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4869U - 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4869U
CN219584869U CN202320495222.XU CN202320495222U CN219584869U CN 219584869 U CN219584869 U CN 219584869U CN 202320495222 U CN202320495222 U CN 202320495222U CN 219584869 U CN219584869 U CN 219584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
storage box
sliding sleeve
edge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9522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礼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Meiqi Too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Meiqi Too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Meiqi Too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Meiqi Too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9522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4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4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4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Stackable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上下相邻的两个储物盒中位于上方的储物盒记作第一储物盒,位于下方的储物盒记作第二储物盒,第一储物盒与第二储物盒通过锁扣机构连接在一起,锁扣机构包括:锁扣接合部,设于第二储物盒的侧壁上;锁扣件,以能沿着大致平行于第一储物盒的侧壁的水平方向移动的方式滑动设于第一储物盒上,该锁扣件至少能够在与第二储物盒上的锁扣接合部脱离开的解锁位置和与第二储物盒上的锁扣接合部相接合的上锁位置之间进行移动。优点在于:无需在储物盒的侧壁上单独预留出较大的活动空间供锁扣件移动,储物盒的内部空间不容易因设置或成型上述的活动区域而被侵占,保证了储物盒内壁的平整性,利用用户储放更多的物品。

Description

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物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多个储物盒彼此连接在一起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搬运及运输,堆叠放置的多个储物盒(如用于储放工具的工具箱或用于放置其他物品的盒子或箱体)通常是采用锁扣机构锁定在一起。
如申请号为CN201922118361.7(授权公告号为:CN21148327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箱体互锁结构,其包括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第一箱体叠放于第二箱体上,第二箱体的顶面与侧面连接位置处设有开槽,该开槽内设置有能水平滑动的滑块,第一箱体外侧面的底部具有内凹的锁定槽,滑块设有与锁定槽对齐的插入部,滑块的下表面上设有弹性壁,弹性壁的末端设有扣合凸部。第二箱体的开槽内还设有支撑臂,支撑臂上具有前后隔开的第一扣合槽和第二扣合槽。当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需要彼此连接时,第一箱体堆叠放置于第二箱体上方,使用者拨动滑块向内侧滑动,扣合凸部脱离第一扣合槽,与第二扣合槽扣合,插入部插入第一箱体的锁定槽内,实现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之间的彼此锁定;需要解锁时,向外拨动滑块,插入部退出锁定槽,扣合凸部与第二扣合槽脱离,并与第一扣合槽相扣合,滑块可解除对第一箱体的锁定。
但上述专利申请中的箱体互锁结构还具有一定的不足,滑块是沿垂直于箱体侧壁的方向(也即沿箱体的内外方向)移动来与锁定槽配合实现两个箱体的锁定与解锁,这就需要在箱体的侧壁上设置用于允许滑块内外移动的凹区(如上述专利申请中在箱体上设置的开槽),箱体上凹区的设置不仅会挤占箱体的内部空间,还会导致箱体的内壁面不平整,影响了储物的便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上锁、解锁过程更为合理,不会挤占储物盒内部空间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包括上下堆叠放置的至少两个储物盒,上下相邻的两个储物盒中位于上方的储物盒记作第一储物盒,位于下方的储物盒记作第二储物盒,所述第一储物盒与所述第二储物盒通过锁扣机构连接在一起,所述锁扣机构包括:
至少一个锁扣接合部,设于所述第二储物盒的左侧壁或/和右侧壁上;
锁扣件,以能前后移动的方式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储物盒上,并且随着其移动位置的改变分别具有以下两种状态:
与所述锁扣接合部相接合的上锁状态,以及
与所述锁扣接合部相脱离的解锁状态。
为了简化上述锁扣机构、降低加工成本以及提高上下两个储物盒之间锁定的牢靠性考虑,所述第二储物盒的本体顶部具有敞口,该敞口的形成有相对该第二储物盒的侧壁向外凸出的凸沿,该凸沿上局部具有向内凹陷的缺口以供处于解锁状态下的锁扣件沿上下方向穿越其中,而该缺口的前侧边缘或/和后侧边缘所对应的凸沿部位即作为所述的锁扣接合部。
在第二储物盒的凸沿上进行开设缺口的结构设计,恰好是利用了第二储物盒自身的凸沿结构形成锁扣结合部,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使得锁扣接合部处的强度得到保证,不容易发生变形问题;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在第二储物盒上再额外设置或成型对应的部件来作为锁扣接合部。
一般情况下,锁扣件可以直接滑动设置在第一储物盒的侧壁上,但为了更好地与成型在第二储物盒的凸沿上的锁扣接合部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对齐后实现上锁或解锁,第一储物盒的本体底部具有相对该第一储物盒的侧壁朝向该第一储物盒的外部延伸的连接板,该连接板具有用来与所述第一储物盒连接的第一侧边以及相对所述第一储物盒远离的第二侧边,所述锁扣件能前后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第二侧边上,而所述锁扣件则至少有局部具有J形截面,并在所述第一储物盒与所述第二储物盒处于堆叠状态时该J形截面部位扣在所述锁扣接合部的底部之下。
为了使得锁扣件在上锁、解锁过程中滑移动作更加顺畅,所述连接板的第二侧边沿着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储物盒的侧壁的水平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板的第二侧边上具有向上凸出、并沿该第二侧边延伸的第一凸筋以及向下凸出、并沿该第二侧边延伸的第二凸筋,从而使得该连接板的第二侧边处的局部具有呈侧置T型的横截面,而所述锁扣件则为横截面呈C型的滑套,并套设在所述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之外。
为了能与上述滑套在上下方向上形成限位配合,所述连接板的第二凸筋在与所述滑套的上锁位置相对应的部分缺失形成有缺口部,在所述滑套处于上锁状态下,所述第二储物盒上的锁扣接合部能伸入所述滑套中与所述连接板的缺口部相对应的位置处。
一般情况下,第二储物盒上的锁扣接合部在上下方向上尺寸可以与第二储物盒上凸沿的凸沿主体在上下方向上尺寸相一致,但这种情况下锁扣件在上锁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移位导致锁扣件不能准确地停留在对应的上锁位置的问题,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所述第二储物盒上的锁扣接合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储物盒的凸沿的主体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使得所述锁扣接合部与所述第二储物盒的凸沿的主体在两者接合位置处形成有用来限制所述滑套滑动的第一限位台阶。
为了避免第一凸筋相对连接板的壁面过多外露出来被触碰损坏,所述连接板的顶壁上邻近所述第二侧边处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限位滑槽,该限位滑槽与连接板的第二侧边之间的连接板部分即构成了所述的第一凸筋。
作为改进,所述滑套的C型开口处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记为第一支撑边和第二支撑边,所述滑套的第一支撑边或第二支撑边前后滑动地约束在所述限位滑槽中。上述结构设计,使得滑套的对应部分能对应隐藏在限位滑槽中,从而避免滑套的过多外露出来,触碰外物而损坏。
作为改进,所述滑套的第一支撑边或第二支撑边与所述限位滑槽的内壁之间通过至少一个限位凸起与至少一个限位凹部的限定配合的方式将所述滑套限位在所述的上锁位置和/或解锁位置。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滑套限定在解锁位置后,不会轻易滑动,用户可以更容易将第一储物盒上的锁扣件与第二储物盒上的缺口进行对中并向下移动,同样地,在滑套上锁完成后,滑套也可被限定在上锁位置,滑套也不会因触碰到外物而轻易被打开,保证了锁定的牢靠性。
