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4680U - 一种中冷器进气管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冷器进气管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4680U
CN219754680U CN202320942431.4U CN202320942431U CN219754680U CN 219754680 U CN219754680 U CN 219754680U CN 202320942431 U CN202320942431 U CN 202320942431U CN 219754680 U CN219754680 U CN 2197546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cooler
pipe
air
noise reduction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424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源源
张洋
瞿尚胜
潘辉
张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4243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46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46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46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中冷器进气管及车辆,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的中冷器进气管的降噪结构会阻碍空气在中冷器进气管内流动的问题。该中冷器进气管包括输气管以及降噪件。输气管内部形成输气通道,两端分别开设有与输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口以及出气口。进气口用于与增压器的排气口连通,出气口用于与中冷器连通。降噪件设置于输气管的外部,降噪件用于降低输气管内部的噪声。该中冷器进气管用于输送气流。

Description

一种中冷器进气管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冷器进气管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代步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与此同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为了追求车辆本身性能的高端化,市场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蜗轮增压型发动机的汽车。
针对应用有蜗轮增压型发动机的汽车,这种汽车一般包括增压器、中冷器以及连接在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的中冷器进气管。其中,增压器可以对空气进行压缩,高压空气通过中冷器进气管进入至中冷器内。
由于高压空气在中冷器进气管内流动时会产生噪声,现有的中冷器进气管中一般会设置降噪结构来减弱噪声。但是,由于现有的中冷器进气管结构设计不合理,中冷器进气管的降噪结构会阻碍空气在中冷器进气管内流动,影响发动机加速响应。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中冷器进气管,以解决现有的中冷器进气管的降噪结构会阻碍空气在中冷器进气管内流动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冷器进气管,包括输气管以及降噪件。输气管内部形成输气通道,两端分别开设有与输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口以及出气口。进气口用于与增压器的排气口连通,出气口用于与中冷器连通。降噪件设置于输气管的外部,降噪件用于降低输气管内部的噪声。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增压器的排气口排出的气流可以通过进气口进入至输气管的输气通道中,输气通道中的气流可以通过出气口进入至中冷器中。由于降噪件设置在输气管的外部,输气管内部流动的气流不会经过降噪件,使得降噪件不会对输气管内部的气流的流动造成阻碍,也就不会对发动机的加速响应造成影响,有效保证了发动机具有充足的进气量,进而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
进一步,降噪件位于输气管靠近进气口一端的外部。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降噪件能够对输气管中噪声较大的位置进行降噪,从而可以使得降噪件对输气管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进一步,降噪件包括第一降噪件,第一降噪件为网状。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网状的第一降噪件表面的凸起和凹陷会使声波发生反射、折射、散射,从而可以增加声波的传播路径,使得声波受到更多的阻挡和分散,降低了声波能量的传递,进而减弱了噪声的强度。
进一步,降噪件还包括第二降噪件,第二降噪件与第一降噪件并排设置。第二降噪件由橡胶制成。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橡胶材料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输气管外部设置的橡胶制成的第二降噪件能够有效阻隔输气管内部噪声的传播,从而可以减弱噪声。
进一步,中冷器进气管还包括进气法兰以及第一连接件。进气法兰安装于输气管的进气口处。进气法兰包括安装板,安装板上开设有通气孔,通气孔与输气通道连通。安装板上还开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件穿设于第一连接孔,用于与增压器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工作人员将第一连接件穿设于安装板上的第一连接孔,可以很方便的将输气管与增压器连接在一起,中冷器进气管的安装难度较低。
