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71321U - 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71321U
CN208671321U CN201821347685.7U CN201821347685U CN208671321U CN 208671321 U CN208671321 U CN 208671321U CN 201821347685 U CN201821347685 U CN 201821347685U CN 208671321 U CN208671321 U CN 208671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branching unit
mixing chamber
shunt structure
tap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4768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齐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4768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71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71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713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及空调器,所述新型分路结构在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分路体和第二分路体,第一分路体与第二分路体相连,第一分路体内设有混合腔,混合腔的腔壁为内凹圆弧面。本实用新型分路结构解决了现有分路体分流不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分路结构的结构简单,由于新型分路结构的混合腔具有内凹圆弧面,增大了混合腔的体积,使冷媒能够在混合腔内混合的更加充分,冷媒能更加均匀的进入分流孔,从而实现了冷媒的均匀分流,提升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空调器对系统换热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分路体是促使系统分路均匀的装置,对提升换热器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使用的分路体因为内部结构限制,导致混合腔小,冷媒在内部不能充分混合后进入各分路,导致分路体受安装角度和冷媒状态的影响较大,导致分流不均,进而导致空调器的换热效率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新型分路结构,以解决现有分路体分流不均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在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分路体和第二分路体,所述第一分路体与所述第二分路体相连,所述第一分路体内设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的腔壁为内凹圆弧面。
进一步的,所述内凹圆弧面的拱高范围为0.5-3mm。
进一步的,所述内凹圆弧面的拱高为0.7679±0.0100mm。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腔的横截面在所述冷媒流动方向上面积逐渐增加。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路体内在所述冷媒流动方向上还依次设有管接口和冷媒入口,所述管接口与所述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管接口的直径大于所述冷媒入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路体包括分流体,所述分流体为圆锥状,所述分流体的尖端靠近所述混合腔的冷媒流入口。
进一步的,所述管接口与所述冷媒入口的连接处设有斜坡,沿着冷媒流动的方向,所述斜坡逐渐靠近所述第一分路体的轴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路体内在所述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分流孔和第二分流孔,所述第一分流孔与所述第二分流孔相连,所述第一分流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分流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路体与所述第二分路体一体成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的结构简单,由于新型分路结构的混合腔的腔壁为内凹圆弧面,增大了混合腔的体积,使冷媒能够在混合腔内混合的更加充分,冷媒能更加均匀的进入分流孔,从而实现了冷媒的均匀分流,提升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空调器换热效率不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新型分路结构。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新型分路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的立体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分路体,11-管接口部,111-管接口,12-冷媒入口部,121-冷媒入口,13-混合部,131-混合腔,1311-内凹圆弧面,14-斜坡,2-第二分路体,21-分流孔,211-第一分流孔,212-第二分流孔,22-分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施例中新型分路结构的立体剖面图;其中,所述新型分路结构在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分路体1和第二分路体2,第一分路体1与第二分路体2相连,第一分路体1内设有混合腔131,混合腔131的腔壁为内凹圆弧面1311。
具体的,内凹圆弧面1311类似于球面,内凹圆弧面1311由混合腔131的内部向外部凹陷。从混合腔131在冷媒流动方向上的截面上看,内凹圆弧面1311表现在所述截面中为两条弧形侧边,两条弧形侧边由混合腔131的内部向外部凸起。
具体的,其中一条弧形侧边上任意一点(不包括弧形侧边的两端点)与另一条弧形侧边上对应位置上一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大于两条弧形侧边位于混合腔131冷媒流入口的两端点之间的距离。由此,内凹圆弧面1311垂直于冷媒流动方向的截面(不包括混合腔131冷媒流入口和冷媒流出口)的面积,大于混合腔131冷媒流入口的面积。
