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09269U - 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09269U
CN219709269U CN202321122017.5U CN202321122017U CN219709269U CN 219709269 U CN219709269 U CN 219709269U CN 202321122017 U CN202321122017 U CN 202321122017U CN 219709269 U CN219709269 U CN 2197092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ludge
pipe
separation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2201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伍波
叶昌明
金文标
彭金城
赖正泉
尹林
朱红青
邹祝琪
郭瑞
汪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ingquan Water Industrial Joint Stock Co ltd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ingquan Water Industrial Joint Stock Co ltd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ingquan Water Industrial Joint Stock Co ltd,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ingquan Water Industrial Joint Stoc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2201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092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092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092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其包括池体,池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布水排泥区、污泥悬浮区和澄清区;澄清区内采用内外双分离斗的设置,第一分离斗与池体之间形成有与污泥悬浮区连通的输送通道,第一分离斗的顶部低于第二分离斗的顶部,第一分离斗和第二分离斗均呈上大下小的梯形槽结构,第一分离斗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一排泥口,第二分离斗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二排泥口,第一分离斗与第二分离斗之间形成有进水通道,进水通道的上端与输送通道连通,进水通道的下端分别与排泥口连通。采用本实用新型,既能够使污水中固、液、气物质获得充分分离,保证分离斗内的沉淀效果,又能够有利于污泥快速排出分离斗,有效防止污泥进入填料。

Description

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越来越高,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越来越长,所用占地面积也相应增加,然而城市可用占地面积有限。于是,出现了一批一体化生物澄清池原位改造技术,解决现有污水厂传统活性污泥法A2O、AO、SBR等工艺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可以省去二沉池的同时增加脱氮除磷效率,使得出水达标排放。
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4368832 A)公开了一种缺氧生物澄清池及其处理方法,其包括池体,池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布水排泥装置、悬浮污泥区以及泥水分离区,池体底部的布水排泥装置不易堵塞、布水均匀,消除了死区,同时,通过间隔通入气体,保持污泥悬浮状态,避免了局部污泥堆积导致污泥上浮的问题,更有利于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混合,提高缺氧生物澄清池的水解酸化效率,此外,采取纵向分区布局,可有效减少缺氧生物澄清池的占地面积,并且可用于取代常规初沉池,解决其碳源流失严重问题。然而,这种缺氧生物澄清池由于进水通道的下端(即出口端)远离泄泥口而靠近填料区域,故污水容易在未经充分沉淀分离后就进入填料中,从而增大填料的负荷,降低填料的使用寿命,影响出水水质,而且沉淀(即活性污泥)不能及时返回悬浮污泥区而造成耗损,进而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碳源的流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既能够使污水中固、液、气物质获得充分分离,保证分离斗内的沉淀效果,又能够有利于污泥快速排出分离斗,有效防止污泥进入填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其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布水排泥区、污泥悬浮区和澄清区;所述布水排泥区内设置有布水排泥装置,所述澄清区内设置有第一分离斗和第二分离斗,所述第一分离斗与所述池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污泥悬浮区连通的输送通道,所述第二分离斗置于所述第一分离斗内,所述第一分离斗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二分离斗的顶部,所述第一分离斗和所述第二分离斗均呈上大下小的梯形槽结构,所述第一分离斗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一排泥口,所述第二分离斗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二排泥口,所述第一排泥口的下方设有三相分离器,所述第一分离斗与所述第二分离斗之间形成有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上端设有与所述输送通道连通的进水口,所述进水通道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第二排泥口连通,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上端槽口与生物澄清池的预设水位平齐,所述集水槽连接有能将上清液排出所述池体的清水排放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填料,所述填料将所述第二分离斗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下部的进水腔和位于上部的出水