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1780U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1780U
CN219641780U CN202321018999.3U CN202321018999U CN219641780U CN 219641780 U CN219641780 U CN 219641780U CN 202321018999 U CN202321018999 U CN 202321018999U CN 219641780 U CN219641780 U CN 219641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upper cover
cover plate
side plate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1899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豪
林明山
章少杰
徐剑
吴忠琪
赵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reetech Intelligent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reetech Intelligent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reetech Intelligent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reetech Intelligent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1899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1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1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1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一种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底壳模组和上盖板,底壳模组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两块第一侧板分别与底板的两侧连接,第二侧板位于两块第一侧板之间,第二侧板远离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部;上盖板能够沿着第二方向伸入两块第一侧板之间,上盖板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部,当上盖板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到预设位置,第二配合部能够与第一配合部锁定。其优点在于,上盖板只需要沿着第二方向的移动就可以实现与第二侧板的连接,拆卸也只需要沿着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出,上盖板的拆卸简单,在更换待测试电路板时不需要拆除整个壳体,提高了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芯片的算力也越来越高,而随着算力的提升,芯片的功耗也变得越来越大,高功耗芯片的散热问题亟待解决。
在电路板的开发阶段,需要对电路板进行功能的检测和调试,在该阶段需要对电路板进行散热,通常采用风冷散热,常规的风冷散热方式电路板裸露在环境中,有金属碎屑掉落在表面时存在短路烧板的风险,且散热效率低、噪音大。若通过点胶或者贴导热片的形式对电路板上的芯片进行贴壳散热,当需要更换另一电路板以测试时,会出现操作复杂、拆卸维护不便、成本高、二次利用率低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
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底壳模组,用于安装待测试电路板,所述底壳模组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两块所述第一侧板分别与所述底板沿第一方向的两侧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位于两块所述第一侧板之间,且所述第二侧板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一侧板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部;上盖板,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伸入两块所述第一侧板之间,所述上盖板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部,当所述上盖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运动到预设位置,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与第一配合部锁定;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角度设置。
如此设置,底板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连接,以承载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使两者围设形成了用于安装待测试电路板的空间。上盖板能够沿着第二方向伸入两块第一侧板之间,所以上盖板能够盖设并封闭两块第一侧板之间的空隙,因此待测试电路板的多个方向均有侧板和盖板保护,防止在散热过程中环境里的影响因素例如金属碎屑掉落在待测试电路板的表面,造成短路烧板的问题,也降低了噪音,使测试过程更加稳定。并且通过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的锁定效果,上盖板只需要沿着第二方向这一单一方向的移动就可以实现与第二侧板的连接,拆卸也只需要沿着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出,上盖板的拆卸简单,在更换待测试电路板时不需要拆除整个壳体,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了利用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朝向所述上盖板弯折以形成弯折段,所述弯折段为第一配合部;
所述上盖板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侧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上盖板呈角度设置,以形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为所述第二配合部。
如此设置,弯折段能够伸入限位槽中,与限位槽卡接,从而实现固定连接,因此第二侧板和上盖板能够通过弯折段和限位槽的简单插接动作实现连接和脱离,结构简单,成本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槽包括互相连通的扩径段和缩径段,所述第一配合部能够通过所述扩径段进入所述缩径段,并与所述缩径段卡接,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扩径段的槽宽逐渐增大。
如此设置,扩径段靠近第二侧板的一端口径大,靠近缩径段的一端口径小,因此能够引导弯折段进入缩径段,缩径段的口径较小,能够与弯折段卡接,从而限位住弯折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板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三配合部,所述第三配合部能够与所述第一侧板配合引导所述上盖板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或,
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第三配合部,所述第三配合部能够引导所述上盖板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
