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25962U - 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25962U
CN219725962U CN202321198004.6U CN202321198004U CN219725962U CN 219725962 U CN219725962 U CN 219725962U CN 202321198004 U CN202321198004 U CN 202321198004U CN 219725962 U CN219725962 U CN 2197259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front suspension
suspension assembly
shaft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980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贺松
刘芳芳
梁凌涛
孔凡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omo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omo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omo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omo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980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259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259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259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该工装包括底板、至少两个前桥支撑装置及至少两个连杆支撑装置,至少两个所述前桥支撑装置间隔设置,所述连杆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柱和第一支撑块组件,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底板相连,所述第一支撑块组件与所述支撑柱活动连接,以能够相对所述底板的高度可调。通过本申请能够解决目前不同车型的多连杆结构前悬总成的分装工装不能通用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对多连杆结构的前悬总成而言,不同车型的上述前悬总成在装配时,连杆的姿态各不相同。用于对上述前悬总成进行分装的工装不能通用。
针对每款车型的上述前悬总成,均需要使用一套专用的分装工装。然而,多套专用的分装工装,不仅会提高汽车生产的成本,还占用装配车间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能够解决目前不同车型的多连杆结构前悬总成的分装工装不能通用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包括:
底板;
至少两个前桥支撑装置,至少两个所述前桥支撑装置呈一列间隔设置且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及
至少两个连杆支撑装置,至少两个所述连杆支撑装置呈一列间隔设置,所述连杆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柱和第一支撑块组件,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底板相连,所述第一支撑块组件与所述支撑柱活动连接,以能够相对所述底板的高度可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连杆支撑装置的第一支撑块组件与支撑柱活动连接,使第一支撑块组件可相对于底板的高度可调,能够实现调节与连杆支撑装置对应的连杆的姿态,从而适用于不同车型中前悬总成的连杆的装配。可见,通过本方案可以解决目前不同车型的多连杆结构前悬总成的分装工装不能通用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另一端设有安装孔;
所述第一支撑块组件包括:
第一支撑块;
第一轴,所述第一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块的底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孔轴配合且可沿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上下移动;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分别与所述支撑柱和所述第一轴相连,以限制所述第一轴沿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上下移动的自由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限位件与支撑柱以及支撑柱的安装孔中第一轴的连接,可以有效限制第一轴沿安装孔的轴线上下移动的自由度,实现第一支撑块相对于底板上下移动预设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轴为圆柱形;所述安装孔为圆孔;
所述支撑柱的外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孔的限位缺口;所述限位缺口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缺口和竖直设置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缺口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限位件包括手柄,所述手柄的一端穿过所述限位缺口与所述第一轴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包括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限位缺口,以及穿过限位缺口与第一轴连接的手柄,可以迅速调整第一支撑块的高度,具体而言,可以在沿竖直方向提升手柄至第二缺口的上端时,通过沿水平方向转动手柄,使手柄迅速放置在第一缺口,从而在实现对手柄准确定位的同时迅速调整第一支撑块的高度。