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7889U - 冷却装置和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和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7889U
CN219807889U CN202321276944.2U CN202321276944U CN219807889U CN 219807889 U CN219807889 U CN 219807889U CN 202321276944 U CN202321276944 U CN 202321276944U CN 219807889 U CN219807889 U CN 2198078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
guide groove
ventilation part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769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青
李赫然
李俊平
胡恒广
闫冬成
张文亮
高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Guangx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Yuanda Xind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Guangx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Yuanda Xin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Guangx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Yuanda Xin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Guangxing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7694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78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78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78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和冷却系统,冷却装置,包括:散热板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导向槽;散热板内设有与第一导向槽连通的第一通风部;进风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气源连接;出风管的第一端与进风管的第二端连通;吸风管的第一端与进气管和出气管交汇处连通,吸风管的第二端伸入至第一导向槽内,吸风管与第一通风部连通,出风管的直径小于进风管的直径,进风管第一端通入气体能够使吸风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产生压强差,吸风管能够通过压强差将外部空气从第一通风部吸入至吸风管内形成气流。本申请的冷却装置,通过将传统的吹风改成吸风来实现散热,并通过散热板间接降温,避免了产生的气流作用至待冷却物体表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和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玻璃基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和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在溢流法生产玻璃基板的过程中,需要对从马弗炉内溢出的熔融玻璃液进行冷却降温,以调控玻璃的厚度。
现有技术中采用风冷的形式进行降温。玻璃液的两侧设置多个风管,风管的一端朝向玻璃液表面,另一端与压缩空气机连接,在冷却过程中,将压缩空气中的压缩气体源源不断的吹至玻璃液表面。
但是,在发明人实现本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现风管内的气体流量不易控制,当吹至玻璃液表面的气流发生紊乱时,会导致玻璃液表面出现明暗纹,影响产品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玻璃液表面出现明暗纹,进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包括:散热板,散热板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导向槽;散热板内设有与第一导向槽连通的第一通风部,第一通风部的开口朝向散热板的第一表面,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
进风管,进风管的第一端用于与气源连接;
出风管,出风管的第一端与进风管的第二端连通,出风管和进风管的轴线均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平行于第一表面;
吸风管,吸风管的第一端与进风管和出风管交汇处连通,吸风管的第二端伸入至第一导向槽内,吸风管与第一通风部连通;
其中,出风管的直径小于进风管的直径,进风管第一端通入气体能够使吸风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产生压强差,吸风管能够通过压强差将外部空气从第一通风部吸入至吸风管内形成气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管的第二端向靠近出风管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出风管的直径小于进风管的最小直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风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导向槽过盈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个凹槽,至少一个凹槽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导向槽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至少一个凹槽与第一导向槽连通,至少一个凹槽形成第一通风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内设至少一个气道,至少一个气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至少一个气道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向槽的底部连通,至少一个气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散热板的第一表面形成开口,至少一个气道形成第一通风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吹风管;
