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58929U - 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58929U
CN219658929U CN202320433431.1U CN202320433431U CN219658929U CN 219658929 U CN219658929 U CN 219658929U CN 202320433431 U CN202320433431 U CN 202320433431U CN 219658929 U CN219658929 U CN 2196589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deformation structure
reinforcing
battery
body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3343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云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s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ns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ns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nsh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3343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589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589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589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汇流排用于与电池部电连接,电池部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电芯,多个电芯的排列方向为预设方向;汇流排包括基础部分和加强部分,基础部分与电池部电连接,加强部分设置在基础部分远离电池部的一侧,且与基础部分电连接;基础部分包括第一形变结构,第一形变结构可在电池部施加的沿预设方向设置的第一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改变基础部分的长度;加强部分包括第二形变结构,第二形变结构可在基础部分施加的沿预设方向设置的第二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改变加强部分的长度。设置的第一形变结构和第二形变结构保证了汇流排的完好性,尽可能避免了电芯极柱发生损坏的情况。

Description

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汇流排作为动力电池模组中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将多个单体电芯串并联组装。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电池模组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或者收缩造成电池模组的长度发生变化,损坏电芯的极柱,从而避免电池模组发生开裂和漏液等情况,通常情况下,电池模组中的汇流排会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可沿长度方向发生形变伸缩的凹型槽。
但若电池模组需进行大电流充放电时,尤其是在超过600A的情况下,由于电池模组自身尺寸有限,并不能给汇流排提供太大的宽度空间,为了保证汇流排的载流能力,并满足温升要求,则通常需要增加汇流排的厚度;与此同时,汇流排上的凹型槽的尺寸也需要随之增加,但由于汇流排厚度较厚,现有技术并不能满足其成型的工艺要求,导致较厚的汇流排上的凹型槽的尺寸都较小,在此情况下,汇流排的形变伸缩能力也将随之减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厚度较厚的汇流排形变伸缩能力较弱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汇流排,汇流排用于与电池部电连接,电池部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电芯,多个电芯的排列方向为预设方向;汇流排包括基础部分和加强部分,基础部分与电池部电连接,加强部分设置在基础部分远离电池部的一侧,且与基础部分电连接;基础部分包括第一形变结构,第一形变结构可沿预设方向发生形变,第一形变结构在电池部施加的沿预设方向设置的第一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使基础部分中沿预设方向设置的长度发生变化;加强部分包括第二形变结构,第二形变结构可沿预设方向发生形变,第二形变结构在基础部分施加的沿预设方向设置的第二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使加强部分中沿预设方向设置的长度发生变化。
可选地,基础部分还包括多个基础本体段,基础本体段的数量与电芯的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基础本体段与位置对应的电芯电连接,任意两个相邻的基础本体段电连接,多组相邻的两个基础本体段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基础本体段之间设置有第一形变结构。
可选地,加强部分还包括多个加强本体段,各加强本体段均与基础部分电连接,任意两个相邻的加强本体段电连接,相邻的两个加强本体段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加强本体段之间设置有第二形变结构。
可选地,任意两个相邻的基础本体段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形变结构,第一形变结构的第一端与分别位于该第一形变结构两端的两个基础本体段中的一个固定连接,第一形变结构的第二端与另一个基础本体段固定连接。
可选地,任意两个相邻的加强本体段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形变结构,第二形变结构的第一端与分别位于该第二形变结构两端的两个加强本体段中的一个固定连接,第二形变结构的第二端与另一个加强本体段固定连接。
可选地,加强本体段的数量与基础本体段的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加强本体段与位置对应设置的基础本体段电连接。
