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9876U - 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9876U
CN219809876U CN202223132600.2U CN202223132600U CN219809876U CN 219809876 U CN219809876 U CN 219809876U CN 202223132600 U CN202223132600 U CN 202223132600U CN 219809876 U CN219809876 U CN 2198098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micro
heat dissipation
graphene
radi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326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蓝海
周文
苏辉妹
吴嘉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ngtan Yixiang Shid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ingtan Yixiang Shid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ngtan Yixiang Shid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ingtan Yixiang Shid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3260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98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98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98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涉及LED散热设备技术领域。该组件包括灯壳与安装在灯壳中心位置的灯管,灯壳底部设有散热部和散热鳍片,散热部内形成有微管道,微管道中注入形成有相变材料制成的导热部,微管道贴合散热部的形状盘设于散热部内且平行于水平面设置,通过LED灯具中间位置底部设置的散热部,能够将热量快速传导至微管道中的相变材料中,通过相态变化,热量传导至散热部底部位置,通过底部连接的散热鳍片即可将热量快速分散至周遭环境中,实现LED灯具的快速散热。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散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灯具,亦称LED灯具,是指能透光、分配和改变LED光源光分布的器具,包括除LED光源外所有用于固定和保护LED光源所需的全部零、部件,以及与电源连接所必需的线路附件。
发光二极管灯具以其高效、节能、安全、长寿、小巧、清晰光线等技术特点,正在成为新一代照明市场的主力产品,且有力地拉动环保节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LED灯具发热的原因是因为所加入的电能未能完全转化成光能,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电光转化效率为20~30%。而LED灯具发热量最大的地方主要有两点,LED芯片和LED灯管。
目前,公开号为CN20254667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LED灯具散热结构,其包括:光源、导热片、光源固定架、灯筒,灯筒中空且具有底壁,导热片的一面贴在光源的背面,导热片的另一面贴在灯筒的底壁上,光源固定架将光源固定在灯筒内侧。
该种散热结构采用光源与灯筒通过导热片进行热传导,从而将光源的热量快速传递至灯筒,灯筒与空气大面积接触,有利于热量散失,但是目前LED灯具集成单元越来越多,功率越来越大,但体积不便甚至更小,该种散热结构散热效率不高,长时间使用会导致热量难以逸散,影响LED灯具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技术效果:将石墨烯与相变化导热方式结合,应用在LED灯具的散热中,能够将LED灯具的灯泡、LED芯片散发出的热量快速导出逸散,实现LED灯具的快速散热,且能够利用石墨烯超轻、超坚韧的特点,减小散热组件的体积,配合相变化材料超高的导热率提升散热效果,使得LED灯具体积减小、组件增加以及发热量增加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包括灯壳与安装在灯壳中心位置的灯管,灯壳底部设有
散热部,呈圆柱形状设置,由石墨烯材料制成,贴合固定在灯壳底部发热区域,用于为灯壳内发热部位散热;
散热鳍片,垂直于散热部且固定在散热部背向灯管的一侧,形成用于散热的空间,散热鳍片底部形成有安装座;
散热部内形成有微管道,微管道中注入形成有相变材料制成的导热部,微管道贴合散热部的形状盘设于散热部内且平行于水平面设置。
