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7719U -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57719U
CN217057719U CN202220767284.7U CN202220767284U CN217057719U CN 217057719 U CN217057719 U CN 217057719U CN 202220767284 U CN202220767284 U CN 202220767284U CN 217057719 U CN217057719 U CN 2170577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reatment device
air duct
shell
internal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6728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6728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577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577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577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风机、净化模块、加湿模块和阀门组件,壳体具有新风风道、内循环风道和加湿风道;风机设置在壳体内,风机的风机壳上设置有在风机轴向一端上的进风口和沿风机的周向分布的多个出风口;新风风道和内循环风道的至少一个内设置净化模块;加湿模块设置在加湿风道内;阀门组件设置在壳体上,并适于控制新风风道、内循环风道、加湿风道可选择地与进风口连通。由此,通过在进风口的周向上设置多个出风口,并使新风风道、内循环风道以及加湿风道均通过阀门组件可选择地与进风口连通,以提高功能模块的效果,并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成本、改善空气处理装置的空间占用。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有限,通常只能放置功能单一的新风模块、加湿模块或净化模块,而同时集成多种功能模块,会造成各功能模块的效果均产生一定损失,无法满足用户对各功能的要求,且风机的风量较小,会导致各功能模块的功能受限,而各功能模块分别采用一个风机,成本较高,且空间需求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风量更大,功能模块效果更好,空间占用更小、成本更低。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空气处理装置的空调器。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风机、净化模块、加湿模块和阀门组件,所述壳体具有新风风道、内循环风道和加湿风道;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的风机壳上设置有在所述风机轴向一端上的进风口和沿所述风机的周向分布的多个出风口;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内循环风道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所述净化模块;所述加湿模块设置在所述加湿风道内;所述阀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适于控制所述新风风道、所述内循环风道、所述加湿风道可选择地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在进风口的周向上设置多个出风口,并使新风风道、内循环风道以及加湿风道均通过阀门组件可选择地与进风口连通,一方面,实现了风机在单位时间内出风量的大幅提升,可以提高新风模式下的新风更换效率、内循环模式下的内循环效率、加湿模式下的加湿效率,以使多个功能模块的功能受限更小,降低功能损失,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无需设置多个风机,即可实现多个功能模式的单一使用以及混合使用,可以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成本,并改善空气处理装置的空间占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机壳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加湿风道、所述内循环风道和所述新风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净化模块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加湿模块位于所述进风口的另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门组件包括:设置所述加湿风道内的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第二阀门和设置在所述内循环风道内的第三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门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门体,所述第一门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第一门体动力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具有与新风风道连通的管体部,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管体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阀门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门体,所述第二门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管体部上,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所述管体部上并与所述第二门体动力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循环风道的内循环进口构造为进风格栅,所述第三阀门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进风口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阀门包括:滑移门体和第三电机,所述滑移门体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三电机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滑移门体动力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箱支架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水箱支架上的水箱,所述水箱支架与所述壳体滑动配合以可选择地伸入或伸出所述第一插槽。