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01079U -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01079U
CN219601079U CN202321228829.8U CN202321228829U CN219601079U CN 219601079 U CN219601079 U CN 219601079U CN 202321228829 U CN202321228829 U CN 202321228829U CN 219601079 U CN219601079 U CN 2196010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housing
transmitting
transmitting portion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288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云
孙渤林
唐斌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deal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deal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deal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deal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2882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010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010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010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后视镜包括:后视镜壳和灯具,所述后视镜壳包括壳体、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与车身的前后方向一致,所述第一透光部设于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二透光部设于所述壳体的后侧,所述灯具包括第一发光件和第二发光件,所述第一发光件和所述第二发光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发光件朝向所述第一透光部布置,所述第二发光件朝向所述第二透光部布置,所述第二发光件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一发光件。本实用新型的后视镜可以避免由于侧指示灯的亮度太高,而造成的乘员眩目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且安全性较高。

Description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后续越来越多的整车将实现较高的自动驾驶级别,为了与传统的驾驶车辆进行区分,车辆需要增加相关自动驾驶标志灯具来向道路上的汽车以及行人告知本车辆的行驶状态。
国内主流车厂将后视镜的侧自动驾驶标志灯(侧ADS灯)集成在侧转向灯上,且侧自动驾驶标志灯与侧转向灯共用一根光导进行发光。为了满足侧转向后视5°的配光法规要求,常需要露出光导的末端,以利用光导末端的光来实现侧转向灯的法规,对于亮度需求不高的侧转向灯光导末端的亮度在1000nit,但由于侧ADS灯的亮度要求远高于侧转向灯,在复用同一根光导时,光导末端的亮度预计达到20000nit,进而容易在夜间对于乘员造成眩目感知,降低了用户使用时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后视镜,该后视镜可以避免由于侧指示灯的亮度太高,而造成的乘员眩目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且安全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视镜包括:后视镜壳,所述后视镜壳包括壳体、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与车身的前后方向一致,所述第一透光部设于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二透光部设于所述壳体的后侧,且所述第二透光部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邻近所述第二透光部一端的后侧;灯具,所述灯具包括第一发光件和第二发光件,所述第一发光件和所述第二发光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发光件朝向所述第一透光部布置,所述第二发光件朝向所述第二透光部布置,所述第二发光件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一发光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视镜,由于后视镜的前侧发光区域与后侧发光区域采用不同的发光件进行点亮,且第二发光件的亮度低于第一发光件,从而可以降低后视镜后侧区域发光的亮度,进而可以避免由于侧指示灯的亮度太高,而造成的乘员眩目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且安全性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光部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一透光部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透光部沿所述壳体的上下方向排布;或者,所述第二透光部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一透光部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透光部在所述壳体的上下方向上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沿所述壳体的上下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发光件包括相配合的第一灯芯和第一光导,所述第二发光件包括相配合的第二灯芯和第二光导,所述第一光导沿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光导沿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光导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