进一步,安装板远离输气管一侧开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围绕通气孔的一周设置。中冷器进气管还包括柔性密封圈,柔性密封圈设置于密封槽内。柔性密封圈围绕通气孔的一周设置,一侧与进气法兰抵靠,另一侧用于与增压器抵靠。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安装板上的密封槽可以为柔性密封圈提供安装位置。由于柔性密封圈可以发生形变,当进气法兰的安装板与增压器连接时,该柔性密封圈的表面可以与安装板的表面以及增压器的表面紧紧贴合在一起。而且,由于柔性密封圈围绕通气孔的一周设置,柔性密封圈可以对通气孔的周边均形成密封,使得增压器排出的气流均可以通过通气孔进入至输气管内,有效避免了气流从安装板与柔性密封圈之间以及增压器与柔性密封圈之间泄露。
进一步,中冷器进气管还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穿设于第一连接孔内。沿第一连接孔的延伸方向,第一支撑件的高度等于第一连接孔的长度。第一支撑件上开设有第一支撑孔,第一连接件穿设于第一支撑孔内。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第一连接件穿设于第一支撑孔正好将进气法兰和增压器连接在一起时,由于第一支撑件的高度等于第一连接孔的长度,第一支撑件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第一连接件继续向靠近安装板的方向运动以压伤安装板,从而可以延长进气法兰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中冷器进气管还包括固定件以及第二连接件。固定件设置于输气管的外部。固定件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件穿设于第二连接孔内,用于与发动机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安装人员将第二连接件穿过固定件的第二连接孔与发动机连接之后,便可以将输气管与发动机固定在一起,有效防止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中冷器进气管从增压器以及中冷器上脱落,提升了中冷器进气管与增压器以及中冷器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固定件包括固定部以及支撑部。固定部与输气管连接。固定部上开设有固定孔。支撑部穿设于固定孔内,支撑部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沿固定孔的延伸方向,支撑部的高度等于固定孔的长度。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第二连接件穿设于第二连接孔正好将固定件和发动机连接在一起时,由于支撑部的高度等于固定孔的长度,支撑部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第二连接件继续向靠近发动机的方向运动以压伤固定部,从而可以延长固定件的使用寿命。
一种车辆,包括增压器、中冷器、发动机以及上述中冷器进气管。其中,中冷器进气管连接于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中冷器与发动机连通。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通过将降噪件设置在输气管的外部,输气管内部流动的气流不会经过降噪件,使得降噪件不会对输气管内部的气流的流动造成阻碍,也就不会对发动机的加速响应造成影响,有效保证了发动机具有充足的进气量,进而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的轴测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的轴测图之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的局部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的局部示意图之二。
其中,100-中冷器进气管;1-输气管;2-降噪件;3-第一抱箍;4-进气法兰;5-第二抱箍;6-第一支撑件;7-柔性密封圈;8-固定件;11-输气通道;12-进气口;13-出气口;14-第一管段;15-第二管段;16-第三管段;21-第一降噪件;22-第二降噪件;41-安装板;61-第一支撑孔;81-固定部;82-支撑部;151-防滑部;411-通气孔;412-第一连接孔;811-固定孔;821-第二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申请,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频率越来越高,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代步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汽车的各项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工业在迅速的发展。汽车生产商们不仅需要考虑车辆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而且还需要注重车辆在使用时的经济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包括发动机、底盘以及车身。可以理解的是,该车辆可以为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油电混合汽车、燃气汽车、甲醇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此处对车辆的具体类型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发动机是车辆的动力装置,能够为车辆在地面上的移动提供动力。可以理解的是,发动机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吸气型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型发动机。
底盘可以支承、安装发动机及车辆的其他各个部件、总成,形成车辆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车辆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
