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7212U - 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7212U
CN219587212U CN202320012857.XU CN202320012857U CN219587212U CN 219587212 U CN219587212 U CN 219587212U CN 202320012857 U CN202320012857 U CN 202320012857U CN 219587212 U CN219587212 U CN 219587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body
horizontal
vertical
supporting plate
sup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1285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小东
李宁
陈真
林荣臣
李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ad and Bridge International Co Ltd
China Communication North Road and Bridge Co Ltd
CCCC Urban Construction Sich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ad and Bridge International Co Ltd
China Communication North Road and Bridge Co Ltd
CCCC Urban Construction Sich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ad and Bridge International Co Ltd, China Communication North Road and Bridge Co Ltd, CCCC Urban Construction Sich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ad and Bridge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1285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7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7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7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涉及建筑施工装置技术领域,通过利用提前构造出形状或者一体成型制造的第一构造件、第二构造件或者第三构造件以及连接件,能够在利用墙体交接处的墙体的基础上,方便快捷地围合出构造柱浇筑空腔,解决了现有技术利用木板、钢管、钢钉以及步步紧等部件在墙体交接处组装围合构造柱浇筑空腔麻烦或拆除麻烦且会损坏墙体结构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砌体结构是建筑中一种广泛的起隔断作用的承重结构。构造柱,是指砌体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具体指砌筑墙体的墙体交接处浇筑钢筋混凝土所形成的柱。构造柱能明显提高房屋的变形能力和延性,从而可避免房屋因地震或者其他事故造成的突然倒塌。
目前,在建筑行业中,为了方便浇筑构造柱,通常利用各种木板、钢管、钢钉以及步步紧等部件围绕墙体在墙体交界处围合出一个构造柱浇筑空腔,然后向该构造柱浇筑空腔中浇筑混凝土,从而浇筑出构造柱。当一个构造柱浇筑完成后,需拆除该构造柱浇筑空腔,然后在另一个墙体交界处重新围合出构造柱浇筑空腔。
但是,该种利用木板、钢管、钢钉以及步步紧等部件在墙体交接处组装围合出构造柱浇筑空腔的方式比较麻烦,且构造柱浇筑空腔的拆除同样麻烦,因而造成施工效率低,并且目前的该种方式不利于墙体的成品保护,在墙体上打孔会破坏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抗压强度,降低墙体的稳定性,即使后期对穿墙孔洞进行封堵,依旧会影响砌体的观感质量,处理不当会对后续抹灰工序造成空鼓、裂纹等质量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以解决构造柱浇筑空腔拆装麻烦以及破坏墙体结构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包括:第一构造件和第二构造件;
第一构造件包括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相互垂直设置,且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一竖直支撑板一体成型;
第二构造件包括第二水平支撑板和第二竖直支撑板,第二水平支撑板和第二竖直支撑板相互垂直设置,且第二水平支撑板与第二竖直支撑板一体成型;
第一水平支撑板、第一竖直支撑板、第二水平支撑板和第二竖直支撑板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且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二水平支撑板向同一方向延伸,第一竖直支撑板与第二竖直支撑板向同一方向延伸;且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二水平支撑板之间以及第一竖直支撑板与第二竖直支撑板之间均间隔墙体的宽度;
第一墙体与第二墙体相互垂直,且第一墙体与第二墙体组合呈直角形;
当建造构造柱时,将第一水平支撑板、第一竖直支撑板、第二水平支撑板和第二竖直支撑板分别与第一墙体或第二墙体贴合,且第一水平支撑板、第一竖直支撑板、第二水平支撑板、第二竖直支撑板、第一墙体以及第二墙体在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交接处围合形成一空腔,空腔为构造柱浇筑腔。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二水平支撑板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且第一竖直支撑板与第二竖直支撑板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和/或,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处与第二水平支撑板与第二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处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且连接件与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一竖直支撑板均具有夹角。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构造件还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上,用以增强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构造件还包括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为具有三角形结构的第一桁架,第二支撑件设置在第二水平支撑板和第二竖直支撑板背向墙体的一侧,用以增强第二水平支撑板和第二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二水平支撑板和第二竖直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包括第一构造件和第三构造件;
第一构造件至少具有两个,每个第一构造件包括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相互垂直设置,且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一竖直支撑板一体成型;
第三构造件包括第三水平支撑板;
第一水平支撑板、第一竖直支撑板和第三水平支撑板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且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分别向相背的两个方向延伸,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向同一方向延伸,且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三水平支撑板之间以及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之间均间隔墙体的宽度;
第三墙体与第四墙体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第五墙体与第三墙体、第四墙体均垂直,第三墙体、第四墙体与第五墙体具有共同的墙体交接处;
