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1230U - 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 - Google Patents

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1230U
CN219751230U CN202321081520.0U CN202321081520U CN219751230U CN 219751230 U CN219751230 U CN 219751230U CN 202321081520 U CN202321081520 U CN 202321081520U CN 219751230 U CN219751230 U CN 2197512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disc
opening disc
state
pu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815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春明
孙明吉
孟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Ruierkang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Ruierkang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Ruierkang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lin Ruierkang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8152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12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12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12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ing Of Containers To The Packaging St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包括:架体、开口盘、凸模、输送机构、凸模推送机构、开口盘推送机构与开口盘支撑机构,输送机构与凸模推送机构分别设置于架体两端,开口盘支撑机构固定于架体中部,对应位于述输送机构与凸模推送机构之间,开口盘为一端开口的盘状结构,开口盘具有设置于输送机构上的第一状态和/或具有设置于开口盘支撑机构上的第二状态,开口盘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倾斜角不同,开口盘推送机构对应位于开口盘支撑机构下方,开口盘推送机构用于提升开口盘并使其由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车削后的凸模豆自动摆盘收纳,保障镜片不被刮伤,方便转后续工序。

Description

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隐形眼镜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
背景技术
隐形眼镜生产中需要将凸模进行收纳操作,在收纳过程中应保证凸模处于直立摆放状态,在凸模直立摆放的前提下,还需要保证凸模摆放稳定,不易散落,节省收纳空间,提高收纳速度;
文献号为CN111113963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隐形眼镜干片提取的设备及方法,通过输送电机、输送带与升降机构实现叠摞收纳操作,但这种叠摞方式效率较低,传送速度慢,若根据本文献所记载的内容,提高输送电机的输送速度来提高效率,又会导致凸模摆放不稳定,容易散落;
文献号为CN21452722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包装袋出料叠摞装置,通过辊轴不断发生往复转动的过程中将包装袋快速拍落至收集板上,实现了自动叠摞的操作,但这种对包装袋拍打式的整理叠摞振动较大,无法应用于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凸模上,而且该文献无法实现传送带的锁止操作,包装袋之间容易发生连带效应,容易出现下落过快导致包装袋掉落,对于稳定要求较高的隐形眼镜凸模并不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以解决以上的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包括:架体、开口盘、凸模、输送机构、凸模推送机构、开口盘推送机构与开口盘支撑机构,所述输送机构与凸模推送机构分别设置于架体两端,所述开口盘支撑机构固定于架体中部,对应位于述输送机构与凸模推送机构之间,所述开口盘为一端开口的盘状结构,所述开口盘具有设置于输送机构上的第一状态和/或具有设置于开口盘支撑机构上的第二状态,所述开口盘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倾斜角不同,所述开口盘推送机构对应位于开口盘支撑机构下方,所述开口盘推送机构用于提升开口盘并使其由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