车身可以安装在底盘上,车身的内部形成有车舱,车舱可以供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需要说明的是,当该车辆为客车或者轿车时,其车身一般为整体结构。当该车辆为货车时,其车身一般是由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组成。
当然,当车辆采用涡轮增压型发动机时,车辆还可以包括增压器、中冷器以及连接在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的中冷器进气管。
其中,增压器可以将空气在供入发动机的气缸之前预先压缩,以提高空气密度、增加发动机的进气量。
中冷器一般只有在安装了增压器的车辆上才能看到,因为中冷器实际上是涡轮增压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降低增压后的高温空气的温度。中冷器与发动机连通,中冷器排出的低温高压空气进入至发动机之后,能够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提高发动机的进气量,进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
可以理解的是,按照中冷器中的冷却介质的不同,中冷器一般可以分成水冷式中冷器和风冷时中冷器。
中冷器进气管连接于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其作用在于将增压器中压缩的高温高压空气送入至中冷器中。
由于高压空气在中冷器进气管的内部能够产生噪声,为了降低中冷器进气管内的噪声,相关技术中,中冷器进气管上串联设置有谐振腔。该谐振腔具有特殊的结构,能够有效消除中冷器进气管内的噪声,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但是,相关技术中,由于谐振腔结构串联设置在中冷器进气管上,谐振腔结构会阻碍空气在中冷器进气管内流动,影响发动机加速响应。
基于此,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100的轴测图之一,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进气管100,该中冷器进气管100可以包括输气管1以及降噪件2。
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100的轴测图之二,其中,输气管1内部形成输气通道11,两端分别开设有与输气通道11连通的进气口12以及出气口13。进气口12用于与增压器(图中未示出)的排气口连通,出气口13用于与中冷器(图中未示出)连通。
这样,增压器的排气口排出的气流可以通过进气口12进入至输气管1的输气通道11中,输气通道11中的气流可以通过出气口13进入至中冷器中。
由于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一般还会设置有车辆的其他结构件,中冷器进气管100一般需要设置成弯管才能实现增压器与中冷器的连接。这种情况下,为了方便中冷器进气管100的制作成型,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100的爆炸图,中冷器进气管100可以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管段14、第二管段15以及第三管段16。其中,第一管段14上开设有进气口12,第三管段16上开设有出气口13。
这样,在制作中冷器进气管100时,工作人员可以将中冷器进气管100分成三部分分别来制作,即工作人员可以单独制作第一管段14、第二管段15以及第三管段16。
由于较长的中冷器进气管100被分割成较短的第一管段14、第二管段15以及第三管段16来进行制作,较短的第一管段14、第二管段15以及第三管段16的制作比较方便,从而降低了中冷器进气管100的制作难度。
为了降低中冷器进气管100的制作成本,第一管段14和第二管段15可以采用塑料材料制成,示例性的,第一管段14和第二管段15可以由价格较为便宜的尼龙材料制成。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段14和第二管段15可以制作成硬管,还可以制作成软管,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计。
为了方便第一管段14与第二管段15连接,继续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段14靠近第二管段15的一端具有第一焊接边(图中未示出),第二管段15靠近第一管段14的一端具有第二焊接边(图中未示出),第一焊接边与第二焊接边以焊接的方式连接。
这样一来,第一管段14与第二管段15可以通过第一焊接边以及第二焊接边焊接成一个整体,第一管段14与第二管段15之间连接更加的便捷,且牢固度更高。
为了方便中冷器进气管100与中冷器进行连接,第三管段16可以采用能够发生形变的柔性材料制作。示例性的,第三管段16可以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当第二管段15为硬管、第三管段16为柔性管时,为了方便第二管段15与第三管段16之间连接,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100的局部示意图之一,第二管段15靠近第三管段16(图3)一端的外部具有多个防滑部151,多个防滑部151沿着第二管段15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且防滑部151围绕第二管段15的周向一周设置。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100的局部剖视图,第三管段16靠近第二管段15的一端套设于多个防滑部151(图4)上。中冷器进气管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抱箍3,第一抱箍3套设于第三管段16靠近第二管段15的一端的外部,与第三管段16连接。
这样,第一抱箍3可以使得第三管段16与第二管段15仅仅贴合在一起,实现第三管段16与第二管段15的连接。另外,由于第三管段16套设在第二管段15上的多个防滑部151上,第三管段16与多个防滑部151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使得第三管段16与防滑部151之间的摩擦力更大,进而使得第三管段16不容易从第二管段15上脱落下来,提高了第三管段16与第二管段15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多个防滑部151的形状此处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的,多个防滑部151可以设置为波浪状。
