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9073U - 空调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9073U
CN219589073U CN202320808110.5U CN202320808110U CN219589073U CN 219589073 U CN219589073 U CN 219589073U CN 202320808110 U CN202320808110 U CN 202320808110U CN 219589073 U CN219589073 U CN 219589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pipe
straight pipe
pipe section
section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081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春峰
位振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0811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9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9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9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属于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组件、第一出口管和第二出口管,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组件、第一出口管和第二出口管均设于壳体内;其中,室外热交换器内流动有冷媒,室外热交换器具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压缩机组件具有排气端口且与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入口相连;第一出口管与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出口连通,第一出口管包括不小于150°的折弯部分;第二出口管与第一出口管连通,第二出口管包括不小于100°的折弯部分,第二出口管的外径大于第一出口管的外径。第一出口管和第二出口管采用大角度折弯和变径设计,提高了第一出口管和第二出口管对各种冲击的缓冲能力。

Description

空调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空调的室外热交换器出口与节流部件入口通过室外热交换器出口管组连通。
现有技术中,出口管组主要采用一种管径的管组,中间采用直角折弯,这种出口管组缺少有效的缓冲设计,因此,空调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出口管组晃动而撞击空调外壳、工作人员检漏操作对出口管组掰动、整机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系统高压冷媒对出口管组的冲击均易引起出口管组断裂,造成冷媒泄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通过对室外热交换器的出口管组进行大角度折弯和变径设计,以提高出口管组对各种冲击的缓冲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
壳体;
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内流动有冷媒,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
压缩机组件,所述压缩机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压缩机组件具有排气端口且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入口相连;
第一出口管,所述第一出口管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出口管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管包括不小于150°的折弯部分;
第二出口管,所述第二出口管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出口管与所述第一出口管连通,所述第二出口管包括不小于100°的折弯部分,所述第二出口管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出口管的外径。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管包括依次连接地第一直管段、第一圆弧段和第二直管段,所述第一直管段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直管段与所述第二出口管连通。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直管段自远离所述第一直管段的一侧向背离所述壳体底部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直管段与所述第一直管段之间的夹角不小于150°。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直管段靠近所述壳体内部的底端,且所述第一直管段与所述壳体的底板平行。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节流部件具有入口且与所述第二出口管连通,所述节流部件用以控制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口管包括依次连接地第三直管段、第二圆弧段和第四直管段,所述第三直管段与所述第二直管段连通,所述第四直管段与所述节流部件的入口连通。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直管段插接并固定于所述第三直管段。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直管段呈竖直设置,所述第四直管段自远离所述第三直管段的一侧向背离所述壳体底部的一侧倾斜,所述第四直管段与所述第三直管段之间的夹角不小于100°。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直管段具有变径段,所述变径段靠近所述第二直管段,所述变径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三直管段的外径,所述变径段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三直管段的壁厚。
本申请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管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出口管的硬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机中第一出口管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机中第二出口管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机中第二出口管部分的右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机中第一出口管部分的左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第一出口管处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机中第一出口管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机中第二出口管部分的主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机中第二出口管部分的右视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外机中第一出口管部分的左视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第一出口管处的剖视图。