优选地,所述第一状态的开口盘与水平面相平行,所述第二状态的开口盘沿水平面向远离开口的一端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滑道、重力压辊、用于对开口盘施加滑动阻力的一对挡辊与防止开口盘翻转的一对挡板,所述一对挡板均弯折设置,所述滑道固定于架体两内侧壁之间,所述第一状态的开口盘设置于滑道上,所述重力压辊设置于滑道的一端,用于推动开口盘沿滑道运动,所述一对挡板与一对挡辊均对称铰接于架体靠近滑道的两内侧壁上,所述开口盘左右两侧壁的前后两端均向外延伸设置,进而第一状态的开口盘的前后两端可分别与一对挡辊和一对挡板抵接。
优选地,所述滑道靠近开口盘推送机构的一端开槽设置,用于开口盘推送机构推送开口盘,所述滑道上的开口盘可设置在一对挡板与一对挡辊之间的第一位置,还可设置在对应位于开口盘推送机构上方的第二位置。
优选地,所述凸模推送机构包括承载板,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气缸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气缸,所述承载板固定连接于架体上,对应位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开口端的一侧,所述承载板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相平行,所述承载板靠近第一气缸的一端并排开设有一定数量的定位孔,所述第二气缸的推动端固定连接有数量与定位孔相匹配的用于穿过定位孔的柱体,所述凸模可套接于柱体的顶端,所述凸模的外径大于定位孔的直径,进而所述凸模还可跨设于承载板的定位孔上,所述第一气缸的推动端固定连接有推板,用于将凸模推动至第二位置的开口盘上。
优选地,所述开口盘推送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三气缸和托举组件,所述托举组件固定于第三气缸的推动端上,所述托举组件包括靠近滑道设置的托举块与靠近凸模推送机构设置的托举叉体,所述托举块的顶端开设有用于托举开口盘的第一凹槽,所述开口盘的后侧壁向下延伸有与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起,所述托举叉体的一端开设有用于托举开口盘的圆弧凹槽,所述开口盘的底部对称设有两个圆弧凸起,所述托举叉体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上的两个圆弧凸起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圆弧凹槽呈半封闭开设,进而托举叉体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抵接时可限制滑道上的全部开口盘沿滑道的运动,所述第二位置的开口盘上的第一凸起与托举块上的第一凹槽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三气缸的推动端可推动托举组件,进而所述托举叉体推动第二位置的开口盘,使第二位置的开口盘绕其后端支点转动至第一凸起与托举块上的第一凹槽相抵接,所述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抵接时托举组件推动开口盘由转动转变为竖直运动,所述托举块还可用于限制滑道上的全部开口盘沿滑道的运动,所述第二位置不存在开口盘时,第一位置的开口盘滑动至第二位置。
优选地,所述开口盘支撑机构包括一定数量的定位块与一定数量的活动挡块,所述定位块与架体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开槽设置,所述定位块的开槽处与开口盘的四角抵接,进而用于限制开口盘的位置,所述活动挡块铰接于架体上,且活动挡块单向锁死设置,所述开口盘的左右两侧壁向外延伸有一定数量的第二凸起,所述活动挡块与第二凸起可在一个方向上抵接并相对固定,在另一个方向上抵接并可相对转动,进而使开口盘通过并架设于活动挡块上。
优选地,所述开口盘左右两侧壁的中部还设有顶升组件,所述顶升组件包括连接座与顶升销,所述顶升销固定连接于连接座的顶部,所述连接座的底部开设有与顶升销相匹配的顶销孔,所述第一状态的开口盘上的连接座与滑道抵接,所述第二状态的开口盘上的连接座与水平面相平行,所述开口盘的后侧壁上还设有与第一凸起相匹配的顶升凹槽,所述第二状态的开口盘可通过顶升销与顶销孔的配合和/或第一凸起与顶升凹槽的配合堆叠设置。
优选地,所述开口盘的后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夹持操作的夹持孔与用于平衡堆叠开口盘之间气压的通风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车削后的凸模豆自动摆盘收纳,保障镜片不被刮伤,方便转后续工序;
