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49937U - 底盘减震机构、底盘装置及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底盘减震机构、底盘装置及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49937U
CN219749937U CN202321268912.8U CN202321268912U CN219749937U CN 219749937 U CN219749937 U CN 219749937U CN 202321268912 U CN202321268912 U CN 202321268912U CN 219749937 U CN219749937 U CN 2197499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unit
chassis
mounting seat
low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6891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兵
章夏夏
周华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Heavy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Heavy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Heavy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Heavy Machiner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6891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499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499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499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业机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底盘减震机构、底盘装置及作业机械。该底盘减震机构,包括:导向单元,其一端与下车架连接,另一端与上车安装座连接,导向单元能够沿其长度方向伸缩运动,以对上车安装座的运动进行导向,导向单元内设有安装槽;减震单元,减震单元设于安装槽内,用以通过缓冲导向单元的伸缩运动进而缓冲下车架传递给上车安装座的震动;吸能单元,吸能单元设置在下车架与上车安装座之间,用于吸收下车架向上车安装座传递的震动冲击的能量,通过减震单元可以缓冲路面传递过来的震动冲击,减小振幅,吸能单元可以快速吸收震动冲击的能量,可以减少传递到上车部分的震动冲击,降低驾驶疲劳感,提升驾驶舒适度和体验感。

Description

底盘减震机构、底盘装置及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盘减震机构、底盘装置及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作业机械的驾驶舒适性一直是核心指标之一。以挖掘机为例,目前不论是行走过程还是原地作业,驾驶室的震动都比较大,容易造成驾驶员工作疲劳,给驾驶员带来了较差的体验感。
现有技术中挖掘机的主要隔震措施为采用驾驶室座椅隔震,其他部件之间均为刚性连接,没有减震环节;尤其是路面震动激励可以直接传递到挖掘机上车平台,上车与下车之间缺少减震措施,减震效果差,导致驾驶疲劳,体验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盘减震机构、底盘装置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作业机械中上车与下车之间缺少减震措施,减震效果差,导致驾驶疲劳,体验感较差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盘减震机构,包括:
导向单元,所述导向单元一端与下车架连接,另一端与上车安装座连接,所述导向单元能够沿其长度方向伸缩运动,以对所述上车安装座的运动进行导向,所述导向单元内设有安装槽;
减震单元,所述减震单元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用以通过缓冲所述导向单元的伸缩运动进而缓冲所述下车架传递给所述上车安装座的震动;
吸能单元,所述吸能单元设置在所述下车架与所述上车安装座之间,用于吸收所述下车架向所述上车安装座传递的震动冲击的能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减震机构,所述导向单元包括:
导向柱安装座,所述导向柱安装座固定在所述下车架上;
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固定在所述上车安装座上;
导向柱本体,所述导向柱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导向柱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柱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套滑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减震机构,所述安装槽包括:
第一沉槽,所述第一沉槽设置在所述导向柱安装座的靠近所述导向套的一端;
第二沉槽,所述第二沉槽设置在所述导向套的靠近所述导向柱安装座的一端,且所述第二沉槽与所述第一沉槽相对设置;其中,
所述减震单元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槽内,所述减震单元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沉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减震机构,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导向套内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密封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减震机构,所述导向套的内侧壁设有槽体,所述导向套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槽体连通,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向所述槽体内注射润滑油脂。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减震机构,包括:多个导向单元、多个所述减震单元和多个所述吸能单元,多个所述导向单元绕所述下车架的中心孔沿周向设置,多个所述减震单元和多个所述吸能单元绕所述下车架的中心孔沿周向交替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减震机构,所述减震单元包括减震弹簧,和/或,所述吸能单元包括阻尼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减震机构,所述减震单元包括第一减震阻尼器,和/或,所述吸能单元包括第二减震阻尼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底盘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底盘减震机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作业机械,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底盘减震机构或底盘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减震机构,利用导向单元对上车安装座的运动进行导向,取消了上车安装座与下车架的刚性连接;并在导向单元通过安装槽设置减震单元,在下车架与上车安装座之间设置吸能单元,在上车安装座发生震动时,通过减震单元可以缓冲路面传递过来的震动冲击,减小振幅,吸能单元可以快速吸收震动冲击的能量,通过吸能单元和减震单元的共同作用,可以减少传递到上车部分的震动冲击,降低驾驶疲劳感,提升驾驶舒适度和体验感。