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2751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2751U
CN219642751U CN202320933884.0U CN202320933884U CN219642751U CN 219642751 U CN219642751 U CN 219642751U CN 202320933884 U CN202320933884 U CN 202320933884U CN 219642751 U CN219642751 U CN 2196427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auxiliary
arm
section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3388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文广
王智颖
陈松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3388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27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2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27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衔铁组件、主接触部分和辅助接触部分,衔铁组件包括衔铁和绝缘件,衔铁与绝缘件固定连接,且可动地连接于磁路部分;主接触部分包括主动簧和主静簧,主动簧连接于绝缘件;辅助接触部分包括辅助动簧和辅助静簧,辅助动簧连接于绝缘件。主动簧和辅助动簧均可通过绝缘件由衔铁驱动而相对于磁路部分运动,实现主接触部分和辅助接触部分的触点闭合或断开。又由于主动簧与辅助动簧均与绝缘件连接,保证了主动簧和辅助动簧运动的一致性,进而提高了主接触部分和辅助接触部分的触点接触一致性。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继电器通常设有主接触部分和辅助接触部分,辅助接触部分包括辅助动簧和辅助静簧,通过辅助动簧和辅助静簧的接触或分离,来监测主接触部分的断开/闭合状态。
在现有技术中,辅助动簧与主接触部分的主动簧联动,当主接触部分的主动簧运动时,能够带动辅助动簧一同运动。然而,现有技术中辅助动簧与主动簧之间的联动结构设计的不合理,辅助动簧与主动簧的运动一致性不佳,导致辅助接触部分的触点接触不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
磁路部分;
衔铁组件,包括衔铁和绝缘件,所述衔铁与所述绝缘件固定连接,且可动地连接于所述磁路部分;
主接触部分,包括主动簧和主静簧,所述主动簧连接于所述绝缘件;以及
辅助接触部分,包括辅助动簧和辅助静簧,所述辅助动簧连接于所述绝缘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辅助动簧包括辅助动簧片和两个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动簧片包括:
第一簧臂,所述第一簧臂的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所述第一簧臂的另一端设有一个所述辅助动触点;
第二簧臂,所述第二簧臂的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所述第二簧臂的另一端设有另一个所述辅助动触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辅助动簧片还包括:
桥接臂,桥接于所述第一簧臂和所述第二簧臂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簧臂、所述第二簧臂和所述桥接臂为一体结构;或,
所述桥接臂与所述第一簧臂、所述第二簧臂为分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桥接臂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簧臂和所述第二簧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簧臂和所述第二簧臂均包括:
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
翘起段,与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翘起段与所述连接段呈角度连接,所述翘起段上设有所述辅助动触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段包括相互垂直的竖直部和水平部;
所述竖直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翘起段,所述竖直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水平部的一端,所述水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辅助静簧包括第一辅助静簧和第二辅助静簧,所述第一辅助静簧和所述第二辅助静簧均包括辅助静簧片和辅助静触点;所述辅助静簧片包括:
引出段;以及
下压段,与所述引出段的一端连接,且所述下压段与所述引出段呈角度连接,所述下压段设有所述辅助静触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磁路部分断电时,所述引出段与所述竖直部之间的夹角不等于所述主动簧与所述主静簧之间的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主动簧包括主动簧片和两个主动触点;所述主动簧片包括:
第一横臂,所述第一横臂的两端均设有一个所述主动触点;以及
竖臂,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横臂的中间位置,另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磁路部分包括:
轭铁,所述衔铁可动地连接于所述轭铁;
线圈组件,设于所述轭铁围成的空间内;所述辅助动簧设于所述轭铁背向所述线圈组件的一侧;以及
