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3606U - 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及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及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3606U
CN219693606U CN202320543956.0U CN202320543956U CN219693606U CN 219693606 U CN219693606 U CN 219693606U CN 202320543956 U CN202320543956 U CN 202320543956U CN 219693606 U CN219693606 U CN 219693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throttling
inlet header
refrigeran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4395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林军
阮承志
胡天航
朱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4395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3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3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3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及换热设备。节流分液装置包括进液集管及分液器,所述进液集管安装于所述分液器上且与所述分液器连通,用于将制冷剂导入所述分液器;所述进液集管向内合围并形成有节流通道,且导入至所述进液集管内的制冷剂能够途经所述节流通道流向所述分液器。进液集管向内合围并形成节流通道,制冷剂通过该节流通道时压力下降且流速增大,高速流动的制冷剂中的气体和液体能够充分混合,从而保证到达分液器的制冷剂的均匀性;如此,节流通道能够实现对进液集管内制冷剂的节流功能,避免节流环的使用,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及换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及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分液器是换热设备的重要组件之一,分液器的主管通常是连接一根进液集管,分液器上开设有复数个分液通道,通过分液通道可以将制冷剂均匀地分配给蒸发器的各个流路。
现有的分液器主要包括分液器本体、进液集管和节流环,分液器本体与进液集管相连,节流环焊接于进液集管内且垂直于进液集管轴线。节流环的制造需消耗一定的材料,且节流环的安装需增加一道焊接工序,增加焊料的使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工序,节省物料的节流分液装置。
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包括进液集管及分液器,所述进液集管安装于所述分液器上且与所述分液器连通,用于将制冷剂导入所述分液器;所述进液集管向内合围并形成有节流通道,且导入至所述进液集管内的制冷剂能够途经所述节流通道流向所述分液器。
可以理解的是,进液集管向内合围并形成节流通道,制冷剂通过该节流通道时压力下降且流速增大,高速流动的制冷剂中的气体和液体能够充分混合,从而保证到达分液器的制冷剂的均匀性;如此,节流通道能够实现对进液集管内制冷剂的节流功能,避免节流环的使用,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集管上形成有连接管部,且所述进液集管能够通过所述连接管部与所述分液器连接并连通;其中,所述节流通道由所述连接管部向内合围形成。
可以理解的是,在进液集管的连接管部内形成节流通道,这样具体实现节流通道在该进液集管上的设置,具有简化结构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上形成有连接配合部,所述连接配合部匹配于所述连接管部设置;所述连接配合部与所述连接管部配合连接,以将所述进液集管固定至所述分液器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分液器上形成有连接配合部,这样具体实现进液集管与分液器的配合设置,具有简化结构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节流通道设置为锥形结构,且所述节流通道的通道口径朝向所述分液器的方向逐渐减小。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节流通道设置为锥形结构且其通道口径朝向所述分液器的方向逐渐减小,则节流通道内的流道逐渐缩小,即逐渐实现对进液集管内制冷剂的节流功能,避免进液集管内制冷剂产生流动不畅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节流通道的通道壁与所述进液集管的中轴线之间形成有第一预设夹角P,其中,25°≤P≤55°。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这样具体实现节流通道的通道壁与进液集管的中轴线之间的角度设置,一方面使得节流通道的尺寸较小,容易与分液器相配合,另一方面避免进液集管内制冷剂产生流动不畅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上开设有多个分液通道,多个所述分液通道沿着所述分液器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所述分液通道分别与所述节流通道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使得制冷剂经过分液器后从多个分液通道分别排出,以此达到节流分液装置的分液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上形成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的中轴线与所述节流通道的中心线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并且,所述导流部与所述节流通道靠近导流部的一端形成有直线距离D,5mm≤D≤10mm;所述导流部能够承接由所述节流通道排出的制冷剂,并引导所述制冷剂流向多个所述分液通道。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导流部,则从节流通道排出的制冷剂在导流部的引导作用下流畅的流向分液通道;导流部的中轴线与节流通道的中心线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则导流部对节流通道排出制冷剂的导流作用在不同分液通道的方向上都是相同的,从而保证不同分液通道分配到相同流量的制冷剂;直线距离D设置在5mm到10mm之间,一方面保证导流部的导流作用,另一方面降低导流部对制冷剂产生的流动阻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能够引导由所述节流通道排出的制冷剂流向多个所述分液通道;所述导流面设置为圆锥面,或者,所述导流面由多个导流平面组成,多个所述导流平面与多个所述分液通道一一对应。