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6859U - 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及手持外壳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及手持外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6859U
CN219766859U CN202320352953.9U CN202320352953U CN219766859U CN 219766859 U CN219766859 U CN 219766859U CN 202320352953 U CN202320352953 U CN 202320352953U CN 219766859 U CN219766859 U CN 2197668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drilling
gear
shell
matc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5295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飞
周识远
杨继先
刘颖
张静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ongheng Ber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ongheng Ber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ongheng Ber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ongheng Ber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5295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68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68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68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及手持外壳,包括第一转动组件,转动盘,第二转动组件,其中,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在延伸方向区分为作用段和承接段,所述承接段连接有与所述第一转杆共轴转动的第一齿轮;转动盘,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外侧;以及,第二转动组件,设置于所述于转动盘内部,并与所述第一齿轮相配合。本实用新型将转子发动机的结构启示应用到打孔机构中,以提供更大的钻头动力,使得打孔机构在面对硬度更高的结构时也能起到较好的打孔效果,设置与本打孔机构相配合的手持外壳,使工作人员使用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及手持外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孔机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及手持外壳。
背景技术
用钻头在实体材料上加工孔叫钻孔。各种零件的孔加工,除去一部分由车、镗、铣等机床完成外,很大一部分是由钳工利用钻床和钻孔工具(钻头、扩孔钻、铰刀等)完成的。在钻床上钻孔时,一般情况下,钻头应同时完成两个运动;主运动,即钻头绕轴线的旋转运动(切削运动);辅助运动,即钻头沿着轴线方向对着工件的直线运动(进给运动),钻孔时,主要由于钻头结构上存在的缺点,影响加工质量,加工精度一般在IT10级以下,表面粗糙度为Ra12.5μm左右、属粗加工。
转子发动机的运动特点是:三角转子的中心绕输出轴中心公转的同时,三角转子本身又绕其中心自转。在三角转子转动时,以三角转子中心为中心的内齿圈与以输出轴中心为中心的齿轮啮合,齿轮固定在缸体上不转动,内齿圈与齿轮的齿数之比为3:2。上述运动关系使得三角转子顶点的运动轨迹(即汽缸壁的形状)似“8”字形。三角转子把汽缸分成三个独立空间,三个空间各自先后完成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三角转子自转一周,发动机点火做功三次。由于以上运动关系,输出轴的转速是转子自转速度的3倍,这与往复运动式发动机的活塞与曲轴1:1的运动关系完全不同。
而本实用新型参考了转子发动机的转动原理,尤其是转子发动机的气缸部分,将转子发动机的结构启示应用到打孔机构中,以提供更大的钻头动力,使得打孔机构在面对硬度更高的结构时也能起到较好的打孔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其目的在于:提高打孔机构动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转动盘,第二转动组件,其中,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在延伸方向区分为作用段和承接段,所述承接段连接有与所述第一转杆共轴转动的第一齿轮;转动盘,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外侧;以及,第二转动组件,设置于所述于转动盘内部,并与所述第一齿轮相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转动盘贯穿开设有双弧通孔并形成旋转工作室。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齿轮相配合的角形转子,所述角形转子区分为与所述第一齿轮相配合的齿条段,与所述双弧通孔相配合的转动段。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角形转子几何边缘处设置有缓冲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齿轮远离所述第一转杆端连接有承接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角形转子背离所述第一转杆侧设置有延伸台,所述延伸台内部抽壳并形成转动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延伸台远离所述角形转子侧设置有承载杆,所述承载杆连接有打孔件连接杆,所述打孔件连接杆延伸方向背离所述角形转子延伸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打孔件连接杆外侧壁贯穿卡设有更换螺栓,所述打孔件连接杆远离所述延伸台一端连接有打孔件,所述打孔件与所述更换螺栓相配合。
