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05499U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05499U
CN219605499U CN202320675058.0U CN202320675058U CN219605499U CN 219605499 U CN219605499 U CN 219605499U CN 202320675058 U CN202320675058 U CN 202320675058U CN 219605499 U CN219605499 U CN 219605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driving force
housing
compressor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7505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正子祐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M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C Corp filed Critical SMC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067505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054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05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054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高效地进行冷却的压缩机。压缩机具有:具有顶壁、底壁、侧壁的中空的壳体;设置在顶壁且具有驱动轴的马达;具有配置在壳体内上部且变换驱动轴的动力而进行直线运动的连杆的驱动力变换机构部;设置在侧壁且经由连杆使活塞动作的压力产生部;以及具有配置在壳体内下部且利用驱动轴的动力旋转的风扇而冷却壳体内的冷却部。冷却部具有:形成在转换机构部的下表面与底壁的内表面之间的下侧空间部;配置在空间部内并绕第三轴部旋转的风扇;以及形成在侧壁和底壁上并与下侧空间部连通的流入孔和流出孔。风扇具有产生以上侧为吸气侧且以下侧为排气侧的气流的叶片,通过叶片的旋转使空气从流入孔流入并从流出孔排出。

Description

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缩机,其将来自马达的旋转驱动力通过驱动力变换机构部变换后的直线驱动力传递到压力产生部而产生压力。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各种方式的压缩机,该压缩机通过驱动力变换机构部将来自马达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直线驱动力,压力产生部接受该变换后的直线驱动力而产生压力。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样的压缩机的一例,公开了气泵。该气泵在内部中空的框体内收容有压缩机,压缩机构成为具有:马达;驱动力变换机构部,将来自马达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直线驱动力;以及压力产生部,利用变换后的直线驱动力产生压力。
另外,以往的压缩机在马达驱动时,从马达、驱动力转换机构部以及压力产生部等产生热,使配置于壳体内的压缩机的温度上升。因此,在马达的旋转轴上设置有风扇,该风扇具有产生以旋转轴的顶端侧为上游侧且以旋转轴的基端侧为下游侧的气流那样的多个叶片。当该风扇旋转时,空气从设置在壳体上的流入孔流入壳体内并从流出孔排出,由此能够冷却压缩机。
然而,在以往的压缩机中,即使风扇旋转,空气和热也容易聚集在壳体内,因此压缩机不能被高效地冷却。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23415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进行冷却的压缩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特征在于,该压缩机具有:壳体,具有顶壁、底壁及侧壁且内部为中空;马达,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壁,具有在所述壳体内延伸的驱动轴;驱动力变换机构部,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上部,将来自所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直线驱动力,具有受到该直线驱动力而进行直线运动的连杆;压力产生部,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侧壁,具有受到所述连杆的直线运动而往复运动的活塞而产生压力;以及冷却部,配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