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缺口还包括第一弧形缺口,所述第一弧形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缺口的第二端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端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缺口的第二端下方形成第一弧形缺口,可以在手柄沿水平方向转动一定角度后落入该第一弧形缺口中,稳定地将手柄卡接在第一缺口,避免因为振动、误触碰等原因导致手柄从第一缺口滑落至第二缺口。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缺口还包括第二弧形缺口,所述第二弧形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缺口的下端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缺口的下端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缺口的下端形成第二弧形缺口,可以使手柄在从第二缺口的上端向下端滑动时,紧密贴合在支撑柱的第二弧形缺口,实现手柄的准确定位。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块的顶部远离所述前桥支撑装置的一侧设有斜面,所述斜面朝向所述底板倾斜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支撑块的顶部设置斜面,该斜面可以紧密贴合呈向下倾斜的连杆的杆壁,实现对连杆的稳定支撑和准确定位。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块与所述第一轴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支撑块与第一轴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不同前悬总成的连杆的分装姿态,灵活更换与连杆相适配的第一支撑块,从而实现连杆的高效定位。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杆支撑装置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底座;
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底座铰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柱与底座铰接,可以在不使用连杆支撑装置时,将连杆支撑装置水平放置,节省空间占用。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杆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撑块组件;
所述第二支撑块组件包括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二支撑块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下方,且一端与所述支撑柱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支撑块的下方设置第二支撑块组件,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支撑块实现对下连杆的支撑定位。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实现方式,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一端以可沿所述支撑柱的轴线上下移动的方式与所述支撑柱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支撑块的一端以可沿支撑柱的轴线上下移动的方式与支撑柱连接,可以实现前悬总成下连杆姿态的调节,从而适用于不同车型中前悬总成的下连杆的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连杆支撑装置的第一支撑块组件与支撑柱分离的示意图;
图3是一种前悬总成安装在图1前悬总成分装工装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另一种前悬总成安装在图1前悬总成分装工装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的说明如下:
00—前悬总成;01—前梁;02—连杆;03—制动盘;
1—底板;
2—前桥支撑装置;
3—连杆支撑装置;
31—支撑柱;311—安装孔;312—限位缺口;3121—第一缺口;3122—第二缺口;3123—第一弧形缺口;3124—第二弧形缺口;
32—第一支撑块组件;321—第一支撑块;3211—斜面;322—第一轴;323—手柄;
33—底座;
341—第二支撑块;
4—转向支撑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尽地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文本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
在相关技术中,参见图3和图4,多连杆结构的前悬总成00包括前梁01、连接在前梁01两端的制动盘03以及连接在前梁01外圆周的至少两个连杆02等零部件。不同车型的上述前悬总成00在装配时,连杆02的姿态各不相同。用于对上述前悬总成00进行分装的工装不能通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下面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悬总成分装工装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照图1、图3和图4,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种前悬总成安装在图1前悬总成分装工装上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另一种前悬总成安装在图1前悬总成分装工装上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包括底板1、至少两个前桥支撑装置2以及至少两个连杆支撑装置3。
至少两个前桥支撑装置2间隔设置且一端与底板1相连。
至少两个连杆支撑装置3间隔设置,连杆支撑装置3包括支撑柱31和第一支撑块组件32,支撑柱31与底板1相连,第一支撑块组件32与支撑柱31活动连接,以能够相对底板1的高度可调。
