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9066U - 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9066U
CN219739066U CN202321531184.5U CN202321531184U CN219739066U CN 219739066 U CN219739066 U CN 219739066U CN 202321531184 U CN202321531184 U CN 202321531184U CN 219739066 U CN219739066 U CN 2197390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plate
management component
thermal management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311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凯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311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90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90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90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热管理部件包括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和分隔板,分隔板层叠设于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其中,分隔板多次弯折形成起伏结构;分隔板与第一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分隔板与第二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本申请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通过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和分隔板形成三明治式的热管理部件,分隔板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能够流通换热介质,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率,提升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电池散热的好坏是影响新能源电池的电池寿命、续航里程等功效的重要指标。在一些方案中,采用热管理部件夹持在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对电池进行散热,热管理部件的结构设计与改进是关系电池散热效果的重要因素。现有的热管理部件存在散热效果需要提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热管理部件存在散热效果需要提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一种热管理部件,包括:
第一换热板;
第二换热板;
分隔板,层叠设于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
其中,分隔板多次弯折形成起伏结构;分隔板与第一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分隔板与第二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造型简洁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一方面便于与邻近的电池单体共同装配成电池,另一方面便于均匀地接收邻近的电池单体传递的应力以及散发的热量,有利于提升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造型复杂的分隔板用于与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能够有利于减少换热介质的流动阻力,提高散热效率。通过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和分隔板形成三明治式的热管理部件,分隔板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能够流通换热介质,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率,提升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远离分隔板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远离分隔板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换热板远离分隔板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远离分隔板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与邻近的电池单体的接触面积,提升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使得热管理部件的外型简洁规整,便于夹持在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减少应力集中问题的发生,且减少热管理部件的整体的厚度,有利于电池单体的装配数量增加,有利于相应的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提升;此外还有利于简化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的造型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板具有靠近第一换热板的第一表面以及靠近第二换热板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的部分向第二换热板一侧凹陷形成多个凹槽;第二表面与凹槽对应的部分向第二换热板一侧凸起形成多个凸条;相邻两个凸条之间具有间隙;第一换热板覆盖多个凹槽以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第二换热板覆盖多个间隙以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分隔板与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夹设形成的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使得分隔板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能够流通换热介质,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率,减少换热介质的流动阻力,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靠近分隔板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靠近分隔板的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为平面;第一表面上除去多个凹槽之外的区域为平面且与第一换热板贴合;和/或,第二表面在多个凸条的顶部形成平面以与第二换热板贴合。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分隔板与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之间的设置,增大分隔板分别与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结合的牢固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靠近分隔板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靠近分隔板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凹槽的底面为平面且与凸条的顶面平行设置。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凹槽的底面为平面且与凸条的顶面平行设置,简化凹槽与凸条的制程。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冲压的工艺使得第一表面内凹为凹槽,且第二表面外凸为凸条,其中,凹槽的底面为平面且与凸条的顶面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板的厚度范围是0.2mm-30mm。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分隔板的厚度较小,以使得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厚度较小,增加了电池的总体能量密度。