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导流面设置为圆锥面或者多个与分液通道一一对应的导流平面,则导流部对不同分液通道的分配能力相同,从而保证不同分液通道分配到相同流量的制冷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面与所述导流部的中轴线之间形成有第二预设夹角Q,其中,25°≤Q≤45°。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这样具体实现节流通道的通道壁与进液集管的中轴线之间的角度设置,一方面使得导流部的尺寸较小,避免导流部干扰进液集管与分液器相配合,另一方面避免制冷剂撞击导流部时产生流动不畅的问题。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换热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节流分液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进液集管向内合围并形成节流通道,制冷剂通过该节流通道时压力下降且流速增大,高速流动的制冷剂中的气体和液体能够充分混合,从而保证到达分液器的制冷剂的均匀性;如此,节流通道能够实现对进液集管内制冷剂的节流功能,避免节流环的使用,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节流分液装置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进液集管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分液器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节流分液装置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00、节流分液装置;10、进液集管;11、节流通道;12、连接管部;20、分液器;21、连接配合部;22、分液通道;23、导流部;231、导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节流分液装置100,用于将制冷剂分配给蒸发器的各个管路,保证蒸发器的各个管路分配到相同的制冷剂,从而保证蒸发器换热的均匀性。
如图1和图2所示,节流分液装置100包括进液集管10及分液器20,进液集管10安装于分液器20上且与分液器20连通,用于将制冷剂导入分液器20;其特征在于,进液集管10向内合围并形成有节流通道11,且导入至进液集管10内的制冷剂能够途经节流通道11流向分液器20。需要解释的是,制冷剂通过该节流通道11时压力下降且流速增大,高速流动的制冷剂中的气体和液体能够充分混合,从而保证到达分液器20的制冷剂的均匀性;如此,节流通道11能够实现对进液集管10内制冷剂的节流功能,则无需设置节流环,起到减少工序,节省物料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节流通道11设置为锥形结构,且节流通道11的通道口径朝向分液器20的方向逐渐减小。节流通道11内的流道逐渐缩小,也即逐渐实现对进液集管10内制冷剂的节流功能,避免进液集管10内制冷剂产生流动不畅的问题。需要解释的是,现有技术中,节流环垂直于进液集管10的中轴线设置,该设置会导致制冷剂流动时产生的卡门涡街现象,增大制冷剂流动时的压力损失。当然,节流通道11也可设置为其他使流道均匀变化的结构,如弧形结构等。
如图2所示,锥形的节流通道11的通道壁与进液集管10的中轴线之间形成有第一预设夹角P,其中,25°≤P≤55°,如此设置,则一方面使得节流通道11的尺寸较小,容易与分液器20相配合,另一方面降低了流体流动时的阻力,有效地避免进液集管10内制冷剂产生流动不畅的问题。需要解释的是,第一预设夹角P小于25°时,节流通道11的尺寸较大,增大用料成本并影响进液集管10和分液器20的配合;当第一预设夹角P大于55°时,制冷剂通过节流通道11时会产生卡门涡街现象,致使制冷剂流通不畅。
在这里,第一预设夹角P的取值可以是25°、28°、30°和55°等。
如图2和图3所示,进液集管10上形成有连接管部12,且进液集管10能够通过连接管部12与分液器20连接并连通;其中,节流通道11由连接管部12向内合围形成。与连接管部12相对应的,分液器20上形成有连接配合部21,连接配合部21匹配于连接管部12设置;连接配合部21与连接管部12配合连接,以将进液集管10固定至分液器20上,以增加连接配合部21与连接管部12配合的连接长度,提高连接强度,且连接配合部21与连接管部12的设置具有简化结构的好处,具体地,连接管部12和连接配合部21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
如图3和图4所示,分液器20上开设有多个分液通道22,多个分液通道22沿着分液器20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多个分液通道22分别与节流通道11连通。需要解释的是,蒸发器具有多个进口,多个进口均匀分布在蒸发器上且分别与多个分液通道22一一对应,通过分液通道22可以把从进液集管10中排出的制冷剂均匀的分配到蒸发器的多个进口处。具体地,分液通道22的个数在2个到50个之间,可以是2个、12个、25个、50个等。
在一实施例中,分液器20上形成有导流部23,导流部23的中轴线与节流通道11的中心线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并且,所述导流部23与所述节流通道11靠近导流部23的一端形成有直线距离D,5mm≤D≤10mm;导流部23能够承接由节流通道11排出的制冷剂,并引导制冷剂流向多个分液通道22,需要解释的是,直线距离D小于等于5mm时,导流部23对制冷剂产生的流动阻力较大,影响分液效果,直线距离D大于等于10mm时则导流部23的导流作用变小。
具体地,导流部23具有导流面231,导流面231能够引导由节流通道11排出的制冷剂流向多个分液通道22;其中,导流面231设置为圆锥面,或者,导流面231由多个导流平面组成,多个导流平面与多个分液通道22一一对应。需要解释的是,将导流面231设置为圆锥面或者多个与分液通道22一一对应的导流平面,则导流部23对不同分液通道22的分配能力相同,从而保证不同分液通道22分配到相同流量的制冷剂。
如图3所示,导流面231与导流部23的中轴线之间形成有第二预设夹角Q,其中,25°≤P≤45°,如此设置,则一方面使得导流部23的尺寸较小,避免导流部23干扰进液集管10与分液器20相配合,另一方面避免制冷剂撞击导流部23时产生流动不畅的问题。需要解释的是,当第二预设夹角Q小于25°时,导流部23的尺寸较大,增大用料成本并影响进液集管10和分液器20的配合;当第二预设夹角Q大于45°时,制冷剂从节流通道11排出后会与导流部23产生强烈的碰撞,从而产生卡门涡街现象,致使制冷剂流通不畅。