其中,前桥支撑装置2用于将前悬总成00稳定的放置于底板1的上方。前桥支撑装置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如图3和图4所示,两个前桥支撑装置2可以分别对前悬总成00的前梁01两端进行支撑,或者,也可以分别对前梁01两端的制动盘03进行支撑。当然,在通过两个前桥支撑装置2支撑前梁01的两端或前梁01两端的制动盘03的基础上,也可以在该两个前桥支撑装置2之间增设一个或一个以上支撑前梁01的前桥支撑装置2,以提高支撑前悬总成00的稳定性。前桥支撑装置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可以呈一列排列,也可以呈多列排列。每个前桥支撑装置2的一端均与底板1连接,另一端设有承接前梁01的两端或者前梁01两端的制动盘03的承接结构,该承接结构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例如可以采用承接块顶部设置弧形凹槽的结构形式等。
可以理解的是,连杆支撑装置3位于前桥支撑装置2的一侧且支撑柱31与底板1相连,连杆支撑装置3的数量与连杆02的数量相对应,例如连杆02为两个、三个或四个时,相应的,连杆支撑装置3的数量也为两个、三个或四个。连杆支撑装置3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可以呈一列排列,也可以呈多列排列。如图3和图4所示,连杆02为两个且呈一列排列,连杆支撑装置3的数量亦为两个且呈一列排列。本方案中连杆支撑装置3的第一支撑块组件32与支撑柱31活动连接,第一支撑块组件32可相对于底板1上下移动预设距离,如此可以通过上下移动连杆支撑装置3的第一支撑块组件32,调节其与底板1的距离即高度,从而调整连杆02的姿态,使连杆02在与车身连接时呈如图3中向下倾斜、图4中水平等状态。其中,第一支撑块组件32与支撑柱31活动连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块组件32与支撑柱31可以采用类似棘轮、棘爪的连接形式,具体而言,支撑柱31的外圆周可以设置沿支撑柱31轴向分布的多列卡接齿;第一支撑块组件32包括支撑块和与支撑块连接的套筒,套筒的内壁沿套筒轴向开设与卡接齿适配的多列卡槽或卡接孔;通过上下移动套筒,使卡槽或卡接孔与不同高度位置处的卡接齿相卡接,即可实现第一支撑块组件32相对底板1的高度可调。
此外,前悬总成分装工装还可以包括转向支撑装置4,转向支撑装置4用于对前悬总成00的转向节等结构进行支撑。如图3和图4所示,转向支撑装置4可以设置在前桥支撑装置2的一侧并且位于两个连杆支撑装置3之间。转向支撑装置4的结构与前桥支撑装置2类似,在此不进行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通过将连杆支撑装置3的第一支撑块组件32与支撑柱31活动连接,使第一支撑块组件32可相对于底板1的高度可调,能够实现调节与连杆支撑装置3对应的连杆02的姿态,从而适用于不同车型中前悬总成00的连杆02的装配。可见,通过本方案可以解决目前不同车型的多连杆结构前悬总成的分装工装不能通用的问题。
参见图2,图2是图1中连杆支撑装置的第一支撑块组件与支撑柱分离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柱31的一端与底板1相连,另一端设有安装孔311。
第一支撑块组件32包括第一支撑块321、第一轴322和限位件。第一轴322的一端与第一支撑块321的底面相连,另一端与安装孔311孔轴配合且可沿安装孔311的轴线上下移动;限位件分别与支撑柱31和第一轴322相连,以限制第一轴322沿安装孔311的轴线上下移动的自由度。
其中,支撑柱31作为前悬总成分装工装的主体结构,其远离底板1的一端设置安装孔311;第一支撑块321的第一轴322伸入该安装孔311中,可沿安装孔311的轴线上下移动。本申请实施例对安装孔311、第一轴32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安装孔311可以为圆孔、椭圆孔、多边形孔(例如方孔)等,第一轴322的外轮廓与安装孔311相适配,即相应的可以为圆孔、椭圆孔、多边形孔(例如方孔)等。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件用于限制第一轴322沿安装孔311的轴线上下移动的自由度,其自身结构以及与支撑柱31和第一轴322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轴322上设有垂直于其轴线的通孔,支撑柱31上设有沿其轴线分布的至少两个通孔,限位件采用连接销并且可以通过与第一轴322和支撑柱31上的通孔插接的方式连接。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柱31上设有沿其轴线分布的至少两个螺纹孔,限位件采用紧定螺钉并且可以通过与支撑柱31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的方式压紧第一轴322,实现第一轴322的高度调节及定位。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限位件与支撑柱31以及支撑柱31的安装孔311中第一轴322的连接,可以有效限制第一轴322沿安装孔311的轴线上下移动的自由度,实现第一支撑块321相对于底板1上下移动预设距离。
参见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轴322为圆柱形;安装孔311为圆孔。
支撑柱31的外壁开设有连通安装孔311的限位缺口312;限位缺口312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缺口3121和竖直设置的第二缺口3122;第二缺口3122的上端与第一缺口3121的第一端连通。
限位件包括手柄323,手柄323的一端穿过限位缺口312与第一轴322相连。
其中,由于第一轴322相对于支撑柱31转动,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轴322设置为圆柱形,将安装孔311设置为圆孔。
需要说明的是,手柄323一端穿过限位缺口312与第一轴322相连,竖直设置的第二缺口3122可以有效限制手柄323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自由度,并且一端与第二缺口3122连通的第一缺口3121则可以为手柄323提供放置空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包括第一缺口3121和第二缺口3122的限位缺口312,以及穿过限位缺口312与第一轴322连接的手柄323,可以迅速调整第一支撑块321的高度,具体而言,可以在沿竖直方向提升手柄323至第二缺口3122的上端时,通过沿水平方向转动手柄323,使手柄323迅速放置在第一缺口3121,从而在实现对手柄323准确定位的同时迅速调整第一支撑块321的高度。