如此设置,第三配合部能够与第一侧板或者上盖板配合,引导上盖板的移动路径,使上盖板准确地与第二侧板的弯折段卡接,避免上盖板的移动发生偏移后,与第二侧板的连接出现歪斜,继而造成空隙,出现漏风等问题,导致外部影响待测试电路板的因素进入散热装置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配合部设于所述上盖板上,所述第三配合部为挡板,所述第三配合部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弯折,以抵接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侧面。
如此设置,挡板能够通过与第一侧板的抵接效果实现对于上盖板移动路径的引导,当上盖板的移动出现偏移时,挡板与第一侧板的抵接效果会干涉上盖板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壳模组还包括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安装于两块所述第一侧板上,至少一块所述第一侧板上开设有过风口。
如此设置,风扇组件能够对待测试电路板进行风冷散热,过风口用于促进散热装置内的空气流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进风扇和出风扇,所述第一侧板朝向另一所述第一侧板的侧面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一块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进风扇,另一块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出风扇,两块所述第一侧板上均开设有所述过风口。
如此设置,进风扇能够促进外部空气流入散热装置,在外部空气与待测试电路板接触并且完成热传导后,出风扇能够促进被加热的空气流出散热装置,以供外部空气再次进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过风口的外侧安装有防撞网。
如此设置,防止外部环境中体积较大的颗粒和杂质与风扇产生碰撞,也避免操作者的肢体与风扇扇叶碰撞,更加安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多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待测试电路板连接。
如此设置,多根连接柱则提高了对于待测试电路板的固定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待测试电路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连接有多个散热件,所述散热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开设有多个穿槽。
如此设置,待测试电路板的热量传递到散热件上,散热件间接增加了待测试电路板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穿槽增加了每个散热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在散热装置工作时,流动的空气在多个穿槽中流过,提高了传热效率,增加了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连接,承载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通过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使两者围设形成了用于安装待测试电路板的空间。上盖板能够沿着第二方向伸入两块第一侧板之间,所以上盖板能够盖设并封闭两块第一侧板之间的空隙,因此待测试电路板的多个方向均有侧板和盖板保护,防止在散热过程中环境里的影响因素例如金属碎屑掉落在待测试电路板的表面,造成短路烧板的问题,也降低了噪音,使测试过程更加稳定。并且通过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的锁定效果,上盖板只需要沿着第二方向这一单一方向的移动就可以实现与第二侧板的连接,拆卸也只需要沿着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出,上盖板的拆卸简单,在更换待测试电路板时不需要拆除整个壳体,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了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安装有待测试电路板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壳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设有风扇组件的底壳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未安装上盖板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00、散热装置;10、底壳模组;11、底板;111、散热件;1111、穿槽;112、连接柱;12、第一侧板;121、过风口;122、防撞网;13、第二侧板;131、第一配合部;132、弯折段;14、风扇组件;141、进风扇;142、出风扇;15、横梁;151、连接件;20、上盖板;21、第二配合部;22、限位板;23、限位槽;231、扩径段;232、缩径段;24、第三配合部;25、安装板;251、调试槽;30、待测试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机构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机构,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机构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机构。当一个机构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机构,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机构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机构。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100,用于承载待测试电路板30,并对待测试电路板30在测试过程中进行降温散热处理。
散热装置100包括底壳模组10和上盖板20。底壳模组10用于安装待测试电路板30,底壳模组10包括底板11、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两块第一侧板12分别与底板1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连接,第二侧板13位于两块第一侧板12之间,且第二侧板13的两端分别与两块第一侧板12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两端连接,第二侧板13远离底板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31。上盖板20能够沿着第二方向伸入两块第一侧板12之间,上盖板20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部21,当上盖板20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到预设位置,第二配合部21能够与第一配合部131锁定。
如此设置,底板11与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连接,以承载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之间的连接关系使两者围设形成了用于安装待测试电路板30的空间。上盖板20能够沿着第二方向伸入两块第一侧板12之间,所以上盖板20能够盖设并封闭两块第一侧板12之间的空隙,因此待测试电路板30的多个方向均有侧板和盖板保护,防止在散热过程中环境里的影响因素例如金属碎屑掉落在待测试电路板30的表面,造成短路烧板的问题,也降低了噪音,使测试过程更加稳定。并且通过第一配合部131和第二配合部21的锁定效果,上盖板20只需要沿着第二方向这一单一方向的移动就可以实现与第二侧板13的连接,拆卸也只需要沿着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出,上盖板20的拆卸简单,在更换待测试电路板30时不需要拆除整个壳体,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用率。