进一步的,微管道整体呈阿基米德螺线状分布,其一端形成于散热部中心位置,另一端延伸至散热部侧面外并形成开口,开口位置通过封盖嵌合密封,封盖由石墨烯材料制成。
前所述的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微管道包括若干个,若干个微管道与散热部同轴心等距设置,微管道的直径从散热部边缘向散热部中心逐渐减小,散热部内开设有沿散热部半径延伸的通管,通管连通所有微管道并延伸至散热部侧面外形成开口,开口通过封盖嵌合密封。
前所述的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散热鳍片环绕散热部底部中心线设有若干片,每个散热鳍片均沿散热部底面对应位置的半径延伸,散热鳍片由金属材料或石墨烯材料制成。
前所述的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散热部的厚度为4~10mm,微管道的直径或宽度为1~7mm,微管道顶部与散热部顶面之间的最短间距为2mm,微管道底部与散热部底面之间的最短间距为1mm。
前所述的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微管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灯管环绕灯壳的中心线设置有若干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LED灯具在使用时,灯管和LED芯片通电发热,热量集中在灯具中间位置;通过中间位置底部设置的散热部,能够将热量快速传导至微管道中的相变材料中,通过相态变化,热量传导至散热部底部位置,通过底部连接的散热鳍片即可将热量快速分散至周遭环境中,实现LED灯具的快速散热;
(2)本实用新型中,将微管道整体分布成阿基米德螺线形状,能够使得微管道均布在散热部中,提升散热部整体的散热均匀性,保证热量的快速逸散;而将微管道整体制成若干个等距的同心圆,能够使得整体制造难度降低,将散热部份两部分成型即可,同时微管道的内径能够制作得相对更大,从而容纳更多的相变材料,提升散热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中,在散热部内形成微管道后,能够方便在散热部中注入复合相变材料,注入完成后,再将微管道的开口封闭粘结;复合相变材料主要为二氧化硅气凝胶粉末和正十四烷;
(4)本实用新型中,将石墨烯材料与相变化材料应用在LED灯具的散热中,能够将LED灯具发热最大的部位热量快速散发,提升整体散热效果;由于相变化材料的导热率高达10000W/m·K,是铝的100倍,而石墨烯材料的导热系数也高达5300W/m·K,二者的结合能够使得散热部位更加轻薄,减小体积的情况下实现产品的快速散热;
(5)本实用新型中,相变化散热是目前已知的最佳散热技术,一般情况下,相变化散热所搭配的材料均为金属材料,例如金属铜、铝等;而石墨烯材料是已知的硬度最高的物质,其导热率优于金属材料,石墨烯材料与相变化材料结合后,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小散热结构所需的体积,同体积下散热效率远高于金属材料,因此本发明的优势在于,二者结合制得的散热组件,其重量更轻,强度更大,而体积更小、厚度更薄,具有超轻、超强、超坚韧的特性,将之应用于变频器的散热,将会是目前散热的最佳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复合相变材料的TG曲线图;
图2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散热组件中微管道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灯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微管道呈等速螺线状分布的散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微管道等距分布的散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散热模块的结构图;
图8为散热模块中微管道的分布示意图。
其中:1、壳体;11、控制器;12、控制电路;13、主电路;2、散热组件;21、散热风扇;22、散热通道;23、散热翅片;24、散热侧板;25、散热顶板;3、灯壳;31、灯管;32、提手;33、安装座;4、散热部;41、散热鳍片;5、电路板;51、外壳;6、散热模块;61、散热座板;62、散热内板;63、导热风扇;64、散热通孔;65、散热侧孔;66、导热翅片;7、微管道;71、封板;72、封盖;73、直线段;74、弧线段;75、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本实施例提供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重量组分物质:
在制备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时,包括以下步骤:
S1,取目标份数的金属填充物、陶瓷填料和石墨烯粉末,依次加入250重量份数的异丙醇中,反应120~150min,反应过程中匀速搅拌,反应温度为80~82℃,得到混合基料,降温至45~50℃;