散热板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和第一导向槽间隔设置在散热板的第一表面上;散热板内设有与第二导向槽连通的第二通风部,第二通风部的开口朝向散热板的第一表面;
吹风管的第一端伸入至第二导向槽内,吹风管与第二通风部连通,吹风管的第二端用于与气源连接,吹风管通入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通风部吹入至外界环境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管的第二端与吹风管的第二端密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吹风管的数量至少有两个,第二导向槽的数量与第二通风部的数量均与吹风管的数量相同;至少两个第二导向槽间隔设置在散热板上,每个第二导向槽与一个第二通风部连通;
每个吹风管的第一端伸入至一个第二导向槽内,每个吹风管均与一个第二通风部连通,至少两个吹风管的第二端用于与气源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套管和轮组;
伸缩套管的一端与散热板的第二表面连接,伸缩套管的另一端与轮组连接,散热板的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垂直。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包括:
两个第一方面提供的冷却装置;
气源;
两个冷却装置的散热板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个冷却装置的散热板之间形成冷却区域;两个冷却装置的进气管均与气源连接;两个冷却装置的散热板背离彼此的一面为第一表面,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冷却装置,利用出风管的直径小于进风管的直径,当气体从进风管进入至出风管时,由于直径的减小会使得气体的流速变大,进而使得进风管和出风管的交汇处形成低气压,即,与二者交汇处连通的吸风管的第一端形成低气压,而吸风管通过第一通风部能够与外部环境连通,因而吸风管的两端会产生压强差,使得吸风管将外部空气通过第一通风部吸入至吸风管内形成气流,该气流会带走散热板表面的部分热量,实现对散热板的降温,再通过散热板对待冷却物体进行降温,即通过产生的气流实现对待冷却物体的间接降温。
将吸风管的第二端伸入至第一导向槽内,并且第一通风部的开口朝向散热板的第一表面,在增强散热效果的同时,可以使得形成的气流位于散热板的第一表面这一侧,避免了形成的气流影响待冷却物体的品质。此外,这种通过吸风的形式替代传统的吹风来散热,防止了因散热板产生细小裂纹而导致风直接吹至待冷却物体表面,保证了待冷却物体的品质。本申请的冷却装置,通过将传统的吹风改成吸风来实现散热,并通过散热板间接降温降温,避免了产生的气流作用至待冷却物体表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公开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公开的冷却装置的进风管、出风管和吸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散热板;2、进风管;3、出风管;4、吸风管;5、吹风管;6、冷却区域;7、待冷却物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公开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本公开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大于或等于两个;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
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本申请的冷却装置,通过将传统的吹风改成吸风来实现散热,并通过散热板1间接降温,避免了产生的气流作用至待冷却物体7表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本申请的待冷却物体7指的是溢流法生产中从马弗炉中溢出的熔融玻璃液,但不局限于此,其他在冷却时需要避免气流紊乱对产品造成影响的物体也可采用本申请的冷却装置进行冷却。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包括:
散热板1,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导向槽;散热板1内设有与第一导向槽连通的第一通风部,第一通风部的开口朝向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
进风管2,进风管2的第一端用于与气源连接;
出风管3,出风管3的第一端与进风管2的第二端连通,出风管3和进风管2的轴线均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平行于第一表面;
吸风管4,吸风管4的第一端与进风管2和出风管3交汇处连通,吸风管4的第二端伸入至第一导向槽内,吸风管4与第一通风部连通;
其中,出风管3的直径小于进风管2的直径,进风管2第一端通入气体能够使吸风管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产生压强差,吸风管4能够通过压强差将外部空气从第一通风部吸入至吸风管4内形成气流。
具体地,散热板1用于间接对待冷却物体7冷却。散热板1可借助外界的支架结构固定在所需位置。吸风管4的第二端能够伸入至散热板1上的第一导向槽内。第一导向槽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吸风管4的第二端的横截面积,此时产生的气流分别从第一通风部的开口,以及第一导向槽和吸风管4第二端周侧的缝隙流入至吸风管4内,而第一通风部的开口朝向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使得该部分气流在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这侧运动。另一部分产生的气流会沿着第一导向槽与吸风管4第二端之间的间隙流动。因为第一导向槽是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的,所以气流的运动方向也为第一方向,且朝向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这样可以避免产生的气流向散热板1的第三表面运动。此外,吸风管4和第一导向槽也可以过盈配合。
散热板1的第三表面与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相对,散热板1的第三表面与待冷却物体7沿第一方向具有预测距离,待冷却物体7的热量辐射到散热板1上,再由吸风管4产生的气流将散热板1上的热量带走,实现对待冷却物体7的间接降温冷却。