当建造构造柱时,将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以及第三水平支撑板分别与第三墙体、第四墙体或第五墙体贴合,且第一水平支撑板、第一竖直支撑板、第三水平支撑板、第三墙体、第四墙体以及第五墙体在墙体交接处围合形成一空腔,空腔为构造柱浇筑腔。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均分别通过连接件与第三水平支撑板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和/或,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处均分别通过连接件与第三水平支撑板连接,且连接件与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均具有夹角。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构造件还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上,增强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
和/或,第三构造件上设置有具有三角形结构的第二桁架,穿过连接处的连接件通过第二桁架与第三水平支撑板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包括至少四个第一构造件,每个第一构造件包括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相互垂直设置,且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一竖直支撑板一体成型;
四个第一水平支撑板和四个第一竖直支撑板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相邻的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之间均间隔墙体的宽度,且相邻的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向同一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向同一方向延伸;
第六墙体与第七墙体设置在第一直线上,第八墙体与第九墙体设置在第二直线上,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垂直,且第六墙体、第七墙体、第八墙体以及第九墙体具有共同的墙体交接处。
当建造构造柱时,将四个第一水平支撑板和四个第一竖直支撑板分别贴合在第六墙体、第七墙体、第八墙体或者第九墙体,且四个第一水平支撑板、四个第一竖直支撑板、第六墙体、第七墙体、第八墙体以及第九墙体在墙体交接处围合形成一空腔,空腔为构造柱浇筑腔。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且同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相邻且同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和/或,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处与对角位置设置的另一第一水平支撑板与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处通过连接件连接。
在一些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连接件为螺柱。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利用提前构造出形状或者一体成型制造的第一构造件、第二构造件或者第三构造件以及连接件,能够在利用墙体交接处的墙体的基础上,方便快捷地围合出构造柱浇筑空腔,解决了现有技术利用木板、钢管、钢钉以及步步紧等部件在墙体交接处组装围合构造柱浇筑空腔麻烦或拆除麻烦的问题,并且避免了在围合构造柱浇筑空腔过程中在墙体上打孔,避免了对墙体结构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第一构造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第二构造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第三构造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A位置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构造件;200-第二构造件;300-第三构造件;400-连接件;500-第一墙体;600-第二墙体;700-第三墙体;800-第四墙体;900-第五墙体;1000-第六墙体;1100-第七墙体;1200-第八墙体;1300-第九墙体;1400-海绵条
110-第一水平支撑板;120-第一竖直支撑板;130-第一支撑杆;210-第二水平支撑板;220-第二竖直支撑板;230-第一桁架;310-第三水平支撑板;320-第二桁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目前,在建筑行业中,为了方便浇筑构造柱,通常利用各种木板、钢管、钢钉以及步步紧等部件围绕墙体在墙体交界处围合出一个构造柱浇筑空腔,然后向该构造柱浇筑空腔中浇筑混凝土,从而浇筑出构造柱。当一个构造柱浇筑完成后,需拆除该构造柱浇筑空腔,然后在另一个墙体交界处重新围合出构造柱浇筑空腔。
但是,该种利用木板、钢管、钢钉以及步步紧等部件在墙体交接处组装围合出构造柱浇筑空腔的方式比较麻烦,且构造柱浇筑空腔的拆除同样麻烦,因而造成施工效率低,并且目前的该种方式不利于墙体的成品保护。围合出构造柱浇筑空腔过程中,在墙体上打孔会破坏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抗压强度,降低墙体的稳定性,即使后期对穿墙孔洞进行封堵,依旧会影响砌体的观感质量,处理不当会对后续抹灰工序造成空鼓、裂纹等质量缺陷。
为了解决现有的构造柱浇筑空腔拆装麻烦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该装置通过利用连接件400将第一构造件100和第二构造件200或者第三构造件300固定在墙体交接处,从而使墙体、第一构造件100和第二构造件200或者第三构造件300围合形成构造柱浇筑腔,以解决现有技术利用木板、钢管、钢钉以及步步紧等部件在墙体交接处组装围合构造柱浇筑空腔麻烦或拆除麻烦的问题,并且避免了在围合构造柱浇筑空腔过程中在墙体上打孔,避免了对墙体结构造成损伤。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第一构造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第二构造件200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所示,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包括:第一构造件100和第二构造件200。
参考图4所示,其中,第一构造件100包括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相互垂直设置,且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与更好的与两个相互垂直的墙体贴合,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设置为相互垂直,并且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为一体成型,也可为固定在一起的组合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的材料可为钢板也可为其他硬质材料。
参考图5所示,其中,第二构造件200包括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相互垂直设置,且第二水平支撑板210与第二竖直支撑板220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更好地与两个相互垂直的墙体贴合,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设置为相互垂直,并且第二水平支撑板210与第二竖直支撑板220为一体成型,也可为固定在一起的组合件。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水平支撑板210与第二竖直支撑板220的材料可为钢板也可为其他硬质材料。
继续参考图1所示,第一水平支撑板110、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通过连接件400固定连接在一起,且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向同一方向延伸,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与第二竖直支撑板220向同一方向延伸;且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二水平支撑板210之间以及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与第二竖直支撑板220之间均间隔墙体的宽度。