灯芯包括第一灯珠和第二灯珠,所述第一灯珠可发出第一指示光,所述第二灯珠可发出第二指示光,所述第二灯芯发出的光与所述第一指示光和所述第二指示光中的一者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具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第一灯芯和所述第二灯芯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壳体背离所述第二透光部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具还包括饰圈,所述饰圈包括相连的第一装饰部和第二装饰部,所述第一装饰部为不透光件,所述第二装饰部为透光件,所述第一装饰部设于所述第二光导的前侧,所述第二装饰部设于所述第二光导朝向所述第二透光部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镜圈,所述镜圈设于所述外壳的后侧,所述后视镜还包括镜片,所述镜圈环绕所述镜片的周向布置,所述第一透光部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二透光部设于所述镜圈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孔朝向所述壳体的前侧开口以形成第一透光部;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朝向所述壳体的后侧开口以形成第二透光部;或者,所述第二透光部为透光件,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透光部注塑为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具包括灯罩,所述灯罩包括相连的罩体、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所述第一导光部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布置,所述第一导光部用于将所述第一发光件的光线传递至所述第一透光部,所述第二导光部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导光部用于将所述第二发光件的光线传递至所述第二透光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沿所述壳体的上下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导光部和所述第二导光部沿所述罩体的上下方向排布;或者,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在所述壳体的上下方向上平齐,所述第一导光部和所述第二导光部在所述罩体的上下方向上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由于后视镜的前侧发光区域与后侧发光区域采用不同的发光件进行点亮,且第二发光件的亮度低于第一发光件,从而可以降低后视镜后侧区域发光时亮度,进而可以避免由于侧指示灯的亮度太高,而造成的乘员眩目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且安全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镜的前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镜的后视图。
图3是图1中A-A的截面图。
图4是图1中B-B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镜的电路板、第一灯芯和第二灯芯的安装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镜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镜的局部截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镜的灯罩、第一光导和第二光导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后视镜壳;11、壳体;111、外壳;112、镜圈;12、第一透光部;121、第一孔;13、第二透光部;131、第二孔;
2、灯具;21、第一发光件;211、第一灯芯;212、第一光导;22、第二发光件;221、第二灯芯;222、第二光导;23、电路板;24、饰圈;241、第一装饰部;242、第二装饰部;25、灯罩;251、第一导光部;252、第二导光部;253、罩体;26、后壳;27、安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镜包括后视镜壳1和灯具2。后视镜壳1包括壳体11、第一透光部12和第二透光部13,第一透光部12设于壳体11的前侧,第二透光部13设于壳体11的后侧,第二透光部13位于第一透光部12邻近第二透光部13一端的后侧。如图4所示,第二透光部13位于第一透光部12右端的后侧区域。
灯具2包括第一发光件21和第二发光件22,第一发光件21和第二发光件22均设于壳体11内,第一发光件21朝向第一透光部12布置,第二发光件22朝向第二透光部13布置,第二发光件22的亮度低于第一发光件21。例如,第一透光部12为条形且沿壳体11的左右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与车身的前后方向一致,壳体11的左右方向与车身的左右方向一致,壳体11的上下方向与车身的上下方向一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视镜,由于后视镜的前侧发光区域与后侧发光区域采用不同的发光件进行点亮,且第二发光件22的亮度低于第一发光件21,从而可以降低后视镜后侧区域发光时亮度,进而可以避免由于侧指示灯的亮度太高,而造成的乘员眩目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且安全性较高。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发光件21用于侧转向灯或自动驾驶指示灯,第二发光件22用于侧转向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视镜通过增加一个额外的发光件(即第二发光件22)对灯具2的末端进行点亮,可以满足后视镜侧转向灯的法规要求,并且由于对第二发光件22的亮度需求不高,且第一发光件21和第二发光件22相互独立点亮,可以降低第二发光件22的整体功率,以达到防眩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光部13为一个或多个。例如,第二透光部13为一个。又例如,第二透光部13为多个,多个第二透光部13沿壳体11的上下方向间隔布置。
可选地,第一透光部12和第二透光部13沿壳体11的上下方向排布,第一发光件21和第二发光件22沿壳体11的上下方向排布,由于第一透光部12和第二透光部13沿壳体11的上下方向排布,从而便于壳体11内部的灯具2(第一发光件21和第二发光件22)的结构布置,使得后视镜的结构更加紧凑。