可选地,第一形变结构为第一弧板,第二形变结构为第二弧板。
可选地,第一弧板的弧口与第二弧板的弧口相对设置;或,第一弧板的弧口与第二弧板的弧口相背设置。
可选地,基础本体段上设置有第一焊接定位通孔,第一焊接定位通孔与位置对应的电芯的极柱对应设置,加强本体段上设置有第二焊接定位通孔,第二焊接定位通孔与第一焊接定位通孔位置一一对应;基础本体段上设置有第一预留凹槽,第一预留凹槽自基础本体段远离电池部的表面延伸至基础本体段内部,第一焊接定位通孔自第一预留凹槽的槽底延伸至基础本体段靠近电池部的一侧;加强本体段上设置有第二预留凹槽,第二预留凹槽自加强本体段靠近基础本体段的表面延伸至加强本体段内部,第二焊接定位通孔自第二预留凹槽的槽底延伸至加强本体段远离基础本体段的一侧,第二预留凹槽与第一预留凹槽位置一一对应;或,基础本体段和加强本体段通过铆钉或螺丝固定连接;或,基础本体段和加强本体段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电池部、保护外壳以及上述的汇流排,电池部设置在保护外壳内部,基础部分与电池部电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汇流排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电池部进行大电流充放电时会发生膨胀或者收缩,无论是膨胀还是收缩均沿电池部的长度方向进行,预设方向与电池部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当电池部沿预设方向膨胀时,电池部会对基础部分产生相背设置的第一牵引力,此时第一外力为第一牵引力,在第一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一形变结构会变长,在此情况下整个基础部分的长度变长,基础部分便可适应电池部的膨胀,保证基础部分始终与电池部维持电连接状态;与此同时,伴随着基础部分长度的增长,基础部分会对加强部分产生相背设置的第二牵引力,此时第二外力为第二牵引力,在第二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二形变结构的长度会变长,在此情况下整个加强部分的长度变长,加强部分便可适应基础部分的形变,从而便可保证加强部分始终与基础部分维持电连接状态。当电池部沿预设方向收缩时,电池部会对基础部分产生相对设置的第一反牵引力,此时第一外力为第一反牵引力,在第一反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一形变结构的长度会变短,在此情况下整个基础部分的长度变短,基础部分便可适应电池部的收缩,保证基础部分始终与电池部维持电连接状态;与此同时,伴随着基础部分长度的缩短,基础部分会对加强部分产生相对设置的第二反牵引力,此时第二外力为第二反牵引力,在第二反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二形变结构的长度会变短,在此情况下整个加强部分的长度变短,加强部分便可适应基础部分的形变,从而便可保证加强部分始终与基础部分维持电连接状态。设置的第一形变结构和第二形变结构在汇流排具有足够载流能力的前提下,保证了汇流排的完好性,尽可能避免了电池部中的电芯极柱发生损坏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隐藏一块汇流排后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100、电芯;200、基础部分;210、基础本体段;211、第一预留凹槽;212、第一焊接定位通孔;220、第一形变结构;300、加强部分;310、加强本体段;320、第二形变结构;400、铆钉;500、保护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记载的,目前,汇流排作为动力电池模组中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将多个单体电芯串并联组装。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电池模组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或者收缩造成电池模组的长度发生变化,损坏电芯的极柱,从而避免电池模组发生开裂和漏液等情况,通常情况下,电池模组中的汇流排会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可沿长度方向发生形变伸缩的凹型槽。
但若电池模组需进行大电流充放电时,尤其是在超过600A的情况下,由于电池模组自身尺寸有限,并不能给汇流排提供太大的宽度空间,为了保证汇流排的载流能力,并满足温升要求,则通常需要增加汇流排的厚度;与此同时,汇流排上的凹型槽的尺寸也需要随之增加,但由于汇流排厚度较厚,现有技术并不能满足其成型的工艺要求,导致较厚的汇流排上的凹型槽的尺寸都较小,在此情况下,汇流排的形变伸缩能力也将随之减弱。
参照图1至图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汇流排,汇流排用于与电池部电连接,电池部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电芯100,多个电芯100的排列方向为预设方向;汇流排包括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基础部分200与电池部电连接,加强部分300设置在基础部分200远离电池部的一侧,且与基础部分200电连接。基础部分200包括第一形变结构220,第一形变结构220可沿预设方向发生形变,第一形变结构220在电池部施加的沿预设方向设置的第一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使基础部分200中沿预设方向设置的长度发生变化;加强部分300包括第二形变结构320,第二形变结构320可沿预设方向发生形变,第二形变结构320在基础部分200施加的沿预设方向设置的第二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使加强部分300中沿预设方向设置的长度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部设置有三组,各组电池部中多个电芯100的排列方向均相平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各组电池部中多个电芯100的排列方向也可不同;基础部分200设置在电池部的上方,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电池部中的各电芯100固定连接,以使基础部分200与电池部电连接,基础部分200的长度方向与预设方向相平行;加强部分300设置在基础部分200的上方,并与基础部分200远离电池部的外表面相贴合,以使加强部分300与基础部分200电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电连接,加强部分300的长度方向与预设方向相平行。设置的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提高了整个汇流排的载流能力,尽可能保证了电池部能够在大电流充放电时平稳运行。