如图1所示,降噪件2设置于输气管1的外部。降噪件2可以用于降低输气管1内部的噪声,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由于降噪件2设置在输气管1的外部,输气管1内部流动的气流不会经过降噪件2,使得降噪件2不会对输气管1内部的气流的流动造成阻碍,也就不会对发动机的加速响应造成影响,有效保证了发动机具有充足的进气量,进而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件2位于输气管1靠近进气口12一端的外部。由于输气通道11中的气流在靠近进气口12处具有更高的压力,输气管1靠近进气口12一端的内部的噪声更大。通过将降噪件2设置在输气管1靠近进气口12一端的外部,可以使得降噪件2能够对输气管1中噪声较大的位置进行降噪,从而可以使得降噪件2对输气管1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件2可以包括第一降噪件21,第一降噪件21为网状。网状的第一降噪件21表面的凸起和凹陷会使声波发生反射、折射、散射,从而可以增加声波的传播路径,使得声波受到更多的阻挡和分散,降低了声波能量的传递,进而减弱了噪声的强度。
第一降噪件21与输气管1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具体设置,示例性的,第一降噪件21可以与输气管1一体制作成型。此时,由于第一降噪件21与输气管1之间不需要额外的连接工具,中冷器进气管100的制作成本较低。
当然,第一降噪件21还可以与输气管1通过连接工具固定连接。这样,第一降噪件21与输气管1之间便于拆卸,方便了第一降噪件21或者输气管1的更换或者维修。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件2还可以包括第二降噪件22,第二降噪件22与第一降噪件21并排设置。第二降噪件22由橡胶制成。由于橡胶材料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输气管1外部设置的橡胶制成的第二降噪件22能够有效阻隔输气管1内部噪声的传播,从而可以减弱噪声。
继续参见图2,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降噪件21以及第二降噪件22的降噪效果,第一降噪件21可以围绕输气管1的周向一周设置,第二降噪件22可以围绕输气管1的周向一周设置。这样,第一降噪件21和第二降噪件22可以对输气管1的周向方向上传播出来的噪声均能够起到减弱作用,进一步提升了第一降噪件21以及第二降噪件22的降噪效果。
第一降噪件21与第二降噪件22的相对位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第一降噪件21位于第二降噪件22靠近进气口12的一侧。
第一降噪件21和第二降噪件22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当输气管1包括第一管段14、第二管段15以及第三管段16时,第一降噪件21可以设置在第一管段14的外部。第二降噪件2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降噪件22设置在第一管段14的外部,另一个第二降噪件22设置在第二管段15的内部。
为了方便输气管1与增压器连接,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冷器进气管100还可以包括进气法兰4以及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出)。进气法兰4安装于输气管1的进气口12处。进气法兰4可以包括安装板41,安装板41上开设有通气孔411,通气孔411与输气通道11连通。安装板41上还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12。第一连接件穿设于第一连接孔412,用于与增压器(图中未示出)连接。
通过设置进气法兰4以及第一连接件,工作人员将第一连接件穿设于安装板41上的第一连接孔412,可以很方便的将输气管1与增压器连接在一起,中冷器进气管100的安装难度较低。
第一连接件与增压器的连接方式此处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的,第一连接件可以是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连接孔412,与增压器螺纹连接。
第一连接孔41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孔4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当安装板4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孔412时,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也设置为两个。
为了方便输气管1与中冷器连接,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管段16远离第二管段15的一端套设于中冷器(图中未示出)的外部。中冷器进气管100还可以包括第二抱箍5,第二抱箍5套设于第三管段16远离第二管段15的一端的外部,以将第三管段16与中冷器固定连接。
这样,在第二抱箍5的作用下,第三管段16能够很便捷的与中冷器连接在一起,且第二抱箍5能够有效防止第三管段16从中冷器上脱落,提高了输气管1与中冷器连接的稳定性。
当第一连接件穿设于第一连接孔412以将进气法兰4和增压器连接在一起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第一连接件压伤进气法兰4的安装板41,继续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冷器进气管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件6,第一支撑件6穿设于第一连接孔412(图2)内。沿第一连接孔412的延伸方向,第一支撑件6的高度等于第一连接孔412的长度。第一支撑件6上开设有第一支撑孔61,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出)穿设于第一支撑孔61内。