下部,具有通过来自所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的风扇,对所述壳体内进行冷却,所述冷却部具有:空间部,形成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驱动力变换机构部的下表面和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之间;所述风扇,配置在所述空间部内,利用来自所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同轴或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中心轴;流入孔,形成在所述侧壁,与所述空间部连通;以及流出孔,形成在所述底壁,与所述空间部连通,所述风扇具有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被形成为产生以上侧为吸气侧且以下侧为排气侧的气流,通过所述风扇的所述多个叶片的旋转,使空气从所述流入孔流入所述空间部并从所述流出孔排出。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设置在所述侧壁的所述流入孔当从正面观察所述侧壁时被配置在与所述驱动力转换机构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且被配设在与所述空间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此外,优选的是,设置在所述底壁的所述流出孔当从正面观察所述底壁时被配设在与所述风扇的所述多个叶片整体重叠的位置,所述流出孔的开口面积比所述流入孔的开口面积大。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为金属材料制,在所述侧壁设置有多个凹凸部,所述多个凹凸部彼此具有间隔地配置。此外,优选的是,所述马达固定在所述壳体的顶壁并由金属材料制的盖覆盖,所述盖的外表面直接暴露于外部空气。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压力产生部具有:缸筒,安装于所述侧壁且在与所述驱动轴正交的径向上延伸;以及所述活塞,滑动自如地插入所述缸筒内,所述驱动力变换机构部具有:曲轴,与所述驱动轴固定地连结,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在同轴上延伸的旋转轴而垂下;以及所述连杆,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旋转轴,在所述曲轴的旋转轴周围借助滚珠轴承被支承成与该曲轴相对地旋转自如,所述连杆具有通过所述侧壁向所述壳体的外侧突出并与所述活塞连结的臂部,所述滚珠轴承的中心轴配置在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平行且在水平方向上偏移的位置,由此,伴随着所述曲轴的旋转,经由所述臂部使所述活塞往复直线运动,在所述曲轴上安装有隔着所述曲轴配置在所述臂部所在侧的相反侧的配重。
实用新型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进行冷却的压缩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压缩机的立体图。
图3是压缩机的主视图。
图4是压缩机的后视图。
图5是压缩机的背面图。
图6是防护罩被取下后的状态的压缩机的背面图。
图7是相当于图3的VII-VII向视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8是压缩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相当于图3的IX-IX向视的阀机构部及缸盖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压缩机的另一使用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压缩机
10壳体
11顶壁
12底壁
12c流出孔
13、14、15、16侧壁
15a流入孔
17凹部(凹凸部)
30马达
31a盖
34驱动轴
40驱动力变换机构部
40a下表面
41曲轴
46滚珠轴承
50连杆
51轴承部
52臂部
60压力产生部
61缸筒
68活塞
75冷却部
76风扇
76b叶片
77下侧空间部(空间部)
L2第二轴(旋转轴)
L3第三轴(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压缩机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作为压缩、吸引空气的方式,对通过将空气封入一定空间而缩小体积来压缩空气的方式中的、使活塞在缸体内往复运动的往复式的压缩机进行说明。
