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45441U -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45441U
CN220745441U CN202322466298.2U CN202322466298U CN220745441U CN 220745441 U CN220745441 U CN 220745441U CN 202322466298 U CN202322466298 U CN 202322466298U CN 220745441 U CN220745441 U CN 2207454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n body
sewage treatment
water
bin
ii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6629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江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Onway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Onway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Onway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Onway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6629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454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454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454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属于污水处理领域。针对现有污水处理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包括依次连通的仓体I、仓体II和仓体III,仓体I与进水管连接,仓体III与出水管连接;仓体I和仓体II内均分别设置有弹性填料,仓体III内设置有除磷填料;仓体III内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呈竖直设置在仓体III内,分隔板将仓体III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仓体II连通;另一部分与出水管连接;分隔板的下半部上设置有若干个透水孔。本实用新型通过仓体III内部的分隔板下半部透水孔使得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被充分降解,进一步保障污水处理效果;整个污水处理设备完全无动力设施,有效降低了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建设成本及实施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
背景技术
目前实际工程应用中,农村或景区内分散式住户主要采用相对集中式的污水处理系统。但是,针对于分散性较强的区域,由于居住过于分散导致收集管网段施工工程量大量增加,而且管网实施难度也会受到当地地势条件的影响导致施工难度增大,从而使得相对集中式的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管网收集系统的建设成本增大,处理成本过高;且可能无法满足出水水质达标排放的要求。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220752981.1,公开日为2013年6月5日,该专利公开了污水处理一体机,包括箱体、曝气管和生物立体弹性填料,所述的箱体分为水解酸化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在水解酸化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曝气管,在曝气管上设置有微孔曝气器;在水解酸化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中分别设置有生物立体弹性填料,位于微孔曝气器上方;在二级接触氧化池中的底部设置有污水泵,且通过污水回流管与进水口连通;在沉淀池中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且通过污泥回流管与进水口连通。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污水处理的整个流程都在封闭箱体内进行,导致其后续维修以及进度都无法及时知晓,操作繁琐。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2222970983.4,公开日为2023年4月7日,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该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箱体,其内部通过多个隔板分隔为依次连通的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中间池、过滤池、清水池以及设备池;回流槽,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回流槽的一端连通污水,所述回流槽通过第一通孔与所述缺氧池的上方连通,以使所述污水从所述缺氧池的上方流入所述缺氧池,所述缺氧池内的所述污水通过所述缺氧池的底部流至所述厌氧池;以及第一曝气装置,设置于所述缺氧池的底部。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降解效果好,但是成本高,不利于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污水处理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本实用新型通过仓体III内部的分隔板下半部透水孔使得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被充分降解,进一步保障污水处理效果;整个污水处理设备完全无动力设施,有效降低了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建设成本及实施难度。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包括依次连通的仓体I、仓体II和仓体III,仓体I与进水管连接,仓体III与出水管连接;所述仓体I和仓体II内均分别设置有弹性填料,仓体III内设置有除磷填料;
所述仓体III内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呈竖直设置在仓体III内,且分隔板将仓体III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仓体II连通;另一部分与出水管连接;分隔板的下半部上设置有若干个透水孔。
更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板在距离仓体III底部300mm内的位置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且透水孔的孔径为35~45mm。
更进一步的,出水管靠近仓体III的一端设置有格栅球。
更进一步的,相邻两个仓体之间均分别设置有止隔板,止隔板呈竖直设置在相邻两个仓体之间;且止隔板上设置有过水管,相邻两个仓体通过过水管连通。
更进一步的,所述仓体II和仓体III之间的止隔板上的过水管上设置有格栅球,所述格栅球设置在过水管靠近仓体III的一端。
更进一步的,所述仓体II内还设置有过水堰板,所述过水堰板设置在过水管的下方。
更进一步的,所述仓体II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
更进一步的,所述仓体I和仓体II的顶部均分别设置有透气管。