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支架包括立板,位于立板下端的水槽和位于立板上端的悬臂,所述水箱用于向所述水槽注水,所述立板用于装配可以采集所述水槽内水的加湿件,所述悬臂与所述壳体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悬臂上具有避让孔,所述水箱搭接在所述悬臂上,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避让孔以向所述水槽注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第二插槽,所述净化模块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槽内,且所述新风风道的新风进口、所述内循环风道的内循环进口均位于所述净化模块的上游。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模块包括:处理壳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处理壳内的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壳与所述第二插槽可拆卸地连接。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净化模块拆分后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风机拆分后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在一个剖视示意图(左右方向);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个剖视示意图(前后方向);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又一个剖视示意图(上下方向);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第三阀门与壳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第三阀门的拆分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示意图(前后方向)。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空气处理装置100,外壳200,
壳体10,管体部11,进风格栅12,第一插槽13,第二插槽14,
风机20,风机壳21,进风口22,出风口23,
净化模块30,处理壳31,处理单元32,
加湿模块40,水箱支架41,立板411,悬臂412,水槽413,水箱42,加湿件43,
阀门组件50,第一阀门51,第一电机511,第一门体512,第二阀门52,第二电机521,第二门体522,第三阀门53,第三电机531,滑移门体532,门体壳533
新风管外壳进口210,内循环外壳进口220,外壳出风口2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以及空调器1000。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壳体10、风机20、净化模块30、加湿模块40和阀门组件50。
其中,壳体10具有新风风道、内循环风道和加湿风道,新风风道适于在新风模式下,向空气处理装置100所处的室内空间引入室外新风,内循环风道适于在内循环模式下(例如:室内空气净化模式),由室内空间引入室内空气至空气处理装置100,并将完成处理后的室内空气重新排回至室内空间,加湿风道适于将室内空气引入空气处理装置100,并在完成加湿后排出至室内空间,空气处理装置100具有新风模式、加湿模式以及内循环模式,新风模式、加湿模式以及内循环模式可以择一开启或同步开启,例如:新风模式和加湿模式可以同步进行、加湿模式和内循环模式可以同步进行。
参见图3-图7所示,风机20设置在壳体10内,风机20的风机壳21上设置有在风机20轴向一端上的进风口22和沿风机20的周向分布的多个出风口23,从而可以通过进风口22引入气流,并由出风口23排出气流,以增大出风量。
新风风道和内循环风道的至少一个内设置净化模块30,新风风道内设置净化模块30,可以实现对室外引入的新风的净化,而内循环风道内的净化模块30可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优选地,新风风道与内循环风道内均设置净化模块30。
加湿模块40设置在加湿风道内,以通过加湿模块40实现加湿功能,而阀门组件50设置在壳体10上,并适于控制新风风道、内循环风道、加湿风道可选择地与进风口22连通。
具体而言,新风风道的新风进口与室外空间连通,新风出口与进风口22通过阀门组件50可选择地连通,而净化模块30可以位于新风进口的下游、新风出口的上游,以在气流流经净化模块30时对室外空气进行处理,以在需要开启新风模式时,控制阀门组件50开启,使室外空间与进风口22连通,通过风机20的作用,将室外空气抽吸至空气净化模块30,并在完成处理后由出风口23排出;内循环风道具有内循环进口和内循环出口,内循环进口与室内空间连通,内循环出口与进风口22通过阀门组件50可选择地连通,而净化模块30位于内循环进口的下游、内循环出口的上游,以在气流流经净化模块30时对室内空气进行处理,以实现内循环模式下的空气净化、消毒等功能,并在需要开启内循环模式时,控制阀门组件50开启,实现内循环;加湿风道具有加湿进口和加湿出口,加湿进口形成在加湿模块40上,或加湿模块40位于加湿进口的下游,加湿出口的上游,以在室内空气流入空气处理装置100的过程中,完成加湿,并将加湿后的空气排出至室内空间,实现室内空气的加湿作业。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采用一个进风口22进风,在风机20周向上的多个出风口23同时进行出风,风机20的风量较大,在开启任一或多个功能模式时,更大的出风量,可以确保功能模式对应的功能模块可以充分发挥出完整功能,降低功能模块的受限程度,而多个功能模式对应的风道均与风机20的进风口22连通,可以实现一个进风口22与多个功能模块的可选择连通,无需使每个功能模块或每个风道均对应设置一个风机20,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改善空间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空间占用。
需要指出的是,加湿模块40、净化模块30等功能模块的效果与风量大小正相关,而本申请风机20风量显著增大,可以提高加湿模块40、净化模块30等功能模块的效果,也可以降低效果损失,有效提高功能模块对应的效果(例如:新风模式下的新风效率、加湿模式下的加湿效率,内循环模式下的消杀效率、净化效率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通过在进风口22的周向上设置多个出风口23,并使新风风道、内循环风道以及加湿风道均通过阀门组件50可选择地与进风口22连通,一方面,实现了风机20在单位时间内出风量的大幅提升,可以提高新风模式下的新风更换效率、内循环模式下的内循环效率、加湿模式下的加湿效率,以使多个功能模块的功能受限更小,降低功能损失,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无需设置多个风机20,即可实现多个功能模式的单一使用以及混合使用,可以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成本,并改善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空间占用。