可选地,第一透光部12和第二透光部13在壳体11的上下方向上平齐,第一发光件21和第二发光件22沿壳体11的前后方向排布,且在壳体11的上下方向上平齐。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透光部12和第二透光部13位于壳体11的同一水平高度,从而使得后视镜壳1外观美观,整体性较好。可选地,第一发光件21和第二发光件22可以采用“灯芯+光导”的形式进行点亮,也可以采用灯芯直射的形式进行点亮,本申请对第一发光件21和第二发光件22的点亮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发光件21和第二发光件22均采用“灯芯+光导”的形式进行点亮,从而可以提高灯具2发光的均匀性。
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发光件21包括第一灯芯211和第一光导212,第二发光件22包括第二灯芯221和第二光导222。第一灯芯211与第一光导212的端部相连或相对布置,以朝向第一光导212投射光线,第二灯芯221与第二光导222的端部相连或相对布置,以朝向第二光导222投射光线。第一灯芯211发出光线的亮度大于第二灯芯221发出光线的亮度。换言之,由于第二灯芯221发出光线的亮度低于第一灯芯211发出光线的亮度,从而使得第二光导222的导光亮度可以低于第一光导212的导光亮度。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视镜将第二灯芯221发出光线的亮度低于第一灯芯211发出光线的亮度,可以降低后视镜后侧区域发光时亮度,进而可以避免由于侧指示灯的亮度太高,而造成的乘员眩目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且安全性较高。
可选地,第一光导212沿第一透光部12的长度方向(如图1的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一光导212的侧部(如图3中第一光导212的前侧)与第一透光部12相对布置,第二光导222沿第一透光部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二光导222的端部(如图4中第二光导222的右端)与第二透光部13相对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灯芯211可以将光传导至第一光导212上,然后第一光导212可以将光均匀地通过第一透光部12投射至外界。第二灯芯221可以将光传导至第二光导222上,然后第二光导222可以将光均匀地通过第二透光部13投射至外界。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透光部12和第二透光部13沿壳体11的上下方向间隔排布,第一光导212和第二光导222沿壳体11的上下方向排布。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光导212和第二光导222均沿壳体11的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一光导212和第二光导222沿上下方向布置。例如,第一光导212设于第二光导222的下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视镜通过将第一光导212和第二光导222采用上下结构布置,可以减少灯具2沿壳体11厚度方向的尺寸,从而可以便于对灯具2进行安装,且使得后视镜内的零部件的布置紧凑,提升了后视镜内零件的集成度。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光导212的出光面与第一透光部12相对,第二光导222位于第一透光部12的上侧区域,从而第二光导222发出的光不会通过第一透光部12投射至外界,进而提高了后视镜灯光的点亮效果。
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灯芯211包括第一灯珠和第二灯珠,第一灯珠可发出第一指示光,第二灯珠可发出第二指示光,第二灯芯221发出的光与第一指示光和第二指示光中的一者相同。第一指示光和第二指示光的颜色可为黄光、蓝光和绿光。例如,第一指示光为黄光,第二指示光为蓝绿光。
在一示例中,第一灯芯211为双芯灯珠,双芯灯珠可发出第一指示光和第二指示光,第一指示光为黄光,第二指示光为蓝绿光。可选地,黄光和蓝绿光的亮度可以不同。换言之,第一灯芯211可以发出亮度不同的黄色光线和蓝绿光线。
可选地,第一指示光可以作为侧转向灯光,第二指示光可以作为自动驾驶灯光。第二灯芯221发出的光与第一指示光相同,即第二灯芯221可以发出侧转向灯光。可以理解的是,当车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时,第一灯芯211发出第二指示光,第二灯芯221可以无需点亮。当车辆需要转向时,第一灯芯211和第二灯芯221同时发出第一指示光,且第二灯芯221发出的第一指示光的亮度低一些,从而既可以满足后视镜侧转向灯的法规要求,又可以起到提示驾驶员转向灯已经开启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灯具2包括后壳26和灯罩25,后壳26与灯罩25相连且围成安装腔27,第一发光件21和第二发光件22均设于安装腔27内,安装腔27沿壳体11的左右方向延伸,且灯罩25与第一透光部12和第二透光部13相对。
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灯罩25包括相连的罩体253、第一导光部251和第二导光部252,第一导光部251与第一透光部12相对布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光部251位于第一光导212的前侧,第一导光部251用于将第一光导212投射的光线传递至第一透光部12。
如图7所示,第二导光部252与第二透光部13相对布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光部252逐渐朝向第二透光部13的方向倾斜延伸,以将第二光导222投射的光线传递至第二透光部13。例如,第二导光部252可以采用多段弯折的方式朝向第二透光部13倾斜,或者第二导光部252也可以采用弧形过渡的方式朝向第二透光部13的方向倾斜,从而对第二光导222发出光线的出射方向进行调整,以满足侧转向灯后视5°的法规要求。
如图8所示,由于第一光导212和第二光导222沿上下方向布置。因此,第一导光部251和第二导光部252也沿罩体253的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从而使得灯罩25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且充分利用了壳体11内的空间。
可选地,如图8所示,灯罩25为一体成型件,换言之,罩体253、第一导光部251和第二导光部252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从而便于灯罩25的加工制造,且发光效果较好。