且分隔板的厚度较小使得填充于第一换热流道的换热介质和填充于第二换热流道的换热介质之间的热阻减小,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部件包括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多个第一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延伸至第二边缘;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边缘。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延伸至第二边缘,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边缘,增加可供换热介质流通的空间,使得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和/或多个第二换热流道沿着第一边缘指向第二边缘的方向均可实现对于电池单体的换热,提升了热管理部件的散热均衡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向第二边缘蜿蜒延伸;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向所述第二边缘蜿蜒延伸。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和多个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向第二边缘蜿蜒延伸,增加了第一换热流道和/或第二换热流道的换热路径,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互平行;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和多个第二换热流道均包括垂直于第一边缘的平直段。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提供第一换热流道/第二换热流道的蜿蜒延伸的一种具体方案,以增加第一换热流道/第二换热流道的换热路径,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换热流道呈轴对称分布,和/或,多个第二换热流道呈轴对称分布。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呈轴对称分布的第一换热流道和/或第二换热流道的设置,增加了第一换热流道和/或第二换热流道的设计的规整性,便于排布较多数量的第一换热流道和/或第二换热流道。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
如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热管理部件;
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电池单体;
其中,热管理部件设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之间。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提供包含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热管理部件的电池,可以有效地提升电池的整体的散热效果,减小电池因散热不佳导致的整体性能下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安全系数,扩大电池的应用领域;还可以由于热管理部件的厚度较薄,增加电池内电池单体的装配数量,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第二方面提供的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提供包含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用电装置,有利于提升用电装置的散热效果、安全系数等性能指标,有利于提升用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提供的热管理部件中分隔板沿一方向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分隔板沿另一方向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热管理部件、200-电池单体、300-换热液、400-电池、500-电动汽车、10-第一换热板、20-第二换热板、30-分隔板、41-第一换热流道、42-第二换热流道、31-第一表面、32-第二表面、311-凹槽、321-凸条、322-间隙、101-第一边缘、102-第二边缘、311a-平直部、311b-弯折部、501-控制器、502-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一些方案中,热管理部件采用铝型材挤出工艺制得,型材中间空腔作为换热介质流道,受挤出工艺限制,只能做出直的换热介质流道,难以按照电池单体实际得温升情况在温度高的区域增加该局部区域换热液流量,因此换热效果较差;且热管理部件受挤出工艺限制,厚度通常较厚,降低了电池包的总体能量密度,且较厚的壁厚增加了电池单体与换热介质之间的热阻,降低了散热效果。在一些方案中,热管理部件采用两片板材冲压出换热介质流道,将冲压后的两片板材散热片胶粘或焊接得到一个热管理部件,由于两层冲压热管理部件与电池单体接触的表面不是一整个平面,导致挤压电池单体受力不均,降低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且两层冲压热管理部件与电池单体接触面积小,导致电池单体的有效散热面积小,散热效果差,未接触散热部位与接触散热部位的温差大。
因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改进的热管理部件,通过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和分隔板形成三明治式的热管理部件,分隔板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能够流通换热介质,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的散热效率,提升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本申请公开的热管理部件可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领域,还可用于其他领域,例如钠离子二次电池领域,根据需要具体设置。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图2,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部件100,包括第一换热板10、第二换热板20和分隔板30。分隔板30层叠设于第一换热板10和第二换热板20之间。其中,分隔板30多次弯折形成起伏结构。分隔板30与第一换热板10夹设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分隔板30与第二换热板20夹设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热管理部件100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的散热,是保证新能源电池的电池寿命、续航里程等功效的重要部件,其散热功效的改进是其技术革新的重要方向。第一换热板10用于与电池单体接触,以将电池单体通过接触传递的热量传递给换热介质。第二换热板20用于与另一个电池单体接触,以将该电池单体通过接触传递的热量传递给换热介质。分隔板30用于与第一换热板10以及第二换热板20夹设形成供换热介质流通的换热介质流道。分隔板30层叠设于第一换热板10和第二换热板20之间,与第一换热板10以及第二换热板20夹设形成热管理部件100,热管理部件100的厚度以及热管理部件100的换热介质流道的结构设计等均对于热管理部件100的换热效果有重要影响。分隔板30多次弯折形成起伏结构,用于与第一换热板10以及第二换热板20夹设形成供换热介质流通的换热介质流道。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板30通过冲压工艺形成起伏结构,可以理解,能够使得分隔板30多次弯折形成起伏结构的工艺均可。第一换热流道41主要用于接收电池单体通过第一换热板10传递而来的热量,并通过相应的传出机制将热量传递出去。可以理解,第一换热流道41还可以接收靠近第二换热板20的电池单体通过第二换热板20传递而来的热量。第二换热流道42主要用于接收电池单体通过第二换热板20传递而来的热量,并通过相应的传出机制将热量传递出去。可以理解,第二换热流道42还可以接收靠近第一换热板10的电池单体通过第一换热板10传递而来的热量。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造型简洁的第一换热板10和第二换热板20一方面便于与邻近的电池单体共同装配成电池,另一方面便于均匀地接收邻近的电池单体传递的应力以及散发的热量,有利于提升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造型复杂的分隔板30用于与第一换热板10和第二换热板20夹设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和第二换热流道42,能够有利于减少换热介质的流动阻力,提高散热效率。通过第一换热板10、第二换热板20和分隔板30形成三明治式的热管理部件100,分隔板30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能够流通换热介质,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100的散热效率,提升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第一换热板1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2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表示第一换热板10与邻近的电池单体接触的表面。