更进一步的,所述三个仓体的顶部均设置有检查口。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仓体I和仓体II内的弹性填料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最后再将污水通入至仓体III内,通过仓体III内的除磷填料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进一步去除,从而保障最终的出水水质较高;且仓体III内部分隔板下半部透水孔的设置使得从仓体II内流出的污水能够在仓体III内与除磷填料充分接触,使得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被充分降解,进一步保障污水处理效果;整个污水处理设备完全无动力设施,有效降低了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建设成本及实施难度,并且无需动力设施,减少污水处理能耗以及减小污水处理噪音;保障污水处理效果的同时兼顾各方面成本,适用于分散性较强区域的运行;
(2)本实用新型在分隔板距离仓体III底部一定范围内进行开设透水孔,避免透水孔的位置开设距离仓体III底部过远水还未充分接触便通过透水孔流出,水质处理效果差;透水孔的位置开设距离仓体III底部过近使得整个透水效率慢,导致整个出水效率慢;同时在出水管的一端设置有格栅球,格栅球一方面对最终流经出水管内的水起到过滤拦截作用,提高过滤效果;另一方面对仓体III内的除磷填料起到拦截作用,避免除磷填料随着水流一起从出水管流出造成除磷填料的流失与浪费;
(3)本实用新型在相邻两个仓体之间设置止隔板,止隔板的设置避免污水未经过前一道工序的充分处理进入到下一道工序,继而保障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保障最终的出水质量;并且仓体II和仓体III之间的止隔板上的过水管上的格栅球的设置则对污水起到固液分离的效果,避免颗粒或杂质等固体进入到仓体III内因堵塞透水孔造成出水影响;并且在仓体II内还设置有过水堰板,过水堰板进一步对污水中的固体进行拦截作用,提高对污水的过滤效果;
(4)本实用新型在仓体II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使得当仓体II底部堆积过多污泥或固体杂质时能够及时进行排除,避免堆积在仓体II底部造成影响;且三个仓体顶部的检查口的设置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查看仓体内部状态,面对突发情况能够及时知晓,提高整个污水处理过程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管;2、检查口;3、格栅球;4、过水管;5、过水堰板;6、透气管;7、止隔板;8、分隔板;9、仓体I;10、仓体II;11、仓体III;12、出水管;13、除磷填料;14、排泥管;15、弹性填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包括依次连通的仓体I9、仓体II10和仓体III11,仓体I9与进水管1连接,仓体III11与出水管12连接;所述仓体I9和仓体II10内均分别设置有弹性填料15,仓体III11内设置有除磷填料13。
具体的,仓体I9和仓体II10内的弹性填料15由高分子聚合物,并加以抗氧剂、亲水剂、稳定剂、吸附剂等添加剂,经特殊拉丝制成,兼有柔韧性和适度刚性的弹性丝条,呈立状均匀辐射状态排列,多层次对氧的气泡进行有效切割,气、水、生物膜得到充分接触交换,引成紊流状态,提高了氧的转移率和充氧动力效率,促进了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强化了污水的处理效率。通过微生物附着在弹性填料15上,即可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此处的微生物即不限定具体种类,只要适用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微生物即可使用在本申请中。
仓体III11内的除磷填料13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总磷,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在现有技术中的除磷填料13均可使用在本申请中,本申请不再详细举例。
所述仓体III11内设置有分隔板8,分隔板8呈竖直设置在仓体III11内,且分隔板8将仓体III11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仓体II10连通;另一部分与出水管12连接;分隔板8的下半部上设置有若干个透水孔。在这进行说明的是,分隔板8的下半部即是指分隔板8中间位置以下的部分。
分隔板8的设置则将仓体III11分成了两个部分,仓体III11则由分隔板8形成复合垂直流水流方向;两部分之间的水流则通过分隔板8上的透水孔进行流动。将透水孔设置在分隔板8的下半部则是使得污水从仓体II10流入至仓体III11内时能够充分与仓体III11内的除磷填料13接触,使得其充分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后再经过透水孔流入至出水管12中进行出水,有效保障出水质量。
本实用新型通过仓体I9和仓体II10内的弹性填料15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最后再将污水通入至仓体III11内,通过仓体III11内的除磷填料13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进一步去除,从而保障最终的出水水质较高;且仓体III11内部分隔板8下半部透水孔的设置使得从仓体II10内流出的污水能够在仓体II11I内与除磷填料13充分接触,使得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被充分降解,进一步保障污水处理效果;整个污水处理设备完全无动力设施,有效降低了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建设成本及实施难度,并且无需动力设施,减少污水处理能耗以及减小污水处理噪音;保障污水处理效果的同时兼顾各方面成本,适用于分散性较强区域的运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板8在距离仓体III11底部300mm以内的位置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避免分隔板8距离仓体III11底部过远,水还未充分接触除磷填料13便通过透水孔流出,导致水质处理效果差;避免分隔板8距离仓体III11底部过近,透水孔数量少,整体透水效率慢,导致最终出水效果慢。且透水孔的孔径为35~45mm,避免孔径过大导致整个分隔板8强度有所下降,孔径过小出水效率和出水效果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水管12靠近仓体III11的一端设置有格栅球3。格栅球3的设置一方面对水起到过滤拦截的作用,避免水中的小颗粒等固体杂质流出影响水质;另一方面对仓体III11内的除磷填料13起到拦截作用,避免除磷填料13随着水流一起从出水管12流出造成除磷填料13的流失与浪费。更进一步的,所述格栅球3的材质为不锈钢材质,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降低维修成本。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仓体之间均分别设置有止隔板7,止隔板7呈竖直设置在相邻两个仓体之间;且止隔板7上设置有过水管4,相邻两个仓体通过过水管4连通。止隔板7的设置使得相邻两个仓体进行隔绝,避免污水未经过前一个仓体的充分处理进入到下一个仓体,相邻两个仓体内的水流仅通过过水管4进行流动,继而保障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保障最终的出水质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仓体II10和仓体III11之间的止隔板7上的过水管4上设置有格栅球3,所述格栅球3设置在过水管4靠近仓体III11的一端。