铁芯,穿设于所述线圈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磁路部分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所述主接触部分和所述辅助接触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绝缘件包括:
第一绝缘段,所述衔铁连接于所述第一绝缘段朝向所述磁路部分的一侧表面,所述主动簧连接于所述第一绝缘段背向所述磁路部分的另一侧表面;以及
第二绝缘段,与所述第一绝缘段呈角度连接;所述辅助动簧连接于所述第二绝缘段远离所述第一绝缘段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磁路部分包括铁芯;
所述磁路部分通电时,所述第一绝缘段与所述铁芯的轴线垂直;所述磁路部分断电时,所述第二绝缘段与所述铁芯的轴线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辅助动簧插接于或一体注塑连接于所述绝缘件。
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主动簧连接于衔铁组件的绝缘件,辅助动簧连接于绝缘件,衔铁与绝缘件固定连接,当衔铁相对于磁路部分转动时,能够带动绝缘件一同转动。如此,主动簧和辅助动簧均可通过绝缘件由衔铁驱动而相对于磁路部分运动,实现主接触部分和辅助接触部分的触点闭合或断开。又由于主动簧与辅助动簧均与绝缘件连接,保证了主动簧和辅助动簧运动的一致性,进而提高了主接触部分和辅助接触部分的触点接触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继电器的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继电器的另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示出的是辅助动簧与绝缘件连接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的是图4的侧视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图4的分解示意图。
图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继电器的主接触部分的触点闭合后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局部剖出主接触部分的触点。
图8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继电器的主接触部分的触点断开后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局部剖出主接触部分的触点。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基座
20、磁路部分
201、第一侧
202、第二侧
210、轭铁
211、第一侧板
212、第二侧板
213、第一突出部
214、第二突出部
215、第一挂钩
220、线圈架
230、漆包线
240、铁芯
250、线圈引脚
30、衔铁组件
330、缺口
360、第二挂钩
370、衔铁
380、绝缘件
381、第一绝缘段
382、第二绝缘段
390、转接件
40、主接触部分
410、主动簧
411、主动簧片
411a、第一横臂
411b、竖臂
412、主动触点
420、主静簧
420a、第一主静簧
420b、第二主静簧
421、主静簧片
422、主静触点
50、复位弹簧
60、辅助接触部分
610、辅助动簧
611、辅助动簧片
612、辅助动触点
613、第一簧臂
614、第二簧臂
615、桥接臂
616、连接段
616a、竖直部
616b、水平部
617、翘起段
620、辅助静簧
620a、第一辅助静簧
620b、第二辅助静簧
621、辅助静簧片
622、辅助静触点
623、引出段
624、下压段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基座10、磁路部分20、衔铁组件30、主接触部分40和复位弹簧50,磁路部分20和主接触部分40的主静簧420设置于基座10上,衔铁组件30可动地连接于磁路部分20。复位弹簧50的两端连接于磁路部分20和衔铁组件30,用于向衔铁组件30提供弹性力。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继电器还可以包括外罩(图中未示出),外罩罩设于基座10上,并与基座10围成一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磁路部分20、衔铁组件30、主接触部分40和复位弹簧50。外罩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的。外罩的材料可以由树脂材料制成,但不以此为限。
磁路部分20包括轭铁210、线圈架220、漆包线230、铁芯240和两个线圈引脚250。轭铁210大致呈L型,且包括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相互垂直。漆包线230缠绕于线圈架220的外周,漆包线230和线圈架220容置于轭铁210的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所围成的空间内。铁芯240穿设在线圈架220的中心孔内。漆包线230和线圈架220构成线圈组件。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圈架220和漆包线230采用卧式姿态容置于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所围成的空间内,即线圈架220的中心孔的轴线与第一侧板211平行。铁芯240的一端与第二侧板212连接,铁芯24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用于当线圈通电时吸附衔铁组件3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线圈架220和漆包线230还可以采用立式姿态容置于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所围成的空间内,即线圈架220的中心孔的轴线与第二侧板212平行。