如图1~图7所示,压缩机1沿与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一轴L1方向延伸,在第一轴L1方向的两侧具有第一端1a以及第二端1b。而且,该压缩机1具有:壳体10,具有顶壁11、底壁12以及侧壁13~16,内部中空;马达30,安装在壳体10的顶壁11,具有在壳体10内延伸的驱动轴34;驱动力变换机构部40,配置在壳体10内的上部,将来自驱动轴34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直线驱动力,具有接受该直线驱动力而进行直线运动的连杆50;压力产生部60,安装在壳体10的侧壁13,具有接受连杆50的直线运动而往复运动的活塞68,产生压力;以及冷却部75,配设在壳体10内的下部,具有通过来自驱动轴34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的风扇76,对壳体10内进行冷却。
马达30具有将电能转换为动能的马达本体部31和从马达本体部31的底部向下方突出的驱动轴34(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本体部31被盖31a覆盖而产生旋转驱动力,盖31a的外表面直接暴露于外部空气。盖31a和驱动轴34由金属材料制成,盖31a的上部形成为圆柱状,在盖31a的下部设置有向外侧突出且在俯视时形成为矩形状的金属材料制的凸缘部32。另外,驱动轴34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轴L2上延伸。
驱动轴34接受来自马达本体部31的动力而绕第二轴L2(旋转轴)旋转。在凸缘部32的侧面设置有:控制连接器32a,用于发送和接收控制马达30的动作的控制信号;以及电源连接器32b,用于向马达30供给电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些连接器32a、32b上分别连接有线缆32c。另外,在凸缘部32的下部安装有用于使从马达30产生的热传导到壳体10的传热板35。马达30通过插通于凸缘部32的多个螺栓36固定在壳体10的顶壁11。
当马达30驱动时,从马达30的内部产生的热的一部分从盖31a的表面散热,剩余的热经由传热板35和驱动轴34传导到壳体10和配置在壳体10内部的驱动力变换机构部40。关于传导到壳体10及驱动力变换机构部40等的热的散热,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1、图2、图7、图8所示,壳体10形成为内部中空的立方体状,顶壁11、底壁12以及四个侧壁13~16形成为矩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在壳体10的顶壁1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圆筒状的小径孔部11a,该小径孔部11a在第二轴L2上延伸。在小径孔部11a的上部,形成有具有比小径孔部大的直径的轴承插入凹部11b,在该轴承插入凹部11b中嵌合有滚珠轴承18。在小径孔部11a中,转动自如地插入有马达30的驱动轴34以及与驱动轴34嵌合的后述的曲轴41。
在壳体10内形成有从底壁12朝向顶壁11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大径孔部12a。大径孔部12a在第二轴L2上延伸,具有比小径孔部11a的内径大的内径,与小径孔部11a连通。在大径孔部12a的底壁12侧的端部,形成有直径比大径孔部12a大的环状凹部12b。在该环状凹部12b内通过多个螺栓20安装有防护件1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大径孔部12a的下端部开口的开口部成为流出孔12c。
在壳体10的第一端1a侧的侧壁13上形成有插通孔13a,该插通孔13a与大径孔部12a连通,供后述的连杆50移动自如地插通。插通孔13a在第一轴L1上延伸,在插通孔13a的第一端1a侧的端部形成有直径比插通孔13a大的卡止凹部13b。后述的缸筒61的第二端1b侧的端部与该卡止凹部13b抵接。
在壳体10的第二端1b侧的侧壁15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状的流入孔15a。该流入孔15a形成在侧壁15的中央下部并与大径孔部12a连通。流入孔15a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另外,在该侧壁15的上部形成有与小径孔部11a连通的工具插入孔15b。在该工具插入孔15b中插入六角扳手等工具,调整与曲轴41螺合的止动螺钉43b的位置。
此外,在壳体10的配设于第一端1a侧的侧壁13以外的侧壁14~16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凹部17(凹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凹部17纵向成为2列,在每列上下配设有多个。这些凹部17使侧壁14~16的表面积增加,能够提高向壳体10传导的热的散热效果。
接着,对驱动力变换机构部4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8所示,驱动力变换机构部40具有:曲轴41,固定地连结于驱动轴34,具有与驱动轴34在同轴上延伸的旋转轴(第二轴L2)并垂下;连杆50,具有与驱动轴34平行的旋转轴(第三轴L3),在曲轴41的旋转轴周围借助滚珠轴承46被支承成与曲轴41相对地旋转自如;以及配重56,连结在曲轴41上。曲轴41具有:嵌合于驱动轴34并垂下的第一轴部43;与第一轴部43的下端部相连并垂下的第二轴部44;以及与第二轴部44的下端部相连并垂下的第三轴部45。