为了将滑套牢靠地限位在上锁位置及解锁位置,所述滑套的第一支撑边或第二支撑边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所述限位滑槽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挡筋和第二限位挡筋,所述第一限位挡筋和第二限位挡筋均沿该限位滑槽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滑槽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均封闭,所述第一限位挡筋及第二限位挡筋分别邻近于所述限位滑槽的两个端部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挡筋与所述限位滑槽的内壁上邻近该第一限位挡筋的对应部分共同限定出第一限位凹部,所述第二限位挡筋与所述限位滑槽的内壁上邻近该第二限位挡筋的对应部分共同限定出第二限位凹部,在所述滑套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滑套的第一限位凸起限位在该第一限位凹部中,所述滑套的第二限位凸起限位在所述第二限位凹部中。
为了对滑套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限位,使其能牢靠地被限位在上锁位置及解锁位置,所述滑套的第一支撑边或第二支撑边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所述限位滑槽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挡筋、第二限位挡筋和第三限位挡筋,所述第一限位挡筋、第二限位挡筋和第三限位挡筋均沿该限位滑槽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限位挡筋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挡筋与第二限位挡筋之间,在所述滑套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滑套上的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分别抵在所述第一限位挡筋与第三限位挡筋在前后方向上相远离的一侧,在所述滑套处于上锁状态下,所述滑套上的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分别抵在所述第二限位挡筋与第三限位挡筋在前后方向上相远离的一侧。
为了进一步保证锁扣机构锁定的牢靠性,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锁扣件,各所述锁扣件沿所述连接板的第二侧边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储物盒的凸沿上也开设有至少两个分别供各所述锁扣件对应穿越其中的缺口。
为了方便任意两个储物盒在上下方向上堆叠锁定连接在一起,上下堆叠放置的两个储物盒结构相同,也即上下堆叠放置的两个储物盒中任一个储物盒上均设有所述的锁扣件、连接板、缺口以及锁定接合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锁扣机构的锁扣件是沿着第一储物盒的前后方向移动,并与设置在第二储物盒的左侧壁或右侧壁壁上的锁扣接合部进行配合,以此实现上下堆叠的两个储物盒之间的上锁及解锁,这种锁扣结构的设计无需在储物盒的侧壁上单独预留出较大的活动空间供锁扣件移动,这样,储物盒的内部空间不容易因侧壁上设置或成型上述的活动区域而被侵占,保证了储物盒内壁的平整性,利用用户储放更多的物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物盒组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物盒组合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锁扣件处于解锁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物盒组合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锁扣件处于上锁状态);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锁扣件处于解锁位置);
图5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锁扣件处于上锁位置);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个储物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一个滑套处于脱离连接板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扣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板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板的再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个储物盒其底部翻转过来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连接板处于展开状态);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个储物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连接板处于收合状态);