腔,所述集水槽设置在所述出水腔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出水腔的两侧布置有能将所述出水腔的水面浮泥推至所述集水槽的推流管,所述集水槽连接有能将浮泥废水排出所述池体的废水排放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清水排放管与所述废水排放管并联连接,所述清水排放管上设有第一排水阀,所述废水排放管上设有第二排水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进水腔内且靠近所述填料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输送通道内设置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位置高于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水平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排泥口的投影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输送通道的上端设有可供生物填料投入至所述污泥悬浮区中的投料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布水排泥装置包括布水渠和若干平行设置的布水管,所述布水渠通过若干连通管与各所述布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布水管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且与所述污泥悬浮区连通的通孔,所述布水渠的一端并联连接有进水管和排泥管,所述布水渠的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泥管上设有排泥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池体的底部还设有布气渠,所述布气渠通过若干第二连通管与各所述布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布水管上设有若干排气孔;所述布气渠的一端设有进气管,其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进气阀。
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采用内外双分离斗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延长进水通道的路径,使污水中固、液、气物质获得充分分离,保证分离斗内的沉淀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使进水通道的下端更靠近于排泥口,有利于污泥快速排出分离斗,有效防止污泥进入填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生物澄清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布水排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
100、池体;
1、布水排泥区;11、布水渠;12、布水管;13、进水管;14、排泥管;15、进水阀;16、排泥阀;17、布气渠;18、进气管;19、进气阀;
2、污泥悬浮区;
3、澄清区;31、第一分离斗;32、第二分离斗;33、输送通道;34、第一排泥口;35、第二排泥口;36、三相分离器;37、进水通道;38、进水口;39、填料;310、集水槽;311、进水腔;312、出水腔;313、推流管;314、曝气装置;315、投料口;316、曝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生物澄清池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包括池体100,所述池体100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布水排泥区1、污泥悬浮区2和澄清区3,是集水解酸化、脱氮除磷、澄清功能于一体的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布水排泥区1内设置有布水排泥装置。具体的,所述布水排泥装置包括布水渠11和若干平行设置的布水管12,优选地,布水渠11和各布水管12呈“丰”字形设置;所述布水渠11通过若干连通管与各所述布水管12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布水管12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且与所述污泥悬浮区2连通的通孔,优选地,若干通孔均匀地分布于各布水管12的底部,由此,污水通过布水管12上的通孔均匀分布于池体100底部,同时,池底的悬浮污泥可在上升水流的承托作用下翻动,有利于污水与污泥充分混合接触,提高水解酸化效果;所述布水渠11的一端并联连接有进水管13和排泥管14,所述布水渠11的另一端封闭,优选地,所述进水管13上设有进水阀15,所述排泥管14上设有排泥阀16,由此,通过控制进水阀15和排泥阀16来实现进水和排泥。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水时,打开进水管13上的进水阀15,关闭排泥管14上的排泥阀16,污水依次经进水管13、布水渠11、连通管、布水管12、通孔进入池体100内,污水均匀分配至池底,均匀的从池底上升,与污泥充分接触,且能防止底部污泥板结;在排泥时,打开排泥管14上的排泥阀16,关闭进水管13上的进水阀15,池体100内的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依次经通孔、布水管12、连通管、布水渠11、排泥管14、排出池外。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池体100的底部还设有布气渠17,布气渠17通过若干第二连通管与各布水管12一一对应连接,各布水管12上设有若干排气孔;优选地,若干排气孔均匀的分布于各布水管12的上方和/或侧部;布气渠17的一端设有进气管18,其另一端封闭,进气管18上设有进气阀19,以控制配气量。由此,通过布气渠17的设置,一方面起到污泥搅拌作用,使得污泥保持悬浮状态,提高处理效果;另一方面起到防止底部污泥板结的作用,通过定期气体搅拌,避免底部污泥过度厌氧发生板结而堵塞布水排泥装置,导致系统配水和排泥不通畅等现象。