第一通风部用于将外部空气与第一导向槽连通,进而使得第一通风部与吸风管4的第二端连通,使得吸风管4的第一端产生低气压时,吸风管4的第二端因为靠近外部空气而使得两端产生压强差,进而通过压强差将外部空气从第一通风部吸入至吸风管4内形成气流。当第一导向槽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吸风管4的第二端的横截面积,也可以使第一导向槽和吸风管4第二端的周侧的缝隙形成第一通风部,而不另设第一通风部。
进风管2用于与气源连接,并将气源的气体输送至出风管3。
出风管3用于与进风管2配合,使二者交汇处形成低气压。出风管3的第二端的直径一定小于进风管2的直径,这样当气体运动至二者交汇处时,由于直径的减小,气体的流速会增大,使得同样位于交汇处的吸风管4的第一端产生低气压。
吸风管4产生的气流能够带走散热板1表面的部分热量。
进风管2、出风管3、吸风管4的具体直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进风管2、出风管3、吸风管4均可以采用耐高温、耐高压的不锈钢管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冷却装置,利用出风管3的直径小于进风管2的直径,当气体从进风管2进入至出风管3时,由于直径的减小会使得气体的流速变大,进而使得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交汇处形成低气压,即,与二者交汇处连通的吸风管4的第一端形成低气压,而吸风管4通过第一通风部能够与外部环境连通,因而吸风管4的两端会产生压强差,使得吸风管4将外部空气通过第一通风部吸入至吸风管4内形成气流,该气流会带走散热板1表面的部分热量,实现对散热板1的降温,再通过散热板1对待冷却物体7进行降温,即通过产生的气流实现对待冷却物体7的间接降温。
将吸风管4的第二端伸入至第一导向槽内,并且第一通风部的开口朝向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在增强散热效果的同时,可以使得形成的气流位于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这一侧,避免了形成的气流影响待冷却物体7的品质。此外,这种通过吸风的形式替代传统的吹风来散热,防止了因散热板1产生细小裂纹而导致风直接吹至待冷却物体7表面,保证了待冷却物体7的品质。本申请的冷却装置,通过将传统的吹风改成吸风来实现散热,并通过散热板1间接冷却降温,避免了产生的气流作用至待冷却物体7表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管2的第二端向靠近出风管3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出风管3的直径小于进风管2的最小直径。
具体地,为了使交汇处产生的气压更加稳定,进风管2的第二端内部可以呈圆台型,使得气流运动至进风管2的第二端时,其流速逐渐增大。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风管4的第二端与第一导向槽过盈配合。
具体地,将吸风管4的第二端与第一导向槽过盈配合,避免气流的流动导致吸风管4抖动,保证了吸风管4对散热板1的散热效果,同时进一步避免产生的气流对待冷却物体7的影响,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个凹槽(图中未示出),至少一个凹槽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导向槽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至少一个凹槽与第一导向槽连通,至少一个凹槽形成第一通风部。
具体地,因为凹槽是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的,所以气流的运动方向也为第一方向,且朝向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这样可以避免产生的气流向散热板1的第三表面运动。凹槽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等,在此不再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1内设至少一个气道(图中未示出),至少一个气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至少一个气道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向槽的底部连通,至少一个气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形成开口,至少一个气道形成第一通风部。
具体地,气道可以是曲线型,也可以是由多线段型,或者二者组合。当气道为多线段型时,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气道的第一段,同时形成开口,避免产生的气流向散热板1的第三表面运动。应当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产生的气流作用到待冷却物体7上,气道一定不延伸至散热板1的第三表面。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吹风管5;
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槽和第一导向槽间隔设置在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上;散热板1内设有与第二导向槽连通的第二通风部,第二通风部的开口朝向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
吹风管5的第一端伸入至第二导向槽内,吹风管5与第二通风部连通,吹风管5的第二端用于与气源连接,吹风管5通入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通风部吹入至外界环境中。
具体地,第二导向槽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第一导向槽,第二通风部的结构可以参考第一通风部。吹风管5的设置,增强了散热板1的散热效果,进而增强了对待冷却物体7的冷却效果,同时,因为吹风管5更加简单,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将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形状、大小可设计成一致的,并优先采用风管的形式进行散热。当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待冷却物体7表面出现明暗纹时,此时说明该部分散热板1出现细小裂纹,导致产生的气流吹至待冷却物体7表面,需将该处位置的风管拆卸下,并插入本申请的吸风管4,这样操作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能降低生产的成本。该方案已进行初步试验,当吹风的散热形式换成吸风的散热形式时,可消除所有明暗纹的出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管3的第二端与吹风管5的第二端密封连接(图中未示出)。