如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风机壳21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加湿风道、内循环风道和新风风道。
也就是说,壳体10具有侧板、顶板以及底板,风机20的轴线对应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风机壳21与侧板、顶板以及底板之间的空隙形成为加湿风道、内循环风道和新风风道,一方面,无需设置隔板、风道板等部件限定出风道,可以进一步简化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结构,改善空间占用,并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成本,另一方面,未设置阀门组件50前,加湿风道、内循环风道和新风风道彼此连通,而设置阀门组件50后,控制阀门组件50的开闭,即可实现对应的风道的连通,且对应的风道可以同时向进风口22进风,使多个功能模式之间的切换以及同步开启的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风机壳21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限定出加湿风道、内循环风道和新风风道,使内循环风道和新风风道的流通路径上至少部分重合,而可以在内循环风道和新风风道重合的流通路径区域上设置一个净化模块30,即通过一个净化模块30即可实现新风模式以及内循环模式下的空气净化,也可以进一步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成本,且可以减少一个净化模块30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紧凑化设置空气处理装置100,改善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空间占用。
如图6和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净化模块30位于进风口22的一侧,加湿模块40位于进风口22的另一侧。
示例性的,风机20的轴向对应为前后方向,风机壳21的后侧设置有进风口22,净化模块30以及新风风道、内循环风道均位于进风口22的后侧,新风进口和内循环进口进入的气流在阀门组件50开启时,可以直接进入到进风口22,而加湿模块40位于进风口22的前侧,加湿进口进入的气流在阀门组件50开启后,需要绕过风机壳21的侧壁后进入到位于另一侧的进风口22内,可以延长由加湿进口进入的空气在空气净化模块30内的驻留时间,延长加湿进口进入的空气在加湿模块40内的驻留时长,以有效提高加湿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加湿模块40、净化模块30等功能模块可以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受高度方向上的布置限制更小,可以设置更多的功能模块,并可以设置功能更加完善的功能模块(单一功能效果更好的功能模块),可以进一步丰富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功能,实现多功能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上的高度集成。
如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阀门组件50包括:设置加湿风道内的第一阀门51(参见图4)、设置在新风风道内的第二阀门52(参见图3)和设置在内循环风道内的第三阀门53(参见图8和图9)。
具体而言,通过第一阀门51控制加湿风道与进风口22可选择地连通,通过第二阀门52控制新风风道与进风口22可选择地连通,通过第三阀门53控制内循环风道与进风口22可选择地连通,以通过控制某一个或多个阀门的开闭,实现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以及加湿模式的择一开启或同步开启,提高操控便利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阀门51可以设置在加湿进口、加湿出口上或加湿进口与加湿出口之间的任意位置上,第二阀门52可以设置在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或新风进口与新风出口之间的任意位置上,第三阀门53可以设置在内循环进口、内循环出口或内循环进口与内循环出口之间的任意位置上,且第一阀门51、第二阀门52和第三阀门53的开度变化趋势可以设置为线性开度变化,从而可以通过调整第一阀门51、第二阀门52或第三阀门53的开度,使对应功能模式下的效率、出风量等均可以满足使用需求,进一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使用体验。
如图4和图6所示,进一步地,第一阀门51包括:第一电机511和第一门体512,第一门体512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上,第一电机511固定在壳体10上并与第一门体512动力连接。
具体而言,第一阀门51构造为偏转阀门,枢转轴可以设置在第一阀门51的中间区域或端部上,而第一电机511的电机轴穿设壳体10后与枢转轴连接以直接驱动第一门体512转动,或者,第一电机511固定在壳体10上,第一电机511的电机轴与枢转轴之间设置传动组件(一组或多组啮合传动的齿轮组),并通过传动组件实现降速增扭后,驱动第一门体512运动,以实现加湿风道的开闭,并使加湿风道的开度可调,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加湿功能的加湿效果、加湿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门体512的结构不限于此,第一门体512还可以构造为多个格栅结构,包括:位于上下两侧的连接板以及位于两个连接板之间的,可相对连接板转动的格栅叶片,多个格栅叶片可以在第一电机511的带动下同步转动,以通过调整格栅叶片的角度,实现加湿风道的开闭以及开度的控制。
如图7和图9所示,进一步地,壳体10具有与新风风道连通的管体部11,第二阀门52设置在管体部11内。
具体而言,壳体10的后侧板上设置有圆柱形的管体部11,后侧板上开设有开孔,管体部11形成在开孔上,而第二阀门52设置在管体部11的内壁上,以通过第二阀门52封堵或敞开管体部11,实现新风风道的开闭,使新风风道与进风口22可选择连通的控制更加简单、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管体部11的一端连接在壳体10上,管体部11的另一端上可以设置翻边结构或设置快插接口结构,以方便管体部11与新风管的装配,且管体部11的内壁上可以设置弹性层,新风管与管体部11装配后,弹性层位于新风管的外壁与管体部11的内壁之间,一方面,可以通过弹性层提高管体部11与新风管的连接稳定性,并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避免新风模式下,室外空间进入的新风由新风管与管体部11之间的间隙溢出,提高新风模式下的新风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弹性层吸收新风管的振动,也可以有效降低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工作噪声,提高使用体验。