2.本实用新型开口盘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倾斜角不同,处于第一状态的开口盘其与滑道之间的角度恰好满足从滑道上不下落的要求,通过重力压辊控制开口盘的滑落,控制更为精准,第二状态的开口盘通过自身结构的配合自行实现在开口盘支撑机构上堆叠存放,在保证稳定堆叠存放的同时降低了结构复杂度;连接座的结构一方面为第一状态的开口盘提供阻力,防止其从滑道快速下落,另一方面为开口盘的堆叠提供稳固支撑,提高了结构应用效率;
3.本实用新型第一状态的开口盘在保证不从滑道上滑落的前提下,开口盘端面与水平面平行,进而凸模推送机构可以平滑地将凸模推送至开口盘上,防止因受角度因素影响导致凸模掉落甚至损坏,第二状态倾斜的开口盘可以将凸模滑落至其远离开口的一端,进而进一步防止凸模掉落;
4.本实用新型一对挡板对开口盘的反向力总是向着将开口盘扶正至滑道内的方向施加,从而保证第一位置的开口盘不会发生倾覆、翻转,一对挡辊与开口盘的前端抵接,一对挡辊总是向着阻碍开口盘向下滑动的固定方向对开口盘施加作用力,有效控制了开口盘的下落过程,防止因下落过快出现误差,对装置本身及装置工作流程产生影响;
5.本实用新型半封闭开设的圆弧凹槽一方面阻止了开口盘沿滑道的继续滑动,另一方面圆弧状的凸起与凹槽结构单独接触时,二者之间主要发生相对转动,从而达到本实施例中托举叉体用于推动开口盘转动的效果,托举块完成上一开口盘的推送工作后下落回原位置,此时第二位置不存在开口盘,第一位置的开口盘滑动至第二位置,循环进行开口盘自动摆盘、上架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6为图5中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开口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开口盘的后视图;
图11为开口盘的俯视剖视图;
图12为开口盘的侧视剖视图;
图中:1-架体,2-开口盘,201-第一凸起,202-圆弧凸起,203-第二凸起,204-顶升凹槽,205-夹持孔,206-通风窝,3-凸模,4-滑道,5-重力压辊,6-挡辊,7-挡板,8-承载板,801-定位孔,9-第一气缸,901-推板,10-第二气缸,1001-柱体,11-第三气缸,12-托举组件,13-托举块,1301-第一凹槽,14-托举叉体,1401-圆弧凹槽,15-定位块,16-活动挡块,17-连接座,1701-顶升销,1702-顶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包括:架体1、开口盘2、凸模3、输送机构、凸模推送机构、开口盘推送机构与开口盘支撑机构,输送机构与凸模推送机构分别设置于架体1两端,开口盘支撑机构固定于架体1中部,对应位于述输送机构与凸模推送机构之间,开口盘2为一端开口的盘状结构,开口盘2具有设置于输送机构上的第一状态和/或具有设置于开口盘支撑机构上的第二状态,开口盘2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倾斜角不同,处于第一状态的开口盘2其与输送机构上设有的滑道4之间的角度恰好满足从滑道4上不下落的要求,通过输送机构上设有的重力压辊5控制开口盘2的滑落,控制更为精准,开口盘推送机构对应位于开口盘支撑机构下方,开口盘推送机构用于提升开口盘并使其由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开口盘推送机构一方面可以将开口盘从输送机构提升至开口盘支撑机构,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开口盘2的倾角,使其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状态的开口盘2与水平面相平行,第二状态的开口盘2沿水平面向远离开口的一端倾斜设置,第一状态的开口盘2在保证不从滑道4上滑落的前提下,开口盘2端面与水平面平行,进而凸模推送机构可以平滑地将凸模3推送至开口盘2上,防止因受角度因素影响导致凸模3掉落甚至损坏,第二状态倾斜的开口盘2可以将凸模3滑落至其远离开口的一端,进而进一步防止凸模3掉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机构包括滑道4、重力压辊5、用于对开口盘施加滑动阻力的一对挡辊6与防止开口盘翻转的一对挡板7,一对挡板7均弯折设置,滑道4固定于架体1两内侧壁之间,第一状态的开口盘2设置于滑道4上,重力压辊5设置于滑道4的一端,用于推动开口盘2沿滑道4运动,一对挡板7与一对挡辊6均对称铰接于架体1靠近滑道4的两内侧壁上,开口盘2左右两侧壁的前后两端均向外延伸设置,进而第一状态的开口盘2的前后两端可分别与一对挡辊6和一对挡板7抵接,一对挡板7与开口盘2的后端相抵接,且挡板7弯折设置,当处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2被开口盘推送机构推动旋转时,弯折设置的一对挡板7可以根据第一位置开口盘2发生的任一方向,任意大小的倾斜产生反向力,一对挡板7对开口盘2的反向力总是向着将开口盘2扶正至滑道4内的方向施加,从而保证第一位置的开口盘2不会发生倾覆、