具体地,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单。可以利用吹风管5出的风为出风管3提供气体。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吹风管5的数量至少有两个,第二导向槽的数量与第二通风部的数量均与吹风管5的数量相同;至少两个第二导向槽间隔设置在散热板1上,每个第二导向槽与一个第二通风部连通;
每个吹风管5的第一端伸入至一个第二导向槽内,每个吹风管5均与一个第二通风部连通,至少两个吹风管5的第二端用于与气源连接。
具体地,为了保证散热的效果,吹风管5的数量至少有两个,其具体数量不作进一步的限定,例如,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等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套管和轮组(图中未示出);
伸缩套管的一端与散热板1的第二表面连接,伸缩套管的另一端与轮组连接,散热板1的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垂直。
具体地,伸缩套管可以调整散热板1的高度,使冷却装置适应性更高。轮组利于散热板1的移动。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包括:
两个实施例1的冷却装置;
气源;
两个冷却装置的散热板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个冷却装置的散热板1之间形成冷却区域6;两个冷却装置的进气管均与气源连接;两个冷却装置的散热板1背离彼此的一面为第一表面,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表面。
本申请的冷却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玻璃液从马弗炉中溢出至冷却区域6,两个冷却装置分别设置在玻璃液的两面,且两个冷却装置的第三表面朝向玻璃液,实现对玻璃液的冷却降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2提供冷却系统,包括实施例1的冷却装置,利用出风管3的直径小于进风管2的直径,当气体从进风管2进入至出风管3时,由于直径的减小会使得气体的流速变大,进而使得进风管2和出风管3的交汇处形成低气压,即,与二者交汇处连通的吸风管4的第一端形成低气压,而吸风管4通过第一通风部能够与外部环境连通,因而吸风管4的两端会产生压强差,使得吸风管4将外部空气通过第一通风部吸入至吸风管4内形成气流,该气流会带走散热板1表面的部分热量,实现对散热板1的降温,再通过散热板1对待冷却物体7进行降温,即通过产生的气流实现对待冷却物体7的间接降温。
将吸风管4的第二端伸入至第一导向槽内,并且第一通风部的开口朝向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在增强散热效果的同时,可以使得形成的气流位于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这一侧,避免了形成的气流影响待冷却物体7的品质。此外,这种通过吸风的形式替代传统的吹风来散热,防止了因散热板1产生细小裂纹而导致风直接吹至待冷却物体7表面,保证了待冷却物体7的品质。本申请的冷却装置,通过将传统的吹风改成吸风来实现散热,并通过散热板1间接冷却降温,避免了产生的气流作用至待冷却物体7表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公开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

Claims (10)

1.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板(1),所述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导向槽;所述散热板(1)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槽连通的第一通风部,所述第一通风部的开口朝向所述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
进风管(2),所述进风管(2)的第一端用于与气源连接;
出风管(3),所述出风管(3)的第一端与所述进风管(2)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出风管(3)和所述进风管(2)的轴线均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
吸风管(4),所述吸风管(4)的第一端与所述进风管(2)和所述出风管(3)交汇处连通,所述吸风管(4)的第二端伸入至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吸风管(4)与所述第一通风部连通;
其中,所述出风管(3)的直径小于所述进风管(2)的直径,所述进风管(2)第一端通入气体能够使所述吸风管(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产生压强差,所述吸风管(4)能够通过所述压强差将外部空气从所述第一通风部吸入至所述吸风管(4)内形成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管(2)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出风管(3)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所述出风管(3)的直径小于所述进风管(2)的最小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风管(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槽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个凹槽,所述至少一个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导向槽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至少一个凹槽与所述第一导向槽连通,所述至少一个凹槽形成所述第一通风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板(1)内设至少一个气道,所述至少一个气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至少一个气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底部连通,所述至少一个气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形成所述开口,所述至少一个气道形成所述第一通风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吹风管(5);