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角度设置。需要解释的是,请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散热装置100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散热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也可以对调,只需要能够实现上盖板20从单一方向上的移动和拆卸即可。
请参见图4-6,具体地,第二侧板13远离底板11的一侧朝向上盖板20弯折以形成弯折段132,弯折段132为第一配合部131,上盖板20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侧设有限位板22,限位板22与上盖板20呈角度设置,以形成限位槽23,限位槽23为第二配合部21。如此,弯折段132能够伸入限位槽23中,与限位槽23卡接,从而实现固定连接,因此第二侧板13和上盖板20能够通过弯折段132和限位槽23的简单插接动作实现连接和脱离,结构简单,成本低。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盖板2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第二侧板13实现连接,例如,上盖板20朝向第二侧板13的一端朝向底板11弯折,以形成安装段(图未示),安装段和第二侧板13之间通过螺丝或螺栓等连接件151连接,从而实现上盖板20与第二侧板13之间的连接,如此还能够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上盖板20与第二侧板13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弯折段132和限位槽23的卡接。
进一步地,限位槽23包括互相连通的扩径段231和缩径段232,第一配合部131能够通过扩径段231进入缩径段232,并与缩径段232卡接,沿着第二方向,扩径段231的槽宽逐渐增大。如此,扩径段231靠近第二侧板13的一端口径大,靠近缩径段232的一端口径小,因此能够引导弯折段132进入缩径段232,缩径段232的口径较小,能够与弯折段132卡接,从而限位住弯折段132。
上盖板20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三配合部24,第三配合部24能够与第一侧板12配合引导上盖板20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或,第一侧板12远离底板11的一侧设有第三配合部24,第三配合部24能够引导上盖板20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如此,第三配合部24能够与第一侧板12或者上盖板20配合,引导上盖板20的移动路径,使上盖板20准确地与第二侧板13的弯折段132卡接,避免上盖板20的移动发生偏移后,与第二侧板13的连接出现歪斜,继而造成空隙,出现漏风等问题,导致外部影响待测试电路板30的因素进入散热装置100中。
优选地,第三配合部24设置于上盖板20上,并且设置为挡板,挡板朝向底板11的方向弯折,以抵接于第一侧板12的侧面。如此,挡板能够通过与第一侧板12的抵接效果实现对于上盖板20移动路径的引导,当上盖板20的移动出现偏移时,挡板与第一侧板12的抵接效果会干涉上盖板20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进一步地,上盖板20沿着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挡板,从而进一步提高上盖板20移动的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挡板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侧板12上,挡板朝向上盖板20弯折,当上盖板20沿着第二方向进入两块第一侧板12之间时,会被挡板限位。
上盖板20远离第二侧板13的一侧连接有安装板25,安装板25朝向底板11延伸,并与第二侧板13平行设置,安装板25沿着第一方向的两侧与两块第一侧板12连接,从而封闭住散热装置100的内部腔体。
两块第一侧板12之间还安装有横梁15,当上盖板20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到位时,安装板25能够抵接于横梁15,并通过穿设于横梁15和安装板25的连接件151,加固上盖板20与安装板25的连接和定位。连接件151可以采用螺丝、螺栓等。
安装板25上开设有多个调试槽251,调试槽251能够供待测试电路板30上的调试接口或连接器伸出,从而使测试电路板与外部接电,并与外部线缆连接。
请参见图7-9,底壳模组10还包括风扇组件14,风扇组件14安装于两块第一侧板12上,至少一块第一侧板12上开设有过风口121。如此,风扇组件14能够对待测试电路板30进行风冷散热,过风口121用于促进散热装置100内的空气流动。
进一步地,风扇组件14包括进风扇141和出风扇142,定义第一侧板12朝向另一块第一侧板12的侧面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一块第一侧板12的内侧安装有至少一个进风扇141,另一块第一侧板12的内侧安装有至少一个出风扇142,两块第一侧板12上均开设有过风口121。如此,进风扇141能够促进外部空气流入散热装置100,在外部空气与待测试电路板30接触并且完成热传导后,出风扇142能够促进被加热的空气流出散热装置100,以供外部空气再次进入。
优选地,每一块第一侧板12上均开设有三个过风口121,每一过风口121对应安装有一个进风扇141或安装有一个出风扇142,同一个第一侧板12上安装的三个风扇需要均为进风扇141或者均为出风扇142,以此提高进风量和出风量,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进风扇141和出风扇142均采用PWM调速风扇,分别实现系统的吹风和抽风;风扇由待测试电路板30上布局的用于调试阶段的插针供电,根据系统的功耗由程序控制风扇占空比,实现风扇的不同功耗下的调速,从而达到节能降噪的目的。
每一过风口121的外侧安装有防撞网122,以防止外部环境中体积较大的颗粒和杂质与风扇产生碰撞,也避免操作者的肢体与风扇扇叶碰撞,更加安全。
防撞网122通过自攻螺钉与第一侧板12连接,以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
底板11上安装有多个连接柱112,连接柱112的一端与底板11连接,另一端与待测试电路板30连接,待测试电路板30朝向底板11的一侧连接有多个散热件111。如此,待测试电路板30上的热量传递到散热件111上,散热件111间接增加了待测试电路板30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多根连接柱112则提高了对于待测试电路板30的固定强度。
具体地,连接柱112采用压铆螺柱,多根压铆螺柱支撑于待测试电路板30朝向底板11的侧面,待测试电路板30上开设有多个与压铆螺柱相对应的装配孔,散热装置100还包括多个螺栓,压铆螺柱通过装配孔与螺栓配合,从而固定住待测试电路板30。
请参见图9,进一步地,散热件111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开设有多个穿槽1111。如此,穿槽1111增加了每个散热件11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在散热装置100工作时,流动的空气在多个穿槽1111中流过,提高了传热效率,增加了散热装置100的散热能力。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底板11与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连接,承载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通过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之间的连接关系使两者围设形成了用于安装待测试电路板30的空间。上盖板20能够沿着第二方向伸入两块第一侧板12之间,所以上盖板20能够盖设并封闭两块第一侧板12之间的空隙,因此待测试电路板30的多个方向均有侧板和盖板保护,防止在散热过程中环境里的影响因素例如金属碎屑掉落在待测试电路板30的表面,造成短路烧板的问题,也降低了噪音,使测试过程更加稳定。并且通过第一配合部131和第二配合部21的锁定效果,上盖板20只需要沿着第二方向这一单一方向的移动就可以实现与第二侧板13的连接,拆卸也只需要沿着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出,上盖板20的拆卸简单,在更换待测试电路板30时不需要拆除整个壳体,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底壳模组(10),用于安装待测试电路板(30),所述底壳模组(10)包括底板(11)、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3),两块所述第一侧板(12)分别与所述底板(1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连接,所述第二侧板(13)位于两块所述第一侧板(12)之间,且所述第二侧板(13)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一侧板(12)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侧板(13)远离所述底板(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31);