如图3和图7所示,第二阀门52包括:第二电机521和第二门体522,第二门体522可转动地设置在管体部11上,第二电机521固定在管体部11上并与第二门体522动力连接。
具体而言,第二阀门52构造为偏转阀门,枢转轴可以设置在第二阀门52径向上,而第二电机521的电机轴穿设壳体10后与枢转轴连接以直接驱动第二门体522转动,或者,第二电机521固定在壳体10上,第二电机521的电机轴与枢转轴之间设置传动组件(一组或多组啮合传动的齿轮组),并通过传动组件实现降速增扭后,驱动第二门体522运动,以实现新风风道的开闭,并使新风风道的开度可调,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加湿功能的加湿效果、加湿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门体522的结构不限于此,第二门体522还可以构造为开合门体,第二门体522包括两个子门体,两个子门体相对同一轴线可转动设置,以使两个子门体可选择的朝向彼此运动或远离彼此运动,以实现新风风道的开闭以及开度的控制。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循环风道的内循环进口构造为进风格栅12,第三阀门53设置在进风格栅12与进风口22之间。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第三阀门53遮挡或敞开进风格栅12,以实现内循环风道与进风口22可选择地连通,也可以提高内循环风道与进风口22连通的控制便利性。
需要指出的是,进风格栅12与管体部11位于壳体10的同一侧板上,且管体部11与进风格栅12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间隔开,以避免进风格栅12与管体部11引入的气流在流动方向上出现干涉,可以改善空气处理装置100的新风模式对新风的引入以及内循环模式对室内空间空气的引入效率。
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三阀门53包括:滑移门体532和第三电机531,滑移门体532可滑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上,第三电机531固定在壳体10上并与滑移门体532动力连接。
具体而言,第三电机531设置在壳体10上,第三电机531的电机轴上设置主动齿轮,滑移门体532上设置与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条,以使滑移门体532可以相对进风格栅12上下或左右滑动,以逐渐遮挡或逐渐敞开进风格栅12,实现内循环风道的开度调整。
当然,滑移门体532的开启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直接通过直线电机,或其他与齿轮齿条传动类似可将转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传动机构(例如:丝杠螺母传动)。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滑移门体532对进风格栅12的遮挡效果,可以设置门体壳533,门体壳533限定出滑移门体532的滑移空间,门体壳533与壳体10形成有进风格栅12和管体部11的侧板贴合设置,门体壳533构造为分体壳结构,一侧分体壳上设置与管体部11相对的新风气流格栅,与进风格栅12相对内循环气流过孔,另一侧分体壳上设置与新风气流过孔对应的第一过滤格栅、与内循环气流过孔对应的第二过滤格栅,而门体壳533内限定出滑移门体532的滑道,滑移门体532可滑动地设置在滑移门体532上,可以限定滑移门体532的运动轨迹以及行程,可以提高第三阀门53的运动平稳。
此外,内循环模式与新风模式同步进行会导致换新风效果以及室内空气的内循环均较差,因此使管体部11与进风格栅12间隔开,并使滑移门体532的运动方向与管体部11和进风格栅12的间隔方向一致,以在新风模式下,通过滑移门体532遮挡内循环进口,在内循环模式下,通过滑移门体532遮挡管体部11,可以提高新风模式以及内循环模式的工作稳定性,并可以提高新风模式的新风效果、内循环模式的内循环效果,且进风格栅12、内循环气流过孔以及第二过滤格栅可以初步对内循环气流进行过滤,新风气流格栅可以对新风气流进行过滤,可以延长净化模块30的使用寿命。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壳体10远离进风口2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插槽13,加湿模块40包括:水箱支架41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水箱支架41上的水箱42,水箱支架41与壳体10滑动配合以可选择地伸入或伸出第一插槽13。
具体而言,水箱支架41可以通过滑轨结构可滑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上,并位于壳体10背离进风口22的一侧,加湿模块40的加湿进口形成在水箱支架41上,在水箱42装配至水箱支架41,且水箱支架41插入第一插槽13内时,加湿模块40位于加湿风道内,在加湿模式下,加湿气流可以由加湿进口进入到加湿风道内,并与加湿模块40充分接触实现空气加湿后,通过风机20的出风口23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水箱支架41与壳体10滑动配合,而水箱42可拆卸地设置在水箱支架41上,水箱42的拆卸以及拿取更加简单、方便。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水箱支架41包括立板411,位于立板411下端的水槽413和位于立板411上端的悬臂412,水箱42用于向水槽413注水,立板411用于装配可以采集水槽413内水的加湿件43,悬臂412与壳体10滑动配合。
具体而言,立板411的两端设置有朝向立板411同侧延伸的悬臂412以及水槽413,水槽413与水箱42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解锁柱,水箱42与水槽413相对的端面上设置有设置与解锁柱配合的按压截止阀,以在水箱42装配至悬臂412上时,解锁柱伸入按压截止阀内并解锁按压截止阀,水箱42内的水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注入到水槽413内,而加湿件43可以构造为湿膜,设置在立板411上且底端位于水槽413内,或设置在水槽413内并与立板411相对设置,以使加湿件43可以吸取水槽413内的水,进而在立板411上设置有加湿进口,加湿进口可以构造为形成在立板411上的成阵列排布的微孔,以使加湿气流流经加湿件43,完成加湿后,由出风口23排出。
需要指出的是,湿膜可以通过虹吸效应由水槽413内吸水,位于上方的悬臂412用于固定水箱42,而水箱42由上方插入至水箱支架41内,且与风机20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而非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受到空气处理装置100高度方向空间的限制更小,相较设置在底端并插入至壳体10的技术方案而言,本申请的水箱42的体积可以设置的更大,以使水箱42的储水量更大,加湿作业的可持续时间更长,可以减少加注次数,以提高使用体验,水箱42对应按压截止阀的区域上可以设置注水孔,按压截止阀上设置内螺纹或外螺纹,以使按压截止阀构造为水箱盖,可选择地设置在注水孔上,方便按压截止阀维护的同时,水箱42无需开设过多开孔,可以提高水箱42的密封性能。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悬臂412上具有避让孔,水箱42搭接在悬臂412上,且至少部分穿过避让孔以向水槽413注水。