S2,将目标份数的导热胶和交联剂依次加入步骤S1中得到的混合基料内,于45℃条件下匀速搅拌1h,得到胶液;
S3,将所得的胶液加入射出成型机,通过射出成型机将胶液注射至模具中,注射速度为17~23cm/s,注射压力为90~93bar,冷却时间为8s;
S4,将模具置于烤箱中,加热至300℃,烘烤2h后取出,自然冷却至常温,脱模后得到导热组件的导热板,并在导热板中形成微管道;
S5,将复合相变材料注入微管道内,并使用与导热板相同材料的封盖或封板将微管道开口粘结封闭,得到石墨烯相变导热板。
其中,采用的导热胶为导热硅胶,导热硅胶能够应用在-60~280℃的条件下,还具有优异的防潮、抗震、耐电晕、抗漏电性能和耐化学介质性能,并且有良好的粘接性,与石墨烯材料能够相互适配应用。
金属填充物为Al2O3、AlN、ZnO中的至少一种,上述金属填充物成本低廉,且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与石墨烯材料和导热硅胶的适配性较为良好。
S4中微管道的成型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在模具内预留微管道成型部分,使脱模后的导热板一体形成微管道。
第二种是导热板成型后,通过机械加工或精密蚀刻完成微管道的成型。
相变材料和导热组件的导热性能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此处通过热常数分析仪分别测量S4中导热板和S5中石墨烯相变导热板的导热系数。
测试方式,将导热板和石墨烯相变导热板分别制成两组尺寸相同的圆片,圆片的尺寸为直径30mm,厚度10mm,通过热常数分析仪进行测量,每组测试两次,取平均值,测量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导热板的导热系数
表2石墨烯相变导热板的导热系数
表1和表2显示,石墨烯材料的导热板的导热系数为866W/m.K,而增加了微管道并注入复合相变材料后,形成的石墨烯相变导热板的导热系数大大提升至1301W/m.K,说明该导热组件的导热能力大大增强,其导热性能远强于普通铜制散热设备,而重量远小于金属散热设备,便捷性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提升,说明该导热组件的优越性。
同时测试中还发现,石墨烯粉末占所有物质重量的10~15%时,导热板的导热性能最佳。
上述复合相变材料包括如下重量组份物质:
上述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S1,取目标组份的正硅酸四乙酯,加入适量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于60~65℃条件下搅拌10min,使上述物质混溶,搅拌过程中用盐酸调节pH值,使pH值始终保持在6~7之间;
S2,将步骤S1中制得的混溶液静置60~120min后,加入氨水调节pH值,同时搅拌,使其缩聚后继续搅拌60min,静置后得到二氧化硅湿凝胶;
S3,取目标份数的三甲基氯硅烷和乙醇混合制得改性老化液,将二氧化硅湿凝胶置于改性老化液中老化48h,并将老化后的二氧化硅湿凝胶在超临界条件下干燥,得到二氧化硅气凝胶;
S4,将二氧化硅气凝胶研磨成粉末后,加入目标组份的正十四烷,搅拌均匀后静置2~3h,利用二氧化硅气凝胶气孔的毛细管作用力和疏水性将正十四烷充分吸附至气孔间隙中,得到复合相变材料。
制备复合相变材料的原因是,正十四烷的沸点温度为5.8℃,因此如果直接使用正十四烷作为微管道内的相变材料,一方面在常温使用条件下,正十四烷始终处于气体状态,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变化的发生,减少了正十四烷的吸热和导热效率;
而另一方面,在运输和注入正十四烷的过程中均需要处于低温状态,加工条件苛刻,同时封装微管道时难免产生一定高温,极容易导致正十四烷的蒸发逸散,因此需要将其制成复合相变材料,升高相变材料的分解温度,提升相变材料的耐热稳定性,从而提高使用和运输的稳定性。
制得复合相变材料后,通过热重法得到复合相变材料的TG曲线,如图1所示。其结果为,复合相变材料在27.8℃开始分解,在180.5℃失重结束,应用在电子元件的散热极为合适,同时在常温条件下也能够实施复合相变材料的注入,保证了复合相变材料的运输和使用稳定性。
实施例2,一种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结构。本实施例中,导热组件主要应用在变频器的散热降温。
变频器是通过改变电机工作电源频率方式来控制交流电动机的电力控制设备。一般变频器的环境工作温度一般要求为-10℃~50℃,如果能降低变频器的工作温度,变频器的使用寿命将会延长,性能也会更加稳定。而变频器发热主要是因为内部损耗,其中发热的主体部位为主电路13。
如图2所示,变频器的主电路13卡设安装在壳体1内,壳体1底部设有散热组件2,主电路13贴合散热组件2的顶部安装。散热组件2整体呈长方体盒状,顶部为散热顶板25,两侧为平行的两块散热侧板24,散热侧板24与散热顶板25之间形成散热通道22。
如图2和图3所示,散热通道22的前部位置固定安装有散热风扇21,同时,散热通道22内还设有若干片相互平行的散热翅片23。变频器中发热量最大的位置为中间的主电路13,因此与主电路13贴合安装的散热顶板25承受最大的热传导压力。
