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09274U - 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09274U
CN219709274U CN202321121990.5U CN202321121990U CN219709274U CN 219709274 U CN219709274 U CN 219709274U CN 202321121990 U CN202321121990 U CN 202321121990U CN 219709274 U CN219709274 U CN 2197092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rea
anaerobic
clarification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2199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昌明
蒋青
伍波
向亚东
彭金城
尹林
朱红青
邹祝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Optics Valle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Qingquan Water Industrial Joint St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Optics Valle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Qingquan Water Industrial Joint St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Optics Valle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Qingquan Water Industrial Joint St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Optics Valle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2199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092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092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092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包括池体,池体内设有配水区、厌氧区、好氧区和澄清区,配水区设置于池体底部,厌氧区位于配水区的上方,好氧区和澄清区呈并排布置且均为位于厌氧区的上方;配水区内设有配水排泥装置,澄清区设有分离装置;好氧区内设有曝气装置和导流板,导流板呈竖直布置并将好氧区分隔形成远离澄清区的第一水流通道和靠近澄清区的第二水流通道,第一水流通道和第二水流通道分别与厌氧区连通,曝气装置设置在第一水流通道内,导流板的上端与生物澄清池的预设水位平齐。本实用新型既能保证生物膜工艺的进水水质要求,又能充分利用原水有机物降低TP污染物,以弥补生物膜工艺生物除磷效果差的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
背景技术
生物膜工艺作为生化法中的一种,与活性污泥法同时代被开发应用,因其具有占地小、污泥量少、微生物种类丰富、出水感观好,没有污泥膨胀等特点,而受到环保工作者的青睐。该工艺应用之初主要存在填料堵塞易腐败发臭,为此后续开发出多样化的生物填料,加之气水反冲洗方法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膜工艺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曝气生物滤池的横空出世,被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工业废水处理领域。
生物滤池作为污水厂二级处理工艺时,通常需要设置初沉池或者水解酸化池进行一级处理,确保进水SS低于60mg/L以下。然而初沉池需要投加PAC或PAFS等絮凝剂才能取得较好沉淀效果,可以去除大部分TP,但存在药剂投加量大,同步去除了大部分有机物,使得原水中的有机物利用率极低,同时导致后续生化脱氮碳源严重不足,需要外加碳源,运行成本显著增加;水解酸化池虽然无需絮凝剂能够取得较好澄清效果,但生物除磷效果差,与生物膜法联合使用时依然需要投加大量化学药剂强化除磷,出水才能达标排放,而且现有水解酸化池存在配水不均匀,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现有一级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限制了生物滤池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用于替代现有初沉池或者水解酸化池作为生物膜工艺的一级处理,既能够保证生物膜工艺的进水水质要求(SS低于60mg/L),又能够充分利用原水有机物降低TP污染物,以弥补生物膜工艺生物除磷效果差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有配水区、厌氧区、好氧区和澄清区,所述配水区设置于池体底部,所述厌氧区位于所述配水区的上方,所述好氧区和所述澄清区呈并排布置且均为位于所述厌氧区的上方;所述配水区内设有配水排泥装置,所述澄清区设有分离装置;所述好氧区内设有曝气装置和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呈竖直布置并将所述好氧区分隔形成远离所述澄清区的第一水流通道和靠近所述澄清区的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第二水流通道分别与所述厌氧区连通,所述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内,所述导流板的上端与生物澄清池的预设水位平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分离装置设有分离斗,所述分离斗的下部呈上大下小的梯形结构,所述分离斗的底部开设过流口,所述过流口的下方设有第一分离器,所述分离斗内设有填料和集水槽,所述填料将所述分离斗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下部的进水腔和位于上部的出水腔,所述进水腔通过所述过流口分别与所述好氧区和所述厌氧区连通,所述集水槽设置在所述出水腔的顶部,且所述集水槽的上端槽口与厌好氧生物澄清池的预设水位平齐,所述出水腔的上清液由所述集水槽排出池