翻转,一对挡辊6与开口盘2的前端抵接,一对挡辊6总是向着阻碍开口盘2向下滑动的固定方向对开口盘2施加作用力,有效控制了开口盘2的下落过程,防止因下落过快出现误差,对装置本身及装置工作流程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道4靠近开口盘2推送机构的一端开槽设置,用于开口盘推送机构推送开口盘2,滑道上的开口盘2可设置在一对挡板7与一对挡辊6之间的第一位置,还可设置在对应位于开口盘推送机构上方的第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模推送机构包括承载板8,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气缸9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气缸10,承载板8固定连接于架体1上,对应位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2开口端的一侧,承载板8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2相平行,承载板8靠近第一气缸9的一端并排开设有一定数量的定位孔801,第二气缸10的推动端固定连接有数量与定位孔801相匹配的用于穿过定位孔801的柱体1001,凸模3可套接于柱体1001的顶端,凸模3的外径大于定位孔801的直径,进而凸模3还可跨设于承载板8的定位孔801上,第一气缸9的推动端固定连接有推板901,用于将凸模3推动至第二位置的开口盘2上,第二气缸10首先将柱体1001穿过定位孔801推动出去,凸模3被机械臂依次上料至每个柱体1001上,减少了机械臂的位置记忆点,提高了工作效率,凸模3上料完毕后第二气缸10带动柱体1001收回,此时由于凸模3的外径大于定位孔801的直径,进而凸模3被留在承载板8上,第一气缸9通过推板901推动凸模3,一方面可以将凸模3推动至开口盘2上,另一方面承载板8上单排放置的凸模3统一受到推动作用,推板901可以将凸模3推齐,提高了凸模3收纳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盘推送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三气缸11和托举组件12,第三气缸11固定于架体上,托举组件12固定于第三气缸11的推动端上,托举组件12包括靠近滑道4设置的托举块13与靠近凸模推送机构设置的托举叉体14,托举块13的顶端开设有用于托举开口盘2的第一凹槽1301,开口盘2的后侧壁向下延伸有与第一凹槽1301相配合的第一凸起201,托举叉体14的一端开设有用于托举开口盘2的圆弧凹槽1401,开口盘2的底部对称设有两个圆弧凸起202,托举叉体14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2上的两个圆弧凸起202相抵接,第一凸起201与第一凹槽1301的配合用于推动提升开口盘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圆弧凹槽1401呈半封闭开设,进而托举叉体14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2抵接时可限制滑道4上的全部开口盘2沿滑道4的运动,第二位置的开口盘2上的第一凸起201与托举块13上的第一凹槽1301之间具有一定距离,第三气缸11的推动端可推动托举组件12,进而托举叉体14推动第二位置的开口盘2,使第二位置的开口盘2绕其后端支点转动至第一凸起201与托举块12上的第一凹槽1301相抵接,第一凸起201与第一凹槽1301抵接时托举组件12推动开口盘2由转动转变为竖直运动,托举块13还可用于限制滑道4上的全部开口盘2沿滑道4的运动,第二位置不存在开口盘2时,第一位置的开口盘2滑动至第二位置,半封闭开设的圆弧凹槽1401一方面阻止了开口盘2沿滑道4的继续滑动,另一方面圆弧状的凸起与凹槽结构单独接触时,二者之间主要发生相对转动,从而达到本实施例中托举叉体14用于推动开口盘2转动的效果,托举叉体14将开口盘2翻转至其第一凸起201与托举块的第一凹槽1301相接触,此时托举叉体14与托举块13共同推送开口盘2由转动变为竖直运动,进而放置于开口盘支撑机构上,第一位置的开口盘2被向上提升推送的过程中,托举块13逐渐替代开口盘2对滑道4上的后续开口盘2起到限制运动作用,托举块13完成上一开口盘2的推送工作后下落回原位置,此时第二位置不存在开口盘2,第一位置的开口盘2滑动至第二位置,循环进行开口盘2自动摆盘、上架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盘支撑机构包括一定数量的定位块15与一定数量的活动挡块16,定位块15与架体1固定连接,定位块15开槽设置,定位块15的开槽处与开口盘2的四角抵接,进而用于限制开口盘2的位置,活动挡块16铰接于架体1上,且活动挡块16单向锁死设置,开口盘2的左右两侧壁向外延伸有一定数量的第二凸起203,活动挡块16与第二凸起203可在一个方向上抵接并相对固定,在另一个方向上抵接并可相对转动,进而使开口盘2通过并架设于活动挡块16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盘2左右两侧壁的中部还