这样,当第一连接件穿设于第一支撑孔61正好将进气法兰4和增压器连接在一起时,由于第一支撑件6的高度等于第一连接孔412的长度,第一支撑件6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第一连接件继续向靠近安装板41的方向运动以压伤安装板41,从而可以延长进气法兰4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件6的结构强度高于安装板41的结构强度。这样,当第一连接件与第一支撑件6抵靠时,第一支撑件6才可以避免第一连接件继续向靠近安装板41的方向运动以压伤安装板41。示例性的,安装板41的材质可以选用塑料,第一支撑件6的材质可以选用金属钢。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件6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连接孔412的数量相应设置。示例性的,当第一连接孔412的数量为两个时,第一支撑件6的数量也设置两个,两个第一支撑件6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一连接孔412内。
为了提高进气法兰4与增压器连接处的密封性,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进气管100的局部示意图之二,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41远离输气管1一侧开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围绕通气孔411的一周设置。中冷器进气管100还可以包括柔性密封圈7(图3),柔性密封圈7设置于密封槽内。柔性密封圈7围绕通气孔411的一周设置,一侧与进气法兰4抵靠,另一侧用于与增压器(图中未示出)抵靠。
这样,安装板41上的密封槽可以为柔性密封圈7提供安装位置。由于柔性密封圈7可以发生形变,当进气法兰4的安装板41与增压器连接时,该柔性密封圈7的表面可以与安装板41的表面以及增压器的表面紧紧贴合在一起。而且,由于柔性密封圈7围绕通气孔411的一周设置,柔性密封圈7可以对通气孔411的周边均形成密封,使得增压器排出的气流均可以通过通气孔411进入至输气管1内,有效避免了气流从安装板41与柔性密封圈7之间以及增压器与柔性密封圈7之间泄露。
柔性密封圈7的材质此处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该柔性密封圈7可以发生形变,能够与安装板41以及增压器紧紧贴合即可。示例性的,柔性密封圈7可以选用橡胶材质制成。
为了提高中冷器进气管100与增压器以及中冷器连接的稳定性,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冷器进气管100还可以包括固定件8以及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固定件8设置于输气管1的外部。固定件8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812。第二连接件穿设于第二连接孔812内,用于与发动机(图中未示出)连接。
这样,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以及在输气管1的外部设置固定件8,安装人员将第二连接件穿过固定件8的第二连接孔812与发动机连接之后,便可以将输气管1与发动机固定在一起,有效防止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中冷器进气管100从增压器以及中冷器上脱落,提升了中冷器进气管100与增压器以及中冷器连接的稳定性。
第二连接件与发动机的连接方式此处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的,第二连接件可以是螺栓,第二连接件与发动机螺纹连接。
继续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8可以包括固定部81以及支撑部82,固定部81与输气管1连接。固定部81上开设有固定孔811。支撑部82穿设于固定孔811内,支撑部82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812。沿固定孔811的延伸方向,支撑部82的高度等于固定孔811的长度。
这样,当第二连接件穿设于第二连接孔812正好将固定件8和发动机连接在一起时,由于支撑部82的高度等于固定孔811的长度,支撑部82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第二连接件继续向靠近发动机的方向运动以压伤固定部81,从而可以延长固定件8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82的结构强度高于固定部81的结构强度。这样,当第二连接件正好将固定件8和发动机连接在一起时,支撑部82才可以避免第二连接件继续朝着靠近发动机的方向运动以压伤固定部81。示例性的,固定件8的固定部81可以选用塑料制成,固定件8的支撑部82可以选用金属钢制成。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申请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中冷器进气管,用于连接在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气管,内部形成输气通道,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输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口以及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与所述增压器的排气口连通,所述出气口用于与所述中冷器连通;以及,
降噪件,设置于所述输气管的外部,所述降噪件用于降低所述输气管内部的噪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件位于所述输气管靠近所述进气口一端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件包括:
第一降噪件,所述第一降噪件为网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件还包括:
第二降噪件,与所述第一降噪件并排设置;所述第二降噪件由橡胶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进气管还包括:
进气法兰,安装于所述输气管的进气口处;所述进气法兰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输气通道连通;所述安装板上还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以及,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与所述增压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冷器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输气管一侧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围绕所述通气孔的一周设置;所述中冷器进气管还包括:
柔性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密封槽内;所述柔性密封圈围绕所述通气孔的一周设置,一侧与所述进气法兰抵靠,另一侧用于与所述增压器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冷器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进气管还包括:
第一支撑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内;沿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长度;所述第一支撑件上开设有第一支撑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进气管还包括:
固定件,设置于所述输气管的外部;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以及,
第二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内,用于与发动机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冷器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
固定部,与所述输气管连接;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固定孔;以及,
支撑部,穿设于所述固定孔内,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所述第二连接孔;沿所述固定孔的延伸方向,所述支撑部的高度等于所述固定孔的长度。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增压器、中冷器、发动机以及权利要求1~9
任一项所述的中冷器进气管;其中,所述中冷器进气管连接于所述增压器与所述中冷器之间,
所述中冷器与所述发动机连通。
CN202320942431.4U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中冷器进气管及车辆 Active CN2197546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2431.4U CN219754680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中冷器进气管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2431.4U CN219754680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中冷器进气管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4680U true CN219754680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91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42431.4U Active CN219754680U (zh) 2023-04-23 2023-04-23 一种中冷器进气管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46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9101B (zh) 一种中冷系统及其构成方法
CN102050010B (zh) 后置客车发动机舱强制排风散热结构
CN219754680U (zh) 一种中冷器进气管及车辆
CN213331330U (zh) 一种车用增压发动机进气系统
CN201236757Y (zh) 车辆节能省油装置
CN200999646Y (zh) 发动机排气歧管装置
CN203335189U (zh) 一种增压发动机三元催化器总成
CN202391532U (zh) 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
CN201818350U (zh) 一种歧管式催化转化器
EP1574681A1 (en) Exhaust turbine with down-pipe diffuser
CN201951230U (zh) 后置客车发动机舱强制排风散热结构
CN2858969Y (zh) 一种附件系统布置结构
CN203009121U (zh) 一种乘用车发动机顶置空气滤清器
CN109790775B (zh) 用于机动车的驱动系统以及具有该驱动系统的机动车
CN218816628U (zh) 一种低位架桥车柴油机
CN218862760U (zh) Egr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发动机及车辆
CN106894872A (zh) 车辆/机车发动机尾气排放洪涝防透水排气消声器
CN220076134U (zh) 一种汽车前端组件和汽车
CN212555991U (zh) 一种吸排车吸灰动力油改电装置
CN212642921U (zh) 一种进气消声管结构
CN218906831U (zh) 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的汽车空调
CN220036811U (zh) 一种双涡轮增压发动机进气结构
CN205220796U (zh) 6×2自卸车专用底盘及采用该底盘的柴油自卸车
CN220415549U (zh) 一种涡轮增压进气管及汽车
CN211202155U (zh) 一种发动机气缸盖罩的egr管路集成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