图13为图5中A-A处的剖视图(滑套处于解锁状态);
图14为图5中A-A处的剖视图(滑套处于上锁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如图1-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储物盒组合包括上下堆叠放置的至少两个储物盒,其中,上下相邻的两个储物盒中位于上方的储物盒记作第一储物盒10a,位于下方的储物盒记作第二储物盒10b。在第一储物盒10a与第二储物盒10b处于堆叠状态下,第一储物盒10a与第二储物盒10b之间通过锁扣机构连接在一起,从而方便使用者搬运及运输。
本实施例的第一储物盒10a与第二储物盒10b的结构相同,这样任意两个储物盒在上下方向堆叠放置时均可通过锁扣机构相连。下面以第一储物盒10a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储物盒10a的本体的顶部具有敞口1a(第二储物盒10b具有敞口1b),具体地,第一储物盒10a包括底壁104以及自底壁104周部边沿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该第一储物盒10a侧壁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左侧壁101和右侧壁102、以及后侧壁103,第一储物盒10a的前侧壁比左右侧壁101,102低矮,而在第一储物盒10a的前侧形成取放口(取放口与敞口1a相连通),两个储物盒堆叠后,使用者亦可通过该取放口随意取放下方储物盒内的物品,当然取放口亦可设置在储物盒的后侧。第一储物盒10a的本体的顶部敞口1a处(也即侧壁的顶部边沿处)具有相对该第一储物盒10a的侧壁向外凸出的凸沿11,由于该凸沿11在上下方向上以及在该第一储物盒10a的内外方向上均具有一定的厚度,因而保证了第一储物盒10a在其顶部敞口1a处具有较高的强度,使其不容易因受外力挤压而发生变形问题。
本实施例中的锁扣机构包括连接板20、锁扣件30以及锁扣结合部33。其中,下方储物盒的侧壁的顶部位置具有上述的锁扣结合部33,上方储物盒的本体的底部位置设有上述的连接板20,而锁扣件30滑动设于连接板20上。当上下两个储物盒堆叠放置时,上方储物盒的连接板20上的锁扣件30可与下方储物盒上的锁扣接合部33进行锁定。
以第二储物盒10b为例,对设置在该第二储物盒10b上的锁扣接合部33进行说明。第二储物盒10b顶部敞口1b处的凸沿11上局部向内凹陷的缺口110,该缺口110在上下方向上贯穿该凸沿11。对应地,凸沿11上的缺口110的前侧边缘或/和后侧边缘所对应的凸沿部位则构成了上述的锁扣接合部33。在优选实施例中,是仅以凸沿11上的缺口110的前侧边缘或后侧边缘所对应的凸沿部位作为锁扣接合部33。
锁扣接合部33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凸沿11的主体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具体地,锁扣接合部33的顶部与凸沿11的主体的顶部齐平,而,锁扣接合部33的底部所在位置高于凸沿11的主体的底部所在位置,由此,锁扣接合部33与凸沿11的主体在两者接合位置处的下部形成有第一限位台阶330。该第一限位台阶330可以对锁扣件30(也即滑套)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了锁扣件30在上锁及解锁过程中过度移位问题。
参见图6,本实施例的储物盒10a;10b为方形盒体。储物盒10a;10b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两个侧壁分别记作第一侧壁101(也即左侧壁)和第二侧壁102(也即右侧壁)。其中,本实施例中储物盒10a;10b的第一侧壁101及第二侧壁102顶部的凸沿11上均开设有上述的缺口110。
参见图11及图12,第一储物盒10a的底部设有两个连接板20,该两个连接板20分别记作第一连接板20a和第二连接板20b。第一连接板20a和第二连接板20b在第一储物盒10a的底部沿左右方向依次设置。每个连接板2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21和第二侧边22,第一侧边21和第二侧边22均沿前方方向延伸,其中,第一侧边21用来与第一储物盒10a的底部相连。每个连接板20的第一侧边21通过前后延伸的转轴24转动连接在第一储物盒10a的底部。再具体地,连接板20具有整体收合在第一储物盒10a的底部的收合状态以及相对第一储物盒10a展开的展开状态。在收合状态下,第一连接板20a的第二侧边22与第二连接板20b的第二侧边22靠拢在一起,而第一连接板20a的第一侧边21与第二连接板20b的第一侧边21处于相互远离的状态。在展开状态下,连接板20基本上为水平延伸,其第二侧边22外露出第一储物盒10a的底部在竖向上的正投影之外,具体地,位于左侧第一连接板20a的第二侧边22外露出该第一储物盒10a的左侧壁101之外,位于右侧第二连接板20b的第二侧边22外露出该第一储物盒10a右侧壁之外。
继续参见图11及图12,储物盒10a;10b的底壁104上具有向下延伸一定距离的支撑座12,支撑座12的底部具有上凹的收容凹区13。在两个连接板20处于收合状态下,连接板20及设于其上的锁扣件30可收容在上述的收容凹区13中。具体地,处于收合状态下的连接板20所在位置整体上高于支撑座12的底面,这样,在储物盒10a;10b处于放置在地面上的状态下(尤其是放置重物时),连接板20不会受到外力挤压而损坏。