所述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和所述第一导向槽间隔设置在所述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上;所述散热板(1)内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槽连通的第二通风部,所述第二通风部的开口朝向所述散热板(1)的第一表面;
所述吹风管(5)的第一端伸入至所述第二导向槽内,所述吹风管(5)与所述第二通风部连通,所述吹风管(5)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气源连接,所述吹风管(5)通入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通风部吹入至外界环境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管(3)的第二端与所述吹风管(5)的第二端密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风管(5)的数量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槽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通风部的数量均与所述吹风管(5)的数量相同;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导向槽间隔设置在所述散热板(1)上,每个所述第二导向槽与一个所述第二通风部连通;
每个所述吹风管(5)的第一端伸入至一个所述第二导向槽内,每个所述吹风管(5)均与一个所述第二通风部连通,所述至少两个吹风管(5)的第二端用于与气源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伸缩套管和轮组;
所述伸缩套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板(1)的第二表面连接,所述伸缩套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轮组连接,所述散热板(1)的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垂直。
10.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
气源;
两个所述冷却装置的散热板(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冷却装置的散热板(1)之间形成冷却区域(6);所述两个冷却装置的进气管均与所述气源连接;所述两个冷却装置的散热板(1)背离彼此的一面为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
CN202321276944.2U 2023-05-24 2023-05-24 冷却装置和冷却系统 Active CN2198078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6944.2U CN219807889U (zh) 2023-05-24 2023-05-24 冷却装置和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6944.2U CN219807889U (zh) 2023-05-24 2023-05-24 冷却装置和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7889U true CN219807889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08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76944.2U Active CN219807889U (zh) 2023-05-24 2023-05-24 冷却装置和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78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8134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KR20110060838A (ko) 글래스-제조 두께-콘트롤 존의 압력 콘트롤 방법 및 장치
CN219807889U (zh) 冷却装置和冷却系统
CN106766793A (zh) 一种一体式循环热气流气浮加热板带材装置及方法
CN103737902B (zh) 一种吹瓶机瓶胚加温风道
CN108726869B (zh) 适于冷却通过管拉制法生产的玻璃原丝的设备和方法
CN203360520U (zh) 气垫式冷却喷嘴装置
EP0153801B1 (en)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 mould of a glassware forming machine of the individual section type
CN207109039U (zh) 一种循环式的铸件空气冷却装置
WO2023020526A1 (zh) 一种炉体的窗体装置
US11554979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cessing optical fiber
US20180246274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through an annealing furnace during optical fiber production
JP7430187B2 (ja) ガラス管を加熱および冷却する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9608023A (zh) 一种铂金通道的鼓风降温装置
CN208346040U (zh) 一种玄武岩拉丝成型区双风道送风系统
CN206799805U (zh) 纺丝冷却装置
CN106630557A (zh) 用于玻璃成型的马弗炉
CN103663949B (zh) 一种玻璃钢化用平风栅结构
CN206279079U (zh) 浮法退火窑与密封箱间的温控机构
NL2024696B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cessing optical fiber
CN105986214A (zh) 一种高速涂锡机用冷却装置
CN116924667A (zh) 一种玻璃钢化冷却工艺中减弱玻璃风斑的方法
JP2015124131A (ja) 溶融ガラス供給装置、及びガラス板製造装置
EP383885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optical fiber
CN217459236U (zh) 一种钢化炉生产光伏玻璃的上部强制对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