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进水腔内设有第二分离器,所述第二分离器位于所述过流口的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分离器由多个角板错位层叠构成,所述角板的三角形槽口朝向下,所述角板的顶角处连接有能将聚积在角板槽内的气体排出池外的排空管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分离器为三相分离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过流口的投影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水槽连接有能将上清液排出所述池体的清水排放管,所述清水排放管上设有排水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好氧区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澄清区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配水排泥装置包括配水渠和若干平行设置的配水管,所述配水渠通过若干第一连通管与各所述配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配水管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且与所述厌氧区连通的通孔,所述配水渠的一端并联连接有进水管和排泥管,所述配水渠的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泥管上设有排泥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池体的底部还设有配气渠,所述配气渠通过若干第二连通管与各所述配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配水管上设有若干排气孔;所述配气渠的一端设有进气管,其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进气阀。
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为垂直布置结构,并通过曝气装置和导流板的设置,使得好氧区和厌氧区之间形成内循环,结构紧凑,活性污泥和污水在好氧区停留时间短,仅20min~80min就能实现充分吸收磷,远少于现有好氧池停留时间,显著节约了占地面积;且无需投加除磷药剂,整体TP去除率高达70%以上,运行成本低,从而替代现有初沉池或者水解酸化池作为生物膜工艺的一级处理,既能够保证生物膜工艺的进水水质要求(SS低于60mg/L),又能够充分利用原水有机物降低TP污染物,以弥补生物膜工艺生物除磷效果差的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配水排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
100、池体;
1、配水排泥区;11、配水渠;12、配水管;13、进水管;14、排泥管;15、进水阀;16、排泥阀;17、配气渠;18、进气管;19、进气阀;
2、厌氧区;
3、好氧区;31、曝气装置;32、导流板;33、第一水流通道;34、第二水流通道;
4、澄清区;41、分离斗;42、过流口;43、第一分离器;44、填料;45、集水槽;46、进水腔;47、出水腔;48、第二分离器;49、排空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包括池体100,所述池体100内设有配水区1、厌氧区2、好氧区3和澄清区4,所述配水区1设置于池体100底部,所述厌氧区2位于所述配水区1的上方,所述好氧区3和所述澄清区4呈并排布置且均为位于所述厌氧区2的上方。
如图2所示,所述配水区1内设有配水排泥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配水排泥装置包括配水渠11和若干平行设置的配水管12,优选地,配水渠11和各配水管12呈“丰”字形设置;所述配水渠11通过若干第一连通管与各所述配水管12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配水管12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且与所述厌氧区2连通的通孔,优选地,若干通孔均匀地分布于各配水管12的底部,由此,污水通过配水管12上的通孔均匀分布于池体100底部,同时,池底的悬浮污泥可在上升水流的承托作用下翻动,有利于污水与污泥充分混合接触,提高水解酸化效果。优选地,所述配水渠11的一端并联连接有进水管13和排泥管14,所述配水渠11的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水管13上设有进水阀15,所述排泥管14上设有排泥阀16,由此,通过控制进水阀15和排泥阀16来实现进水和排泥。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水时,打开进水管13上的进水阀15,关闭排泥管14上的排泥阀16,污水依次经进水管13、配水渠11、连通管、配水管12、通孔进入池体100内,污水均匀分配至池底,均匀的从池底上升,与污泥充分接触,且能防止底部污泥板结;在排泥时,打开排泥管14上的排泥阀16,关闭进水管13上的进水阀15,池体100内的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依次经通孔、配水管12、连通管、配水渠11、排泥管14、排出池外。
如图1所示,所述好氧区3内设有曝气装置31和导流板32,所述导流板32呈竖直布置并将所述好氧区3分隔形成远离所述澄清区4的第一水流通道33和靠近所述澄清区4的第二水流通道34,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3和第二水流通道34分别与所述厌氧区2连通,所述曝气装置31设置在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3内,所述导流板32的上端与生物澄清池的预设水位平齐。
需要说明的是,在持续进水以及曝气装置31的气提作用下,从厌氧区2流入第一水流通道33中的活性污泥和污水溢流翻过导流板32上端进入第二水流通道34,大部分泥水混合液回流至厌氧区2,形成了好氧-厌氧内循环,实现污泥回流,无需专门设置污泥回流设施;所述好氧区3通过曝气作用提供好氧区3微生物所需的溶解氧,进行好氧充分吸收磷;但溶解氧不宜超过1.5mg/L,否则出现过曝将会导致有机物大量消耗,引起碳源不足而影响后续生化单元的脱氮效果,溶解氧不宜低于0.6mg/L,否则无法支撑聚磷菌好氧吸收磷的条件,导致除磷效果较差。活性污泥和污水在好氧区3停留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活性污泥中生长过多碳化异养菌消耗大部分有机物;停留时间太短则会出现聚磷菌不能充分吸收磷酸盐,严重影响除磷效果。因此,活性污泥和污水在好氧区3停留时间优选为20min~80min。