针对本打孔机构各组件的连接,以及使用者使用时不方便的问题,提出了与本打孔机构相配合的手持外壳。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持外壳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相配合的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配合的第二壳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持外壳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处设置有壳体连接件,所述第一壳体外侧设置有与所述壳体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手持件,所述手持件区分为夹持段和手握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转子发动机的结构启示应用到打孔机构中,以提供更大的钻头动力,使得打孔机构在面对硬度更高的结构时也能起到较好的打孔效果,设置与本打孔机构相配合的手持外壳,使工作人员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第一转动组件及动力输出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第一转动组件及动力输出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第二转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的角形转子在旋转工作室运动时某一时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持外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再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实施例1
参照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此打孔机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100,转动盘200,第二转动组件300。其中,第一转动组件100,包括第一转杆101,第一转杆101在延伸方向区分为作用段101a和承接段101b。
其中,作用段101a连接动力来源,可以由人工转动,做打孔机构结构可行性测试,在正常使用中,亦可以连接电机、发动机等电源件,使作用段101a获得动力来源,使得第一转动组件100发生旋转。
本实施例中,承接段101b连接有与第一转杆101共轴转动的第一齿轮102;转动盘200,配合设置于第一齿轮102外侧;以及,第二转动组件300,设置于于转动盘200内部,并与第一齿轮102相配合。
其中,在作用段101a获得动力后,与承接段101b相连接的第一齿轮102发生旋转,此装置中,第一转动组件100的各零部件共轴转动。
使用过程中,第二转动组件300与第一齿轮102相配合,由第一齿轮102带动第二转动组件300旋转,第二转动组件300的远动范围为转动盘200所限。
实施例2
参照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转动盘200贯穿开设有双弧通孔201并形成旋转工作室M,第二转动组件300包括与第一齿轮102相配合的角形转子301,角形转子301区分为与第一齿轮102相配合的齿条段301a,与双弧通孔201相配合的转动段301b。
其中,齿条段301a与第一齿轮102相配合,当第一齿轮102转动时,齿条段301a被带动,进而发生转动,由于受旋转工作室M和角形转子301所限制,第二转动组件300的旋转路径为沿旋转工作室M内侧壁转动,在角形转子301转动时,以角形转子301中心为中心的齿条段301a,与以第一转杆101中心为中心的第一齿轮102啮合,齿条段301a与第一齿轮102的齿数之比为3:2。
其中,上述运动关系使得角形转子301顶点的运动轨迹(即旋转工作室M的形状)似“8”字形。角形转子301把旋转工作室M分成三个独立空间,在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背景下,三个空间各自先后完成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角形转子301自转一周,发动机点火做功三次。由于以上运动关系,输出轴的转速是转子自转速度的3倍。
相较于实施例1,进一步的,角形转子301几何边缘处设置有缓冲件302,第一齿轮102远离第一转杆101端连接有承接件103,角形转子301背离第一转杆101侧设置有延伸台303,延伸台303内部抽壳并形成转动空间S。
本实施例中,延伸台303远离角形转子301侧设置有承载杆304,承载杆304连接有打孔件连接杆305,打孔件连接杆305延伸方向背离角形转子301延伸方向,打孔件连接杆305外侧壁贯穿卡设有更换螺栓305a,打孔件连接杆305远离延伸台303一端连接有打孔件306,打孔件306与更换螺栓305a相配合,实现打孔件306可更换,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
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
实施例3
参照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二个实施例的是:包括如上所述的钻孔用打孔机构,还包括,壳体400,包括与第一转动组件100相配合的第一壳体401,与第二转动组件300相配合的第二壳体402。
相较于实施例2,进一步的,第一壳体401与第二壳体402连接处设置有壳体连接件403,第一壳体401外侧设置有与壳体400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手持件404,手持件404区分为夹持段404a和手握段404b。
其中,通过壳体400实现第一转动组件100,转动盘200,第二转动组件300的相互连接,并为第一转动组件100,转动盘200,第二转动组件300提供工作空间,通过手持件404方便使用者手握装置。
其余结构与实施例2的结构相同。
结合附图1~6所示,作用段101a连接动力来源,可以由人工转动,做打孔机构结构可行性测试,在正常使用中,亦可以连接电机、发动机等电源件,使作用段101a获得动力来源,使得第一转动组件100发生旋转,在作用段101a获得动力后,与承接段101b相连接的第一齿轮102发生旋转,此装置中,第一转动组件100的各零部件共轴转动。
齿条段301a与第一齿轮102相配合,当第一齿轮102转动时,齿条段301a被带动,进而发生转动,由于受旋转工作室M和角形转子301所限制,第二转动组件300的旋转路径为沿旋转工作室M内侧壁转动,在角形转子301转动时,以角形转子301中心为中心的齿条段301a,与以第一转杆101中心为中心的第一齿轮102啮合,齿条段301a与第一齿轮102的齿数之比为3:2。
上述运动关系使得角形转子301顶点的运动轨迹(即旋转工作室M的形状)似“8”字形。角形转子301把旋转工作室M分成三个独立空间,在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背景下,三个空间各自先后完成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角形转子301自转一周,发动机点火做功三次。由于以上运动关系,输出轴的转速是转子自转速度的3倍。
通过壳体400实现第一转动组件100,转动盘200,第二转动组件300的相互连接,并为第一转动组件100,转动盘200,第二转动组件300提供工作空间,通过手持件404方便使用者手握装置。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动组件(100),包括第一转杆(101),所述第一转杆(101)在延伸方向区分为作用段(101a)和承接段(101b),所述承接段(101b)连接有与所述第一转杆(101)共轴转动的第一齿轮(102);