上盖板(20),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伸入两块所述第一侧板(12)之间,所述上盖板(20)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部(21),当所述上盖板(20)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到预设位置,所述第二配合部(21)能够与第一配合部(131)锁定;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角度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13)远离所述底板(11)的一侧朝向所述上盖板(20)弯折以形成弯折段(132),所述弯折段(132)为第一配合部(131);
所述上盖板(20)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的一侧设有限位板(22),所述限位板(22)与所述上盖板(20)呈角度设置,以形成限位槽(23),所述限位槽(23)为所述第二配合部(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23)包括互相连通的扩径段(231)和缩径段(232),所述第一配合部(131)能够通过所述扩径段(231)进入所述缩径段(232),并与所述缩径段(232)卡接,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扩径段(231)的槽宽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20)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三配合部(24),所述第三配合部(24)能够与所述第一侧板(12)配合引导所述上盖板(20)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或,
所述第一侧板(12)远离所述底板(11)的一侧设有第三配合部(24),所述第三配合部(24)能够引导所述上盖板(20)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配合部(24)设于所述上盖板(20)上,所述第三配合部(24)为挡板,所述第三配合部(24)朝向所述底板(11)的方向弯折,以抵接于所述第一侧板(12)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模组(10)还包括风扇组件(14),所述风扇组件(14)安装于两块所述第一侧板(12)上,至少一块所述第一侧板(12)上开设有过风口(1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14)包括进风扇(141)和出风扇(142),所述第一侧板(12)朝向另一所述第一侧板(12)的侧面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一块所述第一侧板(12)的内侧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进风扇(141),另一块所述第一侧板(12)的内侧安装有至少一个所述出风扇(142),两块所述第一侧板(12)上均开设有所述过风口(1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风口(121)的外侧安装有防撞网(12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上安装有多个连接柱(112),所述连接柱(112)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待测试电路板(30)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试电路板(30)朝向所述底板(11)的一侧连接有多个散热件(111)所述散热件(111)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开设有多个穿槽(1111)。
CN202321018999.3U 2023-04-27 2023-04-27 散热装置 Active CN219641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18999.3U CN219641780U (zh) 2023-04-27 2023-04-27 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18999.3U CN219641780U (zh) 2023-04-27 2023-04-27 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1780U true CN219641780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8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18999.3U Active CN219641780U (zh) 2023-04-27 2023-04-27 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17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36836A (en) Computer with an improved internal cooling system
CN215773994U (zh) 液冷头与液冷式散热装置
US20050180106A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herein
US20120134798A1 (en) Fan module with multiple cooling fans
CN219641780U (zh) 散热装置
CN102045989A (zh) 热管散热模组
CN213818423U (zh) 电子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CN212786443U (zh) 一种伺服驱动器的独立风道结构
CN1917194A (zh) 散热装置
CN217427997U (zh) 三电平模组、三电平模组组件及变流器
US20230103177A1 (en) Air baffle structure
TW201905635A (zh) 電子設備及其面板裝置與殼體
CN216901533U (zh) 工控机及安检设备
CN216278661U (zh) 一种模块化变流器散热风机外壳
CN218497457U (zh) 一种立式cpu散热器
CN217025081U (zh) 一种工程机械
CN217936318U (zh) 电气元件的散热装置
CN2852243Y (zh) 电脑散热装置的结构
CN21670073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风冷散热电机控制器
CN219122644U (zh) 一种微型计算机
CN219016920U (zh) 一种计算机用水冷机构及电脑主机用机箱
CN216752564U (zh) 一种伺服驱动器
CN217721878U (zh) 适用于大功率电子器件的散热器
CN216118671U (zh) 导风罩以及板卡结构
CN221006015U (zh) 一种散热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