导通时,自内至外穿过通风口214的携尘气流中的灰尘等杂质可被过滤件230截留在腔体211内,使得由吸尘口、入尘口212吸入腔体211对内的携尘气流中,灰尘等杂质被收集在腔体211内,清洁气流向外排出;当第一出尘通道导通时,自外至内穿过通风口214的携尘气流中的灰尘等杂质可被过滤件230截留在腔体211外,使得相对洁净的气流流经第一出尘通道,有助于提高对第一出尘通道处的清洁效果。
本设计对过滤件230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做限制:
过滤件230可以设置为包括一个过滤单体,或者设置为包括多个过滤单体。其中,当过滤件230包括多个过滤单体时,多个过滤单体的形状、尺寸及功能可做相同设置,以实现对同一类灰尘等杂质的加强过滤目的;或者,多个过滤单体的形状、尺寸和/或功能至少部分作相异设置,以实现对至少两类灰尘等杂质进行过滤。
每一过滤单体的种类不做限制,过滤单体可以设置为对颗粒杂质进行过滤的产品或者结构,具体例如是普通的滤纸型过滤单体、添加活性炭层的过滤单体或者HEP(HighEfficiency Prticulte ir 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也即海帕),不做限制。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过滤单体还可以进一步添加对细菌、病菌等进行过滤的产品或者结构,具体例如借助紫外光消毒杀菌、等离子消毒杀菌、电解消毒杀菌等模块,不做限制。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关于驱气装置的设置:
上述中,尘盒210内形成有吸尘通道、第一出尘通道和第二出尘通道,其中,第一出尘通道和第二出尘通道壳可择一地导通和关闭,或者,第一出尘通道和第二出尘通道可同时导通。在吸尘通道导通时,第一出尘通道和第二出尘通道一般设置为关闭;反之,当第一出尘通道和第二出尘通道至少其一导通时,吸尘通道一般设置为关闭。因此,驱气装置一般不同时作用在吸尘通道、第一出尘通道和第二出尘通道处,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作用在吸尘通道、第一出尘通道和第二出尘通道中的至少一个上。
由于驱气装置一般具有吸风侧和出风侧,可以理解,驱气装置的吸风侧可将流体驱动至靠近驱气装置所在位置,驱气装置的出风侧可将流体驱动至远离驱气装置所在位置。将驱气装置设置在尘盒210外,也即位于各个开口的外侧,可避免驱气装置对腔体211内的空间占用,且避免将驱气装置设置在较小空间内,既不利于驱气装置的拆装维护,且不利于驱气装置的运行散热。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气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二驱气部件241和第一驱气部件242;所述第二驱气部件241的吸风侧朝向所述通风口214,以独立实现吸尘操作,且避免对入尘口212处产生过多遮挡,有助于提高集尘机构20的吸尘效率。所述第一驱气部件242的出风侧可选择性地作用在所述通风口214和/或所述第一开口215。由于第一出尘通道和第二出尘通道均是经由出尘口213排出杂质,二者至少部分通道段共用或者同向延伸,通过第一驱气部件242选择性地向通风口214和/或第一开口215鼓送气流,同样有助于避免对出尘口213处产生过多遮挡,且能够减省一个驱气装置的设置,有助于降低经济成本。
在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二驱气部件241的吸风端与所述通风口214连通,且用于使所述腔体211内呈负压;所述第一驱气部件242用于驱动气流同步或异步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内和第二支风道252内。
当第一驱气部件242和第二驱气部件241为风机等机构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气部件241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用于在所述腔体211内产生负压;所述第二驱气部件241沿第二方向转动时,用于经所述通风口214和所述过滤件230向所述腔体211内吹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结构250位于所述腔体211外,所述风道结构250具有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出风口与所述通风口214连通,所述第二支风道252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开口215连通。结合所述驱气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二驱气部件241和第一驱气部件242的方案,具体而言,所述第二驱气部件241的吸风侧朝向所述通风口214,所述第一驱气部件242的出风侧朝向所述主风道253的进风口。当风道结构250还形成有主风道253时,主风道253的出风口与第一支风道251的进风口及第二支风道252的进风口分别连通。
如此地,通过对风道结构250形成的多个支风道进行直线延伸或者弯折延伸,可将朝向不同的入尘口212、出尘口213、通风口214和第一开口215经不同的支风道延伸至朝向同一位置处设置的驱气装置的吸风侧或者出风侧处。如此地,既能实现至少部分驱气装置共用于吸尘通道、第一出尘通道及第二出尘通道中,且无需设计共用驱气装置的运动驱动机构和运动导向机构等。
进一步地,所述集尘机构20还包括切换装置260,所述切换装置260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支风道251或第二支风道252活动设置的至少一个挡件261以及用以驱动所述挡件261活动的驱动组件262。具体而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件261受所述驱动组件262的驱动而运动,迫使所述挡件261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支风道251与所述第二支风道252处于截断状态,所述驱气装置驱动气流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中的一个,实现驱气装置驱动气流异步流入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的目的。