为了能够使连接板20保持在上述的收合状态以及展开状态,避免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轻易地向下偏转,连接板20的前后两个端部均具有定位凸起240,对应地,第一储物盒10a的收容凹区13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定位凹部131以及第二定位凹部132,其中,第一定位凹部131和第二定位凹部132分别位于转轴24所在直线的左右两侧。在连接板20偏转至展开状态时,连接板20上的定位凸起240卡入到第二定位凹部132中,使得连接板20保持在该展开状态,详见图11。在连接板20偏转至收合状态时,连接板20上的定位凸起240卡入到第一定位凹部131中,使得连接板20保持在该收合状态,详见图12。
储物盒10a;10b的两个连接板20的第二侧边22均沿前后方向延伸。观察处于展开状态下的连接板20,连接板20的第二侧边22上具有向上凸出、并沿该第二侧边22延伸的第一凸筋221以及具有向下凸出、并沿该第二侧边22延伸的第二凸筋222。连接板20的顶壁上邻近该其第二侧边22处具有限位滑槽23,限位滑槽的23也沿前后方向延伸,其中,该连接板20的限位滑槽23与其第二侧边22之间的连接板部分构成了上述的第一凸筋221。第一凸筋221及第二凸筋222的设计,使得该连接板20的第二侧边22处的局部具有呈侧置T形的横截面。
锁扣件30则为整体横截面呈C型的滑套,该滑套30套设在连接板的第一凸筋221和第二凸筋222之外。滑套30的C型开口朝向连接板20的第二侧边22,具体地,滑套30套设在连接板20的第一凸筋221及第二凸筋222之外。滑套30的C型开口处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记为第一支撑边31和第二支撑边32,第一支撑边31位于第二支撑边32的上部。滑套30的第一支撑边31滑动约束在连接板20的限位滑槽23中。连接板20的第二凸筋222的端部位置(也即第二凸筋222在与滑套30的上锁位置相对应的部分)缺失形成有缺口部2220,该缺口部2220的存在使得第二凸筋222的端部与连接板20的主体之间形成一个第二限位台阶2221。参见图3,在滑套30处于上锁状态下,上方储物盒的连接板20的主体抵压在下方储物盒的凸沿11顶部,滑套30的下部位于下方储物盒的凸沿11的缺口110中,并且,下方储物盒(也即第二储物盒10b)上的锁扣接合部33能伸入滑套30中与连接板20的缺口部2220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与连接板20的第二限位台阶2221相抵。同时,由于下方储物盒的缺口110的前侧边缘或后侧边缘可在前后方向上对滑套30进行限位,以保证滑套在上锁或解锁操作时能够准确地滑移至对应的解锁位置或上锁位置。
参见图7-图10,滑套30的第一支撑边31与连接板20限位滑槽23的内壁之间通过限位凸起及限位凹部的限位配合的方式将滑套30限位在上锁位置及解锁位置。具体地,滑套30的第一支撑边31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二限位凸起312,第一限位凸起311与第二限位凸起312分别设置在滑套30的第一支撑边31的两个端部位置。
参见图9、图13及图14,连接板20的限位滑槽23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均沿该限位滑槽2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挡筋233、第二限位挡筋234和第三限位挡筋235,其中,第三限位挡筋235位于第一限位挡筋233与第二限位挡筋234之间的中部位置。为了保证上述限位挡筋的强度,避免发生变形问题,上述三个限位挡筋均靠近限位滑槽23的底部设置,并与该限位滑槽23的底部以及相对的两个侧壁相接。第一限位挡筋233与第三限位挡筋235之间的距离、第二限位挡筋234与第三限位挡筋235之间的距离相等,且两者均稍小于滑套30上的第一限位凸起311与第二限位凸起312之间的距离,由此,在滑套30处于解锁状态下,滑套30上的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二限位凸起312可分别抵在第一限位挡筋233与第三限位挡筋235相远离的一侧,详见图13;同样地,在滑套30处于上锁状态下,滑套30上的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二限位凸起312分别抵在第二限位挡筋234与第三限位挡筋235相远离的一侧,详见图14。
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0上的限位滑槽23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均封闭,而限位滑槽23内的第一限位挡筋233及第二限位挡筋234分别邻近于该限位滑槽23的两个端部设置。具体地,第一限位挡筋233与限位滑槽23的端部位置的内壁在前后方向上还具有一定间距,该间距的大小与第一限位凸起31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相适配,由此,第一限位挡筋233与限位滑槽23的内壁上邻近该第一限位挡筋233的对应部分共同限定出一个第一限位凹部231,而在滑套30处于解锁状态下,滑套30的第一限位凸起311可限位在该第一限位凹部231中。同样地,第二限位挡筋234与限位滑槽23的另一端部位置的内壁在前后方向上也具有一定间距,该间距的大小与第二限位凸起312在前后方方向上的尺寸相适配,由此,第二限位挡筋234与限位滑槽23的内壁上邻近该第二限位挡筋234的对应部分共同限定出一个第二限位凹部232,而在滑套30处于上锁状态下,滑套30的第二限位凸起312可限位在该第二限位凹部232中。