如图1所示,所述澄清区3内设置有第一分离斗31和第二分离斗32,所述第一分离斗31与所述池体100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污泥悬浮区2连通的输送通道33,所述第二分离斗32置于所述第一分离斗31内,所述第一分离斗31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二分离斗32的顶部,所述第一分离斗31和所述第二分离斗32均呈上大下小的梯形槽结构,所述第一分离斗31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一排泥口34,所述第二分离斗32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二排泥口35,所述第一排泥口34的下方设有用于防止污泥悬浮区2中气体从第一排泥口34进入分离斗的三相分离器36,所述第一分离斗31与所述第二分离斗32之间形成有进水通道37,所述进水通道37的上端设有与所述输送通道33连通的进水口38,所述进水通道37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泥口34和所述第二排泥口35连通,所述第二分离斗32内设有填料39和集水槽310,所述填料39将所述第二分离斗32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下部的进水腔311和位于上部的出水腔312,所述集水槽310设置在所述出水腔312的顶部且所述集水槽310的上端槽口与生物澄清池的预设水位平齐,所述集水槽310连接有能将上清液排出所述池体100的清水排放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生物澄清池装置的污水处理过程如下:打开进水管13上的进水阀15,关闭排泥管14上的排泥阀16,污水依次经进水管13、布水渠11、连通管、布水管12、通孔进入池体100内,污水均匀分配至池底,均匀的从池底上升,并搅浑污泥悬浮区2中的活性污泥,使其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实现水解酸化及脱氮除磷处理;混有活性污泥的污水持续上升进入输送通道33,并经进水口38进入进水通道37,即进入第一分离斗31,此时污水在流经进水通道37过程中实现固液分离,分离后的固体沉淀(即污泥)从第一分离斗31底部的第一排泥口34返回至污泥悬浮区2,分离后的液体则经第二排泥口35流入第二分离斗32进行二次固液分离,二次分离后的固体沉淀(即污泥)依次经第二排泥口35、第一排泥口34返回至污泥悬浮区2,二次分离后的液体上升进入填料39进行生物过滤或物理过滤,过滤后的清水流入出水腔312,并经集水槽310、清水排放管排出池外。
还需要说明的是,污水的脱氮除磷处理过程几乎贯穿整个装置的流动路径,也即污水进行脱氮除磷处理时会产生气体,大部分产生在污泥悬浮区2中的气体呈直线上升,经三相分离器36分离后,通过输送通道33从其上端排出,而小部分产生在分离斗中的气体则经进水通道37上端的进水口38排出。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采用了内外双分离斗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延长进水通道37的路径,使污水中固、液、气物质获得充分分离,保证分离斗内的沉淀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使进水通道37的下端更靠近于排泥口,有利于污泥快速排出分离斗,有效防止污泥进入填料39。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所述出水腔312的两侧布置有能将所述出水腔312的水面浮泥推至所述集水槽310的推流管313,所述集水槽310连接有能将浮泥废水排出所述池体100的废水排放管。当出水腔312的水面悬浮物浓度超出预设值时,能够通过推流管313水冲将水面悬浮物推送至集水槽310,并经集水槽310、废水排放管排出池外。优选地,所述清水排放管与所述废水排放管并联连接,所述清水排放管上设有第一排水阀,所述废水排放管上设有第二排水阀,由此,通过控制第一排水阀和第二排水阀来实现清水排放和浮泥废水排放。
需要说明的是,在需进行清水排放时,打开清水排放管上的第一排水阀,关闭废水排放管上的第二排水阀,出水腔312的清水依次经集水槽310、清水排放管排出池外;在需进行浮泥废水排放时,打开废水排放管上的第二排水阀,关闭清水排放管上的第一排水阀,浮泥废水依次经集水槽310、废水排放管排出池外。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分离斗32内设有曝气装置314,当填料39发生堵塞或污水处理效率变低时,能够通过曝气装置314对填料39进行气洗,使填料39内污泥击散带至出水腔312,最后经集水槽310、废水排放管排出池体100外,从而保证填料39的过滤效果,以免造成出水变差的情况。优选地,所述曝气装置314设置在所述进水腔311内且靠近所述填料39的一侧,以降低曝气时气体对分离斗底部沉淀的扰动。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所述输送通道33内设置有曝气管316,所述曝气管316的位置高于所述三相分离器36的水平高度。这样,当输送通道33未设置曝气管316或始终关闭曝气管316时,生物澄清池属于厌缺氧生物澄清池,具有水解酸化、澄清和部分反硝化脱氮功能,生物除磷的效果不佳,主要应用于低浓度污水处理;当输送通道33设置曝气管316时,生物澄清池属于厌好氧生物澄清池,具有水解酸化、澄清和较强的生物除磷功能,曝气管316为持续供气状态,有利于生物除磷。
示例性的,所述三相分离器36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排泥口34的投影面积,从而使得三相分离器36能够完全挡住气体,避免气体进入分离斗,防止气体扰动造成沉淀效果变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三相分离器36可以采用以下3种专利中所公开的任何一种三相分离器36:公布号CN102139956B,一种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36;公布号CN101691256B,一种厌氧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36;公告号CN107162181B,一种用于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36。本说明书对其结构不再进行赘述。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所述输送通道33的上端设有可供生物填料39投入至所述污泥悬浮区2中的投料口315,以方便向污泥悬浮区2投加活性污泥,补充活性污泥经水解酸化、脱氮除磷后的消耗,保证装置正常运行;同时,该投料口315亦可作为气体排放口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布水排泥区、污泥悬浮区和澄清区;所述布水排泥区内设置有布水排泥装置,所述澄清区内设置有第一分离斗和第二分离斗,所述第一分离斗与所述池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污泥悬浮区连通的输送通道,所述第二分离斗置于所述第一分离斗内,所述第一分离斗的顶部低于所述第二分离斗的顶部,所述第一分离斗和所述第二分离斗均呈上大下小的梯形槽结构,所述第一分离斗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一排泥口,所述第二分离斗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第二排泥口,所述第一排泥口的下方设有三相分离器,所述第一分离斗与所述第二分离斗之间形成有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上端设有与所述输送通道连通的进水口,所述进水通道的下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第二排泥口连通,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