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挡件261受所述驱动组件262的驱动而运动,迫使所述挡件261部分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支风道251与所述第二支风道252保持连通状态,所述驱气装置驱动气流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中,实现驱气装置驱动气流同步流入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二支风道252的进风口相互靠近分布;所述挡件261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支风道251与第二支风道252之间的部件上、或者安装在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中一个的靠近各自出风口的侧壁上;所述挡件261在所述驱动组件262的驱动下,所述挡件261可朝向所述第一支风道251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251且打开所述第二支风道252;以及朝向所述第二支风道252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二支风道252且打开所述第一支风道251。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支风道252的进风口连接;所述挡件261设在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支风道252的进风口的连接处上。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由于通风口214和第一开口215的朝向不同,这使得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的至少部分通道段的延伸方向呈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和所述第二支风道252具有相互靠近并连接的近侧风道壁255;所述挡件261转动安装在两个所述近侧风道壁255之间的连接处,以在所述驱动组件262的驱动下,所述挡件261可朝向所述第一支风道251转动至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并打开所述第二支风道252、以及朝向所述第二支风道252转动至关闭所述第二支风道252并打开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如此地,通过驱动组件262来驱动挡件261转动,使得挡件261朝任一方向转动时,至少可对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中的一个进行一定程度的打开,对另一个进行一定程度的遮挡,实现第一支风道251以及第二支风道252各自的打开、关闭以及流量调节。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进风口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支风道252的进风口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挡件261相对所述平面可滑动设置;所述挡件261在所述驱动组件262的驱动下,能够在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进风口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风道252的进风口端面之间往复平移。如此地,同样可以通过驱动组件262来驱动挡件261平移,使得挡件261朝任一方向平移时,至少可对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中的一个进行一定程度的打开,对另一个进行一定程度的遮挡,实现第一支风道251以及第二支风道252各自的打开、关闭以及流量调节。
当挡件261进行平移时,挡件261可设置为一个或者两个。其中,当挡件261设置为两个时,两个挡件261可设置在近侧风道壁255上,且具有相互靠近相互远离的活动行程。
驱动组件262的具体选配与挡件261的运动形式以及安装环境相关,例如当挡件261进行转动时,驱动组件262可仅仅包括电机、回转气缸等驱动器,也可以包括驱动器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可以是齿轮机构、齿轮齿条机构、连杆机构、蜗轮蜗杆机构、丝杠机构、滑块机构等,不做限制。
驱动组件262可直接驱动挡件261进行打开行程和关闭行程。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装置260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与所述挡件261连接且用于向所述挡件261产生复位力,所述挡件261受所述复位力的驱使,而趋于保持在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进风口上。如此地,驱动组件262和复位件可配合带动挡件261分别进行打开行程和关闭行程。具体在一应用中,设置在初始状态下,挡件261受复位件的限制而维持在关闭第一支风道251的进风口;当驱动组件262启动并对挡件261施加驱动力,该驱动力带动挡件261进行打开行程,使得第一支风道251的进风口打开时,气流可流入第一支风道251并经由通风口214进入腔体211内;此时,复位件受力而产生形变,产生复位力;当驱动组件262撤销对挡件261施加的驱动力时,挡件261可在复位力的作用下复位至初始状态。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风道结构250还具有主风道253,所述主风道253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二支风道252的进风口均连通;所述驱气装置包括第一驱气部件242,所述第一驱气部件242用于驱动气流流入所述主风道253内,进而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和/或第二支风道252内。主风道253的设置,可将驱气装置鼓入或者抽吸的气流集中汇总在主风道253处,避免气流在各个支风道的进风口处分散消耗。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出风口朝向靠近所述通风口214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出风口的端面所处的第一平面与所述通风口214的端面所处的第二平面相交且不垂直分布。