参见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缺口312还包括第一弧形缺口3123,第一弧形缺口3123设置在第一缺口3121的第二端的下方且与第二端连通。
其中,第一弧形缺口3123的曲率半径与手柄323的外轮廓相适配。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缺口3121的第二端下方形成第一弧形缺口3123,可以在手柄323沿水平方向转动一定角度后落入该第一弧形缺口3123中,稳定地将手柄323卡接在第一缺口3121,避免因为振动、误触碰等原因导致手柄323从第一缺口3121滑落至第二缺口3122。
参见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缺口312还包括第二弧形缺口3124,第二弧形缺口3124设置在第二缺口3122的下端的下方且与第二缺口3122的下端连通。
其中,第二弧形缺口3124的曲率半径与手柄323的外轮廓相适配。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缺口3122的下端形成第二弧形缺口3124,可以使手柄323在从第二缺口3122的上端向下端滑动时,紧密贴合在支撑柱31的第二弧形缺口3124,实现手柄323的准确定位。
参见图2和图3,由于仅通过棱边支撑连杆02的支撑块,其棱边易受磨损而影响连杆02的定位精度,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321的顶部远离前桥支撑装置2的一侧设有斜面3211,斜面3211朝向底板1倾斜设置。
其中,斜面3211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支撑块321的顶部设置斜面3211,该斜面3211可以紧密贴合呈向下倾斜的连杆02的杆壁,实现对连杆02的稳定支撑和准确定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321与第一轴322可拆卸连接。
其中,第一支撑块321与第一轴322可以采用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多种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块321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不同第一支撑块321顶部的斜面3211的倾斜角度各不相同,例如可以为5°、15°、20°等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支撑块321与第一轴322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不同前悬总成00的连杆02的分装姿态,灵活更换与连杆02相适配的第一支撑块321,从而实现连杆02的快速定位。
参见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杆支撑装置3还包括固定设置在底板1上的底座33;支撑柱31的一端与底座33铰接。
其中,支撑柱31与底座33铰接的方式可以采用如图2中所示的枢轴连接,可以采用球铰连接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柱31与底座33铰接,可以在不使用连杆支撑装置3时,将连杆支撑装置3水平放置,节省空间占用。
参见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杆支撑装置3还包括第二支撑块组件。
第二支撑块组件包括第二支撑块341,第二支撑块341水平设置在第一支撑块321的下方,且一端与支撑柱31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悬总成00即包括上连杆(即连杆02),又包括下连杆(未图示)时,除了通过第一支撑块组件32对上连杆(连杆02)进行支撑定位外,还可以通过第二支撑块组件对下连杆进行支撑定位。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支撑块321的下方设置第二支撑块组件,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支撑块341实现对下连杆的支撑定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块341的一端以可沿支撑柱31的轴线上下移动的方式与支撑柱31相连。
其中,第二支撑块341与支撑柱31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支撑柱31的外壁设置至少两个沿支撑柱31轴向分布的连接孔;第二支撑块341的一端加工外螺纹,第二支撑块341的一端穿过该连接孔,通过螺母与螺纹连接实现方式第二支撑块341与支撑柱31的可拆卸连接。第二支撑块341的一端穿设不同连接孔,即可实现第二支撑块341沿支撑柱31的轴线上下移动。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在支撑柱31的外壁设置沿支撑柱31轴向延伸的条形通孔;第二支撑块341的一端加工外螺纹,第二支撑块341的一端穿过该条形通孔,通过螺母与螺纹连接实现方式第二支撑块341与支撑柱31的可拆卸连接。松开螺母与第二支撑块341一端外螺纹的连接,即可沿支撑柱31的轴线在该条形通孔中上下移动第二支撑块341。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支撑块341的一端以可沿支撑柱31的轴线上下移动的方式与支撑柱31连接,可以实现前悬总成00下连杆姿态的调节,从而适用于不同车型中前悬总成00的下连杆的装配。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内容,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1);
至少两个前桥支撑装置(2),至少两个所述前桥支撑装置(2)间隔设置且一端与所述底板(1)相连;及
至少两个连杆支撑装置(3),至少两个所述连杆支撑装置(3)间隔设置,所述连杆支撑装置(3)包括支撑柱(31)和第一支撑块组件(32),所述支撑柱(31)与所述底板(1)相连,所述第一支撑块组件(32)与所述支撑柱(31)活动连接,以能够相对所述底板(1)的高度可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31)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相连,另一端设有安装孔(311);
所述第一支撑块组件(32)包括:
第一支撑块(321);