两个线圈引脚250分别与漆包线230的两端电连接。两个线圈引脚250可以插装于基座10上,且每个线圈引脚250的部分伸出基座10,用于与外部电路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主接触部分40包括主动簧410和主静簧420,主静簧420固定设置于基座10上,主动簧410连接于衔铁组件30,并能够随着衔铁组件30一同相对于磁路部分20运动。主动簧410包括主动簧片411和两个主动触点412,主静簧420包括第一主静簧420a和第二主静簧420b,第一主静簧420a和第二主静簧420b均固定设置于基座10上。第一主静簧420a和第二主静簧420b均包括主静簧片421和主静触点422,两个主静触点422与两个主动触点412的位置对应。每个主静簧片421的部分伸出基座10,用于与负载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主动触点412与主动簧片411可以为分体结构,也可以为一体结构;主静触点422与主静簧片421可以为分体结构,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如图2所示,主动簧片411包括第一横臂411a和竖臂411b。第一横臂411a的两端均设有一个主动触点412,竖臂411b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横臂411a的中间位置,竖臂411b的另一端与衔铁组件30连接。
第一横臂411a与竖臂411b可以采用一体结构,也可以采用分体结构。
主动簧片411还包括第二横臂(被遮挡而未示出),第二横臂与竖臂411b的另一端连接。并且,第二横臂与衔铁组件30连接。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横臂411a、竖臂411b和第二横臂可以形成一工字型结构,但不以此为限。
衔铁组件30包括衔铁370和绝缘件380。衔铁370可动地连接于轭铁210,绝缘件380与衔铁370固定连接。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绝缘件380与衔铁370铆接,但不以此为限。绝缘件380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塑料,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实施方式中,主动簧片411通过转接件390连接于绝缘件380。举例来说,转接件390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塑料。主动簧片411的第二横臂与转接件390一体注塑连接,转接件390与绝缘件380铆接。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衔铁370连接于绝缘件380朝向磁路部分20的一侧表面,转接件390和主动簧片411连接于绝缘件380背向磁路部分20的另一侧表面。如此,主动簧片411与衔铁370之间通过绝缘件380实现绝缘隔离,防止当主动簧片411流通大电流时,衔铁370被击穿。
衔铁370呈板状结构,且可转动地连接于磁路部分20的轭铁210。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衔铁370可转动地连接于轭铁210的第一侧板211,复位弹簧50的两端连接于轭铁210和衔铁370,用于向衔铁370提供弹性力。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漆包线230通电后,铁芯240吸附衔铁370运动,衔铁370带动主动簧410运动,以使两个主动触点412分别与两个主静触点422接触。漆包线230断电后,在复位弹簧5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衔铁370向相反方向运动,以使两个主动触点412与两个主静触点422分离。
也就是说,通过漆包线230的通断电以及复位弹簧50的作用,衔铁370相对于磁路部分20能够实现拍合式运动。
作为一示例,复位弹簧50可以为拉簧,但不以此为限。轭铁210还包括第一挂钩215,衔铁370包括第二挂钩360,复位弹簧50的一端钩住第一挂钩215,复位弹簧50的另一端钩住第二挂钩360。
如图3所示,轭铁210的外缘设有两个突出部,分别为第一突出部213和第二突出部214。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213和第二突出部214设置于第一侧板211上。
衔铁370的外周缘内凹形成有两个缺口330。轭铁210的第一突出部213和第二突出部214分别穿过两个缺口330。第一突出部213与其中一个缺口330的上缘形成一个支点,第二突出部214与另一个缺口330的上缘形成另一个支点。漆包线230通断电时,衔铁370受到铁芯240的吸引能够绕两个支点相对于轭铁210做拍合式运动。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还包括辅助接触部分60,辅助接触部分60能够与外部监测电路连接,用于监测主动簧410和主静簧420的接触或分离状态。
辅助接触部分60包括辅助动簧610和辅助静簧620。辅助动簧610设于轭铁210背向线圈组件的一侧,辅助静簧620连接于基座10。辅助动簧610连接于绝缘件380,当衔铁370相对于磁路部分20运动时,衔铁370通过绝缘件380能够带动辅助动簧610运动,以使辅助动簧610与辅助静簧620接触或分离。
作为一示例,辅助动簧610插接于或一体注塑连接于绝缘件38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主动簧410连接于衔铁组件30的绝缘件380,辅助动簧610插接于或一体注塑连接于绝缘件380,衔铁370与绝缘件380连接,当衔铁370相对于磁路部分20转动时,衔铁370能够带动绝缘件380一同转动。一方面,主动簧410和辅助动簧610均可通过绝缘件380由衔铁370驱动而相对于磁路部分20运动;另一方面,由于辅助动簧610插接于或一体注塑连接于绝缘件380,确保了辅助动簧610与绝缘件38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主接触部分40和辅助接触部分30的触点接触一致性。
请返回参阅图1,辅助静簧620包括第一辅助静簧620a和第二辅助静簧620b,第一辅助静簧620a和第二辅助静簧620b可以插装于基座10上。第一辅助静簧620a和第二辅助静簧620b均包括辅助静簧片621和辅助静触点622。每个辅助静簧片621包括引出段623和下压段624。下压段624与引出段623的一端连接,且下压段624与引出段623呈角度连接,下压段624设有辅助静触点622。
如图4至图6所示,辅助动簧片611包括第一簧臂613、第二簧臂614和桥接臂615,第一簧臂613的一端与绝缘件380插接或一体注塑连接,第一簧臂613的另一端设有一个辅助动触点612。第二簧臂614的一端与绝缘件380插接或一体注塑连接,第二簧臂614的另一端设有另一个辅助动触点612。桥接臂615桥接于第一簧臂613和第二簧臂614之间。