如图1所示,所述澄清区4设有分离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斗41,所述分离斗41的下部呈上大下小的梯形结构,所述分离斗41的底部开设过流口42,所述过流口42的下方设有第一分离器43,所述分离斗41内设有填料44和集水槽45,所述填料44将所述分离斗41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下部的进水腔46和位于上部的出水腔47,所述进水腔46通过所述过流口42分别与所述好氧区3和所述厌氧区2连通,所述集水槽45设置在所述出水腔47的顶部,所述出水腔47的上清液由所述集水槽45排出池外。优选地,所述进水腔46内设有第二分离器48,所述第二分离器48位于所述过流口42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澄清区4的作用主要是起到气体、污泥与水的分离,首先含有气体的泥水混合液在第一分离器43将气体分离至好氧区3,然后在第二分离器48进一步将残留气体收集起来,通过排空管道49排放到外界大气中,经过两次分离后,能够有效防止气体携带污泥上浮,避免扰动分离斗41底部污泥,确保出水水质SS满足后续处理单元(如:生物膜单元)进水要求。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所述好氧区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澄清区4的两侧。当然,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好氧区3和所述澄清区4均可以设置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澄清区4之间至少由一个所述好氧区3隔开。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分离器43为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过流口42的投影面积,从而使得三相分离器能够完全挡住气体,避免气体进入分离斗41,防止气体扰动造成沉淀效果变差。本实施例中,所述三相分离器可以采用以下3种专利中所公开的任何一种三相分离器:公布号CN102139956B,一种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公布号CN101691256B,一种厌氧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公告号CN107162181B,一种用于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本说明书对其结构不再进行赘述。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分离器48由多个角板错位层叠构成,所述角板的三角形槽口朝向下,所述角板的顶角处连接有能将聚积在角板槽内的气体排出池外的排空管道49。
示例性的,所述集水槽45连接有能将上清液排出所述池体100的清水排放管(图中未标记),所述清水排放管上设有排水阀,由此,通过控制排水阀来实现清水排放。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所述池体100的底部还设有配气渠17,所述配气渠17通过若干第二连通管与各所述配水管12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配水管12上设有若干排气孔;优选地,若干排气孔均匀的分布于各配水管12的上方和/或侧部;所述配气渠17的一端设有进气管18,其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气管18上设有进气阀19。由此,将配气渠17结合到配水排泥装置,实现配水系统和配气系统二合一,降低设备成本;同时,澄清池底部的间歇曝气搅拌还起到防止污泥淤积板结的作用,有效避免底部污泥过度厌氧发生板结而堵塞配水排泥装置,导致系统配水和排泥不通畅等现象,避免底部污泥过度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而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污水处理过程如下:
污水从进水管13进入配水渠11,均匀分配到配水管12进入到厌氧区2,污水充分与厌氧区2内的活性污泥接触反应,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为了能够使池体100内污泥充分悬浮,在持续配水过程中,还可以间隔一定时间通过配气渠17通入气体进行搅拌,此时气体、污泥、水混合液先被第一分离器43分离,气体随着污水进入到好氧区3,由于第一水流通道33内有曝气装置31持续不断地提供空气,活性污泥和污水通过气提作用溢流翻过导流板32上端进入第二水流通道34,大部分泥水混合液回流至厌氧区2,形成了好氧-厌氧内循环,小部分泥水混合液进入到澄清区4(即分离斗41),少量气体随泥水混合液经过流口42进入分离斗41后被第二分离器48进一步收集,并由排空管道排放到外界大气中,大部分活性污泥在分离斗41内实现沉降最终回流到厌氧区2;经二次分离后的污水持续上升进入填料44进行生物过滤或物理过滤,过滤后的清水流入出水腔47,并经集水槽45、清水排放管排出池外(或送入下一个处理单元,如:生物膜单元)。另外,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实现生物除磷过程中还需要定期排放剩余污泥,排泥前需要停止进水1~20min,然后快速通过排泥管14排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有配水区、厌氧区、好氧区和澄清区,所述配水区设置于池体底部,所述厌氧区位于所述配水区的上方,所述好氧区和所述澄清区呈并排布置且均为位于所述厌氧区的上方;所述配水区内设有配水排泥装置,所述澄清区设有分离装置;所述好氧区内设有曝气装置和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呈竖直布置并将所述好氧区分隔形成远离所述澄清区的第一水流通道和靠近所述澄清区的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第二水流通道分别与所述厌氧区连通,所述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内,所述导流板的上端与生物澄清池的预设水位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斗,所述分离斗的下部呈上大下小的梯形结构,所述分离斗的底部开设过流口,所述过流口的下方设有第一分离器,所述分离斗内设有填料和集水槽,所述填料将所述分离斗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下部的进水腔和位于上部的出水