在这里,第二预设夹角Q的取值可以是25°、30°、40°和45°等。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换热设备,该换热设备采用了上述的节流分液装置10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包括进液集管(10)及分液器(20),所述进液集管(10)安装于所述分液器(20)上且与所述分液器(20)连通,用于将制冷剂导入所述分液器(2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集管(10)向内合围并形成有节流通道(11),且导入至所述进液集管(10)内的制冷剂能够途经所述节流通道(11)流向所述分液器(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集管(10)上形成有连接管部(12),且所述进液集管(10)能够通过所述连接管部(12)与所述分液器(20)连接并连通;
其中,所述节流通道(11)由所述连接管部(12)向内合围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流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20)上形成有连接配合部(21),所述连接配合部(21)匹配于所述连接管部(12)设置;
所述连接配合部(21)与所述连接管部(12)配合连接,以将所述进液集管(10)固定至所述分液器(20)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通道(11)设置为锥形结构,且所述节流通道(11)的通道口径朝向所述分液器(20)的方向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流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通道(11)的通道壁与所述进液集管(10)的中轴线之间形成有第一预设夹角P,其中,25°≤P≤5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20)上开设有多个分液通道(22),多个所述分液通道(22)沿着所述分液器(20)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
多个所述分液通道(22)分别与所述节流通道(1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节流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20)上形成有导流部(23),所述导流部(23)的中轴线与所述节流通道(11)的中心线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并且,所述导流部(23)与所述节流通道(11)靠近导流部(23)的一端形成有直线距离D,5mm≤D≤10mm;
所述导流部(23)能够承接由所述节流通道(11)排出的制冷剂,并引导所述制冷剂流向多个所述分液通道(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节流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23)具有导流面(231),所述导流面(231)能够引导由所述节流通道(11)排出的制冷剂流向多个所述分液通道(22);
所述导流面(231)设置为圆锥面,或者,所述导流面(231)由多个导流平面组成,多个所述导流平面与多个所述分液通道(22)一一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节流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231)与所述导流部(23)的中轴线之间形成有第二预设夹角Q,其中,25°≤P≤45°。
10.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节流分液装置。
CN202320543956.0U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及换热设备 Active CN219693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3956.0U CN219693606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及换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3956.0U CN219693606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及换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3606U true CN219693606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65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43956.0U Active CN219693606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及换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36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83349A (zh) 制冷剂管路分配器
CN101788243B (zh) 用于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和热交换器
EP2236973A2 (en) Refrigerant distributer for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CN202501678U (zh)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风冷热泵机组
CN103090601A (zh) 分流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907879A (zh) 内装射流孔板的分配器
CN109373091B (zh) 管道分流装置
JP2006349229A (ja) 冷媒分流器
CN211854540U (zh) 导流式分配器
CN106482550A (zh) 管箱结构、壳管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9693606U (zh) 一种节流分液装置及换热设备
CN203489547U (zh) 空调用分流器
CN101886891B (zh) 制冷剂导引装置和具有它的换热器
CN106052211A (zh) 分流器、分流组件及空调器
CN212132965U (zh) 内装射流孔板的分配器
CN106524793B (zh) 一种换热器
WO2023020054A1 (zh) 分配器和空调器
CN107940825A (zh) 空调分配器及空调
CN201059826Y (zh) 分液头
CN210399595U (zh) 一种分流器及应用该分流器的空调器
CN209910451U (zh) 一种壳管式换热器
CN104006576A (zh) 一种换热器
CN208968108U (zh) 冷媒分液器及含有其的空调机组
CN208671321U (zh) 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及空调器
CN208887180U (zh) 分流器及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