通过桥接臂615连接于第一簧臂613和第二簧臂614,可提高第一簧臂613和第二簧臂614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可确保两个辅助动触点612运动的一致性,尽可能地使得两个辅助动触点612能够与两个辅助静触点622同时接触或分离。
作为一示例,第一簧臂613、第二簧臂614和桥接臂615为一体结构。当然,桥接臂615与第一簧臂613、第二簧臂614也可以为分体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桥接臂615垂直连接于第一簧臂613和第二簧臂614。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桥接臂615与第一簧臂613/第二簧臂614之间也可以呈角度设置。
第一簧臂613和第二簧臂614均包括连接段616和翘起段617,连接段616的一端与绝缘件380插接或一体注塑连接。翘起段617与连接段616的另一端连接,且翘起段617与连接段616呈角度连接,翘起段617上设有辅助动触点612。
可以理解的是,辅助静触点622设于辅助静簧片621的下压段624上,辅助动触点612设于辅助动簧片611的翘起段617上,下压段624相对于引出段623的弯折角度与翘起段617相对于连接段616的弯折角度对应,这样,当辅助动簧610运动时,辅助动触点612能够以正对于辅助静触点622的方向与辅助静触点622接触,确保触点接触的可靠性。
如图8所示,磁路部分20断电时,引出段623与竖直部616a之间的夹角不等于主静簧片421与主动簧片411之间的夹角。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出段623与竖直部616a平行,主静簧片421与主动簧片411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小于90度。
如图4至图6,连接段616包括相互垂直的竖直部616a和水平部616b。竖直部616a的一端连接翘起段617,竖直部616a的另一端连接水平部616b的一端,水平部616b的另一端与绝缘件380连接。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平部616b的另一端插接于绝缘件380。
如图6至图8所示,绝缘件380包括第一绝缘段381和第二绝缘段382,第一绝缘段381和第二绝缘段382之间可以呈钝角连接。第一绝缘段381与衔铁370连接,辅助动簧610插接于或一体注塑连接于第二绝缘段382远离第一绝缘段381的一端。
返回参阅图2和图3所示,衔铁370连接于第一绝缘段381朝向磁路部分20的一侧表面,主动簧410和转接件390连接于第一绝缘段381背向磁路部分20的另一侧表面。
如图8所示,磁路部分20具有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沿着铁芯240的轴向方向D相反设置。主接触部分40和辅助接触部分60分别位于第一侧201和第二侧202。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辅助接触部分60位于第二侧202,主接触部分40位于第一侧201。第一绝缘段381设于磁路部分20沿铁芯240的轴向方向D的第二侧202,第二绝缘段382设于磁路部分20的上方。
其中,如图7所示,继电器的磁路部分20通电时,主接触部分40的主动触点412与主静触点422接触,辅助接触部分60的辅助动触点612与辅助静触点622接触,第一绝缘段381与铁芯240的轴线垂直。如图8所示,继电器的磁路部分20断电时,主接触部分40的主动触点412与主静触点422分离,辅助接触部分60的辅助动触点612与辅助静触点622分离,第二绝缘段382与铁芯240的轴线平行。也就是说,上述实施例中,辅助接触部分60的触点为常开式。
可以理解的是,辅助接触部分60的触点也可以为常闭式,具体来说:继电器的磁路部分20通电时,主接触部分40的主动触点412与主静触点422接触,辅助接触部分60的辅助动触点612与辅助静触点622分离。继电器的磁路部分20断电时,主接触部分40的主动触点412与主静触点422分离,辅助接触部分60的辅助动触点612与辅助静触点622接触。
此外,辅助接触部分60的触点也可以为转换型,具体来说,辅助接触部分60包括一个辅助动簧610和两组辅助静簧620,该辅助动簧610能够分别与两组辅助静簧620接触。继电器的磁路部分20通电时,辅助接触部分60的辅助动簧610的两个辅助动触点612与其中一组辅助静簧620的两个辅助静触点622接触。继电器的磁路部分20断电时,辅助接触部分60的辅助动簧610的两个辅助动触点612与另外一组辅助静簧620的两个辅助静触点622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路部分;
衔铁组件,包括衔铁和绝缘件,所述衔铁与所述绝缘件固定连接,且可动地连接于所述磁路部分;
主接触部分,包括主动簧和主静簧,所述主动簧连接于所述绝缘件;以及
辅助接触部分,包括辅助动簧和辅助静簧,所述辅助动簧连接于所述绝缘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簧包括辅助动簧片和两个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动簧片包括:
第一簧臂,所述第一簧臂的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所述第一簧臂的另一端设有一个所述辅助动触点;
第二簧臂,所述第二簧臂的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所述第二簧臂的另一端设有另一个所述辅助动触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簧片还包括:
桥接臂,桥接于所述第一簧臂和所述第二簧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簧臂、所述第二簧臂和所述桥接臂为一体结构;或,
所述桥接臂与所述第一簧臂、所述第二簧臂为分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臂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簧臂和所述第二簧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簧臂和所述第二簧臂均包括:
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