当污水依次经过仓体I9和仓体II10后,污水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其他固体杂质会在仓体II10内进行沉淀,但肯定会有些细微小颗粒等杂质会混着水流一起流入至仓体III11内,因此在仓体II10和仓体III11之间的止隔板7上的过水管4上设置格栅球3,格栅球3对细微小颗粒等杂质起到拦截过滤的作用,避免颗粒或杂质等固体进入到仓体III11内因堵塞透水孔造成出水影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仓体II10内还设置有过水堰板5,所述过水堰板5设置在过水管4的下方。过水堰板5的设置则是起到初步固体拦截的作用,进行初过滤;随后再通过格栅球3进行二次固体拦截和二次过滤的作用,有效提高整个污水过滤的效果。过水堰板5其可存在三种类型:三角堰、梯形堰和矩形堰;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起到拦截作用,拦截水中的固体颗粒即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仓体II10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14,排泥管14的设置则使得当仓体II10底部堆积过多污泥或固体杂质时能够及时进行排除,避免堆积在仓体II10底部造成影响。更具体的,排泥管14可设置在距离仓体II10底部50mm处,保证处理时不对其它部件产生干涉。当然,也可以在仓体I9底部设置有排泥管14,使其能够及时进行排除杂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仓体I9和仓体II10的顶部均分别设置有透气管6。通过透气管6向仓体I9和仓体II10内部输送空气,而弹性填料15则设置在仓体I9和仓体II10的中部;使得对于仓体I9和仓体II10内部而言:上部为好氧区域,中部为缺氧区域,底部为厌氧区域;进一步提高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三个仓体的顶部均设置有检查口2。检查口2的设置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查看仓体内部状态,面对突发情况能够及时知晓,增加整个污水处理过程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实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仓体I(9)、仓体II(10)和仓体III(11),仓体I(9)与进水管(1)连接,仓体III(11)与出水管(12)连接;所述仓体I(9)和仓体II(10)内均分别设置有弹性填料(15),仓体III(11)内设置有除磷填料(13);
所述仓体III(11)内设置有分隔板(8),分隔板(8)呈竖直设置在仓体III(11)内,且分隔板(8)将仓体III(11)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仓体II(10)连通;另一部分与出水管(12)连接;分隔板(8)的下半部上设置有若干个透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8)在距离仓体III(11)底部300mm内的位置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且透水孔的孔径为35~4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出水管(12)靠近仓体III(11)的一端设置有格栅球(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仓体之间均分别设置有止隔板(7),止隔板(7)呈竖直设置在相邻两个仓体之间;且止隔板(7)上设置有过水管(4),相邻两个仓体通过过水管(4)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仓体II(10)和仓体III(11)之间的止隔板(7)上的过水管(4)上设置有格栅球(3),所述格栅球(3)设置在过水管(4)靠近仓体III(11)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仓体II(10)内还设置有过水堰板(5),所述过水堰板(5)设置在过水管(4)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仓体II(10)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仓体I(9)和仓体II(10)的顶部均分别设置有透气管(6)。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仓体的顶部均设置有检查口(2)。
CN202322466298.2U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 Active CN2207454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66298.2U CN220745441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66298.2U CN220745441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45441U true CN220745441U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66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66298.2U Active CN220745441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454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74141B (zh) 低浓度有机废水再生回用工艺
CN107200440A (zh) 一种焚烧垃圾发电厂的渗滤液处理方法
CN210117318U (zh) 智能化深度水处理集成系统
CN101530681A (zh) 海水澄清池扰流构造及其澄清池
CN103193360B (zh) 一种一体化脱氮除磷曝气生物滤池净水系统
CN204981504U (zh) 一体化脱氮脱碳曝气生物滤池
CN107244782A (zh) 一种焚烧垃圾发电厂的渗滤液处理系统
CN220745441U (zh)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
CN113716815B (zh) 一种用于处理高氮磷含量生活污水的一体化撬装装置
CN218146052U (zh) 乡镇污水a2o生化物化一体化处理池
CN109292980A (zh) 一种级数可调的多级ao-mbbr工艺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15049474U (zh) 一种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
CN115286174A (zh) 达到ⅳ类标准的低能耗集成化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12504215U (zh) 一种污水处理净化装置
CN111847765B (zh) 片区污水一体化高效处理系统
CN211226788U (zh) 一种基于混凝强化膜生物反应池的污水处理设备
CN210795922U (zh) 一种竖流式a2o-mbbr气提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
CN109987702B (zh) 一种同步脱氮除磷氧化沟及其强化脱氮的工艺方法
CN209872669U (zh) 一种具备泥水分离功能的除磷脱氮设备
CN112279462A (zh)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
CN113955876A (zh) 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
CN113292195A (zh) 一种AnOn污水处理设备
CN219709274U (zh) 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
CN112010499A (zh) He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1370981Y (zh) 具有扰流构造的海水澄清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