上端槽口与生物澄清池的预设水位平齐,所述集水槽连接有能将上清液排出所述池体的清水排放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填料,所述填料将所述第二分离斗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下部的进水腔和位于上部的出水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腔的两侧布置有能将所述出水腔的水面浮泥推至所述集水槽的推流管,所述集水槽连接有能将浮泥废水排出所述池体的废水排放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排放管与所述废水排放管并联连接,所述清水排放管上设有第一排水阀,所述废水排放管上设有第二排水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离斗内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进水腔内且靠近所述填料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通道内设置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位置高于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水平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分离器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排泥口的投影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通道的上端设有可供生物填料投入至所述污泥悬浮区中的投料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排泥装置包括布水渠和若干平行设置的布水管,所述布水渠通过若干连通管与各所述布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布水管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且与所述污泥悬浮区连通的通孔,所述布水渠的一端并联连接有进水管和排泥管,所述布水渠的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所述排泥管上设有排泥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物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底部还设有布气渠,所述布气渠通过若干第二连通管与各所述布水管一一对应连接,各所述布水管上设有若干排气孔;所述布气渠的一端设有进气管,其另一端封闭,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进气阀。
CN202321122017.5U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 Active CN2197092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22017.5U CN219709269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22017.5U CN219709269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09269U true CN219709269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99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22017.5U Active CN219709269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092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76129B (zh)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9467283A (zh) 适用于多户生活污水处理的污水处理设备
WO2020199363A1 (zh) 一种污水处理深度除磷脱氮的设备
CN108996690B (zh) 一种基于柔性悬浮填料的生物反应系统及运行控制方法
CN105836970B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216106532U (zh) 一种太阳能无动力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6630393A (zh) 一种无人值守ifas或mbbr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及系统
CN212334940U (zh) 一种深度脱氮除磷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10559958U (zh) 一种抗膜污染的污水处理设备
CN219709269U (zh) 一种生物澄清池装置
CN116395844A (zh) 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CN110790455A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污水处理方法
CN215387744U (zh) 一种用于处理生活污水液的沉淀设备
CN109824147A (zh) 复合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6396015U (zh) 二级ao‑mbr组合式污水处理系统
CN210261287U (zh) 一种混合床生化处理装置
CN212924725U (zh) 生物脱氮除磷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10620462U (zh)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
CN211226811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109987702B (zh) 一种同步脱氮除磷氧化沟及其强化脱氮的工艺方法
CN209456151U (zh) 一种多级a/o-mbr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3922550B (zh) 一种升流组合式二级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CN111470737A (zh)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
CN219709274U (zh) 一种厌好氧生物澄清池
CN116589086A (zh) 一种生物澄清池防止浮泥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