具体而言,与所述通风口214连通的所述支风道为第一支风道251;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包括靠近所述通风口214的第一风道段251a,所述第一风道段251a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通风口214所在平面的方向垂直。通过设置第一风道段251a的延伸方向与通风口214所在平面垂直,使得至少经由第一风道段251a送入通风口214的气流可维持同向吹入,有助于提高气流对过滤件230的作用强度,从而提高过滤件230的清理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与所述通风口214连通的所述支风道为第一支风道251;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包括靠近所述通风口214的第一风道段251a,所述第一风道段251a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通风口214所在的第二平面的方向交设置,且在靠近所述通风口214的方向上呈逐渐朝所述出尘口213方向倾斜延伸。倾斜设置的第一风道段251a可扩大与通风口214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送风量,且由于第一风道段251a在其送风方向上朝出尘口213方向倾斜,则有助于将气流顺势引向出尘口213,便利于将过滤件230上的杂质、经过位置处的腔体211内堆积的杂质顺势引向出尘口213,有助于杂质的快速排出。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第二驱气部件241可通过调节自身的送风频率,实现对第一支风道251的间歇式送风,从而使得过滤件230受到间歇式作用力而产生振动,有助于进一步通过振动抖落过滤件230上残留的灰尘等杂质,提高过滤件230的清理效果。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包括靠近所述通风口214的第一风道段251a,所述第一风道段251a为由远离所述通风口214的方向朝向靠近所述通风口214的方向上呈逐渐增大的扩口结构,如此地,可使得在气流进入第一风道段251a时,风量增大且流速逐渐平缓均匀,有助于实现通风口214的大风量、均匀送风。
和/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第一投影至少覆盖所述过滤件230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第二投影的三分之一。可以理解,当第一投影全部覆盖第二投影时,可确保经由第一支风道251送出的气流全部地经由通风口214进入前提内,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增加对覆盖在通风口214处的过滤件230的作用面积,有助于提高对过滤件230上堆积的灰尘的清除效果。然而在实际应用时,为了实现整机的结构紧凑,在尘盒210外邻近通风口214处可设置第二驱气部件241,而通过设置第一投影部分地覆盖第二投影,可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供第二驱气部件241安装。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风道结构250可与上述的主机110的底壳111分体设置,或者至少部分部位与主机110的底壳111一体成型设置。风道结构250可直接在其内部一体成型出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和/或所述第二支风道252;或者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所述风道结构250包括第一壳体256和第二壳体257,所述第一壳体256具有与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分别对应的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11;所述第二壳体257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256上,所述第二壳体257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11围成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通过第一壳体256和第二壳体257的分体设置且可拆卸连接,有助于敞开或者封闭成型第一支风道251和第二支风道252。
此外请参阅图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结构250还包括底座和密封设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三壳体258;所述底座和第三壳体258围成第三腔体211,所述第三腔体211具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驱气部件241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口上;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出风口密封连接且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支风道251的出风端和所述第三腔体211围成风道腔,所述风道腔密封包围在所述通风口214的外周。在实际应用时,第三壳体258为第二驱气部件241提供稳固的安装环境。进一步地,可对应通风口214处,沿着第二平面弯折延伸形成支架259,支架259与第三壳体258一体成型设置;支架259覆盖通风口214,且支架259的内侧可供过滤件230展开安装,当支架259与第三壳体258在底座上安装到位后,同时便利于第二驱气部件241及过滤件230的拆装替换。
此外,请参阅图7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集尘机构20还包括导流板270,所述导流板270连接在至少两个所述开口之间,且呈弧形过渡设置。导流板270能够提供一弧形的导流面,供两个开口之间的气流顺着导流面流动,尤其当两个开口之间的腔体211内腔壁形成凹角时,导流板270的设置能够消除凹角结构对气流流通过程中流向及流速的干扰,便利于气流稳定流通。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集尘机构20,所述集尘机构20包括尘盒210、过滤件230以及第二驱气部件241。其中,所述尘盒210具有腔体211及与所述腔体211连通的出尘口213及通风口214;所述通风口214与所述腔体211及所述出尘口213形成第二出尘通道;所述过滤件230设在所述通风口214上;所述第二驱气部件241设于所述腔体211外,所述第二驱气部件241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用于经所述通风口214和过滤件230在所述腔体211内产生负压;所述第二驱气部件241沿第二方向转动时,用于经所述通风口214和所述过滤件230向所述腔体211内吹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通过将第二驱气部件241、尘盒210及过滤件230进行集中设置,使得三者构成一模块,可便利于该模块便捷安装在清洁系统1中。