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装置,避免了传统刚性底盘不具有减震的缺点,通过自带的底盘减震机构吸收了路面传递过来的绝大部分震动激励,改善了底盘上方部件的震动舒适性。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作业机械,由于包括了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的底盘减震机构或底盘装置,因此,具有如上同样的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减震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减震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减震机构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减震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导向单元;2:减震单元;3:吸能单元;4:下车架;5:上车安装座;6:导向柱安装座;61:第一沉槽;7:导向套;71:第二沉槽;8:导向柱本体;9:密封圈;10:槽体;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底盘减震机构。该底盘减震机构包括:导向单元1、减震单元2和吸能单元3。
其中,导向单元1一端与下车架4连接,另一端与上车安装座5连接,导向单元1能够沿其长度方向伸缩运动,以对上车安装座5的运动进行导向,导向单元1内设有安装槽;减震单元2设于安装槽内,用以通过缓冲导向单元1的伸缩运动进而缓冲下车架4传递给上车安装座5的震动;吸能单元3设置在下车架4与上车安装座5之间,用于吸收下车架4向上车安装座5传递的震动冲击的能量。
具体来说,下车架4采用X架形式,导向单元1的底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下车架4的上表面上;上车安装座5上开设有导向孔,导向单元1的顶端与上车安装座5上的导向孔相配合,导向单元1的顶端设有螺栓孔,导向单元1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在上车安装座5的下表面。导向单元1竖直设置,通过导向单元1沿其自身长度方向的伸缩运动,从而对上车安装座5的运动进行导向,也即上车安装座5可沿导向单元1在竖直方向进行滑动。
在上车安装座5发生震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在导向单元1的安装槽内设置减震单元2,利用其对导向单元1伸缩运动的缓冲进而对下车架4传递给上车安装座5的震动提供缓冲;另一方面通过在下车架4与上车安装座5之间设置吸能单元3,从而吸收下车架4向上车安装座5传递的震动冲击的能量。通过减震单元2可以缓冲路面传递过来的震动冲击,减小振幅,吸能单元3可以快速吸收震动冲击的能量,通过吸能单元3和减震单元2的共同作用,可以减少传递到上车部分的震动冲击。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单元2和吸能单元3具有可更换性,可根据不同的作业情况选用不同的刚度特性。减震单元2和吸能单元3以材料划分可采用弹簧、橡胶、气垫或隔振基座等,以结构划分可采用阻尼器,阻尼器又可以采用充气式阻尼器或液压式阻尼器,采用单筒式活塞结构或双筒式活塞结构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减震机构,利用导向单元1对上车安装座5的运动进行导向,取消了上车安装座5与下车架4的刚性连接;并在导向单元1通过安装槽设置减震单元2,在下车架4与上车安装座5之间设置吸能单元3,在上车安装座5发生震动时,通过减震单元2可以缓冲路面传递过来的震动冲击,减小振幅,吸能单元3可以快速吸收震动冲击的能量,通过吸能单元3和减震单元2的共同作用,可以减少传递到上车部分的震动冲击,降低驾驶疲劳感,提升驾驶舒适度和体验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向单元1包括:导向柱安装座6、导向套7和导向柱本体8。其中,导向柱安装座6固定在下车架4上;导向套7固定在上车安装座5上;导向柱本体8的一端与导向柱安装座6固定连接,导向柱本体8的另一端与导向套7滑动连接。具体来说,导向柱安装座6通过与X架通过焊接连接,导向柱安装座6开设有内螺纹孔;导向柱本体8底部设有螺柱,导向柱本体8与导向柱安装座6通过螺纹连接;上车安装座5上开设有导向孔,导向套7与上车安装座5上的导向孔相配合,导向套7底端设有螺栓孔,导向套7通过螺栓固定在上车安装座5的下表面;导向套7中部开设有通孔,通过该通孔与导向柱本体8相配合,导向柱本体8对上车安装座5的运动起导向作用,上车安装座5可沿导向柱本体8在导向套7中的滑动方向进行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槽包括:第一沉槽61和第二沉槽71。其中,第一沉槽61设置在导向柱安装座6的靠近导向套7的一端;第二沉槽71设置在导向套7的靠近导向柱安装座6的一端,且第二沉槽71与第一沉槽61相对设置。减震单元2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沉槽61内,减震单元2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沉槽71内。具体来说,第一沉槽61向下开设,第二沉槽71向上开设,二者位置相对,第一沉槽61和第二沉槽71用来安装减震单元2,第一沉槽61与减震单元2的底部配合,第二沉槽71与减震单元2的顶部配合,减震单元2相当于连接在第一沉槽61与第二沉槽71之间,发挥其减震作用。进一步地,第一沉槽61和第二沉槽71的位置可以与导向柱本体8同轴开设也可以与导向柱本体8错位开设,其主要作用为安装减震单元2,通过减震单元2缓冲震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底盘减震机构还包括:密封圈9,导向套7内设有密封槽,密封圈9设置在密封槽内。利用密封圈9可以防止外部灰尘进入到导向套7内,起到防尘保护的作用。优选地,密封圈9可采用隔振橡胶圈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向套7的内侧壁设有槽体10,导向套7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11,第一通孔11与槽体10连通,用于通过第一通孔11向槽体10内注射润滑油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上车安装座5开设与第一通孔11连通的第二通孔12,导向套7安装过程中需将第一通孔11与上车安装座5上的第二通孔12相对应,以便通过该第二通孔12和第一通孔11向导向套7内壁上的槽体10内加注润滑油脂,以减少导柱套与导向柱本体8之间的摩擦损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底盘减震机构包括:多个导向单元1、多个减震单元2和多个吸能单元3,多个导向单元1绕下车架4的中心孔沿周向设置,多个减震单元2和多个吸能单元3绕下车架4的中心孔沿周向交替设置。如图3所示,多个减震单元2和多个吸能单元3绕着下车架4的中心孔依次交替设置,优选地,减震单元2和吸能单元3分别设置四个。应当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减震单元2和吸能单元3可以设置其他数量,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减震单元2包括减震弹簧,和/或,吸能单元3包括阻尼器。根据实际情况,减震单元2和吸能单元3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以满足减震单元2具有减震功能、吸能单元3具有吸能功能为准;而减震单元2和吸能单元3也可以采用具有减震和吸能双重功能的减震阻尼器,也即减震单元2包括第一减震阻尼器,和/或,吸能单元3包括第二减震阻尼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底盘装置。