通过上述的各限位挡筋233;234;235将滑套30限定在解锁位置后,滑套30不会轻易滑动,用户可以更容易将第一储物盒10a上的锁扣件30与第二储物盒10b上的缺口110进行对中并向下移动,同样地,在上锁完成后,可将滑套30限定在上锁位置,避免了滑套30因触碰到外物而轻易被打开,保证了锁定的牢靠性。
与滑套30的第一支撑边31的结构相同,滑套30的第二支撑边32上也对应设有两个限位凸起321;322,该两个限位凸起321;322分别位于该滑套30的第二支撑边3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位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得用户在安装滑套30时无需严格区分滑套30的第一支撑边31和第二支撑边32,也即,滑套30的C型开口处相对的两个侧边任一个均可以卡设于连接板20的限位滑槽23中而作为上述的“第一支撑边31”。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滑套30的第一支撑边31(第二支撑边32也是一样)与该滑套30的主体相连的部分共同形成了一个具有“J形截面”的部位30a,这样,在第一储物盒10a与第二储物盒10b处于堆叠状态时,第一储物盒10a的滑套30的J形截面部位30a扣在第二储物盒10b的锁扣接合部33的底部之下。
储物盒10a;10b的每个连接板20上的锁扣件30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储物盒10a的每个连接板20的第二侧边22处设置了两个锁扣件30。该两个锁扣件30沿连接板20的第二侧边2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与之对应地,下方储物盒的凸沿11上也对应开设有至少两个缺口110,也即缺口110的数量与上方连接板20上的锁扣件30的数量一致。
本实施例的储物盒组合的安装过程:
将第一储物盒10a底部的两个连接板20向外翻转180°进行展开,连接板20在展开状态下是处于水平延伸状态,并且,连接板20的第二侧边22上的滑套30移出第一储物盒10a的底壁在竖向上的正投影之外。在连接板20进行翻转展开状态的过程中,连接板20上的定位凸起25可以卡入到该第一储物盒10a的支撑座12上的第一定位凹部131中,从而使得该连接板20能保持在对应的该展开状态。然后将连接板20上的滑套30移动至解锁位置,移动到位后,滑套30的第一支撑边31上的第一限位凸起311抵在连接板20的限位滑槽23中的第一限位挡筋233的后侧,而第二限位凸起312抵在限位滑槽23中的第三限位挡筋235的前侧,这样滑套30在前后方向上被限位住,保持在该解锁位置。然后,将第一储物盒10a上的滑套30与下方的第二储物盒10b的凸沿11上的缺口110对中并下移,下移到位后,将滑套30从解锁位置移动至上锁位置,这样,下方储物盒(也即第二储物盒10b)上的锁扣接合部33能对应伸入滑套30中,同时,由于伸入到滑套30中的锁扣接合部33在上下方向上的支撑胀紧作用,滑套30的第一支撑边31上的第一限位凸起311抵在连接板20的限位滑槽23中的第三限位挡筋235的后侧,而第二限位凸起312抵在限位滑槽23中的第二限位挡筋234的前侧,这样滑套30又在前后方向上被限位住,不会轻易地被触碰滑动而解锁。至此,上下堆叠的两个储物盒可连接在一起。当需要将锁定在一起的两个储物盒解锁分离时,将滑套30自上锁位置滑移至上锁位置,然后向上提拉上方的储物盒,使得滑套30从下方储物盒的缺口110中移出即可。
本实施例储物盒可以是如附图中示出的那样:储物盒为顶部敞口1a的盒体结构;但,可以想到的是,该储物盒也可以包括盖体,该盖体盖合在储物盒本体的顶部敞口1a处,只要该盖体不遮挡住储物盒本体的凸沿11上的缺口110即可。

Claims (13)

1.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包括上下堆叠放置的至少两个储物盒,上下相邻的两个储物盒中位于上方的储物盒记作第一储物盒(10a),位于下方的储物盒记作第二储物盒(10b),所述第一储物盒(10a)与所述第二储物盒(10b)通过锁扣机构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机构包括:
至少一个锁扣接合部(33),设于所述第二储物盒(10b)的左侧壁(101)或/和右侧壁(102)上;
锁扣件(30),以能前后移动的方式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储物盒(10a)上,并且随着其移动位置的改变分别具有以下两种状态:
与所述锁扣接合部(33)相接合的上锁状态,以及