转动盘(200),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102)外侧;以及,
第二转动组件(300),设置于所述转动盘(200)内部,并与所述第一齿轮(102)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孔用打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盘(200)贯穿开设有双弧通孔(201)并形成旋转工作室(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钻孔用打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组件(300)包括与所述第一齿轮(102)相配合的角形转子(301),所述角形转子(301)区分为与所述第一齿轮(102)相配合的齿条段(301a),与所述双弧通孔(201)相配合的转动段(301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钻孔用打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形转子(301)几何边缘处设置有缓冲件(302)。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所述的钻孔用打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102)远离所述第一转杆(101)端连接有承接件(10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钻孔用打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形转子(301)背离所述第一转杆(101)侧设置有延伸台(303),所述延伸台(303)内部抽壳并形成转动空间(S)。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钻孔用打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台(303)远离所述角形转子(301)侧设置有承载杆(304),所述承载杆(304)连接有打孔件连接杆(305),所述打孔件连接杆(305)延伸方向背离所述角形转子(301)延伸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钻孔用打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孔件连接杆(305)外侧壁贯穿卡设有更换螺栓(305a),所述打孔件连接杆(305)远离所述延伸台(303)一端连接有打孔件(306),所述打孔件(306)与所述更换螺栓(305a)相配合。
9.一种手持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钻孔用打孔机构,还包括,
壳体(400),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100)相配合的第一壳体(401),与所述第二转动组件(300)相配合的第二壳体(40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401)与所述第二壳体(402)连接处设置有壳体连接件(403),所述第一壳体(401)外侧设置有与所述壳体(400)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手持件(404),所述手持件(404)区分为夹持段(404a)和手握段(404b)。
CN202320352953.9U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及手持外壳 Active CN2197668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52953.9U CN219766859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及手持外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52953.9U CN219766859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及手持外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6859U true CN219766859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36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52953.9U Active CN219766859U (zh) 2023-03-01 2023-03-01 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及手持外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68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36962A1 (en) Long reach spindle drive systems and method
CN111037318A (zh) 多轴转台
CN107414492A (zh) 一种多功能高效率加工机床
CN219766859U (zh) 一种钻孔用打孔机构及手持外壳
CA1227385A (en) Electropneumatic hammer drill
US6840722B1 (en) Machining apparatus and machining method
CN107457416B (zh) 一种反锪刀结构
US5020606A (en) Reciprocating rotary tool driver
CN205673622U (zh) 一种反锪刀结构
CN214768991U (zh) 油缸加工机床主轴支撑组件
CN206445511U (zh) 一种大型回转支承轴承加工用组合机床
CN1046027A (zh) 液压旋转动力油缸
CN207171486U (zh) 一种多功能高效率加工机床
KR20080050758A (ko) 퀼 스핀들 유니트
CN206029408U (zh) 一种数控滚齿机的直驱工作台
CN221019670U (zh) 一种双向钻铣锯一体式角度头
CN113441789B (zh) 一种往复锯
CN209520409U (zh) 一种铣床水平主轴铣头
CN213381047U (zh) 超高压磨料水射流车、铣、切加工中心
CN214417840U (zh) 一种加工制动钳活塞孔的刀具
CN218696487U (zh) 一种高耐磨的钻杆
CN215034159U (zh) 一种气弹簧加工用便于调节操作箱的倒角机
CN219025997U (zh) 一种具有降温结构的钢管深孔镗床
CN217493446U (zh) 一种旋转夹持平台
CN216829595U (zh) 一种新型万向镗铣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