第一轴部43配置在马达30的驱动轴34的旋转轴(第二轴L2)周围,并且与驱动轴34配置在同轴上。在第一轴部43的上端形成插装孔部43a,在该插装孔部43a中嵌合有驱动轴34。第一轴部43通过安装在驱动轴34上的键34a及与第一轴部43螺合的止动螺钉43b固定在驱动轴34上。
在第一轴部43的上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凹部43c,该环状凹部43c用于嵌合配设在滚珠轴承18的内侧的内圈18a。因此,通过使第一轴部43嵌合于插入到顶壁11的轴承插入凹部11b中的滚珠轴承18的内圈18a,曲轴41能够与驱动轴34成为一体地绕驱动轴34的旋转轴(第二轴L2)旋转。
第二轴部44的旋转轴(第三轴L3)与第一轴部43的旋转轴(第二轴L2)平行地配置在沿水平方向偏移的位置。在第二轴部44的外周面形成有嵌合滚珠轴承46的内圈46a的嵌合凹部44a,嵌合凹部44a的中心轴位于第三轴L3上。即,滚珠轴承46的中心轴相对于第一轴部43的旋转轴(第二轴L2)平行地沿水平方向偏移。因此,当驱动轴34旋转时,第二轴部44绕第二轴L2旋转,并且嵌合于第二轴部44的滚珠轴承46偏心旋转。并且,嵌合在滚珠轴承46的外圈46b的连杆50的臂部52在与活塞68连结的状态下沿第一轴L1方向进行往复直线运动。即,曲轴41能够将来自驱动轴34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往复直线运动。关于连杆5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第三轴部45与第二轴部44的旋转轴(第三轴L3)同轴地延伸。第三轴部45的直径比第二轴部44小,在第三轴部45的下端部具有与第三轴部45同轴地向下方突出的顶端轴部45a。顶端轴部45a的直径比第三轴部45小,在顶端轴部45a上通过止动螺钉47安装有冷却部75的风扇76。风扇76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在第三轴部45的外周面上安装有配重56。配重56通过键45b和止动螺钉48固定到第三轴45上,键45b设置在第三轴45上,止动螺钉48螺合于配重56。配重56隔着第三轴部45的旋转轴(第三轴L3)配置在连杆50的臂部52侧的相反侧。即,配重56配置在从臂部52绕第三轴部45的旋转轴(第三轴L3)位移180°的位置。因此,在臂部52往复直线运动时,当设置在臂部52的顶端的活塞68朝向上止点时,对配重56作用朝向第二端1b侧方向的离心力,此外,当活塞68朝向下止点时,对配重56作用朝向第一端1a侧方向的离心力,因此,能够降低由活塞68的往复运动引起的振动。
接着,对连杆50进行说明。如图7和图8所示,连杆50具有:轴承部5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曲轴41的第二轴部44的外周面;以及臂部52,从轴承部51通过侧壁13向壳体10的外侧突出,并连结于活塞68。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51配置在其中心轴(第三轴L3)相对于驱动轴34的旋转轴平行且在水平方向上偏移的位置,与嵌合于第二轴部44的滚珠轴承46的外圈46b嵌合。轴承部51形成为圆环状,在其内周面上形成有嵌合凹部51a,该嵌合凹部51a用于嵌合滚珠轴承46的外圈46b。
臂部52在第一轴L1方向、即与曲轴41的旋转轴(第二轴L2)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部52形成为沿着第一轴L1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在臂部52的第一端1a侧的端部形成有活塞支承部53。活塞支承部53在与第一轴L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上延伸而形成为圆板状,在其第一端1a侧的端面安装有压力产生部60的活塞68。
这样,由于第二轴部44的旋转轴(第三轴L3)配设在相对于第一轴部43的旋转轴(第二轴L2)平行且在水平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因此当曲轴41绕第二轴L2旋转时,滚珠轴承46偏心旋转,使与活塞68连结的臂部52在第一轴L1方向上进行往复直线运动。其结果,能够使活塞68相对于压力产生部60的缸筒61进行往复直线运动。
接着,对压力产生部60进行说明。如图7至图9所示,压力产生部60具有:缸筒61,安装在配设于壳体10的第一端1a侧的侧壁13;以及活塞68,滑动自如地插入缸筒61内。缸筒61形成为圆筒状,其中心轴沿第一轴L1方向延伸。在缸筒61的第一端1a侧的端部安装有阀机构部62以及缸盖65。
活塞68形成为具有与活塞支承部53相同的直径的圆板状,经由螺栓69固定于活塞支承部53的一端侧的端面。活塞68在安装于活塞支承部53的状态下,配置在与臂部52的中心轴(第一轴L1)同一轴线上。唇状的密封构件70设置在活塞68的外周面上,并且活塞68沿着缸筒61的中心轴滑动自如地插入缸筒61内。而且,通过唇状的密封构件70,在缸筒61内,允许空气从第二端1b侧向第一端1a侧流动,限制空气从第一端1a侧向第二端1b侧流动。在活塞68与阀机构部62之间形成有压力室71,在比活塞68靠第二端1b侧的缸筒61内形成有空间部72。该空间部72与形成在壳体10内的后述的上侧空间部78以及下侧空间部77连通。