与所述锁扣接合部(33)相脱离的解锁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物盒(10b)的本体顶部具有敞口(1b),该敞口(1b)的边沿形成有相对该第二储物盒(10b)的侧壁向外凸出的凸沿(11),该凸沿(11)上局部具有向内凹陷的缺口(110)以供处于解锁状态下的锁扣件(30)沿上下方向穿越其中,而该缺口(110)的前侧边缘或/和后侧边缘所对应的凸沿部位即作为所述的锁扣接合部(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物盒(10a)的本体底部具有相对该第一储物盒(10a)的侧壁向外延伸的连接板(20),该连接板(2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用来与所述第一储物盒(10a)相连的第一侧边(21)以及相对所述第一储物盒(10a)远离的第二侧边(22),所述锁扣件(30)能前后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20)的第二侧边(22)上,而所述锁扣件(30)则至少有局部具有J形截面,并在所述第一储物盒(10a)与所述第二储物盒(10b)处于堆叠状态时该J形截面部位(30a)扣在所述锁扣接合部(33)的底部之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0)的第二侧边(22)沿着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储物盒(10a)的侧壁的水平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板(20)的第二侧边(22)上具有向上凸出、并沿该第二侧边(22)延伸的第一凸筋(221)以及向下凸出、并沿该第二侧边(22)延伸的第二凸筋(222),从而使得该连接板(20)在第二侧边(22)处的局部具有呈侧置T形的横截面;而所述锁扣件(30)则为整体横截面呈C型的滑套、并套设在所述的第一凸筋(221)和第二凸筋(222)之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0)上的第二凸筋(222)在与所述滑套的上锁位置相对应的部分缺失形成有缺口部(2220),在所述滑套处于上锁状态下,所述第二储物盒(10b)上的锁扣接合部(33)能伸入所述滑套中与所述连接板(20)的缺口部(2220)相对应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物盒(10b)上的锁扣接合部(33)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储物盒(10b)的凸沿(11)的主体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使得所述锁扣接合部(33)与所述第二储物盒(10b)的凸沿(11)的主体在两者接合位置处形成有用来限制所述滑套向前或向后滑动的第一限位台阶(33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0)的顶壁上邻近所述第二侧边(22)处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限位滑槽(23),该限位滑槽(23)与连接板的第二侧边(22)之间的连接板部分即构成了所述的第一凸筋(2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的C型开口处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记为第一支撑边(31)和第二支撑边(32),所述滑套的第一支撑边(31)或第二支撑边(32)前后滑动地约束在所述限位滑槽(23)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的第一支撑边(31)或第二支撑边(32)与所述限位滑槽(23)的内壁之间通过至少一个限位凸起与至少一个限位凹部的限位配合的方式将所述滑套限位在所述的上锁状态或解锁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的第一支撑边(31)或第二支撑边(32)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二限位凸起(312),所述限位滑槽(23)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挡筋(233)和第二限位挡筋(234),所述第一限位挡筋(233)和第二限位挡筋(234)均沿该限位滑槽(23)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滑槽(23)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均封闭,所述第一限位挡筋(233)及第二限位挡筋(234)分别邻近于所述限位滑槽(23)的两个端部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挡筋(233)与所述限位滑槽(23)的内壁上邻近该第一限位挡筋(233)的对应部分共同限定出第一限位凹部(231),所述第二限位挡筋(234)与所述限位滑槽(23)的内壁上邻近该第二限位挡筋(234)的对应部分共同限定出第二限位凹部(232),在所述滑套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滑套的第一限位凸起(311)限位在该第一限位凹部(231)中,所述滑套的第二限位凸起(312)限位在所述第二限位凹部(232)中。