具体应用中,电池部进行大电流充放电时会发生膨胀或者收缩,无论是膨胀还是收缩均沿电池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当电池部沿预设方向膨胀时,电池部会对基础部分200产生相背设置的第一牵引力,此时第一外力为第一牵引力,在第一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一形变结构220会变长,在此情况下整个基础部分200的长度变长,基础部分200便可适应电池部的膨胀,保证基础部分200始终与电池部维持电连接状态;与此同时,伴随着基础部分200长度的增长,基础部分200会对加强部分300产生相背设置的第二牵引力,此时第二外力为第二牵引力,在第二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二形变结构320的长度会变长,在此情况下整个加强部分300的长度变长,加强部分300便可适应基础部分200的形变,从而便可保证加强部分300始终与基础部分200维持电连接状态。
当电池部沿预设方向收缩时,电池部会对基础部分200产生相对设置的第一反牵引力,此时第一外力为第一反牵引力,在第一反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一形变结构220的长度会变短,在此情况下整个基础部分200的长度变短,基础部分200便可适应电池部的收缩,保证基础部分200始终与电池部维持电连接状态;与此同时,伴随着基础部分200长度的缩短,基础部分200会对加强部分300产生相对设置的第二反牵引力,此时第二外力为第二反牵引力,在第二反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二形变结构320的长度会变短,在此情况下整个加强部分300的长度变短,加强部分300便可适应基础部分200的形变,从而便可保证加强部分300始终与基础部分200维持电连接状态。设置的第一形变结构220和第二形变结构320在汇流排具有足够载流能力的前提下,保证了汇流排的完好性,尽可能避免了电池部中的电芯100极柱发生损坏的情况。
参照图2至图4,本实施例中的基础部分200还包括多个基础本体段210,基础本体段210的数量与电芯100的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基础本体段210与位置对应的电芯100电连接,任意两个相邻的基础本体段210电连接,相邻的两个基础本体段210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基础本体段210之间设置有第一形变结构22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础部分200采用铝材制成,基础本体段210为第一本体板,第一本体板的厚度为2~3mm;基础本体段210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电芯100的极柱实现电连接,设置有第一形变结构220的相邻的两个基础本体段210中的一个基础本体段210与该第一形变结构220的第一端电连接,另一个基础本体段210与第一形变结构220的第二端电连接,剩余的相邻的两个基础本体段210电连接。设置的多个基础本体段210便于使基础部分200与电池部实现稳固的电连接。
参照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加强部分300包括多个加强本体段310,各加强本体段310均与基础部分200电连接,任意两个相邻的加强本体段310电连接,相邻的两个加强本体段310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加强本体段310之间设置有第二形变结构32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加强部分300的材质与基础部分200的材质相同,均采用铝材质制成,加强本体段310为第二本体板,第二本体板的厚度为2~3mm;加强本体段310靠近基础部分200的表面与基础部分200远离电池部的表面相贴合,以使加强本体段310与基础部分200电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本体段310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基础部分200实现电连接。设置有第二形变结构320的相邻的两个加强本体段310中的一个加强本体段310与该第二形变结构320的第一端电连接,另一个加强本体段310与第二形变结构320的第二端电连接,剩余的相邻的两个加强本体段310电连接。如此设计的加强部分300既便于使加强部分300与基础部分200电连接,同时也便于使加强部分300的长度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化。
参照图2和图4,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式,任意两个相邻的基础本体段210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形变结构220,第一形变结构220的第一端与分别位于该第一形变结构220两端的两个基础本体段210中的一个固定连接,第一形变结构220的第二端与另一基础本体段210固定连接。上述设计使相邻的两组电芯100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形变结构220,在电池部进行大电流充放电发生膨胀或收缩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基础部分200与电池部中的电芯100实现稳固连接。
参照图2和图4,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式,任意两个相邻的加强本体段310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形变结构320,第二形变结构320的第一端与分别位于该第二形变结构320两端的两个加强本体段310中的一个固定连接,第二形变结构320的第二端与另一个加强本体段310固定连接。上述设计使加强部分300在电池部进行大电流充放电发生膨胀或收缩时能够尽可能适应基础部分200的变化,从而使基础部分200与加强部分300实现稳固的电连接。