需要说明的是,该集尘机构20中的尘盒210、过滤件230及第二驱气部件241等的具体实施例均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不做一一赘述。
此外,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4,当如上所述驱气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二驱气部件241和第一驱气部件242;所述第二驱气部件241设于所述主机110,所述第二驱气部件241的吸风侧朝向所述通风口214;所述第一驱气部件242设于所述基站30,所述第一驱气部件242的出风侧可选择性地作用在所述通风口214和/或所述第一开口215,所述第一驱气部件242用于驱动气流同步或异步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251内和第二支风道252内。
如此地,将第二驱气部件241和第一驱气部件242分散布设在清洁设备10和基站30处,相较于同时布置在清洁设备10的方案,有助于简化清洁设备10的结构。并且,由于清洁设备10一般通过电池包供电,基站30一般直接获取市电,因此,通过将第一驱气部件242设置在基站30处,同样可获取市电,从而既有助于清洁设备10的电池耐用性,且能够为第一驱气部件242提供更大的功率支持,使得第一驱气部件242作用在第一出尘通道和第二出尘通道时,具有更强的清洁强度。
当第一驱气部件242设于基站30且风道结构250还形成有第一支风道251、第二支风道252和主风道253时,主风道253的进风口可直接与第一驱气部件242的出风侧连接,或者通过例如第一管道341与第一驱气部件242的出风侧连接,第一管道341可设置在基站30上。
此外,基于上述任意有关清洁系统1、清洁设备10及集尘机构20的实施例,在实际应用时,清洁系统1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200:获取出尘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清洁系统1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出尘指令:
例如,用户可通过设置在主机110上的人机交互界面、设置在基站30上的人机交互界面、或者通过与清洁系统1无线或者有线通讯连接的移动终端提供的人机交互界面输入出尘指令。此时,人机交互界面可提供实体按键或者虚拟按键,供用户手动键入出尘指令。
或者,清洁设备10或者主机110上设置有图像识别模块或者语音识别模块,用户可通过做出预设的动作或者发出预设的语音,触发出尘指令。
当然,出尘指令也可与清洁系统1的其他指令关联触发,例如设置在其他指令触发或者执行至设定时间段、满足设定条件后,关联触发出尘指令等。
步骤S300:根据所述出尘指令,在预设数据库中查询获取与所述出尘指令相匹配的出尘方案;
在本实施例中,出尘指令可预设有多个,且多个出尘指令通过各种标识区分为不同。清洁系统1预先设置有数据库,数据库中将各个出尘指令与出尘方案进行一一映射关联,使得当每一出尘指令被触发时,通过查询数据库,可获得与之关联的准确出尘方案。
具体而言,数据库的预设方式不做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数据库可在清洁系统1出厂之前预先进行标准化设置。
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数据库全部地由用户自主设置出,或者在形成基础数据库后,由用户自主设置实现数据库的更新,具体例如,所述步骤S200:获取出尘指令:之前,还包括:
步骤S110:提供一输入模块,并基于所述输入模块获取用户输入的需求除尘指令和需求出尘方案;
步骤S120:将所述需求出尘指令和所述需求除尘方案进行关联匹配,并添加至预设数据库。
在本实施例中,输入模块可以是上述中的可提供人机交互界面的模块,例如手机等移动终端,也可以是上述中的语音识别模块、图像识别模块等。当用户手动选择该功能后,可自主编辑需求出尘指令,并且为需求出尘指令编辑关联的需求出尘方案。当用户自定义完成并确认后,清洁系统1将用户自定义的需求出尘指令和需求出尘方案进行关联匹配,并共同存储添加至预设数据库中,实现数据库的更新。
当然,上述中的出尘方案在本设计中不做限制,在实际应用时,所述出尘方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第一出尘通道和/或所述第二出尘通道各自的开合参数、以及所述第一出尘通道和所述第二出尘通道的开合顺序,所述开合参数包括开合次数、开合频率、起止时间和流量。
具体例如,出尘方案可确定在吸尘通道关闭后,满足设定条件后打开第一出尘通道和/或第二出尘通道。设定条件包括时间条件、清洁度条件、吸尘通道吸尘区域面积等。出尘方案还可确定出第一出尘通道和第二出尘通道其中之一开合若干次后,控制其中另一开合;或者设置第一出尘通道和第二出尘通道进行单次交替开合等,均不作限制。
步骤S400:根据所述出尘方案,分别控制开合件工作,以对应开合第一出尘通道和/或第二出尘通道,并控制驱气装置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当出尘方案确定后,出尘方案包括驱气装置的运行指令,具体例如驱气装置的启停时间、运行时长、运行频率、运行功率等。且在开合件同样通过清洁系统1的控制装置智能控制时,出尘方案还包括有开合件的运动行程控制,调节对应的开口的流量;同样地,在切换装置260中驱动组件262通过清洁系统1的控制装置智能控制时,出尘方案还包括有驱动机构的运行控制,从而实现挡件261运动行程的调节,实现第一支风道251、第二支风道252流量的控制调节。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尘盒,具有腔体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出尘口、通风口及第一开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腔体及所述出尘口形成第一出尘通道;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腔体及所述出尘口形成第二出尘通道;
过滤件,设在所述通风口上;
风道结构,位于所述腔体外,所述风道结构具有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所述第一支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支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以及,