示例性的,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可通过连接件400与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固定连接在一起,且同时将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与第二竖直支撑板220通过连接件400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使第一水平支撑板110、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固定连接成一个整体。或者也可将连接件40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的交接处以及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的交接处,且连接件400与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一竖直支撑板120均具有夹角,即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的连接处与第二水平支撑板210与第二竖直支撑板220的连接处通过连接件400固定连接,且连接件400与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一竖直支撑板120均具有夹角。
再换句话说,连接件400分别经过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的交接处以及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的交接处将第一水平支撑板110、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固定连接成一个整体。
将该整体设置在两个墙体交接处,从而使第一水平支撑板110、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第二水平支撑板210、第二竖直支撑板220、第一墙体500以及第二墙体600在第一墙体500和第二墙体600交接处围合形成一空腔,空腔为构造柱浇筑腔。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墙体分别为第一墙体500和第二墙体600,第一墙体500与第二墙体600相互垂直,且第一墙体500与第二墙体600组合呈直角形。当建造构造柱时,将第一水平支撑板110、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分别与第一墙体500或第二墙体600贴合。
参考图1所述,第一构造件100设置在第一墙体500和第二墙体600的直角拐角的内侧,其中,第一构造件100的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一墙体500的一侧贴合,第一竖直支撑板120则与第二墙体600的一侧贴合。第二构造件200设置在第一墙体500和第二墙体600的直角拐角的外侧,其中,第二构造件200的第二水平支撑板210与第一墙体500的另一侧贴合,第二竖直支撑板220则与第二墙体600的另一侧贴合。第一水平支撑板110、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第二水平支撑板210、第二竖直支撑板220、第一墙体500以及第二墙体600在第一墙体500和第二墙体600交接处围合形成一空腔,空腔即为构造柱浇筑腔。示例性的,连接件400可为螺柱,并且螺柱的两边还设置有山形螺母,山形螺母用于将第一构造件100和第二构造件200锁紧以更好地贴合在墙体上。
本申请的实施例利用提前构造出形状或者一体成型制造的第一构造件和第二构造件以及连接件,同时在利用墙体交接处的墙体的基础上,围合出构造柱浇筑空腔,操作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利用木板、钢管、钢钉以及步步紧等部件在墙体交接处组装围合构造柱浇筑空腔麻烦或拆除麻烦的问题,并且避免了在围合构造柱浇筑空腔过程中在墙体上打孔,避免了对墙体结构造成损伤。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构造件100还包括第一支撑杆130,第一支撑杆13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上,用以增强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换句话说,第一支撑杆130的两端分别支撑在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上,增加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的连接强度,避免二者因受到外力的挤压而发生变形。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二构造件200还包括第二支撑件、其中,第二支撑件为具有三角形结构的第一桁架230,第二支撑件设置在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背向墙体的一侧,用以增强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二水平支撑板210和第二竖直支撑板220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第三构造件300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2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包括第一构造件100和第三构造件300;
其中,第一构造件100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构造件10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6所示,其中,第三构造件300包括第三水平支撑板310。
继续参考图2所示,第一水平支撑板110、第一竖直支撑板120和第三水平支撑板310通过连接件400固定连接在一起,且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分别向相背的两个方向延伸,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120向同一方向延伸,且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三水平支撑板310之间以及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之间均间隔墙体的宽度。示例性的,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均分别通过连接件400与第三水平支撑板310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之间通过连接件400固定连接。或者,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的连接处均分别通过连接件400与第三水平支撑板310连接,且连接件400与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均具有夹角。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该连接件400可为螺柱,并且螺柱的两边还设置有山形螺母,山形螺母用于将第一构造件100和第三构造件300锁紧以更好地贴合在墙体上。
通过螺柱将两个第一构造件100和第三构造件300固定成一个整体。将该整体设置在三个墙体交接处,从而使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一个第三水平支撑板310以及三个墙体在三个墙体的交接处围合形成一空腔,空腔为构造柱浇筑腔。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墙体700与第四墙体800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第五墙体900与第三墙体700、第四墙体800均垂直,第三墙体700、第四墙体800与第五墙体900具有共同的墙体交接处。
当建造构造柱时,将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以及第三水平支撑板310分别与第三墙体700、第四墙体800或第五墙体900贴合,且第一水平支撑板110、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第三水平支撑板310、第三墙体700、第四墙体800以及第五墙体900在墙体交接处围合形成一空腔,空腔为构造柱浇筑腔。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构造件100还包括第一支撑杆130,第一支撑杆13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上,增强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的连接强度,避免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