参照图2和图4,在本可选方式中,加强本体段310的数量与基础本体段210的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加强本体段310与位置对应设置的基础本体段210电连接。具体的,加强本体段310通过加强本体段310靠近基础本体段210的表面与基础本体段210靠近加强本体段310的表面相贴合实现电连接。上述设计使加强部分300在电池部进行大电流充放电发生膨胀或收缩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适应基础部分200的变化,从而使基础部分200与加强部分300实现稳固的电连接,进而保证汇流排的载流能力。此外在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此设计也便于加工制造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参照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形变结构220为第一弧板,第二形变结构320为第二弧板。具体的,第一形变结构220为第一圆弧板,第二形变结构320为第二圆弧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形变结构220可以为第一弹簧,第二形变结构320可以为第二弹簧,第一形变结构220还可以为第一伸缩折叠板,第二形变结构320还可以为第二伸缩折叠板。如此设计的第一形变结构220能够在第一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使基础部分200的长度发生变化,第二形变结构320能够在第二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使加强部分300的长度发生变化。
参照图2和图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弧板的弧口与第二弧板的弧口相对设置。如此设计避免了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在变形过程中相互发生干涉的可能,保证了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变形操作的正常开展。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弧板的弧口与第二弧板的弧口相背设置。如此设计避免了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在变形过程中相互发生干涉的可能,保证了第一弧板和第二弧板变形操作的正常开展。
参照图2至图4,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式,基础本体段210上设置有第一焊接定位通孔212,第一焊接定位通孔212与位置对应的电芯100的极柱对应设置,加强本体段310上设置有第二焊接定位通孔,第二焊接定位通孔与第一焊接定位通孔212位置一一对应。设置的第一焊接定位通孔212便于使基础本体段210准确地与位置对应设置的电芯100的极柱实现焊接,降低了操作难度,保证了焊接强度;设置的第二焊接通孔便于使加强本体段310与位置对应设置的基础本体段210实现焊接,同时在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在厚度相同的情况下,也使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成为相同的物体,从而便于加工制造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参照图2和图4,在本可选方式中,基础本体段210上设置有第一预留凹槽211,第一预留凹槽211自基础本体段210远离电池部的表面延伸至基础本体段210内部,第一焊接定位通孔212自第一预留凹槽211的槽底延伸至基础本体段210靠近电池部的一侧,第一预留凹槽211的深度为0.3~0.5mm。设置的第一预留凹槽211便于容纳基础本体段210与位置对应设置的电芯100的极柱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连接后产生的凸起的焊接痕,从而避免了基础部分200与加强部分300安装过程中加强部分300靠近基础部分200的表面无法与基础部分200靠近加强部分300的表面实现完全相贴合的情况,保证了基础部分200与加强部分300的电连接状态。
参照图2和图4,在本可选方式中,加强本体段310上设置有第二预留凹槽,第二预留凹槽自加强本体段310靠近基础本体段210的表面延伸至加强本体段310内部,第二焊接定位通孔自第二预留凹槽的槽底延伸至加强本体段310远离基础本体段210的一侧,第二预留凹槽与第一预留凹槽211位置一一对应设置,第二预留凹槽的深度为0.3~0.5mm。设置的第二预留凹槽便于容纳焊接痕,进一步避免了基础部分200与加强部分300安装过程中加强部分300靠近基础部分200的表面无法与基础部分200靠近加强部分300的表面实现完全相贴合的情况,保证了基础部分200与加强部分300的电连接状态。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可选方式中,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以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之间的缝隙为中心对称设置。
参照图1、图2和图4,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式,基础本体段210和加强本体段310通过铆钉400固定连接,加强本体段310远离基础本体段210的表面上设置有供铆钉400穿设的第一铆钉通孔,基础本体段210靠近加强本体段310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铆钉通孔,第一铆钉通孔与第二铆钉通孔同轴设置。第一铆钉通孔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铆钉通孔分别设置在第二焊接定位通孔的两侧,两个第一铆钉通孔和第二焊接定位通孔的连线方向与电池部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第二铆钉通孔的数量与第一铆钉通孔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同时显而易见的,一个基础本体段210和一个加强本体段310之间设置有两个铆钉40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基础本体段210和加强本体段310之间可设置为一个铆钉400,也可设置为三个或者更多个铆钉400。此外,在本可选方式中,铆钉400的材质为铝,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铆钉400的材质还可为铜或不锈钢等金属。设置的铆钉400使基础部分200与加强部分300能够实现稳固的连接,保证了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的连接强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基础本体段210和加强本体段310也可通过螺丝或焊接的工艺实现固定连接。