驱气装置,设于所述腔体外;所述驱气装置至少用于驱动气流同步或异步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内和第二支风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机构还包括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支风道或第二支风道活动设置的至少一个挡件以及驱动组件;
所述挡件受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而运动,迫使所述挡件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支风道与所述第二支风道处于截断状态,所述驱气装置驱动气流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中的一个;
或者所述挡件受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而运动,迫使所述挡件部分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一支风道与所述第二支风道保持连通状态,所述驱气装置驱动气流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相互靠近分布;
所述挡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支风道与第二支风道之间的部件上或者安装在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中一个的靠近各自出风口的侧壁上;
所述挡件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所述挡件可朝向所述第一支风道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且打开所述第二支风道;以及朝向所述第二支风道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二支风道且打开所述第一支风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连接;
所述挡件设在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的连接处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挡件相对所述平面可滑动设置;所述挡件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能够在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端面之间往复平移。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与所述挡件连接且用于向所述挡件产生复位力,所述挡件受所述复位力的驱使,而趋于保持在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上。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还具有主风道,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支风道的进风口和所述第二支风道的进风口均连通;
所述驱气装置包括第一驱气部件,所述第一驱气部件用于驱动气流流入所述主风道内,进而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和/或第二支风道内。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风道的出风口朝向靠近所述通风口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风道的出风口的端面所处的第一平面与所述通风口的端面所处的第二平面相交且不垂直分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风道包括靠近所述通风口的第一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为由远离所述通风口的方向朝向靠近所述通风口的方向上呈逐渐增大的扩口结构;和/或,
所述第一平面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第一投影至少覆盖所述过滤件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第二投影的三分之一。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分别对应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以及,
第二壳体,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壳体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围成所述第一支风道和第二支风道。
11.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尘盒还设有吸尘口,所述吸尘口与所述腔体及所述通风口形成吸尘通道;
所述驱气装置包括第一驱气部件和第二驱气部件,所述第二驱气部件的吸风端与所述通风口连通,且用于使所述腔体内呈负压;
所述第一驱气部件用于驱动气流同步或异步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内和第二支风道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气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用于在所述腔体内产生负压;所述第二驱气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时,用于经所述通风口和所述过滤件向所述腔体内吹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底座和密封设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三壳体;所述底座和第三壳体围成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具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驱气部件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口上;