“第二换热板2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表示第二换热板20与邻近的电池单体接触的表面。“第一换热板1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2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均为平面”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第一换热板10和第二换热板20与邻近的电池单体的接触面积,提升热管理部件100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使得热管理部件100的外型简洁,便于夹持在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此外还有利于简化第一换热板10和第二换热板20的造型工艺。“第一换热板1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2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进一步使得热管理部件100的外型规整,便于减少热管理部件100的整体的厚度,有利于因热管理部件100的厚度的降低使得电池单体的装配数量增加,有利于相应的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提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2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且与相邻的电池单体的外壳的表面也平行,以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热管理部件100与电池单体装配的贴合程度。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换热板1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20远离分隔板30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第一换热板10和第二换热板20与邻近的电池单体的接触面积,提升热管理部件100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使得热管理部件100的外型简洁规整,便于夹持在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减少应力集中问题的发生,且减少热管理部件100的整体的厚度,有利于电池单体的装配数量增加,有利于相应的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提升;此外还有利于简化第一换热板10和第二换热板20的造型工艺。
请参阅图3,图3是图1提供的热管理部件中分隔板沿一方向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分隔板30具有靠近第一换热板10的第一表面31以及靠近第二换热板20的第二表面32。第一表面31的部分向第二换热板20一侧凹陷形成多个凹槽311。第二表面32与凹槽311对应的部分向第二换热板20一侧凸起形成多个凸条321。相邻两个凸条321之间具有间隙322。结合参见图1-图3,第一换热板10覆盖多个凹槽311以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第二换热板20覆盖多个间隙322以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凹槽311用于被第一换热板10覆盖以形成第一换热流道41。沿着第一换热板10、分隔板30、第二换热板20的层叠方向,第二表面32与凹槽311对应的部分形成凸条321。凹槽311与凸条321的设置,表示第二表面32随第一表面31的变化而变化。间隙322相对于相邻的两个凸条321形成凹陷,用于被第二换热板20覆盖以形成第二换热流道42。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凹槽311的设置(例如凹槽311的形状、宽度、数量以及分布的疏密)可根据与热管理部件100相邻的电池单体的过流温升情况调整,形成各区域换热流量的差异,以确保热量更高的区域获得更多的换热流量。可以理解,多个凸条321的设置随多个凹槽311的设置规律而变化。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分隔板30与第一换热板10和第二换热板20夹设形成的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和第二换热流道42,使得分隔板30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均能够流通换热介质,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100的散热效率,减少换热介质的流动阻力,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图3,第一换热板10靠近分隔板30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20靠近分隔板30的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为平面。第一表面31上除去多个凹槽311之外的区域为平面且与第一换热板10贴合。第二表面32在多个凸条321的顶部形成平面以与第二换热板20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0靠近分隔板30的表面为平面,第二换热板20靠近分隔板30的表面为曲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0靠近分隔板30的表面为曲面,第二换热板20靠近分隔板30的表面为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0靠近分隔板30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20靠近分隔板30的表面均为平面。第一表面31上除去多个凹槽311之外的区域为平面,便于增大与第一换热板10贴合的区域,便于增大与第一换热板10的结合的牢固程度。第二表面32在多个凸条321的顶部形成平面以与第二换热板20贴合,便于增大与第二换热板20的结合的牢固程度。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分隔板30与第一换热板10、第二换热板20之间的设置,增大分隔板30分别与第一换热板10、第二换热板20结合的牢固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第一换热板10靠近分隔板30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20靠近分隔板30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凹槽311的底面为平面且与凸条321的顶面平行设置。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凹槽311的底面为平面且与凸条321的顶面平行设置,简化凹槽311与凸条321的制程。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冲压的工艺使得第一表面31内凹为凹槽311,且第二表面32外凸为凸条321,其中,凹槽311的底面为平面且与凸条321的顶面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3,分隔板30的厚度范围是0.2mm-30mm。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分隔板30的厚度较小,以使得相应的热管理部件100的厚度较小,增加了电池的总体能量密度。且分隔板30的厚度较小使得填充于第一换热流道41的换热介质和填充于第二换热流道42的换热介质之间的热阻减小,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请参见图4,图4是图1提供的热管理部件的分隔板沿另一方向的测试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热管理部件100包括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101和第二边缘102。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101延伸至第二边缘102;和/或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101延伸至第二边缘102。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101延伸至第二边缘102,和/或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101延伸至第二边缘102,增加可供换热介质流通的空间,使得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和/或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沿着第一边缘101指向第二边缘102的方向实现对于电池单体的换热,提升了热管理部件100的散热均衡程度。