第一轴(322),所述第一轴(3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块(32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311)孔轴配合且可沿所述安装孔(311)的轴线上下移动;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分别与所述支撑柱(31)和所述第一轴(322)相连,以限制所述第一轴(322)沿所述安装孔(311)的轴线上下移动的自由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322)为圆柱形;所述安装孔(311)为圆孔;
所述支撑柱(31)的外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孔(311)的限位缺口(312);所述限位缺口(312)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缺口(3121)和竖直设置的第二缺口(3122);所述第二缺口(312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缺口(3121)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限位件包括手柄(323),所述手柄(323)的一端穿过所述限位缺口(312)与所述第一轴(322)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缺口(312)还包括第一弧形缺口(3123),所述第一弧形缺口(3123)设置在所述第一缺口(3121)的第二端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端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缺口(312)还包括第二弧形缺口(3124),所述第二弧形缺口(3124)设置在所述第二缺口(3122)的下端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缺口(3122)的下端连通。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321)的顶部远离所述前桥支撑装置(2)的一侧设有斜面(3211),所述斜面(3211)朝向所述底板(1)倾斜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321)与所述第一轴(322)可拆卸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支撑装置(3)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的底座(33);
所述支撑柱(31)的一端与所述底座(33)铰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支撑装置(3)还包括第二支撑块组件;
所述第二支撑块组件包括第二支撑块(341),所述第二支撑块(341)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块(321)的下方,且一端与所述支撑柱(31)相连。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悬总成分装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块(341)的一端以可沿所述支撑柱(31)的轴线上下移动的方式与所述支撑柱(31)相连。
CN202321198004.6U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 Active CN2197259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98004.6U CN219725962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98004.6U CN219725962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25962U true CN219725962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56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98004.6U Active CN219725962U (zh) 2023-05-18 2023-05-18 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259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31446U (zh) 一种对位工装
CN219725962U (zh) 一种前悬总成分装工装
CN216000191U (zh) 一种多面体异形件快速定位校正夹具
JP2004009219A (ja) コイルスプリング組付装置
EP1897631A1 (en) Levelling bench arrangement, set of accessories for a levelling bench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a levelling bench for a particular vehicle model
CN109605064B (zh) 切换式工件浮动支撑装置
CN204978446U (zh) 一种移动终端车载支撑装置
CN216940223U (zh) 一种转台设备上多工位使用的浮动工装
CN104960479A (zh) 一种移动终端车载支撑装置
CN206123656U (zh) 一种增稳云台
CN210060336U (zh) 一种高效高精度的压装工装
CN107900939B (zh) 一种分体型导流罩夹具
CN210255118U (zh) 一种篦板篦缝切割装置
CN109607132B (zh) 一种轻质模块化多功能装配运输用装置
US9862581B2 (en) Adjustable load supporting st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15617513U (zh) 转向器总成安装辅具
CN219263113U (zh) 一种可调节式丝杆安装底座
CN210586768U (zh) 一种五金端子自动装配机
CN219489535U (zh) 千斤顶固定支座及车辆
CN212793940U (zh) 一种零件辅助支撑装置
CN219639955U (zh) 一种激光测拱仪用安放支架
CN215116772U (zh) 一种雷达标定专用支架
CN215087362U (zh) 一种教学化学实验仪器
CN214663217U (zh) 一种经纬仪安装架
CN214784801U (zh) 一种多维万向球转接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