这样,由于混合腔131的腔壁为内凹圆弧面1311,增大了混合腔131的体积,使冷媒能够在混合腔131内混合的更加充分,冷媒能更加均匀的进入分流孔21,从而实现了冷媒的均匀分流,提升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2
如上述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2所示,内凹圆弧面1311的拱高范围优选为0.5-3mm,拱高优选为0.7679±0.0100mm。所述拱高为:内凹圆弧面1311显示在图2中为一圆弧线,将所述圆弧线的上端与下端相连,形成一条直线,所述圆弧线上的点到所述直线的距离中有一最远距离,所述最远距离为内凹圆弧面1311的拱高。
若内凹圆弧面1311的拱高较小,内凹圆弧面1311的弧度太小,从而混合腔131的体积不够大,影响冷媒在混合腔131内的混合效果;若内凹圆弧面1311的拱高较大,内凹圆弧面1311的弧度太大,会影响冷媒的流通效率。本实施例中优选内凹圆弧面1311的拱高范围为0.5-3mm,此拱高范围的内凹圆弧面1311对冷媒的混合效果和流通效率影响效果较低;优选内凹圆弧面1311的拱高为0.7679±0.0100mm,此拱高的内凹圆弧面1311对冷媒的混合效果和流通效率影响效果最低。
实施例3
如上述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所示,混合腔131的横截面在冷媒流动方向上面积逐渐增加。
第一分路体1包括混合部13,混合部13内设有混合腔131。混合部13整体近似为圆柱体,第二分路体2也为圆柱体。第二分路体2的上半部为中空薄壁结构,上半部的中空部分为圆柱形且中空部分的上端开口,混合部13横截面外圆的直径与第二分路体2上半部中空部分的直径相同,混合部13的外侧壁与第二分路体2上半部的内侧壁一体成型。混合腔131整体呈开口向下的喇叭状,其上端和下端均为开口,上端开口作为混合腔131的冷媒流入口,下端开口作为混合腔131的冷媒流出口,冷媒经混合腔131上端的开口进入混合腔131,经混合腔131下端的开口流出混合腔131,混合腔131的横截面在冷媒流动方向上面积逐渐增加。第二分路体2包括若干圆柱形分流孔21,分流孔21在第二分路体2内均匀分布,分流孔21的轴线平行于第二分路体2的轴线。分流孔21的上端与混合腔131的下端连通且分流孔21的上表面所在平面与混合腔131的下底面所在平面重合,冷媒经混合腔131的下端开口进入分流孔21;分流孔21的底面圆所在平面与第二分路体2的底面圆所在平面重合,冷媒经分流孔21流出新型分路结构。混合腔131的腔壁为内凹圆弧面1311,内凹圆弧面1311类似于球面,内凹圆弧面1311由混合腔131的内部向外部凹陷。内凹圆弧面1311增大了混合腔131的体积,使冷媒能够在混合腔131内混合的更加充分,冷媒能更加均匀的进入分流孔21,从而实现了冷媒的均匀分流,提升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这样,由于混合腔131的横截面在冷媒流动方向上面积逐渐增加,冷媒进入混合腔131后动压降低、流速减小,可保证冷媒在混合腔131内充分混合。
实施例4
如上述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所示,第一分路体1内在冷媒流动方向上还依次设有管接口111和冷媒入口121,管接口(111)与冷媒入口(121)连通,管接口111横截面圆的直径大于冷媒入口121横截面圆的直径。
具体的,第一分路体1还包括管接口部11和冷媒入口部12,管接口部11内设有管接口111,冷媒入口部12内设有冷媒入口121。管接口部11和冷媒入口部12均为圆柱形中空管道结构,管接口111和冷媒入口121均为圆柱形,管接口部11和冷媒入口部12的横截面外圆的直径相同,管接口部11的下端与冷媒入口部12的上端一体成型,冷媒入口部12的下端与混合部13的上端一体成型。管接口111的下端与冷媒入口121的上端相连,管接口111用于连接冷媒输入管,冷媒通过管接口111进入冷媒入口121,混合腔131的上端与冷媒入口121的下端连通,冷媒经冷媒入口121进入混合腔131。本实施例中冷媒的流动方向为:经管接口111进入冷媒入口121的上端,经冷媒入口121的下端进入混合腔131的上端,经混合腔131的下端进入分流孔21的上端,经分流孔21的下端流出新型分路结构。管接口部11、管接口111、冷媒入口部12、冷媒入口121、混合部13、混合腔131的轴线重合,所述轴线也为第一分路体1的轴线,第一分路体1的轴线与第二分路体2的轴线重合,从而冷媒在流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更小。由于混合腔131的横截面大于冷媒入口121的横截面,能够大大减小冷媒因流经的截面突然减小而产生的涡旋强度,使冷媒与管路内壁之间的碰撞大大减轻,最终有效降低了制冷液流噪声。
这样,由于管接口111横截面圆的直径大于冷媒入口121横截面圆的直径,当冷媒从管接口111进入冷媒入口121时,由于冷媒流经的通道截面突然收缩,冷媒的动压升高,流速增加,冷媒能快速的通过第一分路体1,提高了冷媒的流通效率。
实施例5
如上述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所示,第二分路体2还包括分流体22,分流体22为圆锥状,分流体22的尖端靠近混合腔131的冷媒流入口。
分流体22位于混合腔131内部,分流体22的尖端靠近混合腔131的冷媒流入口,分流体22的底面所在平面与混合腔131的下底面所在平面重合,分流体22的轴线与混合腔131的轴线重合。分流孔21以分流体22为中心呈圆周均匀分布。冷媒经混合腔131上端的开口进入混合腔131时会被分流体22均匀的引导至混合腔131的四周,冷媒能均匀的进入分流孔21,因而分流体22具有导流的作用。本实施例中优选分流体22为圆锥状,导流作用更加显著,冷媒能更加均匀的进入分流孔21。
实施例6
如上述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所示,管接口111与冷媒入口121的连接处设有斜坡14,沿着冷媒流动的方向,斜坡14逐渐靠近第一分路体1的轴线。
由于管接口111与冷媒入口121均为圆柱形,且管接口111横截面圆的直径大于冷媒入口121横截面圆的直径,冷媒从管接口111进入冷媒入口121时会受到阻力,影响了第一分路体1的喷射功能。本实施例中管接口111与冷媒入口121的连接处设有斜坡14,这样,可极大的减小冷媒从管接口111进入冷媒入口121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提高了冷媒的流通效率。
实施例7
如上述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所示,第二分路体2内在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分流孔211和第二分流孔212,第一分流孔211与第二分流孔212相连,第一分流孔211的直径小于第二分流孔212。
具体的,分流孔21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分流孔211和位于下部的第二分流孔212,第一分流1211和第二分流孔212均为圆柱形。第一分流孔211的轴线与第二分流孔212的轴线重合,所述轴线也为分流孔21的轴线。第一分流孔211的上端与混合腔131的下端连通,第一分流孔211的下端与第二分流孔212的上端相连,第一分流孔211的直径小于第二分流孔212的直径。
这样,由于第一分流孔211的直径小于第二分流孔212的直径,当冷媒经第一分流孔211进入第二分流孔212时,由于冷媒流经的通道截面突然变大,冷媒的动压减小、流速减小,便于换热器充分利用冷媒,提高了冷媒的利用效率。
实施例8