具体而言,悬臂412可以构造为板体,板体的两侧边沿设置延伸板,延伸板与壳体10通过滑轨结构滑动配合,板体上设置避让孔,水箱42包括穿设避让孔的第一部分和位于避让孔上方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底端设置按压截止阀,第二部分搭接在板体上,两个延伸板在第二部分的两侧对第二部分进行限位,以提高水箱42在水箱支架41上的固定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水槽413朝向壳体10的一端均可以设置导向斜面,而第一插槽13也可以设置为在朝向风机20的方向上,开口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以使导向斜面与第一插槽13配合,实现水箱支架41在插入方向上的自动对正,以便于水箱支架41以及水箱42伸入第一插槽13。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上还设置有第二插槽14,净化模块30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插槽14内,且新风风道的新风进口、内循环风道的内循环进口均位于净化模块30的上游。
具体而言,第二插槽14在壳体10内并与进风口22相对设置,第二插槽14可以是风机壳21与壳体10限定出,即壳体10在风机20周向上的任一侧设置敞开口以形成为第二插槽14,净化模块30可以由敞开口插入,并使净化模块30位于新风进口和内循环进口的下游。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使用需求,更换不同的净化模块30,以丰富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功能性;另一方面,新风模式和内循环模式可以共用净化模块30,可以改善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空间占用。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净化模块30包括:处理壳31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处理壳31内的处理单元32,处理壳31与第二插槽14可拆卸地连接。
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净化模块30构造为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10上,此时处理壳31与第二插槽14可拆卸地连接,以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不同功能的净化模块30的选取,而处理壳31与处理单元32也可以构造为可拆卸设置地,以便于处理单元32的拆卸、更换以及清洗,当然,在处理单元32与处理壳31可拆卸连接的实施例中,可以将处理单元32模块化设置,即多种不同功能的处理单元32,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更换,也可以达到净化模块30整体可拆卸方案相同的技术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处理单元32可以构造为HEPA(英文名称:High efficiencyparticulate air Filter中文名称:高校空气过滤网),以对烟雾、灰尘以及细菌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地过滤。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空气处理装置100。
具体而言,空调器1000包括外壳200,空气处理装置100设置在外壳200内,外壳200上设置有新风管外壳进口210、内循环外壳进口220以及外壳出风口230,外壳出风口230为多个,并与风机20的出风口23一一对应设置,内循环外壳200进风口22以及新风管外壳进口210均位于外壳200的背板上,且内循环外壳200进风口22位于新风管外壳进口210的侧向,新风管伸入新风管外壳进口210后与新风风道连通,内循环外壳200进风口22与内循环风道连通,壳体10的面板具有敞开口,加湿模块40的立板411用于封堵敞开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采用上述空气处理装置100,空调器1000在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以及加湿模式下的效果均更好,且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空间占用合理,可以提高空调器1000的使用体验,降低空调器1000的成本。
参见图12,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在加湿模式、新风模式以及内循环模式下的工作过程进行具体地描述。
如图12所示,在加湿模式下,第一阀门51开启,第二阀门52、第三阀门53关闭,室内空间的空气可以由立板411上的加湿进口进入,并依次流经加湿件43、加湿风道、进风口22、出风口23、外壳出风口230后排出至室内空间;在新风模式下,第二阀门52开启,第一阀门51、第三阀门53关闭,新风管引入的室外空间新风由管体部11进入,并依次流经净化模块30、进风口22、出风口23、外壳出风口230后排出至室内空间;在内循环模式下,第三阀门53开启,第一阀门51、第二阀门52关闭,室内空气由内循环外壳进口220进入,并依次流经内循环进口、净化模块30、进风口22、出风口23、外壳出风口230后排出至室内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新风风道、内循环风道和加湿风道;
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的风机壳上设置有在所述风机轴向一端上的进风口和沿所述风机的周向分布的多个出风口;
净化模块,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内循环风道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所述净化模块;
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设置在所述加湿风道内;