散热顶板25吸收热量后,将热量传导至散热侧板24和散热通道22中的散热翅片23上,散热侧板24直接与外界形成热交换,而中间位置的散热翅片23,则通过散热风扇21在散热通道22中形成的气流实现快速的热交换,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效果。
同样的,由于散热顶板25承受了最大的热传导压力,因此散热顶板25内需要相应的散热结构以提升热传导效果。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散热顶板25整体由石墨烯材料糅合导热胶制成,散热顶板25中形成有若干条平行设置的微管道7,微管道7内注入形成有相变材料制成的导热部。
导热部由相变材料形成,是由于相变材料的导热率高达10000W/m·K,是金属铝的100倍,能够利用材料物理性质的转变,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因此导热部在吸收顶部位置上主电路13的热量后,能够在底部位置将热量释放,使热量通过翅片与散热通道22逸散。
而石墨烯材料的导热系数也远远高于金属材料,能够达到5300W/m·K,同时石墨烯材料的硬度极高,综合性能远强于纳米碳管与金刚石。且石墨烯材料糅合导热胶后,能够射出成型以制成各种形状的机壳与零部件。由于目前相变材料的应用一般搭配金属材料,而石墨烯材料的导热性和硬度均强于金属材料,因此石墨烯材料能够与相变材料搭配使用,能达到最佳的导热效果。
微管道7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根据散热顶板25的厚度不同,微管道7的直径或宽度为2~10mm,相邻两个微管道7之间的间距对应微管道7的直径或宽度设置在15~30mm之间,微管道7的顶部位置与散热顶板25的顶面之间最短距离为2mm,而微管道7的底部位置与散热顶板25的底面之间最短距离为1mm。
由于石墨烯材料的导热性能弱于相变材料的导热性,因此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散热顶板25内相变材料注入的量越多,则散热顶板25整体的散热能力越强。因此根据散热顶板25厚度的不同,微管道7的直径或宽度也需要作出调整。而圆形是接触面最大的形状,因此将微管道7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形能够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
微管道7的顶部位置与散热顶板25的顶面之间最短距离设置为2mm,能够保证散热顶面对主电路13与其他零件的支撑性,而微管道7的底部位置与散热顶板25的底面之间最短距离设置为1mm,能够减少相变材料与散热通道22之间的距离,加快热传导,提升散热性能。
微管道7中,相变材料的体积占微管道7容积的50~70%。由于相变材料的热传导是利用材料本身的结构变化或相态变化,向环境自动释放或吸收能量,因此在导热过程中相变材料存在体积变化。将相变材料的体积控制在微管道7容积的一定程度内,能够保证热传导效果,同时避免由于相态变化对微管道7造成较大压力,保证散热顶板25整体的导热效率和使用寿命。
如图2和图3所示,散热顶板25侧面位于微管道7开口的位置上设有封板71,封板71由糅合导热胶的石墨烯材料制成,并粘接固定在散热顶板25侧面。封板71侧面形成有密封凸起,密封凸起的形状大小与微管道7的开口形状贴合,连接时密封凸起嵌设于微管道7的开口内。
本申请中的散热翅片23与散热侧板24可以为金属材料,也可以为石墨烯材料。当散热翅片23为石墨烯材料时,能够提供最佳的散热效果,而散热翅片23为金属材料时,可以保证较好的散热效果,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过程:主电路13连接在散热顶板25的顶面工作,产生热量后,热量传导至散热顶板25上,石墨烯材料制成的散热顶板25能够快速将热量传导至微管道7内的相变材料中,顶部的相变材料吸收热量,再由底部的相变材料传导致散热顶板25的底面位置,最后通过散热翅片23以及散热风扇21与外界的热交换实现散热。
实施例3,一种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导热组件结构主要应用在LED灯具的散热中。
如图4所示,LED灯具包括若干个环绕中心线分布的灯管31,灯管31安装在圆盘形状的灯壳3内。灯壳3的两侧位置均固定由提手32,能够方便用户抓取整个LED灯具。
LED灯具发热的原因是因为所加入的电能未能完全转化成光能,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电光转化效率为20~30%。而LED灯具发热量最大的地方主要有两点,LED芯片和LED灯管31。
如图4和图5所示,LED芯片位于LED灯管31的底部,因此整个LED中心位置的发热量是最大的。而LED芯片与LED产生的热量会使中间位置的温度急速升高,长时间处于高温工作状态,会使得LED灯管31和LED芯片的寿命迅速缩短。
因此本实施例在LED灯具的中间位置设置了散热部4,用以增加LED灯具中心位置的散热效率。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LED灯具整体为圆盘状,因而散热部4形状为对应的圆柱形状。散热部4整体由糅合导热胶的石墨烯材料射出成型。散热部4内形成有微管道7,微管道7平行于水平面分布,且有两种分布方式。