如上述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分路体1与第二分路体2一体成型。
具体的,结合图1所示,第一分路体1的下端与第二分路体2的上端一体成型,从而形成的新型分路结构的结构较为稳定。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这样,由于新型分路结构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在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分路体(1)和第二分路体(2),所述第一分路体(1)与所述第二分路体(2)相连,所述第一分路体(1)内设有混合腔(13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131)的腔壁为内凹圆弧面(13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圆弧面(1311)的拱高范围为0.5-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圆弧面(1311)的拱高为0.7679±0.0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131)的横截面在所述冷媒流动方向上面积逐渐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路体(1)内在所述冷媒流动方向上还依次设有管接口(111)和冷媒入口(121),所述管接口(111)与所述冷媒入口(121)连通,所述管接口(111)的直径大于所述冷媒入口(1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路体(2)包括分流体(22),所述分流体(22)为圆锥状,所述分流体(22)的尖端靠近所述混合腔(131)的冷媒流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口(111)与所述冷媒入口(121)的连接处设有斜坡(14),沿着冷媒流动的方向,所述斜坡(14)逐渐靠近所述第一分路体(1)的轴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路体(2)内在所述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分流孔(211)和第二分流孔(212),所述第一分流孔(211)与所述第二分流孔(212)相连,所述第一分流孔(21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分流孔(2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路体(1)与所述第二分路体(2)一体成型。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分路结构。
CN201821347685.7U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及空调器 Active CN2086713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47685.7U CN208671321U (zh)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47685.7U CN208671321U (zh)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71321U true CN208671321U (zh) 2019-03-29

Family

ID=65839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47685.7U Active CN208671321U (zh)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713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5237A (zh) * 2021-05-26 2021-10-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分流器、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5237A (zh) * 2021-05-26 2021-10-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分流器、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CN113465237B (zh) * 2021-05-26 2022-08-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分流器、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155367A1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系统
CN202420050U (zh) 空调用双向节流阀
CN104949394B (zh) 一种换热器
CN101788243A (zh) 用于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分配器和热交换器
CN103090601A (zh) 分流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4374138B (zh) 风冷冰箱
CN208671321U (zh) 一种新型分路结构及空调器
CN102678634B (zh) 双环式喷射器
CN207540202U (zh) 分路体
CN203231593U (zh) 分流器及空调器
CN102353187A (zh) 一种反射式制冷剂分流器
CN106322849B (zh) 换热器结构
CN109708494A (zh) 一种壳管式换热器
CN104634004B (zh) 冷凝器
JP5360095B2 (ja) ガス冷媒分離兼冷媒分流器
CN106705513A (zh) 空调及其分液器
CN111397253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CN207454856U (zh) 一种节流阀
CN107940825A (zh) 空调分配器及空调
CN205048791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1717241U (zh) 换热器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N104848515B (zh) 空调换热器及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CN207487189U (zh) 一种空调分液器
CN113324429A (zh) 换热器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N209910451U (zh) 一种壳管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