设有顶升组件,顶升组件包括连接座17与顶升销1701,顶升销1701固定连接于连接座17的顶部,连接座17的底部开设有与顶升销1701相匹配的顶销孔1702,第一状态的开口盘2上的连接座17与滑道4抵接,第二状态的开口盘上的连接座17与水平面相平行,开口盘2的后侧壁上还设有与第一凸起201相匹配的顶升凹槽204,第二状态的开口盘2可通过顶升销1701与顶销孔1702的配合和/或第一凸起201与顶升凹槽204的配合堆叠设置,第二状态的开口盘2通过自身结构的配合自行实现在开口盘支撑机构上堆叠存放,在保证稳定堆叠存放的同时降低了结构复杂度,连接座17的结构一方面为第一状态的开口盘2提供阻力,防止其从滑道4快速下落,另一方面为开口盘2的堆叠提供稳固支撑,提高了结构应用效率,顶升销1701与顶销孔1702的配合和/或第一凸起201与顶升凹槽204的配合实现双保险功能,防止开口盘2堆叠时发生掉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盘2的后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夹持操作的夹持孔205与用于平衡堆叠开口盘2之间气压的通风窝206,提高了开口盘2的可操作性,并且防止相互堆叠的开口盘2因大气压力的问题相互紧密贴合,影响操作。

Claims (10)

1.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开口盘、凸模、输送机构、凸模推送机构、开口盘推送机构与开口盘支撑机构,所述输送机构与凸模推送机构分别设置于架体两端,所述开口盘支撑机构固定于架体中部,对应位于述输送机构与凸模推送机构之间,所述开口盘为一端开口的盘状结构,所述开口盘具有设置于输送机构上的第一状态和/或具有设置于开口盘支撑机构上的第二状态,所述开口盘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倾斜角不同,所述开口盘推送机构对应位于开口盘支撑机构下方,所述开口盘推送机构用于提升开口盘并使其由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状态的开口盘与水平面相平行,所述第二状态的开口盘沿水平面向远离开口的一端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滑道、重力压辊、用于对开口盘施加滑动阻力的一对挡辊与防止开口盘翻转的一对挡板,所述一对挡板均弯折设置,所述滑道固定于架体两内侧壁之间,所述第一状态的开口盘设置于滑道上,所述重力压辊设置于滑道的一端,用于推动开口盘沿滑道运动,所述一对挡板与一对挡辊均对称铰接于架体靠近滑道的两内侧壁上,所述开口盘左右两侧壁的前后两端均向外延伸设置,进而第一状态的开口盘的前后两端可分别与一对挡辊和一对挡板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靠近开口盘推送机构的一端开槽设置,用于开口盘推送机构推送开口盘,所述滑道上的开口盘可设置在一对挡板与一对挡辊之间的第一位置,还可设置在对应位于开口盘推送机构上方的第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推送机构包括承载板,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气缸和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气缸,所述承载板固定连接于架体上,对应位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开口端的一侧,所述承载板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相平行,所述承载板靠近第一气缸的一端并排开设有一定数量的定位孔,所述第二气缸的推动端固定连接有数量与定位孔相匹配的用于穿过定位孔的柱体,所述凸模可套接于柱体的顶端,所述凸模的外径大于定位孔的直径,进而所述凸模还可跨设于承载板的定位孔上,所述第一气缸的推动端固定连接有推板,用于将凸模推动至第二位置的开口盘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盘推送机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三气缸和托举组件,所述托举组件固定于第三气缸的推动端上,所述托举组件包括靠近滑道设置的托举块与靠近凸模推送机构设置的托举叉体,所述托举块的顶端开设有用于托举开口盘的第一凹槽,所述开口盘的后侧壁向下延伸有与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起,所述托举叉体的一端开设有用于托举开口盘的圆弧凹槽,所述开口盘的底部对称设有两个圆弧凸起,所述托举叉体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上的两个圆弧凸起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凹槽呈半封闭开设,进而托举叉体与第二位置的开口盘抵接时可限制滑道上的全部开口盘沿滑道的运动,所述第二位置的开口盘上的第一凸起与托举块上的第一凹槽