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适于控制所述新风风道、所述内循环风道、所述加湿风道可选择地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壳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所述加湿风道、所述内循环风道和所述新风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模块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一侧,所述加湿模块位于所述进风口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设置所述加湿风道内的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第二阀门和设置在所述内循环风道内的第三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门体,所述第一门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第一门体动力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与新风风道连通的管体部,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管体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门体,所述第二门体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管体部上,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所述管体部上并与所述第二门体动力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风道的内循环进口构造为进风格栅,所述第三阀门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进风口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包括:滑移门体和第三电机,所述滑移门体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三电机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滑移门体动力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箱支架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水箱支架上的水箱,所述水箱支架与所述壳体滑动配合以可选择地伸入或伸出所述第一插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支架包括立板,位于立板下端的水槽和位于立板上端的悬臂,所述水箱用于向所述水槽注水,所述立板用于装配可以采集所述水槽内水的加湿件,所述悬臂与所述壳体滑动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上具有避让孔,所述水箱搭接在所述悬臂上,且至少部分穿过所述避让孔以向所述水槽注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二插槽,所述净化模块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槽内,且所述新风风道的新风进口、所述内循环风道的内循环进口均位于所述净化模块的上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模块包括:处理壳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处理壳内的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壳与所述第二插槽可拆卸地连接。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02220767284.7U 2022-03-31 2022-03-31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70577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67284.7U CN217057719U (zh) 2022-03-31 2022-03-31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67284.7U CN217057719U (zh) 2022-03-31 2022-03-31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57719U true CN217057719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68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67284.7U Active CN217057719U (zh) 2022-03-31 2022-03-31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577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4605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CN107327941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1250062B1 (ko) 환기장치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006837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087985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372699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057719U (zh)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08006834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09625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07327909B (zh) 一种新风、净化一体机
CN115899866A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215765551U (zh) 新风加湿机
CN116928744A (zh)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5751504A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21500191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511492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578970B (zh) 一种室内空气调节器
CN117366686A (zh) 空气处理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4183839A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249814U (zh) 空气净化装置、室内机组件及空调器
CN217303003U (zh) 加湿装置、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5597641U (zh) 空气净化装置及立式空调
CN212457307U (zh)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N214536482U (zh) 空气净化装置、室内机组件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