参照图1至图3,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电池部、保护外壳500以及上述的汇流排,电池部设置在保护外壳500内部,基础部分200与电池部电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部包括多个沿预设方向排列设置的电芯100,电芯100与保护外壳500的连接方式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详细赘述,电池部设置有三组,各组电池部中多个电芯100的排列方向均相平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各组电池部中多个电芯100的排列方向也可不同。
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电池部进行大电流充放电时会发生膨胀或者收缩,无论是膨胀还是收缩均沿电池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当电池部沿预设方向膨胀时,电池部会对基础部分200产生相背设置的第一牵引力,此时第一外力为第一牵引力,在第一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一形变结构220会变长,在此情况下整个基础部分200的长度变长,基础部分200便可适应电池部的膨胀,保证基础部分200始终与电池部维持电连接状态;与此同时,伴随着基础部分200长度的增长,基础部分200会对加强部分300产生相背设置的第二牵引力,此时第二外力为第二牵引力,在第二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二形变结构320的长度会变长,在此情况下整个加强部分300的长度变长,加强部分300便可适应基础部分200的形变,从而便可保证加强部分300始终与基础部分200维持电连接状态。当电池部沿预设方向收缩时,电池部会对基础部分200产生相对设置的第一反牵引力,此时第一外力为第一反牵引力,在第一反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一形变结构220的长度会变短,在此情况下整个基础部分200的长度变短,基础部分200便可适应电池部的收缩,保证基础部分200始终与电池部维持电连接状态;与此同时,伴随着基础部分200长度的缩短,基础部分200会对加强部分300产生相对设置的第二反牵引力,此时第二外力为第二反牵引力,在第二反牵引力的作用下第二形变结构320的长度会变短,在此情况下整个加强部分300的长度变短,加强部分300便可适应基础部分200的形变,从而便可保证加强部分300始终与基础部分200维持电连接状态。设置的第一形变结构220和第二形变结构320在汇流排具有足够载流能力的前提下,保证了汇流排的完好性,尽可能避免了电池部中的电芯100极柱发生损坏的情况。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用于与电池部电连接,所述电池部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电芯(100),多个所述电芯(100)的排列方向为预设方向;所述汇流排包括基础部分(200)和加强部分(300),所述基础部分(200)与所述电池部电连接,所述加强部分(300)设置在所述基础部分(200)远离所述电池部的一侧,且与所述基础部分(200)电连接;
所述基础部分(200)包括第一形变结构(220),所述第一形变结构(220)可沿所述预设方向发生形变,所述第一形变结构(220)在所述电池部施加的沿所述预设方向设置的第一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使所述基础部分(200)中沿所述预设方向设置的长度发生变化;
所述加强部分(300)包括第二形变结构(320),所述第二形变结构(320)可沿所述预设方向发生形变,所述第二形变结构(320)在所述基础部分(200)施加的沿所述预设方向设置的第二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使所述加强部分(300)中沿所述预设方向设置的长度发生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部分(200)还包括多个基础本体段(210),所述基础本体段(210)的数量与所述电芯(100)的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所述基础本体段(210)与位置对应的所述电芯(100)电连接,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基础本体段(210)电连接,多组相邻的两个所述基础本体段(210)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基础本体段(210)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形变结构(2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分(300)还包括多个加强本体段(310),各所述加强本体段(310)均与所述基础部分(200)电连接,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加强本体段(310)电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强本体段(310)中至少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强本体段(310)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形变结构(3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基础本体段(210)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形变结构(220),所述第一形变结构(220)的第一端与分别位于该所述第一形变结构(220)两端的两个所述基础本体段(210)中的一个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形变结构(220)的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基础本体段(210)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加强本体段(310)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形