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74384U - 一种转轮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轮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74384U
CN219674384U CN202320763882.1U CN202320763882U CN219674384U CN 219674384 U CN219674384 U CN 219674384U CN 202320763882 U CN202320763882 U CN 202320763882U CN 219674384 U CN219674384 U CN 219674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air
air duct
cavity
rotary dehumid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638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毅生
吴华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Invito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Invito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Invito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Invito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638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74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74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743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除湿电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轮除湿机。包括机体、风扇组件、除湿组件、再生组件、热交换组件,再生组件包括一体式的风道支架、风扇及加热组件,所述风道支架上设有风道,所述风扇及加热组件依次设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与除湿组件之间;本方案通过改进再生组件的结构,通过一体式的风道支架与风扇及加热组件的组装结构,能够保证风道自身的密封性,在除湿效果上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而且简化了再生组件的装配工艺。

Description

一种转轮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除湿电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轮除湿机。
背景技术
转轮除湿机的原理是将空气中的水份以物理方式吸附于具多孔性合成的除湿盘,然后在转轮再生区,将吸附在转轮盘的水气加热汽化,送至交流式热交换器入口处,形成高温高湿的空气,接着再经过已被室内冷湿空气降温冷却的热交换器时,由于露点差异而成凝结水排出。
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的转轮除湿机再生风道采用电机加风轮的组合方式,由于风轮需要安装在风道内,故风道需要通过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几个部件之间的装配间隙也随之产生,使得风道的密封性较差,而且装配工艺复杂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轮除湿机,其将改进了再生组件的结构,一体式的风道支架有利于解决风道的密封性以及组装的问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轮除湿机,包括机体及设于所述机体上的;
风扇组件,用于将外部空气吸入至机体内;
除湿组件,与所述风扇组件相对,且可相对所述机体转动;
再生组件,用于向除湿组件局部导入热风,所述再生组件包括一体式的风道支架、风扇及加热组件,所述风道支架上设有风道,所述风扇及加热组件依次设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与除湿组件之间;
热交换组件,用于吸收所述再生组件的热风并进行冷却。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电热元件以及安装支架,所述电热元件设于安装支架内,所述安装支架一侧与所述风扇连接,另一侧与所述除湿组件相对。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贯穿其两侧的通腔,所述电热元件安装于通腔内,所述通腔朝向除湿组件的一侧设有定位台阶,所述通腔内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电热元件卡接的弹性卡扣件。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所述再生组件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风道支架的出风端上设有连接位,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与所述连接位配合的连接孔,所述连接结构通过述连接位与连接孔使所述风道支架与安装支架连接并将风扇固定在风道支架与安装支架之间。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所述电热元件为PTC加热组件。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所述热交换组件包括底座、上座以及若干设于所述底座与上座之间的热交换管道,所述底座与上座内设有使若干热交换管道端部连通的空腔,所述底座上还设有排水口。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所述底座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底座内的空腔分隔成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所述底座相对除湿组件的一侧外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二通孔。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还包括导风件,所述导风件设于所述除湿组件背对再生组件的一侧上,且所述导风件上设有导风孔,所述导风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接且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相对。
如上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所述风道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通。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轮除湿机,其通过风扇组件将环境空气吸入到机体内部,空气通过除湿组件使其水分被除湿组件吸收,再导回至环境中从而起到除湿的效果,而本方案通过改进再生组件的结构,通过一体式的风道支架与风扇及加热组件的组装结构,能够保证风道自身的密封性,在除湿效果上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而且简化了再生组件的装配工艺。