阀机构部62以及缸盖65通过使插通于它们的多个螺栓73紧固于壳体10,从而在使缸筒61的第二端1b侧的端部与壳体10的侧壁13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缸筒61。
在缸盖65的第一端1a侧的端面形成有排出口65a和吸入口65b,在这些排出口65a和吸入口65b上分别连接有向第二端1b侧延伸的排出侧内部流路65c和吸入侧内部流路65d。这些内部流路65c、65d在缸盖65的第二端1b侧的端面开口。在排出侧内部流路65c的第二端1b侧形成有比排出口65a开口大的阀室66,在该阀室66内收容有阀机构部62的排出止回阀63。
阀机构部62具有:堵塞缸筒61的第一端1a侧的开口部的盖体部64;以及安装在盖体部64的第一端a侧的端面上、允许以及遮断从排出口65a排出的空气的流动的排出止回阀63。盖体部64在第一轴L1方向上具有壁厚,形成为圆板状,在盖体部64的外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在侧视时形成为矩形状的凸缘部64a。在该凸缘部64a的角部插通有紧固于壳体10的上述螺栓73。
在盖体部64形成有与缸盖65的吸入侧内部流路65d连通的吸入侧连通流路64b、和与缸盖65的阀室66连通的排出侧连通流路64c。这些连通流路64b、64c与缸筒61的压力室71连通。排出侧连通流路64c的第一端1a侧的端部形成朝向缸盖65的阀室66开口的阀口64d,该阀口64d由排出止回阀63能够开闭地闭塞。
排出止回阀63具有能够开闭地封闭阀口64d的阀芯63a及弹簧板63b。阀芯63a由橡胶等能够变形的材料形成,弹簧板63b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金属板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芯63a和弹簧板63b具有相同的大小,在侧视时形成为长方形状。这些阀芯63a以及弹簧板63b在重合的状态下,长度方向的一侧(下侧)的端部通过螺栓67固定于盖体部64的第一端1a的端面,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侧)的端部堵塞阀口64d。通过这些阀芯63a和弹簧板63b,容许空气从缸筒61侧向缸盖65侧流动,另一方面,限制空气从缸盖65侧向缸筒61侧流动。
此外,由于弹簧板63b配设在阀芯63a的第一端1a侧,因此,为了打开阀口64d,需要使弹簧板63b朝向第一端1a侧变形。因此,通过使由活塞68压缩压力室71内的空气而成的压缩空气所产生的按压力作用在弹簧板63b上,能够使阀口64d打开而从排出口65a排出压缩空气。
另外,为了在活塞68对压力室71内的空气进行压缩时,使压缩空气不会流入吸入侧连通流路64b而从吸入口65b流出,在盖体部64的第二端1b侧的端面设置有用于对吸入侧连通流路64b的吸入口64e进行开闭的吸入止回阀74(参照图8)。该吸入止回阀74形成为具有弹性的板状,且形成为,在其一端通过螺栓59安装于盖体部64的第二端1b侧的端面的状态下,另一端覆盖吸入口64e。因此,吸入止回阀74在压缩压力室71内的空气时,遮断吸入侧连通流路64b,在向压力室71内吸入空气时,打开吸入侧连通流路64b,允许空气向压力室71流入。
当使这样构成的压力产生部60的活塞68向下止点侧移动时,吸入止回阀74打开,外部的空气从吸入口65b通过吸入侧内部流路65d及吸入侧连通流路64b流入压力室71内。另外,当使活塞68从下止点侧向上止点侧移动时,吸入止回阀74被压力室71内的压缩空气关闭,并且排出止回阀63打开,压缩空气通过排出侧连通流路64c、阀室66、排出侧内部流路65c从排出口65a排出。
如图7所示,当马达30被驱动时,从马达30、滚珠轴承18、46、活塞68等产生热,并且该热的一部分从马达本体31的盖31a、壳体10和缸筒61各自的表面释放。但是,产生的热并非全部从这些构件散热,而是从驱动轴34向曲轴41传递以及从活塞68向连杆50传递热,使壳体10内的空气温度上升。其结果,压缩机1整体的温度也上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中,设置有冷却部75,该冷却部75配设在壳体10内的下部,具有通过来自驱动轴34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的风扇76,对壳体10内进行冷却。冷却部75具有:在壳体10内的驱动力变换机构部40的下表面40a和底壁1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下侧空间部(空间部)77;具有与驱动轴34平行的中心轴(第三轴L3)的风扇76;形成于侧壁15并与下侧空间部77连通的流入孔15a;以及形成于底壁12并与下侧空间部77连通的流出孔12c。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空间部77形成在壳体10的侧壁13~16与驱动力变换机构部40以及底壁12之间,下侧空间部77的第一端1a侧与缸筒61内的空间部72连通。另外,在壳体10内的上部,在壳体10的侧壁13~16和连杆50之间呈环状地形成有上侧空间部78。该上侧空间部78的第一端1a侧与缸筒61内的空间部72连通,上侧空间部78的下部与下侧空间部77连通。