另外,第三构造件300上设置有具有三角形结构的第二桁架320,穿过连接处的连接件400通过第二桁架320与第三水平支撑板310连接。由于第三构造件300上设置有具有三角形结构的第二桁架320,从而可使连接件400能稳定地将第三水平支撑板310贴合在第三墙体700和第五墙体900上。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中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3所示,本申请还提供另一种实施例。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包括至少四个第一构造件100,每个第一构造件100包括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相互垂直设置,且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一体成型。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构造件100与上述第一构造件100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四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四个第一竖直支撑板120通过连接件400固定连接在一起,相邻的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120之间均间隔墙体的宽度,且相邻的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向同一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120向同一方向延伸。示例性的,相邻且同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通过连接件400固定连接在一起,相邻且同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竖直支撑板120通过连接件400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的连接处于对角位置设置的另一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的连接处通过连接件400连接。换句话说,四个第一构造件100均背向设置后,通过连接件400固定成一个整体。将该整体设置在四个墙体的交接处,该整体与四个墙体围合形成一空腔,空腔为构造柱浇筑腔。
需要说明的是,四个墙体分别为第六墙体1000、第七墙体1100、第八墙体1200以及第九墙体1300。其中,第六墙体1000与第七墙体1100设置在第一直线上,第八墙体1200与第九墙体1300设置在第二直线上,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垂直,且第六墙体1000、第七墙体1100、第八墙体1200以及第九墙体1300具有共同的墙体交接处。
当建造构造柱时,将四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四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分别贴合在第六墙体1000、第七墙体1100、第八墙体1200或者第九墙体1300,且四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四个第一竖直支撑板120、第六墙体1000、第七墙体1100、第八墙体1200以及第九墙体1300在墙体交接处围合形成一空腔,空腔为构造柱浇筑腔。换句话说,分别将四个第一构造件100设置在两个墙体的直角拐角处,并使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分别贴合在该拐角处的墙面上,四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和四个第一水平支撑板110与第六墙体1000、第七墙体1100、第八墙体1200以及第九墙体1300共同围合形成构造柱浇筑腔。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400为螺柱,并且螺柱的两边还设置有山形螺母,山形螺母用于将多个第一构造件100锁紧,以更好地贴合在墙体上。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连接件400上套设有塑料套管,当构造柱浇筑完成后,方便将连接件自构造柱中拆除,以重复利用连接件。
图7是图1中A位置的放大图。
参考图7所示,第二构造件200与第一墙体500之间还设置有海绵条,从而可保证其与墙面紧密接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构造件100、第二构造件200或第三构造件300与其他墙体接触的一面上同样设置有海绵条,从而可保证其与墙面紧密接触。
容易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提供的几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结合、拆分、重组等得到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均没有超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构造件和第二构造件;
所述第一构造件包括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一体成型;
所述第二构造件包括第二水平支撑板和第二竖直支撑板,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向同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与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向同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与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之间均间隔墙体的宽度;
第一墙体与第二墙体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墙体与所述第二墙体组合呈直角形;
当建造构造柱时,将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分别与第一墙体或第二墙体贴合,且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第一墙体以及第二墙体在所述第一墙体和所述第二墙体交接处围合形成一空腔,所述空腔为构造柱浇筑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且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与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处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均具有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造件还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上,用以增强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强度,避免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造件还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为具有三角形结构的第一桁架,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背向所述墙体的一侧,用以增强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强度,避免所述第二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
5.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构造件和第三构造件;
所述第一构造件至少具有两个,每个所述第一构造件包括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一体成型;
所述第三构造件包括第三水平支撑板;