腔,所述进水腔通过所述过流口分别与所述好氧区和所述厌氧区连通,所述集水槽设置在所述出水腔的顶部,且所述集水槽的上端槽口与厌好氧生物澄清池的预设水位平齐,所述出水腔的上清液由所述集水槽排出池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腔内设有第二分离器,所述第二分离器位于所述过流口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离器由多个角板错位层叠构成,所述角板的三角形槽口朝向下,所述角板的顶角处连接有能将聚积在角板槽内的气体排出池外的排空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离器为三相分离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过流口的投影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连接有能将上清液排出所述池体的清水排放管,所述清水排放管上设有排水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至少设有一个且位于所述澄清区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排泥装置包括配水渠和若干平行设置的配水管,所述配水渠通过若干第一连通管与各所述配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配水管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且与所述厌氧区连通的通孔,所述配水渠的一端并联连接有进水管和排泥管,所述配水渠的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泥管上设有排泥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底部还设有配气渠,所述配气渠通过若干第二连通管与各所述配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配水管上设有若干排气孔;所述配气渠的一端设有进气管,其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进气阀。
CN202321121990.5U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 Active CN2197092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21990.5U CN219709274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21990.5U CN219709274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09274U true CN219709274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80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21990.5U Active CN219709274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092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53637A1 (zh) 一种基于a/o-mbbr工艺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污水处理方法
CN201268652Y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6745749B (zh) 好氧缺氧一体式ao膜生物反应器
CN106116045A (zh) 一种高效村镇污水处理回用装置及其工艺
CN209835892U (zh) 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CN219709274U (zh) 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
CN206396015U (zh) 二级ao‑mbr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
CN212269816U (zh) 一种老龄化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无浓液处理系统
CN109987702B (zh) 一种同步脱氮除磷氧化沟及其强化脱氮的工艺方法
CN211946461U (zh) 一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CN211226811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04860469A (zh) 炼油污水一体化组合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19079261U (zh) 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槽装置
CN109292980A (zh) 一种级数可调的多级ao-mbbr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20745441U (zh)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
CN219709269U (zh) 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
CN204607805U (zh) 炼油污水一体化组合处理系统
CN215799039U (zh) 一种中转站废水处理设备
CN212246410U (zh) 一种ifas-aoas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20351877U (zh) 一种充氧驱动水力循环的单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CN216687842U (zh) 一种高氨氮污水深度除总氮处理的一体化装置
CN218811184U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218539475U (zh) 一种高效的城镇综合污水处理装置
CN220867221U (zh) 一种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
CN214829796U (zh) 一种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