如图4和图5所示,散热部4底部设置有散热鳍片41,散热鳍片41环绕散热部4底部中心线位置设有若干片,主要是用于增加散热部4底部的散热面积,提升热传导的效率。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41可以由金属材料或石墨烯材料制成。散热鳍片41底部连接安装座33,通过安装座33可以将整个LED灯具安装在指定位置。
第一种分布方式,如图5所示,微管道7整体呈阿基米德螺线形状分布,微管道7一体形成在散热部4中,其最外部的末端延伸至散热部4外形成开口,开口位置由石墨烯材料制成的封盖72嵌合密封,微管道7内注入有相变材料。呈等速螺线形状的微管道7能够均匀分布在散热部4内,使得散热部4整体散热效果均匀。
第二种分布方式,如图6所示,微管道7包括若干个,若干个微管道7内径不同,但所有微管道7均同轴心等距分布,每个微管道7内均注有相变材料。此种分布方式的散热部4中开设有一条连通所有微管道7的通管75,通管75由散热部4圆心位置向散热部4边缘位置延伸,且通管75末端同样由石墨烯材料制成的封盖72嵌合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微管道7内注入的相变材料的体积占微管道7总容积的50~70%,散热部4的厚度为4~10mm,微管道7的直径或宽度为1~7mm,微管道7顶部与散热部4顶面之间的最短间距为2mm,微管道7底部与散热部4底面之间的最短间距为1mm。
具体实施过程,LED灯具在使用时,灯管31和LED芯片通电发热,热量集中在灯具中间位置。通过中间位置底部设置的散热部4,能够将热量快速传导至微管道7中的相变材料中,通过相态变化,热量传导至散热部4底部位置,通过底部连接的散热鳍片41即可将热量快速分散至周遭环境中,实现快速散热。
实施例4,一种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导热组件结构主要应用于光伏逆变器的散热中。
如图7所示,光伏逆变器是将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化为市电频率交流电的逆变器,用以反馈商用输电系统,或供离网的电网使用。
光伏逆变器良好的散热是保证其高可靠性运行的重要条件,而在光伏逆变器中,发热量最大的位置同样是主要工作的电路板5,因而本实施例中也是针对光伏逆变器电路板5位置的散热结构进行优化。
如图7和图8所示,光伏逆变器整体包括方框形状的外壳51,电路板5嵌设固定在外壳51内形成的空腔中,外壳51三面环绕电路板5设置,分别包围电路板5前侧、左侧和右侧。外壳51底部设置散热模块6,散热模块6主体为设置在电路板5底部位置的散热座板61,散热座板61与外壳51内形成的空腔形状相同。
如图7和图8所示,散热座板61底部连接有若干块平行且等距设置的导热片。散热座板61的后方设有散热内板62,散热内板62与散热座板61相互垂直,散热内板62与电路板5后侧面贴合固定。散热内板62的后方连接有导热风扇63,导热风扇63设有若干组,能够带动外壳51内的气流流通。
散热内板62的中间位置开设有散热通孔64,散热通孔64连通导热风扇63和外壳51内侧形成的空腔。而散热模块6右侧面开设通孔,在导热风扇63工作时,外壳51内温度较高的气流通过散热通孔64被导热风扇63送出外界,而外界温度较低的气流则通过各种间隙和通孔进入外壳51内。如图所示,导热风扇63左侧和右侧的外壳51侧壁上开设有散热侧孔65,也是为了方便实现气流的流通和温度的交换。
如图8所示,散热座板61整体由糅合导热胶的石墨烯材料射出成型而成。散热座板61内铺设形成微管道7,微管道7内注入相变材料。散热座板61底部设有导热翅片66,导热翅片66相互平行设有若干块。本实施例中微管道7的分布呈蛇形弹簧的形状,整个散热座板61内均匀布设微管道7。微管道7包括有半圆形状弧线段74和直线形状的直线段73。
如图8所示,微管道7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其直径或宽度为7mm,整个散热座板61的厚度为4~10mm。微管道7顶部与散热座板61顶面之间的最短间距为2mm,微管道7底部与散热座板61底面之间的最短间距为1mm。而微管道7中,相邻直线段73的间距为20~30mm。
微管道7在散热座板61内分布越密集,则相变材料的含量越高,整个散热座板61的导热能力越强。微管道7内相变材料的体积占微管道7容积的50~70%。微管道7的一段延伸散热座板61侧面位置,并将散热座板61侧面贯通形成开口,可以从此开口位置注入相变材料。开口通过石墨烯材料制成的封盖72嵌合密封。
本实施例中,散热内板62的结构与散热座板61相同。散热座板61底部的导热片可由石墨烯材料制成,达到最佳的导热效果;也可由金属材料制成,在达到较佳散热效果的同时减少成本。
具体实施过程:在电路板5通电发热后,产生的热量一方面通过底部的散热座板61传导吸收,另一方面通过侧面位置的散热内板62吸收。散热座板61和散热内板62中的相变材料能够快速将热量吸收,并通过底部的导热翅片或后方的导热风扇63将热量传递至外界。除此之外,导热风扇63产生的空气流通,也能够在散热模块6的开口、外壳51内形成的空腔、散热通孔64以及散热侧孔65之间形成气流,将外壳51内温度较高的气流输送至外界,进一步提升散热性能。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包括灯壳(3)与安装在灯壳(3)中心位置的灯管(31),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3)底部设有
散热部(4),呈圆柱形状设置,由石墨烯材料制成,贴合固定在灯壳(3)底部发热区域,用于为灯壳(3)内发热部位散热;