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的第一支撑边(31)或第二支撑边(32)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二限位凸起(312),所述限位滑槽(23)内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挡筋(233)、第二限位挡筋(234)和第三限位挡筋(235),所述第一限位挡筋(233)、第二限位挡筋(234)和第三限位挡筋(235)均沿该限位滑槽(23)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限位挡筋(235)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挡筋(233)与第二限位挡筋(234)之间,在所述滑套处于解锁状态下,所述滑套上的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二限位凸起(312)分别抵在所述第一限位挡筋(233)与第三限位挡筋(235)在前后方向上相远离的一侧,在所述滑套处于上锁状态下,所述滑套上的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二限位凸起(312)分别抵在所述第二限位挡筋(234)与第三限位挡筋(235)在前后方向上相远离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3~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0)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锁扣件(30),各所述锁扣件(30)沿所述连接板(20)的第二侧边(2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储物盒(10b)的凸沿(11)上也开设有至少两个分别供各所述锁扣件(30)对应穿越其中的缺口(110)。
13.根据权利要求3~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其特征在于:上下堆叠放置的两个储物盒结构相同,也即上下堆叠放置的两个储物盒中任一个储物盒上均设有所述的锁扣件(30)、连接板(20)、缺口(110)以及锁定接合部(33)。
CN202320495222.XU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 Active CN219584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5222.XU CN219584869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5222.XU CN219584869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4869U true CN219584869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97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95222.XU Active CN219584869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48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54898B2 (en) Coupleable crate
CN211483271U (zh) 箱体互锁结构
US20200329837A1 (en) Stackable box
US11981019B2 (en) Tool container storage system
US6820761B1 (en) Folding container
WO2019147801A2 (en) Tool storage
EP3492226B1 (en) Tool container system
CN109414810A (zh) 可堆叠的系统容器
EP4183528A1 (en) Storage system
US20230136626A1 (en) Stacked toolbox system
CN219584869U (zh) 一种可堆叠的储物盒组合
JP4781786B2 (ja) コンテナ連結具
CN219668751U (zh) 储物盒用锁扣机构及储物盒组合
JP6863416B2 (ja) 電動工具収納ケース
CN211392067U (zh) 旋钮式五金自动叠加盒
CN212399523U (zh) 工具盒
CN212580462U (zh) 容器
CN101414714B (zh) 连接器
CN209506360U (zh) 一种带有新型锁定结构的折叠周转箱
CN217970389U (zh) 锁接装置和组合式容器
CN216186917U (zh) 主储物箱、副储物箱及储物箱组
CN216887744U (zh) 具有堆叠结构的箱子
CN213677652U (zh) 可折叠容器
JP3223647U (ja) ボックス積重ね構造
CN212642398U (zh) 购物车锁及具有它的购物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