以上各图中:1、第一出口管;11、第一直管段;12、第一圆弧段;13、第二直管段;2、第二出口管;21、第三直管段;22、第二圆弧段;23、第四直管段;3、变径段。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申请中,空调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包括空调室外机与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外机或室内机中。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如附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外机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该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组件、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壳体内部形成有腔室,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组件、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均设于所述壳体中,壳体用以保护其内部的各设备;其中,室外热交换器内流动有冷媒,且室外热交换器具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压缩机组件具有排气端口且与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入口相连,第一出口管1与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出口连通,第二出口管2与第一出口管1连通。
当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压缩机组件通过其排气端口排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入口流进室外热交换器,经室外热交换器冷却后,又从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出口流出到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此时的冷媒仍然处于高压状态,对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因此需要对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进行必要的缓冲设计。第一出口管1包括不小于150°的折弯部分,第二出口管2包括不小于100°的折弯部分,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均采用大角度折弯设计,使管路内部空间更加流畅,利用管路空间的流畅性,以增加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对系统高压冷媒冲击的缓冲能力,第二出口管2的外径大于第一出口管1外径,使第二出口管2的管路空间变大,通过增大管路空间以此来提高第二出口管2对系统高压冷媒冲击的缓冲能力,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缓冲能力的增加,降低了其断裂而造成冷媒泄露的可能性。
在现有技术中,出口管组所采用的增加缓冲设计,一般为增加减震胶块等外部缓冲,或者对外部增加固定的方式来提高出口管组的缓冲能力,增加减震胶块、线扎等虽然也会使出口管组的缓冲能力得到提高,但是额外的物料使用会导致成本增加。因为室外热交换器的设计为适用制冷和制热的使用,所以出口管组设计在室外热交换器最下面一路。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出口管组因撞击壳体的底板而引起断裂造成冷媒泄露,将出口管组设计于上部管路中,这样设计虽然会避免出口管组靠近壳体的底板,减少出口管组因撞击而断裂的可能性,但是会造成整机能力降低。本申请采用对出口管组进行大角度折弯以及变径设计,解决了因增加外部缓冲导致成本增加的问题,且仍采用将出口管组设计在室外热交换器最下面一路,并对出口管组进行大角度折弯以及减少出口管组与壳体的底板平行的长度,在不影响整机能力的前提下,解决了出口管组易与壳体底板撞击而断裂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5所示,第二出口管2不仅外径大于第一出口管1的外径,壁厚也大于第一出口管1的壁厚,第一出口管1的外径为7.0mm,壁厚为0.7mm;第二出口管2的外径为9.52mm,壁厚为1.0mm;第二出口管2的壁厚相比第一出口管1增加,提高了第二出口管2对系统高压冷媒冲击的缓冲能力,使第二出口管2可以承受整机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系统高压冷媒冲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2所示,第一出口管1包括依次连接地第一直管段11、第一圆弧段12和第二直管段13,第一直管段11与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出口连通,第二直管段13与第二出口管2连通;第一圆弧段12的存在使第一出口管1内部空间流畅,减小冷媒在管路内流动时对管壁的冲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当第二直管段13与第一直管段11之间的夹角小于150°时,第一出口管1的管路内部空间流畅性较差,降低了其对系统高压冷媒冲击的缓冲能力,此时第一出口管1易断裂而造成冷媒泄露。本申请中,第二直管段13自远离第一直管段11的一侧向背离壳体底部的一侧倾斜,第二直管段13与第一直管段11之间的夹角不小于1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直管段11靠近壳体内部的底端,且第一直管段11与壳体的底板平行,与底板平行部分的管路更容易在第一出口管1晃动时撞击壳体的底板,为了减少第一出口管1与壳体的底板平行的长度,第一出口管1在壳体的底板上的投影长度取60-80mm之间任一值,以此来保证第一出口管1可以形成不小于150°的折弯部分的同时使第一直管段11的长度尽可能短,从而避免较长管路与壳体的底板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室外机还包括节流部件,节流部件设于壳体内,节流部件具有入口且与第二出口管2连通,从第二出口管2流出的冷媒经节流部件入口进入节流部件,节流部件用以控制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将其减压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所组成的出口管组起到连接室外热交换器冷媒出口和节流部件入口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2所示,第二出口管2包括依次连接地第三直管段21、第二圆弧段22和第四直管段23,第三直管段21与第二直管段13连通,第四直管段23与节流部件的入口连通;第二圆弧段22的存在使第二出口管2内部空间流畅,减小冷媒在管路内流动时对管壁的冲击力。其中,第三直管段21与第二直管段13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5所示,第二直管段13插接并固定于第三直管段21,插接方式可以使焊接接口更牢固,密闭性更好,克服焊接接头容易存在裂纹的缺陷,使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不易断裂,延长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第四直管段23呈竖直设置,第四直管段23自远离第三直管段21的一侧向背离壳体底部的一侧倾斜,第四直管段23与第三直管段21之间的夹角不小于100°;考虑到第四直管段23要与生产线检漏工装连接,以检查管路的密封性,因此第四直管段23长度最小为4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直管段13与第一直管段11之间的夹角和第四直管段23与第三直管段21之间的夹角满足如下关系:
∠1=270°-∠2,100°≤∠1≤120°,150°≤∠2≤170°;
其中,∠1为第四直管段23与第三直管段21之间的夹角,∠2为第二直管段13与第一直管段11之间的夹角。