可选地,第一导光部251和第二导光部252上均设有光学花纹(未示出),光学花纹可以实现对光线的出射方向的调整,满足侧转向灯后视5°的法规要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后视镜指示灯的外形美观度。例如,光学花纹可以由灯罩25的内表面加工齿状刻线替代,同样也可以实现对光线的出射方向的调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在壳体的上下方向上平齐,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在罩体的上下方向上平齐。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位于罩体的同一水平高度,从而使得后视镜壳外观美观,整体性较好。
可选地,灯具2还包括电路板23,第一灯芯211和第二灯芯221设于电路板23上,电路板23设于壳体11背离第二透光部13的一侧。由于第一灯芯211和第二灯芯221集成在电路板23上,且电路板23位于安装腔27背离第二透光部13的一侧,从而可以使得灯具2的结构更加紧凑,且使得灯具2的集成度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壳体11上设有第一孔121,第一孔121沿壳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孔121朝向壳体11的前侧开口以形成第一透光部1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光部251可以安装在第一透光部12(第一孔121)的位置,从而第一灯芯211发出的灯光通过第一光导212和第一导光部251的传递之后投射至第一孔121外。
可选地,如图7所示,壳体11上设有第二孔131,第二孔131朝向壳体11的后侧开口以形成第二透光部1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光导部252与第二孔131相对布置,从而第二灯芯221发出的灯光通过第二光导222和第二导光部252的传递之后投射至第二孔131外。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光部13为透光件,壳体11和第二透光部13注塑为一体。可以理解的是,从而第二灯芯221发出的灯光通过第二光导222和第二导光部252的传递之后,再经过第二透光部13的透光面投射至外界。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视镜无需做沉坑,保证了后视镜壳1的整体性,且造型美观,用户的使用体验感较好。
可选地,如图4和图7所示,壳体11包括外壳111和镜圈112,外壳111和镜圈112拼接为一体,镜圈112设于外壳111的后侧。后视镜还包括镜片,镜圈112环绕镜片的周向布置,以对镜片进行固定。第一透光部12设于外壳111上,第二透光部13设于镜圈112上,从而便于壳体11的加工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灯具2还包括饰圈24,饰圈24包括相连的第一装饰部241和第二装饰部242,第一装饰部241为不透光件,第二装饰部242为透光件,第一装饰部241设于第二光导222的前侧,第二装饰部242设于第二光导222朝向第二透光部13的一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光导222的前侧区域通过设置第一装饰部241对第二光导222发出的光进行遮挡,以避免第二光导222发出的光线从第一透光部12漏出。由于第二装饰部242为透光件,从而第二光导222末端发出的光可以通过第二装饰部242、第二导光部252和第一透光部12(透光件)之后射出,从而可以提高灯具2的发光效果,用户的使用体验感较好。
可选地,第一光导212邻近第一透光部12的一侧设有第一光导齿(未示出),第二光导222邻近第二透光部13的一端设有第二光导齿(未示出)。第一光导212和第二光导222的表面设有反光漆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镜通过在第一光导212和第二光导222上设置光导齿和反光漆层,可以提高第一光导212和第二光导222出射光线的均匀性,使得灯具2的发光效果较好,且光学效率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和后视镜。后视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镜,后视镜的一端(如图1中的左端)与车身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由于后视镜的前侧发光区域与后侧发光区域采用不同的发光件进行点亮,且第二发光件22的亮度低于第一发光件21,从而可以降低后视镜后侧区域发光时亮度,进而可以避免由于侧指示灯的亮度太高,而造成的乘员眩目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且安全性较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视镜壳(1),所述后视镜壳(1)包括壳体(11)、第一透光部(12)和第二透光部(13),所述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与车身的前后方向一致,所述第一透光部(12)设于所述壳体(11)的前侧,所述第二透光部(13)设于所述壳体(11)的后侧;
灯具(2),所述灯具(2)包括第一发光件(21)和第二发光件(22),所述第一发光件(21)和所述第二发光件(22)均设于所述壳体(11)内,所述第一发光件(21)朝向所述第一透光部(12)布置,所述第二发光件(22)朝向所述第二透光部(13)布置,所述第二发光件(22)的亮度低于所述第一发光件(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部(13)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一透光部(12)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透光部(13)沿所述壳体(11)的上下方向排布;