散热鳍片(41),垂直于散热部(4)且固定在散热部(4)背向灯管(31)的一侧,形成用于散热的空间,散热鳍片(41)底部形成有安装座(33);
所述散热部(4)内形成有微管道(7),微管道(7)中注入形成有相变材料制成的导热部,微管道(7)贴合散热部(4)的形状盘设于散热部(4)内且平行于水平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管道(7)整体呈阿基米德螺线状分布,其一端形成于散热部(4)中心位置,另一端延伸至散热部(4)侧面外并形成开口,开口位置通过封盖(72)嵌合密封,封盖(72)由石墨烯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管道(7)包括若干个,若干个微管道(7)与散热部(4)同轴心等距设置,微管道(7)的直径从散热部(4)边缘向散热部(4)中心逐渐减小,散热部(4)内开设有沿散热部(4)半径延伸的通管(75),通管(75)连通所有微管道(7)并延伸至散热部(4)侧面外形成开口,开口通过封盖(72)嵌合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41)环绕散热部(4)底部中心线设有若干片,每个散热鳍片(41)均沿散热部(4)底面对应位置的半径延伸,散热鳍片(41)由金属材料或石墨烯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4)的厚度为4~10mm,微管道(7)的直径或宽度为1~7mm,微管道(7)顶部与散热部(4)顶面之间的最短间距为2mm,微管道(7)底部与散热部(4)底面之间的最短间距为1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管道(7)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灯管(31)环绕灯壳(3)的中心线设置有若干个。
CN202223132600.2U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Active CN2198098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2600.2U CN219809876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2600.2U CN219809876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9876U true CN219809876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09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32600.2U Active CN219809876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98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01701B (zh) 一种球形led灯泡的散热结构
JP2012049407A (ja) 紙シートの放熱器
CN208090582U (zh) 车灯及车辆
CN219809876U (zh) 一种应用于led灯具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CN206310277U (zh) Led照明灯具
CN219918878U (zh) 一种应用于光伏逆变器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CN220023401U (zh) 一种应用于电器变频器的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
JP2011054689A (ja) 紙シートの放熱器
CN210107301U (zh) 一种大功率led的快速散热封装
CN208983060U (zh) 高效散热的灯具模组
CN202442144U (zh) Led灯具
CN203010559U (zh) 一种适于大功率led灯具的散热系统
CN203336274U (zh) Led灯泡
CN202032321U (zh) 集成散热陶瓷led灯
CN206291130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led汽车灯
CN214580888U (zh) 一种led灯散热结构、车灯及车辆
CN215722655U (zh) 光催化led灯
CN215927802U (zh) 一种电子水泵壳体
CN115835585A (zh) 一种石墨烯相变导热组件结构及制备方法
CN213335710U (zh) 一种传热散热一体的热管散热器
CN218498059U (zh) 一种大功率散热型碳化硅二极管
CN219591424U (zh) 一种高散热的半导体led芯片封装结构
CN212777249U (zh) 一种led灯的散热灯座
CN203099576U (zh) 一种led嵌灯
CN210241517U (zh) 一种灯具的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