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流道42的延伸方式参见图4所示的第一换热流道41的延伸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图4,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101向第二边缘102蜿蜒延伸;和/或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101向第二边缘102蜿蜒延伸。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蜿蜒延伸表示沿着第一边缘101指向第二边缘102的方向,第一换热流道41和/或第二换热流道42曲折延伸。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101向第二边缘102蜿蜒延伸,和/或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中的至少一者从第一边缘101向第二边缘102蜿蜒延伸,增加了第一换热流道41和/或第二换热流道42的换热路径,有利于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100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4,第一边缘101和第二边缘102相互平行。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和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均包括垂直于第一边缘101的平直段。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边缘101和第二边缘102相互平行,使得热管理部件100沿着第一边缘101指向第二边缘102的方向的外型规整,便于与电池单体共同装配形成电池。平直段垂直于第一边缘10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流道41和/或第二换热流道42可以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平直段,多个依次连接的平直段蜿蜒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流道41和/或第二换热流道42还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平直段以及连接任意相邻两个平直段的弯折段;弯折段沿着第一边缘101指向第二边缘102的方向设置于平直段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段可以为V型、弧型或者U型,根据需要具体设置。结合图4和图1-图3,可以参考图4中第一表面31上的凹槽311的蜿蜒延伸,理解第一换热流道41和/或第二换热流道42的蜿蜒延伸,具体地,凹槽311包括平直部311a和弯折部311b,弯折部311b的两侧均连接有平直部311a,其中,弯折部311b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的延伸方向与平直部311a的延伸方向平行,第一段连接第二段和一个平直部311a,第三段连接第二段和另一个平直部311a。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提供第一换热流道41/第二换热流道42的蜿蜒延伸的一种具体方案,以增加第一换热流道41/第二换热流道42的换热路径,提升相应的热管理部件100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图4,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呈轴对称分布,和/或,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呈轴对称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可以在整个的第一表面31上呈轴对称分布。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呈轴对称分布的轴线可以同时通过第一边缘101的中点以及第二边缘102的中点。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可以在整个的第二表面32上呈轴对称分布。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呈轴对称分布的轴线可以同时通过第一边缘101的中点以及第二边缘102的中点。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呈轴对称分布的第一换热流道41和/或第二换热流道42的设置,增加了第一换热流道41和/或第二换热流道42的设计的规整性,便于排布较多数量的第一换热流道41和/或第二换热流道42。
请参见图5,图5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方面,结合参见图1和图5,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400,包括如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热管理部件100和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电池单体200。热管理部件100设于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之间。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400包括电池箱体和多个位于电池箱体内的电池单体200。电池400中,多个电池单体200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200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200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200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电池箱体内;当然,电池400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200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电池箱体内。电池40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该电池400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用于实现多个电池单体200之间的电连接。其中,每个电池单体200可以为二次电池或一次电池;还可以是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根据需要具体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400还包括填充于多个第一换热流道41内以及多个第二换热流道42内的换热液300。换热液300可以是任何可实现散热效果的流体介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液300的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其他介质,根据需要具体设置。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提供包含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热管理部件100的电池400,可以有效地提升电池400的整体的散热效果,减小电池400因散热不佳导致的整体性能下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进一步提升电池400的安全系数,扩大电池400的应用领域;还可以由于热管理部件100的厚度较薄,增加电池400内电池单体200的装配数量,提升电池400的能量密度。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第三方面,参见图6,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第二方面提供的电池400,电池400用于提供电能。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用电装置可以为手机、电脑、电动摩托、电动汽车500等。本申请的实施例以电动汽车500为例进行说明。电动汽车500的内部设置有电池400,电池400可以设置在电动汽车500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400设置在电动汽车500的底部。电池400可以用于为电动汽车500供电,例如,电池400可以作为电动汽车500的操作电源。电动汽车5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501和马达502,控制器501用来控制电池400为马达502供电,例如,用于电动汽车500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400不仅可以作为电动汽车500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电动汽车500的驱动电源,为电动汽车500提供驱动动力。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提供包含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400的用电装置,有利于提升用电装置的散热效果、安全系数等性能指标,有利于提升用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板;