如图4所示,当从正面观察侧壁15时,流入孔15a配置在与驱动力变换机构部40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配重56)重叠的位置,且配设在与下侧空间部77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另外,如图6所示,在从正面观察底壁12时,流出孔12c配设在与风扇76的多个叶片76b整体重叠的位置,流出孔12c的开口面积比流入孔15a的开口面积大。
如图6和图7所示,风扇76是具有安装在曲轴41的第三轴部45的顶端轴部45a上的轮毂76a和安装在轮毂76a的外周上的多个叶片76b的轴流风扇。风扇76设置在距配重56的下表面在下方具有间隙并且与底壁12接近的位置。另外,风扇76也可以与驱动轴34配置在同轴上。多个叶片76b形成为产生上侧为吸气侧且下侧为排气侧的气流。多个叶片76b的外径小于连杆50的轴承部51的外径,并且小于形成在上述底壁12的流出孔12c的开口。因此,从风扇76排出的空气不会滞留在壳体10内或返回,能够使空气顺畅地从流出孔12c向外部排出。
而且,当风扇76旋转时,下侧空间部77内的空气从风扇76的上侧向下侧从流出孔12c排出,壳体10内成为负压。因此,外部的空气从形成于侧壁15的流入孔15a被吸引而流入壳体10内的下侧空间部77,并从流出孔12c排出。
流入下部空间77的空气从温度上升了的驱动力转换机构部40、即连杆50、配重56和第三轴部分45夺取热,冷却这些部分,然后与这些部分周边的温度上升了的空气一起从流出孔12c排出。另外,流入壳体10内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入上侧空间部78,从温度上升了的驱动力转换机构部40、即连杆50及滚珠轴承46夺取热,将它们冷却,通过下侧空间部77从流出孔12c排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壳体10内的温度上升。
而且,如图1和图2所示,在壳体10的侧壁13~16中的除了安装有压力产生部60的侧壁13以外的侧壁14~16上形成有多个凹部17,因此,壳体10的表面积增大。因此,能够使传递到壳体10的热更有效地散热,因此,基于风扇76的壳体10内部的热的排出和来自壳体10的散热相互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压缩机1的温度上升。
这样,通过在壳体10内的驱动力转换机构部40的下表面40a和底壁1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下侧空间部77,形成于侧壁15的流入孔15a与下侧空间部77连通,形成于底壁12的流出孔12c与下侧空间部77连通,风扇76具有产生以上侧为吸气侧且以下侧为排气侧的气流那样的多个叶片76b,由此,能够提供能够高效地进行冷却的压缩机1。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中,示出了从排出口65a排出压缩空气而使用压缩空气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如图10所示,压缩机1也可以在吸入口65b连接真空设备等设备,以从吸入口65b吸入空气的方式使用。

Claims (6)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该压缩机具有:壳体,具有顶壁、底壁及侧壁且内部为中空;马达,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壁,具有在所述壳体内延伸的驱动轴;驱动力变换机构部,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上部,将来自所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直线驱动力,具有受到该直线驱动力而进行直线运动的连杆;压力产生部,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侧壁,具有受到所述连杆的直线运动而往复运动的活塞而产生压力;以及冷却部,配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下部,具有通过来自所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的风扇,对所述壳体内进行冷却,
所述冷却部具有:空间部,形成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驱动力变换机构部的下表面和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之间;所述风扇,配置在所述空间部内,利用来自所述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同轴或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中心轴;流入孔,形成在所述侧壁,与所述空间部连通;以及流出孔,形成在所述底壁,与所述空间部连通,
所述风扇具有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被形成为产生以上侧为吸气侧且以下侧为排气侧的气流,