2、本实用新型一种转轮除湿机采用PTC加热组件作为再生组件的电热元件,与传统的发热丝、云母片和外壳组装的结构相比,采用PTC加热,达到设定温度后无需其他安全电器件辅助即可会停止加热,在性能和功能不变的前提下,用户使用安全性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轮除湿机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爆炸图(隐藏风机组件);
图5为图4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再生组件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爆炸图;
图8为图6中加热组件的爆炸图;
图9为图5中热交换组件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轮除湿机,一种转轮除湿机,包括机体1及设于所述机体1上的风扇组件2,用于将外部空气吸入至机体1内;除湿组件4,与所述风扇组件2相对,且可相对所述机体1转动;再生组件6,用于向除湿组件4局部导入热风,热交换组件5,用于吸收所述再生组件6的热风并进行冷却。其通过风扇组件2将环境空气吸入到机体1内部,空气通过除湿组件4使其水分被除湿组件4吸收,再导回至环境中从而起到除湿的效果,而再生组件6用于产生热气流吹向除湿组件4的局部,将除湿组件4局部的水分带走,从而使得除湿组件4能够再生利用,一直保持能对风扇组件2吸入的空气进行除湿。热交换组件5在于吸收再生组件6产生并带走水分后的热风,通过冷却使热风降温以及将水分冷却并排出,一般机身上可设置集水盘来收集其排出的冷却水。
本方案中,如图6至图8所示,通过改进了再生组件的结构,一体式的风道支架有利于解决风道的密封性以及组装的问题,具体而言,所述再生组件6包括一体式的风道支架61、风扇62及加热组件63,所述风道支架61上设有风道,所述风扇62及加热组件63依次设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与除湿组件4之间;通过一体式的风道支架61与风扇62及加热组件63的组装结构,能够保证风道自身的密封性,在除湿效果上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而且简化了再生组件的装配工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配合除湿组件4可转动设置在机体内,即除湿组件4能相对再生组件6转动,能够实现再生组件6对除湿组件4不同位置的局部进行再生。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湿组件4的具体结构为:除湿盘组件4包括除湿盘401、以及固定支架404,所述固定支架404设于机身1内,所述除湿盘401转动设于固定支架404上,所述除湿盘401外周上设有传动齿403,所述机身1内还设有与所述传动齿403配合的驱动组件3。驱动组件3可采用电机带动齿轮的结构,以带动除湿盘401沿中心自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加热组件63包括电热元件631以及安装支架632,所述电热元件631设于安装支架632内,所述安装支架632一侧与所述风扇62连接,另一侧与所述除湿组件4相对。其与传统采用风轮的再生组件不同在于,本方案将一体式的风道支架61作为单独的配件,将风扇62以及加热组件63直接装配在风道支架61的外侧,而加热组件63采用安装支架632及电热元件631的结构可以预先装配,从而加快整体的组装。
具体而言,本方案安装支架632及电热元件631的安装结构为:所述安装支架632上设有贯穿其两侧的通腔6320,所述电热元件631安装于通腔6320内,所述通腔6320朝向除湿组件4的一侧设有定位台阶6322,所述通腔6320内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电热元件631卡接的弹性卡扣件6323。
另外,安装支架632与风道支架61的组装结构为:所述再生组件6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风道支架61的出风端上设有连接位611,所述安装支架632上设有与所述连接位611配合的连接孔6321,所述连接结构通过述连接位611与连接孔6321使所述风道支架61与安装支架632连接并将风扇62固定在风道支架61与安装支架632之间。本方案连接件可以直接采用螺丝配合上述结构即可完成组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热元件631为PTC加热组件。与传统的发热丝、云母片和外壳组装的结构相比,传统采用发热丝的结构需要外置保护开关,如发热丝外置的保护开关失效,发热丝会一直加热,温度会一直升高。云母片的材料属性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会加速其老化,这样会使加热丝短路。而本方案采用PTC加热,达到设定温度后无需其他安全电器件辅助即可会停止加热,在性能和功能不变的前提下,用户使用安全性得到提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9、图10所示,热交换组件5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热交换组件5包括底座501、上座502以及若干设于所述底座501与上座502之间的热交换管道503,所述底座501与上座502内设有使若干热交换管道503端部连通的空腔,所述底座501上还设有排水口504。再生组件6产生的热空气,通过除湿组件4后形成高温高湿的空气并进入底座501,而高温高湿的空气穿过多根热交换管道503后被冷却,其水分也冷却成水,从而防止高湿的空气再度返回至环境中。而本方案冷却水通过排水口504排出。
具体而言,所述底座501内设有隔板5011,所述隔板5011将底座501内的空腔分隔成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所述底座501相对除湿组件4的一侧外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孔5013、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二通孔5014。通过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的划分以及第一通孔5013和第二通孔5014的设置,能够形成简单的进风、冷却、出风的结构,高温高湿的空气从第一通孔5013导入至底座内,而通过多根与第一通孔5013连通的热交换管道503后降温,并导入至第二空腔内从第二通孔5014排出。
本方案为了使温高湿的空气能够集中导入到热交换组件5内,转轮除湿机还包括导风件7,所述导风件7设于所述除湿组件4背对再生组件6的一侧上,且所述导风件7上设有导风孔71,所述导风孔71与所述第一通孔5013连接且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相对。
另外,所述风道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通孔5014相通。即经过冷却空气又可导回至再生组件6,形成循环。而且,本方案中,第一通孔5013和第二通孔5014上均设置有密封圈,以提升连接口处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轮除湿机,其通过风扇组件将环境空气吸入到机体内部,空气通过除湿组件使其水分被除湿组件吸收,再导回至环境中从而起到除湿的效果,而本方案通过改进再生组件的结构,通过一体式的风道支架与风扇及加热组件的组装结构,能够保证风道自身的密封性,在除湿效果上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而且简化了再生组件的装配工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此外,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及设于所述机体(1)上的;