第二换热板;
分隔板,设于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之间;
其中,所述分隔板多次弯折形成起伏结构;所述分隔板与所述第一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一换热流道;所述分隔板与所述第二换热板夹设形成多个第二换热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远离所述分隔板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换热板远离所述分隔板的表面均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具有靠近所述第一换热板的第一表面以及靠近所述第二换热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部分向所述第二换热板一侧凹陷形成多个凹槽;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凹槽对应的部分向所述第二换热板一侧凸起形成多个凸条;相邻两个所述凸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换热板覆盖多个所述凹槽以形成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板覆盖多个所述间隙以形成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靠近所述分隔板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换热板靠近所述分隔板的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为平面;
所述第一表面上除所述凹槽之外的区域为平面且与所述第一换热板贴合;和/或,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凸条的顶部形成平面以与所述第二换热板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靠近所述分隔板的表面和所述第二换热板靠近所述分隔板的表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所述凹槽的底面为平面且与所述凸条的顶面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的厚度范围是0.2mm-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部件包括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边缘;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向所述第二边缘蜿蜒延伸;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第一边缘向所述第二边缘蜿蜒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相互平行;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均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一边缘的平直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理部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呈轴对称分布,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呈轴对称分布。
1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部件;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热管理部件设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
12.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CN202321531184.5U 2023-06-15 2023-06-15 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Active CN2197390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31184.5U CN219739066U (zh) 2023-06-15 2023-06-15 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31184.5U CN219739066U (zh) 2023-06-15 2023-06-15 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9066U true CN219739066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27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31184.5U Active CN219739066U (zh) 2023-06-15 2023-06-15 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90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63214B1 (en) Battery module
EP2523249B1 (en) Mid-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having improved cooling efficiency
US9768428B2 (en) Strip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battery module for an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such a module
KR101259757B1 (ko) 우수한 냉각 효율성과 콤팩트한 구조의 전지모듈 및 중대형 전지팩
KR101205181B1 (ko) 신규한 구조의 냉각부재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EP2479835B1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a temperature sensor installed thereon, and medium or large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CN102422458A (zh) 电池组
KR20110030225A (ko) 신규한 구조의 방열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및 중대형 전지팩
KR20120016590A (ko) 콤팩트한 구조와 우수한 방열 특성의 전지모듈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중대형 전지팩
CN213483828U (zh) 一种液冷板、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CN115769415A (zh) 一种电芯模组液冷结构及应用其的电池包
CN219739066U (zh) 一种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KR20140037452A (ko) 전지모듈
CN210182507U (zh) 一种集成液冷式动力电池模组
CN219180619U (zh) 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EP4273996A1 (en)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same
CN217134482U (zh) 一种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209282256U (zh) 一种软包电芯分块式散热板及模组
CN220934223U (zh) 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20914360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20934224U (zh) 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9801019U (zh) 冷却和加热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19642919U (zh) 电池包
CN218414767U (zh) 一种锂电池u型高效液冷组件及锂电池模组
CN220821813U (zh) 电芯block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