第二直管段13与第一直管段11之间的夹角不小于150°且不大于170°,以在增大管路空间流畅性的同时增加第一出口管1和壳体的底板之间的空间,避免空调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第一出口管1因晃动而撞击壳体的底板所造成的第一出口管1断裂。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直管段13与第一直管段11之间的夹角确定并且第二直管段13的长度确定时,第三直管段21的长度决定了第二圆弧段22与第一直管段11之间的高度差,该高度差应当与第二出口管2因晃动而产生的高度变化相适应,第二圆弧段22与第一直管段11之间的高度最小为20mm。这样空调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晃动时不易撞击到壳体的底板,且工作人员在掰动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进行检漏操作时也不易撞击到壳体的底板,减少因此造成的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断裂而引起的冷媒泄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6至图10所示,第三直管段21具有变径段3,变径段3靠近第二直管段13,变径段3的外径大于第三直管段21的外径,变径段3的壁厚大于第三直管段21的壁厚,变径段3的外径为12mm,壁厚为1.2mm。对第二出口管2增加变径段3,且该变径段3的位置设于靠近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焊接连接的位置,对该焊接位置起到加固作用,可以避免因焊接而造成的管路脆化,减少该焊接位置断裂的可能性。此外,变径段3的外径大于第二出口管2的外径,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管路空间,进一步增加了第二出口管2对系统高压冷媒冲击的缓冲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口管1的硬度小于第二出口管2的硬度。第一出口管1作为过渡连接,选择软性铜管,例如TP2M铜管;第二出口管2作为支撑管,还需配合连接生产线检漏工装,采用硬性铜管,例如TP2Y铜管。其中,TP2是磷脱氧铜(紫铜)的英文简称,TP2的合铜国家标准为99.9%,但是熔炼过程中加了0.015%左右的磷,以此提高铜管的焊接性能,因此,第一出口管1和第二出口管2的之间的焊缝及热影响区具有良好的抗冷裂纹能力。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内流动有冷媒,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
压缩机组件,所述压缩机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压缩机组件具有排气端口且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入口相连;
第一出口管,所述第一出口管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出口管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管包括不小于150°的折弯部分;
第二出口管,所述第二出口管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出口管与所述第一出口管连通,所述第二出口管包括不小于100°的折弯部分,所述第二出口管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出口管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管包括依次连接地第一直管段、第一圆弧段和第二直管段,所述第一直管段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直管段与所述第二出口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管段自远离所述第一直管段的一侧向背离所述壳体底部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直管段与所述第一直管段之间的夹角不小于1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管段靠近所述壳体内部的底端,且所述第一直管段与所述壳体的底板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节流部件具有入口且与所述第二出口管连通,所述节流部件用以控制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出口的冷媒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口管包括依次连接地第三直管段、第二圆弧段和第四直管段,所述第三直管段与所述第二直管段连通,所述第四直管段与所述节流部件的入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管段插接并固定于所述第三直管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直管段呈竖直设置,所述第四直管段自远离所述第三直管段的一侧向背离所述壳体底部的一侧倾斜,所述第四直管段与所述第三直管段之间的夹角不小于1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直管段具有变径段,所述变径段靠近所述第二直管段,所述变径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三直管段的外径,所述变径段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三直管段的壁厚。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管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出口管的硬度。
CN202320808110.5U 2023-04-12 2023-04-12 空调室外机 Active CN219589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8110.5U CN219589073U (zh) 2023-04-12 2023-04-12 空调室外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8110.5U CN219589073U (zh) 2023-04-12 2023-04-12 空调室外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9073U true CN219589073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88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08110.5U Active CN219589073U (zh) 2023-04-12 2023-04-12 空调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90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97239B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降低多联机空调系统噪音的方法
CN103221759B (zh) 空调机
CN108361884A (zh) 空调系统
KR20140105586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JP4096984B2 (ja) 冷凍装置
CN219589073U (zh) 空调室外机
JP2008039233A (ja) 冷凍装置
CN107490091A (zh) 空调器
CN109386989B (zh)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WO200512423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KR101544882B1 (ko) 차량용 에어컨의 냉방시스템
CN212644776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JP200305006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1526555U (zh) 具有套管换热器的空调机组
JP2002277087A (ja) 空気調和機
EP3495752B1 (en) Air conditioner
KR20050036177A (ko) 저진동 에어컨 배관 구조
CN21576545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889546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JP2005337577A5 (zh)
CN218820690U (zh) 一种压缩机用连接管及空调室外机
CN215284273U (zh) 驻车空调器和车辆
CN219494254U (zh) 室外机及一体式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14949434U (zh) 空调主机与内机快速连接结构
CN214891557U (zh) 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