变结构(320),所述第二形变结构(320)的第一端与分别位于该所述第二形变结构(320)两端的两个所述加强本体段(310)中的一个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形变结构(320)的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加强本体段(310)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本体段(310)的数量与所述基础本体段(210)的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所述加强本体段(310)与位置对应设置的所述基础本体段(210)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形变结构(220)为第一弧板,所述第二形变结构(320)为第二弧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板的弧口与所述第二弧板的弧口相对设置;或,
所述第一弧板的弧口与所述第二弧板的弧口相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本体段(210)上设置有第一焊接定位通孔(212),所述第一焊接定位通孔(212)与位置对应的所述电芯(100)的极柱对应设置,所述加强本体段(310)上设置有第二焊接定位通孔,所述第二焊接定位通孔与所述第一焊接定位通孔(212)位置一一对应;
所述基础本体段(210)上设置有第一预留凹槽(211),所述第一预留凹槽(211)自所述基础本体段(210)远离所述电池部的表面延伸至所述基础本体段(210)内部,所述第一焊接定位通孔(212)自所述第一预留凹槽(211)的槽底延伸至所述基础本体段(210)靠近所述电池部的一侧;
所述加强本体段(310)上设置有第二预留凹槽,所述第二预留凹槽自所述加强本体段(310)靠近所述基础本体段(210)的表面延伸至所述加强本体段(310)内部,所述第二焊接定位通孔自所述第二预留凹槽的槽底延伸至所述加强本体段(310)远离所述基础本体段(210)的一侧,所述第二预留凹槽与所述第一预留凹槽(211)位置一一对应;或,
所述基础本体段(210)和所述加强本体段(310)通过铆钉(400)或螺丝固定连接;或,
所述基础本体段(210)和所述加强本体段(310)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10.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池部、保护外壳(500)以及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排,所述电池部设置在所述保护外壳(500)内部,所述基础部分(200)与所述电池部电连接。
CN202320433431.1U 2023-02-27 2023-02-27 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 Active CN2196589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3431.1U CN219658929U (zh) 2023-02-27 2023-02-27 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3431.1U CN219658929U (zh) 2023-02-27 2023-02-27 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58929U true CN219658929U (zh) 2023-09-08

Family

ID=87856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33431.1U Active CN219658929U (zh) 2023-02-27 2023-02-27 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589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52918B1 (en) Battery module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reliability and medium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EP2645454A2 (en) Bus bar assembly having a novel structure
CN102751542B (zh) 锂离子电池组以及锂离子电池组组合
JP2022523847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6720218U (zh) 二次电池
CN214313460U (zh) 一种高安全性的电池模组
CN219658929U (zh) 汇流排及带有该汇流排的电池模组
CN211350749U (zh) 一种电芯单体串并组合的电池pack
CN217239531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6413140U (zh) 电芯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1980720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09641723U (zh) 转接汇流排、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3314808A (zh) 一种电池极柱、动力电池及其电池模组
EP3624217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N220628139U (zh) 汇流排支架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8300145U (zh) 电池装置
CN219696665U (zh) 转接件、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21126183U (zh) 一种电池组
CN220544113U (zh) 一种电池包结构及电池
CN214099715U (zh) 一种高效充电的锂电池
CN218005186U (zh) 电池装置及车辆
CN219659108U (zh) 一种汇流排及电池模组
CN214411376U (zh) 一种餐车用防水模组电池组
CN221126184U (zh) 一种条状电池组
CN220856838U (zh) 一种输出汇流排、汇流排组件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