翘起段,与所述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翘起段与所述连接段呈角度连接,所述翘起段上设有所述辅助动触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包括相互垂直的竖直部和水平部;
所述竖直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翘起段,所述竖直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水平部的一端,所述水平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簧包括第一辅助静簧和第二辅助静簧,所述第一辅助静簧和所述第二辅助静簧均包括辅助静簧片和辅助静触点;所述辅助静簧片包括:
引出段;以及
下压段,与所述引出段的一端连接,且所述下压段与所述引出段呈角度连接,所述下压段设有所述辅助静触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部分断电时,所述引出段与所述竖直部之间的夹角不等于所述主动簧与所述主静簧之间的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簧包括主动簧片和两个主动触点;所述主动簧片包括:
第一横臂,所述第一横臂的两端均设有一个所述主动触点;以及
竖臂,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横臂的中间位置,另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部分包括:
轭铁,所述衔铁可动地连接于所述轭铁;
线圈组件,设于所述轭铁围成的空间内;所述辅助动簧设于所述轭铁背向所述线圈组件的一侧;以及
铁芯,穿设于所述线圈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部分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所述主接触部分和所述辅助接触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
第一绝缘段,所述衔铁连接于所述第一绝缘段朝向所述磁路部分的一侧表面,所述主动簧连接于所述第一绝缘段背向所述磁路部分的另一侧表面;以及
第二绝缘段,与所述第一绝缘段呈角度连接;所述辅助动簧连接于所述第二绝缘段远离所述第一绝缘段的一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部分包括铁芯;
所述磁路部分通电时,所述第一绝缘段与所述铁芯的轴线垂直;所述磁路部分断电时,所述第二绝缘段与所述铁芯的轴线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簧插接于或一体注塑连接于所述绝缘件。
CN202320933884.0U 2023-04-23 2023-04-23 继电器 Active CN2196427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3884.0U CN219642751U (zh) 2023-04-23 2023-04-23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3884.0U CN219642751U (zh) 2023-04-23 2023-04-23 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2751U true CN219642751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09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33884.0U Active CN219642751U (zh) 2023-04-23 2023-04-23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27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46660A (en) Latching magnetic relay assembly with a linear motor
US6320485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assembly with a linear motor
EP2673793B1 (en) Bi-stable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x-drive motor
EP117489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6563409B2 (en) Latching magnetic relay assembly
JP4116022B2 (ja) 電磁リレー
WO2010008530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4688010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19642751U (zh) 继电器
EP0267430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19979462U (zh)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CN219642750U (zh) 继电器
CN219642745U (zh) 衔铁及继电器
CN219642747U (zh) 拍合式继电器
CN219873350U (zh) 继电器
CN219873351U (zh) 继电器
CN219865795U (zh) 铆接结构及继电器
JPH0428130A (ja) リモコンリレー
CN220963164U (zh) 继电器
CN210120089U (zh) 一种可断开闭合电路的电表连接结构及包含其的电能表
CN219873343U (zh) 继电器
CN220963157U (zh) 一种辅助触头结构及直流接触器
CN209859900U (zh) 一种用于电子式塑壳断路器的磁脱扣装置
CN117174534A (zh) 引出结构及磁保持继电器
JPS6310601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