风扇组件(2),用于将外部空气吸入至机体(1)内;
除湿组件(4),与所述风扇组件(2)相对,且可相对所述机体(1)转动;
再生组件(6),用于向除湿组件(4)局部导入热风,所述再生组件(6)包括一体式的风道支架(61)、风扇(62)及加热组件(63),所述风道支架(61)上设有风道,所述风扇(62)及加热组件(63)依次设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与除湿组件(4)之间;
热交换组件(5),用于吸收所述再生组件(6)的热风并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63)包括电热元件(631)以及安装支架(632),所述电热元件(631)设于安装支架(632)内,所述安装支架(632)一侧与所述风扇(62)连接,另一侧与所述除湿组件(4)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632)上设有贯穿其两侧的通腔(6320),所述电热元件(631)安装于通腔(6320)内,所述通腔(6320)朝向除湿组件(4)的一侧设有定位台阶(6322),所述通腔(6320)内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电热元件(631)卡接的弹性卡扣件(632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组件(6)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风道支架(61)的出风端上设有连接位(611),所述安装支架(632)上设有与所述连接位(611)配合的连接孔(6321),所述连接结构通过述连接位(611)与连接孔(6321)使所述风道支架(61)与安装支架(632)连接并将风扇(62)固定在风道支架(61)与安装支架(63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元件(631)为PTC加热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组件(5)包括底座(501)、上座(502)以及若干设于所述底座(501)与上座(502)之间的热交换管道(503),所述底座(501)与上座(502)内设有使若干热交换管道(503)端部连通的空腔,所述底座(501)上还设有排水口(50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01)内设有隔板(5011),所述隔板(5011)将底座(501)内的空腔分隔成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所述底座(501)相对除湿组件(4)的一侧外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第一通孔(5013)、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二通孔(50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风件(7),所述导风件(7)设于所述除湿组件(4)背对再生组件(6)的一侧上,且所述导风件(7)上设有导风孔(71),所述导风孔(71)与所述第一通孔(5013)连接且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通孔(5014)相通。
CN202320763882.1U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转轮除湿机 Active CN219674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3882.1U CN219674384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转轮除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3882.1U CN219674384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转轮除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74384U true CN219674384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25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63882.1U Active CN219674384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转轮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743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521471U (zh) 烘干模组和洗烘一体机
WO2018129797A1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03231433U (zh) 加湿空调室外机
CN106678972B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106765848B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19674384U (zh) 一种转轮除湿机
CN114322120A (zh) 一种双发热除湿装置及转轮除湿机
CN213185708U (zh) 一种电机及具有其的清洁设备
WO2024001232A1 (zh) 湿度调节装置、空调
CN216769638U (zh) 一种双发热除湿装置及转轮除湿机
CN216769568U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899069U (zh) 一种吹风机
CN209761802U (zh) 风机组件和具有其的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113241640A (zh) 一种具有湿度监测及湿度控制功能的环网柜
CN208059152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8721904U (zh) 移动空调
CN220581342U (zh) 风道组件以及吹风设备
CN217330028U (zh) 转轮除湿装置
CN215062350U (zh) 一种浴霸
CN220061975U (zh) 具有隔热结构的转轮除湿机
CN219696970U (zh) 一种智慧用电配电装置
CN217482882U (zh) 一种空调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CN218348905U (zh) 蒸发器组件、空调结构及空调烟机
CN116412451A (zh) 无水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CN220916792U (zh) 一种高速吹风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