或者,所述第二透光部(13)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一透光部(12)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透光部(13)在所述壳体(11)的上下方向上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部(12)和所述第二透光部(13)沿所述壳体(11)的上下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发光件(21)包括相配合的第一灯芯(211)和第一光导(212),所述第二发光件(22)包括相配合的第二灯芯(221)和第二光导(222),所述第一光导(212)沿所述第一透光部(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透光部(12)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光导(222)沿所述第一透光部(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光导(222)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透光部(13)相对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芯(211)包括第一灯珠和第二灯珠,所述第一灯珠可发出第一指示光,所述第二灯珠可发出第二指示光,所述第二灯芯(221)发出的光与所述第一指示光和所述第二指示光中的一者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2)还包括电路板(23),所述第一灯芯(211)和所述第二灯芯(221)设于所述电路板(23)上,所述电路板(23)设于所述壳体(11)背离所述第二透光部(13)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2)还包括饰圈(24),所述饰圈(24)包括相连的第一装饰部(241)和第二装饰部(242),所述第一装饰部(241)为不透光件,所述第二装饰部(242)为透光件,所述第一装饰部(241)设于所述第二光导(222)的前侧,所述第二装饰部(242)设于所述第二光导(222)朝向所述第二透光部(13)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包括外壳(111)和镜圈(112),所述镜圈(112)设于所述外壳(111)的后侧,所述后视镜还包括镜片,所述镜圈(112)环绕所述镜片的周向布置,所述第一透光部(12)设于所述外壳(111)上,所述第二透光部(13)设于所述镜圈(11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上设有第一孔(121),所述第一孔(121)沿所述壳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孔(121)朝向所述壳体(11)的前侧开口以形成第一透光部(12);
所述壳体(11)上设有第二孔(131),所述第二孔(131)朝向所述壳体(11)的后侧开口以形成第二透光部(13);或者,所述第二透光部(13)为透光件,所述壳体(11)和所述第二透光部(13)注塑为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2)包括灯罩(25),所述灯罩(25)包括相连的罩体(253)、第一导光部(251)和第二导光部(252),所述第一导光部(251)与所述第一透光部(12)相对布置,所述第一导光部(251)用于将所述第一发光件(21)的光线传递至所述第一透光部(12),所述第二导光部(252)与所述第二透光部(13)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导光部(252)用于将所述第二发光件(22)的光线传递至所述第二透光部(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部(12)和所述第二透光部(13)沿所述壳体(11)的上下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导光部(251)和所述第二导光部(252)沿所述罩体(253)的上下方向排布;
或者,所述第一透光部(12)和所述第二透光部(13)在所述壳体(11)的上下方向上平齐,所述第一导光部(251)和所述第二导光部(252)在所述罩体(253)的上下方向上平齐。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
CN202321228829.8U 2023-05-19 2023-05-19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96010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8829.8U CN219601079U (zh) 2023-05-19 2023-05-19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8829.8U CN219601079U (zh) 2023-05-19 2023-05-19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01079U true CN219601079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41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28829.8U Active CN219601079U (zh) 2023-05-19 2023-05-19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010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21809B2 (ja) 色付きのヘッドライト
US20060002126A1 (en) Vehicular lamp
CA2530570C (en) Colored headlamp
JP2012064533A (ja) 車両用灯具
US7311429B2 (en) Vehicle lamp
US6824299B2 (en) Marker lamp for a vehicle
JP2004265697A (ja) 信号灯具及び信号灯具の反射構造
CN219601079U (zh) 后视镜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606835U (zh) 灯具、后视镜和车辆
US20110176324A1 (en) Vehicular lamp using planar light-emitting body for sub light source
CN212637315U (zh) 一种车用内饰灯
KR101622095B1 (ko) 자동차의 조명 장치
CN112902099A (zh) 一种具有弯道照明功能的车灯
KR101397588B1 (ko) 차량용 헤드램프
JP2000149615A (ja) 車両用灯具
CN214249437U (zh) 一种集成导光条的前灯面罩结构
JP4190301B2 (ja) 車両用リアランプ
CN220379508U (zh) 车辆灯具结构
CN220623774U (zh) 双功能发光系统及使用其的车用信号灯
WO2024034558A1 (ja) 車両用灯具
KR200329134Y1 (ko) 동심원 패턴의 하이브리드형 차량용 램프
CN214306916U (zh) 一种具有弯道照明功能的车灯
CN218819879U (zh) 外光圈式机车led前照灯总成
CN218750553U (zh) 后视镜指示灯、后视镜和车辆
KR100516820B1 (ko) 인접한 렌즈 및 반사경 램프 어레이를 구비하는 차량용램프 및 차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