该底盘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底盘减震机构。具体来说,底盘装置包括下车架4、上述实施例中的底盘减震机构和上车安装座5等,底盘减震机构连接在下车架4与上车安装座5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底盘装置,避免了传统刚性底盘不具有减震的缺点,通过自带的底盘减震机构吸收了路面传递过来的绝大部分震动激励,改善了底盘上方部件的震动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一种作业机械,该作业机械可以是挖掘机、起重机、掘进机、泵车或消防车等。该作业机械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的底盘减震机构或底盘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作业机械,由于包括了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的底盘减震机构或底盘装置,因此,具有如上同样的优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底盘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向单元,所述导向单元一端与下车架连接,另一端与上车安装座连接,所述导向单元能够沿其长度方向伸缩运动,以对所述上车安装座的运动进行导向,所述导向单元内设有安装槽;
减震单元,所述减震单元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用以通过缓冲所述导向单元的伸缩运动进而缓冲所述下车架传递给所述上车安装座的震动;
吸能单元,所述吸能单元设置在所述下车架与所述上车安装座之间,用于吸收所述下车架向所述上车安装座传递的震动冲击的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单元包括:
导向柱安装座,所述导向柱安装座固定在所述下车架上;
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固定在所述上车安装座上;
导向柱本体,所述导向柱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导向柱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柱本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套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包括:
第一沉槽,所述第一沉槽设置在所述导向柱安装座的靠近所述导向套的一端;
第二沉槽,所述第二沉槽设置在所述导向套的靠近所述导向柱安装座的一端,且所述第二沉槽与所述第一沉槽相对设置;其中,
所述减震单元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槽内,所述减震单元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沉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导向套内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密封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的内侧壁设有槽体,所述导向套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槽体连通,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向所述槽体内注射润滑油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导向单元、多个所述减震单元和多个所述吸能单元,多个所述导向单元绕所述下车架的中心孔沿周向设置,多个所述减震单元和多个所述吸能单元绕所述下车架的中心孔沿周向交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单元包括减震弹簧,和/或,所述吸能单元包括阻尼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单元包括第一减震阻尼器,和/或,所述吸能单元包括第二减震阻尼器。
9.一种底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减震机构。
10.一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底盘减震机构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盘装置。
CN202321268912.8U 2023-05-24 2023-05-24 底盘减震机构、底盘装置及作业机械 Active CN2197499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8912.8U CN219749937U (zh) 2023-05-24 2023-05-24 底盘减震机构、底盘装置及作业机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8912.8U CN219749937U (zh) 2023-05-24 2023-05-24 底盘减震机构、底盘装置及作业机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49937U true CN219749937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7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68912.8U Active CN219749937U (zh) 2023-05-24 2023-05-24 底盘减震机构、底盘装置及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499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585595Y2 (ja) ブルドーザのオペレータキャビンの支持装置
KR20090070241A (ko) 건설장비 캐빈 마운팅구조
CN201604704U (zh) 一种汽车全浮后悬置装置
JPH0124673B2 (zh)
CN102514634A (zh) 汽车驾驶室后悬置组件及装置
CN206503872U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
CN105351433A (zh) 汽车减震器
CN219749937U (zh) 底盘减震机构、底盘装置及作业机械
CN208980123U (zh) 电梯减震轿厢
CN203427567U (zh) 用于工程车辆的悬架减振结构
CN203715020U (zh) 一种电梯双轿顶轮减震装置
CN208233201U (zh) 一种履带车辆摆臂式支重机构
CN202955172U (zh) 减震器
JP4573756B2 (ja) 車両の防振装置
US6467581B2 (en) Operator's cab for mobile machines
CN201172433Y (zh) 翻转驾驶室悬置筒式支撑减振装置
CN212243594U (zh) 一种防砸驾驶室
KR20100059564A (ko) 차량의 캡 서스펜션
CN216185551U (zh) 一种带缓冲功能的驾驶室升降导向装置
CN213899721U (zh) 一种用于卡车车顶休息舱的减震装置
CN106542009A (zh) 全浮式商用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CN215207958U (zh) 一种电梯弹性悬挂装置
CN205059766U (zh) 全浮式商用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CN211525426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减震装置
CN104015633A (zh) 叉车座椅安装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