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支风道的出风口密封连接且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支风道的出风端和所述第三腔体围成风道腔,所述风道腔密封包围在所述通风口的外周。
14.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分布在所述尘盒相对的两个壁面上;和/或,
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出尘口上分别设第一开合件和第二开合件,所述第一开合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合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出尘口。
15.一种集尘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尘盒,具有腔体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出尘口及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腔体及所述出尘口形成第二出尘通道;
过滤件,设在所述通风口上;以及,
第二驱气部件,设于所述腔体外,所述第二驱气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用于经所述通风口和过滤件在所述腔体内产生负压;所述第二驱气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时,用于经所述通风口和所述过滤件向所述腔体内吹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16.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以及设在所述主机上的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集尘机构。
17.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设有集尘仓;以及,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清洁设备,所述出尘口与所述集尘仓连通。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气装置包括设在所述基站上的第一驱气部件,所述第一驱气部件用于驱动气流同步或异步流入所述第一支风道内和第二支风道内。
CN202320824482.7U 2023-04-13 2023-04-13 集尘机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Active CN2198780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24482.7U CN219878048U (zh) 2023-04-13 2023-04-13 集尘机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24482.7U CN219878048U (zh) 2023-04-13 2023-04-13 集尘机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8048U true CN219878048U (zh) 2023-10-24

Family

ID=88403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24482.7U Active CN219878048U (zh) 2023-04-13 2023-04-13 集尘机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80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17557B2 (en) Mop module and robot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CN101270913B (zh) 柜式空调过滤网自清洁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JP2004044933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1310150B (zh) 空调机
WO2004041050A3 (en) Battery operated vacuum cleaner with arragement to cool batteries
CN105333511B (zh) 净化装置及挂壁式空调器
CN105498395A (zh) 过滤网自动清洁装置及空调
US20220338690A1 (en) Dust Box, Dust Box Assembly and Cleaning Device
CN111649436B (zh) 一种一体式化妆品包装车间用环保通风与负压除尘设备
US20220322907A1 (en) Dust box and cleaning device
KR20090022093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6924564U (zh) 一种过滤网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19878048U (zh) 集尘机构、清洁设备及清洁系统
WO2017092156A1 (zh) 除尘模块及挂壁式空调器
CN212204765U (zh) 一种自清洁装置以及空调器
JP426914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3126610B (zh) 具有磁性扣盖装置的卧式吸尘器
JP2008180507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7169283U (zh) 平板式空气净化装置
CN115751469A (zh) 滤网机构和空调室内机
KR20090022103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3030577U (zh) 带有吹风功能的桶式吸尘器
CN212179042U (zh) 一种风道除尘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12179043U (zh) 一种除尘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02792464U (zh) 过滤网清洁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