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三气缸的推动端可推动托举组件,进而所述托举叉体推动第二位置的开口盘,使第二位置的开口盘绕其后端支点转动至第一凸起与托举块上的第一凹槽相抵接,所述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抵接时托举组件推动开口盘由转动转变为竖直运动,所述托举块还可用于限制滑道上的全部开口盘沿滑道的运动,所述第二位置不存在开口盘时,第一位置的开口盘滑动至第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盘支撑机构包括一定数量的定位块与一定数量的活动挡块,所述定位块与架体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开槽设置,所述定位块的开槽处与开口盘的四角抵接,进而用于限制开口盘的位置,所述活动挡块铰接于架体上,且活动挡块单向锁死设置,所述开口盘的左右两侧壁向外延伸有一定数量的第二凸起,所述活动挡块与第二凸起可在一个方向上抵接并相对固定,在另一个方向上抵接并可相对转动,进而使开口盘通过并架设于活动挡块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盘左右两侧壁的中部还设有顶升组件,所述顶升组件包括连接座与顶升销,所述顶升销固定连接于连接座的顶部,所述连接座的底部开设有与顶升销相匹配的顶销孔,所述第一状态的开口盘上的连接座与滑道抵接,所述第二状态的开口盘上的连接座与水平面相平行,所述开口盘的后侧壁上还设有与第一凸起相匹配的顶升凹槽,所述第二状态的开口盘可通过顶升销与顶销孔的配合和/或第一凸起与顶升凹槽的配合堆叠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盘的后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夹持操作的夹持孔与用于平衡堆叠开口盘之间气压的通风窝。
CN202321081520.0U 2023-05-08 2023-05-08 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 Active CN2197512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1520.0U CN219751230U (zh) 2023-05-08 2023-05-08 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1520.0U CN219751230U (zh) 2023-05-08 2023-05-08 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1230U true CN219751230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3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81520.0U Active CN219751230U (zh) 2023-05-08 2023-05-08 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12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751230U (zh) 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
CN116281215A (zh) 自动开口盘摆盘机构
CN112173696B (zh) 一种板材堆放运输装置及堆放运输方法
CN218085676U (zh) 用于电池盒存储的料架
CN220265153U (zh) 一种自动分类识别的堆垛机
CN219949698U (zh) 带压缩整形的推出器
CN114261667A (zh) 一种便于对货物夹紧固定的中型货架
CN208790258U (zh) 一种送料装置
CN112978016A (zh) 可移动式堆叠货架
CN219235087U (zh) 一种锂电池储能装置用夹持装置
CN112173199A (zh) 一种纸质包装盒自动合盖装置
CN219438557U (zh) 一种可移动密集档案柜
CN213771146U (zh) 一种防倾斜的液压千斤顶
CN218370529U (zh) 一种阀座生产用夹持输送装置
CN110040349B (zh) 一种翻盖缓冲式盖合垃圾桶
CN217457844U (zh) 一种滤棒盘翻转复位装置
JP2714524B2 (ja) 箱詰装置
CN211915286U (zh) 一种带分片结构的置料架
CN220942923U (zh) 一种冲床接料装置
CN214866762U (zh) 一种冲压件生产用定位机构
CN219949336U (zh) 一种用于物流仓储的货架
CN217746993U (zh) 催化剂自动倒桶设备
CN218388518U (zh) 一种素子插入机构
CN216470699U (zh) 一种升降式料盘分料装置
CN214934079U (zh) 一种码垛机用瓦楞纸存储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