通过所述风扇的所述多个叶片的旋转,使空气从所述流入孔流入所述空间部并从所述流出孔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侧壁的所述流入孔当从正面观察所述侧壁时被配置在与所述驱动力转换机构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且被配设在与所述空间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底壁的所述流出孔当从正面观察所述底壁时被配设在与所述风扇的所述多个叶片整体重叠的位置,
所述流出孔的开口面积比所述流入孔的开口面积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为金属材料制,在所述侧壁设置有多个凹凸部,所述多个凹凸部彼此具有间隔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固定在所述壳体的顶壁并由金属材料制的盖覆盖,
所述盖的外表面直接暴露于外部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产生部具有:缸筒,安装于所述侧壁且在与所述驱动轴正交的径向上延伸;以及所述活塞,滑动自如地插入所述缸筒内,
所述驱动力变换机构部具有:曲轴,与所述驱动轴固定地连结,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在同轴上延伸的旋转轴而垂下;以及所述连杆,具有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旋转轴,在所述曲轴的旋转轴周围借助滚珠轴承被支承成与该曲轴相对地旋转自如,
所述连杆具有通过所述侧壁向所述壳体的外侧突出并与所述活塞连结的臂部,
所述滚珠轴承的中心轴配置在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平行且在水平方向上偏移的位置,由此,伴随着所述曲轴的旋转,经由所述臂部使所述活塞往复直线运动,
在所述曲轴上安装有隔着所述曲轴配置在所述臂部所在侧的相反侧的配重。
CN202320675058.0U 2023-03-30 2023-03-30 压缩机 Active CN2196054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75058.0U CN219605499U (zh) 2023-03-30 2023-03-30 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75058.0U CN219605499U (zh) 2023-03-30 2023-03-30 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05499U true CN219605499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41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75058.0U Active CN219605499U (zh) 2023-03-30 2023-03-30 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054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B2433558A (en) Flexible chamber pump with valve between actuating mechanism and airbag inlet
US20060245952A1 (en) Structure for an air pump
ITRM960535A1 (it) Compressore
JP4913405B2 (ja) 冷却ファン装置
CN219605499U (zh) 压缩机
JP2004183498A (ja) 空気圧縮機
JPH0828470A (ja) 往復動型圧縮機
KR100996961B1 (ko) 공기압축기용 엔진
US9670916B2 (en) Compressor and vacuum machine
JPH1082366A (ja) 密閉形電動圧縮機の給油構造
CN110043450A (zh) 空气压缩装置及空气压缩机
KR100575685B1 (ko) 밀폐형 왕복동식 압축기의 오일 분사구조
JP3602576B2 (ja) 揺動型圧縮機
CN209875429U (zh) 一种空气压缩装置及空气压缩机
US9303635B2 (en) Compressor and vacuum machine
CN113153705A (zh) 一种具有防水透气结构的隔膜泵
KR100648789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의 흡입밸브 설치구조
KR20090120277A (ko) 공기압축기용 엔진
JP2002364543A (ja) ポンプ
KR20010016078A (ko) 다단 배기시스템을 구비한 사축식 압축장치
JPH0861236A (ja) 往復動型圧縮機
CN219139279U (zh) 一种空气压缩装置及汽车
CN117662427A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空气压缩机
JP5143383B2 (ja) 往復動圧縮機
JP2001012354A (ja) 往復動ポ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