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水平支撑板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且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分别向相背的两个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向同一方向延伸,且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水平支撑板之间以及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之间均间隔墙体的宽度;
第三墙体与第四墙体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第五墙体与所述第三墙体、所述第四墙体均垂直,所述第三墙体、所述第四墙体与所述第五墙体具有共同的墙体交接处;
当建造构造柱时,将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以及所述第三水平支撑板分别与所述第三墙体、所述第四墙体或所述第五墙体贴合,且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所述第三水平支撑板、所述第三墙体、所述第四墙体以及所述第五墙体在所述墙体交接处围合形成一空腔,所述空腔为构造柱浇筑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造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均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水平支撑板固定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和/或,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处均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水平支撑板连接,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均具有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构造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造件还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上,增强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强度,避免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
和/或,所述第三构造件上设置有具有三角形结构的第二桁架,穿过所述连接处的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桁架与所述第三水平支撑板连接。
8.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四个第一构造件,每个所述第一构造件包括第一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一体成型;
四个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四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之间均间隔墙体的宽度,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向同一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向同一方向延伸;
第六墙体与第七墙体设置在第一直线上,第八墙体与第九墙体设置在第二直线上,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垂直,且所述第六墙体、所述第七墙体、所述第八墙体以及所述第九墙体具有共同的墙体交接处;
当建造构造柱时,将四个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和四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分别贴合在所述第六墙体、所述第七墙体、所述第八墙体或者所述第九墙体,且四个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四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所述第六墙体、所述第七墙体、所述第八墙体以及所述第九墙体在所述墙体交接处围合形成一空腔,所述空腔为构造柱浇筑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构造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且同方向延伸的两个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相邻且同方向延伸的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和/或,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处于对角位置设置的另一所述第一水平支撑板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连接处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构造柱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螺柱。
CN202320012857.XU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 Active CN219587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2857.XU CN219587212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2857.XU CN219587212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7212U true CN219587212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89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12857.XU Active CN219587212U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72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04887A1 (zh) 一种轻钢结构住宅框架体系
CN219587212U (zh) 一种构造柱加固装置
CN211286657U (zh) 一种剪力墙模板与楼板模板的转角支撑结构
CN110219386B (zh) 一种非焊接装配式网架板
US20060185283A1 (en) Interlocking construction panel showing fabrication thereof and the building system
CN207660170U (zh) 一种中空式预制混凝土内墙板结构
JP2567805B2 (ja) 多格子スラブの構築方法及びその構築方法に使用する多格子梁用成形型枠、平行バタ角材の固定治具、鉄筋枠の配筋方法、多格子梁用脱却型成形型枠、並びに多格子梁用脱却型成形型枠の脱却用固定治具
JP2005320682A (ja) 複合ボード及びコンクリート壁の構築方法
JPH0754403Y2 (ja) 鉄骨仕口部材
CN213509562U (zh) 建筑用找坡转角标准模数铝模板
CN213509567U (zh) 建筑用圆弧倒角标准模数铝模板
CN216379942U (zh) 一种装饰墙板用预制构造柱
CN217353542U (zh) 一种用于pec结构梁柱节点后浇筑段的支模体系
TWI769610B (zh) 以型鋼取代部分鋼筋來組立鋼筋混凝土構造之加勁結構
JPH0738325Y2 (ja) 超軽量連結用ブロックの防蝕用被覆材形成用型枠
KR900003668Y1 (ko) 건축용 판벽널(Panel)
JP2003119795A (ja) 発泡合成樹脂型枠による基礎施工法
JP2001227094A (ja) 鉄骨ビルの階床構造
JP3010253B2 (ja) 型枠装置
JPS5915282Y2 (ja) 軽量耐震壁体
JP3744922B2 (ja) Pc基礎梁部材ならびにその接続構造
KR100402659B1 (ko) 격자형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보
JPH0110392Y2 (zh)
JPH0617482A (ja) 建築用鋼板製永久型枠
TWM603042U (zh) 免拆模金屬板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